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第十八中学2022年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株洲市第十八中学2022年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
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黑人兄弟的礼物
刘成章
我居所的后院,杂草之隙,花方种,树初栽,此情势虽然时时引人憧憬,但自知一两年之内绝不会风光醉人。

院子的三面是院墙,由一片片竖置的木板连接而成。

因为长年累月的日晒雨淋,木板已由黄变黑,有的地方甚至已经破败不堪,遇上刮大风的天气,那些破败的地方有时还会“啪啦啦”作响。

墙那边是我们的邻人,这儿的老住户,从他家的房子和汽车看,生活并不怎么富格,可是他非常注重庭院的美化,各种花卉姹紫嫣红。

他沿墙根种了好多树木,枝梢已隐约闪出墙头。

那些树冠就像一包包深绿、浅绿以及紫红的汁液,全都泼在墙头上了,汁液涌动欲沿墙下流。

好一个郁郁葱葱的墙头!
后来我发现,那碧绿的墙头,播出了淡淡的清香。

扁圆的绿叶丛中,绽开了许多星星一样的小白碎花。

这棵开花的是什么树呢?是橙子树吗?不敢断定。

半个月之后,小白花变成了小果,豆粒似的,通身绿色。

随着小果的长大,渐渐地,我认出了:它的确是橙子树!
到了秋天,橙子熟了,颗颗都像宝石雕成的球体,浑圆,凝重,笑呵呵地在枝头挂着。

挂在墙的这边,挂在墙的那边。

这边,那边,都有一样的色彩和分量,都闪着光,都把树枝压弯了。

作为一个少壮年华已逝的风霜之人,面对如此美、如此灿烂、如此硕果累累的橙子树,我欣然,羨然,甚至有点儿忌妒。

这期间,我常常看见邻人采摘果实,有时还看见他们登上梯子,去够高处的、树梢上的橙子。

好多日子过去之后,他们不再摘了,但他们并没有摘完。

我发现其中似有用意,因为一树金橙,墙那边已是光光的了,一片空白;但墙上方和墙这边的,竟悉数留了下来。

难道这橙子是留给我的吗?想到此,我一怔,心里有了一种朦朦胧胧的感动。

不过又想:邻人究竟是不是这样的意思呢?我又困惑了。

然而岁月的河水滚滚奔流,一个月的浪头过去,两个月的浪头过去,整个冬天的浪头都过去了,第二年春天的浪头也过完了,橙子又开花了,星星一样的小白碎花又缀在枝叶间,那几十颗金光耀眼的橙子,却依然高悬
在墙头、枝头、我的心头。

结论,终于明白无误地摆在美利坚四月的天空之下了。

谢谢你了,我的芳邻!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作礼轻仁义重。

你的情意是比洛矶山还要重的,我们全家感谢你!
不过我只是这样在心里念着,嘴上一直没有说出。

而邻人也一直没有向我们表示过馈赠之意。

但是可以完全肯定的是,双方的意思互相都明白了。

我平生第一次体会到,心照不宣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丽境界。

浓浓的情意,是无须点破的。

邻人是地道的黑人,我们的黑皮肤的兄弟。

我对自己曾经听信了关于这个族裔的一些偏颇说法感到愧疚。

在人性严重扭曲异化的当今世界,黑人兄弟身上保留的这种古朴民风,使我想起了信天游永在山间飘荡的家乡。

一个周末的上午,大概十点多钟了,一颗橙,一颗熟透了的橙,忽然“咚”地一声落在地上,溅起了春风的屑和阳光的屑。

但我顾不上细想这些,我注意的只是我6岁的小孙子捡起这颗橙子,要给邻人送去。

我毫不犹豫地拦了他,说:“孩子,这是黑爷爷送你的,你剥开吃去吧。

不过改曰,咱们要一起去给黑爷爷送套中国茶具。

说话的时候,我心里冒出一句诗,那诗像我们两家人的友谊一样质朴、洁净。

诗曰:“那边的全摘了,这边的永远留着。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将爱橙的仑态融入橙之美、橙之韵、橙之神之中,将自己的审美历程与橙子的生长过程融汇,情景交融。

B. “我”的院墙破败不堪,而邻人的院墙却郁郁葱葱,文章通过对比凸显了邻人的勤劳朴实。

C. 作者在对墙头橙子的描写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透出了橙子的神韵,使文章神气盎然。

D. 文章语言朴实,情深意长,景美文妙,通篇流泻着浓郁深厚的情感,包含着深邃丰厚的意蕴,对如今的现实生活颇具警示意义。

8. 画横线的句子中,“这些”一词指的是什么?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结尾小诗“那边的全摘了,这边的永远留着”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7. D
8. ①指的是熟透了落在地上的橙子,让作者明白黑人兄弟的礼物已经送达。

②指的是黑人兄弟送来的温暖,这橙子不仅仅是礼物,也带来了如春风般的温暖和满满的爱意。

③说明了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重要性,暗示出这种和谐关系如同春风、阳光一般给人以美好的向往。

9. 内容上:“这边”留着的不仅仅是“那几十颗金光耀眼的橙子”,有着“比洛矶山还要重”的黑人兄弟的情谊。

②结构上:诗句质朴、简洁,卒章显志,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③手法上:诗句虽简单,但可使文章境界全出,神采斐然,让人回味无穷。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的内容要点与表达艺术的能力。

本题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小说的主旨和细节做出准确判断。

D项中“语言朴实”理解有误。

本文记事叙述平淡但语言运用却十分优美。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作品内容、概括主旨能力以及重点词语的理解。

语句可以结合具体语境也就是上下文确定语句在文中的具体含义,还可以联系文章内容、题目、主旨、作者的情感、观点等把握。

本题考查代词的指代义。

近指代词一般是去上文找,且要注意靠近原则。

“一个周末的上午,大概十点多钟了,一颗橙,一颗熟透了的橙,忽然“咚”地一声落在地上,溅起了春风的屑和阳光的屑。

”这是上句,“这些”指的是熟透落地的橙子,“溅起了春风的屑和阳光的屑”这句话也是“这些”指代的内容,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春风”“阳光”是礼物给人的感受;结合文章主旨可以分析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方面,这也是作者写这个礼物的用意。

最后,归纳整合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属于D级能力层级。

对于语段的作用题,尤其是结尾段落的作用题,结构上:1、总结上文。

2、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3、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

内容上:1、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

2、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

3、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

4、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

5、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

一般情况下要从内容、结构方面考虑。

就本题而言:从内容上分析,这句话主要表达的是“这边”留着的不仅仅是橙子,还有更重要的情谊,回答出深层含义;从结构上分析,因为该句话位于整个文章的结尾部分,所以能够起到卒章显志的作用。

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鲤鱼是我国常见的一种淡水鱼,体态肥美,品种繁多,分布广泛,而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养殖历史。

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代,人们就已经有意识地在池塘里养殖鲤鱼,以供食用。

鲤鱼深受劳动大众的喜爱,这与它自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一方面,鲤鱼肉质鲜美,是餐桌上常见的一道佳肴,王维的《洛阳女儿行》就有“侍女金盘脍鲤鱼”的诗句;另一方面,在我国的水产养殖业中,鲤鱼具有产量高、成活率高的特点,能为养殖人员创造极为可观的产业价值。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认为:“中国民族的重实利由来已久,一切学问、宗教、思想、艺术等等,都以实用实利为根据。

”所以,在生活中用途广泛、价值较高的鲤鱼就脱颖而出,不仅成功吸引了劳动者的视线,还与中国传统的实用主义不谋而合,与民间智慧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人们在养鲤食鲤的生产生活中,逐渐产生了对鲤鱼的多样情感,有了精神层面的追求。

鲤鱼成为劳动大众赋予艺术想象的对象,开始具备象征意义。

在民间,鲤鱼是吉祥富足的象征,人们常赠鲤以示尊敬和祝贺。

明清以后,运用物象谐音组成吉语,给事物以象征意义,更多地是表达对农事、物产、年运丰足的祈祝,最终让它演化成迎祥纳福的吉祥形象。

“鱼”与“余”同音,“有鱼”与“有余”同音,鲤鱼有了富足有余的寓意,“年年有余”“吉庆有余”等题材在民间绘画、剪纸、刺绣、印染、陶瓷中被大量使用,表达了对农作物丰收的期望,继而延伸为对命运、财富、机遇的吉祥祝愿。

鲤鱼,还被视为爱情的信使,寄托了人们最美好的情感。

从远古时代开始,鱼就是生殖崇拜的对象,而淡水鱼中的鲤鱼与人类最为亲近,又具有繁殖能力强、体态优美、色泽艳丽等特点,人们便将其与男女之爱联系到一起,情人之间传递书信也常常被称作“鱼传尺素”“鱼雁传书”。

鲤鱼就这样成了爱情使者,闪烁着浪漫主义光芒。

在鲤鱼的美好寓意中,勇气也是很具有代表性的。

“鲤鱼跳龙门”是民间的经典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勇敢坚毅的鲤鱼形象成为人们喜爱和追求的对象。

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演化为龙。

这样的故事在不同地区也存在着大体相似的版本,它们有共同的母
题和想要传递的精神:逆流而上,勇敢进取。

后人也以“鲤鱼跃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的意外之喜,鼓励寒门学子刻苦读书,积极入仕。

现如今,被社会广泛重视的各种升学考试和职位面试就是当代的“龙门”,人们想通过“大红鲤鱼”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从而实现精神慰藉,这正是相同社会心态的继承和延续,体现出民间文化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

鲤鱼通过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想象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每一个象征意义的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文化心理,对这些象征意义的研究,正是对其创造者——劳动大众的心理需求与精神文化的探索,能解释生活中各类现象的成因。

(取材于周启慧《鲤鱼的民间象征意义》)材料二
近来,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等网络社交媒体上兴起了“转发锦鲤”的热潮。

表述形式简单通用:一张锦鲤的图片,并附上文字“转发此锦鲤就会有好事发生”。

如此简单的表述却能吸引大批人的点赞转发,尤其是在各类考试前夕,形态各异的锦鲤就会活跃在不同的分享页面上。

希望通过“转发锦鲤”给自己带来好运气,保佑自己顺利渡过眼前的难关。

这似乎是文明的“倒退”——迷信,但有趣的是,转发锦鲤的人里面十之八九都是不相信借此可以转运的科学论者,事有不顺的转发者里面又大部分都清楚不顺利的事情另有因由,这样看似矛盾的现象却在我们身边普遍存在着。

自古以来,迷信似乎一直深植于我们的血脉之中。

在科技极度落后的时代,我们因为知识有限,不得不将一切未知的答案推之于鬼神的力量,又因为生活艰辛却人微力薄、难以排解,便将信仰寄托于鬼神,以期获得心理安慰。

这是不难理解的。

然而现代人的“迷信”又从何而来呢?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生活节奏的加快,市场竞争的加剧,让我们在疲于奔命的同时,也被周围环境中无数不稳定的可变因素干扰着,我们越来越不确定我们是否能真正做好一件事,是否可以处理好任何突发状况。

正是这种潜在的心理上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使得大多数人纵使是坚定的无神论者,同时也做好了充足准备,却也难免会有转发锦鲤只求心安的一时迷信。

但是,如果只是寻求心理安慰,那么可供选择的途径比比皆是,比如听音乐放松、再次检查一遍准备事项是否充分,为什么还是不断地有人转锦鲤呢?
这一方面在于人们心理上对于正能量事物的无限渴求:无论用来加强信心的方法有多
少种都不妨再试一遍。

另一方面在于转锦鲤这一事情的“神奇性”:微博上、空间里到处都有人表示自己一转锦鲤好运就来了,这种渲染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于这种途径的信赖程度。

人从根本上具有强化因果关系的心理倾向,在一件事情发生后我们会下意识去寻求其原因,而把碰巧发生的事情归之于因果使然,但这两种事物实际上不过是“伪相关”。

而看到这些消息的人,又不可避免地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伪相关。

因此,我们对于无法解释的事情的不可知性进一步转嫁到了迷信身上,这点和古代的民众如出一辙。

现代人转锦鲤纵然是迷信的一种表现,但我们的迷信仍然富有“科学”色彩。

不难发现,我们迷信的对象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因为锦鲤自古便有着“鲤跃龙门”等好运象征,所以我们认为转发它能得好运是有道理的。

并且我们迷信的手段也是具有科学性的,理智仍占据着我们大脑的主导地位。

我们当然不会相信那些诸如打人、放火便能转嫁厄运的言论;即使是转发锦鲤这种小事,我们也会懂得适可而止,不会转发几百上千次。

这便是我们的所谓“科学”迷信。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在当今,“迷信”一词并不再具有绝对的贬义。

我们转锦鲤是因为我们有目前正迫切追求的事情,而它能给予我们更多的自信、乐观和希望。

这是可以正面引导我们努力生活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因此不失为一种可以排遣我们压力的良性手段。

但是,这绝不能成为懒惰的人拖延事情、试图不劳而获的借口,这种渴望小概率事件大概率发生的心理显然是对科学迷信的一种扭曲,丧失了客观理性的思考,对我们百害而无一利。

转锦鲤是可以有的,但是努力才是必不可少的成功秘笈,这才是现代“科学”迷信的真谛。

(取材于李琳《从转锦鲤看现代人的“科学”迷信》)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于鲤鱼深受劳动大众喜爱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肉质鲜美,是常见的佳肴。

B. 产量高,产业价值可观。

C. 符合中国传统的实用主义。

D. 艺术形象清新高雅脱俗。

2. 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最早发现锦鲤的历史记载为殷商时代。

B. 谐音因素是鲤鱼作为吉祥富足象征的原因之一。

C. 勇气成为鲤鱼的代表性寓意说明中国人重视对勇气的考查。

D. 研究鲤鱼的象征意义可以解释生活中各类现象的成因。

3. 下列古诗中的“鱼”和“鱼传尺素”中的“鱼”象征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关山魂梦长,鱼雁音尘少。

(晏几道《生查子·关山魂梦长》)
B.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范仲淹《江上渔者》)
C.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D.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
4. 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追溯:溯,shuò,逆水而行,后引申为追求根源。

B. 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一致,可换为“殊途同归”。

C. 飞黄腾达:飞黄是传说中的神马名。

喻官职、地位上升得很快。

D. 慰藉:藉,jiè,与“蕴藉”的“藉”读音和字义都相同。

5. 下列对于材料二中“伪相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把碰巧发生的事情归之于因果使然。

B. 古代民众和现代人在心理上的通病。

C. 易被人们不断地渲染、加深、强化。

D. 富有科学色彩的一种迷信方式。

6. 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大部分转发锦鲤者在生活中事有不顺并且不清楚事情不顺利的因由。

B. 现代人迷信来源于生活压力的加大以及环境中不稳定因素的干扰。

C. 人们在转发诸如打人、放火便能转嫁厄运这样的言论时会适可而止。

D. 因为迷信一词不再具有绝对的贬义,所以转发锦鲤的行为无可非议。

7.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人们转发锦鲤的原因。

参考答案:
1. D
2. B
3. A
4. C
5. D
6. B
7. ①鲤鱼有吉祥富足等美好寓意,人们希望通过转发锦鲤给自己带来好运气,保佑自己顺利渡过眼前的难关。

②生活压力加大,使人们心理上有一种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这让很多人想通过转发锦鲤得到心理安慰。

③人们心理上有对正能量事物的无限渴求,无论用来加强信心的方法有多少种,也愿意用转发锦鲤以增强一下信心。

④网络上有人表示自己一转锦鲤好运就来了,这进一步渲染强化了对锦鲤的信赖,所以人们纷纷转发。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于鲤鱼深受劳动大众喜爱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D选项“艺术形象清新高雅脱俗。

”错误,不属于鲤鱼深受劳动大众喜爱的原因。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

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

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

A选项篡改文意,“我国最早发现锦鲤的历史记载为殷商时代。

”错误,由原文“而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养殖历史。

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代,人们就已经有意识地在池塘里养殖鲤鱼,以供食用。

”可知,是“养殖鲤鱼”可追溯到殷商时代,而不是“发现锦鲤”。

C选项曲解文意,“说明中国人重视对勇气的考查。

”错误,由原文“人们想通过‘大红鲤鱼’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从而实现精神慰藉。

”可知,勇气成为鲤鱼的代表性寓意是说明中国人想“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从而实现精神慰藉。

” D选项“研究鲤鱼的象征意义”错误,由原文“每一个象征意义的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文化心理,对这些象征意义的研究,正是对其创造者——劳动大众的心理需求与精神文化的探索,能解释生活中各类现象的成因。

”可知,是“对这些象征意义的研究”,不仅仅是“研究鲤鱼的象征意义”,还包括其他意象,缩小了范围。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

由原文“情人之间传递书信也常常被称作‘鱼传尺素’”可知,“鱼传尺素”中的“鱼”象征义是“书信”。

A选项“关山魂梦长,鱼雁音尘少。

”的意思是:荒漠凄凉的关山,常常令我魂牵梦萦,那远在塞外的亲人难以寄家信回来。

其中的“鱼”代指“书信”。

B选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的意思是:江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爱味道鲜美的鲈鱼。

其中的“鱼”没有象征意义,就是指自然界中的“鱼”。

C选项“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的意思是: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其中的“鱼”没有象征意义,就是指自然界中的“鱼”。

D选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的意思是: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

其中的“鱼”没有象征意义,就是指自然界中的“鱼”。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字义的辨识能力。

对常用字的易错音形考查得比较多,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对一些常用字的不常见读音和字形的识记,也要注意词语的意思,答
题时可以根据词义来辨别,也可以根据词性来辨别,还可以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

A选项“溯,shuò,”错误,应该读为“溯(sù)”。

B选项“可换为‘殊途同归’。

”错误,“殊途同归”的意是:通过不同的路径走到同一个目的地。

比喻用的方法虽不同,但目标与结果都一样。

与“不谋而合”的意思不一样,所以不能代替。

D选项“与‘蕴藉’的‘藉’读音和字义都相同。

”错误,“慰藉”中的“藉”的意思是“抚慰”,“蕴藉”中的“藉”的意思是“含蓄”。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

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

然后首先将题干与选项进行对比,看题干问的是什么,选项回答的是什么。

D选项,“一种迷信方式”错误,这里的“迷信”与原文“不再具有绝对的贬义”“我们转锦鲤是因为我们有目前正迫切追求的事情,而它能给予我们更多的自信、乐观和希望。

这是可以正面引导我们努力生活的积极的心理暗示,因此不失为一种可以排遣我们压力的良性手段”相违背。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A选项,“大部分转发锦鲤者”和“不清楚事情不顺利的因由。

”错误,由原文“事有不顺的转发者里面又大部分都清楚不顺利的事情另有因由,”可知,是“事有不顺的转发者”,而不是“大部分转发锦鲤者”,是“都清楚不顺利的事情另有因由”,而不是不清楚;C选项,原文“我们当然不会相信那些诸如打人、放火便能转嫁厄运的言论”,说明那样的言论我们不会转发;而“适可而止”的是“转发锦鲤”这样的行为。

D选项,“无可非议”的意思是“没有什么可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转发锦鲤”的行为虽然可以理解,但也可能成为人们懒惰、拖延的借口,并不能说是无可非议的。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

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由原文“在民间,鲤鱼是吉祥富足的象征,人们常赠鲤以示尊敬和祝贺。

”和“希望通过‘转发锦鲤’给自己带来好运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