《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1500字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这是一本让我欲罢不能的书,买来四年,前前后后读了四年,第一年看了一半,第二年看了开头,第三年勉强翻了几页,直到今年第四年,才算磕磕绊绊地读完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无数次想放弃,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为自己的毅力点赞。

中国哲学的发展始于先秦时期,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各家各派对于哲学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贡献,他们的思想和理念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汉朝,中国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各家学说经过综合和溶解,最终只剩下了儒、道、佛三家。

这三家的哲学理念成为了后世哲学发展的主要内容,其他的诸子百家则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儒家在汉朝时期通过董仲舒的综合,成为了唐宋以后哲学发展的主要力量。

而佛道二家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道家发展出了玄学,佛家则发展出了禅宗。

在唐宋以后,儒家学说的发展吸收了佛道二家的理论精华,道家结合儒家形成了程朱理学,佛家结合儒家形成了陆王心学。

三教合一的发展脉络在哲学观念的发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哲学的发展自汉代以后,大多不再涉及辩证法和逻辑学,而是转向了宇宙发生论和精神修养,通过这两者来构建完整的哲学体系。

这种哲学体系的构建方式与西方哲学有所不同,西方哲学通过辩证法和逻辑学来构建哲学体系。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中国古典哲学不是哲学的原因之一吧。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教会人们如何成为圣人。

特别是到了儒释道占据主流的时期,各种行为都需要有一个依据,这个依据就是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既要做到理想主义,又要做到现实主义。

中国的圣人要做到内圣外王,内圣指的是出世的修行,有极高的精神修养;外王则是实际的成功,不一定要称王称霸,但在现实中要有所作为。

关于中国哲学的发展,我还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在我看来,中国哲学的发展一直是一种固态化、内驱式的,即使佛学传入,也未能改变这一现状。

这或许也是中国文化能够流传至今的原因之一吧。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在一个宁静的夜晚,我秉烛夜读,一口气读完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

这是一次思想的盛宴,也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探索。

读完这本书,我犹如醍醐灌顶,对中国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史有了更明晰的认识。

冯友兰先生是中国哲学家、哲学史家,他的这本《中国哲学简史》享誉世界,成为人生必读书之一。

韩国总统朴槿惠曾特别推荐此书,使这本书在中国重新掀起了文化的浪潮。

本书分为二十八章,前十八章主要讲述古代传统的中国哲学,后十章主要阐述在古代思想上新的发展和开拓。

每一章为一个中国哲学的发展阶段,作者采用原文片段,加上自己的理解,用严谨通达的语言加以表述,呈现出中国哲学各个阶段的精粹和特点。

什么是中国哲学?这是一个困扰了我许久的问题。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中国哲学就是马克思原理之类的东西,然而,当我真正打开这本书时,我才发现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肤浅。

冯友兰先生在书中说:“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哲学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

而这种思考和探索,往往会受到生活环境的限制,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哲学思想。

中国哲学,就是靠着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经济背景、以及中国文化的历史等众多因数而形成的。

中国哲学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它不仅仅包括我们熟知的儒家、道家、墨家,还包括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众多思想流派。

孔子是儒家的创建人,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无数的学生,西方将其称为孔子学派。

孟子和荀子分别是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和现实主义派,他们的思想在后世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道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强调“道”的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墨子创建了墨家,主要反对儒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

法家主要指法律和法式,这一点在中国至今仍有重要的影响,中国建立了法治社会。

名家的代表人物惠施和公孙龙,他们的思想强调“名”“实”关系,这种观点在现代哲学中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1“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的第四十章,意思是说道的运动循环往复,道的作用微妙柔弱。

此句基本上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物极必反,另一个是相反相成。

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类事物的究极之境终归都是返璞于自然。

譬如书法,初学者起先临摹名家,按照约定的章法规范去练习,而习到最后,待你忘了这些条框约束,于手中纸笔浑然一体,才真正做到了炉火纯青。

再譬如写作也是一样,好的文章绝非华美辞藻的堆砌,而是以简洁清晰的叙事,浑厚深邃的思想流传于世。

杜甫堪为诗圣,便是他那朴实而真挚的诗文,没有任何金雕玉饰,却是字字滴血字字含泪的真大义。

这便是中国人讲究的“物极必反”,因此我们的中庸之道讲究凡事总要差那么一点,“不及比太过好,不做比做得过多好”;因此我们才觉得“大成若缺,大盈若冲”,我们才会提出“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道理。

也正是因此,中国文化才更加强调谦逊和低调的美好品质。

中华民族有着有异于其他民族的坚韧,这也和中国哲学的发展密不可分。

在天灾人祸面前,我们坚信千百年前祖先的智慧教诲。

“相反相成”便是告诉人们,你得先俯下去,为了更好地勃发。

无论说天人合一,内圣外王,还是儒道互补,中国传统文化究其主旨都离不开正反比较的叙述。

智慧哲人们总能从两个相对立的事物中找到关联,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相反相成,这才是中国哲学要义。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可以用矛盾的观点来解释。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极必反。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就是相反相成。

相比于西方哲学用大量的定义去阐述这个道理,中国哲学家们用更简练,更灵性的方式记录了这个源于天地自然的哲学观念,即“反者道之动”。

在思考人于宇宙关系的过程中,很明显,这种起源于直觉的暗示的确为中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一条笔直而明确的捷径。

《中 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 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这可真是一本让我大开眼界的书!在书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走进了中国哲学的深邃世界。

中国哲学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让我这个对哲学一知半解的人,也深深地被吸引住了。

就拿儒家来说吧,以前我对儒家的理解就是一些之乎者也的教条,什么“仁、义、礼、智、信”,感觉很抽象,离自己的生活很远。

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儒家的思想其实是非常贴近生活的。

比如说“仁”,它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道德准则,而是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个年轻人主动给一位老奶奶让座。

当时车里很挤,那个年轻人看上去也很疲惫,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站了起来,把座位让给了老奶奶。

这一幕让我深受触动,这不就是“仁”的体现吗?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这种小小的善举就是“仁”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还有“礼”,以前我觉得“礼”就是一些繁琐的规矩和礼节,没什么实际意义。

但现在我明白了,“礼”其实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规范和尊重。

比如我们和长辈说话时要用敬语,和朋友相处时要真诚守信,这些都是“礼”的体现。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朋友的聚会,其中有一个朋友总是打断别人说话,还对别人的观点不屑一顾。

这让大家都觉得很不舒服,聚会的气氛也变得很尴尬。

这时候我才深刻地体会到,“礼”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如果我们都不遵守“礼”,不尊重他人,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很紧张。

再说说道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以前我觉得这简直就是一种消极的思想,什么都不做,那社会怎么进步呢?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无为而治”有了新的理解。

有一次我去爬山,一路上我都在拼命地往上爬,想要尽快到达山顶,证明自己的能力。

可是爬着爬着我就累得气喘吁吁,心情也变得很糟糕。

后来我干脆放慢了脚步,不再刻意去追求速度,而是欣赏起沿途的风景。

我发现山上的花草树木是那么的美丽,鸟儿的歌声是那么的动听,微风拂过脸庞的感觉是那么的惬意。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1500字:其实大一暑假期间,已经看了这本书,但是因为去法院实习的缘故,迟迟没有做读书笔记,回过头来刚好这学期进行二刷,读书笔记也就变得不可或缺了。

因为有了第一遍的基础,就不打算按照目录的顺序进行阅读,而是采取总分总的方式,分别阅读各家学说,希望能得到一些不一样的收获。

摘录笔记以中国哲学背景为开头,包括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第三章各家的起源,接着就是开始对于各家的阅读摘录,以儒家为首,包括第四章孔子、第七章孟子、第八章荀子、第十五章儒家的形上学、第十七章董仲舒、第二十三章到第二十六章的新儒家,然后以第十八章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为节点,接着阅读道家,其包括第六章杨朱、第九章老子、第十章庄子这道家的三阶段,还包括第十九章和第二十章的新道家。

主要的儒家和道家结束后,开始第五章和第十一章的墨家、第八章的名家、第十二章的阴阳家、第十四章的法家、第二十一章的佛学和第二十二章的禅宗。

最后,以当下为焦点,世界为范围,阅读第十六章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第二十七章西方哲学的传入、第二十一章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结束对于整本书的阅读。

那么,接下来总的读书心得也就按这个方式进行思考。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陆国家,由于是大陆国家且土地大部分适合耕作,故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农业文明,而经济基础又决定了上层建筑,所以一切的源头都是农业,那自然就包括中国哲学。

在中国哲学中,对于宇宙的反应,本质上是对“农”的反应和看法,中国思想的主要两个趋势,道家和儒家的根源,他们是彼此不同的两极,但又在同一轴杆都表达了对农的渴望和灵感,只是在方式上各不相同。

例如,道家的“反者道之动”事实上就是中庸之道的另一种解法,物极必反的道理就是告诉我们,凡事应适度不应过极,也就是中庸。

所以可以说,“农”是中国哲学的开始和延续。

综合以“农”为基础的等级制度、法律法规和风俗文化等等,在中庸之道的影响下,就如同所追求的“内圣外王”一样,中国哲学最终形成了“既出世又入世”的结果,事实上都是一种平衡,一种中庸的体现,而也是中庸之道,让中国哲学互相交融、互相结合,不断地吸收消化,变成新的事物,如同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中指出的“外来文化的入侵总是会被中华文化所融合吸收”。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读完《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思想之旅。

在书中,我见识到了中国哲学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智慧长河。

它不像我原本想象的那样枯燥乏味,反倒是充满了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深刻独到的见解。

就拿儒家来说吧,以前我对儒家的理解特别肤浅,就觉得是一堆之乎者也的大道理。

但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孔子强调的“仁”,那可真是意味深长。

“仁”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对待他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在公交车上的经历。

那天车上特别挤,我被挤得东倒西歪。

这时候,旁边一个阿姨看到我站不稳,就主动往旁边挪了挪,给我腾出了一点点空间。

她还笑着跟我说:“小姑娘,站稳咯。

”就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一句简单的话,让我心里顿时暖暖的。

这不就是孔子说的“仁”吗?在不经意间,用小小的善举去关心他人,给人带来温暖和力量。

还有道家的“无为而治”,一开始我真的不太懂,啥叫“无为”还能“治”?后来仔细琢磨,才发现这其中的深意。

它不是让我们啥也不干,而是不要刻意去违背自然规律,要顺应事物的发展。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乡下姥姥家的日子。

姥姥家有一个小菜园,姥姥从来不会过度地干预菜的生长,不会天天去浇水施肥,把菜苗折腾个没完。

她就按照季节,该播种的时候播种,该除草的时候除草,其他时候就让菜们自己自由生长。

结果呢,那个小菜园总是能长出又大又新鲜的蔬菜。

这可不就是道家说的“无为而治”嘛,顺应自然,反而能收获美好。

再说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这让我想到了新闻里报道的那些国际冲突,要是大家都能秉持着墨家的这种思想,多一些关爱,少一些争斗,世界是不是就能更加和平美好呢?这本书里提到的哲学思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无处不在。

比如在学校里,老师教育我们要诚实、友善,这和儒家的道德观念是相符的;当我们面对困难,想要放弃的时候,心里会有个声音告诉自己要坚持,这又有点像道家的坚韧和顺应;而和朋友们相处,互相帮助、互相包容,不正是墨家“兼爱”的体现吗?中国哲学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它就像一位亲切的老朋友,时刻陪伴在我们身边,给我们指引和启示。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多年的学问和人生经验的智慧结晶,以下是要给大家介绍的《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欢迎各位的参考!《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1 这些天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才发觉原来自己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一窍不通.虽然看不懂,但是感觉从这只有300来页的书本里看到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在中华上下5000千年的历史的发展脉络.冯在着本书里讲了中国历史上的各家:儒家,法家,道家,名家,墨家~~~其实我也不清楚怎么去说,哲学的东西真是好难懂啊!不过他的这本书已经写得比较通俗易懂了.是我看到过的哲学书中最好读的(虽然没有看过几本,呵呵~) 在这本书的第一句: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

我们大概可以了解到中国哲学在重要性.从这本书了解了八卦的由来,各个思想学派的发展历史,各个学派中的代表人物.中国的哲学的精神,儒家文化何以在中国能有如此的地位,自我感觉各家的思想就是一个相互吸收和借鉴的历史,不知哲学是否都是形而上的,或许哲学就是这样吧.我认为任何时代的思想都会受到自己所处的时代的各方面的条件的影响,特别是物质方面的条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哲学思想在经济的发展中也有意或无意地随着发展.书上也说了些东方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的哲学思想的差别,毕竟两者的物质,地理历史等各方面的基础不同,所以理所当然地有差别.但是两者都是人类的优秀的文明的一部份,如果能把两者优秀的成分相结合利用,正如本书上所说的中过哲学上负的方法和西方哲学正的方法相结合,才能产生未来的哲学.虽然自己简直就是没有水平,但是还幻想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希望大家能体谅,或许当我看这本书第二次的时候会有所感悟!《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2 《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中将人生划分为四境界。

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我个人觉得,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处于功利境界。

即我们所做的事都是出于利己考虑,尽管结果可能会对他人产生有利的影响。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的一部经典著作,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中国传统哲学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的源远流长。

从先秦诸子百家,到唐宋儒释道,再到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中国哲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这让我明白了,中国哲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它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珍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努力学习和传承。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详细介绍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个学派的思想观点和代表人物。

这些学派虽然各有侧重,但都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如仁爱、和谐、自然、无为等。

这让我认识到,中国哲学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具有很高的实践指导意义。

这本书还让我看到了中国哲学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人们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

而中国哲学作为一种智慧的结晶,为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儒家的仁爱思想可以引导我们关爱他人,构建和谐社会;道家的自然观念可以启发我们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让我明白了,学习中国哲学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还能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有益的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1500字
导读:读书笔记《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1500字:
其实大一暑假期间,已经看了这本书,但是因为去法院实习的缘故,迟迟没有做读书笔记,回过头来刚好这学期进行二刷,读书笔记也就变得不可或缺了。

因为有了第一遍的基础,就不打算按照目录的顺序进行阅读,而是采取总分总的方式,分别阅读各家学说,希望能得到一些不一样的收获。

摘录笔记以中国哲学背景为开头,包括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第三章各家的起源,接着就是开始对于各家的阅读摘录,以儒家为首,包括第四章孔子、第七章孟子、第八章荀子、第十五章儒家的形上学、第十七章董仲舒、第二十三章到第二十六章的新儒家,然后以第十八章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为节点,接着阅读道家,其包括第六章杨朱、第九章老子、第十章庄子这道家的三阶段,还包括第十九章和第二十章的新道家。

主要的儒家和道家结束后,开始第五章和第十一章的墨家、第八章的名家、第十二章的阴阳家、第十四章的法家、第二十一章的佛学和第二十二章的禅宗。

最后,以当下为焦点,世界为范围,阅读第十六章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第二十七章西方哲学的传入、第二十一章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结束对于整本书的阅读。

那么,接下来总的读书心得也就按这个方式进行
思考。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陆国家,由于是大陆国家且土地大部分适合耕作,故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农业文明,而经济基础又决定了上层建筑,所以一切的源头都是农业,那自然就包括中国哲学。

在中国哲学中,对于宇宙的反应,本质上是对“农”的反应和看法,中国思想的主要两个趋势,道家和儒家的根源,他们是彼此不同的两极,但又在同一轴杆都表达了对农的渴望和灵感,只是在方式上各不相同。

例如,道家的“反者道之动”事实上就是中庸之道的另一种解法,物极必反的道理就是告诉我们,凡事应适度不应过极,也就是中庸。

所以可以说,“农”是中国哲学的开始和延续。

综合以“农”为基础的等级制度、法律法规和风俗文化等等,在中庸之道的影响下,就如同所追求的“内圣外王”一样,中国哲学最终形成了“既出世又入世”的结果,事实上都是一种平衡,一种中庸的体现,而也是中庸之道,让中国哲学互相交融、互相结合,不断地吸收消化,变成新的事物,如同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中指出的“外来文化的入侵总是会被中华文化所融合吸收”。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的中华文明延续至今。

儒家,无论是早期儒家还是到后面演变出来的新儒家,很长一段时间在中国的历史上处主流的地位,以等级秩序为界线,规定所对应的礼仪礼节。

读后感每个有名分的人,履行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以忠恕之道为方式施行“仁义”,可以说是儒家对于“善”的看法。

虽然
其地位特殊,但是儒家也并非一家独大。

有反对其“正名”的等级制度的墨家,其自始至终采取功利主义的方式,认为不存在差等的爱,而应该实行人人平等。

有反对其“入世”观点的道家,认为“无为”才是实现“善”的唯一法则。

也有反对以礼治国的法家,认为“刑应上大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此处法律非现代法律)。

还有醉心于“名”“实”之分,不顾实际的名家,粗糙的探寻科学起点的阴阳家等等等等。

每个学说都有自己的独特观点,但是通过分开单独阅读发现,事实上除了一贯坚持反抗儒家的墨家(之后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以外,道家、佛学、儒家三者之间都进行着不同程度的相互肯定和相互吸收,出现了禅学和新儒学,甚至后期的新道家反而认为孔子比老庄更伟大,因为其已经忘记了说忘。

这就是中国哲学的特点之一,比起西方“一神论”式的思想路线,东方的中国以“百炼刚绕指柔”的方式,将本是殊途的各家学说,最终巧妙的融合到了一起,起到了适合当代社会的作用,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前行,其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是这一方式的一大体现。

就如同西方哲学的传入,给只有负的方法的中国,带来了正的方法,如果在西方的话,定会分出个胜负,最终择一进行,但是在中国,正的方法只是给予了中国人一个新的思想方法,并没有取代负的方法,而只是补充了负的方法。

根据冯友兰先生的看法“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

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出世又入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对于中国哲学是否对于世界哲学有所贡献,这个应交给时间来检验。

而就个人而言,“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