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例儿童川崎病的临床分析
儿童川崎病46例临床分析

儿童川崎病46例临床分析杨丽萍【摘要】目的分析川崎病临床特征及出现时限,以期提高川崎病早期诊断率.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收治的46例川崎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46例患儿大多1~5岁发病,均有发热5 d或更久,结膜充血、烦躁哭闹、皮疹、口唇舌部改变、颈部淋巴结肿大、手足硬性水肿发红出现较早,白细胞、血沉、CRP明显增高,动态观察血小板逐渐增高,并可出现不明原因多系统损伤.结论除川崎病经典表现外,不明原因烦躁哭闹,白细胞、血沉、CRP明显增高,动态观察血小板逐渐增高,不明原因多系统损伤可作为川崎病早期诊断参考指标.【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7(015)035【总页数】2页(P7-8)【关键词】儿童;川崎病;诊断【作者】杨丽萍【作者单位】云南省丽江市人民医院儿科,云南丽江674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4川崎病(Kawasaki diseaes)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疾病。
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师首次报道[1]。
由于该病可发生严重心血管病变,未经治疗者约20%发生冠状动脉损伤[2],该病已经成为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
引起医学界广泛关注,但由于川崎病病因不清,没有特异检验指标助诊,导致部分病例漏诊误诊,有的诊断之时已经发生冠状动脉损伤,留下严重后果。
因此下面就我院2011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收治的46例川崎病进行回顾分析,以期提高川崎病临床诊疗水平。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46例川崎病患儿中女15例 (32.61%) ,男31例 (67.39%),男∶女2.07∶1。
年龄5个月~9岁,平均(2.6±2.3) 岁,年龄<1岁5例(10.87%) ,1~5岁33例 (71.74%) ,>5岁8例 (17.39%) 。
四季均可发病。
1.2 临床表现:所有患儿均有发热,大多为高热,呈不规则热或稽留热。
小儿不完全川崎病36例的临床分析

梅舌 、 口腔 黏膜 充 血 、 口唇 皲 裂 、 巴结 肿 大 、 淋 肛周 潮 红或脱 皮等 情况 ; 常 规 、 电图及 彩 超 特 点及 预 后 血 心
情况 。
2 结
果
本组 3 中除发 热外 , 6例 其他 临 床表
1 资料 与方法
11 临床 资料 . 20 07年 9月 至 2 1 0 1年 9月我 科 收
有病例经确诊或拟诊后立 即静脉应用大剂量丙种球
蛋 白(VG) /g单 次使 用 ,4h内输 注 。有 血 小 II 2gk 2 板升 高者 , 同时 口服 双 嘧达 莫 3~5mg・ g ・ ~, k~ d
分 2次 口服 。
15 观察 内容 .
患者 是否存 在发 热 、 结膜 充血 、 球 杨
充血、 口唇皲裂 ;3 多形性红斑、 () 皮疹 ;4 手足早期 ()
硬肿 、 后期 膜状脱 皮 ;5 非化 脓性 淋 巴结 肿大 。 ()
1 3 检查 方 法 .
超。
(7 8 ) 最高可达 70X 0/ ; 7 .% , 2 L 白细胞升高 2 1 2例 ( 11 。c反应蛋 白增高 2 6 .%) 3例(3 9 ; 6 . %) 血沉增
电图异常 4例 (1 1 ) 主要表现为 P 1 .% , R间期和 Q T
间期延 长 。心 脏 彩 色 多 普 勒 检 查 示 冠 状 动 脉 扩 张 (> m) 9例 (50 )未 发现 冠状动 脉瘤 。 4m 者 2 .% ,
l 1 2 1
Gu n x dc l o ra , u . 0 2, o. 4, o 8 a gi Me ia un lA g 2 1 V 13 N . J
能封 闭 了血 管 内皮 的免疫性 炎性 反应 , 能提供 某 种 可
小儿川崎病50例临床分析

6个月 1 , 月 一1岁 1 , 3岁 2 例 6个 9例 1~ 4例 , 以上 6 3岁
1 5 治疗及转归 : 有病例 均用丙种球蛋 白、 . 所 阿司匹林 治疗。
丙 种 球 蛋 白在 病 程 5~ 0d 用 , 量 04 k , 1 使 剂 . g 连用 5d 。急
(9 4年 ) 18 提出此诊断标准 j典型川崎病为符合 以下第 1项 : 及第 2~ 6项 中 4项 以上者 ; ①持续发热 5d以上 , 生素治疗 抗
无效 ; ②双侧 眼结膜充血 , 无渗 出; 口腔 及 口咽部 弥漫性充 ③
白后 2 3 4~ 6h降至正 常 ,0例均 治愈 , 1例死亡 。对并 发 5 无 冠状动脉损害的 4 3例患儿 进行随访 ,3例 3个月内完全恢 复 3
正常 , 例半年正常 , 例 1 1 2 5 年恢复正常。
2 讨论
川崎病为/J 常见 病之 一 , 严重 并发症冠 状动脉性 心 JL , 其 脏病的发病率已超过 风湿 性心脏病 而成为/ J 主要 的后 天性 Jb ,
皮, 多数 为持续高热 ,6例 (2 ) 4 9 % 患儿伴有皮疹 , 大部分 在发 热后 3— 4d出现 , 主要 出现在躯干部 , 表现为淡红色多形红斑 样皮疹 , 其余表 现为麻疹样 、 猩红热样 、 荨麻疹样皮疹 , 无水疱 及结痂 , 5~1 第 0d消退 ; 球结膜 充血 4 3例 ( 6 ) 表现 为一 8% ,
科后 天性 心脏病 的主要原因之一 …。 由于本病 的诊断主要依 据临床表 现而缺乏特 异性 的实验室诊 断指标 , 不典 型病例逐
14 1 实验 室检查 : 沉明显增 高 4 .. 血 5例 (>5 m L , R 0m / ) C P
儿童川崎病98例临床诊治分析

儿童川崎病98例临床诊治分析朱加进;伍万;陈云龙【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生》【年(卷),期】2018(056)002【摘要】目的对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结果进行分析,以提高诊治水平,减少并发症发生.方法收集2015年8月~2017年7月收治的川崎病患儿98例,对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研究发现本组患儿1~3岁患病最多,共59例(占60.2%);临床表现中发热最多见,占98.0%,口唇皲裂、杨梅舌占82.7%,颈部淋巴结肿大占74.5%,眼球结膜充血,占67.3%,皮疹占46.9%,手足硬肿及蜕皮占35.7%;可合并其他系统损伤,以支气管肺炎最多见,共55例(56.1%);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83例(84.7%),白细胞降低5例(5.1%);病程2周血小板增高93例(94.9%);C反应蛋白升高78例(79.6%);血沉增快66例(67.3%);血红蛋白<110g/L,32例(32.7%),血白蛋白降低18例(18.3%);冠状动脉扩张12例(12.2%).结论儿童川崎病临床表现多样,应提高认识,做到早期诊治,以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总页数】4页(P82-85)【作者】朱加进;伍万;陈云龙【作者单位】杭州市中医院儿科,浙江杭州310007;杭州市中医院急诊科,浙江杭州310007;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浙江杭州3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4【相关文献】1.儿童不典型川崎病21例临床诊治分析 [J], 景雪薇2.小儿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诊治分析 [J], 李淑群3.儿童川崎病108例诊治分析 [J], 张茂好;吴宜智4.儿童不典型川崎病21例临床诊治分析 [J], 景雪薇5.川崎病33例临床诊治分析 [J], 王华; 刘晓东; 许超凡; 程士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儿童川崎病36例临床分析

儿童川崎病36例临床分析
杨爱玲
【期刊名称】《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年(卷),期】2009(17)4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川畸病(KD)早期的临床特点,以利于早期确定诊断,减少漏诊、误诊.方法对36例KD患儿临床表现特点,实验室检查及其变化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本组36例KD患儿出现发热、皮疹、眼结膜充血及口腔黏膜改变的发生率在90%左右,随后出现硬肿30例占83%,26例(72.2%)的病例于第二周出现指(趾)端脱皮,卡介苗瘢痕周围红晕16例(44.4%),而且未在其他发热性疾病中发现过;发病早期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C-反应蛋白升高明显占50% 以上,且实验室检查呈现血沉、血浆蛋白及心肌酶的改变; 17例做超声心动有病理改变.结论虽然一些KD病例在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方面未完全达到KD的诊断标准,但动态观察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一些其他实验室检查以及对冶疗的反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KD的确诊率.
【总页数】2页(P290-291)
【作者】杨爱玲
【作者单位】301700,天津市武清区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9
【相关文献】
1.儿童川崎病误诊25例临床分析 [J], 陶英
2.儿童不完全川崎病70例临床分析 [J], 刘远威; 段晨敏; 胡文明; 张晔; 范楚平
3.63例儿童川崎病的临床分析 [J], 甘云;伍晓梅;邓燕艺
4.儿童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48例临床分析 [J], 郭惠娴;赖来清;张宙;于力;廖嘉仪
5.儿童不完全川崎病28例临床分析 [J], 冯海红;李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67例川崎病临床分析

早期 白细胞数增 高 8 . %( 2 1 以中性升 高为主 ) 血 小板升 高 8 . % , , 0 6 红细胞沉 降率升高 8 . %。单 剂丙种球蛋 白(V G) 96 II
特征 , 以提 高临床对 K D的诊疗水平 , 改善 预后 。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9 5年 2月至 2 0 . 19 0 5年 2月我 院共收 治 K D患 儿6 7例 , 中男 4 其 7例 , 2 女 O例 。男 女 比例 为 23 : 。其 中 .5 1 20 0 0年 2月以前 l ,0 0年 2月 以后 4 。发病年 龄-. 9例 20 8例 25 个月 ~ 8岁 , 中 ≤1 l , — 其 岁 8例 1 3岁 2 9例 , 5岁 9例 , 3— 5~8 岁 3例 。发病季节 : —3月 份 l , 6月份 2 1 6例 4— O例 , 9月 7— 份 2 ,O—l 2例 l 2月份 9例 。 率: 白细胞 计数增 高者 占 8 . % (5 6 ) 以中性升 高为 主 ) 2 1 5/7 ( ,
最高 3 0/ ; 2x1 L 血小 板 计 数升 高 者 占 8 . % ( 4 6 ) 最 高 06 5/7 ,
9 0×1 L; 3 0/ 红细胞压积 ( T 下降者占 7 . % ( 16 ) 血红 HC ) 6 1 5 /7 ; 蛋白 下 降 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占 6 . % ( 56 ) 72 4 / 7 。红 细 胞 沉 降 率 升 高 者 占
12 K . D诊断 标 准 : 型 K 典 D符 合 18 9 4年 E本 K l D委员 会修 订 的标 准… : 不 明原 因 的发 热 , 续 5 d或 更 久 ; 双 侧 ① 持 ② 结 膜 充血 ; 口腔及 咽部 黏 膜 弥 漫 性 充 血 , 发 红 及 干 裂 , ③ 唇 并呈杨 梅舌 ; ④发 病初 期手 足硬 肿 和 掌跖 发 红 , 以及 恢 复 期 指趾 端 出现 膜 状脱 皮 ; 躯 干 部 多 形 红 斑 , 无 水 疱 或 结 ⑤ 但 痂 ; 颈部 淋 巴结 的 非 化 脓性 肿 胀 , 直径 达 1 5 e ⑥ 其 . m或 更 大 。在上 述 6条 主要症 状 中 至 少 满 足 5条 才 能 确 诊 , 如 但
川崎病56例临床分析

川崎病56例临床分析
李向元
【期刊名称】《《医学信息》》
【年(卷),期】2011(024)010
【摘要】目的提高对川崎病(KD)的认识.方法对56例K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川崎病好发于<5岁儿童,男孩多发,以发热、皮疹、肢端变化、黏膜改变、颈淋巴结肿大为临床特征.本病主要用阿司匹林及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结论川崎病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多数预后良好.【总页数】2页(P6597-6598)
【作者】李向元
【作者单位】都江堰市人民医院儿科四川都江堰 61183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川崎病与不完全川崎病63例临床分析 [J], 崔静
2.194例川崎病患儿临床分析及诊疗进展 [J], 俞小霞;陈捷
3.儿童川崎病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48例临床分析 [J], 郭惠娴;赖来清;张宙;于力;廖嘉仪
4.不同年龄段不完全性川崎病的临床分析及总结 [J], 赵莹;吴晓芳;陈国强
5.伴急腹症的川崎病儿童临床分析4例 [J], 李鑫;张婷;李娟;赵明波;田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儿童川崎病45例临床分析

儿童川崎病45例临床分析发表时间:2015-08-10T17:15:45.1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16期供稿作者:范江涛[导读] 掌握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并予以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可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范江涛(河南省临颍县人民医院儿科河南临颍 462600)【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川崎病的临床特征。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45例川崎病患儿,回顾患儿临床资料。
结果:典型KD与不完全性KD年龄、性别、发热时间对比,P>0.05;体温对比,P<0.05;典型KD临床表现发生率较不完全性KD高,P<0.01;两组冠状动脉病变对比,P>0.05。
结论:掌握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并予以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可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关键词】儿童川崎病;临床特征;分析【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6-0139-02川崎病(KD)也属于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全身血管炎病变,尤其是冠状动脉病变,是其严重的并发症。
临床尚无特异性诊断,使KD的发生,临床易出现漏诊或误诊等情况,若不合理的治疗及诊断,则会发展为先天性心脏病[1]。
因此掌握儿童KD临床特征,对KD的诊断起到显著促进意义。
现笔者以45例K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患儿临床资料,分析患儿临床特征,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45例KD患儿在我院就诊时间是2011年6月~2014年12月,男32例,女13例;年龄3个月~14岁,平均(3.6±1.2)岁;患儿体温发热超过5d,(1)急性期掌跖红斑,手足硬性肿胀,恢复期指或趾膜状脱皮;(2)多形性皮疹;(3)双侧眼结膜充血;(4)颈部淋巴结肿大非化脓性;(5)唇黏膜红肿、皲裂,口腔黏膜充血呈弥漫性,存在杨梅舌。
典型KD合并4项或以上表现;不完全性KD伴2或3项类似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3例儿童川崎病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了解儿童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冠脉损伤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9年7月63例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比较不同类型川崎病患儿的性别、年龄、主要临床症状、相关实验室检查、心脏彩超、合并症和治疗效果。
结果63例KD患儿中,典型KD41例,不完全KD22例,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arterydisease,CAL)19例,其中典型KD为34.15%(14/41),不完全KD为22.73%(5/22),两组患者CAL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典型KD的球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多形性皮疹、手足硬肿显著高于不完全K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儿WBC、中性比例、HGB、PLT、CRP、E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不完全KD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漏诊,结合实验室指标,对该病早诊断、早治疗,可减少儿童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
关键词:不完全川崎病典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实验室指标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主要发生在婴幼儿,病因不明,可能主要由感染促发,免疫应答及遗传易感性等多因素导致,是一种急性自限性血管炎,以中、小动脉受累为主,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结膜充血、草莓舌、手足硬肿、指端脱皮等。
常见并发症为冠状动脉损害(CAL),目前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发达国家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首位病因[1]。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9年7月于本院住院的63例不同类型KD患儿的临床资料,为早期诊断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9年7月于本院住院的63例KD患儿,其中男42例,女21例,年龄2个月~6岁,平均年龄(3.14±1.61)岁;其中<1岁7例(11.11%),1~3岁35例(55.55%),>3岁21例(33.33%)。
1.2诊断标准(1)典型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标准参考第八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诊断标准[2];(2)不完全KD诊断标准[3]:发热≥5d,伴5项主要临床表现的2项或3项,并排除有类似表现的其他疾病;(3)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4]:发病10d内接受丙种球蛋白治疗,无论一次或分次注射48h后体温仍高于38℃,或给药2~7d甚至2周内再次发热,符合至少1项川崎病诊断标准者。
1.3方法两组患儿确诊后均静注丙种球蛋白(2g/kg持续8~12h单次输注)、口服阿司匹林[30~50mg/(kg·d),体温正常3d后减量,约2周后减至3~5mg/(kg·d),维持6~8周或至冠脉病变恢复正常]、退热、补液、脏器支持等治疗。
1.4观察指标统计比较不同类型川崎病患儿的性别、年龄、主要临床症状、相关实验室检查、心脏彩超、合并症和治疗效果。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予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予以c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两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典型KD组患儿男28例,女13例;不完全型KD组男14例,女8例,两组患儿性别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发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两组患儿主要临床症状发生率比较63例患儿均发热5d以上,典型KD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发生率均高于不完全KD,其中球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多形性皮疹、手足硬肿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典型KD的发热诊断时间为(6.68±1.59)d,不完全KD的发热诊断时间(7.27±3.69)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两组患儿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两组患儿的白细胞(WBC)、中性比例、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2.4两组KD并发症及合并症情况比较两组并发症及合并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
2.5两组治疗和转归比较63例患儿均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阿司匹林治疗,6例患儿出现丙球无反应,其中4例加用丙球1g/kg,2例加入甲强龙1mg/kg,体温均能得到控制,其他给予护肝、退热、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
出院时患儿复查肝功能基本正常,电解质正常。
出院后1、3、6个月及病后每年随访心脏彩超,冠脉病变逐渐恢复正常,瓣膜病变消失。
表1两组患儿性别、发病年龄比较表2两组临床表现比较表3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表4两组CAL及其他合并症比较3、讨论KD是一种急性血管炎性出疹性疾病,近10~20年来KD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5],CAL仍是川崎病最易合并也是最严重并发症之一,因此,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KD好发于6个月~5岁儿童,张新艳等[6]对725例患儿调查发现,男女比例1.61∶1,平均年龄(2.7±2.3)岁,1~2岁为发病高峰年龄,其中85.8%的患儿<5岁。
本研究回顾分析显示男女比例为2︰1,平均年龄(3.14±1.61)岁,其中1~3岁发病率最高,占53.66%,与上述报道相比,男性患儿发生率高,平均年龄偏大,考虑为病例数少有关。
典型KD与不完全KD比较,男孩的发病率高于女孩,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年龄段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发热是KD最为首发症状,也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本研究除发热外,典型KD其他主要临床表现按照发生率顺序为:口唇改变(95.12%)>球结膜充血(87.80%)>淋巴结肿大(82.93%)>皮疹(75.61%)>硬肿(46.34%)>脱皮(41.46%),不完全KD的临床表现发生率顺序为:口唇改变(77.27%)>淋巴结肿大(40.91%)=脱皮(40.91%)>球结膜充血(36.36%)>皮疹(31.82%)>硬肿(13.64%)。
本研究中,除发热、脱皮外,其他症状,典型KD症状均高于不完全KD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冠脉损害发生率比较(34.15%vs.22.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由此看出,两种不同类型KD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表现,仅表现为症状数量不一样[7]。
在不完全KD中,淋巴结肿大和脱皮排在第2位,提示在不完全KD中的发生率更高。
由此可见,发热、淋巴结肿大、肛周脱皮要考虑KD 可能。
两组KD实验室指标中:WBC、中性比例、ESR、CRP均明显增高,血红蛋白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在KD 急性期,WBC升高伴中性比例升高,反映急性反应的CRP和ESR显著升高较常见,有报道发现[8]ESR>100mm/h是并发巨大冠状动脉瘤的独立危险因素。
而血小板升高一般是发病1周后渐达高峰,伴随着血小板凝集物和免疫复合物的增高,此时,冠脉损害发生率也随之增高。
有研究表明,脑钠肽(BNP)在KD患儿血浆有明显升高,有助于KD的诊断及预测CAL发生风险[9]。
研究显示,在心血管方面,心脏损害为川崎病最易发生的合并症,包括CAL(冠脉扩张或狭窄,冠状动脉瘤形成)、心脏瓣膜病变、心包积液等,其中以冠脉扩张最为常见。
本研究中未发现冠状动脉瘤形成,出院后随访亦未见有冠状动脉瘤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尽管冠状动脉内径恢复正常,但重塑的冠状动脉仍然存在问题,可能是成年以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因此,仍然需要制定长期的随访计划[10]。
除心脏损害外,KD所致肝脏损害并不少见[11],小儿肝脏体积相比成人更大,血流量更丰富,储血功能强,更容易收到缺血、感染、毒物等影响,引起肝脏损伤[12]。
林小梅等[13]报道KD所致肝脏损害以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
本报告显示KD合并肝脏损害,典型KD占68.29%,不完成KD占63.64%,其中肝脏损害多表现为ALT、AST升高,ALB下降,部分伴有TBA及TBIL升高,与上述报道相符。
两组KD患儿均出现有低钠血症。
曾如梦等[14]认为川崎病出现低钠血症患儿更容易出现CAL,低钠血症可能与严重的炎症反应有关。
KD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Juan等[15]研究分析其主要临床症状出现及持续时间均不一样,可以集中出现,也可以分散出现,可以早期出现,后期消退,也可以后期才出现,可以一过性存在,也可以持续存在。
花旺等[16]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2009年至2014年共1364例不完全KD患儿,有19.9%患儿在住院过程中逐渐出现并完全达到5~6个主要临床表现,符合完全KD。
本研究收集的63例川崎病中,也有同样的发病特点。
鉴于此,不明原因发热达到或超过5d,伴有主要临床表现2~3项,同时伴有WBC、中性比例、PLT、CRP、ESR等明显增高,血钠下降时,尤其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肛周指端脱皮,需考虑KD,动态观察,及时行心脏彩超检查,以协助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避免误诊、漏诊、滥用抗生素。
参考文献:[2]江载芳,申昆玲,沈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778-788.[3]张清友,杜军保.不完全川崎病的诊疗现状[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5):339-341.[4]方宏,李雪迎,杜军保.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药物治疗Meta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5(7):990-992.[5]杜忠东,陈笑征.川崎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7,32(8):565-569.[6]张新艳,杨婷婷,何婷,等.2012至2016年单中心川崎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研究[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8,13(6):427-433.[8]刘小庆,钟家蓉.34例川崎病并发巨大冠状动脉瘤高危因素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2,37(11):984-989.[10]刘芳,黄国英.川崎病血管合并症的处理与随访[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7,32(8):579-58.[11]唐文珏,张鹏,陆盅伃,等.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危险因素分析[J].当代医学,2019,25(21):151-153.[12]张海军,董晓蕾.川崎病合并肝损害的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4,30(7):663-665.[13]林小梅,吴本清,徐位仁,等.川崎病患儿的肝功能损害[J].广东医学,2001(3):228-229.[14]曾如梦,刘斌.川崎病合并低钠血症患儿的临床特点[J].广西医学,2018,40(20):2478-2481.[16]花旺,龚方戚.不完全型川崎病临床特征[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7,32(8):572-575.甘云,伍晓梅,邓燕艺.63例儿童川崎病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21,27(02):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