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设计图画法
模具图的绘制及模具总装图的要求

模具图的绘制及模具总装图的要求一、绘制模具图要求按照国家制图标准绘制,但是也要求结合本厂标准和国家未规定的工厂习惯画法。
在画模具总装图之前,应绘制工序图,并要符合制件图和工艺资料的要求。
由下道工序保证的尺寸,应在图上标写注明"工艺尺寸"字样。
如果成型后除了修理毛刺之外,再不进行其他机械加工,那么工序图就与制件图完全相同。
在工序图下面最好标出制件编号、名称、材料、材料收缩率、绘图比例等。
通常就把工序图画在模具总装图上。
1. 绘制总装结构图绘制总装图尽量采用1:1的比例,先由型腔开始绘制,主视图与其它视图同时画出。
二、模具总装图应包括以下内容:1. 模具成型部分结构2. 浇注系统、排气系统的结构形式。
3. 分型面及分模取件方式。
4. 外形结构及所有连接件,定位、导向件的位置。
5. 标注型腔高度尺寸(不强求,根据需要)及模具总体尺寸。
6. 辅助工具(取件卸模工具,校正工具等)。
7. 按顺序将全部零件序号编出,并且填写明细表。
8. 标注技术要求和使用说明。
三、模具总装图的技术要求内容:1. 对于模具某些系统的性能要求。
例如对顶出系统、滑块抽芯结构的装配要求。
2. 对模具装配工艺的要求。
例如模具装配后分型面的贴合面的贴合间隙应不大于0.05mm模具上、下面的平行度要求,并指出由装配决定的尺寸和对该尺寸的要求。
3. 模具使用,装拆方法。
4. 防氧化处理、模具编号、刻字、标记、油封、保管等要求。
5. 有关试模及检验方面的要求。
四、绘制全部零件图由模具总装图拆画零件图的顺序应为:先内后外,先复杂后简单,先成型零件,后结构零件。
1. 图形要求:一定要按比例画,允许放大或缩小。
视图选择合理,投影正确,布置得当。
为了使加工专利号易看懂、便于装配,图形尽可能与总装图一致,图形要清晰。
2. 标注尺寸要求统一、集中、有序、完整。
标注尺寸的顺序为:先标主要零件尺寸和出模斜度,再标注配合尺寸,然后标注全部尺寸。
模具设计图纸标注标准及常见尺寸标注方法27581

3‧ 模仁視圖的布置 3.1. 主視圖要以開模方向的視圖作為主視圖‧ 3.2. 側視圖要靠近主視圖擺放,然後才是剖視圖‧ 3.3. 模仁外側為斷差面或曲面時,要以側視圖反映
其形狀‧不要以剖視圖反映其形狀‧ 3.4. 放大盡量放在其圖旁邊‧
➢ 行位,行位座,行位耐磨板,行位压板,铲基 拨杆(S01,S02……)
BACK
斜顶
1.斜顶,英文名為Angle Lifer,我部門命名為AG01﹐… 2.斜顶的功用有﹕A.成形倒勾B.頂出成品C.排氣 3.斜顶的重要工位﹕A.成形工位B.配合面 4.一般情況下, 斜顶高度方向應以分模線PL為基准進行標
6 號色----------0.10 -----------紫色
7 號色----------0.20 -----------白色
8 號色----------0.08 -----------\
9 號色----------0.08 -----------\
其它----------0.10------------\
標注按模仁的標注規范。有水路的行位還 應標出其水路的大小﹑規格及高度。
圖 (一) 簡易行位座
耐磨板
行位压板
铲基
拨杆
线割图档制作规范
➢ 目的 统一、规范线割档的制作方法并推广之。
➢ 适用范围 设计部制作线割档的相关人员。
➢ 内容 1.线割图档的源图必须调用3D人员转换的最新.Dwg 档。 2.配合加工部的线割编程软件,设计所制作的线割 轮廓线只能由直线和圆弧组成,其它任何线条将使 档案读不出来。 3.前后模仁的分模面、内模仁镶件孔与镶件外轮廓 线是曲线且需要线割加工时,制作的线割轮廓线要 用同一条线,以保证其装配的准确性。
模具设计2D结构图绘制一般方法

绘模具结构图一、当把成品图调进模图时,成品图必须乘缩水。
(模具尺寸=产品尺寸×缩水)必须把成品图MIRROR(镜射)一次,即模圈里的成品图是反像的(成品是完全对称的除外)在前模,应把不属于前模的线条删除在后模,应把不属于后模的线修删除。
二、成品在模具里应遵循分中的原则,特别是对称的,成品如果不分中,到工场加工时很可能出错。
三、所有枕位之模具,枕位必须避开入水,无法避开时要加水口铁。
四、成品之间12—20mm(特殊情况下,可以作3mm)当入水为潜水时,应有足够的潜水位置,成品至CORE边15-50mm,成品至CORE的边距与制品的存度有关,一般制品可参考下表经验数值选定。
制品的厚度(mm)成品至CORE边数值(mm)2015—2020—3020—3030—4030—40﹥4050五、藏CORE(内模料)深度28mm以上,前后模内模料厚度与制品的平面投影面积有关,一般制品可参考下表,经验数值选定。
CORE料边至回针应有10mm距离。
制品平面投影面积前模内模料厚度A+型腔深度后模内模料厚度B+型腔深度SP、CMmmMm﹤77253277—1163238116—1543850154—1934464≧1935076CORE料宽度一般比顶针极宽或窄5—10mm,最低限度成品胶位应在顶针板内不影响落顶针,CORE料边至模胚边一般应有45—80mm六、当在一块内模料上出多个CAVITY时,内模料大小不超过200×200mm。
七、模内镶入模框中圆角一般取10mm,如要开精框时则取16mm或更大,铍铜模模内不倒圆角。
八、任何一种塑胶入水位置应避免从唧咀直行入型腔。
九、镜面透明之啤塑(K料、亚加力、PC等)应注意,冷料井入水流量及入水位置不能直衡(冲),一般作成“S”型缓冲入水,扇形浇品,使成品表面避免产生气级流雲。
(15)选模胚的一般原则:当模胚阔度在250mm(包括250mm)以下时,用工字型模胚口型,模胚阔度在250—350mm时,用直力有面板模胚(T型)。
模具设计图纸标注标准及常见尺寸标注方法

10 、出图笔宽设定
颜色
笔宽
备注
1 號色----------0.10 -----------紅色
2 號色----------0.10 -----------黃色
3 號色----------0.15 -----------綠色
4 號色----------0.10 -----------藍色
5 號色----------0.10 -----------水藍色
2. 在斷面圖上主要標注的尺寸有:
2.1 各模板的厚度以及模具的總長L , 總寬 W,總高H.
2.2 定位環的大小, 高度及螺絲孔的位置. 2.3 注口襯套的細部加工尺寸都應標注清楚. 2.4 模仁的厚度. 2.5 水孔的高度. 2.6 導柱, 導套的長度及其大小. 2.7 大. 小拉杆的行程及其大小.
3. 冷卻水孔: 冷卻水孔的規格, 型號, 編號及位 置尺寸, 見圖三
4. “O”型環﹕其外形均以整數標注, 要標注的尺 寸有: 槽的外徑, 寬度, 深度, 水孔的直徑﹐ 並在空白處注明“O”型環規格,如P12, 見圖四
5. 螺絲孔的規格位置及深度(标准模胚上已经有的 螺絲孔可以不標注)﹐此時不應有S-1等字樣而應 標注為M8.M10等形式。側面螺絲(吊模螺絲孔) 高度尺寸需文字說明(如:H=-50)。
7、出图時座標標注的尺寸線12~15MM,限 界標注呎寸線長為6~7MM , 中心线露出 界長1.2-1.5mm (都指出圖后的長度)。
8、整套零件采用統一基准(即基准符號位置擺 放一致)﹕A 一般與装配圖基准一致﹔B 可以 整套圖面按組立圖基准旋轉正90∘
9、單位設定一般以十進制毫米為單位, 標注精 度﹕角度標注(兩位小數)﹐水孔﹑螺絲孔﹑逃 孔等無裝配精度以整數或整十條標注﹔有配合 關系﹑成型部份等均以兩位小數
模具图的绘制及模具总装图的要求

模具图的绘制及模具总装图的要求一、绘制模具图要求按照国家制图标准绘制,但是也要求结合本厂标准和国家未规定的工厂习惯画法。
在画模具总装图之前,应绘制工序图,并要符合制件图和工艺资料的要求。
由下道工序保证的尺寸,应在图上标写注明"工艺尺寸"字样。
如果成型后除了修理毛刺之外,再不进行其他机械加工,那么工序图就与制件图完全相同。
在工序图下面最好标出制件编号、名称、材料、材料收缩率、绘图比例等。
通常就把工序图画在模具总装图上。
1. 绘制总装结构图绘制总装图尽量采用1:1的比例,先由型腔开始绘制,主视图与其它视图同时画出。
二、模具总装图应包括以下内容:1. 模具成型部分结构2. 浇注系统、排气系统的结构形式。
3. 分型面及分模取件方式。
4. 外形结构及所有连接件,定位、导向件的位置。
5. 标注型腔高度尺寸(不强求,根据需要)及模具总体尺寸。
6. 辅助工具(取件卸模工具,校正工具等)。
7. 按顺序将全部零件序号编出,并且填写明细表。
8. 标注技术要求和使用说明。
三、模具总装图的技术要求内容:1. 对于模具某些系统的性能要求。
例如对顶出系统、滑块抽芯结构的装配要求。
2. 对模具装配工艺的要求。
例如模具装配后分型面的贴合面的贴合间隙应不大于0.05mm模具上、下面的平行度要求,并指出由装配决定的尺寸和对该尺寸的要求。
3. 模具使用,装拆方法。
4. 防氧化处理、模具编号、刻字、标记、油封、保管等要求。
5. 有关试模及检验方面的要求。
四、绘制全部零件图由模具总装图拆画零件图的顺序应为:先内后外,先复杂后简单,先成型零件,后结构零件。
1. 图形要求:一定要按比例画,允许放大或缩小。
视图选择合理,投影正确,布置得当。
为了使加工专利号易看懂、便于装配,图形尽可能与总装图一致,图形要清晰。
2. 标注尺寸要求统一、集中、有序、完整。
标注尺寸的顺序为:先标主要零件尺寸和出模斜度,再标注配合尺寸,然后标注全部尺寸。
模具设计图纸标注标准及常见尺寸标注方法

耐磨板
行位压板
铲基
拨杆
4‧ 立体图的摆放 4.1. 立体图的摆放要与主视图一致,如反应不清, 可增加立体图‧ 4.2. 立体图放大位数不定,可依图纸空间来定,但 不能太小,如空间不够,立体图可单独另放一张 图面‧ 4.3. 为了避免编号弄错,模仁基准侧要刻字,字深 为0.5mm‧ 4.4. 为了设变时删除方便,立体图做成一个块,
5‧ (0,0)点选取 A. 主视图的x、y方向(0,0)点以模具中心为(0,0) 点,特殊情况以成品中心为(0,0)点‧ B. 模仁轴方向(0,0)以pl面为(0,0)点‧ C. 如模具中心,pl面离模仁太远时,可以模仁直角 边来定(0,0)点,一般要近基准侧优先,并注明 To mcl mm及To pl mm 6‧ 模仁标注时均采用2位数标注,对于精度不高的, 可用整数标注如靠肩宽度。 7. 对于顶针,镶件,斜顶较多的模仁及用毛料割的 大镶件需另外标注线割打孔图
10 、出图笔宽设定
1 2 3 4 5 6 7 8 9 颜色 笔宽 备注 号色----------0.10 -----------红色 号色----------0.10 -----------黄色 号色----------0.15 -----------绿色 号色----------0.10 -----------蓝色 号色----------0.10 -----------水蓝色 号色----------0.10 -----------紫色 号色----------0.20 -----------白色 号色----------0.08 -----------\ 号色----------0.08 -----------\ 其它----------0.10------------\
BACK
模具设计图纸标注标准及常见尺寸标注方法

S - 7 等字样而应标注为M8.M10等形式,
侧面螺丝(吊模螺丝孔)高度尺寸需文字说明
(如:H=-12.5)。
4.有排气槽的应标明排气槽的位置﹑大小和
深度。
BACK
A板
1. 斜进胶口的标注: 斜度, 进胶口小端直径, 胶口的角度, 胶口的位置尺寸, 与喷嘴接触 处的圆弧大小及深度. 见图一
2. 斜导柱孔: 斜导柱的直径及其斜度, 各部分的 深度, 见图二
Center ren
center
Hatch gray continuous
应用范围
轫廓线 可见线
中心线 弹簧简化线
不可见线
加强结 顶针逃线 可见线
打断线
尺寸标注线
中心线
剖面线
BACK
二 标注分类
模板类
模仁类
机构类
BACK
模板类
装配图: AS 面 板: A01 A 板: A B 板: B 顶出板: B12 底 板: B03
标注按模仁的标注规范。有水路的行位还 应标出其水路的大小﹑规格及高度。
图 (一) 简易行位座 图 (二) 伸入前模板(侧面带耐磨板)的行位座
耐磨板
行位压板 铲基
拨杆
线割A图档制作规范
目的 统一、规范线割档的制作方法并推广之。
适用范围 设计部制作线割档的相关人员。
内容 1.线割图档的源图必须调用3D人员转换的最新.Dwg 档。 2.配合加工部的线割编程软件,设计所制作的线割 轮廓线只能由直线和圆弧组成,其它任何线条将使 档案读不出来。 3.前后模仁的分模面、内模仁镶件孔与镶件外轮廓 线是曲线且需要线割加工时,制作的线割轮廓线要 用同一条线,以保证其装配的准确性。
3. 冷却水孔: 冷却水孔的规格, 型号, 编号及位 置尺寸, 见图三
冲压模具设计图纸

固定挡料销A7X4X3
1
45#
7
凹模固定板
1
45#
6
GB2863.5-81
落料凹模
1
9Mn2V
5
GB2855.6-81
下模座200X100X40
1
T10
4
GB2869.2-81
限位柱81
1
45#
1
3
GB2868.5-81
导料板180X25X8
2
A3
工件图 材料:T2 厚度:2.0
技术要求 未注明圆角为R5 未注明倒角5X45°
4
Q235-A
14
GB2863.1-81
落料凸模
1
9Mn2V
13
GB/T70.1-2000
内六角螺钉M8X50
4
Q235-A
12
GB/T2855.5-81
上模座200X100X35
1
T10
2
11
GB/T70.1-2000
卸料螺钉M5X50
4
Q235-A
10
橡胶
2
9
卸料板
1
45#
8
GB2866.11-81
12 19 20
H7 m6
13
14
15
16
17 18
21 22
H7 m6 H7 m6
11 10 9 8 7 6 5
H7 m6 H7 m6
23
说明 本模具采用始用挡料销和固定挡料销挡料。条 料从右方送进,开始两次行程由第一第二两始用挡 料销26挡料,第三次行程以后即由固定挡料销8挡 料。 模具的冲孔与落料凹模采用整体固定板7固定, 冲孔凸模与落料凸模由固定板20固定。采用弹性卸 料板9,在卸料的同时,起到压边的作用。采用限 位柱4,保护模具,防止模板在高速长时间的过负 荷冲击中发生潜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模具图纸的绘制模具测绘结束后要把测绘的零件图与装配草图进行整理,绘制出正规的总装配图与零件图。
在绘制模具装配图时,初学者的主要问题是图面紊乱无条理、结构表达不清、剖面选择不合理等,还有作图质量差如引出线重叠交叉、螺销钉作图比例失真,漏线条等错误屡见不鲜。
上述问题除平时练习过少外,更主要的是缺乏作图技巧所致。
一旦掌握了必要的技巧,这些错误均可避免。
1.装配图的画法:绘制模具装配图最主要的是要反映模具的基本构造,表达零件之间的相互装配关系,包括位置关系和配合关系。
从这个目的出发,一张模具装配图所必须达到的最起码要求一是模具装配图中各个零件(或部件)不能遗漏。
不论哪个模具零件,装配图中均应有所表达;二是模具装配图中各个零件位置及与其它零件间的装配关系应明确。
在模具装配图中,除了有足够的说明模具结构的投影图、必要的剖视图、断面图、技术要求、标题栏和填写各个零件的明细表等外,还有其他特殊的表达要求。
现将模具装配图的绘制要求做一总结,具体如下:(1)总装图的布图及比例1)遵守国家标准机械制图的有关规定(GB14689—1993)2)可按模具设计中习惯或特殊规定的制图方法作图3)尽量以1:1绘图,必要时按机械制图要求比例缩放a)冲压模具总装配图的布置b)塑料模具总装配图的布置(2)模具设计绘图顺序1)主视图绘制总装图时,先里后外,由上而下,即先绘制制件的零件图、凸模、凹模。
2)俯视图将模具沿冲压或注射方向“打开”上(定)模,沿冲压或注射方向分别从上往下看“打开”的上(定)模或下(动)模,绘制俯视图。
主、俯视图一一对应画出。
3)左、右视图当主、俯视图表达不清楚装配关系时;或者塑料模具以卧式为工作位置时,左、右视图绘制按注射方向“打开”定模看动模部分的结构。
(3)模具装配图主视图要求1)在画主视图前,应先估算整个主视图大致的长与宽,然后选用合适的比例作图。
主视图画好后其四周一般与其它图或外框线之间应保持有约50~60mm的空白,不要画得“顶天立地”,也不要画得“缩成一团”。
2)主视图上应尽可能将模具的所有零件画出,可采用全剖视图、半剖视图或局部视图。
若有局部无法表达清楚的,可以增加1其他视图。
3)在剖视图中剖切到凸模和顶件块等旋转体时,其剖面不画剖面线;有时为了图面结构清晰,非旋转体的凸模也可不画剖面线4)绘制的模具一般应处于闭合状态[塑料模具必须是处于闭合状态,见图],或接近闭合状态,也可以一半处于闭合工作状态,另一半处于非闭合状态[见图]。
(4)模具装配俯视图要求俯视图一般只绘制出下(动)模,对于对称结构的模具,也可上(定)、下(动)模各画一半[见图],需要时再绘制一侧视图或其他视图。
绘制模具结构俯视图时,应画拿走上模部分后的结构形状,其重点是为了反映下模部分所安装的工作零件的情况。
俯视图与边框、主视图、标题栏或明细表之间也应保持约50~60mm的空白。
(5)序号引出线的画法在画序号引出线前应先数出模具中零件的个数,然后再作统筹安排。
序号一般应与以主视图画面为中心依顺时针旋转的方向为序依次编定,一般左边不标注序号,空出标注闭合高度及公差的位置。
在图3的模具装配图中,在画序号引出线前,数出整副模具中有27个零件,因此设计者考虑上方布置9个序号,右方再布置9个序号,下方布置9个序号。
根据上述布置,然后用相等间距画出27个短横线,最后从模具内引画零件到短横线之间的序号引出线。
按照“数出零件数目→布置序号位置→画短横线→引画序号引出线”的作图步骤,可使所有序号引出线布置整齐、间距相等,避免了初学者画序号引出线常出现的“重叠交叉”现象。
其注写规定如下。
当然如果在俯视图上也要引出序号时(如图3),也可以按顺时针再顺序画出引出线并进行序号标注。
1)序号的字号应比图上尺寸数字大一号或大两号。
一般从被注零件的轮廓内用细实线画出指引线,在零件一端画圆点,另一端画水平实线。
2)直接将序号写在水平细实线上。
3)画指引线不要相互交叉,不要与剖面线平行。
(6)剖面的选择图3所示模具的上模部分剖面的选择应重点反映凸模的固定,凹模洞口的形状、各模板之间的装配关系(即螺钉、销钉的安装情况),模柄与上模座间的安装关系及由打杆、打板、顶杆和推块等组成的打料系统的装配关系等。
上述需重点突出的地方应尽可能地采用全剖或半剖,而除此之外的一些装配关系则可不剖而用虚线画出或省去不画,在其它图上(如俯视图)另作表达即可。
模具下模部分剖面的选择应重点反映凸凹模的安装关系、凸凹模的洞口形状、各模板间的安装关系(即螺钉、销钉如何安装)、漏料孔的形状等,这些地方应尽可能考虑全剖,其它一些非重点之处则尽量简化。
图3中上模部分全剖了凸模的固定,凹模洞口形状及螺销钉的安装情况(并在左面布置销钉、右面布置紧固螺钉及另一销钉显得错落有致),对于模柄与上模座的联接情况进行了局部剖(并顺便画出防转销钉显得构图极为巧妙),而对打料系统的装配关系也尽量全剖,使其他读图者一目了然。
下模部分对凸凹模的固定,凸凹模洞口及漏料孔的形状,卸料板与卸料螺钉的联接情况,紧固螺钉与圆柱销的结构情况都进行了全剖。
而对活动挡料销的安装情况则采取了用虚线表达的方式。
这样的布置需要设计者经过一番精心的运筹后才能获得。
(7)螺钉、销钉的画法画螺钉应注意以下几点:1)螺钉各部分尺寸必须画正确。
螺钉的近似画法是:如螺纹部分直径为D,则螺钉头部直径画成1.5D,内六角螺钉的头部沉头深度应为D+1~3mm;销钉与螺钉联用时,销钉直径应选用与螺钉直径相同或小一号(即如选用M8的螺钉,销钉则应选Ф8或Ф6)。
2)画螺钉连接时应注意不要漏线条。
以图3中螺钉3为例,螺钉只与尾部的凸模固定板10螺纹连接,而螺钉经过垫板9及上模坐1均应为过孔。
3)画销钉联接时也要注意不要漏线条。
以图3中的销钉4为例,在销钉经过的通孔凸模固定板10与上模座1零件需用销钉进行定位,而垫板9则无需用销钉4来定位,所以应为过孔。
(8)工件图的画法1)工件图是经冲压或模塑成形后得到的冲压件或塑料件图形,一般画在总装图的右上角,并说明材料的名称、厚度及图工件图必要的尺寸;对于不能在一道工序内完成的产品,装配图上应将该道工序图画出,并且还要标注本道工序有关的尺寸。
2)工件图的比例一般与模具图上的一致,特殊情况下可以缩小或放大。
工件图的方向应与冲压方向或模塑成形方向一致(即与工件在模具中的位置一致),若特殊情况下不一致时,必须用箭头注明冲压件或模塑成形方向。
(9)冲压模具装配图中的排样图1)利用带料、条料时,应画出排样图,一般画在总装图右上角的工件图下面或俯视图与明细表之间2)排样图应包括排样方式、零件的冲裁过程、定距方式(用侧刃定距时侧刃的形状、位置)、材料利用率、步距、搭边、料宽及公差,对弯曲、卷边工序的零件要考虑材料纤维方向。
通常从排样图的剖切线上可以看出是单工序模还是复合模或级进模。
3)排样图上的送料方向与模具结构图上的送料方向必须一致,以使其他读图人员一目了然。
(10)模具装配图的技术要求在总装图中,要简要注明对该模具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技术条件。
技术条件包括所用设备型号、模具闭合高度以及模具打印标记、装配要求等,冲裁模还要注明模具间隙。
有时在左上角标注图样代号是企业结合产品的型号而编制的,便于图样使用管理。
(11)模具总装图上应注的尺寸模具闭合高度、外形尺寸、特征尺寸(与成形设备配合的定位尺寸)、装配尺寸(安装在成形设备上的螺钉孔中心距)、极限尺寸(活动零件的起始位置之间的距离)。
(12)标题栏和明细表1)标题栏和明细表在总装图右下角,若图纸幅面不够,可以另立一页。
标题栏和明细表的格式见图和图;2)明细表至少应有序号、图号、零件名称、数量、材料、标准代号和备注等栏目;3)在填写零件名称一栏时,应使名称的首尾两字对齐,中间的字则均匀插入,也可以左对齐;4)在填写图号一栏时,应给出所有零件图的图号。
数字序号一般应与序号一样以主视图画面为中心依顺时针旋转的方向为序依次编定。
由于模具装配图一般算作图号00,因此明细表中的零件图号应从01开始计数。
没有零件图的零件则没有图号。
5)备注一栏主要标标准件规格、热处理、外购或外加工等说明。
一般不另注其它内容。
6)标题栏主要填写的内容有模具名称、作图比例及签名等内容。
其余内容可不填。
模具装配图绘制完成后,要审核模具的闭合高度、漏料孔直径、模柄直模具装配图绘制完成后,要审核模具的闭合高度、漏料孔直径、模柄直径及高度、打杆高度、下模座外形尺寸等与压力机有关技术参数间的关系是否正确。
本例经审核后确认满足J23-16F压力机参数要求。
2.冲裁模零件绘制方法(1)图形的绘制方法图形的绘制方法虽依各人习惯而不尽相同,以下的观点及建议,可供参考。
1)图形的不绘条件画零件图的目的是为了反映零件的构造,为加工该零件提供图示说明。
那么哪些零件需要画零件图呢?这可用一句话概括:一切非标准件、或虽是标准件但仍需进一步加工的零件均需绘制零件图。
以图3落料冲孔级进模为例,下模座20虽是标准件,但仍需要上面加工漏料孔、螺钉过孔及销钉孔,因此要画零件图;导柱、导套及螺销钉等零件是标准件也不需进一步加工,因此可以不画零件图。
2)零件图的视图布置为保证绘制零件图正确,建议按装配位置画零件图,但轴类零件按加工位置(一般轴心线为水平布置)。
以图4所示的凹模18为例,装配图上该零件的主视图反映了厚度方向的结构,俯视图则为原平面内的结构情况,在绘该凹模18的零件图时,建议就按装配图上的状态来布置零件图的视图,实践证明:这样能有效地避免投影关系绘制的错误。
3)零件图的绘制步骤绘制模具装配图后,应对照装配图来拆画零件图。
推荐如下步骤。
绘制所有零件图的图形,尺寸线可先引出,相关尺寸后标注,以图3为例。
模具可分为工作零件与结构零件及其他零件三大部分。
在画零件图时,绘制的顺序一般采用“工作零件优先,由下至上”的步骤进行。
凹模18是工作零件可以首先画出;绘完凹模18的图形后,对照装配图,卸料板17与凹模18相关,其内孔形与凹模洞口完全一致,内孔形尺寸应比凹模洞口大出单边0.5mm,根据这一关系马上画出卸料板17的图形;接下来再画冲孔凸模11与13及落料凸模7;然后画凸模固定板10的图形,再对照模具装配图画出垫板9和上模座1。
在画上模部分的零件图时,应注意经过上模座1、上垫板9、冲孔凸模固定板10及凹模18等模板上的螺销钉孔的位置一致。
在画下模部分的零件图时,一般采用“工作零件优先,自上往下”的步骤进行。
对照凹模先画两个导料板14的图形,然后对照装配图上的装配关系,画始用挡料销钉孔,在画承料板16;在凹模上加上挡料销钉孔。
在画下模的零件图时,也应注意经过导料板14凹模18及下模座1上的螺钉与销孔位置,同时下模座20上漏料孔位置要与凹模的孔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