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发酵现象实验报告范文_0613

合集下载

发酵现象实验报告3篇

发酵现象实验报告3篇

发酵现象实验报告3篇发酵现象实验报告3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报告,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

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发酵现象实验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发酵现象实验报告1一、实验目的1.测定并绘制生长曲线、底物消耗曲线和产物形成曲线2.了解发酵过程中葡萄糖的利用、菌体生长和产物生成的相互关系3.初步学会菌体生长、底物消耗和产物生成有关发酵参数的求解二、实验仪器及试剂菌种:酿酒酵母仪器:锥形瓶(250ml)、移液管、pH计、生物传感仪、分析天平药品:酵母膏、胰蛋白胨、葡萄糖、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苯甲酸钠、EDTA钠、氯化钠三、实验原理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真菌,喜欢含糖的环境,有氧时将葡萄糖分解成CO和水,无氧时将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同时都释放出能量生物传感器由生物识别元件和信号转换器组成,能够选择性地对样品中的待测物发出相应,通过生物识别系统和电化学或其他传感器把待测物质的浓度转为电信号,根据电信号的大小定量测出待测物质的浓度。

生物传感器是应用生物活性材料(如酶、蛋白质、DNA、抗体、抗原、生物膜等)与物理或化学换能器有机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发展生物技术必不可少的一种先进的检测方法与监控方法,也是物质在分子水平的快速、微量分析方法四、实验步骤1.种子培养基(YEPD,g/L):称取酵母膏10g、胰蛋白胨20g、葡萄糖20g,加蒸馏水溶解,调节pH 5.0左右,并定容至1000ml。

2.发酵培养基(g/L):称取酵母膏10g,胰蛋白胨20g,葡萄糖100g加蒸馏水溶解,调节pH 至5.0左右,定容至1000ml,分装10个锥形瓶(250ml)封口121℃,30min灭菌。

3.种子培养:将活化好的种子培养液,用移液管移去10ml接种于灭菌YEPD液体培养基中,于30℃、120 r/min全温摇瓶柜中培养24 h左右,观察种子液的色泽、气味与形态等基本情况。

模拟发酵试验实验报告(3篇)

模拟发酵试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发酵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模拟发酵试验的操作步骤。

3. 通过实验,观察并分析发酵过程中物质的变化。

二、实验原理发酵是一种生物化学过程,在无氧条件下,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等)将有机物质分解产生能量、气体、酸等代谢产物。

本实验模拟了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对蔗糖的发酵过程,通过观察气泡产生、pH值变化等现象,了解发酵的基本原理。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蔗糖:50g- 温水:500ml- 干酵母:5g- pH试纸:1张- 玻璃棒:1根- 玻璃杯:1个- 药勺:1个2. 实验仪器:- 电子天平:1台- 秒表:1个- pH计:1台四、实验步骤1. 称取50g蔗糖,加入500ml温水中,用玻璃棒搅拌至完全溶解。

2. 称取5g干酵母,用药勺加入溶解好的蔗糖溶液中,继续搅拌。

3. 用pH试纸检测溶液的pH值,记录初始pH值。

4. 将搅拌好的蔗糖酵母溶液倒入玻璃杯中,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溶液滴在pH试纸上,观察pH值变化。

5. 记录实验开始时间,每隔10分钟观察并记录溶液的气泡产生情况、pH值变化。

6. 实验进行60分钟,记录实验结束时间。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过程中,溶液中开始出现少量气泡,随着时间的推移,气泡数量逐渐增多,表明酵母菌开始进行发酵作用。

2. 实验开始时,溶液的pH值为6.5,随着发酵过程的进行,pH值逐渐下降,说明发酵过程中产生了酸性物质。

3. 实验结束时,溶液的pH值下降至5.0,说明发酵产生的酸性物质使溶液的酸性增强。

六、结论1. 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模拟了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对蔗糖的发酵过程。

2. 发酵过程中,酵母菌将蔗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同时产生酸性物质,使溶液的pH值下降。

3. 本实验为后续发酵实验提供了基础,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发酵的原理和应用。

七、实验反思1.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实验条件,如温度、pH值等,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初中生物发酵现象实验报告

初中生物发酵现象实验报告

初中生物发酵现象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发酵现象实验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研究,探究发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过程。

实验器材:盐、砂糖、水、面粉、酵母、酸性物质(例如柠檬汁)、透明塑料瓶、气球、温度计、试管。

实验原理:发酵是一种生物过程,是酵母菌等微生物在缺氧条件下分解有机物质产生能量的过程。

酵母菌利用糖类分解产生的能量进行生长和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主要是二氧化碳和酒精。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取一小块酵母,将其放入温水中搅拌溶解,待酵母彻底溶解后备用。

2. 制作发酵液:取透明塑料瓶,倒入适量的温水,加入适量的盐、砂糖和面粉,搅拌均匀。

3. 添加酵母:将溶解的酵母液加入发酵液中,再加入适量的酸性物质(柠檬汁),搅拌均匀。

4. 观察和记录:将气球套在塑料瓶口上,使瓶口与气球完全密封。

观察气球的变化并记录。

实验结果: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气球逐渐膨胀并充满气体,同时气球表面也产生了一些水珠。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气球变得更加膨胀,有些甚至会突破气球的容量,酵母发酵液也会溢出。

实验分析: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当酵母菌处于适宜的环境下,例如温度适宜、有机物质供给充足等条件下,它们会开始进行呼吸发酵。

这些酵母菌分解酵母发酵液中的糖类物质,产生能量和二氧化碳。

由于气球的密封性不允许气体逸出,所以二氧化碳被逐渐积聚,导致气球膨胀。

此外,由于发酵过程中产生了酒精,它也会渗透到气球内部,与气球表面的水珠形成一种混合物。

这也是为什么观察到气球表面出现水珠的原因。

实验总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对发酵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

发酵是一种常见的生物过程,通过酵母菌等微生物的活动,有机物质分解产生能量和二氧化碳。

在实际生活中,发酵现象被广泛应用于面包、酒类等食品的制作中。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发酵实验时要保持实验环境的卫生,尽量避免污染。

同时,也要注意酵母的使用量和实验溶液的配比,以免产生剧烈的反应。

通过这个实验,我对发酵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科学实验的设计和观察有了更多的体会,从而激发了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小麦发酵测试实验报告(3篇)

小麦发酵测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小麦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种类及其代谢产物。

2. 掌握小麦发酵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3. 分析不同发酵条件对小麦发酵效果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小麦发酵是指利用微生物(如酵母、细菌等)将小麦中的淀粉、蛋白质等物质分解为对人体有益的代谢产物,如有机酸、醇类、氨基酸等。

本实验通过观察小麦发酵过程中的现象,分析发酵效果,为小麦发酵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小麦粉、水、葡萄糖、酵母、菌种、琼脂、pH试纸等。

2. 实验仪器:发酵罐、恒温培养箱、显微镜、分析天平、pH计、无菌操作台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实验分为对照组、发酵组、发酵+葡萄糖组、发酵+菌种组。

2. 实验操作:(1)对照组:将小麦粉与水按一定比例混合,搅拌均匀,置于发酵罐中,在适宜温度下发酵。

(2)发酵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适量酵母,进行发酵。

(3)发酵+葡萄糖组:在发酵组的基础上,加入适量葡萄糖,观察发酵效果。

(4)发酵+菌种组:在发酵组的基础上,加入适量菌种,观察发酵效果。

3. 发酵过程监测:(1)定期观察发酵罐内的小麦粉状态,记录发酵过程中的气泡、沉淀、颜色变化等现象。

(2)定期取样,测定发酵液的pH值、有机酸含量、醇类含量等指标。

(3)对发酵液进行显微镜观察,观察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4.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不同发酵组的发酵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发酵过程中,对照组的小麦粉无明显变化,发酵组的小麦粉产生气泡、沉淀,颜色变深,表明酵母菌已将小麦粉中的淀粉、蛋白质等物质分解。

2. 与对照组相比,发酵组的pH值降低,有机酸含量升高,醇类含量降低,说明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了有机酸和醇类。

3. 发酵+葡萄糖组的发酵效果优于发酵组,说明葡萄糖为酵母菌提供了碳源,促进了发酵过程。

4. 发酵+菌种组的发酵效果优于发酵组,说明菌种对发酵过程具有促进作用。

5. 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发酵液中含有酵母菌、细菌等多种微生物,其中酵母菌数量较多。

小面团发酵实验报告(3篇)

小面团发酵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探究不同发酵条件对面团发酵效果的影响。

2. 了解酵母菌在面团发酵过程中的作用。

3. 学习实验设计、数据记录与分析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材料1. 原料:面粉、干酵母、温水、糖、盐、植物油。

2. 仪器:电子秤、面粉筛、搅拌器、发酵箱、温度计、计时器、量筒、天平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实验分为五组,每组设置不同的发酵条件。

- A组:室温发酵(约25℃)- B组:低温发酵(约10℃)- C组:高温发酵(约40℃)- D组:加糖发酵(原配方基础上增加10%的糖)- E组:加油发酵(原配方基础上增加10%的植物油)2. 实验步骤:- 将面粉过筛,加入干酵母、糖、盐,搅拌均匀。

- 加入温水,揉成面团,盖上湿布,静置10分钟。

- 分别将五组面团放入发酵箱,设定相应的温度和湿度。

- 每隔一定时间,记录面团体积、重量、表面状态等数据。

- 发酵至面团体积增加约2倍时,停止发酵。

3. 数据处理:- 记录每组面团的发酵时间、体积、重量等数据。

- 分析不同发酵条件对面团发酵效果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室温发酵(A组):- 发酵时间:约1小时- 体积增加:约2倍- 重量增加:约1.5倍- 表面状态:表面光滑,有弹性。

2. 低温发酵(B组):- 发酵时间:约2小时- 体积增加:约1.5倍- 重量增加:约1.2倍- 表面状态:表面粗糙,有弹性。

3. 高温发酵(C组):- 发酵时间:约30分钟- 体积增加:约1.8倍- 重量增加:约1.4倍- 表面状态:表面光滑,有弹性。

4. 加糖发酵(D组):- 发酵时间:约1小时- 体积增加:约2倍- 重量增加:约1.6倍- 表面状态:表面光滑,有弹性,口感甜。

5. 加油发酵(E组):- 发酵时间:约1小时- 体积增加:约2倍- 重量增加:约1.5倍- 表面状态:表面光滑,有弹性,口感油腻。

五、实验结论1. 室温发酵效果较好,发酵时间适中,面团表面光滑,有弹性。

发酵小制作实验报告(3篇)

发酵小制作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发酵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学习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酸奶和泡菜。

3. 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二、实验原理发酵是一种微生物参与的生物化学过程,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将原料中的糖类转化为有机酸、醇类、气体等产物。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利用乳酸菌发酵制作酸奶,利用酵母菌发酵制作泡菜。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牛奶(全脂或脱脂)- 酸奶发酵剂(乳酸菌)- 白萝卜、黄瓜等蔬菜- 盐、辣椒粉、白酒等调味品- 蜂蜜或白糖(可选)2. 实验仪器:- 烧杯、玻璃棒、温度计、计时器、密封容器(如玻璃瓶、塑料瓶等)四、实验步骤(一)酸奶制作1. 将牛奶加热至40-42℃,保持5-10分钟,杀死原有的细菌。

2. 将牛奶冷却至室温(约25℃)。

3. 在牛奶中加入酸奶发酵剂,搅拌均匀。

4. 将混合好的牛奶倒入密封容器中,密封。

5. 将密封容器放置于温暖处(约25-30℃),发酵8-12小时。

6. 发酵完成后,将酸奶放入冰箱冷藏,即可食用。

(二)泡菜制作1. 将蔬菜洗净,切成适当大小的块状。

2. 在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将盐溶解。

3. 将蔬菜放入盐水中浸泡10-20分钟,捞出沥干。

4. 在蔬菜中加入辣椒粉、白酒等调味品,搅拌均匀。

5. 将调味好的蔬菜放入密封容器中,密封。

6. 将密封容器放置于温暖处(约25-30℃),发酵3-5天。

7. 发酵完成后,将泡菜放入冰箱冷藏,即可食用。

五、实验现象与结果(一)酸奶制作1. 发酵过程中,牛奶逐渐变酸,表面出现一层薄薄的乳清。

2. 发酵完成后,酸奶呈乳白色,质地细腻,口感酸甜适中。

(二)泡菜制作1. 发酵过程中,蔬菜逐渐变酸,颜色加深。

2. 发酵完成后,泡菜呈绿色或黄色,质地脆嫩,口感酸辣可口。

六、实验结论1. 发酵技术是一种简单易行的食品加工方法,可以制作出美味的酸奶和泡菜。

2.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发酵的基本原理和过程,掌握了实验操作技能。

发酵实习报告(多篇)

发酵实习报告(多篇)

发酵实习报告(多篇)院系: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生物技术1101姓名:杨慧芳学号:***-*****指导老师:张庆华郭晓燕张宝实习地点:小蓝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江西鑫维药业有限公司,江西润田饮料股份有限公司,百威英博(南昌)雪津啤酒厂实习时间:2014.06.05日 . 2014.06.13日一、实习目的实习是大学生活的第二课堂,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大学生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

大学生成长,就要勤于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一起,在实践中继续学习,不断,逐步完善,有所创新,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由知识、能力、智慧等因素融合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自己事业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生产实习是整个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

通过组织参观和听取一些专题技术,收集一些与毕业设计课题有关的资料和素材,为顺利完成毕业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实习,应达到以下目的:(1)了解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的流程与工艺;了解污水处理的标准。

(2)了解制药厂水针剂、粉剂、中药提取制剂、粉针剂等生产流程;同时了解制药用水的生产过程。

(3) 了解润田矿泉水生产的工艺。

(4)了解雪津啤酒的生产工艺以及污水处理工艺。

二、实习方式、地点及内容按照院教研组安排的实习计划和时间,分别于2014.06.05 和2014.06.13参观小蓝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江西鑫维药业有限公司,江西润田饮料股份有限公司,百威英博(南昌)雪津啤酒厂,具体实习方式和内容如下:2014.06.05日上午9:30左右:在老师及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所参观的污水处理厂位于南昌市小蓝工业园内。

该园为省级民营科技园,离南昌市仅20公里,15分钟路程,交通便捷。

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现已建成18平方公里,入驻企业200余家。

实验报告面粉发酵过程(3篇)

实验报告面粉发酵过程(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面粉发酵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面粉发酵实验的操作步骤。

3. 分析面粉发酵过程中各因素对发酵效果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与设备1. 实验材料:面粉、干酵母、温水、糖粉、面粉改良剂、食盐、面粉筛、菜刀、不锈钢盆、烤箱、温度计、计时器等。

2. 实验设备:电子秤、电子天平、发酵箱、烤箱、显微镜等。

三、实验步骤1. 准备面粉:将面粉过筛,去除杂质。

2. 酵母活化:取适量温水,加入干酵母,搅拌均匀,静置5分钟。

3. 和面:在不锈钢盆中,依次加入面粉、糖粉、面粉改良剂、食盐,倒入活化后的酵母液,边加边用筷子搅拌,直到面成棉絮状。

4. 揉面:用手揉面,使面团表面光滑,不粘手,盖上湿布,静置发酵。

5. 发酵:将发酵箱温度调至35℃,湿度调至70%,将面团放入发酵箱,发酵2-3小时,或至体积膨胀一倍。

6. 成型:将发酵好的面团取出,揉搓排气,分割成等份,整形为馒头、面包等形状。

7. 醒发:将整形好的面团放入烤箱,预热至38℃,醒发30分钟。

8. 烘烤:将醒发好的面团放入烤箱,烘烤10-15分钟,至表面金黄。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面粉发酵过程中,酵母菌利用糖分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膨胀,形成多孔结构,使面食变得松软可口。

2. 发酵过程中,温度和湿度是影响发酵效果的关键因素。

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酵母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影响发酵效果。

3. 糖分是酵母菌的主要能源,适量添加糖粉可以促进酵母菌的生长和繁殖,提高发酵效果。

4. 面粉改良剂和食盐可以改善面团的质地,提高面食的口感。

五、实验结论1. 面粉发酵实验成功,面团发酵膨胀,面食口感松软可口。

2. 掌握了面粉发酵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了解了各因素对发酵效果的影响。

3. 为今后制作面食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六、实验拓展1. 探究不同酵母菌对面粉发酵效果的影响。

2. 研究面粉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

3. 开发新型发酵面食,提高面食的营养价值和口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
实验报告发酵现象实验报告范文
_0613
EDUCATION WORD
实验报告发酵现象实验报告范文_0613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澄清的石灰水可以检测气体中有二氧化碳,重铬酸钾溶液遇到酒精由橙色变为灰绿色。

实验操作:
1.将(100ml)40℃温水倒入锥形瓶,再用汤匙将一大勺糖及适量干酵母加进来,搅拌均匀后,将锥形瓶放在大烧杯中水浴保温温度保持在30―40℃左右。

(先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是酵母菌迅速繁殖,并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2.观察到酵母菌培养液有气泡产生,塞上橡胶塞(这样做既可以避免气体散失,影响后面实验效果,也为酒精的产生提供保障)。

过一段时间后就可看到干瘪的气球慢慢膨胀起来了。

(酵母菌的无氧呼吸)
3.将夹子打开,挤压气球,使瓶内产生的气体徐徐通过胶管导入试管内的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了(检测气体中有二氧化碳。

原理:二氧化碳遇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4.将重铬酸钾试剂分别滴在比色板的凹槽内,并分别标注1号、2号(作对照)、3号。

在3号试剂上滴1滴酒精,在1号试剂上滴1滴酵母菌发酵液。

发现1号和3号都由橙色变成了灰绿色。

通过上述实验,让我们对酵母菌“发酵现象”所需要的原料、条件及产生的物质都有了较直观的感受,比较容易理解课本上阐述的“酵母菌可以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等有关内容,而且印象深刻。

使我们养成很好的节约意识。

1.闻到了发酵后特殊的甜酒的芳香气味。

2.详见【实验操作4】
3.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一摇瓶发酵法制备糖化酶
(1)掌握摇床发酵法制备糖化酶的工艺流程及操作方法
(2)了解利用黑曲霉菌菌种发酵时的生长条件及注意事项
(3)熟练掌握实验过程中的无菌操作和培养条件的选择
菌种:黑曲霉
仪器:锥形瓶(500ml)、移液管、恒温水浴锅、秒表、50mL 比色管、牛皮纸、纱布(8层)、pH计。

药品:三水乙酸钠、冰醋酸、硫代硫酸钠、碘、氢氧化钠、硫酸、可溶性淀粉、玉米粉、豆饼粉、麸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