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成功散文

合集下载

读《成功》(出自《季羡林谈人生》)

读《成功》(出自《季羡林谈人生》)

读《成功》(出自《季羡林谈人生》)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

这是《现代汉语词典》里对成功一词言简意赅的定义。

但看了《季羡林谈人生》中有关成功的文章,我发现他对成功的定义却不那么简单。

他把成功定义为:天资+勤奋+机遇。

正因为如此,他的人生也是这样一个成功的过程。

季羡林6岁时入私塾,7岁时念小学,10岁时开始学英文,12岁时考入山东大学附属高中学德文,从此开始对外文的兴趣。

18岁时转入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也是一位翻译家。

季羡林也说过,他的学问全是拜此国文老师所赐,这让他毕生难忘。

19岁时,他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事各种文学诗词的研究,并有多位名师教授为其授课。

像朱光潜,朱自清,俞平伯等人。

又与众多同学好友结交。

有吴组缃,林庚,李长等。

这为他在文学上的成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40年因战事归国无路,只得留在德国渧歌城。

这次机遇让他有机会在哥廷根大学做文学研究,并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

这正是他学术生活中的黄金期。

从那以后他的事业变得顺利起来,各种荣誉称号接踵而来。

但他却从来都这么沉稳低调。

2009年98岁的高龄的他不幸逝世。

他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一个人成功的秘诀,一开始他的天资和勤奋使他获得了多项优异成绩,令人瞩目。

但光靠天资和勤奋却到不了成功。

因此一次偶然的机遇令他有了奔向成功更好的道路。

中国的抗战和德国的法西斯战争令他对人生有了重新的认识,异国他乡,思乡念母。

因此他的文学才有了那么一点点伤感,为他的成功指引方向。

回到现在,身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如何才能把握住成功的秘诀呢?天资,只要你有一颗没有任何毛病的大脑,你就天生有天资。

我看这天资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有,但据说爱因斯坦的大脑非同一般,所以他的天资也不同凡想。

但光靠天资是活不下去的。

勤奋的双手和成功的机遇才能你的天资发挥的淋漓尽致,超凡脱俗。

正是这样才有了孔子,老子等思想教育界的圣人。

孔子教导我们:学而时习之。

不思者罔。

古人的悬梁刺股、囊萤映雪教导我们要勤奋。

季羡林最著名的散文

季羡林最著名的散文

季羡林最著名的散文季羡林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化学者和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推崇。

其中,他最著名的散文作品之一便是《记忆与追忆》,这篇散文以记忆和追忆为主题,深情地回顾了一位故友的离世,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感悟。

散文的标题《记忆与追忆》已经给读者一个很好的提示,我们可以从这个标题出发,进一步展开文章内容。

首先,我们可以从记忆的角度入手,回忆季羡林先生的经历和成就。

季羡林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重要学者,他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成果丰富而深入,被誉为“中国历史研究的泰斗”。

他的著作《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古代文化与外来文化》等都是经典之作,对于研究中国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接下来,我们可以谈到追忆这一主题。

季羡林先生在散文中回忆起了一位他曾经非常亲密的朋友,这位朋友对他的影响非常深远。

文章中描述了他们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一起探讨学术问题的情景,以及朋友离世后他对逝去时光的思念之情。

这种对朋友的追忆,不仅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与怀念,更体现出了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通过这篇散文,季羡林先生不仅展示了他深厚的学术造诣,更表达了对友情和生命的思考。

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深邃的感情,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才华和人生智慧。

散文结构清晰,语言优美,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读完这篇散文,人们不禁会思考起自己的生命和价值,对逝去时光和珍贵友情的思念与追忆也会涌上心头。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作品给人以启迪和思考,他的文字洋溢着智慧和深情。

他通过散文的形式,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其中,让读者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他的散文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一面镜子,让人们思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加了解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创作和他的思想观点。

他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给人以启迪和感悟。

他的散文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学术成就,更体现了他对友情和生命的独特见解。

读完这篇散文,人们会被深深地触动,思考起自己的生命和价值,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

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3篇

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3篇

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3篇导语:季老,一位中国文坛的泰斗,一位“国宝”级的人物,可老人却写了《辞泰斗》、《辞国宝》,老人说太过了,他不是什么泰斗,也不是什么国宝。

当我开始写这篇日志时总在想应该怎样为这篇心得定一个主题,头脑中反复出现的画面是季羡林老人那历经沧桑却依旧睿智的面容。

在经过岁月的洗礼后,季老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更多的是一种平静,而这种平静是人生的一种提炼,一种人文思想的沉淀……季老在他的《感悟人生》中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已到望九之年,在八十多年的生命历程中,一波三折,好运与多舛相结合,坦途与坎坷相混杂,几度倒下,又几度爬起来,爬到今天这个地步,我可是真正参透了世态炎凉的玄机,尝够了世态炎凉的滋味。

人生?何谓人生?季老告诉我们,人生是生命的轨迹,是在这段轨迹中蹒跚的步履,磕磕畔畔的途径。

季老说:做人,应当朴质、平易、应当骨头硬,心肠软……季老的一席话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季老说: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国外的知识分子不同,中国的知识分子永远关心国家大事。

听了这句,说实话,我很愧颜,作为一名青年,一名有文化有思想的青年,我们更多的想的是自己,在“国”与“己”中,我们选择了后者,读书为的是拿文凭,找工作为的是比别人用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很难着实为“国”而想。

在许小的时候,我们说过为“四化”而建设,我们说过,为中华民族、人民而建设,可是现在,我们又有谁能比的上这位耄耋老人呢?老人在接见温总理时直言不讳的说到,我们国家更应当注重人文主义的建设,老人在展望新的一年时也曾说过,人文建设是他的一个夙愿。

而我们谁又能比的上这位老人呢?在耄耋之年,心中惦念的依旧是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人民,而这种惦念却是一种品格,我们又有谁有这样的品格呢?季老,一位中国文坛的泰斗,一位“国宝”级的人物,可老人却写了《辞泰斗》、《辞国宝》,老人说太过了,他不是什么泰斗,也不是什么国宝。

面对荣誉,老人选择了辞别,老人的话让我感动,我记得老人曾在他的书中写到:……十年浩劫中,我因为胆大包天,自己跳出来反对北大那一位炙手可热的“老佛爷”,被戴上了种种莫须有的帽子,被“打”成了反革命,遭受了极其残酷的至今回想起来还毛骨悚然的折磨。

季羡林论述散文摘抄三篇

季羡林论述散文摘抄三篇

季羡林论述散文摘抄三篇季羡林论述散文摘抄三篇导语:季羡林老先生说说:“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绝不下笔去写。

”从他的散文中就不难发现这一点,真情通过文字倾泻出来。

不同时期的散文表达了他真实的心路历程。

这里励志故事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三篇季羡林的论述散文,希望你们喜欢。

散文一:《容忍与限度》人处在家庭和社会中,有时候恐怕需要讲点容忍的。

唐朝有一个姓张的大官,家庭和睦,美名远扬,一直传到了皇帝的耳中。

皇帝赞美他治家有道,问他道在何处,他一气写了一百个“忍”字。

这说得非常清楚:家庭中要互相容忍,才能和睦。

这个故事非常有名。

在旧社会,新年贴春联,只要门楣上写着“百忍家声”就知道这一家一定姓张。

中国姓张的全以祖先的容忍为荣了。

但是容忍也并不容易。

1935年,我乘西伯利亚铁路的车经前苏联赴德国,车过中苏边界上的满洲里,停车四小时,由前苏联海关检查行李。

这是无可厚非的,入国必须检查,这是世界公例。

但是,当时的苏联大概认为,我们这一帮人,从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到另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恐怕没有好人,必须严查,以防万一。

检查其他行李,我决无意见。

但是,在哈尔滨买的一把最粗糙的铁皮壶,却成了被检查的首要对象。

这里敲敲,那里敲敲,薄薄的一层铁皮决藏不下一颗炸弹的,然而他却敲打不止。

我真有点无法容忍,想要发火。

我身旁有一位年老的老外,是与我们同车的,看到我的神态,在我耳旁悄悄地说了句:Patience is the greatvirtue(容忍是很大的美德)。

我对他微笑,表示致谢。

我立即心平气和,天下太平。

看来容忍确是一件好事,甚至是一种美德。

但是,我认为,也必须有一个界限。

我们到了德国以后,就碰到这个问题。

旧时欧洲流行决斗之风,谁污辱了谁,特别是谁的情人,被侮辱者一定要提出决斗,或用手枪,或用剑。

普希金就是在决斗中被枪打死的。

我们到了的时候,此风已息;但仍发生。

我们几个中国留学生相约:如果外国人污辱了我们自身,我们要揣度形势,主要要容忍,以东方的恕道克制自己。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优秀作文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优秀作文

《季羡林谈人生》阅读后的优秀作文《季羡林谈人生》阅读后的优秀作文(一)也许真的是“书非借不能读”,尽管久仰季羡林大名,尽管《季羡林谈人生》就放在案头,我却迟迟未能细读。

年前在电视和网络中,闻年过耄耋的季老说,请摘下他头上的三顶帽子,比如中文硕士。

我还和多此一举的炒作联系起来,至于他那句“现在总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同温总理谈论当今社会时语),更是让我等常写时评的愤青耿耿于怀。

带着这种矛盾的心情,为了完成暑期阅读笔记。

我拭去《季羡林谈人生》书面上的灰尘,一篇一篇地细读起来。

前三篇直接谈人生,季老开宗明意,首先点明了写作的年龄背景,却又“谦虚”:现在还不清楚在希望的第九年生活是什么。

这样的开头很吸引人,一代宗师,著作等身,国家总理几度探望,执手相庆;北大不避炒作之嫌,甚至特设“季羡林研究所”。

活到这种境地,还一口一个“吾辈凡人老百姓”,真让我等倍感惭愧。

《季羡林谈人生》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

以前看到谈论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义”一统,“口号”满篇,纪先生用非常简单的话来谈论生活的起起落落、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

季先生强调,思考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坐在圣殿里的哲学家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择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

他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它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人类发展的前后衔接,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有所作为”“承担责任”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

季老的文字初读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无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诲。

掩卷深思,顿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归真;世间之真理,又何需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呢?季老先生还提出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他对生活的另一种解读。

季羡林被选入课文的作品

季羡林被选入课文的作品

季羡林被选入课文的作品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风格平实、诚挚,是不曲不隐的本色写作。

读其文,可见其人。

季老的文字平白浅近,没有华丽词藻,没有骈四骊六,甚至不表露深爱和沉痛,其选入课文的作品如下:
1、《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2、《怀念母亲》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3、《夹竹桃》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国标版小学六年级下册)
4、《小苗与大树》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5、《清荷雅韵》(冀教版高一语文课本)
6、《月是故乡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7、《我的童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8、《谈成功》(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9、《幽径悲剧》
10、《做人与处世》
11、《永久的悔》
12、《忘》
另外选入中高考阅读和作文的有《海棠花》、《三思而行》、《燕园盛夏》等11篇;选入大学语文课本的有《二月兰》等。

季先生并不强作才子姿态,口吐莲花满纸锦绣,他并不想借文章匡时济世。

他的生活平静如水,纯净如水,所以他的文章也平白如水。

然而平白朴素之中,有对造化的感恩,对弱小的怜悯,对悲苦的达观,博爱慈悲一往情深。

季羡林:漫谈散文

季羡林:漫谈散文

季羡林:漫谈散文对于散文,我有偏爱,又有偏见。

为什么有偏爱呢?我觉得在各种文学体裁中,散文最能得心应手,灵活圆通。

而偏见又何来呢?我对散文的看法和写法不同于绝大多数的人而已。

我没有读过《文学概论》一类的书籍,我不知道,专家们怎样界定散文的内涵和外延。

我个人觉得,“散文”这个词儿是颇为模糊的。

最广义的散文,指与诗歌对立的一种不用韵又没有节奏的文体。

再窄狭一点,就是指与骈文相对的,不用四六体的文体。

更窄狭一点,就是指与随笔、小品文、杂文等名称混用的一种出现比较晚的文体。

英文称这为essay,familiaressay,法文叫essai,德文是Essay,显然是一个字。

但是这些洋字也消除不了我的困惑。

查一查字典,译法有多种。

法国蒙田的Essai,中国译为“随笔”,英国的familiaressay译为“散文”或“随笔”,或“小品文”。

中国明末的公安派或竟陵派的散文,过去则多称之为“小品”。

我堕入了五里雾中。

子曰:“必也正名乎!”这个名,我正不了。

我只好“王顾左右而言他”。

中国是世界上散文第一大国,这决不是“王婆卖瓜”,是必须承认的事实,在西欧和亚洲国家中,情况也有分歧。

英国散文名家辈出,灿若列星。

德国则相形见绌,散文家寥若晨星。

印度古代,说理的散文是有的,抒情的则如凤毛麟角。

世上万事万物有果必有因。

这种情况的原因何在呢?我一时还说不清楚,只能说,这与民族性颇有关联。

再进一步,我就穷辞了。

这且不去管它,我只谈我们这个散文大国的情况,而且重点放在眼前的情况上。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文学范围内,改文言为白话,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七十多年以来,中国文学创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据我个人的看法,各种体裁间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小说,包括长篇、中篇和短篇,以及戏剧,在形式上完全西化了。

这是福?是祸?我还没见到有专家讨论过。

我个人的看法是,现在的长篇小说的形式,很难说较之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有什么优越之处。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季羡林散文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季羡林散文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季羡林散文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季羡林散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散文吧?散文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写散文,多数时候都离不开事件。

你知道写散文的精髓是什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季羡林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当我还是一个青年大学生的时候,报刊上曾刮起一阵讨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微风,文章写了一些,议论也发表了一通。

我看过一些文章,但自己并没有参加进去。

原因是,有的文章不知所云,我看不懂。

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这种讨论本身就无意义,无价值,不如实实在在地干几件事好。

时光流逝,一转眼,自己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我的预算。

有人认为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

人活得太久了,对人生的种种相,众生的种种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

远不如早一点离开人世这个是非之地,落一个耳根清净。

那么,长寿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也不是的。

这对了解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会有一些好处的。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

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

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顿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过一生。

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

即使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索。

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过一生。

对这样的芸芸众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从何处谈起呢?我自己也属于芸芸众生之列,也难免浑浑噩噩,并不比任何人高一丝一毫。

如果想勉强找一点区别的话,那也是有的:我,当然还有一些别的人,对人生有一些想法,动过一点脑筋,而且自认这些想法是有点道理的。

我有些什么想法呢?话要说得远一点。

当今世界上战火纷飞,人欲横流,“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是一个十分不安定的时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羡林谈成功散文
(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下面一起来听听季羡林谈成功的。

什么叫成功?顺手拿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明白之至。

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

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我们不去谈它。

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

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

积七八十年之,我得到了下面这个公式:
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天资”,我本来想用“天才”;但天才是个稀见现象,其中不少是“偏才”,所以我弃而不用,改用“天资”,大家一看就明白。

这个公式实在是过分简单化了,但其中的'含义是清楚的。

搞得太烦琐,反而不容易说清楚。

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

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号召大批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

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

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

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

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

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

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

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

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

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

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工夫。

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

还是先举韩文公。

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

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然回首,那人
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静安先生第一境写的是预期。

第二境写的是勤奋。

第三境写的是成功。

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

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

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

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