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第十二章简单机械机械效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 专题四 功、功率、机械效率的综合计算

的拉力为 F 最大=13(f3+G 动)=13×(1600 N+200 N)=600 N,因为 F 最大=600
N>G=500 N,所以该同学无法拉断绳子。
类型三 利用组合机械提升物体 5.某工人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把一重为1200 N的箱子从斜面底端匀速 拉到顶端用时10 s,已知斜面长6 m、高2 m,此装置的机械效率为80%( 滑轮重、绳重、滑轮与绳之间的摩擦均不计)。求: (1)拉力F。 (2)拉力F做功的功率。 (3)箱子和斜面间的摩擦力。
(1)当该乘客站立在静止的轿厢内时,双脚的受力面积为500 cm2,则 乘客对轿厢的压强为多少帕?
(2)电动机在电梯启动上升12 s内,消耗的电能是多少焦?(已知电动 机对轿厢所做的功等于其P-t图象与时间轴所围成部分的面积大小)
(3)电梯配重的质量为多少千克?
解:(1)乘客对轿厢的压力 F=G=mg=70 kg×10 N/kg=700 N,乘客 对轿厢的压强 p=FS=500×70100N-4 m2=14000 Pa (2)前 2 s 做的功 W1=12×2 s×7000 W=7000 J,后 10 s 做的功 W2=Pt=4000 W×10 s=40000 J,12 s 内做的总功 W=W1+W2=7000 J+40000 J=47000 J,消耗的电能 W′= 8W0%=478000%0 J=58750 J (3)后 10 s 的速度 v=st=2100ms =2 m/s,由 P=Wt =
=
3×103
kg/m3
(3)
物
体
浸
没
在
水
中
时
机
械
效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3节机械效率课时练习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3节机械效率课时练习一、单选题1.用同一滑轮组提起不同的重物(设摩擦力大小不变),则所提起的重物越重,机械效率就()A.越小B.越大C.一样大D.无法确定2.已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绳自由端的拉力F与物重G的关系为14F G,则承担物体和动滑轮总重的绳子的股数是().A.4股B.5股C.3股D.6股3.如图所示,张伟同学通过斜面用平行于斜面F=200N的推力,将质量为30kg的物体在5s时间内匀速推到1m 高的平台上, 斜面长s=2m.(g取10N/kg)则A.推力的功率为40W B.推力做的总功300JC.斜面的机械效率为75﹪D.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100N4.如图所示,用甲乙两个滑轮将同样的钩码缓慢提升相同的高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F1与F2大小相等B.甲中绳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比乙大C.F1做的总功比F2多D.甲的机械效率比乙高5.一台水泵每分钟内可把4.8t水扬高10m,若水泵效率为80%,带动水泵的电机效率为85%,则电机与水泵的配套功率应为A.12kw B.10kw C.9.8kw D.6kw 6.如图所示,规格完全相同的滑轮,用相同的绳子绕成甲、乙两个滑轮组,分别提起重为G1和G2的两个物体,不计摩擦与绳重,比较它们的省力情况和机械效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G1=G2,则F1<F2,甲的机械效率高B.若G1=G2,则F1>F2,乙的机械效率高C.若G1<G2,则F1<F2,甲、乙的机械效率相同D.若G1<G2,则F1<F2,乙的机械效率高7.在斜面上将一个质量为5kg的物体匀速拉到高处,如图所示,沿斜面向上的拉力为40N,斜面长2m、高1m.把重物直接提升h所做的功作有用功.g取10N/k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只受重力、拉力和摩擦力三个力的作用B.做的有用功是40JC.此斜面的机械效率为62.5% D.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10N8.建筑工人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在4s内将重为1000N的物体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2m的过程中,所用的拉力大小为250N,物体受到水平地面的摩擦力为物重的0.4倍.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绳子自由端沿水平方向移动了6m B.物体受到的拉力为500NC.拉力F 的功率为500W D.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9.如图所示,动滑轮重为1 N,拉力F为5 N,则重物G和弹簧秤读数为A.G为4 N,弹簧秤读数为5 N B.G为9 N,弹簧秤读数为10 NC.G为10 N,弹簧秤读数为5 N D.G为9 N,弹簧秤读数为5 N10.小明用两个相同的滑轮,组成不同的滑轮组如图所示,分别将同一物体匀速提高到相同高度,绳子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S1、S2,图中左、右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分别为η1、η2,下列关系正确的是(忽略绳重及摩擦)()A.S1>S2,η1=η2B.S1>S2,η1>η2C.S1<S2,η1=η2D.S1<S2,η1>η211.某同学用滑轮组提升物体,绳子自由端竖直移动的距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中图线a所示,物体上升的高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中图线b所示。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知识点梳理(带答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知识点梳理单选题1、物理学中把机械对重物施加的力与人对机械施加的力的比值叫作机械效益MA,用于比较不同机械的省力程度,现用图示滑轮组匀速提升重物,不计绳重和摩擦则下列描述滑轮组的机械效益MA与物体重力G、机械效率η与机械效益MA的关系图线中,可能正确的是()A.B.C.D.答案:CA.物重为G,动滑轮重力为G动,人对机械施加的力为F,动滑轮上绳子的段数为n。
不计绳重和摩擦,整个过程只克服动滑轮重力做额外功。
则机械效益MA=GF=G1n(G+G动)=nGG+G动=n1+G动G由以上关系式可知,MA与G不成正比,故A错误;B.由A推导的关系式可知,物体重力G增大时,机械效益MA也随之增大,但随着物重G增大,MA应变化得越来越慢,故B错误;CD.由MA=GF可知F=G MA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GnF=GnGMA=MAn由以上关系式可知η与MA成正比,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2、如图所示,重为800N的物体在100N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以0.1m/s的速度沿水平地面,向左匀速直线运动了20s,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60%,在此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为4mB.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120NC.额外功的功率为12WD.若物体的重力和运动速度不变,只增大水平地面的粗糙程度,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会降低答案:CA.物体移动距离s物=v物t=0.1m/s×20s=2m由图知,n=3,则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3s物=3×2m=6m故A错误;B.拉力做功为W 总=Fs =100N×6m=600J由η=W 有用W 总得有用功W 有用=ηW 总=60%×600J=360J由W 有用=fs 物求得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f =W 有用s 物=360J 2m =180N故B 错误;C .拉力做的额外功W 额=W 总-W 有用=600J-360J=240J额外功的功率P =W 额外t =240J 20s =12W故C 正确;D .如果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了摩擦力,增大了有用功,而额外功几乎不变,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变大,机械效率变大,故D 错误。
八年级物理下第12章简单机械练素养机械效率的计算习题新版新人教版

过程中甲工人做功的功率P甲=30 W;乙工人接着使用滑轮
组拉动该货物在同样的路面上匀速移动3 m到达指定位置
B,拉力F乙为80 N。求:
(1)甲工人做的功;
解:W甲=P甲t=30 W×10 s=300 J。
(2)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F甲=
甲
质量为70 kg,两个动滑轮的质量共为10 kg,绳重、绳与
滑轮之间的摩擦均忽略不计,g取10 N/kg。求:
(1)工人的手对绳的拉力大小;
解:F=G-F支=mg-pS=700 N-600 N=100 N。
(2)工件移动过程中,地面对工件摩擦力的大小;
G动=m动g=10 kg×10 N/kg=100 N,
练素养
机械效率的计算
名师点金
机械效率的计算,可以是滑轮组、杠杆、斜面的机械效率
的简单计算,也可以将机械效率与压强、浮力、功和功率
等知识点综合计算;解题时,应善于根据题中已知条件,
通过作图的方法构建模型,选择恰当的公式计算求解。
练点1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类型1竖直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2023·眉山]如图所示,工人用滑轮组提升重物,已知重物
底对石墩的支持力。
解:F浮=ρ水gV排=2 100 N,G=mg=
1.482×104 N。水对石墩圆柱形部分上表面产
生的压力F水=p水S=ρ水ghS下=4 000 N。湖底
对石墩的支持力F支=G+F水-F浮=
1.672×104 N。
练点6机械效率与功、功率综合
7.[新趋势 关爱他人]为保障残障人士通行安全和便利,
有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单元解读课件)八年级物理下册(人教版)

杠
杆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一)认识杠杆
1. 感知杠杆
本章第1节的节首图通过呈现古人使用杠杆的场景,使学生感
受到杠杆是一种劳动工具。这幅节首图和本章的章首图“机械臂
”一起,通过两个跨越历史长河的机械的变迁,向学生展示机械
历史发展的进程,反映人类对机械的不断探索。这对于杠杆概念
的引入和学生的情感体验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教科书列举生活
借助一个动滑轮将同样的钩码缓慢地提升相同的高
度,再次计算拉力所做的功W2 。之后设问:“这两
次拉力所做的功一样吗?为什么?”这样的教学过
程,不仅有利于揭示有用功和额外功的实质,还会
使学生对W2 > W1 ,有直观的认识。以这一认识为
基础,通过分析、讨论,突出使用机械总要做额外
功,进而为引出机械效率概念打下基础。
本章是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最后一章,涉及前面所学的力和
功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一方面,要从力的角度认识简单
机械;另一方面,还要从功的角度认识简单机械。关于平衡状态,
初中物理课程仅涉及二力平衡和杠杆平衡。《课标》对杠杆平衡
有新的要求,即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其中既
有实验探究的要求,又有知识方面的要求,而且探究杠杆的平衡
第2节 滑轮
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出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和特点后,要通过对比
(是否省力,是否可以改变力的方向,是否省距离)找出它们各自的优
缺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事物的意识和习惯。
对于滑轮组的特点,可在教科书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拓展,为学习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作好铺垫,分散教学的难点。另外,“科学世界”栏
条件实验被列为学生必做实验。
内容分析
初中物理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RJ八下P80图12.1-7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4.搬运砖头的独轮车,车箱和砖头所受的总重力G=1 000 N,独轮车的有关 尺寸如图所示。轴心是支点,手施
加的向上的力F为动力,车箱和砖头的总重力
G为阻力,因此,动力臂l1=1 m,阻力臂l2=0.3 m。
第1节 杠杆 第2节 滑轮 第3节 机械效率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第1节 杠杆
杠杆
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O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
支点:杠杆可以绕其转动的点O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动力臂:从支点O到动力_F_1_作用线的距离l1
阻力臂:从支点O到阻力F2作用线的距离l2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得
F Gl2 1000N 0.3m 300N
l1
1m
RJ八下P80图12.1-8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第2节 滑轮
RJ八下P81图12.2-1 有什么科学道理?
大人利用滑轮将重物吊 到二楼,孩子想帮忙, 却把自己吊了上去。想 想看,为什么会出现这 样的笑话?你能解释其 中的道理吗?
RJ八下P80图12.1-5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2.在图中分别画出钳子、自行车手闸这两个杠杆(图中深色部分)工 作时的支点、动力和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
O O
RJ八下P80图12.1-6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3.如图为指甲剪的示意图,它有几个杠杆?分别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 杆?
3.如图所示,指甲剪由3个杠杆组成,分别 是ABC、OBD和OED。其中,ABC是 省力杠杆,OBD和OED是费力杠杆。
RJ八下P79图12.1-4 赛艇的桨是杠杆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知识点总结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知识点总结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知识网络构建高频考点透析序号考点考频1杠杆的五要素★★2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应用★★★3杠杆的分类★★★4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和作用★★5滑轮组的特点和组装★★6轮轴和斜面的工作原理★7机械效率及其计算★★★8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第一讲简单机械知识能力解读知能解读:(一)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可以是弯曲的)就是杠杆,这个固定点叫支点。
知能解读:(二)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五要素指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如图)。
1.杠杆可以绕其转动的点O叫做支点;2.使杠杆转动的力F1叫做动力;3.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叫做阻力;4.从支点O到动力F1作用线的距离l1叫做动力臂;5.从支点O到阻力F2作用线的距离l2叫做阻力臂。
知能解读:(三)力臂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叫力臂。
分为动力臂和阻力臂。
注意:不要把从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作为动力臂,或把从阻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作为阻力臂。
知能解读:(四)杠杆力臂的画法—一找点、二画线、三作垂线段1.首先在杠杆的示意图上,确定支点O。
2.画好动力作用线及阻力作用线,画的时候要用虚线将力的作用线延长。
3.从支点O向力的作用线引垂线,画出垂足,则从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就是力臂,力臂用虚线(或实线)表示并用大括号标明,在旁边标上字母或,分别表示动力臂或阻力臂。
注意:力臂有时在杠杆上,有时不在杠杆上。
如果力的作用线恰好通过支点,则力臂为零。
若杠杆的作用点不变,但动力或阻力的方向改变,则动力臂或阻力臂一般改变。
知能解读:(五)杠杆的平衡条件1.杠杆平衡: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都叫做杠杆平衡,注意:我们在实验室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是在杠杆水平位置平衡进行的,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这样的平衡不多,在许多情况下,杠杆倾斜静止这是因为杠杆受到平衡力作用。
所以说杠杆不论处于怎样的静止,都可以理解成平衡状态。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3节《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机械效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理解机械效率与摩擦等因素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工科思维,注重实践操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
二、教学重点1.掌握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理解机械效率与摩擦等因素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机械效率与摩擦等因素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入通过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辆机动车在行驶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燃料?这是否与摩擦有关?并让学生自由发言。
2. 概念解释与示意图展示教师以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机械效率的概念:机械效率是指机械设备在实际工作中所做的有用功与所消耗的总能量之比。
并通过示意图展示机械效率的概念。
3. 公式推导与计算练习3.1 教师通过搭建实验装置,展示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和数据,从中推导出机械效率的计算公式。
3.2 让学生结合实例进行计算练习,巩固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4. 讨论与分析让学生结合实例,通过讨论与分析,探究机械效率与摩擦等因素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机械效率?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他人观点进行评价。
5. 实践操作与设计5.1 教师设计一个实践操作任务:利用给定的材料和设备,设计一个能够提高机械效率的简易机械装置。
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通过设计和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机械效率。
5.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展示并介绍设计的装置。
其他组进行观摩和评价,以促进思维的交流与碰撞。
6. 归纳与总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进行归纳总结。
强调机械效率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将机械效率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7. 提问与答疑教师在课堂结束前,提出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和解释。
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解答。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示意图展示、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对机械效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效率
【学习目标】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定义、大小范围、表示方法、公式、影响因素;
3、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关系式;
4、理解机械效率的计算及公式。
【要点梳理】
要点一、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1、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在理想情况下,使用机械所做的功等于不使用机械所作的功。
在实际情况中,使用机械所做的功大于不使用机械所作的功。
2、有用功: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必须做的功。
如提沙子上楼时对沙子做的功就是有用功。
利用机械工作时对工作目的物做的功叫有用功。
3、额外功:对人们完成某件事情来说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如提沙子上楼时对桶、滑轮等做的功就是额外功。
4、总功:使用机械时,动力做的功,例如:用桶从井中打水。
由于工作目的是水,所以对水做的功是有用功,对桶做的功是额外功,人在整个提水过程中做的功是总功。
要点进阶:
1、总功是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即W 有用+W 额外=W 总。
2、额外功的产生是因为利用机械做功时,除了对工作目的物做功外,还要克服机械本身的摩擦力或重力做功。
要点二、机械效率
为了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物理学中引入了机械效率,它等于有用功W 有用与总功W 总之比,符号为η。
要点进阶:
1、公式为总
有用W W =η,式中η表示机械效率,它是一个百分数。
η的值越大,表明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做功的效率越高。
2、η的值总小于100%,由于机械本身的摩擦力或重力不可能为零,所以额外功总是存在的,即有用功总是小于总功。
3、知道增大机械效率的方法
根据公式
可知:如
果有用功不变,我们可以通过减小额外功来增大机械效率,(例如我们用轻便的塑料桶打水,而不用很重的铁桶打水,就是运用这个道理);如果额外功不变,我们可以通过增大有用功来提高机械效率;(例如,在研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时,我们会发现同一个滑轮组,提起的重物越重,机械效率越高,就是这个道理);当然了,如果能在增大有用功的同时,减小额外功更好。
要点三、机械效率的几个推导公式
求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问题。
由于计算中涉及到总功、有用功、额外功等抽象概念,特别是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题目中,同一滑轮组在不同负载情况下机械效率不同,有用功在具体情况中的形式不同,隐含条件的渗入,以及特殊形式的滑轮组等等,在学习的过程中常感觉困惑,易造成错解。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同学们要搞清楚以下几点:要对机械效率公式进行归类细化
根据对、
、的具体理解,可以将机械效率的定义式进行如下归类:
1、在竖直方向上,G是物体重,G
是动滑轮重,h是物体被提升的高度,也是动滑轮被提升的高
动
度。
∴,若绳重及摩擦不计,F是拉力,S是拉力F移
动的距离,n是动滑轮上承担力的绳的段数。
,
;①②③公式都适合。
若是考虑绳重和摩擦力,用滑轮
组把物体提升的高度h,拉力F移动的距离S,总满足S=nh;只可用于①②。
2、在水平方向上,由于物体是匀速运动,滑轮组对物体的拉力F′与水平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f是一对平衡力,∴,即克服水平面对物体摩擦所做的功在
数值上是等于有用功。
3、在斜面方向上,f是物体与斜面之间的摩擦,L是斜面的长,由于克服斜面对物体摩擦所做的功是额外功,所以。
【典型例题】
类型一、基础知识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效率高的机械,功率一定大
B.做功时间长的机械,功率一定大
C.所有机械的机械效率都小于1
D.功率大的机械做的功一定多
举一反三:
【变式1】某滑轮组经改进后提高了机械效率,若用它把同一物体匀速提到同样的高度,改进后与改进前相比较,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做的有用功增加了
B.做的总功减少了
C.做的额外功减少了
D.做的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增大了
【变式2】关于机械效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越省力的的机械,机械效率越高
B. 有用功多的机械,效率越高
C. 额外功少的机械,机械效率高
D. 总功一定时,有用功多的机械的效率高
例2、如图,两个滑轮组由每个质量相同的滑轮组成。
用它们分别将重物G1、G2提高相同高度()A.若G1=G2,拉力做的额外功相同
B.若G1=G2,拉力做的总功相同
C.若G1=G2,甲的机械效率大于乙的机械效率
D.用同一个滑轮组提起不同的重物,机械效率不变
举一反三:
【变式】(多选)利用如图所示的甲、乙两滑轮组,在相同的时间内用大小相同的力F1和F2分别把质量相等的重物提升到相同的高度,则()
A.力F1做的功多
B.甲滑轮组的额外功较大
C.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高
D.甲、乙两个滑轮组的总功相同
例3、某实验小组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数据如下表。
若不计摩擦,比较1和2两次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有关;比较1和3两次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有关。
举一反三:
【变式】某同学想通过实验来探究“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因素”。
他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并测算了各次实验装置的机械效率。
关于他的实验过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根据①、②两次实验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绳子的绕法无关
B.根据②、③两次实验可知:同一滑轮组提起物重越大,机械效率越低
C.根据该同学的探究结论可知,通过适当增大物重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D.为使实验的结论更具可靠性,应换用不同的装置进行多次实验归纳得出普遍规律
类型二、知识运用
例4、利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提起重物。
(1)当被提起重物的重力是150N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60%,求绳端拉力。
(2)若被提起重物的重力为250N时,求重物上升2m时,绳端拉力做的功。
(绳的自重和轮轴间摩擦均不计)
例5、某兴趣小组用如图甲所示的滑轮组(物体与动滑轮用绳子a连接)匀速拉动放在同一水平面上的不同物体,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从200N开始逐渐增加,直到组装滑轮组的绳子b被拉断,每次物体拉动的距离均为2m。
通过实验绘出了该滑轮组机械效率随物体受到摩擦力大小变化的关系图象如图乙。
(不计绳重和绳与滑轮间的摩擦)求:
(1)动滑轮重力;
(2)当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物体以0.2m/s的速度匀速运动时,该滑轮组的有用功率;
(3)一个重500N的同学利用该滑轮组,想独自用竖直向下的力拉断绳子b,请你通过计算分析他能否实现。
举一反三:
【变式】由两个动滑轮和两个定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把一重为1000N的重物匀速提升1m时,人站在地面上所用拉力为312.5N,若绳重及摩擦不计,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多大?动滑轮重为多大?若提升的重物变为1500N,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为多大?
例6、如图所示,利用轻质滑轮组匀速拉动水平地面上重为G的物体,若拉力的大小为F,物体和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大小为f,A点的拉力为F A,则下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表达式正确的是()
例7、沿长10m、高为2m的斜面,将重为500N的物体匀速推到顶端时的机械效率为80%。
求:(1)沿斜面向上对物体推力的大小;(2)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举一反三:
【变式】沿着长5米,高1米的斜面,把重为700牛的某物匀速拉到顶端,所用拉力为200牛,求斜面的机械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