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风险案例
中国企业赴美并购案例分析

中国企业赴美并购案例分析近年来,中国企业对于海外投资和并购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兴趣,其中美国是最为受关注的目的地之一。
下面将分析几个中国企业在美国的并购案例,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些并购的背景、优势和风险。
1. 酷派收购英特尔手机业务2014年,中国手机制造商酷派收购英特尔手机业务,以加强其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地位。
虽然这是一笔小额交易,但对于酷派来说却是一个重要的机遇,可以让其增强其手机销售和智能手机的研发水平,进一步扩大其国际业务。
2. 海尔收购通用电器家电业务2016年,中国家电巨头海尔花费53.5亿美元收购了通用电器的家电业务。
这一交易增强了海尔在北美地区销售家电的能力,并为其提供了更多的产品线扩展和市场机会。
它同时还有助于扩大海尔的全球市场,利用通用电器在发达国家的广泛渠道。
3. 阿里巴巴收购美团2015年,中国电商巨头阿里巴巴以1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食品配送平台美团。
这是阿里巴巴在美国的首次大型投资交易之一,这笔交易不仅更进一步扩大了阿里巴巴在海外的业务领域,也使其进一步扩展了其食品配送服务和移动支付业务。
4. 乐视收购美国电视品牌Vizio2016年,中国互联网和智能电视制造商乐视以20亿美元收购美国电视品牌Vizio,这是中国企业在美国电视市场的一次雄心勃勃的尝试。
该交易有望扩大乐视在美国的智能电视市场份额,进一步加强乐视在娱乐和互联网内容领域的能力。
在分析这些收购案例时,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中国企业在美国收购的目的都是为了扩大其国际业务并增强其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另外,通过收购美国公司,这些中国企业还可以利用其在产品研发、市场开发和渠道建设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和经验,从而进一步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然而,海外并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例如,文化和管理问题,政治和法律风险,以及公司绩效的不确定性等等。
因此,在进行海外交易时,中国企业需要制定明确的收购目标和计划,并花费相当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来确保交易的成功完成。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3)(2)

企业并购好处 美的收购库卡事件为国内外媒体广泛、直接提升了美
的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对于美的开发国际市场形成良好 的品牌支撑。 而另一方面,此并购完全契合公司“智能制造”战略。 1、收购短期会影响美的资产负债率,但融资成本较低;收购 估值48倍市盈率,与国内工业机器人标的相比处于合理范围 内。 2、美的与库卡签订《投资协议》:有效期7.5年,保持品牌、 业务、知识产权的独立,并对客户数据进行隔离;我们分析这 将有效保证库卡核心团队的稳定,美的能够通过监事会对库 卡的经营进行持续监督。 3、收购库卡将极大的提升美的“双智”战略的高度:一方面 “库卡+瑞仕格”能够对美的“T+3和大物流”战略起到关 键支撑作用,另一方面美的在中国的资源也将协助库卡拓展 在华业务。
并购结果
美的集团通过本次要约收购获得了 KUKA 总股本 81.04% 的股权,加上之前 股 权 转 让 和 定 向 增 发 获 得 的 KUKA 13.51% 的股权,累计持有 94.55% 股权, 成为KUKA的控股股东。 综 合 计 算 , 美 的 集 团 是 以 3,706,856,640 欧 元 的 价 格 获 得 了 KUKA 81.04%的股权,每股均价为 115 欧元。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数据显示, 目前中国一般工业的机器人渗透率仍然很 低,所以,在一般工业自动化领域,中国 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且对于库卡来说,中 国市场一直是库卡的短板,同时也是美的 的长处。除了中国机器人市场整体市场空 间,仅仅是美的自身的机器人需求,对库 卡而言都是一块巨大的蛋糕。 所以,对库卡来说,未来想有更好的发 展,中国一般工业机器人市场的机会不可 错失。这与美的的战略不谋而合。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7 年第一季度报告
汽车行业间的并购案例解析

汽车行业间的并购案例解析中国与外国汽车行业间的并购案例一、上汽收购双龙:1、这次合作,堪称近三十年来汽车界最失败的一次。
2、收购失败的原因:主要源于文化差异,尤其是全球金融海啸的不可抗力。
在并购时机选择、自身管理、团队实力、危机处理能力方面尚有欠缺。
3、2004年底,上汽斥资约5亿美元,收购了经营状况岌岌可危的韩国双龙汽车48.92%的股权;次年,通过证券市场交易,增持双龙股份至51.33%,成为绝对控股的大股东。
收购时间:2004年10月收购金额:5亿美元收购资产:双龙汽车48.9%的股权现状:在合资的几年里,上汽入股双龙时达成的技术转让协议并没有得到切实执行,上汽被迫决定停止继续注资、听任双龙汽车破产重组时,反倒落了个“窃取韩国汽车技术、违背当初投资协议”的罪名。
去年,双龙汽车宣告破产,上海汽车为此付出近20亿元学费。
教训:失败源于文化差异,韩国工会、自己的技术问题、境外资本运作和管理问题。
其体验值得借鉴:宁可高价收购技术、设备,也不要低价并购工厂。
(一)企业概况1、背景资料:韩国双龙汽车公司历史双龙公司创办于1954年1月,之初主要生产重型商务车和特殊用途车辆。
在1975年5月,双龙公司股票正式上市.自1983年接收东亚(DONG-A)汽车公司后,双龙迅速崛起,成为最可靠的专业四轮驱动运动型多用途车的制造商。
双龙集团在兼并了东亚公司后,改名为双龙汽车。
1988年,双龙推出SUV型KorandoFamily,其对本土消费者引起了极大的震动。
1991年双龙与奔驰公司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合作范围涉及汽油/柴油发动机技术转让和共同开发轻型商务车等方面。
其合作在韩国也被称为短期内实现技术转让最成功的案例。
1993年双龙推出MUSSO系列四轮驱动越野车,成为韩国四轮驱动越野车的代表。
同年,双龙公司看好韩国高级轿车市场(当时韩国人均收入超过1万美元),公司举债10亿美元进军高级轿车领域,引进德国奔驰轿车制造技术,生产双龙豪华运动轿车。
从一则腾讯收购案例分析互联网行业海外并购的财务风险防范

从一则腾讯收购案例分析互联网行业海外并购的财务风险防范“从一则腾讯收购案例分析互联网行业海外并购的财务风险防范”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海外市场成为互联网公司加速扩张的重要一环。
然而,在海外并购过程中,财务风险是不可忽视的难题。
本文将以腾讯收购案例为切入点,探讨互联网行业海外并购中存在的财务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腾讯收购案例分析腾讯是中国领先的互联网公司,以其广泛的业务覆盖、强大的技术实力和雄厚的财力备受瞩目。
其海外并购案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对Supercell的收购。
Supercell是一家芬兰的游戏开发公司,自成立以来迅速发展并成为全球最成功的移动游戏开发商之一。
腾讯于2016年花费82.8亿美元收购了Supercell的84.3%的股权,这是腾讯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并购案例之一。
然而,腾讯并购Supercell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财务风险。
首先,交易金额极高,对腾讯的财务状况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其次,Supercell的游戏产品如果市场反应不佳会直接影响腾讯的回报率。
第三,收购后的整合和运营管理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二、互联网行业海外并购的财务风险1. 外汇风险互联网公司进行海外并购时,涉及跨国交易,必然涉及到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
汇率波动可能对并购交易造成不利影响。
企业在并购前需要详细评估和规避外汇风险,采取相关对冲措施。
2. 法律风险不同国家之间法律体系的差异,可能给互联网公司的并购带来法律风险。
包括财务合规的法律要求、知识产权保护、劳动法规等。
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前需要仔细分析和评估目标国家的法律环境,确保能够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
3. 经营风险海外并购后,对目标公司的整合和运营管理是关键一环。
互联网行业特别是游戏行业,市场反应十分敏感,若管理不善,可能遭受巨大损失。
企业在收购后需要尽早实施整合计划,加强对目标公司的经营管理,降低经营风险。
4. 资金风险海外并购的交易金额通常十分庞大,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可能对其财务状况带来巨大的挑战。
徐工集团并购事件案例

徐工集团并购事件案例何伊凡他是一个不怕身后洪水滔天的国企改制者?还是一个拿民族品牌和国家利益做交易的人?亲手导演了徐工改制的王民,究竟会把他自己和2万人的徐工集团带往何处“这不是一场战争”。
寒风瑟瑟下,空旷的华北平原,200多辆重型机车,最轻的也有十八吨,扬起滚滚尘埃,大地为之震颤,“这是一次科技的较量!”2005年1月,徐工集团首则形象广告在境外的凤凰卫视热播,媒体的选择和画面的气势暗示了其对自身的期许:突破本土防线,成为国际市场有力竞争者。
然而,广告语成了错误的预言。
在那之后不久,这家中国最大的机械制造商、年销售收入200亿的大型国企就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改制之争”。
它与国际私募投资基金凯雷的合作被舆论描述为一桩浮士德式的交易,而其民企对手三一重工的总裁干脆指责这桩交易将成为腐败的注脚和民族品牌沦陷的开端。
毫无疑问,徐工是近20年来国企改制史中难得一见的高透明度的样本。
改制过程中的每一步、谈判交易的每一处细节、协议文本上的每一个字,都被人们拿到“聚光灯下解剖台前详细检查”。
另一方面,这起引发了巨大争议的海外私人资本并购国企案,也被国际舆论当作中国对外开放“向左转”还是“向右转”的标志。
但是迄今为止,负责审批的商务部、国资委和发改委的高层官员都没有明确表态是否放行。
大幕尚未落下,“导演”王民已站上了前台。
尽管许多人迫切希望从他此前一直紧闭的口中得到某些适用的普遍结论,但显然,这位无意中制造了历史的国企董事长的自白仍不会是最后的谢幕陈辞。
不过,第一当事人在整个过程中的心路轨迹会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切面。
妥协2006年10月17日,徐工集团全资拥有的徐工机械发出通告,一天之前,徐工集团、凯雷、徐工机械签署了《股权买卖及股本认购协议》之修订协议和《合资合同》之修订协议。
根据这两则修订协议,凯雷放弃了控股徐工机械的计划,将持股比例从85%下调到50%,未来徐工机械可能带上的帽子将从外资企业变更为合资企业。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分析——以海尔并购GE为例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分析——以海尔并购GE为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案例分析——以海尔并购GE为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越来越成为一种常见的发展战略。
其中,中国家电巨头海尔集团并购美国跨国公司通用电气(GE)的案例备受瞩目。
本文以海尔并购GE为例,展开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动因、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实现的收益。
一、案例背景海尔集团成立于1984年,起初只是一家小型冰箱厂,通过长期的转型和发展,成为全球家电制造业的巨头。
而通用电气(GE)则是一个拥有多元化业务的全球性电气设备制造和综合服务提供商。
在2016年,海尔集团以57亿美元的价格完成对通用电气家电业务的收购,成为GE家电的控股股东。
二、动因分析1. 打开全球市场:海尔通过并购GE,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市场的地位。
海尔通过收购GE家电,实现了在北美市场的快速扩张,加快全球布局的步伐。
2. 构建全球供应链:GE具有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经验,与海尔具有较大的互补性。
此次并购使得海尔能够借鉴GE的供应链经验,优化自身的供应链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成本。
3. 强化创新能力:GE拥有世界一流的技术实力和研发能力,在智能制造、物联网等领域具有先进的技术优势。
通过并购GE,海尔可以借鉴其创新理念和技术优势,提升自身的研发和创新能力。
三、面临挑战1.文化差异:海尔和GE在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在企业整合中出现冲突和摩擦。
如何在并购过程中解决文化差异,保持员工的稳定和积极性是一个重要挑战。
2.风险控制:并购过程中,存在着市场风险、融资风险以及金融风险等多方面的风险。
如何科学评估风险,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是企业并购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应对的挑战。
四、实现的收益1. 市场份额扩大:通过并购GE,海尔在北美市场的市场份额迅速提升,进一步巩固了在全球市场的地位。
海尔可以借助GE的品牌影响力和销售网络,加速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推广和销售。
2. 技术优势提升:GE在创新技术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海尔通过并购GE,获得了GE的技术知识和专利,能够更快速地推动自身的技术改进和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
美国并购经典案例法律(3篇)

第1篇一、背景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行业迅速崛起,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
在这个背景下,美国在线(America Online,简称AOL)和时代华纳(Time Warner)这两大媒体巨头决定合并,以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
1999年,双方宣布合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媒体和娱乐公司。
二、合并过程1. 合并提议1999年1月10日,美国在线CEO史蒂夫·凯斯(Steve Case)和时代华纳CEO杰瑞·莱文(Jerry Levin)宣布,双方将进行合并。
合并后,新公司名为AOL Time Warner,由凯斯担任CEO,莱文担任董事长。
2. 合并协议1999年1月11日,双方签署了合并协议,合并对价为1.6万亿美元,其中AOL以每股110.5美元的价格收购时代华纳,总对价约为1840亿美元。
此外,AOL还将向时代华纳股东发行约1.5亿股新股。
3. 合并审批合并协议签署后,双方开始进行监管机构的审批。
由于合并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审批过程复杂且耗时。
在经历了长达数月的审批后,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于2000年2月批准了该合并。
4. 合并实施2001年1月10日,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正式合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媒体和娱乐公司。
合并后,新公司旗下拥有电视、电影、音乐、互联网等多种业务。
三、合并的法律问题1. 反垄断审查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引发了巨大的反垄断争议。
由于合并后的新公司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媒体和娱乐公司,其市场影响力巨大,可能导致市场竞争格局发生变化。
为了确保合并不会对市场竞争产生不利影响,美国司法部对合并进行了反垄断审查。
在审查过程中,美国司法部要求AOL Time Warner出售部分业务,以确保市场竞争。
最终,AOL Time Warner同意出售其在线广告业务,以缓解反垄断担忧。
2. 合并的法律程序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过程中,双方遵循了美国相关法律程序。
合并协议的签署、审批以及实施,均符合美国相关法律规定。
达能并购娃哈哈案例

达能并购娃哈哈一、事件背景:1996年,娃哈哈与达能公司、香港百富勤公司共同出资建立5家公司,生产以“娃哈哈”为商标的包括纯净水、八宝粥等在内的产品。
娃哈哈持股49%,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百富勤将股权卖给达能,达能跃升到51%的控股地位。
当时,达能提出将“娃哈哈”商标权转让给与其合资公司未果后,双方改签一份商标使用合同。
正是这一条款,引发了强行收购风波。
二、达能&娃哈哈的婚姻历程:1996年,达能投资4300万美元与娃哈哈建立5家合资公司,达能获得51%的股权。
2007年,法国达能公司最近欲强行以40亿元人民币的低价并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总资产达56亿元、2006年利润达10.4亿元的其他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
2007年,4月5日娃哈哈召开了董事会,认为合资合同条款不平等。
5月9日,达能亚洲及其全资子公司已经正式向瑞典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院提出8项仲裁申请。
其中,7项仲裁都是合资企业的外方股东针对中方股东提出的仲裁。
2007年12月-2008年4月达娃和谈,在两国政府协调下,双方中止了法律程序进行和谈。
达能要求以约200亿的价格将其投资在合资公司的不到14亿元人民币股权售给娃哈哈,价格按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计算,被娃哈哈拒绝。
2009年9月30日,达能和娃哈哈发声明称达成和解:达能和娃哈哈集团2009年9月30日宣布,双方已达成友好和解,达能同意将其在各家达能-娃哈哈合资公司中的51%的股权出售给中方合资伙伴。
三、并购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这起并购案例属于典型的恶意并购,达能公司在私底下收购了超过百分之五十的股份,且在中国大量收购龙头企业的股份,有垄断嫌疑。
达能公司实际上已经对中国的饮料业进行了垄断,严重违背了国家六部委《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中“并购方在中国的营业额超过15亿元人民币,境内资产拥有30亿元以上,境内企业超过50家,必须报经国家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审查规定”。
娃哈哈集团&达能集团的经营战略:1、开发新产品,迅速占领市场:八十年代中后期,国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对保健意识逐渐增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并购风险案例
企业并购是指一个企业通过收购另一个企业,以达到扩大规模、提高市场份额、培养核心竞争力等目标的行为。
然而,并购行为往往伴随着一定的风险。
本文将通过介绍三个真实的企业并购案例,分析其所面临的风险,并讨论如何有效应对这些风险。
案例一:A公司收购B公司
在这个案例中,A公司决定收购B公司,以扩大市场份额。
然而,由于双方企业文化不兼容,整合难度较大。
并且,在整合过程中,B 公司的管理团队出现了较大的变动,导致企业运营产生了很大的不稳定性。
面临的风险:
1.文化冲突:A公司和B公司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员工之间缺乏共同价值观,这给整合带来了困难。
2.组织变动:B公司的管理层大量离职,导致企业运营不稳定,员工士气受到负面影响。
3.并购整合不力:双方在并购整合方面缺乏经验,导致合并后企业运营不顺利。
应对策略:
1.文化整合:A公司需要充分了解B公司的企业文化,尽可能地缩小文化差异,并通过培训和沟通提高员工的文化适应能力。
2.稳定管理层:A公司应该尽快任命新的管理团队,稳定B公司的
运营,以减少不确定性。
3.并购整合专家:聘请并购整合专家,提供咨询和支持,确保整合
流程的顺利进行。
案例二:C公司收购D公司股权
在这个案例中,C公司希望通过收购D公司的股权,将其纳入旗下,以扩大产业链。
然而,在尽职调查阶段,C公司没有充分了解D公司
的财务状况,导致后续经营困难。
面临的风险:
1.财务风险:由于没有充分了解D公司的财务状况,C公司无法预
知D公司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这给后续经营带来了不确定性。
2.经营困难:如果D公司的财务问题严重影响了经营,将对C公司
的整体运营造成负面影响。
应对策略:
1.尽职调查:在并购之前,C公司应该充分了解D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以降低财务风险。
2.协商条件:在购买股权的协议中,C公司应该明确规定对D公司
财务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减少后续经营困难。
案例三:E公司并购F公司部门
在这个案例中,E公司决定收购F公司的某个部门,以进一步扩大
其市场份额。
然而,在员工转岗过程中,双方企业存在不公平待遇的
问题,导致员工离职率上升。
面临的风险:
1.员工流失:由于双方员工转岗存在不公平待遇,导致部分员工选
择离职,给企业带来人才流失的风险。
2.业务中断:员工离职会导致业务中断,影响并购后部门的正常运营。
应对策略:
1.公平对待:E公司应当确保员工转岗过程中的公平待遇,避免造
成员工流失的情况发生。
2.培训与激励:为双方员工提供培训机会和激励计划,增强员工对
并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降低员工流失率。
综上所述,企业并购风险存在于各个环节,从文化冲突到财务风险,都需要企业在并购过程中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
尽职调查、专业咨询
团队的支持以及确保员工权益等都是有效的措施,帮助企业降低并购
风险,实现并购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