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含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马致远故居马致远故居位于京西门头沟区王平镇“王平古道”的韭园村,村内的西落坡村有一处元代古民居,当地村民们世代相传,说这里就是马致远故居。
马致远故居坐西朝东,是一座静谧的大四合院。
故居门前有(甲),门前的影背墙上写着“马致远故居”,并有马致远的生平介绍。
马致远的名曲《天净沙·秋思》中的佳句广为人知,实际上,他故居门前的景物也和《天净沙·秋思》的意境颇为相似。
绕过影壁跨过东房的大门就来到院子里。
院子很大,西北东南四面都有房间,每边为三五间。
在我国文学史上,元代的戏剧可以说是灿烂辉煌的。
很多著名的大戏剧家都是大都(北京)人,如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
他们的剧本经常在大都西城砖塔胡同里的勾阑、瓦舍(剧场)中演出,有时他们还亲自粉墨登场。
元代的很多经典剧目,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望江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久演不衰。
北京可以说是我国戏剧的发祥地之一。
据《中国文学史》和其它一些资料记载,马致远(1250﹣1324),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是我国元代著名大戏剧家,学识(yuān bó),有“姓名香贯满梨园”之称,是当时文学组织“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他还被尊为“曲状元”,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声誉。
马致远因不满官府的腐败,后便隐居山林,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曲中游”的自由(ān shì)的生活。
马致远隐居的山林在何处,并没有确凿记载,但在韭园村的西落坡村发现有马致远故居。
另外,马致远的一些曲子也可证明他曾经在这里居住过。
如《元曲三百首》中的《清江引·野兴》写道:“西村日长人事少,一个新蝉噪。
恰待葵花开,又早蜂儿闹,高枕上梦随蝶去了。
”这西村应该就是西落坡村,是相对东落坡村而言的。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幸运号”客车①天马小镇上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在每个大雾弥漫的清晨,谁能搭上那列“幸运号”客车,谁就能改变命运。
②兔子阿卜就是为了这个才来到天马小镇的,他觉得自己活得很失败。
③可是天马小镇很少起雾,阿卜已经在这里等了半年了,天气预报说明天有雾。
凌晨,阿卜出门了。
④果然有雾!走在大雾中的阿卜,隐约看见个站台,空无一人。
阿卜踏上站台,浓雾中传来了“隆隆隆”的声音。
一辆高大的客车从雾中驶了出来,车身闪闪发光,仿佛一个崭新的未来。
阿卜急忙挥舞着双手,示意司机停车。
可客车径直驶过站台,消失在大雾里,阿卜在原地愣了很久。
下一个有雾的日子来得比想象中要早,这多少抚慰了阿卜的心。
因为有了经验,所以这次阿卜站在站台上时,脑子里构思好了各种飞身上车的方案。
“幸运号”来了,依然没有停留就驶过了站台。
阿卜大叫一声,快步跟了上去。
阿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怎么也无法接近“幸运号”。
他意识到一个沮丧的事实:就算每天都起大雾,他也未必能够上车,除非他跑得像车一样快。
⑤从这天起,阿卜开始练习跑步。
阿卜顺便接送牛奶、送报纸之类的活儿,因为这些都能锻炼脚力还能赚到钱,一举两得。
⑥阿卜每天都按时收听天气预报,却怎么都听不到起雾的信息。
他渐渐焦躁起来,甚至产生了幻觉,满大街的汽车在他眼里都变成了“幸运号”。
阿卜养成了追逐汽车的习惯,并且每次都能追上。
他渐渐成了天马小镇的一个奇观。
⑦起雾的日子终于又来了。
虽然距离上一次已经过去三年。
阿卜也长成了一只成熟的兔子。
他对自己说,这可能是最后的机会了。
这个晚上,阿卜没有睡觉,他直接去了站台。
当朝思暮想的客车再次出现时,阿卜箭一样地冲了出去。
今天的“幸运号”似乎比以往任何一次开得都快,阿卜使出浑身力气去追。
就差一点点了……阿卜将手使劲仲长,只要能够得看把手……但真的就差一点点。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含解析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最后一次拥抱徐树建①林海在大城市工作,去年春节终于抽出空回到老家跟爸妈欢聚一堂。
一眨眼的工夫假期结束了,要返程的时候,林海心里不免难过起来,工作太忙了,路途太遥远了,或许下一次团聚又得是春节时。
②时候不早了,林海用力拥抱了一下妈,又向苍老的爸挥挥手,掉头大踏步就走了,再耽搁下去,他的眼泪会流出来。
③当到家的时候,妈打来一个电话,说:“海子,你走后你爸一直不开心,酒不肯喝不说,连饭也不想吃。
”④林海忙说:“妈,您告诉爸,一有空我就会回去的,那时候我一定多陪爸几天……” ⑤妈打断林海说:“不仅仅是这个,我偷偷告诉你原因,主要是你离开家时跟我拥抱了,没有跟他拥抱,他就有点伤心了。
说儿子大了不亲热了、生分了,说他以前那么喜欢你,你小时候他天天把你搂在怀里,现在连个拥抱都不肯……嗨,这老头越过越像小孩儿了。
”⑥林海听了心里诧异,不就是一个拥抱吗?爸竟然需要这个!⑦不过爸说得对,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父子之间开始变得生分了。
平日里总是本能地给妈打电话,打给爸总觉得无话可说。
而一旦父子面对面,更是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句话,跟妈倒有无穷无尽的话要说。
有时吧,跟爸不像是父子,倒像是陌生人,甭说拥抱了,连拉下手都觉得别扭。
或许天底下所有的父子全是这样吧?⑧无论怎么说,下次回去时,一定要狠狠拥抱爸一下。
⑨城里日月飞快,一晃半年过去了,林海一直忙;再一晃又过年了,林海还是忙。
老家就像天上的月亮,美丽万分,却又遥不可及。
好在来日方长,等忙过这阵子一定回去,还欠爸一个拥抱哩。
⑩时间跑啊跑,又不知跑了多远。
这天忽然接到电话:爸突发疾病,不行了!⑪林海一听之下就像身后的一座可以依靠的大山塌了,一棵遮天蔽日的大树倒了,心脏像给一只巨手一下子摘了去,空荡荡的,除了疼,还是疼。
⑫这一路风雨无阻日夜兼程,原来回趟老家并不算太难,也不会耽搁太长时间,只要愿意挤,总会挤出时间的,可自个儿以前怎么就那么望而生畏呢?⑬当一脚踏进家门的时候,看到爸正静静地躺着,妈和亲戚全围着。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及解析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现代文阅读紫藤萝瀑布(节选)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籐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幡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但是我没有摘。
我没有摘花的习惯。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
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
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1)十多年前,作者看见家门外的紫藤萝稀落伶仃,感到失落悲痛:如今,作者见到一株怎样的紫藤萝?又是怎样的心情?(2)将文中加下划线的“挑逗”一词换成“嬉戏”好不好?为什么?(3)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题含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题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父亲的碗宗崇茂①白底镶着蓝花,沿口已豁了牙;孤单地立在家中的冰箱上。
这是父亲用的碗。
②自从父亲生病后,一切都“特殊”起来。
确诊为癌症晚期的那天下午,把父亲从医院扶回我的家中。
兄妹几个悄悄商定:精心伺候父亲,千万不能对父亲泄露真实的病情。
晚上,妻子特意为父亲做了一碗汤;母亲说,给你父亲专门备一个碗吧。
妻子表示赞同,不知从哪个旮旯,她找出了那只碗。
③我觉得不妥,因为此前父亲一向都是与我们同桌吃饭,同碗喝汤的。
我想说:癌症是不会传染的。
但看看妻的眼神,又加上母亲的坚持,我终于未开口。
④此后每次吃饭,父亲都是用这只碗。
母亲和妻子总是把菜夹到碗里端给父亲,然后他就一个人在旁边默默地,一点一点地吃;而从前,一向威严有加的父亲,每次从乡下来,吃饭时我们总要恭恭敬敬地把他请到“首席”就座。
⑤我有些黯然。
想起童年的时候,为了全家生计长年漂泊在外的父亲,有一次带回一件让我特别兴奋的礼物──一只涂着花油彩的“小洋碗!”那碗既好看又摔不破,我视若宝物。
有亲戚家的小孩来到,吃饭时也抢着要,我死活不依,因为这是父亲买给我专用的,大人们只好无奈地哑然失笑。
又想起小时候因为太穷,腊月农闲时差不多每天三顿都在喝粥;只是到了过节才煮点干饭,炒几样小菜。
这一顿,我吃得特别快,而父亲似乎又吃得特别慢,待锅里见了底,父亲这时就会把他碗里的饭菜分到我的碗中,并叮嘱:“不要再这么快了,慢慢吃吧。
”⑥而现在,父亲却象一枚叶子,一枚失却了水份和绿意的叶子!大树茂密地长了老高,他却孤零零地落在了一边!⑦那天,我回乡下看望父亲。
我悄悄地问母亲:“父亲发觉自己得的是什么病吗?”母亲说:“早晓得了。
”“他怎么晓得的?”“从你家的碗。
”我心头一紧:“我家的碗?”母亲说:“是的。
他说,你们每天都特地为他做那么好的菜,又总是用同一只碗端给他,那碗上恰好有个小豁口。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及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素锦旧年不负卿张凌云①从前都是自家写春联。
有一年爷爷写的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总觉得迎新的氛围中带着什么残字旧字不太吉利,但爷爷在村里被尊为先生,这么写自有道理,也就不多说什么。
②后来知道这两句诗出自王湾有名的《次北固山下》,并不是爷爷的创造,虽然用作春联并不太适合,但就是这么一写,却在我心里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多少年过去,许多写过的春联都没了印象,唯独这副对联还时常在眼前飘荡,它那在风中很快褪了颜色的身影,让我感慨时光的步履太匆匆,转眼间,新年已成昨天。
③这么想来,不免唏嘘沮丧,写什么样的春联都一样,再鲜活的文字都会日晒风吹褪色变形,更深一层,改变不了被时间滤旧的命运,既然如此,每年写它还有什么意义呢?④其实,某种程度上,写春联也就是写成长,写经历,写人生。
自小学到大学,每次寒假,写春联都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自家要写,更多的是帮亲戚邻居写。
裁纸、叠方、酝酿、挥笔,再到摊齐晾干,收拢待取,早已了然于胸,并不觉得是难事。
不同的是,渐渐的,春联写得越来越少,长年在外,街坊邻居不再巴望着替他们写春联,赠送的成品春联又越来越多,那种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的感觉越来越寻不到了,常常只是动笔寥寥,便大功告成,空望着还留着大半的墨汁发呆。
⑤在年复一年的岁月中,自己从懵懂②孩童到步入中年,亲人们也一天天老去。
春联还是要写,但竟找不到发挥的空间,父母亲搬到镇上的公寓,除了大门,没什么可以张贴的地方,村里的老屋已无人居住,虽然仍需贴春联,但那只是一种形式而已。
如今回家,不需我动笔,习练书法的父亲早把所有的春联全部写完。
⑥看着年逾古稀的父亲日臻纯熟的书艺,我的眼里除了欣慰,更常常想起乡下老屋呆过的日子。
世事如棋,我们顺着每一步程式走过自己的印迹,蓦然回首,发现还是那些最迷茫抑或最艰难的时光最值得回味。
有人说,旧时光如同窗棂上雕刻的花纹,慢慢褪色却异常迷离,隔了光阴的路再望过去,觉得好美。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谁穿了我们遗弃的校服安宁①在一个小花园里,碰到一位散步的老人,他的脸上,没有过多的悲喜,表情有些忧伤。
他的肌肤,因为常年的劳作,已经显得锈迹斑斑,犹如枯朽的树皮。
而裹在瘦弱骨架上的那身独特的衣服,则将他与这个城市的格格不入,衬托得越发鲜明。
②那是一身中学生的校服。
我从侧面,可以看见胸前写有“育才中学”几个小字。
这显然是他读中学的孙子丢弃不穿的校服。
校服原来的主人,当是一个热爱漫画的小男生,因为背后的空白处,画着一对牵手的小人儿,亲密无间地依偎在一起,旁边飞出一行可爱的彩字:我要永远陪你在一起。
想来老人的小孙子,一定是心里喜欢上了某个女孩,而且异常大胆地在校服上表露出来。
而老人定是看不懂这些的,校服在他这里,只是一件可以避寒的衣服,不应该被弃置一旁浪费掉。
③想起自己年少的时候,最讨厌肥大难看的校服,没有别的同学的勇气,在校服上绘制自己喜欢的图案,或者写下信仰的格言,可以让校服变得另类一些;亦没有勇气,和父母要额外的钱,买喜欢的裙子,所以只好每日委屈地穿着它,如一只被排挤走失的野猫一样,自卑地走来走去。
④所以中学毕业的时候,戒便迫不及待地从校服里蜕皮。
而母亲,却是从此眷恋上了我的蓝白相间的校服。
她穿着它下地劳作,外出买菜,在路上为一些琐事跟人争吵,或者因为疲惫,在田间地头睡了过去。
有时候弟弟会笑话她,说她是我的校友,而且,远比我对学校忠贞和热爱,可以将校服穿上几年而不厌倦。
母亲总是笑笑,说:多好的衣服,结实、耐脏,穿起来从不会心疼,野生的一样,不娇贵。
⑤可是我却因此有过自卑。
记得是在路上,与自己的老师相遇。
我很迅速地以老师的眼光将母亲上下打量了一番,发现穿着校服的母亲犹如一个傻笨的学生,带着一股子乡野气,我的脸腾地红了。
之前,校服在她的身上,不过是一件勉强算得上得体的衣服,但在那一刻,我却窥见了校服的滑稽与尴尬。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题含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题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坐,你未必会许多人日常办公只需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台电脑,他们工作时要长期保持一个姿势一坐。
殊不知,身体的隐患也由此而生。
如何坐,大有学问。
中国自古有“坐如钟”的说法,有些人认为人体只有维持在腰背挺直、脊柱坚挺的状态下才对腰椎和颈椎最为有利,这是不科学的。
在办公桌前的正确坐姿应该是:坐时尽量拉近座椅与办公桌的距离,从臀部到腰部至后背全部紧贴座椅靠背,必要时可在腰部和座祷靠背间放一靠垫:头颈部保持中立位,同时调整座椅高度,使双臂自然下垂时桌面刚好处于肘关节处;保持膝关节稍高于髋关节的姿势,使双脚能充分接触地面,必要时可在办公桌下放一脚垫。
在此姿势下,人体腰背部得到了座椅靠背充分的支撑,人体脊柱系统及其相关肌群也获得了充分的放松,自然会感到舒适安逸,不易疲劳,脊柱及椎间盘更不易发生蜕变;头颈部处于自然中立位,不过分前屈和后伸,使颈椎保持在正常的生理弧度,颈项部肌肉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
同时双肘关节与桌面处于平行位置,使腕关节得到了充分的放松:膝关节稍高于髋关节则有利于腰椎保持正常生理前屈住。
这样,各种关节疾病自然就少多了。
好的坐姿还有赖于科学的座椅,合适的座椅可以减缓久坐的危害。
椅子的高度要合适。
过低则人的膝盖就会拱起。
产生不适感;过高则身体压力会集中至大腿,令大腿受压,严重的会导致小腿肿胀。
椅子的座面要合适。
过窄则身体两侧的肌肉会受到挤压,会感到疲劳;过软的椅子易令人曲起身子,全身肌肉和骨骼受力不均,导致腰酸背痛。
工作椅子的靠背也要有讲究。
只要不影响使用者的活动,靠背的高度低可至使用者的第一、第二腰椎,高可到使用者的肩胛骨、颈部。
靠背的倾斜角度约为110°,而且倾斜角度应该是逐渐向后增加的,它对人体的支撑点也同时逐渐向上转移。
即使这样,也不宜久坐。
久坐将对人体健康造成多种危害,可能导致心脏病、糖尿病、肥胖症等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现代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赤裸的土地寇俊杰①每年九月底十月初这段时间,对于家乡的土地来说,是最特殊的日子,原来长满庄稼的土地里,这时却一棵庄稼也没有,原生态地露出了黄土地的本色。
目之所及,除了地頭田间这时显得更加高大的杨树、桐树外,剩下的就只有光秃秃的土地了,它一览无余地平铺在你的眼前,近处的脚下是,远处的山脚也是。
如果说庄稼是土地的衣服,那么此时的土地就是赤裸的,远处的山坡是她的头颅,蜿蜒的河流是她的臂膀,枝叶繁茂的树木是她的纹身,时隐时现的田埂是她的脉络……②(甲)平时人们关注的是土地上的庄稼,而此时农民更关注的是收获后的土地。
撒肥、深耕、耙碎、推平,然后就等待着播种。
(乙)庄稼汉和庄稼地一样实诚,不管是时间还是力气,都耽误不得。
(丙)人们把当年的庄稼拉回了家,算是对一年的总结,还要把土地拾掇好,为明年的丰收打下良好基础。
(丁)那些天,庄稼汉们没有一个在家里偷懒的,就是再忙再累也得咬着牙,像是背水一战的勇士。
他们把早已沤好的农家肥用架子车一车车拉到地里,一车一堆地先堆放起来。
我记事起村里已有了犁地的拖拉机,刚开始只有一台,机器昼夜不停,等轮到谁家犁地了,就全家上阵,把粪均匀地撒到地里。
只等犁铧波浪一样,把土地深翻,把粪埋在下面,好了,这时的庄稼汉才会长出一口气,明年的丰收心里总算有底了。
③接下来就是耙了,为了把坷垃耙碎,人们还要在耙上放一块儿石头,几个人用绳子拉着耙,一圈一圈地在地里奔走。
刚开始泥土很虚,几乎陷到人的腿肚子,庄稼汉们赤着脚,一步一步地往前迈着,弓着背,身形像虾,力度则可比纤夫拉纤。
秋天,中午前后天气还很热,抵得上三伏天,庄稼汉不但是能出力的汉子,更是能流汗的“汗子”;庄稼不但是用水浇灌的,更是用汗浇灌的。
渴了,他们就抱起盛着凉白开的水罐一顿“牛饮”;累了,他们就躺在土坷垃越来越小的土地上舒展下四肢。
蓝天白云、厚土轻风,这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候,因为这时,他们的心和泥土贴得最近。
④为了便于浇灌,庄稼地还要有个坡度,原来有的,经过一年的浇灌就平了,如果不再修成斜面,浇地就不可能顺畅均匀,所以要在小麦播种之前先把地整好,这就要用到刮板了。
这时,你不得不佩服先人的智慧,仅用将一块三尺长、一尺宽的厚木板竖起来,下面钉上铁齿,上面装个扶手,前面钉两个铁环,拴上绳子,几个人在前面拉,有经验的男主人扶着在后面推,就能把两边的土推拉到中间水道的位置。
这虽说比拉耙轻松一些,但也只是相对而言。
可是不管怎样,都只能忍着,毕竟推完刮板,就只剩下播种了……⑤播种是三秋大忙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轻松的一道工序,因为拉耙和推刮板不知要反复多少次,而播种只要一次就够了。
但这又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因为播种的深浅稀稠、麦垄的宽窄曲直都和麦子能否丰收有关。
扶耧最需要有经验的庄稼汉,于是,常常是几家人联合起来,由这几家人最有经验的老人扶耧,其他人拉绳。
人拉着,耧摇着,耧上的铜铃响着,“铛铛、铛铛”,那就是人们对土地最好的歌唱。
⑥随着时间的推移,麦苗长出来了,麦苗盖住地面了,绿莹莹的,看不到赤裸的土地了,明年的丰收又开始蕴育了!年复一年,生老病死,庄稼汉们一辈又一辈千百年;四季轮回,春夏秋冬,黄土地却始终如一,以实实在在的品格养育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不知疲倦……(1)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A.(甲)B.(乙)C.(丙)D.(丁)(2)揣摩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品味其表达效果。
①如果说庄家是土地的衣服,那么此时的土地就是赤裸的。
②他们就抱起盛着凉白开的水罐一顿“牛饮”。
(3)每年的九月底十月初,家乡的庄稼汉们关注那片“赤裸的土地”时,有哪几道工序?心驰神往---急切盼望---________---心里压抑着的灵性、柔软和欢乐被唤醒---________---无比崇敬与留恋。
(4)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第三段中的划线句子。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B(2)①指庄稼已经收割完,只剩下光秃秃的土地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庄稼收割完后土地的样子。
②指像牛样喝水,喝得多,表现出庄稼汉的辛苦和豪放。
(3)撒肥,深耕;耙碎,推(整)平,播种。
(4)运用动作描写,生动细致地写出了庄稼汉们将坷垃耙碎时的辛苦与劳累。
(意思对即可)(5)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土地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对辛苦劳作的庄稼汉们的崇敬之情。
(意思对即可)【解析】【分析】(1)所填句子要与上下文内容契合,“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与下文“庄稼汉和庄稼地一样实诚,不管是时间还是力气,都耽误不得。
”这句话紧密相连,是对下文这句话的进一步解释,故放在【乙】处。
故选B。
(2)本①如果说庄家是土地的衣服,那么此时的土地就是赤裸的。
赤裸:原意1.(身体)裸露;2.比喻毫无遮盖掩饰。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土地上的庄家比作土地的衣服,那么庄稼收割就只剩下光秃秃的土地。
“赤裸”在这里指土地上没有了庄稼毫无遮掩,显得光秃秃的样子。
②他们就抱起盛着凉白开的水罐一顿“牛饮”。
“牛饮”: A俯身而饮。
B泛指狂饮、豪饮。
文章第三段庄稼汉不但是能出力的汉子,更是能流汗的“汗子”;庄稼不但是用水浇灌的,更是用汗浇灌的。
这句话写出了庄稼汉的辛苦,抱起凉白开水罐“牛饮”意思是庄稼汉们农耕辛苦劳累,渴了,就像牛一样喝水,喝的又多又快,写出了庄稼汉的豪爽的性格。
(3)撒肥、深耕、耙碎、推平,然后就等待着播种。
写出了庄稼汉们关注那片“赤裸的土地”时,所需要的工序。
“庄稼汉们没有一个在家里偷懒的,就是再忙再累也得咬着牙,他们把早已沤好的农家肥用架子车一车车拉到地里,一车一堆地先堆放起来。
”,可见庄稼汉们心驰神往---急切盼望去撒肥,深耕;(接下来就是耙了,为了把坷垃耙碎,写了庄稼汉们䎬地,播种是三秋大忙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轻松的一道工序,因为拉耙和推刮板不知要反复多少次,而播种只要一次就够了。
写了庄稼汉们播种的情节。
(4)本题要求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庄稼汉们赤着脚,一步一步地往前迈着,弓着背,身形像虾,力度则可比纤夫拉纤。
“赤着脚、往前迈着、弓着背”三个动词运用是对庄稼汉耙碎坷垃的动作描写,力度则可比纤夫拉纤,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庄稼汉䎬地所用力气之大,非常辛苦劳累。
(5)本篇文章围绕题目“赤裸的土地”写了庄稼汉们为土地撒肥、深耕、耙碎、推平,然后就等待着播种这几道工序,写出了作者对土地的深沉的热爱,文章最后年复一年,生老病死,庄稼汉们一辈又一辈千百年;四季轮回,春夏秋冬,黄土地却始终如一,以实实在在的品格养育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不知疲倦……又是对常年劳作在土地的庄稼汉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答案为:⑴ B;⑵①指庄稼已经收割完,只剩下光秃秃的土地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庄稼收割完后土地的样子。
②指像牛样喝水,喝得多,表现出庄稼汉的辛苦和豪放;⑶撒肥,深耕;耙碎,推(整)平,播种;⑷运用动作描写,生动细致地写出了庄稼汉们将坷垃耙碎时的辛苦与劳累。
(意思对即可);⑸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土地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对辛苦劳作的庄稼汉们的崇敬之情。
(意思对即可)【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⑵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
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
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
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⑶本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逐条总结即可,在总结的时候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中心句;⑷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
解答此题关键要选择好赏析的角度,语句赏析的角度一般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和记忆;⑸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要结合字里行间和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
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拦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春天的?请简要概括。
(2)任选一句,品味语言,说说句子的妙处。
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②“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天给人带来的活力、希望和力量。
B.本文引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选自南宋志南和尚的《绝句》。
这句诗的意思是吹到脸上的风,使杨树、柳树不感到寒冷。
C.第四段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了春花的生机和美丽。
D.文章最后三个段落是按照喻体的成长顺序排列的,形象地点明了春天成长的过程。
【答案】(1)文章分别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人迎春等方面来描写春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