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课堂实录(一等奖)
杜甫《蜀相》课堂教学实录(一等奖)

师导入课文:师:杜甫,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
公元 759年,杜甫结束了他在甘肃一带的流浪,来的了成都浣花溪畔,并在此定居。
现在请大家跟着老师先到杜甫草堂游览一番(幻灯片播放杜甫草堂图片,教师简单讲解)。
最后定格一张杜甫仰天长叹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杜甫诗歌。
生: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登高》、《望岳》、《登岳阳楼》等诗歌。
师:我们学过杜甫的大量诗歌,他的诗歌的主要风格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
生:沉郁顿挫。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他在成都期间创作的著名诗歌《蜀相》,再次领略这位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
师:学习一首诗,第一步应该 ……生:朗读。
师:对,不仅要读,而且还要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先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画出节奏。
(生自由朗读)师:咱们先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朗读。
生:(朗读)师:注意 “ 柏 ” 、 “ 好 ” 这两个字的读音, “b ǎ i” 、 “h ǎ o”。
请大家听录音,模仿学习。
播放朗读录音 2 遍,第一遍听,第二遍小声跟读。
幻灯片出示:丞相 / 祠堂 / 何处 / 寻 , 锦官 / 城外 / 柏 / 森森。
映阶 / 碧草 / 自 / 春色 , 隔叶 / 黄鹂 / 空 / 好音。
三顾 / 频烦 / 天下 / 计 , 两朝 / 开济 / 老臣 / 心。
出师 / 未捷 / 身 / 先死 , 长使 / 英雄 / 泪 / 满襟。
师:从感情基调来看,这首诗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大家齐读一遍,注意要点。
生读诗。
师:要读出一首诗的感情,首先要理解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请大家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幻灯片)师:提示:从意象入手把握诗歌,意象 —— 意境 —— 感情。
生讨论交流,师巡视。
生:我觉得 “ 丞相祠堂何处寻 ” 中的 “ 寻 ” 字写出了诗人特意去找, “ 寻访 ” 武侯祠,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蜀相》教案

语文高二人教新课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蜀相》一、教材分析《蜀相》是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一篇自主赏析。
本单元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蕴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的意旨,作者的情感。
而自主赏析,讲究“自主”二字,意即在赏析时,允许学生有多元性、开放性的解读,真正做到审美的个性化。
不追求唯一的答案,而应力求多些不同的理解。
但由于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将本首诗歌调整为赏析示例。
希望借对本首诗歌的学习,教给学生“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赏析方法,使学生学会用这样的赏析策略来赏析本单元其他自主赏析篇目。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但受阅读面、阅历、语言表达等因素的制约,品析诗歌文本、体悟诗境情感的能力还不够,如何让学生在了解背景、品读文本中走入诗境、体悟情感,尤其在体悟作者情感的基础上产生自己的共鸣,方法指导尤为重要。
本节课运用我校导学案课堂教学三环节,结合学生自主发展小组开展教学活动。
旨在训练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体会“以意逆志”,对作品实现个性解读,并将自己的理解体悟诉诸笔端,学以致用。
三、学习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层意义”,还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要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学会知人论世,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依据要求,并结合教材地位、学情特点,确立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把握重点词语,体悟诗歌情感,鉴赏本诗的艺术手法;培养诵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诵读吟咏,品味语言,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人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学习古人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操。
四、学习重难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同时结合本诗中借景抒情抒情的方式,确立的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教案1

单元(章节)课题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代诗歌赏析的一般方法,培养自主赏析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赏析方法,熟悉基本内容和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在鉴赏古诗歌中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读懂诗作,把握情感;
2、讲授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本节课重难点
1、把握重点词语。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2、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手段运用
教学资源选择
PPT、学案
教学过程
环节
任务·目标
2、运用“以意逆志”之法探究此诗主旨。
难点:理解词句,读懂每首诗内容,明了每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本节课题
《蜀相》
本节课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人物形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先小组讨论,然后抽人展示。教师根据情况点拨、补充。
PPT映出
析“诗眼”
理解“自”“空”的效果
先测
五分钟完成《课堂检测》
自评(PPT映出答案)
布置作业
背诵本诗
实施方法
备注
课前预习
了解杜甫的生平,理想。
完成《导学》课前检测
导入激趣
导入激趣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教案(1)

《蜀相》教案武汉市黄陂区前川三中肖瑛玉【教学目的】了解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进一步掌握诗歌鉴赏的要领;【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原作】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注释】①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②锦官城:现四川省成都市。
③森森:茂盛的样子。
④自:空,白白地。
⑤三顾频烦天下计:诸葛亮隐居隆中,刘备曾三次前往拜访,请教得天下的大计。
三顾,即刘备三顾茅庐。
频繁,多次相烦。
⑥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为了辅助蜀国刘备、刘禅两代君主开创基业、匡救危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献出了耿耿忠心。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济,开创,匡济。
这里指诸葛亮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⑦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数次出兵伐魏,希望统一天下,未获成功,最后病死于五丈原军中。
【古诗今译】丞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
映着石阶的绿草白白地呈现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鸣叫声。
三顾茅庐多次讨论天下大计,两朝的开创与辅佐竭尽老臣的忠心。
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教学过程一、作者生平与解题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
他的诗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过程中的社会风貌,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歌艺术造诣为历代所推崇,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高峰,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今存其诗1400余首。
《属相》是诗人杜甫七律中的名篇,为杜甫游成都诸葛武侯祠时所作。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定国号为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国的丞相。
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之局面。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公开课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情感目标:能把握作者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知识目标:学会从炼字的角度把握诗歌的内容,品味语言。
三、能力目标:掌握诗歌鉴赏题的炼字题型答题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意蕴美。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点拨式教学1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师:中国古代的优秀诗歌,其中有星光般璀璨,有一位诗人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人被称为“诗圣”,他是谁?生:杜甫。
师:今天我们来一起欣赏他的诗作《蜀相》。
一、初读,【整体感知,觅得诗心】师:诗歌赏析第一步,整体感知,觅得诗心,大家一起来读一遍《蜀相》,看看杜甫诗中写的是谁?诗歌属于哪种题材?全班齐读。
生:写的是诸葛亮。
师:你知道关于诸葛亮的哪些事情,或者哪些功绩?生:“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连营”……师: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位屡建奇功,鞠躬尽瘁的军师,为后人所仰望、所称颂。
师:这首诗歌属于哪种题材?生:怀古咏史诗。
(幻灯片展示怀古咏史诗:怀古咏史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师:很好,刚才大家读准了字音和节奏,但是读出感情和韵味了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张本义先生的吟唱,再次感受一下,诗的整个意境带给大家的感觉。
听读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个字?哪个字表明诗人去做什么,哪个字直接能反映出诗人的心情?(学生基础薄弱,问题的设置很关键,细化、多引导才能回答出来)音频播放张本义先生的吟唱。
生:寻,泪。
高级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4课《蜀相》 教案

《蜀相》教学设计【学情文本定位】《蜀相》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中的诗歌,是第一单元“诗歌之部”中自主赏析的第三首诗歌,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事“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我将本模块的教学定位为: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加强诵读涵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内容和主旨,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
引导学生丰富对作品的理解,积淀自己的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根据学生情况、文本特点、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教学侧重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从中体会诗歌的韵味。
2、分析景物意象,锤炼字句,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有才无命,壮志难酬)。
【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内容和主旨)。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学生主体对话交流合作探究【教学环节】学生课前预习,做导学案。
一、导入新课问:古人为什么要写诗?(写诗的动机是什么?)《毛诗大序》:“情动与中而形于言。
”《礼记》:“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叶嘉莹的“兴发感动说”简单来说,诗人写诗:物象和事象——诗人兴发感动——形之于言。
那么很多年前,杜甫在安史之乱的第五年,辞官入蜀,探访武侯祠。
他有哪些兴发感动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学生揣摩感情基调)。
(1)注意:字音“柏”bǎi “好”hǎo(2)诗歌的感情基调:伤感、叹惋请同学朗读,其他同学作点评(表达伤感的字眼:自、空、死、泪等)。
朗诵指导: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感伤。
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死”要读得沉痛,“泪满襟”要读出感伤的语气等。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1单元第4课 《蜀相》(教案)新人教版选修系列_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诗歌与散文制定的课程目标是:1.培养兴趣,丰富情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理解思想内涵,探索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涵,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为选修课,是高中古诗文学习的重要补充部分,其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古诗文基础,扩大知识积累,提升品鉴能力,加强实践运用。
课改后,古诗文为本省高考考纲必考内容。
因此,如何在教学时使选修课“去必修化”,整合教学资源,合理取舍,采取多样教学方法,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值得研究探讨。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目标是适应高中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需要,通过拓展鉴赏,提升学生感受、品鉴古诗文的能力。
该书篇目众多,诗文兼收,要在规定课时内按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有一定困难,需要合理把握教学深度,进行整合、取舍,多样化呈现教学形式,建立适合学情的多元评价体系。
《蜀相》教案教学目的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教学重点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教学难点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诗歌的尾联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生平提示: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
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
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
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
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
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
蜀相课堂实录

上课实录师:上课生:起立。
老师好!师:同学们好!师:今天我们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中杜甫的一首名诗《蜀相》。
这一单元的教学要求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王国维先生说:“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所谓“逆”,即为迎受、接纳,考证、探究,追溯、反求。
今天我们就来尝试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蜀相》。
鉴赏分五步进行。
(投影)1、参读资料,了解诗人。
2、初读感知,觅得诗心。
3、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4、参照比较,探求诗风。
5、摘抄品评,滋养诗情。
(课外)第一环节:参读资料,了解诗人师: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其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请同学们先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你用“一个()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在括号里填什么词或词组?为什么填这个词或词组?生一:我填的是“一个可怜的杜甫”。
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生二:我填的是“一个有才气的杜甫”。
应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
生三:我填的是“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
杜甫生活在唐朝晚期------师:是唐朝晚期吗?生:是由盛转衰。
生三: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战争,了解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
生四:我填的是“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
我记得他有这样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带来痛苦的诗文。
生五:我填的是“一个爱国的杜甫”。
杜甫许多诗篇表现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无比热爱, 字里行间渗透着爱国的热诚, 如《春望》,描写了沦陷后的长安城池残破、杂草丛生的荒凉景象, 以及因战乱不休、家人音讯隔绝而引起的愁苦心情, 深刻地抒写了亡国的哀痛。
此外,《登高》等诗篇, 也充满着悲壮的爱国激情。
生六:我填的是“一个不得志的杜甫”。
他渴望报效国家,可统治者并没有给他机会。
师:都填的不错,并且言之有据,看来,同学们对杜甫还是比较了解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相》课堂实录(一等奖)
(此课荣获武夷山一中“携手工程”2006-2007度青年教师赛课文科一等奖)
教师导入课文:
师:杜甫,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
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
公元759年,杜甫结束了他在甘肃一带的流浪,来的了成都浣花溪畔,并在此定居。
现在请大家跟着老师先到杜甫草堂游览一番(幻灯片播放杜甫草堂图片,教师简单讲解)。
最后定格一张杜甫仰天长叹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杜甫诗歌。
生: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登高》、《望岳》、《登岳阳楼》等诗歌。
师:我们学过杜甫的大量诗歌,他的诗歌的主要风格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
生:沉郁顿挫。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他在成都期间创作的著名诗歌《蜀相》,再次领略这位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
师:学习一首诗,第一步应该……
生:朗读。
师:对,不仅要读,而且还要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先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画出节奏。
(生自由朗读)
师:咱们先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朗读。
生:(朗读)
师:注意“柏”、“好”这两个字的读音,“bǎi”、“hǎo”。
请大家听录音,模仿学习。
播放朗读录音2遍,第一遍听,第二遍小声跟读。
幻灯片出示: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师:从感情基调来看,这首诗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大家齐读一遍,注意要点。
生读诗。
师:要读出一首诗的感情,首先要理解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请大家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幻灯片)
师:提示:从意象入手把握诗歌,意象——意境——感情。
生讨论交流,师巡视。
生:我觉得“丞相祠堂何处寻”中的“寻”字写出了诗人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师:说得不错。
大家有找到一些意象吗?
生:“锦官城外柏森森”,“柏”这个意象象征着高洁的品质,用在这里也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师:祠堂门前的这株古柏,相传为诸葛亮亲手种植。
“柏森森”,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师:所以,本诗的首联该怎么朗读呢?
生:读得平缓、读出仰慕之情。
生:“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这句中有两个意象“碧草”、“黄鹂”。
生:这句诗中的“自”和“空”两个字是关键。
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春色无限,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
(掌声)
师: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
正所谓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春色虽然无限,可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
师:这句诗句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生:用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师: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师:这句诗该怎样朗读呢?
生:缓慢、伤感。
师: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读出惋惜的语气,“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生:我觉得“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这一句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绩,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师:诸葛亮是智慧的化生,是忠诚的楷模。
大家可以举出具体事例说明吗?
生:白帝城托孤,《出师表》都体现了诸葛亮的忠君。
生:七擒孟获、草船借剑等,体现了他的神机妙算。
师:概括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绩: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师:这两句诗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绩,应读出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惋惜之情。
师:为何惋惜?
生: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所以感到遗憾、惋惜。
师:所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师: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
生犹豫。
师:项羽最终失败了,他是英雄吗?
生:是,他是失败的英雄。
师:对,失败的也可以算得上是英雄,那此句的英雄呢?
生:是指失败的英雄,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师: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生:有。
杜甫也是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
生:有。
杜甫是位忧国忧民的诗人,此时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老百姓处于战乱之中,而杜甫空有抱负,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愿望,所以他也是极其悲哀的失败英雄。
师: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
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但杜甫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
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
这苦痛是杜甫心头永远的伤口。
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杜甫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师:统观全诗,凝重之情,景仰之情,惋惜慨叹之怀情,层层推进,全诗以厚重之笔墨传递出诗人忧国忧民的饱满情怀,也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的内心感触。
师:在鉴赏本诗时,咱们用了哪些方法?
生:从意象入手把握意境,最后揣摩感情。
师:这就是所谓的以意逆志。
生:还有知人论世的方法。
生:希望大家把这两种方法运用到以后的诗歌鉴赏中去。
师:在预习时,老师布置大家回去收集杜甫吟咏诸葛亮的诗词,请大家现在把收集到的诗歌朗读给大家听。
生:《武侯庙》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生:《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师:请大家一起朗读屏幕上的这些杜甫吟咏诸葛亮的诗句。
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四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五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八阵图》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杜甫《武侯庙》
卧龙跃马终黄土, 人事音书漫寂寥。
杜甫《阁夜》
武侯祠堂不可望,中有松柏参天长。
干戈满地客愁破,云日如火炎天凉。
杜甫《夔州歌十绝句》之十
师:大家能理解老师为何让大家收集这些诗句吗?
生:摇头。
师:要读懂杜甫的这些诗句,大家可以用哪些方法呢?
生:(恍然大悟)知人论世。
师:让大家收集的目的有两个:一可以积累诗句,再者让大家巩固知人论世这种诗歌的鉴赏方法。
师:历史上崇敬诸葛亮的人数以千计,请同学们回去继续收集整理后人吟咏诸葛亮的诗词,并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
师:最后请大家再次朗读《蜀相》这首诗歌。
生朗读。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