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_人体的呼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生物_《人体的呼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人体的呼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体的呼吸》教学设计复习时,笔记尤为重要!借助此题目,讲解中考时图文结合题目应该怎样答!此部分是学生经常理解错误的点,是吸气导致胸廓增大还是胸廓增大导致吸气?中考重难点突破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生成答案。

引导学生理解胸廓扩大的原因。

讲解完毕后,笔记整理。

链接中考,图文结合题目6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吸气导致胸廓增大还是胸廓增大导致吸气?”必要时,教师出示PPT中的图片诱导思考。

学生讨论结束,并且发言结束,教师总结最后结论。

胸腔扩大导致吸气。

并引导学生总结胸腔缩小导致呼气。

(三)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7氧气通过吸气进入到了肺中,下一站将被运输到哪里呢?在哪里被利用呢?学生整理学生解题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此问题的见解思考,整理笔记。

继续以氧气为主线复习,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错选的原因,一般都是没有仔细审题。

讲练结合对于复习课来讲,此部分应该补充上,氧气在人体“旅行”的完整性,以及最终用于呼吸作用为人体提供能量。

构建整体知识网络。

教师出示PPT,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并引导学生理解气体扩散的原理!链接中考,此题目有的学生会错选A(四)组织细胞与血液的气体交换8氧气随着血液的运输,最终到达组织细胞,在此处组织细胞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氧气在组织细胞中用于呼吸作用氧化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

氧气的旅行结束,总结本章节的整体知识网络。

再次回扣考点,点出复习重点学生回答肺泡处的毛细血管。

学生做题书写呼吸作用反应式,学生易错点。

自己写呼吸全过程结构图。

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备学生学情分析从学生特点分析:本节是一节复习课,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内容,比如明白了气体进出肺须经呼吸道,但部分学生对于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的理解仍然不是很明确,初中阶段是七年级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也是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之迅速发展。

从年龄特点看,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好发表意见,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注意力分散,所以在教学中,要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注重将本节课设置在一个情景中去学习。

初中生物人体呼吸教案

初中生物人体呼吸教案

初中生物人体呼吸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其功能;
2. 掌握呼吸的过程和作用;
3. 理解呼吸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4. 能够正确描述人体呼吸过程。

二、教学内容:
1. 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2. 呼吸的过程;
3. 呼吸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图片展示呼吸器官,让学生猜测这些器官的功能,并引出本堂课的主题。

2. 学习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介绍鼻腔、喉咙、气管、肺部等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了解每个器官的作用。

3. 学习呼吸的过程:教授正常呼吸的过程,包括气流进出流程、肺部的作用等,并结合示意图进行解释。

4. 呼吸与生命活动的关系:通过例题或实验等形式,让学生理解呼吸与生命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呼吸对身体的重要性。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帮助学生梳理思路。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或作业,巩固学生对呼吸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呼吸的过程以及呼吸与生命活动的关系,使学生对人体呼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生动形象地呈现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知识。

初中生物_人体的呼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人体的呼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教师寄语:知识是取之不尽的矿山,你越往深处挖掘,你就越会得到更加丰富的宝藏。

复习目标:1. 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

2. 说明呼吸道的作用。

3. 概述发生在肺部及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重点:1、肺的结构和功能2、呼吸运动的过程3、气体交换的原理与过程复习案探究案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1. 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 大气污染物可以引起包括肺癌在内的 系统疾病,还可以通过呼吸系统进入 ,引起其他系统疾病。

2.常见的大气污染源:工业生产排放的 ,车辆、船舶排出的 ,地面的扬尘和 。

3.采集和测算空气中的尘埃粒子:采用 法,实验过程中应设置 组。

4. 防治大气污染的根本措施是 。

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是 。

空气质量与健康例1:如图所示是某人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一次平静呼吸中,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

请你仔细观察曲线,分析回答:1)曲线AB段表示时肺内气压的变化。

2)曲线BC段的变化中,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都。

3)本次呼吸中,吸气结束的那一瞬间是坐标系中的点,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值。

4)在曲线AB、BC段变化中,与呼吸有关的肌肉的变化情况:AB:,BC:。

例2.当吸气刚停止时,肺内气压和肺内气体分别是()A.等于大气压新鲜气体B.等于大气压混合气体C.高于大气压混合气体D.低于大气压新鲜气体例3.如图表示人体胸廓容积的变化,到b点时,肺泡内,呼吸道,外界气压的关系是()A.肺泡内=呼吸道>外界B.肺泡内=呼吸道<外界C.肺泡内<呼吸道<外界D.肺泡内>呼吸道>外界总结规律:小测验:(2015•衡阳)如图表示肺容积在呼吸过程中的同步变化曲线图,表示肋间肌和膈肌处于舒张状态是哪一区段?()A.a段B.ac 段C.ab段D.cd 段检测案一、选择题1、气管和支气管内表面黏膜的纤毛摆动的意义是()A.形成黏液B.使气体通畅C.使黏液均匀分布D.将细菌和灰尘推向喉部2、空气进入肺,经过的器官依次是()①鼻腔②气管③喉④支气管⑤咽⑥肺泡A.①③⑤②④⑥ B.①④③⑤②⑥C.①⑤③②④⑥ D.①⑤②③④⑥3.关于用鼻呼吸而不用口腔呼吸的原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鼻腔的入口处丛生鼻毛,能阻挡灰尘B.鼻腔的鼻黏膜能分泌黏液黏住灰尘和细菌C.鼻黏膜内分布着大量的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D.鼻毛可以减慢吸入空气的速度4.右图为模拟膈肌运动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图演示吸气,膈肌收缩B.乙图演示吸气,膈肌舒张C.甲图演示呼气,膈肌舒张D.乙图演示呼气,膈肌收缩5.学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后,李明同学总结了肺适于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你认为他总结的以下四点中,哪一项与此无直接关系?()A.肺泡数目极多B.肺泡位于细支气管的末端C.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D.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6.如图中能正确模拟吸气时肺和膈肌活动情况的是()A.B.C.D.7、下面是人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成分含量比较表,在“成分”一栏中,甲、成分吸入气体/%呼出气体/%甲20.9616.40乙0.044.10丙79.0079.50合计100.00100.008、肺泡内的气体进入血液,需经过()层细胞A.一B.三C.两D.四9、人体内产生二氧化碳的部位是()A.血液B.细胞C.肺泡D.呼吸道黏膜10、在日常生活中,若有人煤气中毒或触电等呼吸突然停止,往往是用人工呼吸的方法进行抢救,请你把手按在胸部感觉一下,若进行人工呼吸每分钟内吹气的次数大约是多少?()A.16次/分B.75次/分C.8次/分D.32次/分11、人体的消化道与呼吸道共同的通道、吞咽食物时防止食物进入气管造成伤害的结构是()A.喉、会厌软骨B.咽、甲状软骨C.喉、甲状软骨D.咽、会厌软骨12、法医判断死婴是否产前死亡的方法之一是将死婴的肺剪下一块,投入水中,下沉者为产前死婴,因为()A.肺泡内充满了痰液 B.肺泡被血块堵塞C.肺未吸入空气呈实体状态D.婴儿肺的质量大13、刚下水游泳时,如果水漫过胸部,会感觉呼吸有些吃力,这是因为()A.胸腔容积减小,肺内气压增大,气体不易进入B.胸腔容积增大,肺内气压减小,气体不易进入C.胸腔容积增大,肺内气压增大,气体不易进入D.胸腔容积减小,肺内气压减小,气体不易进入14.如图模拟人体呼吸运动的过程,下列对该图的描述错误的是()A.③和④分别模拟胸廓和膈B.①模拟的器官能使到达②的气体变得清洁C.图甲模拟吸气过程D.图乙模拟呼气过程,膈肌收缩,位置上升15. 近几年,雾霾在我国华东、华北地区时有发生.我市在治理雾霾方面采取了“严禁焚烧秸杆”“严禁小锅炉取暖”等措施,使雾霾天气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某同学在“关注雾霾”主题班会上,提出的下列治霾措施中,不合理的是()A.增加火力发电B.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量C.扩大绿化面积D.提倡骑自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二、非选择题16.图甲为呼吸系统组成示意图,图乙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2]在人体呼吸时的作用为.A.温暖、清洁空气B.气体进出的通道C.对空气进行湿润处理D.以上都对(2)图乙所示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由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这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图中的a代表的物质是,血液从毛细血管的[4]端流到[5]端后,成分变化是(气体)含量增加.(3)图乙所示的外界气体按照C方向进入肺泡时,图甲中[3] 应处于状态,此时肺内的气压(选填“大于”或“小于”)外界大气压.课堂小结:课下作业:如图是人体吸气和呼气时胸廓与膈肌的状态,及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分析回答问题.(1)甲图表示吸气状态,此时膈肌,膈的位置下降,胸廓容积扩大,肺内气体压力,气体被吸入.(2)吸气动作和呼气动作交替,实现了与外界的气体交换.(3)丙图表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细胞。

初中生物_人体的呼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人体的呼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主备人单元(课题)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备课时间备课内容研讨修改处学习目标:1、说出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知道呼吸道的作用,并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很有限的。

3、注意呼吸卫生。

学习重点:呼吸系统的组成。

学习难点:想象并理解呼吸道的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备授课小结:主备人单元(课题)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备课时间备课内容研讨修改处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自主探究。

1、观察课件上与呼吸有关的知识画面,感知呼吸的作用。

2、列举生活中的事例,通过思考,描述感觉,引出呼吸的重要性。

3、拓展反思:如果你是一个长期的吸烟者,将会对你的呼吸系统造成什么危害?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

1、自学教材P43,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呼吸系统的组成,并完成课本P43中的空格。

2、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知识心得。

3、结合课件,认识并说出呼吸系统各部分的结构名称。

4、拓展反思:讨论捏鼻子、张嘴;不捏鼻子、闭嘴;捏鼻子、闭嘴的感受,推测呼吸道的作用是什么?学习任务二、掌握并理解呼吸道的作用。

1、学生阅读分析课本P44的相关资料,思考P45中的讨论题。

2、观察课件,自学教材。

3、小组讨论,相互质疑,并完成讨论题。

4、展示讨论成果,小组代表回答5个讨论题。

5、拓展反思:为什么吃饭时不要大声说笑?三、系统小结,自结自悟。

(总结是更高层次的学习。

)四、尝试应用。

1、为了保护良好的公共环境我们经常可以在公共场所看到“请不要随地吐痰”的标语。

可仍有些人熟视无睹,将痰吐在了地上,为了防止别人看到,还用鞋底将痰擦去。

请问这样做用什么不好的?2、早起锻炼是好事,但尽量不要在有雾的时候进行锻炼,这是为什么?五、诊断评价。

1、选择题(1)、呼吸道黏膜上的毛细血管和下列哪项呼吸功能直接有关?()A、湿润吸入的干燥空气B、过滤尘埃C、气流畅通D、湿润吸入的冷空气(2)、北欧人的鼻子较大,作用是A、使人漂亮B、使鼻孔较大C、使鼻腔较长D、使鼻毛较多2、识图作答。

初中生物_专题复习人体的呼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专题复习人体的呼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人体的呼吸课时 1 课型复习课教学目标 1.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呼吸道的作用,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

2.概述发生在肺部及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3.比较肺泡处和组织细胞处气体交换的特点和血液成分的变化。

重难点重点:呼吸的全过程难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知识回顾一:呼吸系统的组成与功能(1)请在图中横线上填写处呼吸道的组成器官名称。

(2)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是。

(3)呼吸和吞咽不能同时进行,人在吞咽食物时,保证食物进入食道不会进入气管的结构是。

(4)呼吸道的结构与功能结构功能有骨或软骨做支架气流畅通鼻毛温暖鼻黏膜中的毛细血管鼻黏膜分泌的黏液湿润气管、支气管内壁的的纤毛腺细胞分泌的黏液清洁(5)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是进行的主要场所。

(6)肺泡适于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①肺泡数目很多②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③肺泡壁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④壁也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知识回顾二:呼吸的全过程1.肺与的①此交换过程是通过实现的,它包括和说出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完成学案相关题目明确肺泡适于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知道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多大大增加了与气体接触的面积薄便于气体通过BA表格1:呼吸呼吸肌胸廓容积肺容积学情分析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本章的内容是个难点,对于胸廓容积与压力的关系较难理解,但是到了八年级学习了物理中关于压强的知识后,本章的内容就相对好理解了,在教学中需要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演示实验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再通过相应的练习题进行巩固。

效果分析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是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人体呼吸的全过程,理论知识较抽象,因此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我做了如下处理:1、让学生多动手,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利用模型、学生实验,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教学等直观手段,动与静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形象生动,突出重点,易化难点。

2、让学生多说,分享学习成果。

关于膈肌运功与呼吸的关系,在学生进行演示实验之后,给予其表达的机会,让学生描述实验过程以及原理,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初中生物_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第三章人体的呼吸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的作用。

能力目标:会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分析相关资料,通过分组讨论合作,培养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人体呼吸道对空气处理的能力是有限的并关注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教学重点:通过资料分析,归纳出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分析资料,总结呼吸道的作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导入新课: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个小竞赛:看谁憋气最久(记时)。

刚才憋气你有什么感受?你也许可以一天甚至几天不吃饭,但是却不可以几分钟不呼吸。

通过刚才的体验,我们会感受到呼吸很重要,这就是所谓生命不息,呼吸不止,因此呼吸被称为“生命的第一特征”。

再让学生观看一段刚刚出生并且正在啼哭的新生儿的视频资料我们每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声啼哭就标志着开始从空气中获取氧气,并排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

从此,我们的生活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呼吸(不管时间地点),空气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健康。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体的呼吸”相关知识。

板书:人体的呼吸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那么,大家知道我们能够吸气和呼气是依靠什么结构来完成的吗?(生殖消化)我们每个人时时都要进行呼吸,就必须依靠呼吸系统来完成。

任务一:呼吸系统的组成(10分钟)【问题引导,自主探究】1、对照教材43页的图IV-22识记呼吸系统各结构的名称,并试着在自己的身体上指出它们的位置。

2、阅读教材43页的图片和文字,完成“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

【PPT出示人体呼吸系统图示】回答下列问题:①呼吸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试着在自己的身体上指出他们的大致位置。

②根据功能的不同,可以把呼呼系统的各个器官分为哪两类?③食物和空气进入人体时共同经过器官有哪些?【展示交流,释疑解惑】1.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学段及学科
初中生物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单元名称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单元教材主题内容与价值作用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2、说出呼吸道的作用,以及呼吸道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3、认同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4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单元目标
知识方面: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2,说出呼吸系统的作用。3,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4,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课时安排
课时分配: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第二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说明

重点、难点与关键
换。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
主要教学方法、手段、选用的教学媒体:讲授法、练习法;小黑板,班班通。
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学习方法
通过揭示一些概念和性质之间的联系,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体验生物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以感受推理过程的严谨性以及结论的确定性。;

初中生物_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人体的呼吸》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生物_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人体的呼吸》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人体的呼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说出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知道呼吸道的作用,并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2、理解并掌握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3、熟知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及原理。

4、梳理本章节知识,构建概念图。

【教学重点】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及原理。

【教学难点】1、梳理本章节知识,构建概念图。

2、理解呼吸的实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请同学参与实验:呼出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提出问题:(1)本实验的现象?本实验的结论?(2)进入人体的空气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这样的气体变化发生在人体哪些部位?二、明确目标请学生代表读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三、明标复习活动一: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1、自主复习,时间5分钟。

对照课本填写《手册》知识点一。

2、同桌相互合作对照屏幕指出各部分结构名称。

3、释疑解惑:哪个结构不能识记,学生代表解释。

4、检查掌握情况:学生代表指图认图。

5、强调重点:呼吸道的作用。

肺适于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6、习题巩固。

活动二: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1、自主复习,时间5分钟。

对照课本填写《手册》知识点二。

2、同桌相互合作说出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3、检查掌握情况:学生代表指图认图。

4、释疑解惑: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总结概括:肌缩胸扩氧气来。

5、模拟实验:膈肌引起的结构变化。

6、能力提升:发生在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7、总结:发生在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呼吸的实质。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的收获五、当堂训练: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人体的呼吸》课标分析《人体的呼吸》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以人体的呼吸活动为主线来安排的,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外界环境的氧气是怎样吸入人体的,并与每个细胞进行气体交换的;细胞内产生是二氧化碳又是怎样呼出体外;这样一吸一呼的呼吸过程,是通过什么结构来完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人体的呼吸》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熟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熟记呼吸道的作用,知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3、明确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4、提高识图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呼吸道的作用;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学习难点: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多媒体辅助课时:1教学过程:课前导学:回忆呼吸系统的相关知识,你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模糊的地方吗?目标导学:出示教学目标自主学习:(依据导学案复习课本第40--49页,观察教材插图,联系自身结合教材的资料和图解,自主学习)1、人体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2、呼吸道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3、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4、肺的位置及功能。

5、肺是怎样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吸气和呼气的过程)。

6、肺有哪些适于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7、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是怎样进行的?8、呼出气体和吸入气体成分有什么区别,这说明了什么?9、进入血液中的氧怎样到达每个组织细胞,氧最后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我的困惑:合作探究:(小组成员讨论,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1、在对溺水者进行人工呼吸以前,为什么要先清除他口、鼻内的污物?2、患重感冒时,早上醒来时会觉得口干舌燥,这说明了什么?3 、日常生活中,似乎总有一些“条条框框”约束着同学们的行为,比如不要随地吐痰、吃饭时不要大声说笑、不要高声喊叫或尖叫。

请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做?知识构建:组成:呼吸道作用:一、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及作用组成:大量肺泡肺作用:展示交流:(结合课件,师生互动)一、呼吸系统的的组成用多媒体课件,遮盖器官名称,让学生抢答,以此检查学生对呼吸系统的组成的掌握情况二、呼吸道的作用1、提问:呼吸道的作用有哪些?呼吸道的作用有什么结构保证?这些作用如何实现?2、做连线题巩固3、提问:长跑时,尤其是在冬天长跑时,体育老师总是建议我们用鼻子吸气,用嘴呼气,必要时可以用嘴辅助吸气,但不能张大嘴巴吸气呼气,为什么?(用于检验学生对本节重点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也帮助学生形成保护呼吸系统健康的卫生习惯)进一步提问:为什么有了呼吸道的处理,一些特殊职业者如纺织女工和环卫工人等还会患呼吸系统疾病?讲解: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既然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那么空气中哪些物质是呼吸道处理不了的呢?向学生介绍关于PM2.5的知识以及一些常见的有效的防范措施,如防尘口罩的选择等。

使学生获得保护自身健康的一些方法,同时关注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4、动画显示:会厌软骨与吞咽和呼吸的关系。

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答出咽是食物和空气共同的通道。

为什么正常情况下食物和空气会各行其道呢?结合动画,讲解会厌软骨与吞咽和呼吸的关系,点出人体结构中精细分工的神奇和美妙,以及吃饭时不能说笑的道理。

进一步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道理。

三、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运动实现这部分内容即是重点又是难点,采用以下方法突破:1、动画显示: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动作:肋间肌、膈肌同时收缩,胸廓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增大,导致吸气,肋间肌、膈肌同时舒张,胸廓前后径、左右径、上下径缩小,导致呼气2、利用膈肌运动的模型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模拟活动,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

明确呼吸运动还与膈肌有关,同时证明胸廓扩大或缩小,导致肺被动的扩张或回缩,完成吸气和呼气。

3、学生做“想一想,填一填”巩固呼吸运动是如何完成的(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遵循气体扩散的原理该知识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频频涉猎的内容。

1、检查学生对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的掌握情况2、动画显示:肺泡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扩散到血液中去,血液中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扩散到肺泡中去。

即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是如何完成的)3、多媒体显示:呼吸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认识氧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

提示学生回忆七年级上册学习的有关呼吸作用和线粒体的知识,将气体交换的知识与呼吸作用的知识相结合。

氧进入细胞参与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而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废物二氧化碳,这样可使学生对呼吸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构成概念之间的关联,也为后面学习血液循环及排泄奠定基础。

设计问题(1)外界中氧气是怎样到达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的?(2)想一想,氧最后是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的?(3)探究呼吸运动、呼吸、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从而归纳出呼吸运动、呼吸、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教师加以补充完善)典例分析:1、右图一为模拟呼吸运动的装置图,图二为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请分析回答:(1)当手向上顶起4时,2的变化是,所表示的呼吸过程是,在这一呼吸运动过程中,肋骨间的肌肉处于状态。

(2)肺泡与其进行气体交换这一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是。

(3)假设血液由A流向B处,则B处的血液流回心脏的哪一个腔?2、下图是一次平静呼吸时,肺内气压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1)曲线AB段表示的是吸气过程,还是呼气过程?此时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有什么关系?(2)曲线BC段变化中,胸廓容积是怎样变化的?(3)图中B点表示的意义是什么?此时肺内气压与大气压有什么关系?(4)请说明在AB段、BC段中,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情况:AB段呼吸肌;BC段呼吸肌。

做《测评练习》附练习一、选择题8个,填空题1个题7个空,合计15个对标自查:参考答案:1——5 DCCDD 6-8CCD 9(1)扩张吸气收缩低于(2) 4 肺泡壁薄,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3)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评价标准:选择题8个,填空题个题7个空,合计15个1号做对14个、2号做对13个、3号做对12个、4号做对11个为优秀1号做对13个、2号做对12个、3号做对11个、4号做对9个为良好1号做对10个、2号做对9个、3号做对8个、4号做对7个为及格感悟收获:学生谈收获板书设计:第三章人体的呼吸一、呼吸系统的组成二、呼吸道的作用三、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原理:呼吸运动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吸气过程呼气原理:气体扩散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氧气过程:肺泡血液二氧化碳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人体的呼吸》复习效果分析一、目标达成度《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顿域的学科课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

它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镬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生物学课程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获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志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人体的呼吸》更能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通过复习本章内容,学生能够概述人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以及肺部通过呼吸运动完成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通过气体扩散完成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了解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防治大气污染的活动。

理解呼吸系统的每一个器官的结构特点及功能,深化“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的观点。

通过回忆七年级上册学习的有关呼吸作用和线粒体的知识,将本节学习的气体交换的知识与呼吸作用的知识相结合,氧进入细胞参与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而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废物二氧化碳,这样可使学生对呼吸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构成概念之间的关联,也为后面学习血液循环及排泄奠定基础。

”“吃饭为什么不能大声说笑”,“为什么不能随地吐痰”等,使学生对呼吸有更深刻的认识,加强了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章的复习,学生学会归纳本章内容,学生积极交流,合作探究,积极动手,主动思考,自觉改变僵硬被动的学习方式,最大程度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课堂效果1、学生参与度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积极思考,回忆本章知识内容,参与度与准确率能达到95%以上。

2、知识获取通过一节课的复习,学生掌握了有关人体呼吸的知识,并能解释相关的生活现象。

3、学习方法教学中,教师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生学习方式多样,主动性高,互相提问,主动交流的意识明显增强。

4、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合作交流的乐趣,也体验到了合作探究的集体力量,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树立了积极健康、卫生的生活态度。

三、学习检测效果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检测形式多样,方法多样,内容多样。

既检测学生对本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引导学生回忆归纳梳理,本环节正确率在90%左右;又有对学生某个知识点的理解测查,如“怎样理解咽在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中的作用”等,正确率在90%以上。

课堂最后以达标的形式,检测学生对本章内容灵活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率在95%以上,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人体的呼吸》复习课学情分析《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顿域的学科课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

它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镬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生物学课程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获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志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人体的呼吸》更能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学生学习了本章,已经对一些基础知识有所了解,如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的作用,呼吸频率,肺的位置、结构与功能,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能够概述人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以及肺部通过呼吸运动完成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通过气体扩散完成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了解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防治大气污染的活动等。

但还有部分同学对有些知识还比较模糊,如:呼吸道的作用有什么结构保证?这些作用如何实现?呼吸和吞咽的关系,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原理和过程、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等,还不能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的观点,对呼吸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不能构成概念之间的关联。

部分同学对阅读资料的分析能力还不透彻,对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还不能具体分析,如:“吃饭为什么不能大声说笑”?“为什么不能随地吐痰”?溺水、煤气中毒为什么会危及生命?”“患肺炎、尘肺为什么会出现胸闷、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症状等缺乏应有的认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积极健康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待加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