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王正月》古文赏析
正月·诗经注释讲解白话翻译

正月·诗经|注释|讲解|白话翻译【作品介绍】《正月》是《诗经》里面《小雅》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一首政治怨刺诗,当作于西周将亡之时,诗中言“赫赫宗周,褒姒灭之”是预料之词。
《毛诗序》云:“《正月》,大夫刺幽王也。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分析说:“此必天下大乱,镐京亦亡在旦夕,其君若臣尚纵饮宣淫,不知忧惧,所谓燕雀处堂自以为乐,一朝突决栋焚,而怡然不知祸之将及也。
故诗人愤极而为是诗,亦欲救之无可救药时矣。
若乃骊烽举,故宫黍,明眸皓齿污游魂,贵戚权寮归焦土,尚何昏姻之洽比?尚何富人之独哿?以此决之,《正月》之为幽王诗必矣。
”其论甚为精辟。
更多《诗经》欣赏文章敬请关注“”的诗经赏析栏目。
【原文、译文及注释对照】《诗经;小雅;正月》译注题解:失意官吏忧国忧民,愤世嫉俗。
原文译文注释正月繁霜1,我心忧伤。
民之讹言2,亦孔之将3。
念我独兮,忧心京京4。
哀我小心,癙忧以痒5。
父母生我,胡俾我瘉6?不自我先,不自我后。
好言自口,莠言自口7。
忧心愈愈,是以有侮。
忧心惸惸8,念我无禄9。
民之无辜,并其臣仆。
哀我人斯,于何从禄?瞻乌爰止10?于谁之屋?瞻彼中林,侯薪侯蒸11。
民今方殆,视天梦梦。
既克有定,靡人弗胜。
有皇上帝,伊谁云憎?谓山盖卑12,为冈为陵。
民之讹言,宁莫之惩13。
召彼故老,讯之占梦14。
具曰予圣15,谁知乌之雌雄!谓天盖高,不敢不局16。
谓地盖厚,不敢不蹐17。
维号斯言,有伦有脊18。
哀今之人,胡为虺蜴19?瞻彼阪田20,有菀其特21。
天之杌我22,如不我克。
彼求我则23,如不我得。
执我仇仇24,亦不我力25。
心之忧矣,如或结之。
今兹之正,胡然厉矣?燎之方扬26,宁或灭之27?赫赫宗周28,褒姒灭之!终其永怀29,又窘阴雨。
其车既载,乃弃尔辅30。
载输尔载31,将伯助予32!无弃尔辅,员于尔辐33。
屡顾尔仆34,不输尔载。
终逾绝险,曾是不意35。
鱼在于沼,亦匪克乐。
潜虽伏矣,亦孔之炤36。
忧心惨惨37,念国之为虐!彼有旨酒,又有嘉肴。
《曹刿论战》ppt课件

敦煌的女儿
弹指一挥,樊锦诗与莫高窟相 伴相守了58年,莫高窟已经成了她 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樊锦诗 的满头青丝已成华发,她用自己的 青春和生命守护着莫高窟,眼看着 她一点一点重获新生。当年无人问 津的大漠荒滩,如今成了丝绸之路 文明交流与融合最负盛名的历史见 证地。
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春秋·庄公十年》 “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二月,公侵宋。” “三月,宋人迁宿。” “夏六月,齐师、宋师次于郎。” “公败宋师于乘丘。” 结合史料,请任选一个事件进行扩写。
读出节奏分明之美
(每句停顿1处即可)
肉食者/谋之。 可/以一战。 故/逐之。
例如:叶 / 徒相似,其 / 实味 / 不同。 《宴子使楚》
读出文章大意之美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结 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将不能理 解的字词勾画出来。
注意重点实词虚词、一词多 义、古今异义词等。
读出文章大意之美
何以战?(倒装句) 译文:(您)凭借什么跟齐国打仗?
红土高原一枝梅
63岁的张桂梅坚守滇西深 贫山区教育事业数十年,12年 前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 子高中,迄今帮助1800多名贫 困女孩圆梦大学,创造了大山 里的“教育奇迹”。
大山深处的一轮明月
张玉滚,坚守乡村教育事业, 21年来他往返于高丘镇和学校之 间的山路上,风里来雨里去。这么 多年来,在张玉滚的执着坚守下,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批学生走出大山,用知识改变 了命运。乡亲们都说:“张老师就 像大山深处的一轮明月,照亮了山 村孩子前行的路”。
感
谢 观看 谢
—九下语文优质课—
感
公与之乘 代词,指曹 刿
公将鼓之 助词,补充音节,不译
之
当余之从师也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春王正月(选自《公羊传·隐公元年》)原文-古文观止

春王正月(选自《公羊传·隐公元年》)原文春王正月(选自《公羊传·隐公元年》)公羊高——《公羊传》原典名片《公羊传》别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
作品特征:经传合并,传文逐句阐释《春秋》经文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
作品简介:传为孔子的再传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撰。
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迄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发孔子《春秋》的义理。
最初作为家学只是在公羊氏子孙之间口耳相传,至汉景帝时其玄孙公羊寿与弟子胡毋生合作,开始著之竹帛,将《公羊传》定稿。
书中亦杂有他人之语,可见不全出于公羊高。
书的格式大体上是先引经文,然后以自作问答的形式逐句作解释。
《公羊传》是今文经学的重要经籍,说教色彩较浓,而文学价值相对不高,历代今文经学家时常以之作为议论政治的工具。
同时,它还是研究春秋至秦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后世注释《公羊传》的书籍主要有东汉何休的《春秋公羊解诂》、唐朝徐彦的《公羊传疏》、清朝陈立的《公羊义疏》。
作品风格:郑玄曾在《六艺论》中批评道:“左氏善于礼,公羊善于谶,榖梁善于经。
”东晋范甯(《后汉书》作者范晔之祖父)在《〈春秋榖梁经传集解〉序》中评论《春秋》三传的特色时说如此:“《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
《榖梁》清而婉,其失也短。
《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公羊传》的成就在于发挥《春秋》的褒贬,从而找出“微言大义”和“非常异义可怪之论”(皆东汉何休语),因此自有其不可忽视的特色与价值。
■春王正月(选自《公羊传·隐公元年》)【原文】“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①。
“春”者何?岁之始也。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②。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③。
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④。
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⑤。
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⑥。
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⑦。
文言文《春王正月》古文赏析

《春王正月》古文赏析【作品介绍】《春王正月》选自《公羊传》的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春王正月条。
全文分两部分。
前一部分解释《春秋》经文“元年春王正月”的含义,表明《春秋》尊崇周王室为天下宗主的“大一统”思想。
后一部分解释该年虽为隐公元年却不称隐公即位的原因,目的在于阐发“辨尊卑,别嫡庶”的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类冠冕堂皇之辞的背后,其实是一场血雨腥风的夺权斗争。
鲁惠公元妃孟子无子,继室声子生子,名息姑。
息姑长大后,鲁惠公为他娶宋武公女仲子。
仲子来到鲁国,却被惠公看中,夺而自娶。
仲子为惠公生子,名允,即后来的鲁桓公。
于是,惠公升仲子为夫人,以允为太子。
鲁惠公死后,本应由太子继承君位,但太子年幼,因而鲁国人拥立息姑摄政,是为鲁隐公。
鲁隐公声称自己摄政是因为担心诸大夫不能辅佐年幼的太子,他虽宣言让位,但却在位达十一年之久。
羽父看透了鲁隐公虚伪的心理,向隐公表示愿意去杀太子,作为交换条件是任命他为太宰。
隐公不从。
羽父又反过来为太子策划,派人杀隐公,而拥立太子允,是为鲁桓公。
【原文】《春王正月①》出处:《公羊传·隐公元年》元年者何也②?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岁之始也③。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④?王正月也⑤。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⑥。
公何以不言即位⑦?成公意也⑧。
何成乎公之意也?公将平国而反之桓⑨。
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⑩,隐长而卑⑾,其为尊卑也微⑿,国人莫知⒀。
隐长又贤⒁,诸大夫扳隐而立之⒂。
隐于是焉而辞立⒃,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
且如桓立⒄,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⒅。
故凡隐之立⒆,为桓立也。
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適⒇,以长不以贤(21);立子(22),以贵不以长。
桓何以贵?母贵也。
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注释】①《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迄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
精读精讲系列 《诗经》正月

正月【原文】正月繁霜,我心忧伤。
民之讹言,亦孔之将。
念我独兮,忧心京京。
哀我小心,癙忧以痒。
父母生我,胡俾我瘉?不自我先,不自我后。
好言自口,莠言自口。
忧心愈愈,是以有侮。
忧心惸惸,念我无禄。
民之无辜,并其臣仆。
哀我人斯,于何从禄?瞻乌爰止?于谁之屋?瞻彼中林,侯薪侯蒸。
民今方殆,视天梦梦。
既克有定,靡人弗胜。
有皇上帝,伊谁云憎?谓山盖卑,为冈为陵。
民之讹言,宁莫之惩。
召彼故老,讯之占梦。
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谓天盖高,不敢不局。
谓地盖厚,不敢不蹐。
维号斯言,有伦有脊。
哀今之人,胡为虺蜴?瞻彼阪田,有菀其特。
天之杌我,如不我克。
彼求我则,如不我得。
执我仇仇,亦不我力。
心之忧矣,如或结之。
今兹之正,胡然厉矣?燎之方扬,宁或灭之?赫赫宗周,褒姒灭之!终其永怀,又窘阴雨。
其车既载,乃弃尔辅。
载输尔载,将伯助予!无弃尔辅,员于尔辐。
屡顾尔仆,不输尔载。
终逾绝险,曾是不意。
鱼在于沼,亦匪克乐。
潜虽伏矣,亦孔之炤。
忧心惨惨,念国之为虐!彼有旨酒,又有嘉肴。
洽比其邻,婚姻孔云。
念我独兮,忧心殷殷。
佌佌彼有屋,蔌蔌方有谷。
民今之无禄,天夭是椓。
哿矣富人,哀此惸独。
【注释】(1)正月繁霜:正月,正阳之月,指夏历四月。
繁霜,浓霜。
(2)孔之将:孔,甚,很,后同。
将,此指影响很大。
(3)京京:忧愁不绝貌。
(4)小心:畏忌,顾虑。
(5)癙〔shǔ〕忧以痒:癙忧,郁闷忧愁。
痒,病。
(6)瘉〔yù〕:同“愈”,得病,遭难。
(7)莠〔yǒu〕言:丑恶之言,坏话。
(8)愈愈:更加严重。
(9)茕茕〔qióng qióng〕:忧愁貌。
(10)无禄:不幸。
(10)从禄:得到利禄。
(11)瞻乌爰止:乌,乌鸦。
止,栖止。
(12)侯薪侯蒸:侯,语气助词,无实义。
薪,较粗的木柴。
蒸,较细的木柴。
(13)殆:危险。
(14)梦梦:昏暗,不明。
(15)既克有定:既然上天有所命定。
克,能够,后文“克乐”之“克”义同。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注释(1)永王:唐玄宗第十六子,名李璘。
《永王东巡歌》集中本十一首,元人萧士赟、近人郭沫若等认为原其九为伪作。
(2)正月:指农历十一月。
这里用的是王正月。
周以建子之月(农历十一月)为正。
《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
公羊传: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岁之始也。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李白用王正月,取大一统义,是春秋笔法。
(3)天子句:谓唐玄宗授永王璘以重任,使其远巡。
龙虎旗,绘有龙虎的旗帜,为天子仪仗。
这里借指节度使的重任。
(4)波:指乱象。
(5)江汉句:江汉,指和汉水之间及其附近的地域。
翻为,反而成为。
雁鹜池,王琦注:《太平御览》:《图经》曰:梁孝王有燕鹜池,周围四里,梁王所凿。
这里泛指游乐之地。
(6)三川句:形容洛阳被安禄叛军占领后的乱象。
三川,指洛阳。
以其有河、洛、伊三川。
北虏,指安禄山叛军。
(7)四海句:公元311年(西晋永嘉五年),刘曜攻陷洛阳,百官士庶三万余人,中原衣冠之族相率南奔,避乱江东。
安禄山破两京,士人多携家奔江东,有似永嘉之难。
(8)但用二句:以谢安自居,希望永王重用自己。
《晋书谢安传》: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
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
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
东山,谢安隐居处。
(9)雷鼓:如雷的鼓声。
(10)云旗句:云旗,画有熊虎图案的大旗。
猎猎,风声。
寻阳,即浔阳。
晋浔阳郡,隋为九江,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改浔阳。
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市。
(11)三吴:泛指吴地,具体说法较多。
(12)五色光:官军上面的瑞气。
《南史王僧辩传》:贼望官军上有五色云。
(13)龙盘虎踞:钟山龙蟠,石头虎踞。
帝王州,南朝谢脁《入朝曲》句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为其所本。
(14)帝子句:帝子,指永王李璘,因其是唐玄宗之子。
古文观止——目录、篇头2018.6.5

车驾至临溜自劳军,子严敦书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
15
后汉书1诸葛亮前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
16
2、诸葛亮后出师表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第七卷六朝唐文
序
篇名
篇头
1
李密陈情表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
8
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
9
王勃滕王阁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10
李白1,与韩荆州书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
11
2,春夜宴桃李园序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
12
李华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
13
3
3、秦楚之际月表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
4
4、高祖功臣侯年表
正义高祖初定天下,表明有功之臣而侯之,
5
5、孔子世家赞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6
6、外戚世家序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
7
7、伯夷列传
夫学者载籍极博。尤考信于六艺。《诗》、《书》
8
8、管晏列传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
16
16、吴许越成
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槜李也。
第三卷周文(《国语》)
序
篇名
篇头
1
1、祭公谏征犬戎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
2
2、召公谏厉王止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
国学宝典《左传》:定公八年

国学宝典《左传》:定公八年《定公八年》【原文】【经】八年春王正月,公侵齐。
公至自侵齐。
二月,公侵齐。
三月,公至自侵齐。
曹伯露卒。
夏,齐国夏帅师伐我西鄙。
公会晋师于瓦。
公至自瓦。
秋七月戊辰,陈侯柳卒。
晋士鞅帅师侵郑,遂侵卫。
葬曹靖公。
九月,葬陈怀公。
季孙斯、仲孙何忌帅师侵卫。
冬,卫侯、郑伯盟于曲濮。
从祀先公。
盗窃宝玉、大弓。
【传】八年春,王正月,公侵齐,门于阳州。
士皆坐列,曰:「颜高之弓六钧。
」皆取而传观之。
阳州人出,颜高夺人弱弓,籍丘子锄击之,与一人俱毙。
偃,且射子锄,中颊,殪。
颜息射人中眉,退曰:「我无勇,吾志其目也。
」师退,冉猛伪伤足而先。
其兄会乃呼曰:「猛也殿!」二月己丑,单子伐谷城,刘子伐仪栗。
辛卯,单子伐简城,刘子伐盂,以定王室。
赵鞅言于晋侯曰:「诸侯唯宋事晋,好逆其使,犹惧不至。
今又执之,是绝诸侯也。
」将归乐祁。
士鞅曰:「三年止之,无故而归之,宋必,叛晋。
「献子私谓子梁曰:「寡君惧不得事宋君,是以止子。
子姑使溷代子。
」子梁以告陈寅,陈寅曰:「宋将叛晋是弃溷也,不如侍之。
」乐祁归,卒于大行。
士鞅曰:「宋必叛,不如止其尸以求成焉。
」乃止诸州。
公侵齐,攻廪丘之郛。
主人焚冲,或濡马褐以救之,遂毁之。
主人出,师奔。
阳虎伪不见冉猛者,曰:「猛在此,必败。
」猛逐之,顾而无继,伪颠。
虎曰:「尽客气也。
」苫越生子,将待事而名之。
阳州之役获焉,名之曰阳州。
夏,齐国夏、高张伐我西鄙。
晋士鞅、赵鞅、荀寅救我。
公会晋师于瓦。
范献子执羔,赵简子、中行文子皆执雁。
鲁于是始尚羔。
晋师将盟卫侯于鄟泽。
赵简子曰:「群臣谁敢盟卫君者?」涉佗、成何曰:「我能盟之。
」卫人请执牛耳。
成何曰:「卫,吾温、原也,焉得视诸侯?」将歃,涉佗捘卫侯之手,及捥。
卫侯怒,王孙贾趋进,曰:「盟以信礼也。
有如卫君,其敢不唯礼是事,而受此盟也。
」卫侯欲叛晋,而患诸大夫。
王孙贾使次于郊,大夫问故。
公以晋诟语之,且曰:「寡人辱社稷,其改卜嗣,寡人从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王正月》古文赏析【作品介绍】《春王正月》选自《公羊传》的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春王正月条。
全文分两部分。
前一部分解释《春秋》经文“元年春王正月”的含义,表明《春秋》尊崇周王室为天下宗主的“大一统”思想。
后一部分解释该年虽为隐公元年却不称隐公即位的原因,目的在于阐发“辨尊卑,别嫡庶”的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类冠冕堂皇之辞的背后,其实是一场血雨腥风的夺权斗争。
鲁惠公元妃孟子无子,继室声子生子,名息姑。
息姑长大后,鲁惠公为他娶宋武公女仲子。
仲子来到鲁国,却被惠公看中,夺而自娶。
仲子为惠公生子,名允,即后来的鲁桓公。
于是,惠公升仲子为夫人,以允为太子。
鲁惠公死后,本应由太子继承君位,但太子年幼,因而鲁国人拥立息姑摄政,是为鲁隐公。
鲁隐公声称自己摄政是因为担心诸大夫不能辅佐年幼的太子,他虽宣言让位,但却在位达十一年之久。
羽父看透了鲁隐公虚伪的心理,向隐公表示愿意去杀太子,作为交换条件是任命他为太宰。
隐公不从。
羽父又反过来为太子策划,派人杀隐公,而拥立太子允,是为鲁桓公。
【原文】《春王正月①》出处:《公羊传;隐公元年》元年者何也②?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岁之始也③。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④?王正月也⑤。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⑥。
公何以不言即位⑦?成公意也⑧。
何成乎公之意也?公将平国而反之桓⑨。
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⑩,隐长而卑⑾,其为尊卑也微⑿,国人莫知⒀。
隐长又贤⒁,诸大夫扳隐而立之⒂。
隐于是焉而辞立⒃,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
且如桓立⒄,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⒅。
故凡隐之立⒆,为桓立也。
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適⒇,以长不以贤(21);立子(22),以贵不以长。
桓何以贵?母贵也。
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注释】①《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迄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
《公羊传》的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
《公羊传》的体裁特点,是经传合并,传文逐句传述《春秋》经文的大义,与《左传》以记载史实为主不同。
《公羊传》是今文经学的重要经籍,历代今文经学家时常用它作为议论政治的工具。
同时它还是研究至秦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②元年:君王执政的第一年,这里指鲁隐公元年。
③王:能够贯彻天道、地道、人道而治天下的君王。
孰谓:指的是谁。
文王:即周文王姬姓,名昌。
④曷(he):同“何”,什么。
⑤王正月:每年的头一个月叫正月,每月的头一天叫朔。
古时候王者受命,必改正朔。
周历以建子之朋(即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
这里讲的“王正月”是说奉周王的正朔,以周历纪年月。
⑥大一统:强调王道统一于道、天下统一于王。
⑦公:指鲁隐公。
即位:就君王之位。
⑧成公意:成全隐公的心意。
⑨平国:使国家平定。
平,治。
反之桓:归还给鲁桓公,反同“返”,归还的意思。
桓:指鲁桓公。
⑩贵:出身高贵,指嫡生。
桓幼而贵:桓公虽年幼却比隐公高贵。
⑾隐:指隱公。
长(zhang):年长。
卑:出身卑微,指庶生。
⑿其:他们。
微:不容易被人知道。
⒀莫:沒有人。
⒁贤:贤德。
⒂诸:各位。
扳(ban):强行拥立。
隐:指隱公。
立之:使之立于国君之位。
⒃于是:在此情況下。
辞立:谢绝被立为国君。
⒄且:况且。
如:如果。
⒅相(xiang):辅助。
幼君:指桓公。
⒆故:所以。
凡:总起来说。
⒇適(di):通“嫡”,指嫡生的,封建宗法制度称正妻所生的儿子叫嫡子。
(21)以:根據。
(22)立子:立庶子。
嫡夫人没有儿子,则从媵人、侄娣所生的儿子(庶子)中选择继承人。
【译文】《经》中记载:“元年春,王正月。
”元年是什么意思?是诸侯国国君执政的第一年。
春是什么意思?是一年的开始。
王指的是谁?说的是假设出来的符合道德礼义的“文王”。
为什么先说王然后才说正月?因为是文王所颁布的历法的正月。
为什么说是“王正月”?是为了强调王道统一于道、天下统一于王。
为什么不说鲁隐公即位?是为了成全隐公的心意。
怎么成全隐公的心意?隐公想使天下平定下来之后就把国君之位归还给桓公。
为什么要归还给桓公?桓公年幼却出身高贵,隐公年长却出身卑微,他们的高贵与卑微关系不是人们都很清楚的,国内的人没有人知道。
隐公年长而且贤德,各位大夫强行推动他而使他立于国君之位。
隐公在此情况下谢绝被立为国君,那么还不知道桓公将来必然能够被立为国君。
况且如果桓公被立为国君,就又担心各位大夫不能帮助年幼的国君,所以,总起来说,隐公立在国君之位上是为了桓公而立的。
隐公年长而且又贤德,凭什么不应该被立为国君?因为要在嫡生的儿子中选择时,依据是否年长而不是依据是否贤德;在儿子中选择时,依据出身是否高贵而不是依据是否年长。
桓公为什么高贵?因为他的母亲贵为国君的夫人。
母亲高贵为什么儿子就高贵?因为儿子凭借母亲而能够高贵,母亲凭借儿子而得以尊贵。
【解析】“元年”的“元”字与《易经》中的“元亨利贞”联系起来看,是“始”的意思。
天道由“元”开始,《春秋》以“元”开始,其中每代君王的纪年都从“元年”开始,意味着《春秋》源于效法天道,国君治政首先要效法天道。
依夏历,“春”是一年四季的开始,是万物发生的季节。
地道顺应天道,在人间表现为四季循环,由此而体现生生不息,所以,“春”意味着国君治政要效法地道。
“王”是人中最高者,是效法天道和地道而且能贯彻人道的象征性人物,“王”意味着君王治政需要贯通天道、地道、人道。
在夏历中,“正月”是十二月之首,概括起来就是四季,再概括起来就是春秋,十二月无非就是阴阳的消长。
正月对应《易经》的“泰卦”,是阳气已经占主要地位的一卦,正道由此而开始。
总之,元年体现天道,春体现地道,王体现人道,正月体现对天道、地道、人道的开始贯彻。
鲁隐公只是诸侯国中的一位国君,诸侯国的国君是无权称“元年”的,也就是说无权“立元”、“改元”,只有统辖各诸侯国的天子才有此权。
在此,称“鲁隐公元年”,是《春秋》认为,周天子已经失去其德、位、权,亦即已经是天下无“王”的时代,因此,《春秋》要“改元”,而另立其“元”。
王和国君都可以称为“君”,君王治国的道理是相同的。
此处是以鲁国假托为王所在的地方,叫做“王鲁说”。
为什么假托鲁国是王所在之地呢?为了说明君王治国如何实行王道。
历史事实之中,鲁国国君不是“王”,在此孔子也不是要把鲁国国君当作王,而是把鲁国国君假托为实行王道的现实之中的象征。
“年”是十二月的总称,由“元”开始的“元年”,意味着王道要开始落实到政治之上,而且首要的是要效法天道。
在“元亨利贞”之中,四者各自对应着“仁礼义智”,所以,“元年”意味着王道从“仁”开始。
在“元亨利贞”之中,四者各自对应着“春夏秋冬”。
无论人世间有多少年,无非春夏秋冬的无限循环,而春季是其每次循环的开始。
四时是阴阳之气的消长,因此,无论多少次循环,也都只是一气之转换,君王的变换,朝代的变迁,其中不能断绝的是这一气的贯通。
阳气产生于冬至,到立春之时,已是三阳开泰的时候,天气开始转暖,万物开始发生,庄稼开始播种。
春季不去播种,秋季不得收获;国君不行仁政,庶民不得安宁。
四时之中,生长敛藏,只不过是天地之道生生不息的体现。
王指的是谁?说的是假设出来的符合道德礼义的“文王”。
这个“王”不是指周朝的任何一位“王”,也不是指鲁国国君,而是假托出来能够贯彻王道的“王”,目的是要说明人类如何依照王道来治理天下。
什么样的人才能叫做“王”?必须是能够效法天道、地道、人道而且将三者贯通起来的人。
现实的掌握政权的国君,假如治理天下不遵循王道,就是不合格的王;背离了王道,国君却自称为王,便是窃取王的名号的“僭称王”。
因此,这里的“王”,是“王”的原则与标准,可以用来指导现实的国君;当现实的国君依据这个原则与标准去治理天下的时候,便是在逐渐接近“王”的标准;不符合这个原则与标准,可以依据这个原则和标准进行批判。
为什么说是“文王”?因为“文”是道德礼乐的意思,“文王”便是遵循道德礼乐并且推行道德礼乐的人。
为什么先说王然后才说正月?因为是文王所颁布的历法的正月。
为什么说是“王正月”?是为了强调王道统一于道、天下统一于王。
“元年”体现天道,“春”体现地道,“王”体现人道而且要贯彻天道、地道和人道,所以,“王正月”是强调王道统一于道。
国君治理天下,不能没有统一的历法。
《论语》中说“行夏之时”,《孔丛子》中说,夏时合天道,所以,王道政治使用夏代所用的历法形式,以正月为一岁之首,并由国君颁布于天下,共同遵行。
所以,正月必须是王之正月,不能各国各地自行制订颁行。
这就是“大一统”的意思,也就是强调天下统于“一”,这个“一”在原则上是指“道”,在现实中则是指“王”。
“道”不行于天下,就无所谓“王”;“王”的政令不行于天下,天下必乱。
“为什么不说鲁隐公即位?是为了成全隐公的心意。
怎么成全隐公的心意?隐公想使天下平定下来之后就把国君之位归还给桓公。
”国君即位,应该记述“即位”二字,但是,《春秋》却没有记述,其中所要表达出来的意思是,国君不能为了得到权力和地位而当政。
国君是为了天下而存在,绝不是天下为了国君而存在。
这里说鲁隐公的心意究竟是不是事实并不是最重要的事,孔子借此而要说明国君为何要做国君、以及如何看待国君的权力和地位才是最重要的事。
如果国君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成为国君,那么,王道政治是无法推行的,更无法保证。
天下没有平定,就需要平定下来,就像周公在周成王年幼的时候那样,国家有被颠覆的危险,百姓有被重新陷入战乱之中的危险,所以,在此情况下,平定天下,而使百姓不至于陷入战乱之中,是最重要的。
“即位”二字的重要性何在?《注》中说:“即位者,一国之始,政莫大于正始。
故《春秋》以元之气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诸侯之即位,以诸侯之即位正竟内之治。
诸侯不上奉王之政,则不得即位,故先言正月而后言即位;政不由王出,则不得为政,故先言王而后言正月也。
王者不承天以制号令则无法,故先言春而后言王。
天不深正其元,则不能成其化,故先言元而后言春。
五者同日并见,相须成体,乃天人之大本,万物之所系,不可不察也。
”“为什么要归还给桓公?桓公年幼却出身高贵,隐公年长却出身卑微,他们的高贵与卑微关系不是人们都很清楚的,国内的人没有人知道。
”在据乱世时代,国君还是需要世袭制的方式,因此,国君的继任者还是在前代国君的儿子之中选择。
隐公的前代国君是惠公,当初没有明确嫡庶之分,所以,国人不清楚隐公与桓公的尊卑。
但是,国人不知,要遵从王道而做国君的人却不能不知。
隐公知道这个道理,所以,才要等国家平定之后将国君之位还给弟弟桓公。
这里体现的是国君的修养应该如此。
“隐公年长而且贤德,各位大夫强行推动他而使他立于国君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