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提纲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提纲文学思潮与运动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双簧信: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
稳健的文化抉择。
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
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
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期末复习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期末复习
一、新文学运动
新文学运动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学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它以“新”为标志,具有较强的现实意识和社会意义,标志着中国文学从封建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渡。
新文学的发展离不开“五四”运动的推动,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新文学运动开始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新文学运动在文学形式上突破了旧文学的传统禁锢,发展了现实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新派文学流派,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二、现代文学的特点
现代文学是以现代思想为基础,以现实主义为主要文学手法的文学形式。
现代文学以描写现实生活为主,强调现代人的心理生活,揭示社会现实,深刻反映社会矛盾,具有极强的社会意义。
现代文学在文学形式上也做出了许多创新,开创了新的文学形式,如小说、诗歌、戏剧等,丰富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三、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
现代文学的代表作家有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冰心、胡适、林语堂等,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生活的变化,他们的作品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整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本文将从文学流派、代表作品、主题思想等方面,对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知识点进行整理。
一、文学流派1. 朦胧诗:以北岛、舒婷、海子为代表,主张回归自然,反对文学的功利性和现实主义的倾向。
2. “新浪潮”:以余华、苏童、史铁生为代表,倡导现代主义文学,反对传统文学的陈旧和僵化。
3. “后现代”:以李银河、韩少功、王蒙为代表,主张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反思,注重语言和符号的运用,以及对文学形式的创新。
4. “乡土文学”:以阿城、莫言、杨显惠为代表,强调对乡土文化的关注和挖掘,展现农村人民的生活和命运。
5. “女性文学”:以王安忆、张爱玲、席慕蓉为代表,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心理世界,反对男权主义和传统的家庭观念。
二、代表作品1. 《北岛诗选》:收录了北岛的代表作品,如《波光粼粼的星空》、《蓝色的窗》等,反映了朦胧诗的主要思想和风格。
2. 《红高粱家族》:莫言的代表作品,通过对一个农村家族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生活和命运,被誉为中国乡土文学的经典之作。
3. 《活着》:余华的代表作品,通过一个农民的生命历程,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历史变迁中的苦难和坚韧,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杰作之一。
4. 《白鹿原》:陈忠实的代表作品,通过对一个山村的描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复杂,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另一部杰作。
5. 《梦里花落知多少》:三毛的代表作品,以自传体式写成,展现了一个女性的情感世界和人生经历,被誉为中国女性文学的经典之作。
三、主题思想1. 对历史的反思和审视:中国现代文学在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反思和审视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余华的《活着》等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历史变迁中的苦难和坚韧。
2. 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中国现代文学在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如阿城的《牛》、杨显惠的《荒野》等作品,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生活和命运。
中国现代文学文化三十年试题及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文化三十年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 以下哪位作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 A. 鲁迅- B. 李白- C. 苏轼- D. 曹雪芹正确答案:A2. 中国现代文学起源于哪个时期?- A. 明朝- B. 清朝- C. 古代先秦时期- D. 近代鸦片战争时期正确答案:D3. 以下哪部作品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A. 《红楼梦》- B. 《围城》- C. 《骆驼祥子》- D. 《木兰辞》正确答案:B4. 下列哪位作家被誉为"中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 A. 老舍- B. 鲁迅- C. 钱钟书- D. 茅盾正确答案:C5. 以下哪位作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锋派代表人物?- A. 余华- B. 顾城- C. 莫言- D. 老舍正确答案:A第二部分:简答题1. 解释什么是"文革",并说明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答:"文革"是指中国发生于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
它是由发起的一场政治运动,它的目标是消除资产阶级的影响,推动共产主义理念的传播。
文革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导致了作家们的思想受到严格的限制,只能写一些政治宣传的作品。
许多作家被迫放弃写作,或者在政治批判中受到迫害。
文革结束后,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一段重建和发展的时期。
2. 请简要介绍一位中国现代文学的女作家,并说明她的代表作品。
答: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位重要女作家。
她以描写都市生活及情感细腻入微的风格而闻名。
她的代表作品包括《嘉莉妹妹》、《红玫瑰与白玫瑰》和《色戒》等。
她独特的写作风格及对女性心理的深刻刻画使她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重要声音。
第三部分:论述题请从以下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进行论述。
1. 论述中国现代文学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2. 论述中国现代文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与价值。
论述请根据自己的观点展开,以论据和事实为支持。
注意:本部分的题目需要更详细的论述来回答。
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十年题库

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十年题库一、简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定义和划分方法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指自20世纪初至今的文学发展历程,记录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发展和变革。
它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总结和概括。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划分方法主要依据时间和文学流派。
按时间划分,可以将中国现代文学史分为三个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1919年-1949年)、社会主义文艺时期(1949年-1979年)和改革开放时期(1979年至今)。
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作品和特点。
按文学流派划分,中国现代文学史可以分为鲁迅文学、“五四文学”、抗战文学、现实主义文学、“文革文学”等。
这些不同的文学流派在不同的时期反映了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展现了作家们对现实和人生的关注和思考。
二、分析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1. 新文化运动时期(1919年-1949年)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起点,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倡导革命和改革,推崇西方文化,倡导民主、科学和启蒙精神。
鲁迅、胡适、陈独秀等一批杰出的作家和思想家纷纷涌现,他们的作品既批判传统封建文化,又揭示社会的现实问题,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社会主义文艺时期(1949年-1979年)社会主义文艺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界以宣传党的政策和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任务。
文艺创作要服务于工人、农民和革命事业,弘扬正面革命精神。
这个时期的作家如巴金、茅盾、老舍等都在创作中高度拥护共产党的文艺方针。
3. 改革开放时期(1979年至今)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作家们开始关注个体的成长、家庭和社会问题,并倾向于更加真实和细腻地刻画人物形象和情感。
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文学呈现了多元化和多样性,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作家如余华、韩寒、莫言等。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提纲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提纲文学思潮与运动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
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双簧信: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
梅光迪,胡先骕,吴宓。
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
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
稳健的文化抉择。
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
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
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附答案(学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附答案(学习资料)一、复习要点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从20世纪初至今的文学创作,主要包括现代文学(1919-1949)和当代文学(1949年至今)两个阶段。
以下为复习要点:1. 理解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掌握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2. 掌握当代文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了解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3. 分析作品的主题、风格、艺术特色等。
4. 熟悉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流派及文学批评。
二、复习资料1. 现代文学(1)鲁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等。
复习要点:分析鲁迅作品的主题、风格、艺术特色,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2)郭沫若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虎符》等。
复习要点:分析郭沫若诗歌的主题、风格、艺术特色,如《女神》中的《天上的街市》、《炉中煤》等。
(3)茅盾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集《林家铺子》等。
复习要点:分析茅盾作品的主题、风格、艺术特色,如《子夜》中的阶级斗争、人性探索等。
2. 当代文学(1)茅盾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奖项,自1981年开始设立。
以下为部分获奖作品:- 《平凡的世界》(路遥)- 《白鹿原》(陈忠实)- 《红楼梦》(曹雪芹)- 《围城》(钱钟书)复习要点:了解茅盾文学奖的设立背景、获奖作品及其特点。
(2)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指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以揭示“文化大革命”给人们带来的心灵创伤为主题的文学创作。
代表作品有《班主任》(刘心武)、《伤痕》(卢新华)等。
复习要点:了解伤痕文学的产生背景、特点及代表作品。
(3)寻根文学寻根文学是指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揭示民族文化传统、反思现代文明为主题的文学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试题及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以下哪位作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A. 鲁迅B. 茅盾C. 巴金D. 冰心答案:A2. 以下哪部作品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A. 《呐喊》B. 《彷徨》C. 《故事新编》D. 《朝花夕拾》答案:A3. 以下哪位作家是新月派诗人?A. 徐志摩B. 郭沫若C. 胡适D. 闻一多答案:A4. 以下哪部作品是茅盾的长篇小说?A. 《子夜》B. 《家》C. 《春》D. 《秋》答案:A5. 以下哪位作家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人物?A. 沈从文B. 老舍C. 巴金D. 张爱玲答案:A二、填空题6. 《围城》是哪位作家的作品?答案是:_______答案:钱钟书7. 以下哪部作品是巴金的“家三部曲”之一?答案是:_______答案:《家》8. 以下哪位作家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答案是:_______答案:孙犁9. 《边城》是哪位作家的小说?答案是:_______答案:沈从文10. 以下哪部作品是老舍的短篇小说?答案是:_______答案:《骆驼祥子》三、判断题11. 郭沫若的《女神》是一部诗歌集。
()答案:正确12.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作品。
()答案:正确13. 莫言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答案:错误(正确答案是:莫言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但不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14. 《雷雨》是曹禺的话剧作品。
()答案:正确15. 《围城》是张爱玲的作品。
()答案:错误(正确答案是:《围城》是钱钟书的作品。
)四、简答题16. 简述鲁迅的《狂人日记》的主题思想。
答案:《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作品通过狂人的日记,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
17. 简述茅盾的《子夜》中吴荪甫的形象。
答案:吴荪甫是《子夜》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有着强烈事业心的资本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资料 一、填空题1ﻫ、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标志前期最高成就。 2、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ﻫ3、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领衔者,《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一部带“牧歌”情味的乡土小说。ﻫ4、曹禺生命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ﻫ5、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6、丁玲前期代表作《沙菲女士的日记》,后期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二、名词解释 1、新文化运动------1917年,《新青年》由上海迁京。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这场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其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并于1919年借“五四”运动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2、问题小说------1919年初,《新潮》杂志创办。当时全社会都来探究“人生究竟是什么”这样严肃的问题,读者要求小说能尖锐地提出他们所关注的各类社会问题,也并不企望文学一定给予多么明确的回答。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痛苦》、俞平伯的《花匠》、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等,显露了“问题小说”的端倪。冰心在《晨报副刊》上发表《斯人独憔悴》等,正式开创“问题小说”的风气。到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公开倡导文学“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更将“问题小说”的创作引向高潮。 其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闪出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其次其出现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直接刺激。特征:它流行的时间不长,却是典型的“五四”启蒙时代的产物。其探问人生的终极,关顾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生存真谛,比较形而上些,“虚”些。作者的生活视野还比较狭窄,题材局限于小知识分子的生活圈,大部分作品从一般的社会命题出发,结合了一点生活经验,真正从刻骨的生命体验入手,用力开掘的作品尚不多,概念化、简单化。
3、三美------闻一多“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绘画美强调诗画相通。
4、语丝派------以1924年创刊的《语丝》杂志为创作集结地,鲁迅和周作人都是“语丝派”的核心作家。他们坚持思想革命,主要成就是短小犀利的杂感,其批评的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是所谓的“语丝文体”。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急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
5、后期新月派------是前期新月派的继续与发展。它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栏及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其基本成员除前期新月派的徐志摩、饶孟侃、林徽因等老诗人外,主要有陈梦家、方玮德等南京中央大学学生为基干的南京青年诗人群,以徐志摩为主要旗帜的。其创作主张:“单讲外表的结果只是无意义乃至无意识的形式主义”,“一首诗的字句是身体的外形,音节是血脉,'诗感'或原动的诗意是心脏的跳动,有它才有血脉的流转”,仍然采用了“内容”与“形式”的二分法,其重点的转移是明显的。这同时就意味着对闻一多所坚持的“格律是艺术的必须的条件”的立场的一种松动。要回到内心世界,回到诗的艺术世界中,强调抒情诗的创造。
6、新感觉派------30年代在上海都市读者群中风靡一时,是第二代海派,是中国最完整的一-- -- 支现代派小说。它的登场,清楚地表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引入,已然越过了初期,进而问鼎于独立的地位。对于海派自身来说,由于它与世界新潮文学携手,同步发展,也就终于冲出了旧文学、旧小说的藩篱,让市民文学越过仅仅是通俗文学的界线,攀上某种先锋文学的位置。代表作家:刘呐鸥、施蛰存。
7、京派小说------30年代京派文人活跃在《现代评论》、《水星》、《骆驼草》、《大公报 文艺副刊》、《文艺杂志》这些重要的北方文学报刊上,形成有别于左翼,又与海派对峙的一个鲜明的小说流派。所显现的是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其审美感情是诚实、从容、宽厚的,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
三、简答题1ﻫ、精神胜利法------“阿Q精神”的核心即精神胜利法。阿Q处于未庄社会最底层,他永远都是失败者,但他却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态度。这种“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鲁迅的《阿Q正传》正是对我们民族的自我批判。而从人类学内涵来分析,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几乎面临人的一切生存困境。而他的一切努力挣扎,都是一次绝望的轮回,只能无奈地返回自身。这样,“精神胜利法”的选择几乎是无可非议的。这丝毫没有改变人的失败的屈辱状态,只会使人因为有了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补偿而心满意足,进而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存环境的奴隶。鲁迅正是对这一生存状态的正视,提示了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侧面,从而使自己具有了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与价值。
2、茅盾的小说成就------茅盾独特的小说艺术探索,首先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上。他的小说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地同步,自觉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他为我们提供了一部20世纪上半时段中国社会的编年史。其次,适应以长篇小说为主的小说艺术发展的需要,在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茅盾更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其性格塑造更能显示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文学时代特征。茅盾人物刻画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进行了“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主要创造了民族资本家与时代新女性两个形象系列。由于种种原因,在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里民族资本家形象始终是一个薄弱的环节。茅盾的独特创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具有特殊的历史的、美学的价值。此外,作为一个自觉的长篇小说艺术家,他对小说结构的极大注意,也是他的显著特点。他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的作品总是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在小说艺术表现上,他特别注重于细腻的心理刻画,追求着社会历史的剖析与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对提高心理刻画在我国现代长篇小说艺术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3、吴荪甫人物形象分析------吴荪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形象,其性格的基本特征是似强实弱、外强中干。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吴荪甫性格中强与弱两个方面不断进行搏斗,其发展趋势是前者不断地让位于后者。吴荪甫是中国现代社会出现的“新人”------与旧的封建地主阶级完全不同的民族资产阶级,他在精神上无疑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兄弟。茅盾称他为“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他有着发展中国独立的民族工业的雄才大略,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刚毅、顽强、果断的铁腕与魄力,更有现代科学管理的经营之才。可惜他生不逢时。他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而且是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下,帝国主义经济大肆侵入中国的30年代中国社会的民族资本家。他有着种种不可克服的矛盾:他自身所具有的封建性使他在包括妻子在内的周围人的关系中经常处于孤立地位;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他在与背后有着帝国主义撑腰的厚颜无耻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搏斗中,不能不感到自己政治、经济上的软弱无力。这种软弱性投影在他的心灵、性格上,就形成了他-- -- 本质上软弱的一面,在表面的果决善断背后是他的狐疑惶惑,在充满自信的背后是悲观绝望,在遇事胸有成竹的背后是张皇失措,最后导致了精神上的崩溃。吴荪甫性格的复杂性,主要集中于他包含的极其深刻的社会内容,表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而他的悲剧命运正是说明了:在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国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永远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
4、分析郁达夫笔下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些抒情主人公大都是所谓“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固自戕,也不愿同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离,或以种种变态行为来表示反抗。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这些在艺术表现上往往显示出郁达夫小说所特有的感伤美、病态美。作者竭力抒发他主人公的苦闷情怀,及由此而生的颓废和变态的心理言行,从中提示出一种“时代病”,这在“五四”运动高潮过后是有相当代表性的。郁达夫一方面紧紧扣住了青年知识者本身的生理的心理的病态,一方面指出青年的制造者是黑暗的病态社会。笔下病态人物的命运,又是与祖国民族的命运相联的,祖国的贫病也是造成青年“时代病”的重要原因。
5、觉新人物形象分析------他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多余的人”,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他理论上接受了一些新思潮,而感情上、行动上却仍然留恋旧家庭,以致在专制和压迫面前妥协屈从。他每一次向恶势力退让都以牺牲别人为代价,而他自己也在罪恶的泥沼中难于自拔。不过他毕竟是个善良的弱者,思想与行动的矛盾使他经常陷于极度的痛苦之中,清醒而又懦弱使他不能摆脱严酷的自我谴责,这些都大大加强了人物的悲剧性。作者对他充满同情,同情之中又无不批判。《家》的结尾,终于有所醒悟,并表示支持觉慧的出走。在《春》和《秋》中,思想上产生明显的转变,逐渐抛弃了他的“作揖主义”。
6、骆驼祥子人物形象分析------这部作品所写的,主要是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幻想当一个有稳固生活的劳动者,可是他被腐败的环境锁住,受“逃匪”“侦探”等的欺压、“虎妞”的陷阱,加上他自身固有的缺陷,不合群,别扭,自私,死命赚钱,决定了他的孤独脆弱。人生旅途每经过一站,都更沉沦堕落一层,愈来愈接近最黑暗的地狱层,最后完全变了个人,真正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他想向命运搏斗而终于向命运屈服,他的一切幻想和努力都成为泡影,恶劣的社会毁灭了一个人的全部人性。他被物欲横流的城市所吞噬,自己也成为那城市丑恶风景的一部分。小说直接解剖构成环境的各式人的心灵,提示文明失范如何引发“人心所藏的污浊与兽性”。人们从中可以感触到老舍对病态的城市文明给人性带来伤害的深深的忧虑。
四、分析题 1、《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1918年5月鲁迅狂人日记在新青年发表,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时代。将在1918--1922年连续写的15篇小说编为呐喊,1924--1925年的11篇小说收入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1)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2)在观察表现小说主人公时,有着独特的视角: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的人(知识者与农民)的精神“痛苦”。他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3)小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