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槽工艺优化后的现场操作
电解槽操作规程

电解槽操作规程1 电解槽开车前确认1.1确认氮气,仪表气供应压力正常(0.5~0.75MPa),纯水、蒸汽、一次水供应正常,所有气动阀前后手阀已打开,现场阴阳极工艺管线排污阀已关闭,氯、氢气水封液位正常。
联系电解岗位、二次盐水及脱氯岗位、氯氢处理具备开车条件、阴极系统工艺管线氮气置换已合格。
1.2确认电解槽阀门为等待状态;油站已启动,运行正常。
1.3检查电解一楼电解槽阴阳极入口排气阀关闭、阴阳极循环泵进出口排污阀关闭、LCV-260及LCV-265下方排污阀关闭、去粒碱管线排污阀及阴阳极进出口总管排污阀关闭。
2 电解槽开车前准备2.1开启阳极系统大循环:岗位人员检查阳极循环泵进出口管线及阀门状态,以及阳极循环泵出口到脱氯塔的管线,打开盐水短路阀85#(20%),当淡盐水储槽(D-1/2260)液位为0.5m时,中控岗位人员通知电解岗位人员按操作规范启动阳极循环泵(P-1/2264),出口压力控制在0.40~0.60MPa;设备启动后中控人员根据脱氯塔液位及时通知脱氯岗位人员启动设备。
2.2确认阳极循环:一次盐水→过滤盐水储罐(D-150)→树脂塔(T-1160A/B/C-2160A/B/C)→盐水高位槽(D-1/2170)→一、二期85#阀→淡盐水储槽(D-1/2260)→阳极循环泵(P-1/2264)→脱氯塔(T-310)→返回一次盐水2.3开启阴极大循环:岗位人员检查动力设备及阴极系统管线,现场调节阀前后手阀打开,所有排污口关闭,检查开车碱管线并打开FI-243前后手阀,打开去阴极排液槽(D-290)手阀,然后通知中控人员联系粒碱人员送开车碱,等阴极排液槽(D-290)液位上升10cm 后关闭去阴极排液槽(D-290)的手阀,再打开短路阀(86#),(开车碱→碱液储槽),当碱液储槽(D-1/2270)液位为0.5m时,电解人员按操作规范启动阴极循环泵(P-1/2274),出口压力控制在0.5~0.8MPa,当碱液高位槽液位为2.5m时,电解人员打开一二期短路阀(88#)(20~30%),(碱液高位槽→碱液储槽);开一二期短路阀(88#)时缓慢操作,保持碱液高位槽液位稳定。
电解槽施工方案

电解槽施工方案一、引言电解槽是用于电化学反应的设备,广泛应用于金属冶炼、电镀、电解精炼等领域。
为了保证电解槽的正常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施工方案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阐述电解槽施工方案的具体步骤和要点。
二、施工前准备在进行电解槽施工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设计方案的评审:对电解槽的设计方案进行全面评审,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
2. 施工材料的准备:根据设计方案确定所需的施工材料,并确保其质量合格,并按照施工进度进行储备。
3. 施工人员培训:组织施工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工作素质,确保施工质量。
三、施工步骤1. 施工准备:对电解槽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检查,确保槽内无杂质和损坏,并按照设计方案中的要求搭建施工架。
2. 槽体施工:根据设计方案中的要求将预制的槽体件安装到施工架上,并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方式进行固定。
3. 导电系统安装:根据设计方案中的要求安装导电系统,包括阴极和阳极的安装、连接和固定。
安装绝缘系统,包括绝缘板、胶条和密封胶的安装。
5. 电解液装填:根据设计方案中的要求将电解液加入电解槽,并进行必要的调节,以保证电解液的浓度和温度合适。
6. 电源系统安装:根据设计方案中的要求安装电源系统,包括电源装置、电源线路和控制装置的安装。
安装管道系统,包括进料管道、排料管道和冷却水管道的安装。
8. 配套设施安装:根据设计方案中的要求安装其他配套设施,如温度控制系统、传感器和自动控制系统等。
四、施工质量控制为保证电解槽施工质量,需要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
具体控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施工中的问题和难题。
2. 施工结束后的完整性检查,确保电解槽各部位完整无损。
3. 监测电解槽的运行状态和效果,发现并处理运行中的异常情况。
五、安全与环保措施在电解槽施工过程中,必须始终遵循安全和环保原则,确保施工过程安全可靠。
电解槽工艺参数调整

电解槽工艺参数调整介绍电解槽是一种重要的工业装备,广泛应用于电化学领域。
在电解槽的生产过程中,准确调整工艺参数对于确保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电解槽工艺参数调整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常用的调整方法。
重要性电解槽工艺参数调整对于保持稳定的生产过程和提高产品质量具有关键作用。
正确调整工艺参数可以帮助避免电解槽故障、减少生产中的浪费和损失。
同时,适当调整工艺参数还可以进一步优化生产效率,提高产品的性能和降低能耗。
常用调整方法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电解槽工艺参数调整方法:1. 电解液成分调整电解液的成分是影响电解槽工艺参数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调整电解液成分,可以实现对电解槽电流密度、电解速度以及产物纯度的控制。
一般来说,调整电解液成分可以通过改变电解槽中的溶质浓度、pH值和温度等参数来实现。
2. 电压调整电压是控制电解槽的电流密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通过调整电压,可以控制电解槽中的离子流动速度和电流密度。
调整电压可以帮助提高电解槽的稳定性和效率。
3. 温度调整温度是影响电解槽化学反应速率和产物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精确调整温度,可以控制电解槽中的反应速率和产物的纯度。
调整温度可以通过控制冷却装置或加热装置来实现。
4. 电解槽结构调整通过调整电解槽的结构参数,如电极间距、电解槽尺寸和电极材料等,可以影响电解槽内部流体动力学行为和电流分布。
调整电解槽结构可以帮助优化电解槽的稳定性和效率。
结论电解槽工艺参数调整是确保电解槽正常运行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步骤。
通过调整电解液成分、电压、温度和电解槽结构等参数,可以实现对电解槽的精确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希望本文介绍的电解槽工艺参数调整方法能对相关用户有所帮助,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电解二氧化锰工艺流程

电解二氧化锰工艺流程一、引言二氧化锰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电池、涂料、陶瓷等领域。
电解二氧化锰是一种常用的生产工艺,通过电解二氧化锰溶液可高效地制备出纯度较高的二氧化锰。
二、工艺流程电解二氧化锰工艺主要包括溶液准备、电解槽操作、电解反应、产品分离和后处理等步骤。
1. 溶液准备需要制备二氧化锰的溶液。
通常采用二氧化锰与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锰溶液。
将适量的二氧化锰与浓硫酸按一定比例混合,加热搅拌使其反应,生成二氧化锰溶液。
2. 电解槽操作准备好的二氧化锰溶液需要注入电解槽中。
电解槽是一个密封的容器,内部放置两个电极,一个是阳极,一般采用铅,另一个是阴极,一般采用不锈钢。
电解槽中的溶液需要保持一定的温度和循环搅拌,以保证反应的进行。
3. 电解反应在电解槽中进行电解反应。
通常采用直流电源,通过外加电压使阳极产生氧气,阴极产生二氧化锰。
反应过程中,二氧化锰溶液中的二氧化锰离子被还原为固体的二氧化锰沉淀。
4. 产品分离电解反应完成后,需要对产生的二氧化锰沉淀进行分离。
通常采用过滤或离心等方法,将溶液中的固体沉淀分离出来,得到纯度较高的二氧化锰。
5. 后处理对分离得到的二氧化锰进行后处理。
包括洗涤、干燥等步骤。
洗涤可以去除残留的杂质,干燥可以得到干燥的二氧化锰产品。
三、工艺优化和注意事项在电解二氧化锰工艺中,可以通过调整溶液的浓度、温度、电流密度等参数来优化工艺条件,提高产率和纯度。
同时,需要注意电解槽的密封性和溶液的搅拌均匀性,以确保反应的顺利进行。
四、总结电解二氧化锰是一种常用的工艺流程,通过电解反应可高效制备出纯度较高的二氧化锰。
工艺流程包括溶液准备、电解槽操作、电解反应、产品分离和后处理等步骤。
在工艺过程中,可以通过优化工艺条件和注意细节来提高产率和纯度。
电解二氧化锰工艺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电解槽检修操作程序

电解槽检修操作程序1.电解槽电流降为零后,打开电解槽阳极汇集管补气阀、氯气总管补气阀,打开所有单元槽的氯气取样阀,对阳极进行置换至少两小时,阴极碱循环流量19.5m3/h,阳极超精盐水流量6.5m3/h,手动调整进入阳极的纯水流量3m3/h,两小时后确定电解槽阳极液中无游离氯时,方可对电解槽进行阴阳极液贮存,贮存方式有阳极液贮存和阴极液贮存,单槽极化电压调整为1.6——1.8V。
电解槽降温一般采取自然降温,阴极液贮存方式电解槽温度降至40℃以下,大约需24小时。
阳极液贮存:阴极保持循环流量19.5m3/h,阴极充氮气保持压力450——500mmH2O,阳极液静止在电解槽内,每间隔两小时阳极补一次纯水,待阳极出口有液体流出停止补水,注意阳极进口阀要关死。
阴极液贮存:阳极侧超精盐水调至4.7m3/h,纯水2.3m3/h,阴极液静止在电解槽内,阴极充氮气保持压力450——500mmH2O。
2.为修槽做准备工作2.1泡膜用纯水稀释成2%碱液浸泡离子膜,碱液温度控制在30——35℃,从试漏记录上数清需换离子膜的张数,浸泡新膜时检查离子膜的整体情况,记录下膜的编号,离子膜的阳极面朝上水平放置,不能起皱打折。
所需工具:加热设备、碱液循环槽、盛膜槽、放盛膜槽的木盒、塑料布、耐酸碱手套、剪刀等。
2.2需更换极板时,提前对备用极板粘垫片所需工具:已处理好的阳极垫片和阴极垫片、划线标尺、记号笔、双面胶带、剪刀、按滚、粘阳极用的胶,毛刷、白布、操作平台、极板支撑板等2.3组装吊装工具(油丝绳、卡环、吊装横梁等)2.4检查行吊的灵活性和安全性2.5检查并整理工具箱内的电解槽专用工具及有关使用物品2.6组织修槽人员15——16人,集体学习安全注意事项,做好人员分工。
3.值长通知DCS及电器人员切断极化电源,组织电器人员拆掉电解槽两端的电缆线。
4.电解槽停循环排液阴极持续通氮气,压力维持500mmH2O,先打开阳极排放阀,2——3分钟后,再打开阴极排放阀。
4电解槽操作

信发化工有限公司离子膜烧碱工艺标准操作说明第四部分电解槽操作2007年1月旭化成化学株式会社- 1 -目录IV.电解槽操作IV-A电解槽操作一般指导IV-A-1单元槽IV-A-2支架IV-A-3管口附件IV-A-4一次盐水中的悬浮物IV-A-5软管及软管垫片IV-A-6总管IV-A-7紧套头和松套头的绝缘(片/片)IV-B电解槽部件的定期检查与更换(1)电槽垫片(2)软管垫片(3)阳极管口的辅助电极(4)单元槽和总管上的阳极管口(5)单元槽和总管上的阴极管口(6)阳极(7)阴极IV-C电解槽的安装IV-C-1安装单元槽(1)准备工作(2)安装IV-C-2单元槽上粘贴垫片(1)准备工作(2)垫片粘贴- 2 -IV-C-3膜安装(1)确认和准备工作(2)安装膜到单元槽(除了阳极端槽)(3)安装膜到阳极端框(4)记录IV-C-4电解槽软管的安装(1)准备工作(2)电槽软管安装IV-C-5充液前检查电解槽IV-D膜的更换IV-D-1局部膜的更换(1)确认(2)准备工作(3)膜的置换IV-D-2拆除全部的膜(1)确认(2)准备工作(3)从阳极端框取出膜(4)其他膜的取出(5)膜取出后所需进行的工作IV-E从电解槽中取出单元槽(1)准备工作(2)把单元槽放在搬运车上(3)把单元槽放在木制平台上- 3 -- 4 -IV-A 电解槽操作一般指导IV-A-1单元槽单元槽被复合隔板分成两部分,称作阳极室和阴极室。
阳极侧由钛材制成以防止氯气的腐蚀,阴极侧由镍材制成以防止碱的腐蚀。
阳极和阴极的筋板被分别固定,焊接在复合隔板的两侧。
每部分安装了两个用于电解液进口和出口的管口。
支架固定在单元槽的两边,单元槽通过支架挂在侧杠上。
图IV-2图IV-2- 5 -处理单元槽时以下的注意是必要的:(1)不要划伤密封面特别是单元槽框架的钛一侧。
(2)不要用任何东西撞击电极表面。
(3)没装垫片的单元槽必须使用木制隔离板或是单元槽框架隔离板(见图IV-3)因为阳极表面突出单元槽框架边缘大约1.5mm,阴极表面突出单元槽框架边缘大约0.8mm。
系列老龄槽的工艺优化实践

2优 化 过 程 中的 主要 工 作
21 . 转变管理理念 、改进管理方法 建立系列技术规范和调整技术规范。 让每位管 理者清楚的知道该做什么 、 如何去做 ; 统一思想认
识 , 一方 法 步骤 , 而将成 功 的经验 和失 败 的教 统 从
调和保 障工作也起到了推进作用 , 铸造车间针对 出
3存在的主要 问题
31电解质 成分 不合理 。 .
和 “ 铜盘存数据库” 、坚持 “ 用数据说话” 。
22再造 生产 组 织模式 .
() 1 该厂电解质 中C F 含量为 7 %, g 2 a2 . M F 含 5
量为 1 %左 右, i含量低于 0 %。 . 5 LF . 高钙高镁低锂 5 的特点决定了电解质与炭渣分离不好 , 电解质电阻
2. 5 2 2. 8 0
28 .
42 4 2 42 2 .0
30 7 39 2
31 5 28 7
.3 7
2 1 1 1
.0 1
l O月
2 1 年 l 月, 0 0 0 第一代槽铝水平平均达到 3 c 0m,
侧壁温 度控 制在 3 ℃ 以内 ,炉底压 降控 制 在 0 0 30 V以内, 4m 噪声受控 , 电压偏离受控 、电压摆基 本杜绝 ,绝大部分电解槽炉膛 内型得到 良好修复 。
调整规范 中每一类都制定了相应的调整方法 , 实现
差 异化 管 理 。
24把 系 列电流强 度从 2 2 A逐步 降至 2 5 A。以 . 4k 3k
以槽 状 态 为依 归进 行调 整 , 稳定有 序 的状 态下 就 在 会有 理想 的指标 。
减少对 炉底 的热 冲击。 25 水 平测量 改为上 测 法 .铝
电解槽的主要操作

电解槽的主要操作中心下料预焙槽的主要操作有:定时加料(简称NB),槽电阻(电压)调整(简称RC),阳极更换(简称AC),效应熄灭(简称AEB),出铝(简称TAP),提升母线(简称RR)及边部加料作业(简称iRRFEED)。
NB、AC、TAP和RR作业是维持过程连续进行所必须的,但在作业后一段时间内,对热平衡、电流分布、磁场平衡方面将产生一定程度的干扰。
过程在进行中,系统内部会出现种种不平衡因素(例如槽膛变化引起极距的变动),还会碰到来自外界的各种干扰。
为消除因系统内产生的不平衡和外界干扰因素而导致的不平衡需要进行RC、AEB和iRRFEED等操作。
无论何类操作都应讲究操作质量,使前一类操作对过程的干扰减到最小程度,使系统内外的不干衡因素通过后一类操作得到调整。
在160kA中心下料预焙槽上,NB、RC及TAP的下降电压动作由过程控制计算机、槽上的打壳下料装置和阳极升降装置自动完成,不需人工操作。
AEB亦可由计算机、槽控箱程序及槽上上述装置自动实现,但是,由于成功率有限,尚需人工监视和辅助。
AC、TAP、iRRFEED作业完全依赖于人工配合多功能天车才能完成。
本章叙述的主要是后两种依靠人工(或机械)完成或辅助完成的作业。
3.1 阳极更换在160kA槽上换极周期为25天。
为了减少更换阳极作业对槽子行程的干扰,排出了换极顺序表。
按此表换极可大体上保证阳极各区域的残极重量相等,电流分布的均衡。
换极期间,将残极提出槽外时刻起槽电压会少许上升,新极安装上槽后的扎边部和加极上Al2O3操作会使大约100kgAl2O3溶于电解质。
此时,若不提示计算机,计算机则仍按常规处置,作出下降RC,并到时发NB命令。
这样,阳极母线会在残极拔出后位置下降,而影响新极安装精度。
同时,换极时溶入的物料已使电解质中的Al2O3超过了正常的浓度,这时再加料,就导致Al2O3过饱和而产生沉淀。
正确的做法是,换极前通知计算机,计算机便旁路RC,推迟下次NB时刻,并监视该槽电压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解槽工艺优化后的现场操作
合金一车间——马水涛
一、电解槽工艺优化的目的和措施
⏹1、工艺优化的目的
⏹(1)提高单槽产能
⏹(2)降低吨铝交流电耗
⏹(3)与国家产业政策接轨
⏹2、工艺优化的具体措施
⏹(1)强化电流
⏹(2)提高铝水平
⏹(3)精细管理、精细操作
二、电解槽日常操作
⏹1、换极
⏹(1)换极顺序表
⏹(2)换极原则
⏹a)新旧阳极组均匀分布,同一侧不允许连续换2块极。
⏹b)相邻阳极更换尽可能时间长些,使电流分布趋于均匀。
⏹c)24h,每台槽更换阳极不得超过2组,如需更换两组阳极时,两组阳极间隔时间不得低于6h。
⏹(3)、换极操作
⏹作业准备:
⏹1)确认槽号、极号:从换极周期表中查出拟换极所在的槽号及相
应极号,并记入作业日记。
⏹2)备块:准备好碎结壳面块,新阳极碳块。
⏹3)准备好操炉工具。
⏹(4)异常换极:凡出现阳极断层、裂缝、脱落、化钢爪的阳极,都要处理或更换阳极。
⏹a)对阳极断层、裂缝、脱落、化钢爪的阳极,根据使用天数确定使用残极或新极。
⏹b)长包的阳极应吊出槽外,打掉后,检查确认能继续使用的应继续使用,不能使用的根据上述原则换极。
⏹c)脱落极体积较大时,要用夹钳取出脱落极。
如不好取,可提出相邻一组极,增大空间,取出脱落极。
⏹d)异常换极除上述原则和操作外,其它操作程序同正常换极相同。
2、效应处理
⏹(1)现场操作
⏹a)先把出铝端槽罩取下,在槽控机控制面板上注意观察槽电压,并关注阀门与打壳下料的情况,待最后一次下料结束后时将木棒斜着插入阳极底掌下面。
⏹b)阳极效应的发生时间控制在5min以,处理阳极效应时的加料量为22kg左右。
⏹c)对于异常阳极效应,应根据效应状况及槽况及时调整工艺技术条件与加工制度,以尽快恢复正常。
⏹熄灭阳极效应就是向槽中补充物料,并驱赶阳极气泡(插木棒、
通气、自动升降阳极),使阳极恢复正常工作。
⏹熄灭阳极效应的作业的质量控制点:控制效应持续时间
⏹从效应发生到熄灭的时间间隔称为效应持续时间,即计算机检出时间、效应加工时间和熄灭操作的最少时间之和,一般在3~5分钟(进一步缩短)。
⏹——准备充分;方法得当。
(2)几种非正常阳极效应及处理办法
⏹1)暗淡效应:槽电压较低,10—20伏。
一般是槽温高,电解质不干净,极距过低。
——适当提高极距;适当加冰晶石降温;待炭渣分离捞出后熄灭或20v以上时正常熄灭。
⏹2)闪烁效应:槽压高且摆。
一般是槽膛不规整、阳极长包,或槽温低、极距低、槽底有结壳。
——抬高极距,加冰晶石并提高槽温;扎空处槽帮,必要时加铝水;待槽压稳定、温度提高后熄灭。
⏹3)瞬时效应:刚发生即自动回去,并反复出现。
一般是槽温低或两水平低,沉淀多,或系列降电流、停电恢复后——抬高阳极,稳定电压,待提高温度后熄灭。
三、电解槽工艺优化过程中针对沉淀、结壳的处理
⏹1、封料形成的沉淀及一些对策:
⏹可加大对封料质量的管理,减少人为沉淀的生成;封中缝时,先用大块堵住中缝,随后用破碎的面壳块覆盖,最后用氧化铝补充,这样即可减少往槽掉料又可把破碎料间的缝隙添上,加强槽上保温。
还能减少氧化铝的使用量,大量使用破碎的面壳块,还有利于分子比的稳
定。
⏹把分子比适当的调高,(要在2.60-2.80 )拉大极距,如果槽温也升高,可适当下调电压,形成分子比升高而槽温不升高,这样可降低过热度,即有利于炉帮的形成,还可增加氧化铝的溶解路程和时间,减少下料点氧化铝溶解不完而形成的沉淀。
⏹对下料点已有的沉淀,可通过从低残极处的极缝间打洞往外掏,但有个前题是加强管理,不得再有新的沉淀生成。
⏹对极缝处的沉淀利用换极把沉淀扒到侧部伸腿处,通过控制过热度促使炉膛形成。
⏹在出铝后要对炉帮偏薄的地方,进行加工,方法以下落老壳为主,(但不得损伤已有的炉帮)通过落壳(高分子比)来抵御电解质对炉帮的冲刷。
通过落壳和降低过热度来促使炉帮增厚,减少侧部散热,和水平电流,从而来促使底部沉淀溶化。
⏹换极封料时把边部砸好,也可利用新换极导电不好时,加大对炉帮偏薄的地方补充加工。
加工时可以砸部分电解质块,利于侧部炉帮形成。
如果伸腿高陡,那么把老壳落到伸腿上为主,如果伸腿偏短,在阳极投影外,可多砸来使伸腿变长。
这样也有利于垂直导电,底部电流集中后,沉淀也容易化掉。
⏹在砸边时,要先打捞碳渣,再砸。
⏹加大班组长的责任心管理。
把所有电解槽全部责任到人并与工资奖金挂钩考核。
2、氧化铝溶解不完,造成沉淀处理:
⏹电解质低于16㎝时,非常容易造成沉淀,尤其是长期偏低的槽。
所以对这部分槽要先把电解质提上来,然后再去处理沉淀。
这可通过调整水平、保温料、电流(槽况平稳)来实现。
对过热度很低流动性不好的、易堵火眼的要适当拉大过热度解决集料问题;对分子比过高,电解质粘度大造成火眼易堵的,要适当的下调分子比,来保证电解质的流动性。
对已集料的火眼要把料耙尽后,再去打开。
严格禁止把料全部打到槽里。
⏹如果过热度大,槽温高,碳渣多,氧化铝下沉速度快造成的沉淀可通过下调电压的措施来实现低过热度,减小氧化铝的下沉速度。
⏹换极时,班长一定要摸槽,充分掌握,每块极下的炉帮伸腿和炉底情况。
对有问题的对症下药的进行处理。
严防捞不净块,或换极时耙不净料,落入槽,造成沉淀。
3、其它问题的处理:
⏹对电压不稳的槽,要通过测量导杆压降,找出导电多的极,然后进行相关处理,如果不是极底不平,禁止提极。
⏹如果炉帮和伸腿形成不好,那么侧部散热大,可通过边部加工和分子比的调整来促使炉膛早日形成。
炉膛形成后炉底也就干净了,电压就比较稳定了,这时,可大幅的下调电压了。
四、电解槽工艺优化后炉底压降上升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1、原因分析
⏹(1)、160预焙铝电解槽强化电流,进行工艺优化后,由于电流强度的增大,电解槽热收入增大,电解槽原有的热平衡被破坏,如不及时
调整优化技术条件,电解槽原有的炉膛被溶化,大量的氧化铝进入电解质,不会完全被溶解,沉到炉底形成沉淀;
⏹(2)、另外,目前的计算机智能模糊控制系统还不够完善,氧化铝浓度控制还不能实现窄浓度区域的控制,加之电解槽地面加料量无法实现精确控制,电解质中的氧化铝浓度经常处于偏高的状态,也会导致炉底沉淀增多;
⏹(3)、其次,由于一些政策原因和原材料价格原因,直接导致碳素阳极质量不稳定,阳极装到电解槽上后掉渣率较高,电解质炭渣增多,影响氧化铝的溶解,也会导致炉底沉淀增多;
⏹(4)、还有,分子比控制不稳定,添加剂的浓度控制不符合要求,导致电解质的物化性能变差,氧化铝的溶解度下降,引起沉淀或结壳增多。
2、采取措施
⏹(1)、在生产管理中合理控制技术条件,寻求最优技术条件匹配,实施载氟料均匀供应方案,通过理论计算,结合经验值,时调整氟化铝添加量;对因氟化铝投放不精确而造成分子比波动的问题,从氟化铝投放阶段开始,严抓细管,尽可能做到称量准,加入方法得当,投放及时。
减少氟化铝飞扬损失等。
稳定控制分子比在2.6~2.8的围,稳定控制电解槽温在940~955℃的围,杜绝两水平大起大落现象的发生,提高操作质量,避免意外向槽多加料,控制炉底沉淀的产生或增多。
⏹(2)进一步完善模糊控制技术,减少对槽控机的人为干预,提高计算机智能模糊控制系统的判断能力,使电解质中氧化铝浓度稳定控制在
1,5%~3.5%之,从而避免氧化铝投料过量,造成炉底沉淀的产生或增多,致炉底压降的增大。
⏹(3)严格按考核标准考核,切实把降低炉底压降的工作落到实处,达到管理的目的。
⏹(4)在更换阳极时,要扒干净极上氧化铝浮料,仔细检查炉底,详细做好记录,根据记录反映情况及时对炉底沉淀增多或结壳增厚的槽子,调整技术条件或加工方法,铝水平严格控制在26~28的围,电解质水平尽可能保持在上限20~22围,控制炉底沉淀和结壳的增长.
⏹(5)勤检查电解槽供料和打壳系统,保证氧化铝供应的通畅,杜绝电解槽下料点形成大堆料或下料器漏料情况的发生,防止向电解槽中意外加料的发生.
⏹(6)在槽况比较平稳,炉膛形成规整的前提下,减少边部加工的量和频次,目的是减小对电解槽自平衡能力的破坏程度,减少人工加料对电解槽物料平衡的影响。
⏹(7)禁止向电解槽直接添加大块的固体物料,确实需要添加固体物料时,必须先破碎,然后才能添加,但要注意做到分多次加入,防止沉到炉底形成沉淀或变为结壳,尤其是出铝端添加物料,要注意防止伸腿变长,影响炉底压降测量的准确性。
⏹(8)要严格控制电解槽中氟化钙和氟化镁的浓度,一般氟化钙浓度控制在5.0%~6.0%的围,氟化镁浓度控制在2.0%~2.5%的围比较合适,要防止因氟化钙和氟化镁浓度偏高,造成槽温偏低,氧化铝的溶解度降低,导致炉底沉淀增多,结壳增多。
工艺优化,任重道远。
控制铝水,安全为先。
精细操作,现场重点。
降低能耗,促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