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通识课《农学概论》介绍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2019)19页word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农学概论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Agriculture课程类别:选修课程编号:课程归属单位:农学院制定时间:2008 年1月25日一、课程的性质、任务1.课程的性质、任务:是农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
是作物学一级学科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二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份之一,属必修课程,主要任务是学习并掌握宏观上解决我国农业发展涉及农业结构调整、作物布局、发展多熟制、立体农业、耕地养护等方面的认识及决策能力,微观上能在一个生产单位制定合理的作物结构与优质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及其配套技术。
2.教学的基本要求:本门课程的基本思想以社会需求与市场为导向,以农业自然资源为基础,通过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正确处理以用地与养地为核心的资源利用与养护的关系,实现农业优质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即土地高产出率、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使资源利用、产品增长和经济增值同步协调发展。
因此,教学上要做到:(1)掌握耕作学的基本知识。
种植制度是耕作制度的主体内容,以及与种植制度有关的作物布局与结构调整、复种多熟、间套作与立体农业、连作与轮作在理论上讲深讲透。
(2)正确处理耕作制度外延的广度与深度。
核心内容固然重要,但它不是孤立的存在,要处理好与外延的关系才能使核心内容具有坚实存在的基础和旺盛的活力。
(3)完善与更新耕作制度理论体系建设。
耕作制度理论体系包括集约用地、经济高效、多元养地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的理论。
(4)增强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实体内容,并能反映现代化的时代特征,吸纳先进的科技成果,增加改进种植模式组装及配套技术的科技含量和高效益性质,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5)适当增加耕作制度的管理功能内容,如农户、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种植业生产管理技术与耕作制度的优化设计,各级政府在宏观技术政策的采用等。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本教案适用于农学类专业本科生(农学专科、农业师资专科、农业推广专业等参照执行)。
农学概论重点完整版

无效孔隙:小于5um,水在孔隙中受到土壤很大吸引力,基本不能运动,孔隙中空气不能流通,植物根毛很难深入,这种孔隙对作物无效。
毛管孔隙:孔径550um,水分贮存在这里能够移动,这种孔隙得多少决定土壤得蓄水能力,毛管孔隙中得水对植物有效,粘土中以这种孔隙为主。
通气孔隙:孔径>50um,不能保持水分,常被空气占据,通气孔隙得多少决定土壤得通气,渗水与排水情况。通常用来衡量孔隙质量与土壤通气性好坏。
粘土:保水保肥性强,养分含量丰富,土温较稳定,但通水透气性差,耕作较困难。
壤土:兼有砂土与粘土得优点。
②土壤孔隙
单位体积土壤内,孔隙体积占土壤总体积得百分数,称为土壤孔隙度,有机质多得土壤,具有良好结构得土壤,孔隙度高。
孔隙度过小,土壤紧实,水、气状况不良,对植物根系发育不利。
孔隙度过大,过于松散,扎根不稳,植物吸收水、肥困难,也不利于植物生长。
②苗床面积小,有利于精细管理,培育壮苗;
③能实行集约型经营。节省许多肥料,种子;
④育苗可按计划规格移栽,保证单位面积上合理密度与苗全苗壮。
⑤育苗移栽得根系受到损伤而入土较浅,不利于吸收土壤深层养分,抗倒伏能力较弱,而移栽费工较多。
18、肥料种类,施肥方法。
薯类:中国、尼日利亚、俄罗斯39、5%
棉花:印度、美国、中国、菲律宾63、6%
油菜:中国、印度、加拿大70、7%
甘蔗:印度、巴西、中国
甜菜:俄罗斯、乌克兰、美国、土耳其等
5、种子萌发所需要得条件?
种子主要包括胚、胚乳、种皮。
笔者认为这里主要强调得就是种子萌发所需要得外界条件:
1温度;种子萌发所需要得温度存在物种差异,低纬度需要温度高,高纬度低。
2、土壤得酸碱性
农业概论——精选推荐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农业的基本概念一、农业的概念人类已有200万年的历史,而开始有农业不过1万年。
人类在发明农业之前茹毛饮血,长时间靠从事采集和渔猎。
农业是在漫长的采猎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农业是人类社会第一个开创的生产部门,是人类进步道路上的里程碑。
农业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社会蒙昧时期的结束,向文明时期过渡的开始。
最早对农业的意义解释是耕种土地。
“辟土殖谷曰农”(《汉书·食货志》),当时农业就是指粮食生产,这是最狭义的农业。
随着经济作物的出现,农业即是包括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业。
当作物生产发展后,农业则是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两个部门,称为小农业。
后来又把农、林、牧、副、渔五业称为大农业。
随着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在实践中形成了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在内的广义的农业。
人类的农业发生在固、气、液的三相界面上,耦联着自然界的四大循环:固体运动的地质循环、液体运动的水循环(包括水汽在内)、气体运动的大气循环以及有机界的生物循环,体现了有机界与无机界相互适应、互相调节、互相作用、互相制约的复杂关系。
农业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农业生物层所在的空间,正好也是人类生存的活动的基本场所,农业生物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保证。
《辞海》1999年版关于“农业”的表述:利用植物和动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农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通常分为种植业和饲养业两大部分。
在中国的农村中,习惯上分为农(农作物栽培)、林、牧、副、渔五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它为人们提供粮食、副食品和工业原料……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促进和控制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命过程,取得人们所需要的产品及环绕这种生产的有关部门的整体活动的总称。
综上所述,利用生物生长发育过程来获取其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就是农业。
农业就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物质生产部门,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农业生产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动植物生长机能以获得生活所必需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的经济活动。
农业概论(第3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01 成书过程
03 教材目录 05 教材特色
目录
02 内容简介 04 教学资源 06 作者简介
《农业概论(第3版)》是由翟虎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16年出版的全国高等学校“十三五”农林规 划教材、iCourse·教材。该教材可供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管理人员、农业及有关部门的 管理人员使用。
教材目录
(注:目录排版顺序为从左列至右列)
教学资源
《农业概论(第3版)》配有Abook数字课程,该课程包括彩图、开拓视野、深入学习、推荐阅读等版块。
教材特色
《农业概论(第3版)》适应教材建设利用信息技术的趋势来推动该学科教学方式、手段、技术等多方面的变 革与创新,具有理论内容科学性、保持教材鲜活性和可读性、表述与数据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同时,还具有系统 性、基础性、权威性等特点。
该教材分四篇共十七章,由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农业与生态环境、农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农业与农村内部结 构、世界农业发展简史、世界农业的地区分布及概况、中国农业发展简史、中国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种植业、 林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农业工程、中国的农业经营、中国农业的成就和挑战、现代农业科技革命、农业国 际合作与贸易组成。
成书过程
修订情况
出版工作
该教材是《农业概论》教材编写组在第2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该次修订后的教材为四篇十七章。
该次修订的重点:一是对全书有关章节再次进行调整;二是添加插图、表格等内容,适当减少文字数量;三 பைடு நூலகம்对全书有关数据进行了更新;四是在参考内容中增加了数字资源。
该教材由主编翟虎渠、副主编钟甫宁统稿。参加修订人员与分工如下:绪论与第一章由钟甫宁、翟虎渠编写; 第二章由李辉信编写;第三、四章由钟甫宁、翟虎渠编写;第五、六章由翟虎渠、朱晶编写;第七章由翟虎渠、 王思明编写;第八章由曲福田、马贤磊编写;第九章由丁艳锋、乔玉山、郑小波、韩召军、徐阳春编写;第十章 由胡锋编写;第十一章由王恬编写;第十二章由周光宏、张万刚编写;第十三章由姬长英编写;第十四、十五章 由胡浩编写;第十六、十七章由翟虎渠、沈贵银编写。
农学概1

《农学概论》教学大纲学分:2 总学时:36理论学时:27 实验学时:9面向专业:植保、植师大纲执笔人:李向东大纲审定人:陈雨海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农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高、实用性强的课程,是学生了解农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掌握作物研究和生产技术、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的重要途径。
该课程着重介绍作物生产的共性规律、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技术,涉及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植物营养学和土壤肥料学等学科领域。
内容上力求突出科学性、实用性、普遍性和前瞻性,结构体系上具有较好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农学概论》任务就是让植保、植保(师)专业的学生,了解农学以及整个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对我国农业生产及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的发展方向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理论知识方面:本课程宜安排学生在学完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有关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程之后的第六、七学期。
要求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规律、环境因素对作物生产的影响,作物生产的主要技术,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原则,作物布局、复种、间作、混作、套作、连作和轮作概念、意义及技术;作物良种在生产中的作用,作物育种目标、程序及育种方法,种子产业及管理,收获、粗加工和贮藏技术,作物生产现代化的概念和特征,作物生产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标准化、安全化的意义及措施等。
并利用农学概论的基本原理,因地制宜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技能方面:着重培养学生感性认识、动手能力、创新思维意识、实践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给学生提供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平台,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进行作物生产试验研究必要的基本技能,能在实际生产上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要求学生掌握小麦、玉米、棉花、花生、水稻、甘薯等主要农作物的形态特征与功能,认识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和甘薯等作物不同生育时期的田间长势长相,学会其田间诊断、管理和测产方法。
农学概论精品课程

农学概论精品课程自评报告一、课程简介(一)课程性质本课程在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科中属于专业基础课。
与本课程相衔接的课程有《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及《园艺概论》等课程。
本课程主要学习和了解作物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以及作物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影响,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科学种田,降低农业成本,合理利用农业技术,提高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课程实践性较强,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了解各作物生长发育的共性,并对一些常见农作物的个性有充分的认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的指导思想。
本课程适合于农业院校农学专业以外的各个专业。
学习该课程对了解我国的农业生产的基础地位,开拓学习思路,促进本专业的学习大有益处。
讲授该课程时可结合本专业的具体情况安排40-50学时。
(二)教学时数本课程教学时数40-50为学时,现阶段理论教学30-40学时,实验教学10-20学时。
(三)学术水平高级职称教师的授课率为100%。
5位课程组成员中有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教授3人,博士3人。
指导研究生教师比例为60%,参加科研教师比例为100%。
近4年中,本课程组教师主持或参加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子课题)2项,科研项目13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科学技术奖1项。
年人均发表论文2.25篇。
(四)教学条件1.有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总结等教学文件。
2.选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指导委员会审定的统编教材和面向21世纪教材。
有数量较多的权威教材和专著作为教学参考书。
3.采用自行编制的课件进行多媒体授课。
4.具备符合开出基本实验和选修实验要求的各种设备、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指导书。
(五)教学改革1.根据作物生产和教学改革的发展要求,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
2.对实践教学环节、作物栽培学外延课程体系等进行探索和改革,取得突出教学成果。
承担教育部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子项目“农学专业专业课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农业概论.

《农业概论》课程学院:班级:姓名:学号:引言: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
实现了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就叫做农业现代化的农业。
农业现代化是一种过程,同时,农业现代化又是一种手段。
农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反映了农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演变的过程,反映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和内涵,说明农业现代化是农业演变的必然进程。
一、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与指标(一)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手段现代化。
物质是人类文明和生产的基础,物质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现代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主要特征。
它的实质是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如机械、化学、电力、水利工程、能源以及交通、信息等工业,它们为农业机电化、化学化、水利化、园田化、信息化、以及科技化、商品化、规模化打下物质基础,从而显著地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
(二)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科技是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的前驱,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推动力。
科技贡献率指的是,与物质投入相对而言的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发展所作贡献的比重。
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科技贡献率逐步提高,物质贡献率相对减少。
(三)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生产管理现代化,主要指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其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产前、产中、产后等方面以及各环节上的全部经营管理活动,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
明确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三农”目标和任务,确立农业企业与农户的经营主体地位,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农户与市场连接起来,以农产品生产过程为轴线,开展市场调查,作出经营决策、编制经营计划,调优农业结构,创造外部环境条件,配置农业生产资源,组织农产品生产与营销,核算农产品成本和效益,进行农业分配和消费,按照发展资源节约型、生态友好型农业循环经济的要求,进入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扩大再生产过程,不断提升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
《农业自然资源概论》第一1、2讲 第一章

第二节:农业自然资源的研究内 容、方法与发展趋势
(三)专门化技术 1.调查法:实地考察、建立实验或监测站 点和遥感调查等。 2.区划法:在区域上划分农业自然资源类 型 3.评价法:是从人类利用的角度,在一定 用途条件下,对事物进行质量好坏鉴定 或分等定级的方法。
第二节:农业自然资源的研究内 容、方法与发展趋势
(三)全面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时期
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各种农业用具开始进步, 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 在生产规模较大与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出现了 城市,增加了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 度,出现了农、林、牧、副、渔农业资源全面 开发的局面。 开始兴修水利工程,发展灌溉技术,开始植树、 发展种植园、开发森林资源、出现木质结构建 筑等等。
4.规划法:根据需要与可能及未来发展的目标要 求,对事物利用各种方案进行优化的过程。以 使多种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达到经济、社会、 环境效益综合最优的结果。 5.预测法:对农业自然资源系统的演化或变化趋 势做出符合客观规律的预测与判断,从而使人 类能够有意识地进行控制和管理。 6.决策法 :
第一章第一、二节的学习重点及难点: 1、理解和掌握自然资源和农业自然资源的 概念 2、掌握农业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3、理解农业自然资源研究的内容
从1950年以后,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 高,逐渐出现了资源相对短缺的现象, 到70年代,发生了能源危机,环境污染问题也 日趋加重。大面积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土壤肥 力下降,大量水土流失。 当今世界人口不断增长,耕地资源减少已对人 类生存构成了威胁,人类已从利用自然资源变 为滥用和破坏资源。全球资源状况日趋恶化, 人口,资源和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上突出的矛 盾。
3月9日,北京市遭遇大风扬沙天气,阵风最大达8级。图为 市民戴口罩出行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信春鹰9 日表示,全国人大常委会一直都特别关注和重视环境保护方面的 立法,现在环保法正在修改的过程当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本书涉及的农学是狭义的农学,它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农学正式形成一门科学是19世纪后期的事,它与施旺(T.Schwann)的细胞学说、李比希(J.F.Von Liebig )的矿质营养学说、达尔文(C.R.Darwin)的进化论和孟德尔( G.J.Mendel)发现的遗传规律等分不开。
农学的研究对象是以作物为主的种植业,因此农学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种植业。
农学的性质:农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科学,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农学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科。
作物生产的地位与作用: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农业的基础产业;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世界作物总产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产的提高,其原因有:品种改良;增施肥料与施肥技术;扩大灌溉与节水技术;设施栽培;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目前,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是水稻和小麦,其次是玉米和油料作物;在作物信息技术中,以3S(GIS、GPS、RS,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遥感系统)为核心的精确农业已成为发达国家高新技术集成应用于农业生产的热门领域,必将对我国农作物生产产生重大的影响。
第二章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祖先相比,其人类利用的器官变得巨大和迅速生长;产品有用成分大大改进和提高;成熟期一致,生长整齐;传播手段退化以及休眠性减弱或缩短,栽培作物的自我保护机能减弱等。
植物学分类一般用双名法对植物进行命名,称为学名。
例如小麦属禾本科,其学名为Triticum aestivum L.,第一个字为属名,第二个字为种名,第三个字为命名者的姓氏缩写。
按作物感温特性分类,可分为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
按作物对光周期反应特性分类,可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日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按作物对二氧化碳同化途径分类,可分为C3作物、C4作物和CAM(景天酸代谢)作物。
不同作物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具有相似特征的结构和生物学特性,称为生活型,如水生植物、陆生作物等。
同一作物不同品种长期生长在不同的环境条件或人工选择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生态型,包括气候生态型、水分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等等。
谷物中又以小麦、水稻和玉米为最多,号称世界三大作物;大豆是人类主要的植物蛋白来源,其营养丰富,用途广泛。
起源于中国,但在美洲有较大发展。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
在地理上明显呈现出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三大特点,引起温度、降水、光照等的巨大变化。
80年代初,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在此基础上,依据发展种植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作物结构、布局和种植制度;种植业发展方向和关键措施等的相对一致性,并保持县级行政区界的完整性,将全国种植业划分为10个一级区和31个二级区。
一级区是以地理位置、农业地貌类型和在全国所占地位命名,二级区则仅以地理位置及地貌类型命名。
第三章作物的生长是指植物细胞的增大与增多,是植物体或某一器官体积和重量增加的量变过程。
发育是指作物从营养器官阶段转到生殖生长的质变过程。
作物完成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的时间称为作物的生育期,以天数表示。
禾谷类主要的生育时期有:出苗期,分蘖期,拨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作物生长发育对温度高低和日照长短的反应特性,称为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
根据作物温光反应所需温度和日长,可将作物温光反应归为典型的两大类,即以小麦为代表的低温长日型和以水稻为代表的高温短日型。
例如,冬小麦植株只有顺序地通过低温和长日照处理才能诱导生殖器官的分化,作物某一器官的上下两端,在形态和生理上都有明显的差异,通常是上端生芽下端生根,这种现象叫做极性当作物体失去某一部分后,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仍能逐渐恢复所失去的部分,再形成一个完整的新个体,这种现象叫再生。
例如扦插繁殖、分根繁殖等都是利用作物体的再生能力。
当作物体失去某一部分后,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仍能逐渐恢复所失去的部分,再形成一个完整的新个体,这种现象叫再生。
例如扦插繁殖、分根繁殖等都是利用作物体的再生能力。
“根深叶茂”、“本固枝荣”就充分反映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协调的关系作物的顶芽生长占优势的现象叫顶端优势。
作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称为营养生长;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称为生殖生长。
两者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
作物一般是先进行营养器官的生长,然后进行生殖器官的生长。
生殖器官的生长一般是消耗营养的,营养器官生长得越健壮,生殖器官的分化与生长也就愈好。
有些作物的种子即使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仍不能正常萌发,这一现象称为种子的休眠。
休眠是作物对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
休眠的种子对不良环境尤其是寒冷和干旱的抵抗力较强。
种子休眠的原因有:①种皮厚,透气差;②胚未发育完全;③后熟作用未完成;④抑制物质的存在④抑制物质的存在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及氧气。
种子萌动后胚根和胚芽继续生长,当胚根的长度与种子长度相等,胚芽长度约为种子长度的1/2时,叫种子发芽。
如果种子贮藏的有机物质多,则出苗快,而且苗壮、苗齐。
因此,播种时要选用粒大饱满的种子。
根的主要功能是吸收、输导、支持、合成和贮藏。
根从土壤中吸收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类,通过维管组织输送到茎和叶;而叶所制造的有机物经过茎输送到根的各部。
根系固着在土壤中,使茎叶得以伸展,并能经受风雨和其他机械力量的袭击。
根还有合成功能,制造某些氨基酸、植物激素和生物碱等,此外还有分泌有机酸的作用。
大多数作物的根群主要分布在耕层0~30cm范围内。
大多数双子叶作物如棉花、麻类、豆类、油菜等的根系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称为直根系。
而水稻、小麦等禾谷类作物的根系为须根系。
茎的主要功能是支持和运输,其次也有贮藏和繁殖功能。
在农业生产上,小麦和水稻的分蘖和产量有直接关系,如果分蘖数目过少,则产量低;若分蘖数目过多,则后期分蘖为无效分蘖,收获时穗成熟较迟,常易引起病害,影响品质。
按芽在茎上发生的位置不同可以分为顶芽和腋芽。
顶芽生于主干或侧枝的顶端,腋芽生于叶腋处,也称侧芽。
顶芽和腋芽则称为定芽。
生长在茎的节间、老茎、根或叶上的没有固定位置的芽,称为不定芽,可用来进行营养繁殖。
按芽所形成的器官不同可分为叶芽、花芽和混合芽。
叶芽形成茎、枝和叶;花芽形成花或花序。
按芽的生理状态又可分为活动芽和休眠芽。
食用马铃薯、芋头器官是变态茎,而甘薯则是块根。
仙人掌类作物肉质部分器官是茎,其上的刺是变态叶。
茎卷须,如黄瓜、南瓜、葡萄。
枝刺,如皂荚、山楂。
肉质茎,如莴苣。
作物叶的主要功能是光合作用、蒸腾作用,还有一定的吸收作用,少数作物的叶还具有繁殖功能。
具有叶片、叶柄和托叶三部分的叶,叫完全叶。
禾本科作物等单子叶作物的叶,从外形上仅能区分为叶片和叶鞘两部分,为无柄叶。
一个叶柄上只生一个叶片的叶称单叶,如棉花、苎麻、油菜、甘薯等。
一个叶柄上生有两个以上叶片的叶称复叶,根据复叶中小叶的数量和排列方式不同,将复叶分为三出复叶如大豆、掌状复叶如大麻和羽状复叶如豌豆、花生。
叶卷须,如豌豆羽状复叶先端的一些小叶片变成卷须。
平行脉序是单子叶作物叶脉的特征。
双子叶植物的花多为典型花,由花柄、花托、花被、雄蕊群和雌蕊群五部分组成。
由花粉囊散出的花粉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力量被传送到同一花或另一花的柱头,这一过程称为授粉。
受精后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发育成果实。
果实由果皮和种子组成,果皮内包藏种子。
如桃,食用部分是中果皮,桃仁则是种子。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是:穗数、每穗实粒数、粒重作物在整个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有机物的总量,即整个植株(一般不包括根系)的干物质全量称为生物产量。
经济产量是指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数量,也就是生产上所说的产量。
经济系数是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率。
作物高产群体的特点作物高产群体的特点主要有:①产量构成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保穗(果)增粒增重。
②主茎和分枝(蘖)间协调进展,有利于塑造良好的株型,减少无效枝(蘖)的消耗。
③群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个体内部器官之间协调发展。
④生育进程与生长中心转移、生产中心(光合器官)更替、叶面积指数(LAI)、茎蘖枝消长动态等诸进程合理一致。
⑤叶层受光态势好,功能期稳定,光合效能大,物质积累多,转运效率高。
作物的品质是指收获目标产品达到某种用途要求的适合度。
环境因素实践证明,很多品质性状都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这是利用栽培技术改善作物品质的理论基础。
1.光照,2.温度,3.水分,4.大气污染,5.土壤栽培技术对作物品质的影响1.种植密度和播种期,2.施肥,3.灌溉,4.生长调节剂,5.收获第四章光对作物生产发育的影响是通过其光照强度、日照长度和光谱成分的影响而达到的。
对于一个作物群体来说,上层叶片接受到的光照强度往往会超过光饱和点,而中下层叶片特别是下层叶片,由于上层叶片的遮荫,其接受的光照强度远远还达不到光饱和点,密植群体下部叶片的光强往往是在光补偿点上下。
因此,通过各种措施改善作物群体叶层的受光态势,增加中下层叶片的受光量是获取作物高产的重要途径。
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要求的不同,可把植物分为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
作物发育对日照长度的这种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根据作物发育对光周期的反应不同,可把作物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日照作物、定日照作物。
各种作物对温度的要求有最低点、最适点和最高点之分,称为作物对温度要求的三基点。
根据不同程度的低温又可分为霜冻害和冷害。
通常把作物整个生育期或某一生长发育阶段内高于一定温度以上的日平均温度的总和称为某作物整个生育期或某生育阶段的积温。
积温可分为有效积温和活动积温。
活动积温是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内活动温度的总和,而有效积温则是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生育阶段的有效温度的总和。
在作物生产上有效积温一般比活动积温更能反映作物对温度的要求。
温度变化与干物质积累作物是变温植物,其体内温度受周围环境的温度所影响,作物生长发育与温度变化的同步现象称为温周期。
昼夜变温对作物生长发育有较大的影响。
很多研究说明,白天温度较高,有利于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生产,夜间温度较低,可减少呼吸作用的消耗,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因而产量较高。
干旱可分为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两种。
涝害是指长期持续阴雨,或地表水泛滥,淹没农田,或地势低洼田间积水,水分过剩,土壤缺乏氧气,根系呼吸减弱,久而久之引起作物窒息、死亡的现象。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资源在我国是十分珍贵的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因此合理地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是我国农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1.合理灌溉,发展节水型农业和旱作农业实行经济用水,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降水;改革耕作制度;选用耐旱作物;推广“节水栽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