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成书背景和文学特点;2、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主要情节和含义;3、学习《郑伯克段于鄢》中的重点词语、典故、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文本解读(1)全课阅读:让学生先读一遍全文,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分段阅读:将文章分段进行阅读,让学生分析每一段的主旨和意图,理解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3)词语、典故、修辞手法解析:学生针对教师选取的要点,手把手地进行分析、解读,把握文章的细节,进一步理解文本含义。
2、阅读领悟(1)情节与人物:让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和人物,理解他们的行为和心理。
(2)含义与思想:让学生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和含义,体验这个时代中的文化,思考故事里的道德标准。
(3)价值与意义:让学生思考故事的意义,既有鲜明的历史性,也有普遍的时代意义。
3、文学欣赏(1)语言风格:让学生欣赏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风格和语言特点。
(2)修辞手法:让学生分析文章里的修辞手法,了解其作用和效果。
(3)文学特点:让学生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文学特点,进一步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三、教学方法:1、导读法:在学生阅读前先简单介绍一下文本的作者、成书背景和写作特点,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全文打下基础。
2、分段阅读法:将整篇文章分成几个段落,让学生梳理每段内容,理解段落逻辑和思维跳跃。
3、图表法:将文本要点整理成图表、表格等形式显示,帮助学生全面透彻地理解文章。
4、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在小组内扮演故事中的人物,感受人物的思维和行为,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5、讨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由讨论文本的问题,展示自己的思维和语言能力。
四、教学评估:1、课堂测试:设置相关的测试题,考察学生对文章的掌握情况。
2、写作任务:布置文章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文中的词语和修辞手法,写出自己的观感和体验。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最后成书大约在战国时期,与《论语》 最后成书大约在战国时期,与《论语》成 书相近。 (3)《左传》的内容与语言 左传》 内容:记述《春秋》 内容:记述《春秋》时代各国政治、经济、 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重大事件。 语言:简明生动、委婉周详。唐· 语言:简明生动、委婉周详。唐·刘知己 《史通》:“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 史通》 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
(4)《左传》通行注本 左传》 《春秋左传注疏》,西晋·杜预注,唐·孔颖 春秋左传注疏》,西晋·杜预注,唐· 达疏。收入《十三经注疏》(清· 达疏。收入《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 中华书局,1980) 中华书局,1980) 西晋]杜預《春秋左氏經傳集解》 [西晋]杜預《春秋左氏經傳集解》 孔颖达《春秋正义》 五经正义》 [唐]孔颖达《春秋正义》(《五经正义》)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编著,中华书局, 春秋左传注》 1981(参看《左传译文》 1981(参看《左传译文》,沈玉成译,中 华书局,1981) 华书局,1981)
二、本文背景、内容与特点 背景:春秋时期,周室衰微,诸侯兼并,各 国内部斗争亦极为激烈。 内容:郑国内部的互相倾轧。 特点:语言简洁,形象鲜活,情节曲折,是 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三、文章讲读 学习要求:精熟字词,背诵全文 讲读方法:串讲,精讲重点字词和句式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隐公元年》) 左传·隐公元年》
一、《左传》 一、《左传》简介 (1)《左传》、《春秋》、《春秋三传》 左传》 春秋》 春秋三传》 《左传》,相传为春秋晚期鲁国史官左丘 左传》 明作,是解释《春秋》 明作,是解释《春秋》经义的著作,是 《春秋》的讲解本,故全名为《左氏春 春秋》的讲解本,故全名为《 秋》,又叫《春秋左氏传》,它是我国第 ,又叫《春秋左氏传》 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历史著作(编年 史)。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能够解读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通过文献资料查询和报告,提升学生的独立研究和综合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2)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背景介绍:(1)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出处和作者。
(2)介绍古代鄢国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2. 课文翻译讲解:(1)逐段翻译课文,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2)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3. 人物分析:(1)分析郑伯克段和鄢国君主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2)讨论其他重要人物的角色和作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1)教师对课文背景进行讲解,提供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献。
(2)教师对课文进行逐段翻译和解释,引导学生的理解。
2. 互动教学法:(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2)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进行情景再现和表演。
3. 案例分析法:(1)教师提供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学生进行案例研究和报告,提升学生的独立研究和综合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2. 学生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研究和报告中的表现和研究成果。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提供《郑伯克段于鄢》的原文文本,供学生阅读和理解。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知识,如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常见的文言句式2、梳理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3、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文化知识;识记字音教学重点:1、重点字音2、文言句式:倒装句、“犹……况……乎”特殊句式3、联系历史文化,了解课文的结构,掌握故事的情节,分析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人物关系的微妙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学生自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文本解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古今中外,宫廷内部斗争酿造了无数人间悲剧,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也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唏嘘不已的悲剧,当然也有皆大欢喜的完美结局。
于是我们听到了“只因生在帝王家”的无奈感叹,于是我们看到了爱江山更爱美人的经典童话。
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自古至今的手足相残、同室操戈,你们知道哪些皇室争权夺利的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呢?(同学讨论,通过故事了解宫廷斗争的残酷性)下面我给大家讲个小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其实大家很熟悉,就是乾隆皇帝弘历和他弟弟弘治的故事。
大家知道乾隆的父亲雍正皇帝就是通过“九子争帝”的残酷斗争而登上皇位的,相对而言乾隆登位要顺利得多,其实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顺利。
雍正的前面几个儿子不是夭折就是过继给别人抚养,直到乾隆的隆重出生雍正才真正有了子嗣,但是乾隆出生一个时辰之后,和亲王弘治也出生了。
在清朝,为了防止母子联合篡权,甚至不惜割断天然的血缘亲情,规定皇子出生以后,不能由亲身母亲抚养,要交给其他妃子抚养。
这样,弘历出生后就由别的皇妃来抚养,而弘治恰恰是由乾隆的母亲来抚养,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乾隆母亲的处境,一个是亲身骨肉,一个是躬亲抚养,真的是手心手背啊,这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和微妙性就知道当事人才能真切体会到。
登位后,乾隆对母亲礼仪有加,甚至外出打猎都把母亲带在身边,为什么呢?一方面是他在尽孝心,另一方面也确实不放心啊。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郑伯克段于鄢》说的也是宫廷中兄弟间的权势之争,中间也有一个母亲,我们来看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面对手心手背的问题,这位母亲是如何处理的。
【范文】《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教学目的:1、通过课文的研讨,认识儒家一贯提倡的伦理道德在春秋时代贵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中的尴尬地位,认识到它的虚伪性。
2、通过研讨,鉴赏本文在戏剧性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课文研讨,鉴赏本文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
教学设计:1、本文学习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探讨将遵循几个原则:学生自己学习研究为主;重在学习过程;强调信息的收集;注重创新。
所以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将主要是两大环节:学习对象及研讨方向的布置选择;学习研究成果的展示。
更重要的环节将在课外由学习自己完成。
2、对整个学习过程来说,学生一方是:研讨课文了解传统看法及观点产生疑问汇集疑问选题搜集资料讨论课上展示自己的研究;对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教师一方是:布置学习要求指导研究过程指导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成果课上展示3、限于各方面原因,教师可以提供各类学习资料,包括字词解释、课文、评论,更主要的是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去寻找资料。
教学重点:人物塑造,特别是分析郑庄公的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作者的褒贬程度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方法:以讲诵方式为主,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字词句,解决部分易产生错误的地方。
通过学生的阅读,产生问题、收集问题,先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
二、教学内容:熟悉课文,介绍相关背景知识,理清课文思路;背诵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导入新课:在这一单元我们学了四篇先秦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柬》、《触龙说赵太后》,这些大部是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君臣之间的对话、国家之间的尖锐矛盾,我们并试着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
今天我们要学的《郑伯克段于鄢》是写郑国统治集团内部两兄弟的斗争,由于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我将以介绍为主,大家参与讨论,我们来共同解决有些对课文了解的问题。
2、背景资料:《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能够解读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作品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家庭、亲情和友情。
(3)通过对文中主题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解读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2. 教学难点:(1)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
(2)文中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3)对文中主题的思考和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3. 分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2)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文中的人物关系和场景。
4. 课堂讲解:(1)教师对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
(2)教师对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进行解读。
5. 文献资料分析:(1)学生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2)学生进行小组分享,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自主学习能力:评估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资料搜集中的能力和成果。
3. 文献资料分析:评估学生在文献资料搜集和分析中的能力和成果。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第一章:导言1.1 教案目标1. 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和作者2. 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3. 理解并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1.2 教学内容1. 介绍《左传》和《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及背景2. 讲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3. 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1.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郑伯克段于鄢》2. 讲解生僻词汇和语法结构3. 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1.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文章主题和结构的理解程度第二章:文章背景及作者介绍2.1 教案目标1. 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和作者2. 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2 教学内容1. 介绍《左传》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2. 讲解《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及其创作风格2.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左传》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2. 讲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及其对文章的影响2.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左传》历史背景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作者创作风格的的理解程度第三章:文言文阅读技巧讲解3.1 教案目标1.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2. 能够自主阅读并理解文言文文章3.2 教学内容1. 讲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2. 分析并解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关键句子3.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关键句子2. 讲解生僻词汇和语法结构3.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第四章:文章主题分析1. 理解并分析《郑伯克段于鄢》的主题2. 能够阐述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4.2 教学内容1. 分析《郑伯克段于鄢》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现象4.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并分析文章主题2. 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看法4.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程度2. 评估学生对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把握能力5.1 教案目标2.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思考和阅读5.2 教学内容2.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进行拓展性学习5.3 教学活动2. 向学生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进行拓展性学习5.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郑伯克段于鄢》主要内容和主题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拓展性阅读材料的兴趣和阅读能力第六章:人物分析1. 分析并理解《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人物形象2. 掌握人物描写手法及其对主题的贡献6.2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发展变化2. 探讨人物描写手法对主题的衬托和突出作用6.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并进行人物分析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人物的理解和看法6.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人物描写手法的理解程度第七章:文学手法分析7.1 教案目标1. 理解并分析《郑伯克段于鄢》中的文学手法2. 能够识别并运用相关文学手法进行创作7.2 教学内容1. 分析《郑伯克段于鄢》中的比喻、象征等文学手法2. 探讨文学手法对文章主题和人物形象的表现作用7.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并进行文学手法分析2.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练习,运用所学文学手法7.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学手法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文学手法在创作中的应用能力第八章: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8.1 教案目标1. 了解《郑伯克段于鄢》所处的历史背景2. 理解文章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8.2 教学内容1. 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历史背景2. 分析文章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8.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并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化内涵对现代社会的启示8.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章历史背景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文化内涵及其对现代社会启示的理解程度第九章:课堂讨论与反思9.1 教案目标1. 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反思能力9.2 教学内容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与感悟2.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反思9.3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与感悟2.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反思9.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程度2. 评估学生自主学习与反思的能力10.1 教案目标2.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与热爱10.2 教学内容2.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进行拓展性学习10.3 教学活动2. 向学生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进行拓展性学习10.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拓展性阅读材料的兴趣与阅读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文章背景及作者介绍:理解《左传》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以及作者的创作风格,对于深入解读文章具有重要意义。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范文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文学背景、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掌握文章的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文章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式。
2.文章的深层含义和艺术魅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作品背景及文学地位。
2.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左传》吗?它是一部怎样的作品?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2.教师简要讲解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三、深入分析1.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如郑伯、段、颖考叔等。
2.讲解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文章中哪个情节最吸引人?为什么?二、深入分析1.分析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如“多行不义,必自毙”、“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等。
2.讲解文章中的难点,如词语活用、句式变化等。
三、拓展延伸1.讨论文章中的道德观念,如忠诚、孝顺、正直等。
2.让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类似经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亲情、友情和道德。
四、课堂小结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郑伯克段于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启示?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从文章中得到的启示。
2.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学会宽容和理解。
2.强调学生在生活中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与人相处。
四、作业布置2.收集有关《左传》的其他篇章,进行阅读和欣赏。
五、教学反思1.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应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性格特点。
2.在讲解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郑伯克段于鄢》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知识,如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常见的文言句式2、梳理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3、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文化知识;识记字音教学重点:1、重点字音2、文言句式:倒装句、“犹……况……乎”特殊句式3、联系历史文化,了解课文的结构,掌握故事的情节,分析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人物关系的微妙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学生自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文本解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古今中外,宫廷内部斗争酿造了无数人间悲剧,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也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唏嘘不已的悲剧,当然也有皆大欢喜的完美结局。
于是我们听到了“只因生在帝王家”的无奈感叹,于是我们看到了爱江山更爱美人的经典童话。
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自古至今的手足相残、同室操戈,你们知道哪些皇室争权夺利的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呢?(同学讨论,通过故事了解宫廷斗争的残酷性)下面我给大家讲个小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其实大家很熟悉,就是乾隆皇帝弘历和他弟弟弘治的故事。
大家知道乾隆的父亲雍正皇帝就是通过“九子争帝”的残酷斗争而登上皇位的,相对而言乾隆登位要顺利得多,其实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顺利。
雍正的前面几个儿子不是夭折就是过继给别人抚养,直到乾隆的隆重出生雍正才真正有了子嗣,但是乾隆出生一个时辰之后,和亲王弘治也出生了。
在清朝,为了防止母子联合篡权,甚至不惜割断天然的血缘亲情,规定皇子出生以后,不能由亲身母亲抚养,要交给其他妃子抚养。
这样,弘历出生后就由别的皇妃来抚养,而弘治恰恰是由乾隆的母亲来抚养,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乾隆母亲的处境,一个是亲身骨肉,一个是躬亲抚养,真的是手心手背啊,这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和微妙性就知道当事人才能真切体会到。
登位后,乾隆对母亲礼仪有加,甚至外出打猎都把母亲带在身边,为什么呢?一方面是他在尽孝心,另一方面也确实不放心啊。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郑伯克段于鄢》说的也是宫廷中兄弟间的权势之争,中间也有一个母亲,我们来看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面对手心手背的问题,这位母亲是如何处理的。
二、背景知识根据注释、参考资料,了解左丘明、《左传》及《春秋》:左丘明,春秋时史学家。
鲁国人,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
双目失明,曾任鲁国太史。
与孔子同时,或在其前。
传曾著《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后人将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书,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十三年。
作者善于用生动精炼的语言描绘纷繁复杂的战争场面和事件,也善于刻画人物,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它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至哀公十四年(前481),以鲁国年号纪年,记事也以鲁国为主,兼及周王室和其他诸侯。
所记皆为重大事件,如祭典、盟会、国君嗣立、丧葬、各国间的交往、战争等。
因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系统。
它的语言简炼含蓄,准确谨严,选词炼句,十分仔细,一字之中常“寓褒贬,别善恶”,这部史书的写作技巧被后世称为“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三、解析课文1、题目分析:史学、文学的经典名篇,《左传》的首篇,《古文观止》的首篇。
《郑伯克段于鄢》(主谓宾介补)(人物、事件、地点)2、自读课文,掌握字音(展示课件)共叔段遂恶之寤生自毙亟请虢叔祭仲泄泄廪延不义不暱繄我独无3、以情节带理解,梳理故事情节时疏通文句。
序幕:庄公寤生,姜氏欲立共叔段,挑起了对君位的争夺。
(矛盾的开端)克:战胜。
寤生:逆生。
惊:使……惊。
恶:讨厌。
亟:屡次。
开端:庄公继位,姜氏为共叔段请制、请京。
巌:险要。
焉:于之。
佗:通“他”。
大:通“太”。
发展:共叔段不断扩展势力,庄公暗怀杀机。
(矛盾的激化)焉:疑问词,怎么。
辟:通“避”。
厌:满足。
为之所,给他安排适当的地方。
文言句式:“何厌之有”,之是宾语前置标志,应译“有何厌”。
“犹……况……乎?”固定句式。
贰1:两属,动词。
生:使……生。
庸:通“用”。
贰2:两属的地方。
暱:亲。
段叔的欲擒故纵,欲置之死地,胸有成竹。
三纵: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2“无庸,将自及。
”3“不义不暱,厚将崩。
”高潮:共叔段准备袭郑都,姜氏为内应。
启:开(门)。
诸:之于。
结局:共叔段失败出奔共,庄公将姜氏置于城颍。
(矛盾的解决)弟:通“悌”。
寘:通“置”。
尾声:颍考叔献计,庄公母子隧中相见。
(矛盾的解决)遗:赠送。
阙:通“掘”。
隧:名作动,挖地道。
施:推广。
匮:竭尽。
锡:通“赐”。
文言句式:敢问何谓也——敢问谓何也君何患焉——君患何焉其是之谓乎——其谓是乎四、作业1、整理文中的通假字、多义词、文言句式2、准确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一、检查学习效果1、重点词义检查:于:郑武公娶于申焉:虢叔死焉为: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亟请于武公姜氏欲之,焉辟害不如早为之所遂寘姜氏于城颍君何患焉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段入于鄢2、文意理解检查:翻译第七段和最后一段。
参考译文:《春秋》上说:“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守悌道,不像个弟弟,所以不说弟;他和庄公像两个国君,所以说“克”,称庄公为“郑伯”,是讽刺他没有教导弟弟:说庄公早有杀弟弟的意图。
而不说段是自动“出奔”,是隐含责难郑伯逼走共叔段的意思。
君子说:颍考叔真是纯孝的人啊,爱他的母亲,还推及到庄公。
《诗经》说:“孝子的孝道没有穷尽,永远赐给你的同类。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二、整体研读课文主旨展示课件,提问题启发学生思考1、郑庄公和他母亲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母子之间的感情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这变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2、庄公用什么方法来消灭异己力量的?(欲擒故纵)3、你认为共叔段天生就是个叛逆的人吗?他为什么会反叛?他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姜氏的纵容和庄公的处心安排导致了共叔段的悲剧)4、在文末说到母子感情时,有交待“母子和好如初”,你对这一结局有何看法?(如初,初是什么样的呢?表面上和睦亲近,实际上隔膜很深)5、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究竟赞扬了什么?谴责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主张孝,赞扬了颍考叔的纯孝,谴责了姜氏的自私和庄公的阴险及段的不悌;因为儒家主张以孝治天下,有孝才有忠)三、人物形象分析郑庄公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请看以下材料:(1)《古文观止》选其为第一篇,对庄公的评述很有代表性,从前到后共用了(出示幻灯片)“他邑唯命”(四字毒甚)“焉辟害”(毒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庄公之心愈毒矣)“无庸,将自及”(毒甚)“不义不暱,厚将崩”(更加惨毒矣)“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非复前日含毒恶声)“其乐也融融”(则知其前之阴毒也)“其乐也泄泄”(从前一路刻毒惨伤之心)“毒”字用了九次,归结为一句话“残忍之尤”。
(2)古人评庄公从儒家的正统理念出发,大多将庄公作反面教材,所以很多人认为A 阴险狡诈B 老谋深算C 心机深藏D 心狠手毒今天的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个人的所作所为。
他到底是(板书)是巨奸还是理智明君?请大家发言(讨论)郑庄公:阴险狠毒、老谋深算、工于心计、伪善伪孝。
但是郑庄公的做法也有迫不得已的因素宗法制度下的继承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强调正室正统,所以历史上每个朝代新君即位之日,也大都是许多竞争者被杀之时。
郑庄公此人由于某些被动的原因,隐忍已久,既可说其心计高,也可说比别的国君高明一点。
四、写作特色探讨1、本文写的是一次兄弟之争,但是并没有详细写“克段于鄢”的经过,而是详细地记录了战争的原因,为什么这样写呢?(因为文章主旨在暴露统治阶级的残酷无情和卑鄙虚伪。
而不是描写一次战争)这就是本文的第一个写作特色:剪裁史料,详略得当。
2、成功地刻画了人物。
(庄公、姜氏、段、颍考叔)3、生动的细节描写。
(庄公寤生、颍考叔食舍肉、隧而相见赋诗)4、巧妙的衬托手法。
(共叔段狂妄无知—庄公阴险狠毒;祭仲、子封的规劝—庄公阴险、心机深沉)五、课外研究性学习从附录中自选课题,小组讨论并写成小论文。
附录、《郑伯克段于鄢》研究课题(仅供参考)1.《左传》对《春秋》的解释是否准确?这中间的记事是否可信?2.从历史著作的角度看,孔子和左丘明都想借此时表达一个什么思想?3.对郑庄公这个人究竟怎么看待?4.事情结束时说“母子和好如初”,这个“如初”到底是什么样一种状态?5.从文学作品的角度看,这篇文章值得你学习什么?6.这是一出家庭悲剧,何必要以喜剧结束?7.为什么古代绝大多数评论家都贬斥庄公?8.这是家庭悲剧还是政治悲剧,或社会悲剧、人性悲剧、道德悲剧?9.这篇文章写的都是反面人物,包括颍考叔,为什么?10.最后一段可否删去?11.如果我们根据这个故事来解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这句话,如何解释?12.现代的人应该如何解读《左传》版《郑伯克段于鄢》?六、作业1、《第二教材》的18课练习2、预习19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