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4-1.1《_弧度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弧度制的教学设计

弧度制的教学设计

1.1.2 弧度制一.教材分析1.地位作用: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必修4第一章第一单元第二节.是在学习了任意角概念的前提下,对角的大小表示的进一步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些长度,时间的转换方法,并能体会到不同的单位制所带来的便捷,类比长度与时间的不同进制,探究表示角的不同度制.本节知识是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节弧度制的学习,引导学生经历一个角度值与弧度制的发展演变的过程,了解三角部分数学史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类比,探究,归纳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是对学生进行数学史教育的良好素材,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直观形象,数学运算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通过对弧度制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角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联系函数的概念,进而了解三角学纳入函数体系的可能性,为学习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和扇形面积公式打下基础,进一步为三角函数的学习扫清障碍.2.教学目标①理解弧度的意义, 能正确地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②了解角的集合和实数集R之间的一一对应的关系.③了解角度制和弧度制的发展史,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3.重点难点重点:①理解弧度制的合理性.②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难点:①尝试建立一种新的表示角的制度,分析其合理性与实用性.②总结一种制度的建立需要遵循的数学美学的原则:来源合理,结构优美,简洁实用.二.设计思想教材遵循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学生熟悉的基本单位转换入手,体会不同的单位制能给解决问题带来方便,引导学习去思考寻找另一种的单位制度量角.通过崂山风景图片介绍,引出崂山道教,通过教义解读,引出探究方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逆向思考:“万物由一而得,一由道而生,道乃客观存在的事物和规律”.通过讲数学史小故事“角度制中10的由来”,类比论证1弧度设定的合理性,关键弄清1弧度的定义,通过弧度数绝对值公式得出角度和弧度的换算方法,展开对弧度制与角度制的互化的课堂训练.最后分析角的集合与实数集的一一对应关系,为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奠定基础.进一步升华,能否模仿弧度制创立出新的表示角的大小的“弧度制或弦度制”,总结出制度的建立因该遵循的数学美学:来源合理,结构优美,简洁实用.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三.教法学法本节课采用启发诱导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问题探究,合作学习,中间穿插教师讲解富有启发性的数学史方面的小故事,激发兴趣,引导探究.四.教学过程。

《任意角和弧度制》教案

《任意角和弧度制》教案

《任意角和弧度制》教案篇一: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四1.1《任意角和弧度制》1.1 《任意角和弧度制》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任意角的概念.2.学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推断象限角,掌握终边一样角的集合的书写.3.理解弧度制,能进展弧度与角度的换算.4.认识弧长公式,能进展简单应用.对弧长公式只要求理解,会进展简单应用,不必在应用方面加深.5.理解角的集合与实数集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培养学生学会用函数的观点分析、处理征询题. 【导入新课】复习初中学习过的知识:角的度量、圆心角的度数与弧的度数及弧长的关系提出征询题:1.初中所学角的概念.2.实际生活中出现一系列关于角的征询题. 3.初中的角是如何度量的?度量单位是什么?4.1°的角是如何定义的?弧长公式是什么?5.角的范围是什么?如何分类的?新授课阶段一、角的定义与范围的扩大1.角的定义: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O,从起始位置OA旋转到终止位置OB,构成一个角?,点O是角的顶点,射线OA,OB分别是角?的终边、始边. 说明:在不引起混淆的前提下,“角?”或“??”能够简记为?.2.角的分类: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构成的角叫做正角;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构成的角叫做负角;零角:假设一条射线没有做任何旋转,我们称它为零角. 说明:零角的始边和终边重合. 3.象限角:在直角坐标系中,使角的顶点与坐标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轴重合,那么(1)象限角:假设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如:30?,390?,?330?都是第一象限角;300?,?60?是第四象限角.(2)非象限角(也称象限间角、轴线角):如角的终边在坐标轴上,就认为这个角不属于任何象限.例如:90?,180?,270?等等.说明: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不能说成是“与x轴的正半轴重合”.由于x轴的正半轴不包括原点,就不完全包括角的始边,角的始边是以角的顶点为其端点的射线.4.终边一样的角的集合:由特别角30看出:所有与30角终边一样的角,连同30角本身在内,都能够写成30?k?360??????k?Z?的方式;反之,所有形如30??k?360??k?Z?的角都与30?角的终边一样.从而得出一般规律:所有与角?终边一样的角,连同角?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S|?k?360?,k?Z?,即:任一与角?终边一样的角,都能够表示成角?与整数个周角的和. 说明:终边一样的角不一定相等,相等的角终边一定一样.例1在0与360范围内,找出与以下各角终边一样的角,并推断它们是第几象限角?(1)?120;(2)640;(3)?95012?.?????解:(1)?120?240?360,因而,与?120角终边一样的角是240,它是第三象限角;(2)640?280?360,因而,与640角终边一样的角是280角,它是第四象限角;(3)?95012??12948??3?360,??????????因而,?95012?角终边一样的角是12948?角,它是第二象限角.??例2 假设??k?360??1575?,k?Z,试推断角?所在象限. 解:∵??k?360??1575?(k?5)?360??225?, (k?5)?Z ∴?与225终边一样,因而,?在第三象限.?例3 写出以下各边一样的角的集合S,并把S中适宜不等式?360720?的元素? 写出来:(1)60;(2)?21;(3)36314?.?????解:(1)S??|??60?k?360,k?Z,??S中适宜?360720?的元素是60??1?360300?,60??0?360??60?,?60??1?360??420.??(2)S??|21?k?360,k?Z,??S中适宜?360720?的元素是?21??0?36021?,?21??1?360??339?,?21??2?260??699???(3)S??|??36314??k?360,k?ZS中适宜?360720?的元素是363?14??2?360356?46?, 363?14??1?360??3?14?,?363?14??0?360??363?14.例4 写出第一象限角的集合M.分析:(1)在360内第一象限角可表示为090;(2)与0,90终边一样的角分别为0?k?360,90?k?360,(k?Z);(3)第一象限角的集合确实是夹在这两个终边一样的角中间的角的集合,我们表示为:?????????M|k?360?90??k?360?,k?Z?.学生讨论,归纳出第二、三、四象限角的集合的表示法:P|90??k?360?180??k?360?,k?Z?;N|90??k?360?180??k?360?,k?Z?;Q|270??k?360?360??k?360?,k?Z?.说明:区间角的集合的表示不唯一.例5写出y??x(x?0)所夹区域内的角的集合.??解:当?终边落在y?x(x?0)上时,角的集合为?|??45?k?360,k?Z;????当?终边落在y??x(x?0)上时,角的集合为?|45?k?360,k?Z;??因而,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有集合:S??|?45?k?36045?k?360,k?Z.??二、弧度制与弧长公式1.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360?=2?(rad),∴180?=? rad. ∴1?=?180rad?0.01745rad.??180 1rad?57.30?5718.oSl2.弧长公式:l?r?. 由公式:?ln?r?l?r??.比公式l?简单. r180lR,其中l是扇形弧长,R是圆的半径. 2弧长等于弧所对的圆心角(的弧度数)的绝对值与半径的积3.扇形面积公式S?留意几点:1.今后在详细运算时,“弧度”二字和单位符号“rad”能够省略,如:3表示3rad ,sin?表示?rad角的正弦;2.一些特别角的度数与弧度数的对应值应该记住:3.应确立如下的概念:角的概念推行之后,不管用角度制仍然弧度制都能在角的集合与实数的集合之间建立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任意角的集合实数集R例6 把以下各角从度化为弧度:(1)252?;(2)1115;(3) 30;(4)67?30. 解:(1)/71? (2)0.0625? (3) ? (4) 0.375? 56变式练习:把以下各角从度化为弧度:(1)22o30′;(2)-210o;(3)1200o. 解:(1) ?;(2)? 18720?;(3)?. 63例7 把以下各角从弧度化为度:(1)?;(2) 3.5;(3) 2;(4)35?. 4解:(1)108 o;(2)200.5o;(3)114.6o;(4)45o. 变式练习:把以下各角从弧度化为度:(1)?4?3?;(2)-;(3).12310解:(1)15 o;(2)-240o;(3)54o.例8 知扇形的周长为8cm,圆心角?为2rad,,求该扇形的面积. 解:由于2R+2R=8,因而R=2,S=4. 课堂小结1.弧度制的定义;2.弧度制与角度制的转换与区别;3.牢记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和扇形面积公式,并灵敏运用;篇二:(教案3)1.1任意角和弧度制1.1.1任意角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掌握用“旋转”定义角的概念,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学会在平面内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来讨论角;并进而理解“正角”“负角”“象限角”“终边一样的角”的含义。

高中数学必修四《弧度制》名师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必修四《弧度制》名师教学设计

课题:1.1.2 弧度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1弧度的角,弧度制的定义,熟记特殊角的弧度数;2.掌握角度与弧度的换算公式并能熟练进行角度与弧度的换算;3.了解角的集合与实数集合之间可以建立一一对应关系;4.掌握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扇形的面积公式.过程与方法1.经历弧度制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从某一个简单的、特殊的情况着手,更利于教学的开展和学生思维的拓展,共同找出弧度与角度的换算方法,领悟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2.通过设置问题启发,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领悟到角度制、弧度制都是角的度量制,二者虽然单位不同,但是是互相联系的、辩证统一的,进一步加强对辩证统一思想的理解,欣赏数学之美.2.使学生体会弧度制的好处,学会归纳、整理并认识到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会为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带来方便,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弧度制意义,能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2.教学难点:弧度制的概念及弧度与角度的换算.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合作学习法.2.教学手段:多媒图片、几何画板、PPT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师提出问题:201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同学们有没有看阅兵式?【设计意图】以时政热点为话题导入新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提升课堂效率都很有帮助.2.问题情境1: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故宫面积约1080亩;中国领海宽度12海里;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达到3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中国黄金储备6245盎司;中国钢铁产量超过10亿吨,连续16年位居世界第一.【设计意图】以祖国的成就设为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学们都能够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激起同学们浓烈的爱国思想;类比研究面积、长度、质量可以选择不同的单位,不同的单位制能为我们解决问题带来方便,引出度量角的另一种单位制.3.问题情境2:回忆初中学习的锐角三角函数定义,教师引出其他版本教材有不一样的定义.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教材将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定义成三角比呢?请你结合高中函数的定义进行分析.【设计意图】通过引出其他版本教材有不一样的定义,利用新旧知识所蕴含的矛盾引发认知冲突一方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另一方面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这个问题是本节知识的切入点是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素养的关键.(二)探究新知,得到概念1.教师提出问题:在半径为r 的圆O 中,当B 点在圆周上运动时,你发现了什么?(教师几何画板演示)学生活动1:学生讨论后总结,弧长变大,圆心角变大,因为我们要用实数度量圆心角,所以由180r n l π=,变形得r l n ⋅π=180. 师继续追问:当半径发生变化时,你发现了什么?能不能仅用弧长或者半径来度量圆心角?(教师几何画板演示)学生活动2:学生讨论后总结,不能仅用弧长或者半径来度量圆心角的大小. 教师再总结:仅用半径和弧长中的一个量不能度量圆心角的大小,但它又与半径r 和弧长l 相关.AA 教师继续追问:同学们觉得圆心角可能会由谁的值控制? 学生得出与rl 有关后,继续追问这个猜想合理吗?教师几何画板演示. 学生活动3:从理论上证明猜想的正确性,由弧长公式180r n l π=,稍作变形得r l n ⋅π=180,这说明当圆心角确定时,rl 就确定;r l 是随着圆心角的确定而唯一角确定.【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启发,发展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总结归纳出当角确定时,r l 是随着圆心角的确定而唯一角确定.学生体会用r l 度量角的合理性,从而比较顺利的引出1弧度角的概念.2.教师总结:rl 来度量圆心角的大小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度量角的另一种单位制——弧度制.3.定义:把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用符号rad表示,读作弧度,单位也可以省略不写.用弧度作为角的单位制来度量角的单位制称为弧度制.(三)深入探究,理解概念1.度量角的弧度数通过度量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r l 2=时,2=α;r l 3-=时,3-=α; rl π=时,π=α;r l π=2时,π=α2;动点从点A 逆时针经过的弧长为l 则这段弧所对的圆心角为多少弧度?学生活动:得出 r l =α 教师追问:这个等式能否推广为求解任意角弧度数的一般公式呢?【设计意图】通过不断追问,引导学生得出任意角弧度数的一般公式,rl =α,并加以强调l 为动点经过的弧长.2.引入弧度制数学史,向学生介绍角度制到弧度制的跨越有千年,我们就是引用数学家的思想方法进行探究的.【设计意图】数学史的引入,将弧度制的由来置于丰富的数学文化内涵之中,进一步表明引入弧度制解决了进位制统一的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现实世界需要这种文化内涵以及引入弧度制的可能性.让学生感知数学家探求知识的艰难,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3.推导出任意角的弧度数公式后,再去度量一个角,既可以用原有的角度制,也可以用弧度制,教师抛出问题:构建起角度与弧度互化的等式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rad 2360π=︒,rad 180π=︒师追问:用类似的方法,你能够求出特殊角的弧度数吗?rad 290π=︒,rad 360π=︒,rad 445π=︒,rad 630π=︒, rad 00=︒ 从而很顺利得出角度与弧度互化的关系式.d ra 1801π=︒rad 017450.≈; rad 1︒≈︒π=30.57)180( 用弧度制表示角时,“弧度”可略去不写.如2=α表示2弧度的角,3π就表示3π弧度的角;角度表示角时,单位“度”不能省略.【设计意图】抛出问题让学生尝试不同方法求出相应的弧度数,实现角度与弧度的换算,让学生经历弧度制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从某一个简单的、特殊的情况着手,更利于教学的开展和学生思维的拓展,共同找出弧度与角度的换算方法,领悟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四)巩固新知,应用概念1.练习1:把下列角从角度化为弧度:(1)︒-210 (2)0367'︒练习2:把下列角从弧度化为角度: (1) 54π (2)5.3- 结论:正角的弧度数是一个正数,负角的弧度数是一个负数,零角的弧度数是零.这样就在任意角的集合与实数集之间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这也是引入弧度制的意义.【设计意图】使学生领悟到角度制、弧度制都是角的度量制,二者虽然单位不同,但是是互相联系,相互统一的,更容易看清楚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2.教师追问:在弧度制下,你能推导出弧长公式和扇形面积公式吗?(用r 表示半径,l 表示弧长,S 表示扇形面积,α表示圆心角的弧度数)(π≤α2)(师生共同回忆初中扇形的弧长与面积公式,学生尝试推导弧度制下的公式过程) 解:弧长公式:由公式rl =||α可得:r l α=. 扇形面积公式:22212r r S α=π⋅πα=(用弧长表示扇形面积) 又因为r l α=,所以有lr S 21=(用圆心角的弧度数表示扇形面积)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在弧度制下,弧长公式和扇形面积公式简单了,这也是引入弧度制的好处.3.师生总结:回过头来再去看问题情境2:通过弧度制的学习,可以将角转化成实数,它不再是三角比,它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三角函数.追问学生:我们后面将要研究什么?【设计意图】前后呼应,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引入弧度制的必要性,为我们今后学习三角函数奠定了基础.五、课堂小结:(1)1弧度的角,弧度制定义,任意角的弧度数公式rl =||α; (2)弧度制下,角的集合与实数集之间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3)角度制与弧度制是度量角的两种单位制,它们之间可以进行换算;(4)掌握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扇形的面积公式.六、课后作业:课本第9页练习1到6题七、板书设计:八、教学设计说明通过通过时政话题创设教学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关注度,积极性,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运用几何画板课件动态演示作图过程,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设计,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几何画板动态效果的展示形成对视觉的强刺激,把通常惯用的语言描述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来,促进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掌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本课教学设计重点是学习环境的设计,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本节课的设计思想中体现着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化归思想.本节本人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学生熟悉的基本单位入手,体会不同的单位制能给解决问题带来方便引导学生去思考,寻找另一种度量角的单位制. 经历弧度制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从某一个简单的、特殊的情况着手,更利于教学的开展和学生思维的拓展,共同找出弧度与角度的换算方法,领悟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通过设置问题启发,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使学生领悟到角度制、弧度制都是角的度量制,二者虽然单位不同,但是是互相联系的、辩证统一的,进一步加强对辩证统一思想的理解,欣赏数学之美.使学生体会弧度制的好处,学会归纳、整理并认识到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会为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带来方便,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本课的教材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能力的重要素材.。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4任意角和弧度制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4任意角和弧度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1.1.2 弧度制(一)
教学目标 :掌握弧度制的定义,学会弧度制与角度制互化,并进
而建立角的集合与实数集 R一一对应关系的概念 .
教学重点 :掌握换算 .
教学难点 :理解弧度意义 .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写出终边在 x 轴上角的集合
.
2. 写出终边在 y 轴上角的集合
.
3. 写出终边在第三象限角的集合
1、习题 1.1 A 组第 1,2,3 题. 2. 多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大于的角和负角”的例子,熟练掌握 他们的表示,进一步理解具有相同终边的角的特点 .
2
2
分析:先求 1 弧度扇形的面积( 1 πR2 )→再求弧长为 L、半径
2
为 R的扇形面积?
方法二:根据扇形弧长公式、面积公式,结合换算公式转换 .
② 练习:扇形半径为 45,圆心角为 120°,用弧度制求弧长、
面积 .
③ 出示例:计算 sin 、tan1.5 、cos
3
4
(口答方法→共练→小结:换算为角度;计算器求)
(概念:角的顶点与原点重合, 角的始边与 x 轴的非负半轴重 合. 那么,角的终边(除端点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
几象限角 . ) ⑤ 练习:试在坐标系中表示 300°、 390°、- 330°角,并判
别在第几象限? ⑥ 讨论:角的终边在坐标轴上,属于哪一个象限? 结论:如果角的终边在坐标轴上 , 就认为这个角不属于任何一
(1) 推广角的概念、 引入大于角和负角 ;(2) 理解并掌握正角、 负角、
零角的定义 ;(3) 理解任意角以及象限角的概念 ;(4) 掌握所有与 角终
边相同的角 ( 包括 角) 的表示方法 ;(5) 树立运动变化观点,深刻理解

高中数学《弧度制》教案

高中数学《弧度制》教案

《弧度制》教学设计深入挖掘数学学科的核心价值,树立以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意识,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这是我教学设计的根本宗旨。

本节课我教学的重点就是弧度制概念,设计的一大亮点就是由一道探究题目,展开本节课的全部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解析弧度制在本章的位置:本节知识结构:《弧度制》是人教A版必修4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知识内容,教学重点是弧度制的概念。

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弧度制下,任意角的集合和实数集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为三角函数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设置首先,理解1弧度的角及弧度制的定义;掌握角度和弧度的换算公式;理解任意角的集合和实数集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理解并掌握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并能灵活运用。

其次,以本节数学知识作为载体,为渗透类比的思想、转化化归的思想、归纳推理的思想、以及数形结合的思想,还有提高数学推理论证能力、几何直观能力、数据处理与数值计算能力都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另外,探究新概念时,树立敢于质疑,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系统的去思考概念产生的必要性,合理性,优越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增强同学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形成良好课堂学习氛围,达到学生主动、全面、健康发展。

三.学生学情分析其一学生熟知角度制,其二学生能体会不同的单位制会给解决问题带来方便,其三学生已经学习了任意角的概念,这是本节课的知识基础。

能力上,学生经过高中半个多学期的数学思维训练,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探索意识,本节课要学习和探究的内容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弧度制的概念教学是重点也是难点,力求讲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分析概念生成的必要性、合理性、优越性。

四.教学策略分析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式教学,学生探究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围绕这样的问题链展开:引发学生探究性思维活动,使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中经历每个知识点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弧度制教学设计

弧度制教学设计

《弧度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必修四第一章:三角函数§1.1任意角和弧度制§1.1.2弧度制课题:弧度制三维目标:1.通过类比长度、重量的不同度量制,使学生体会一个量可以用不同的单位制来度量,从而引出弧度制。

2.理解弧度制的意义,以及任意角的弧度数与弧长半径的关系。

3.能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

4.通过探究使学生认识到角度制与弧度都是度量角的制度,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事物之间总是相互联系的。

5.通过总结引入弧度制的好处,使学生学会归纳整理并认识到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会为解决实际问题带来方便,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通过探究任意角的弧度数与弧长半径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弧度制的意义,能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教学难点:弧度制的概念及其与角度的换算教学用具:直尺、圆规、剪刀、绳子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任务。

教师在上节课结束前布置课后学习任务:准备直尺、圆规、剪刀、绳子及硬纸板(意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二、类比引入1.你所知道的长度单位有哪些?重量单位有哪些?比如,人体的身高可以用什么单位表示?人体的重量可以用什么单位表示?(设计意图是问题来源于实际生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新知识的学习自然亲切)2.在初中几何里,我们学过角的度量,1度的角是怎样定义的呢?角还有没有新的度量方法?(教师顺势引导点明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从而引出概念,这样以旧引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三、新知探究1.定义:把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用符号rad表示。

弧度制的定义:用弧度做单位来度量角的制度叫做弧度制说明:(1)弧度制是以“弧度”为单位来度量角的单位制,角度制是以“度”为单位来度量角的单位制;(2)1弧度是弧长等于半径长的圆弧所对的圆心角的大小,而1度是圆周的所对的圆心角的大小;1弧度≠1º;1 360(3)弧度制是十进制,它的表示是用一个实数表示,而角度制是六十进制;(4)今后在用弧度制表示角的时候,弧度二字或rad可以略去不写。

高中数学必修4弧度值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4弧度值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4弧度值教案
课题:弧度值
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弧度值的概念,能够转换角度和弧度的关系
教学重点:弧度的定义,角度和弧度的转换
教学难点:角度和弧度的转换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粉笔、教学PPT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角度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什么是角度,并与圆相关联。

二、讲解(15分钟)
1. 弧度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圆周角的度量方式,并介绍弧度的定义为圆周的长度等于半径的角。

2. 角度和弧度的关系:通过示意图和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角度与弧度的转换关系。

三、练习(25分钟)
1. 让学生完成几道简单的练习题,巩固弧度的概念及与角度的转换。

2. 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应用角度和弧度的计算方法。

四、总结(5分钟)
老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并强调弧度值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巩固学生对弧度值的理解和运用。

板书设计:
1. 弧度的定义:圆周的长度等于半径的角
2. 角度和弧度的关系:1弧度=180°
3. 角度和弧度的转换公式:θ(弧度)=θ(角度) × π/180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弧度值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能够灵活运用角度和弧度的转换公式进行计算。

同时,本节课难度适中,但为了更好地巩固和理解弧度值的知识,可以设计更多场景化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完整版)_弧度制教案及教学设计

(完整版)_弧度制教案及教学设计

1.1.2 弧度制一、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普通高中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必修4第一章第一单元第二节。

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面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角的度量单位“度”并且上节课学了任意角的概念,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基本单位转换方法,并能体会不同的单位制能给解决问题带来方便;本节课作为三角函数的第二课时,该课的知识还是后继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等知识的理论准备,因此本节课还起着启下的作用。

通过本节弧度制的学习,我们很容易找出与角对应的实数而且在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与扇形面积公式有了更为简单形式。

另外弧度制为今后学习三角函数带来很大方便。

2、教学目标3、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

教学难点:弧度制的概念与角度的换算。

二、教学设计思想教材遵循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学生熟悉的基本单位转换入手,体会不同的单位制能给解决问题带来方便,引导学习去思考寻找另一种的单位制度量角。

通过类比引出弧度制,关键弄清1弧度的定义,然后通过探索得到弧度数绝对值公式并得出角度和弧度的换算方法。

在此基础上,通过具体的例子,巩固所学概念和公式,进一步认识引入弧度制的必要性。

这样可以尽量自然的引入弧度制,并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更好的形成弧度的概念,建立角的集合与实数集的一一对应,为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奠定基础。

三、教法分析本节课我采用引导发现式的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拨,启发学生通过主动观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

四、教学过程五、教学流程六、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基本掌握了弧度制与角度制之间的转换,完成了课堂教学。

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弧度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引入弧度制的必要性,理解弧度制的定义,熟练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掌握并运用弧度制的弧长公式和扇形的面积公式;在类比和数学运算过程中,更好的形成弧度的概念,建立角的集合与实数集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为什么”——为什么要引入弧度制,理解引入弧度制的必要性;
2.“是什么”——弧度是什么,理解弧度的定义;
3.“如何化”——如何进行弧度与角度的转化,掌握弧度与角度之间的相互转化;
4.“怎么用”——如何使用弧度制,学会使用弧度制下的新的弧长与扇形面积公式求解有关问题
(三)学习重点
1.理解弧度“是什么”;
2.熟练弧度和角度之间“如何化”;
3.掌握弧度制来计算弧长和扇形面积“怎么用”;
(四)学习难点
1.理解弧度“是什么”;
2.理解角的集合与实数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1)读一读:阅读教材第6页至第11页.
(2)想一想:弧度制是如何定义的?弧度制和角度制之间是如何让转化的?如何将弧度制应用于弧长公式和扇形的面积公式中?
2.预习自测
=____________
(1)已知圆O的半径为2,弧AB的长为2,则AOB
【答案】1rad.
(2)2π rad =()A.180°
B.200°
C.270°
D.360°
【答案】D.
(3)把50°化为弧度制()A.50
B.5 18π
C.18 5π
D.9000π
【答案】B.
(4)扇形的圆心角为72°,半径为5,则它的弧长为______,面积为________ 【答案】2π;5π
(二)课堂设计
1.知识回顾
(1)角的概念的推广;
(2)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2.问题探究
探究一结合实例,引入弧度制,理解引入弧度制的必要性;
●活动结合实例,引入弧度制
有人问:海口到三亚有多远时,有人回答约270.4公里,但也有人回答约169英里,请问那一种回答是正确的?(已知1英里=1.6公里)
显然,两种回答都是正确的,但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数值呢?那是因为所采用的度量制不同,一个是公里制,一个是英里制.他们的长度单位是不同的,但是,他们之间可以换算:1英里=1.6公里.
在角度的度量里面,也有类似的情况,一个是角度制,我们已经不再陌生,另外一个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角的另外一种度量制---弧度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