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发酵液预处理和过滤

合集下载

发酵液的处理

发酵液的处理

影响絮凝效果的因素:
1) 絮凝剂浓度
2) 絮凝剂分子量
3) 絮凝剂类型
4) 溶液的pH
5) 搅拌速度和时间
6) 助凝剂
A. 絮凝剂浓度
浓度增加有助于架桥充分,但是过多的加量会引起吸 附饱和,在胶粒上形成覆盖层而产生再次稳定现象。
B. 高分子絮凝剂分子量
分子量提高、链增长,可使架桥效果明显,但分子量 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因为随分子量提高,高分子絮凝剂
发酵液的预处理和固液分离方法
山东农业大学 孙中涛
预处理和固液分离的目的:
1、分离细胞、菌体和其它悬浮颗粒(细胞碎片、核酸 和蛋白质的沉淀物)。
2、除去部分可溶性杂质。
3、改变滤液的性质(降低粘度等),以利于后继操作。
总策略: 1、胞外产物:应尽可能转移到液相中,常 用调pH至酸性或碱性的方法来达到。 2、胞内产物:首先收集细胞、破壁,生化物 质释放到液相,再分离细胞碎片。 3、通常,以含生化物质的液相为出发点,进 行后继操作。
使蛋白质变性的其它办法:
大幅度改变pH,加酒精、丙酮等有机溶剂 或表面活性剂等。
在抗生素生产中,常将发酵液pH调至偏酸性 范围(pH2—3)或较碱性范围(pH 8—9)使蛋白质 凝固,一般以酸性下除去的蛋白质较多。
加有机溶剂法通常只适用于所处理的液体数 量较少的场合。
利用吸附作用除去蛋白质:
举例:
3、采用酶制剂分解黏性物质
如果发酵液中有不溶解的多糖存在,则最好用酶将它转化
为单糖,以提高过滤速度。 例如:万古霉素用淀粉作培养基,加入淀粉酶后,能使过 滤速度加快。
4、染菌发酵液的处理方法
混凝:
阳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对带负电菌体或蛋白质来说,同时 具有降低粒子排斥电位和产生吸附架桥的双重机理,所以可以 单独使用, 非离子型和阴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主要通过分子间引力 和氢键产生吸附架桥,常与无机电解质凝聚剂搭配使用。 首先加入无机电解质,使悬浮粒子脱稳而凝聚,然后,再 加入絮凝剂。凝聚作用为絮凝剂的架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 而,提高了絮凝效果。 这种包括凝聚和絮凝机理的过程,常称为混凝。

发酵液预处理

发酵液预处理

1.发酵液预处理过程:对发酵液加热到所需温度使杂蛋白质变性凝固而沉淀分别.也可以用分散或絮凝的方法是小菌体,细胞,细胞的碎片以及杂蛋白质等胶体离子沉降去除.2.发酵液的基本特性:产物浓度低.具有极性.粘度大.表面张力大.性质不稳定.3.预处理的目的:①.转变发酵液的物理性质,促进从悬浮液中分别固形物的速度,提高固液分别器的效率②.尽可能使产物转入便于后处理的一相中(多数是液相)③.去除发酵液中的部分杂质,以利于后续各步骤的操作.4.发酵液预处理的方法:①加热②调整PH值③分散和絮凝④使用惰性助滤剂⑤使用反应剂二固液分别1.方法:①重力沉降②浮透(通气产生气泡,使固体附着在气泡表面除去,用于固液比重差小,直径5-30um颗粒的分别,污水处理.③旋液分别(霉菌和放线菌为丝状菌,体形较大,发酵液采纳过滤的方法;细菌和酵母菌为单细胞,体形较小,其发酵液采纳高速离心分别,如对发酵液采纳预处理,也可用过滤进行固液分别.④介质过滤和离心,工业上比较常用.2.过滤①澄清过滤:过滤介质为硅藻土,砂,塑料颗粒等,适合于固体含量少于0.Ig/lOOml,颗粒直径在5-100um的悬浮液的过漉分别如:河水,麦芽汁,酒类,饮料的澄清.②滤饼过滤:过漉介质为滤布,包括自然或合成纤维织布,金属织布,玻璃纤维纸,合成纤维等无纺布,适合于固体含量大于0.lg∕100ml的悬浮液的过滤分别3常用过滤设施①转鼓真空过滤工艺转鼓真空过滤机的转鼓过滤外壁掩盖有金属丝网,网上掩盖有滤布等过滤介质.转鼓内部区域分了若干独立的扇形区,各有不同的操作功能.该设施主要适用范围:颗粒不太细,粘性不太大的液体.对于青霉素发酵老说,发酵液相对粘稠,因此发酵液质量的优劣,对转鼓处理速度有着明确的影响.转鼓过滤存在使用范围窄,处理力量低的问题.•希得艮空过廉根■作示索②板式过滤工艺原理:依靠过滤推动力与过滤介质两侧的压力差,致使固体积累在滤材上并架桥形成滤饼层,使滤液与不溶的杂质分别.板式过滤机的优点是:结构简洁,制造简洁,设施紧凑,过漉面积大而占地面积小,操作压力高,对各种物料适应力量强,缺点是间歇操作,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适用于间歇操作的场合.①装好过漉板框②检查料浆槽的进出口阀门是否关闭③调好料浆④打开料浆槽的进口和排气阀门,启动搅拌机,料浆槽装满料浆后,关闭料浆槽的进口和排气阀门⑤启动空压机待压力达到指定值后,即可打开进气阀进行测定⑥测定完后,清洗设施,关好电源.③其他预处理的工艺近期消失的超滤膜工艺,由于产生的滤液质量好不断被青霉素生产工艺所采纳,但是使用超滤膜会产生大量不宜处理的菌丝水,不宜进行环境处理,同时能耗较高,给生产成本带来较大的压力,在环保压力不断加大的现实状况下,超滤膜工艺被生产企业渐渐放弃,.而传统的板框处理,转鼓过滤工艺,由于受发酵液性质和发酵液影响,存在速度慢等问题,其生产力量受到了肯定的限制,需要改进生产工艺以适应生产的要求,全自动过滤机由于处理效率高,人工劳动强度小被生产企业所用.4 .其他过滤分别方法①切向流水过滤又称错流过滤交叉过滤和十字流过滤,是一种维持恒压下高速过滤的技术,其操作特点是使悬浮液在过滤介质表面作切向流淌,利于流淌的剪切作用将过滤介质表面的固体(滤饼)移走.②双水相萃取向水相中加入溶于水的某些高分子化合物(如:葡萄糖,聚乙二醉)后,形成密度不同的两相,轻相中富含某种高分子化合物,重相中富含盐类或另一种高分子化合物从而达到分别和提纯某种高分子化合物的目的.③吸附法向细胞碎片悬浮液中加入某种固体吸附剂,或者用细胞碎片悬浮液通过装有吸附剂的固定床,即可达到除去细胞碎片的目的,主要的目的是很难选择合适的吸附剂,以保证目的产物不被吸附而损失.5 .预处理及固液分别技术应用实例以链霉菌发酵液的预处理及固液分别技术为例,其工艺过程如下:1-2倍量水稀释发酵液,pH2∙8∙32加热70-75 酸化处理发酵液冷却,过滤, 板框过滤或离心分别 去提取。

发酵液预处理的方法

发酵液预处理的方法

发酵液预处理的方法
发酵液预处理是指在发酵过程中对原料进行处理,以提高发酵效率和发酵产物
的质量。

发酵液预处理的方法有很多种,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发酵液预处理方法。

首先,发酵液预处理的方法之一是温度控制。

在发酵液预处理过程中,合理控
制温度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较高的温度有利于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但过高的温度会导致微生物受到伤害甚至死亡,影响发酵效果。

因此,在发酵液预处理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发酵微生物的要求,合理控制温度,确保微生物能够正常生长和代谢。

其次,发酵液预处理的方法之二是酸碱调节。

发酵液的pH值对微生物的生长
和代谢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不同的微生物对pH值的要求不同,因此在发酵液
预处理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微生物要求,合理调节发酵液的酸碱度,以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另外,发酵液预处理的方法之三是营养物质添加。

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需要各
种营养物质来维持生长和代谢。

因此,在发酵液预处理过程中,需要根据微生物的需要,合理添加各种营养物质,以提供充足的营养供给。

最后,发酵液预处理的方法之四是氧气供应。

在发酵过程中,一些微生物需要
氧气来进行代谢,因此在发酵液预处理过程中,需要确保有足够的氧气供应,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

总之,发酵液预处理是发酵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合理的预处理方法可以提
高发酵效率和产物质量。

通过温度控制、酸碱调节、营养物质添加和氧气供应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发酵液的质量,提高发酵产物的产量和品质。

希望以上介绍的发酵液预处理方法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生物分离工程 第2章过滤(发酵液预处理和固液分离)

生物分离工程 第2章过滤(发酵液预处理和固液分离)
第二章
发酵液的预处理 与固液分离
第一节发酵液的预处理方法 第二节 发酵液的过滤
第一节发酵液的预处理方法
一.目的: ** 1.分离菌体和其它颗粒
2. 除去部分可溶性杂质,改变滤液的性质 胞内产物和胞外产物处理方法不同
二.发酵液的特性**
1.发酵产物浓度很低; 2.悬浮物颗粒小,相对密度和液相相差不大; 3.固体粒子可压缩性大,液相粘度大; 4.性质不稳定; 5.动植物细胞,不能经受强的剪切力.
(四).惰性助滤剂**
特性:颗粒均匀,质地坚硬,不可压缩,多孔 滤速增大原因:改变滤饼结构,可压缩性下降 种类:硅藻土,纤维素,石棉粉,珍珠岩,白土 , 淀粉等** 使用方法:过滤介质表面预涂助滤剂 直接加入发酵液** 如何选择和使用助滤剂:根据目的产物选择助滤 剂种类;根据过滤介质和过滤情况,选择助滤剂 品种;粒度选择;使用量。
常用电解质:硫酸铝,氧化铝,三氯化铁等。
**
2.絮凝: **
在某些高分子物质的作用下,基于架桥作用 使胶粒形成较大凝聚团的过程。絮凝成10mm大 小块状絮凝物。
1)原理:架桥作用 另外解释:脱水效应,电中和效应
2).絮凝剂的化学结构要求
必须有长链的线性结构,以便同时 吸附多个胶粒,形成较大的絮团 分子质量不能超过一定限度,以便 有良好的溶解性
叶 滤 机
(3) 板框压滤机
A 结构:
若干板、框交替排列,板、框都用支耳架在一对横梁上,用压紧装置压紧或拉开 。 B 滤板结构: 凹凸纹路作用支撑滤布,提供滤液或洗涤液的流道。分洗涤板和非洗涤板两种。 C 滤框结构: 有供料浆通过的暗孔,料浆在压差的推动下籍框两侧覆盖的滤布进行过滤分离。 D 过滤操作液体流动路径: 料浆沿1通道输入,通过滤框的暗孔进入滤框,框中的料浆在压差的推动下籍框 两侧覆盖的滤布进行过滤分离。滤饼在框内两侧生成并增长,滤液通过滤布流到 滤板板面的凹槽后,因板面凹槽有暗孔与2、4通道相连或与3通道相连,故滤液可 由三条通道流到过滤机外。 E 洗涤操作液体流动路径: 洗涤液由3通道进到洗涤板两侧,横贯滤框,穿过框内两层滤饼及两层滤布,到 达非洗涤板的两侧凹槽,然后由2、4通道流出。

发酵液预处理方法

发酵液预处理方法

03
综合应用
结合凝聚和絮凝技术,提高过滤效果 。先使用凝聚剂使胶体颗粒变大,再 加入絮凝剂形成絮凝团,便于固液分 离。
综合使用多种方法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01
考虑发酵液特性、过滤要求及设备条件,例如对于含大量固体
颗粒的发酵液,先离心再过滤。
优化过滤工艺参数
02
调节转速、温度、压力等参数及助滤剂种类和用量,提升过滤
凝聚和絮凝技术
01
凝聚技术
定义:在中性盐作用下,胶体体系因 双电层排斥电位降低而变得不稳定的 现象。过程:加入电解质后,胶体粒 子间排斥作用减弱,导致电位下降, 胶体体系脱稳,粒子相互碰撞形成 1mm大小的凝聚体。
02
絮凝技术
定义:在高分子絮凝剂存在下,胶粒 形成粗大絮凝团的过程,主要基于物 理集合。絮凝剂特性:溶于水的高分 子聚合物,长链状结构,链节含活性 官能团,能强烈吸附在胶粒表面。
效果。
定期维护和保养过滤设备
03
定期检查、清洗设备,校准传感器和控制系统,确保设备正常
运行。
04
预处理和固液分离
胞内产物的预处理
降低液体黏度
通过加热或加水稀释发酵液来降 低其黏度,从而改善过滤特性。 加热法虽然有效,但可能影响产 物的活性和细胞自溶;加水法则 会增加发酵液体积和降低目标产 物浓度。
度减慢。
滤饼堵塞
随着过滤的进行,滤饼会逐渐增厚 ,导致过滤阻力增大,最终使过滤 操作无法继续进行。
目标产物损失
在过滤过程中,由于滤饼的堵塞和 吸附作用,容易导致目标产物的损 失,影响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过滤工艺优化的重要性
提高过滤速度
延长过滤介质的使用寿命
通过优化过滤工艺,可以有效地提高 过滤速度,减少过滤时间,提高生产 效率。

发酵液预处理与固液分离

发酵液预处理与固液分离

发酵液的预处理和固液分离方法综述鲁彬彬1002011044摘要:从微生物发酵液或细胞培养液中提取生化物质的第一个重要步骤,就是预处理和固液分离。

其目的不仅在于分离细胞、菌体和其他悬浮颗粒,还希望除去部分可溶性杂质和改变滤液的性质,以利于后续的各步操作。

关键字:预处理固液分离正文:一、发酵液预处理微生物发酵和细胞培养的目标产物主要有菌体、胞内产物和胞外产物三类物质。

从发酵液和细胞培养液中提取所需的生化物质,第一步就需进行预处理,以便于固液分离,使代谢产物后续的分离纯化工序顺利进行。

其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发酵液多为悬浮液,粘度大,为非牛顿型流体,不易过滤,而所需的生化物质往往只有分布在液相,才能有效地提纯。

并且,在有些发酵液中,菌体自溶,核酸、蛋白质及其他有机粘性物质这三类物质会造成滤液混浊、滤速极慢,必须设法增大悬浮物的颗粒直径,提高沉降速度,以利于过滤;其次,目标产物在发酵液中的浓度通常较低;此外,发酵液的成分复杂,大量的菌丝体、菌种代谢物和剩余培养基会对提取造成很大的影响。

所以,对发酵液进行适当的预处理,从而分离细胞、菌体和其他悬浮颗粒(如细胞碎片、核酸以及蛋白质的沉淀物),并除去部分可溶性杂质和改变发酵液的过滤性能,是生化物质分离纯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首要步骤。

预处理方法要根据发酵产品、所用菌种和发酵液特性来选择。

大多数发酵产品存于发酵液中,少数存于菌体中,而发酵液和菌体中都有产物存在的情形也比较常见。

如果目的产物是胞外产物,则通过离心或过滤实现固液分离,使其转入液相;而对于胞内产物而言,收集细胞是预处理的首要一步。

细胞经破碎或整体细胞萃取使目的产物释放,转入液相,再进行细胞碎片的分离。

如果所需的产物为细胞,离心或过滤所得固相经干燥等过程就可得到菌体。

图1-1为生化产品分离纯化的一般步骤,图中虚线以上为预处理过程示意图。

图1-1 生化产品分离纯化的一般步骤【1】1.1 预处理简述发酵液经过预处理,一些物理性质会改变,从悬浮液中分离固形物的速度随之提高,过滤操作更易进行;在预处理过程中,产物大多转移进入易于后处理的相中(一般为液相)。

发酵液预处理

发酵液预处理

第三章发酵液预处理从微生物发液中提取发酵产品的第一步骤就是预处理,其目的的不仅在于分离菌体和其他悬浮液的性质,以利用于提取和精制后断各工序的顺利进行。

各种发酵产品,由于菌种不同和发酵液特性不同,其预处理方法的选择也有所不同。

大多数发酵产物存在于发酵液中,也有少数产物存在于菌体中,或发酵液和菌体中都有含有。

–对于胞外产物,经预处理应尽可能使目的产物转移到液相,然后经固液分离除去固相;–对于胞内产物,则首先收集菌体或细胞,经细胞破碎后,目的产物进入液相,随后再将细胞碎片分离。

第一节发酵液过滤特性改变微生物发酵液的特性可归纳为:发酵产物浓度较低,大多为1%~10%,悬浮液中大部分是水;悬浮物颗粒小,相对密度与液相相差不大:固体粒子可压缩性大;液相粘度大,大多为非牛顿型流体;性质不稳定,随时间变化,如易受空气氧化、微生物污染、蛋白酶水解等作用的影响。

一、降低液体粘度降低液体粘度的常用方法有加水稀释法和加热法等。

采用加水稀释虽然降低液体粘度,但会增加悬浮液的体积,加大后继过程的处理任务。

若加水一倍,则稀释后液体的粘度必须下降50%以上才能有效提高过滤速率。

升高温度可有效降低液体粘度,提高过滤速率,如12ºBe 麦芽汁40℃时粘度为1.2×10-3Pa·s,升高到75℃其粘度可下降一半,过滤速率可加倍。

同时,在适当温度和受热时间可使蛋白质凝聚,形成较大颗粒的凝聚物,进一步改善了发酵液的过滤特性。

如链霉素发酵液,调酸至pH3.0后。

加热至70℃,维持半小时,液相粘度下降至1/6,过滤速率可增大10~100倍。

使用加热时必须严格控制加热温度与时间。

二、调整pH⏹pH值直接影响发酵液中某些物质有电离度和电荷性质,适当调节pH值可改善其过滤特性。

⏹对于氨基酸、蛋白质等两性物质,在酸性条件下带正电荷,在碱性条件下带负电荷,而在某一pH值下,净电荷为零,称为等电点下,两性物质的溶解度最小,此即为等电点沉淀法提取谷氨酸。

发酵液的预处理讲解

发酵液的预处理讲解
首先加入无机电解质,使悬浮粒子脱稳而凝聚,然后,再 加入絮凝剂。凝聚作用为絮凝剂的架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 而,提高了絮凝效果。
这种包括凝聚和絮凝机理的过程,常称为混凝。
影响絮凝效果的因素:
1) 絮凝剂浓度(用量) 2) 絮凝剂分子量 3) 絮凝剂类型 4) 溶液的pH 5) 搅拌速度和时间 6) 助凝剂
Ga2+:加入草酸和草酸盐,生成草酸钙;加入磷 酸盐,生成磷酸钙
Mg2+:加入草酸(沉淀不完全);加入磷酸盐, 生成磷酸镁;三聚磷酸钠(Na5P3O10),生成可 溶性络合物
Fe3+:加入黄血盐,生成普鲁士兰沉淀
二、 发酵液的过滤
发酵液中含有大量菌体、细胞或细胞碎片以及残余的 固体培养基成分,过滤就是将悬浮在发酵液中的固体颗粒 与液体进行分离的过程。 定义:
它们通过静电引力、范德华分子引力或氢键的作用,强 烈地吸附在胶粒的表面,一个高分子聚合物的许多链节分别 吸附在不同颗粒的表面上,产生架桥联接,生成粗大的絮团, 这就是絮凝作用。
絮凝剂
根据活性基团在水中解离情况不同,可分为非离子型、阴 离子型(含有羧基)和阳离子型(含有胺基)三类。
A. 聚丙烯酰胺类衍生物 B. 聚苯乙烯类衍生物 C. 无机高分子聚合物絮凝剂,如聚合铝盐和聚合铁盐等。 D. 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多聚糖类胶粘物,海藻酸钠,
在一定的压力差下,利用多孔性介质截留固液悬浮液中 的固体粒子,进行固液分离的方法称为过滤。
1.过滤介质
使滤液通过,截留固体颗粒并支撑滤饼的材料。 要求其具有多孔性、耐腐蚀性及足够的机械强度。
工业常用的过滤介质:织物介质、多孔性固体、 粒状介质。 无定形颗粒:无烟煤、砂、颗粒活性炭、铁矿砂等
成形颗粒:烧结金属、烧结塑料以及用合成树脂粘 结的硅砂、塑料颗粒等,做成圆筒形或板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絮 凝
絮凝:指在某些高分子絮凝剂存在下,基于 桥架作用,使胶粒形成较大絮凝团的过程。
采用絮凝法可形成粗大的絮凝体,使发酵液较 易分离
整理ppt
絮凝剂是一种能溶于水的高分子聚合物,其相对分 子质量可高达数万至一千万以上,长链状结构,其 链节上含有许多活性官能团,包括带电荷的阴离子 (如---COOH)或阳离子(如---NH2)基团以及 不带电荷的非离子型基团。 它们通过静电引力、范德华引力或氢键的作用, 强烈地吸附在胶粒的表面。 当一个高分子聚合物的许多链节分别吸附在不同 的胶粒表面上,产生桥架联结时,就形成了较大的 絮团,这就是絮凝作用。
细胞、细胞碎片及某些胶体物质等在某个pH值下 也可能趋于絮凝而成为较大颗粒,有利于过滤的进行。
主要有等电点沉淀法
整理ppt
3. 凝聚与絮凝 采用凝聚和絮凝技术能有效改变细胞、细胞碎 片及溶解大分子物质的分散状态,使其聚结成较 大的颗粒,便于提高过滤速率。另外,还能有效地 除去杂蛋白和固体杂质,提高滤液质量。
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的缺点
存在一定的毒性,特别是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 用于食品和医药工业时应谨慎。
整理ppt
医药和食品工业其它絮凝剂
聚丙烯酸类阴离子絮凝剂(无毒), 聚苯乙烯类衍生物, 无机高分子聚合物絮凝剂(聚合铝盐、聚合铁盐
等), 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多聚糖类胶粘物、海藻
整理ppt
发酵液中的细胞、菌体或蛋白质等胶体粒子双电 层的结构使胶粒之间不易聚集而保持稳定的分散 状态,因此常加入阳离子对发酵液进行凝聚。
阳离子对带负电荷的胶粒凝聚能力的次序为:
Al3+ >Fe3+ >H+ >Ca2+ >Mg2+ >K+ >Na+ >Li+
常用的凝聚剂电解质有:
硫酸铝 Al2(SO4)3•18H2O(明矾); 氯化铝 AlCl3•6H2O; 三氯化铁 FeCl3; 硫酸亚铁 FeSO4·7H2O ; 石灰;ZnSO4;整M理gppCt O3
目前最常见的高分子聚合物絮凝剂
有机合成的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类衍生物
根据活性基团在水中解离情况不同,可分为三类: ① 非离子型、 ② 阴离子型(含有羧基) ③ 阳离子型(含有胺整基理)ppt
聚丙烯酰胺絮凝剂
整理ppt
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的优点
用量少,一般以mg/L计量; 絮凝体粗大,分离效果好; 絮凝速度快; 种类多,适用范围广。
②悬浮物颗粒小,相对密度与液相相差不大; ③固体粒子可压缩性大; ④液相粘度大,大多为非牛顿型流体; ⑤性质不稳定,随时间变化,如易受空气氧化、微生物
污染、蛋白酶水解等作用的影响。
这些特性使得发酵液的过滤与分离相当困难。
整理ppt
1.2 改善发酵液过滤特性的物理化学方法
通过对发酵液进行适当的预处理,即可改善其 流体性能,降低滤饼比阻,提高过滤与分离的速率。 1. 降低液体粘度:
对于胞内产物,则应首先收集菌体或细胞, 经细胞破碎后,目的产物进入液相,随后再 将细胞碎片分离。
整理ppt
主要内容
1 、发酵液过滤特性的改变 2、 发酵液的相对纯化 3、 固液分离工程及设备
整理ppt
1 、发酵液过滤特性的改变
1.1 微生物发酵液的特性
①发酵产物浓度较低,大多为1%一10%,悬浮液中大部 分是水;
5. 加入反应剂:
加入反应剂和某些可溶性盐类发生反应生成不溶性沉淀, 如CaSO4,AlPO4等。生成的沉淀能防止菌丝体粘结,使菌 丝具有块状结构,沉淀本身可作为助滤剂,且能使胶状物和 悬浮物凝固改善过滤性能;如发酵液பைடு நூலகம்含有不溶性多糖物质, 用酶将其转化为单糖,以提高过滤速率。如万古霉素用淀粉 作培养基,发酵液过滤前加入0.025%的淀粉酶,搅拌 30min后,再加2.5%硅藻土助滤剂,可提高过滤效率5倍。
整理ppt
4. 加入助滤剂 助滤剂是一种不可压缩的多孔微粒,它能使
滤饼疏松,滤速增大。悬浮液中大量的细微胶体 粒子被吸附到助滤剂的表面上,改变了滤饼结构, 降低了过滤阻力。
常用的助滤剂 硅藻土、纤维素、石棉粉、白土、炭粒、淀 粉等。
最常用的是硅藻土,使用时,通常细粒用量为 500 g/m3;中等粒度用量为700 g/m3;粗粒用 量为700-1000 g/m3。整理ppt
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滤液通过滤饼的速率与液体 的粘度成反比,降低液体粘度可有效提高过滤速率。 注意加热温度与时间,不影响产物活性和细胞的完 整性。
有加水稀释法和加热法
整理ppt
2. 调整pH
pH值直接影响发酵液中某些物质的电离度和电荷 性质,适当调节pH值可改善其过滤特性。
氨基酸、蛋白质等电点的调节;在膜过滤中,发 酵液中的大分子物质易与膜发生吸附,通过调整pH值 改变易吸附分子的电荷性质,即可减少堵塞和污染;
整理ppt
高分子絮凝剂的吸整附理p和pt 絮凝作用示意图
整理ppt
工业上使用的絮凝剂可分为三类:
1)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如聚丙烯酰胺类衍生物、聚苯乙 烯类衍生物; 2)无机高分子聚合物,如聚合铝盐、聚合铁盐等; 3)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如聚糖类胶粘物、海藻酸钠、 明胶、骨胶、壳多糖、脱乙酰壳多糖等。
不影响目的产物,可消除发酵液中某些杂质对过滤的影响, 提高过滤速率。
整理ppt
1.3 凝聚与絮凝
采用凝聚和絮凝技术能有效改变细胞、细胞碎 片及溶解大分子物质的分散状态,使其聚结成较 大的颗粒,便于提高过滤速率。另外,还能有效 地除去杂蛋白和固体杂质,提高滤液质量。
整理ppt
1、凝 聚 凝聚:指在电解质作用下,由于胶粒之间双电 层电排斥作用降低,电位下降,而使胶体体系不稳 定的现象。 凝聚值:使胶粒发生凝聚作用的最小电解质浓度。 反离子的价数越高,该值就越小,即凝聚能力越强。
第10章 发酵液预处理和过滤
整理ppt
发酵液成分 微生物菌体及残存的固体培养基外,还有未被
微生物完全利用的糖类、无机盐、蛋白质,以及微 生物的各种代谢产物。 目的
分离菌体和其他悬浮颗粒,除去部分可溶性 杂质和改变滤液的性质,以利于提取和精制后 继各工序的顺利进行。
整理ppt
方法选择
对于胞外产物,经预处理应尽可能使目 的产物转移到液相,然后经固液分离除去固 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