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可贵的沉默》说课稿
小学三年级语文《可贵沉默》说课稿说课稿

小学三年级语文《可贵沉默》说课稿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可贵的沉默》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渐渐回到热闹。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词语、句子。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二、说教法和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我的课堂结构是:检查预习(字词)——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
”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会提出:“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沉默之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
”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为三个方面:热闹——沉默——热闹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生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可贵沉默》语文说课稿

《可贵沉默》语文说课稿《可贵沉默》语文说课稿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收集的《可贵沉默》语文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六册语文第五单元第十七课《可贵的沉默》。
本课分两个课时进展教学,我今天讲的是第二课时。
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教学评价、资源七个方面进展说课。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精读课文,主要讲课堂上,教师从孩子们那里了解到几乎所有的爸爸妈妈都知道自己孩子的生日并向他们祝贺,孩子们因此而感到骄傲和快乐;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孩子只有几个,而没有一个孩子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
强烈的比照之下,孩子们沉默了,老师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孩子们懂得了要关心父母,并学会以行动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
课文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的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
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展细致、生动地描述,从而再现场景,到达教书育人的目的,而且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根底。
1、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平时娇生惯养,处处以我为中心,也许他们从书本上知道要关心他人,关心父母,但是缺乏付诸真心的行动。
因此,本课是引导孩子们用行动来回报爱的一个很好的教本。
2、根据课改的要求,本单元的训练意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爱,并学会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爱。
3、教学重点: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他人。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沉默的可贵。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做到听、说、读、写想结合的特点,根据以上教学思想,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选用“读中感悟”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究活动中去;同时渗透学生自学的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可贵的沉默》说课稿

《可贵的沉默》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老师:大家早上好!我是4号参赛教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十七课《可贵的沉默》。
本课分两个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讲的是第二课时。
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可贵的沉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
学情分析: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平时娇生惯养,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也许他们从书本上知道要关心他人、关心父母,但是缺乏付诸真心的行动。
因此,本课是引导孩子们用行动来回报爱的一个很好的教本。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意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抓重点词句,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感受孩子们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受到关心父母、回报父母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
重点难点: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是本课的重点。
体会沉默的可贵是本课的难点。
教法学法:沉默,意味着有所思,有所悟,然后有所得,有所为。
我要和孩子们穿越沉默这个情感的峡谷,看到山谷外一派美好怡人的风景。
因此,本课我主要选用了读中感悟的教学方式,采用了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究活动中去,同时渗透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这一课,我关键想要研究两个字“沉默”,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提倡的主题教学,强调上一篇课文要抓课眼,抓一个关键的地方,牵一发动全身,这个观点是颇有价值的,《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里,老师问了孩子们两个问题:“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吗?”“生日那天,爸爸妈妈向你们祝贺吗?”孩子们热烈而兴奋交谈着。
《可贵的沉默》小学语文说课稿

《可贵的沉默》小学语文说课稿【教学内容及分析】《可贵的沉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的第一篇,本单元的主题是“感受真情,关爱他人”。
这篇课文对孩子来说,它是一篇“爱”的教育。
课文以一课堂的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载体,以孩子们的情绪变化为描写的重点。
课文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述,讲述的是:老师在上课时,发现几乎所有孩子的爸爸妈妈都知道自己孩子的生日,然而孩子们却很少知道父母的生日。
在孩子沉默之际,老师引导孩子们要学会关心父母,回报父母的爱。
【教学目标】1、会读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祝贺、神气十足、左顾右盼、迅速、重复、安静、沉静、恰恰、缓和、外婆、建议、惊喜、表达、烦恼、享受”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沉默的可贵,学会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父母、关心别人。
4、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重点和难点】重点:体会沉默的可贵,懂得关心父母、关心别人。
难点:学习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教法:创设情境,演读探究;图文结合,品读感悟。
学法:品读感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体会孩子们的情绪变化,理解沉默的可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读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祝贺、神气十足、左顾右盼、迅速、重复、恰恰、缓和、外婆、建议、惊喜、表达、烦恼、享受”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沉默的可贵。
3、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沉默的可贵。
难点: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是谁把我们带到了这个世界?是谁给了我们生命?谁是对我们最好的人?(答:母亲,父亲……)2、谁能说说父母是怎样爱我们的?(接送上下学,做饭、洗衣,给我们温暖、关爱……)3、大家看这幅图片——生日蛋糕,熟悉吗?我们一起来唱一遍《生日歌》吧。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可贵的沉默》说课稿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可贵的沉默》说课稿【说教材】《可贵的沉默》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渐渐回到热闹。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说教学目标】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词语、句子。
【说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
2.理解体会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说教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说教学过程】我的课堂结构是:检查预习(字词)——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
”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会提出:“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沉默之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
”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为三个方面:热闹——沉默——热闹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生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三年级《可贵的沉默》说课稿范文

三年级《可贵的沉默》说课稿范文三年级《可贵的沉默》说课稿范文三年级《可贵的沉默》说课稿范文【说教材分析】这篇课文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课堂上,教师从孩子们那里了解到了几乎所有的爸爸妈妈都知道自己孩子的生日并向他们祝贺,孩子们因此而感到骄傲和快乐,知道父母生日的孩子却没有几个,几乎没有孩子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
强烈的对比之下,老师抓住了这一契机,引导孩子们懂得了要关心父母、回报父母,学会关心别人。
本文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细致、生动地描述,从而再现场景,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而且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说学生分析】现在社会孩子越来越少,有不少是独生子女,平时娇生惯养,处处以我为中心,也许他们从书本上知道要关心他人,关心父母,但是缺乏付诸真心的行动,因此,本课是引导孩子们用行动来回报爱的一个很好的教本。
【说设计理念】这篇课文以“爱”为主题,以“感受父母之爱──回报父母之爱”为主线,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情景导入、重享爱意;朗读感悟、唤发爱潮;拓展延伸、激发爱心”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以拔动学生爱的心弦。
同时本文描述的是学生生活中的事,学生读起来比较容易进入情境,也容易受到感染,因此采取以读为主,通过读读、议议等方法来学习课文,教学时,把课内阅读与课外延伸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过程与方法:抓重点语句,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感受其情感;结合课文插图,根据生活经验表演、想象课文描述的场景,让学生从孩子们的语言、神态、动作中体会他们的心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父母,关心别人。
三年级下册语文《可贵的沉默》说课稿(最新)

三年级下册语文《可贵的沉默》说课稿(一)《可贵的沉默》一课讲的是:父母都知道孩子的生日并向他们祝贺,孩子们因此感到快乐;而知道父母生日的孩子只有几个,而没有一个孩子向父母祝贺生日的。
老师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孩子不但要接受爱,而且要回报爱。
(二)教学目标:1、读懂得课文内容,学会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父母,关心别人。
2、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理解学生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
(四)教学难点:体会沉默的可贵。
一、教学结构:质疑导向——探究体验——深化主题——读写结合。
二、教学过程:(一)质疑导向:爱恩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
由于课文的题目发人深省,是教给学生提问题方法的好时机。
上课伊始,我首先让学生观察课文中的两幅插图,(因为这两幅插图中人物神情的对比强烈,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然后,利用课文中的泡泡“这‘极为珍贵的东西’会是什么呢?”意在引导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能够提出问题,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二)探究体验《课标》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为了让学生走进文本,强化体验,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挖掘课文中可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展开想象,满足学生想象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情感。
首先品析关键词句,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情景之中;(沉默前孩子们的表现)让学生从孩子们的动作、神态中体会他们当时的心情。
如:异口同声、神气十足、兴奋、-----快乐的交谈。
其次是结合插图,根据生活经验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沉默时孩子们的表现)让学生找出描写此时课堂气氛的句子,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为什么大家都“沉默”了。
对比后,孩子们感到惭愧。
再次我出示课文中“我悄悄瞥了一下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之恰恰在那满脸犯了错误的神色之中”这段描述,让学生读后提出问题:“孩子们不知父母的生日为什么还说孩子们可爱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理解,并让学生想象一下孩子们此时能想些什么呢?目的是让学生在想象中,体验中,从内心里产生要回报父母之爱的想法。
《可贵的沉默》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可贵的沉默》说课稿师范学院 B1005班 10号谷莉尊敬的老师:你们好!我是5号谷莉。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可贵的沉默》,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可贵的沉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组教材围绕“可贵的亲情和友情”为专题选编了四篇文章。
《可贵的沉默》主要讲:课堂上,老师从孩子们那里了解到每个父母都知道孩子的生日并向他们祝贺,但知道父母生日的孩子没有几个,而且没有一个孩子向父母祝贺生日。
在强烈的对比之下,老师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懂得关心父母,并学会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爱。
课文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所以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细致、生动地描述从而再现场景,是本课一个突出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都局限于表象的分析。
所以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懂得关心父母,关心别人。
(三)教学重点文本描述的是课堂教学中发生的事,以孩子们的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
所以我设计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孩子们情绪的变化,懂得关心别人。
(四)教学难点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在阅读的过程中还不能很好的透过词语体会语句中所表达的涵义,所以我将教学难点设计为:透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来体会其心理活动,理解孩子们的沉默为什么是可贵的?二、说教学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教学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语文下册《可贵的沉默》说课稿
段家川小学教师满万林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可贵的沉默》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渐渐回到热闹。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词语、句子。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懂得关心别人。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精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时我采取读一读,议一议、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
学法: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向学生渗透“读中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读书。
通过学生的读读、想想、写写、议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检查预习(字词)——质疑导向——探究体验——学习升华——拓展延伸。
(一)检查预习情况
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
”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时学生会提出:“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沉默之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
”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为三个方面:
热闹——沉默——热闹
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生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
接着进入教学的第二阶段——(二)探究体验。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沉默前的热闹是爸爸妈妈给他们过生日,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知错了,在沉默中孩子们在思考;在沉默中孩子们在想办法弥补。
而沉默后的热闹是孩子们懂得了不仅要感受父母的爱,更重要的是回报父母的爱。
在合作探究中突破教学难点:在沉默中,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反省了自己,只知道被爱而没想到回报;在沉默中,思索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懂得了接受爱的同时还要回报爱的道理。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汇报相机板书,并及时出示下列重点句子:
1.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演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道理。
2.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3.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
4.教室里又热闹起来,只是与沉默前的热闹已经不一样了。
5.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
比如:用欢快、高兴、得意的语调读孩子们兴奋地感受父母的爱的段落;用稍慢、沉重的语气读孩子们陷入沉思的段落;用稍快、兴奋的语调读孩子们回报父母的爱的自然段。
在学生探究体验,我引导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并结合自身进行现身说法,使教学进入第三个阶段:
(三)学习升华
教学时,我从两个方面引导:
1、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我”指谁,老师获得的享受是什么
2、老师在今天的这节课上获得的享受是什么
总结全文后,进入教学环节的第四部分——
(四)拓展延伸
新课改要求中年级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或感受,并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观察人生,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并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同时也为了强化学生知道回报父母的爱,对关心他的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我设了课件“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