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痛经验方肝脾肾兼顾治疗原发性痛经-中医妇科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中医治疗痛经病研究论文

推拿按摩治疗
总结词
推拿按摩是一种自然疗法,具有缓解疼痛 、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详细描述
推拿按摩治疗痛经主要通过按摩腹部、腰 部和腿部等部位,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流 通,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常用的推拿按 摩手法有揉法、捏法、拨法等,常用的按 摩部位有腹部、腰部、腿部等。推拿按摩 治疗对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都有较好 的疗效,但需要专业的按摩医师进行治疗 。
症状描述
痛经的症状包括小腹疼痛、腰骶酸痛、乳房胀痛、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 影响女性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痛经的中医理论
痛经与冲任二脉的关系
中医认为痛经与冲任二脉的失调有关,冲任二脉掌管着女性的月经和生殖功能,若冲任失调,会导致胞宫气血 运行不畅,引起痛经。
痛经与脏腑功能的关系
中医认为痛经与脏腑功能也有关,特别是肝、肾、脾三个脏腑,若其功能失调,会影响到冲任二脉的正常功能 ,进而导致痛经。
详细描述
另一个案例中,患者因气滞血瘀型痛经接受治疗 ,医生开具了行气活血的中药方剂,其中包括柴 胡、枳壳、香附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 的痛经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针灸治疗痛经案例
总结词
针灸治疗痛经的案例展示了 中医针灸疗法的有效性和安 全性。
详细描述
在一个案例中,患者接受了 针灸治疗,医生根据患者的 经络穴位进行了施针,其中 包括关元、气海、三阴交等 穴位。经过几个疗程的治疗 ,患者的痛经症状得到明显 改善。
无效
痛经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
疗效评估方法
01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患 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 接受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
02
观察指标包括痛经症状评分、 生活质量评分、疼痛程度评分 等。
03
郑绍周教授治疗原发性痛经经验

郑绍周教授治疗原发性痛经经验贺燕王丹摘要:原发性痛经是一种常见的月经病,西医治疗本病多以镇痛、解痉等对症为主,无法治愈。
中医治疗本病具有独特优势。
全国名老中医郑绍周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从肝、脾、肾论治本病,并自拟痛经验方,临床疗效确切,该文进行了系统整理。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中医药治疗;郑绍周doi :10.3969/j.issn.1003-8914.2013.01.014文章编号:1003-8914(2013)-01-0025-02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研究生2010级(郑州450000)原发性痛经即功能性痛经,是一种常见的月经病,大多预后良好,但患者痛苦较大,严重者可影响日常工作和学习。
西医治疗本病多以镇痛、解痉等对症为主,无法治愈。
中医治疗该病具有独特优势。
郑绍周教授为第三批、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学验俱丰,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治疗痛经的独特见解,并自拟痛经方,临床疗效显著。
1辨证求源中医学认为,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荣则痛”和“不通则痛”为主要病机。
郑教授认为原发性痛经以肾虚为本,肝郁为关键,且与脾胃有关。
1.1肾虚为本《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说明在生殖功能的成熟过程中,“天癸”的形成是一个重要环节。
天癸至,太冲脉盛,月经方可正常来潮。
原发性痛经之所以多发生于初潮后不久的女性,主要原因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尚未发育成熟,若遇外邪侵袭或七情劳倦内伤,损伤冲任,阻滞气血运行,则发为痛经。
故《傅青主女科》有“妇人有少腹疼于行经之后者,人以为气血之虚也,谁知是肾气之涸乎”。
1.2责之肝脾肝藏血,主疏泄,司血海的生理功能决定着月经的畅达与否。
痛经日久所导致的紧张、焦虑使肝气郁结,失于疏泄,经血不能畅行,故发为痛经。
自拟健脾益肾汤治疗原发性痛经32例临床观察

中医诊 断参 照《 中医妇产科学 》 ¨ 1 ] 。 中 医证 候 诊 断 属脾 肾两虚 、 气血 虚 弱 型 。症 见 胃脘 胀 满 疼痛 或 不 适, 纳差 , 经 期 可见 恶 心 、 呕吐, 大便 溏泻 或便 秘 , 腰膝 酸软, 小腹 冷痛有 下坠感 , 面 色苍 白或 萎黄 , 月经 量少 , 色淡 , 舌质 淡 , 舌体胖大有齿痕 , 舌苔 白 , 脉沉 细弦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 4 6 1 6 . 2 0 1 3 . 0 3 . 0 1 4
自拟健 脾 益 肾汤 治疗 原 发 性 痛经 3 2例 临床观 察
张 红
首都 医科 大 学燕京 医学 院附属 良乡医院 , 北 京 1 0 2 4 8 8 凡 在 经 期 或 经行 前 后 , 出现 周 期性 小腹 疼 痛 , 或 痛 引腰 骶 , 甚至剧 痛晕厥者, 称 为痛经 , 亦 称 经 行 腹 痛 。西医学 把 生 殖 器 官 无 明 显 器 质性 病 变者 称 为原 发性 痛经 。本病 多见 于青 春期 少 女 、 未婚 及 已婚 未育 者 。笔者 自拟健脾 益 肾汤 治疗 原 发性 痛 经 , 取 得 较好
3 讨 论
现代 医学认 为 , 原 发性 痛经 患 者 月 经血 中含 有 大 量前 列 腺 素 ( P G) , 其 子 宫 内膜 和 经 血 中 P GF 和 P GE 含量较 正常女 性 明显升 高_ 3 ] , 能诱 发子 宫平 滑肌
收缩 , 子宫 肌层缺 血 、 缺氧, 产 生 下 腹 痉挛 样 疼 痛 。治 疗 上 常 给予 对 症 处 理 , 多 用 非 甾体 抗 炎 药 和 避 孕药 , 往往 可缓 解 一 时 症状 , 但难 以根 治 , 而且 有 一 定 的 不
中医学的毕业论文

中医学的毕业论文中医学的毕业论文范文原发性痛经(PD)又称功能性痛经,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又称“经行腹痛”.西医认为原发痛经,是由内在的子宫功能障碍所引起的[1].传统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防治措施多有研究,在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中积累丰富的诊疗经验,本文对近年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内治法1.1朱小南先生治疗痛经,不仅重视辨证分型,而且认为掌握医治时机也很重要。
虚寒气滞型痛经,在行经初期,小腹不畅时用药最为妥当。
与寒证治疗时机相同,则为血瘀型痛经,两者又有气滞血阻,也应在行经初期,经水涩滞、腹痛剧烈、夹有瘀块时服药。
常用活血调经药如山楂、枳壳、川芎、当归尾、乳香、没药、青皮、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
至于虚性痛经无论是气虚、血虚、还是冲任虚弱,都是由于身体虚弱引起,以致经来腹痛,因此体虚是本,经痛是标。
此证适合平时服药,气虚用人参、黄芪、白术、茯苓;血虚用当归、地黄、川芎、芍药;冲任虚弱用紫河车、鹿角霜、巴戟肉、仙灵脾等药;再略加苏梗、陈皮、木香、砂仁等行气醒脾药。
到行经期间不一定要服药,痛经也会逐渐缓解。
1.2刘奉五先生认为引起痛经的因素比较复杂,而且相互交错或重复出现,常见证型为:(1)肝郁气滞,由于忧思郁怒,气机不得宣畅,气滞则血瘀,滞与胞宫而作痛;(2)血瘀气阻,血不循经,阻滞于胞中形成瘀血,阻碍气机流畅,前者以气滞为主,后者以血瘀为主;(3)寒湿凝滞,经期淋雨感寒或过食生冷,寒湿客于胞中,凝聚而不行;(4)肝郁血热,肝郁日久化热,气血郁结,不能宣通,聚于胞中;(5) 湿热下注,湿热博结,阻碍气血不得通畅;(6)气血亏虚,胞脉空虚,运行不畅,经血瘀滞;(7)脾胃虚寒,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血脉虚寒,经来寒气客于脾胃。
刘老[4]认为脾胃虚寒是痛经最重之证型,其症状特点一是痛泄,一是脐周痛甚(脐周属太阴脾经,此证型的病因病机是中焦虚寒、气血化源不足、冲任失调受阻。
综刘老的经验,以附子理中汤为主方,温中散寒治其本,用沉香取其辛香温化,元胡、香附等温经舒气,共奏温通降气止痛之效。
中医专业毕业论文格式及范文

学校代码:13899学号:06409020毕业论文题目:作者:专业:班级:指导老师:年月日一论文排版(一)页面设置A4纵向,页边距为上、下边距:2.6厘米,左、右边距:2.7厘米,装订线:0.8厘米,装订线位置:左。
(二)页眉页脚页眉1.5厘米,统一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中医系07级毕业论文”居中排,封面不设页眉;页脚1.75厘米,为页码,居中排,不加任何修饰。
封面不设页码,从目录以“1”向后排列页码,字体为宋体小五,不加粗。
(三)文字格式行间距22磅,字间距按“标准”设置;段前0.5行,段后0行。
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小四。
文章标题小二号宋体,加粗;一级标题四号宋体加粗;二级标题小四宋体加粗;具体内容小四宋体。
(四)分页论文封面单独一页,为首页;目录单独一页,为第二页;论文中的摘要、关键词、导语、正文、参考文献,连续编写,不用单独分页;致谢单独一页,为末页。
(五)图表能用文字说明的尽量不用图表。
表格用三线表,要有表题,数据要进行统计分析和误差分析。
图表居中,表题放在表前,图题放在图后,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数字和后面文字间隔两个空格,居中,宋体五号。
如:表1 Wistar大鼠血清TNF-α含量的四季变化(pg/ml,x±s)季节例数生理组春分7 106.02±21.21夏至7 66.03±14.85##▲秋分7 50.32±9.01##▲冬至7 137.27±27.95 注:与冬至比较,##P<0.01;与春分比较,▲P<0.05。
(六)文内标题层次文内标题层次不超过4级,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不同层次的数字间用小点号相隔,末层数字后不加点号。
如“1”,“1.1”,“1.1.1”,“ 1.1.1.1”各层次的序号均顶格排写。
与后面标题文字空两格。
各标题的内容部分另起一段书写,不和标题同行(如只有数字编号没有标题,则数字后面空两格直接写内容)。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效果论文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分析【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69-01【摘要】目的:对中医药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及探讨。
方法:选取120例原发性痛经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对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各6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方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显效率及两组患者疼痛症状缓解及治愈时间长短。
结果:观察组患者及对照组两组患者临床治愈率具有差异性(p0.05).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对有意向避孕的在患者排卵期时给予炔诺酮片或复方甲地避孕药进行常规性避孕;对不愿意接受避孕的患者可采用吲哚吲唑类、灭酸类及苯丙酸衍生物类等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
患者于经前2~3天口服以上的药物一种或交替服用,以确保效果。
2 观察组患者:根据中医辨证治疗的原则进行分型治疗,在基础方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痛经引起的原因,适当增减处方中的成分。
基础药方为:桃仁8g、益母草8g、红花、玄胡索、当归、白芍、牛膝、茯苓、丹参、甘草等药物各10g。
对于气滞型经痛者可在基础方上添加枳壳、香附、川楝子、乌药各10g,用于治疗腹部胀痛、经量少、静脉不畅及气血难行者。
对于虚寒型痛经者可在基础方上添加桂枝、良姜、丁香各10g,用于治疗气血阻滞、脉络阻塞、寒凝胞宫者;对于血瘀型经痛者,可在基础方上添加乳香、没药、田七、赤芍各10g,用于治疗血瘀宫中,经血内阻、血脉不畅通的患者。
对于血虚型痛经者则可在基础方上添加白术、党参、阿胶、熟地各10g,可用于治疗血不养宫、气血虚弱、经血减少的患者。
3以上药方自月经来潮前五天左右的时间开始煎服,患者每天服用1剂,到行经时结束服药。
1.3 疗效评价4治愈:患者下腹部疼痛消失,没有出现其他相关全身性症状;有效:患者下腹部疼痛明显减轻,患者其他全身性疾病明显减轻;无效:患者下腹疼痛没有缓解,患者全身性症状没有改善,其中以痊愈及好转计算显效率。
中医中药治痛经秘方痛经汤【来源】《中医杂...

中医中药治痛经秘方痛经汤【来源】《中医杂...
痛经汤
【来源】《中医杂志》(5)1981年
【组成】制香附10~15克,丹参5~30克,大安桂6~12克,川芎5克,泽兰15克,广木香、延胡索、赤芍、红花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解】痛经在妇科临床颇为多见。
病因虽多,总不越气血运行不畅,形成气滞血瘀,冲任失调所致,“不通则痛”,故处方立足于气调则血行,血行则气顺,用药多入肝脾二经。
是方以香燥理气之香附、木香、延胡索入肝脾以行气止痛;川芎、红花、赤芍、丹参、泽兰多入肝经,均为行血活血之品,血行则气调,疼痛自缓。
大安桂为肉桂中之佳者,皮厚、油重、气浓,能温经通脉,调理冲任。
血得温则行,气血和而痛除。
且香附、延胡索调血中之气;丹参、红花行气中之血,四药为伍,并行不悖。
桂、芍一炉,温凉互制,行血滞而达气机。
临床应用,尚须结合辨证,灵活加减,每获良效。
【主治】痛经。
【加减】小腹冷痛,经色淡褐,加炮姜6克,乌药12克;小腹两侧刺痛,血色鲜红,加丹皮、焦山栀各10克,去大安桂;血量多,加艾叶炭,去红花;有紫块,加莪术;经色淡,加制附片;经后隐痛,量少质淡,加炙黄芪、补骨脂各12克;空痛腰酸,加巴戟天、菟丝子各10克;经血淋漓不畅,加桃仁12克;胁痛乳胀,加川郁金10克,柴胡8克,路路通12克。
【疗效】经反复实践检验,临床应用,每每得心应手,效果甚佳。
【附记】临床观察,痛经一证,多见于未婚女青年,已婚者少;瘀证、实证、热证多,虚证、寒证少。
又在痛经发作期服药,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自拟月舒汤治疗原发性痛经30例

CHI NA’ S NATURO P ATH F b e 20 11 Vol 19 No 2
.
炽盛 , 正不胜 邪 , 则见疹 出不 畅或疹 出即没 , 形成 麻毒 闭
g 稳 嚣警 _ 黪 薯 藩 爱
肺 或邪 陷心肝 , 引起 逆 证 、 可 险证 。再 根 据 不 同阶 段分 别 施治 , 收到 良好效果 。 可
非特 异 的抗 病毒 及对 症 支 持 治疗 为 主 。中医 辨 证治 疗 本病 有 良好 的疗 效 , 以下结 合笔 者 的经 验谈谈 麻疹 的中
医辨 证 治 疗 。
顺 证
方去 葛根 、 升麻 、 蜕 、 花 , 用 沙参 6 , 竹 6g 再 蝉 菊 加 g玉 ,
服 2剂 , 愈 。 痊 ( 稿 日期 2 1 —90 ) 收 0 00— 6
之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湿 凝滞 型加 炮姜 5g 吴 茱 萸 3g 小 茴 香 6 ; 血 虚 弱 , , g气
加 党参 1 , 2g 黄芪 2 ; 4g 肾气亏 损型加 J 续 断 1 , I l 2 杜仲 g
1 。每 次月经 来潮 前 1 开始 服药 , 2g 周 1日 1 , 剂 水煎早 晚 分服 , 1 月服 5剂 , 2 第 3个 月 各 服 3剂 为 1 第 个 第 、
逆 证
般 资 料
3 0例 均 系 我 科 2 0 0 8年 4月 ~ 2 1 0 0年 5月 的 门 诊
患者 。年 龄 l ~ 3 6 3岁 ; 程 最 长 者 8年 , 短 者 5个 病 最 月 。全部 病例 均排 除盆腔 器质性 病变 的存 在 。
治 疗 方 法
月舒 汤基本 方 : 当归 1 ,I 9 , 0g 川 芎 桃仁 1 , g 0g 酒五 灵 脂 1 , 2g 白芍 1 , 8g 蒲黄 1 , 附 1 , 2g 香 2g 枳壳 1 , 2 元 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拟痛经验方肝脾肾兼顾治疗原发性痛经-中医妇科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原发性痛经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月经病,又称功能性痛经,即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多发于青少年未婚女性,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也可伴有面色苍白、头面冷汗淋漓、手足厥冷、泛恶呕吐等。
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子宫、冲任,变化在气血,故治疗多以调理子宫、冲任气血为主。
导师李京枝教授从事中医临床三十余年,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治疗痛经的独特见解,并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导师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
本病病因较多,有七情、六、内损等不同病因,但其发病又与素体因素及经期生理和致痛病因密切关联。
但病机不外乎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或胞宫冲任失于濡养,以致不荣而痛。
肝主藏血,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傅青主女科》云: 经行而肝不应,则抑拂其气而疼生。
因此,无论是情志刺激,受凉饮冷及劳倦过度等外因,还是肝之调节失常,冲任气血不畅等内因,均可导致肝失疏泄,肝气郁滞,气病及血,血海瘀滞,冲任闭阻,不通则痛。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傅青主女科》认为: 妇人有少腹疼于经行之后者,人以为气血之虚也,谁知是肾气之涸乎! 夫经水者,乃天一真水也,满则溢而虚则闭,亦其常耳,何以虚能作疼哉? 盖肾水一虚则水不能生木,而肝木必克脾土,木土相争,则气必逆,故尔作疼。
先天禀赋素弱,肝肾本虚,或房劳多产,损及肝肾,肾虚则温养不足,胞宫虚寒,经脉失养; 或精亏血少,冲任不足,胞脉失养,行经之后,精血更虚,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发为痛经。
脾主统血、主运化,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
若脾胃素虚,脾运失健,化源不足,或大病久病,气血俱虚,血海空虚,冲任、胞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 兼之气虚而滞,无力流通,不通则痛。
2 治疗经验
导师认为原发性痛经以气滞、寒凝、血瘀为多见,虚证、热证者少见。
治疗应以通为主,活血通络、温经止痛为基本大法。
止痛验方: 当归12g,川芎10g,白芍15g,赤芍15g,桂枝10g,三棱10g,莪术12g,蒲黄15g,五灵脂15g,乌药12g,延胡索12g,香附10g,川牛膝10g。
恶心呕吐加生姜、清半夏、砂仁等,腹泻可加山药、白术等,腰膝酸软加菟丝子、枸杞子、杜仲等。
用药事宜: 导师在服药时间上主张于经前l 周开始,因此时血海渐盈,气血壅滞,调理气血,未痛先治。
经期血室正开,用药宜慎重。
一般主张用至经期第2天,达到很好的治疗目的。
辨证加减,可连服3 ~6 个月经周期。
辅助治疗: 保持健康乐观的情绪,注意保暖,不过食生冷,避免冒雨涉水、久居寒湿之地、凉水沐浴等,以防寒邪侵袭,平素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月经期应避免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应劳逸结合。
3 典型医案
案1: 寇某,女,25 岁,未婚,以经期腹痛6 年为主诉于2005 年2 月 6 日初诊。
患者14 岁月经初潮,月经周期26 ~32 天,经量中等,经期4 ~5 天,经色紫黯,有血块,舌胖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
末次月经1 月14 日。
平素喜温恶寒,手足冰凉,腰酸冷。
每于经前至经期 2 天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痛剧时可伴冷汗、面色苍白,并有恶心、呕吐,需服止痛药止痛。
小便正常,大便偏稀。
彩超示: 子宫双附件区未见明显异常。
中医诊断: 痛经。
西医诊断: 原发性痛经。
辨证:
脾肾阳虚血瘀型。
治法: 温补脾肾,活血止痛。
方药:
菟丝子20g,鹿角胶12g,巴戟天15g,当归12g,川芎10g,白芍15g,蒲黄12g,五灵脂15g,生姜6g,砂仁15g,清半夏15g,乌药12g,延胡索12g,香附10g,川牛膝10g。
7 剂,水煎服,日1 剂,当日即服,服至月经来潮第 2 天停药。
二诊( 3 月7 日) : 末次月经2 月12日,痛经较前减轻,仅经期2 天小腹冷痛,怕冷减轻,无恶心、呕吐,血量中等,血色暗红,血块减少,5 天干
净,舌胖淡,苔薄白,脉沉细。
二便正常。
守上方,去生姜、半夏。
7 剂水煎服,法同上。
三诊( 4 月9 日) : 末次月经3 月12 日,无痛经,无明显怕冷,经量中等,经色偏暗,无血块,4 天干净,舌淡红,苔白,脉沉细。
二便正常。
守 3 月7 日方,续服7 剂,法同上。
半年后电话随访诉月经正常,无痛经。
案2: 陈某,女,29 岁,已婚,以经期腹痛伴刺疼14 年,加重半年为主诉于2007 年8 月24 日初诊。
患者15 岁初潮,自月经初潮即有经期腹痛,并伴经前刺痛,月经周期30 ~40 天,经量偏少,3 天干净,色暗,有血块,舌紫暗,有瘀点,脉弦。
纳可,多梦,小便正常,大便稍干。
平素口服中成药及止痛片可缓解。
半年前因家庭变故,情绪受刺激后经期腹痛较前明显加重,伴情志差,胁肋不舒,服止痛片后无效。
查乳腺彩超示双乳腺小叶增生。
阴道彩超无明显异常。
末次月经8 月12 日。
中医诊断: 痛经,经行胀痛。
西医诊断: 原发性痛经,乳腺增生。
辨证: 肝郁气滞血瘀型。
治法: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 香附15g,川芎10g,当归12g,赤芍15g,三棱10g,莪术12g,延胡索12g,郁金12g,川牛膝10g,合欢皮10g,远志15g,酸枣仁25g。
7 剂,水煎服,日1 剂,经前7 天开始服,服至月经来潮第2 天停药。
二诊( 10 月15 日) : 末次月经9月20 日,情志欠佳,经期腹痛稍缓解,色暗,血块较前减少,经量增加,胀
痛,纳可,多梦,小便正常,大便干,诉白带较多,质稀薄,无异味,舌淡暗,苔白,脉弦细。
守8 月24 日方,加苍术10g,茯苓12g,决明子12g,7 剂煎服,法同上。
三诊( 11 月18 日) : 末次月经10 月22 日,情志欠佳,经期腹痛减轻,色暗红,偶见血块,经量增多,5 天干净,胀痛缓解,纳眠可,二便正常。
守8 月24 日方去合欢皮、远志、酸枣仁,加月季花5g,鸡血藤25g,7 剂煎服,法同上。
四诊( 12 月16日) : 末次月经11 月21 日,情志可,经期腹痛明显减轻,色红,无血块,经量正常,5 天干净,偶见胀痛,纳眠可,二便正常。
守11 月18 日方,7 剂煎服,法同上。
经1 年随诊治疗,经期腹痛消失。
后电话随访未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