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西彝族丧葬习俗
彝族生活和风俗

彝族生活和风俗
彝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拥有
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彝族的生活和风俗充满了独特的魅力,深受人们喜爱。
彝族人民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他们居住在群山环绕的村庄中,以农业为主
要生计。
在彝族村庄里,可以看到精美的土木建筑和独特的民居风格。
彝族人民喜欢在自家的院子里栽种各种花草,让整个村庄充满生机和活力。
彝族人民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
其中,最有名的要数“三月三”节了。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这一天,彝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祭祀、舞龙、打柴火、赛马等传统活动。
这一天,村民们穿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庆祝丰收和祈福。
彝族人民还有着独特的婚俗和葬礼习俗。
在彝族文化中,婚礼是一个非常重要
的仪式,通常会持续好几天。
新郎会带着一群亲友,穿着节日盛装,到新娘家中迎亲,进行盛大的婚礼仪式。
而彝族的葬礼习俗也十分特别,他们会在葬礼上举行舞龙、打柴火等活动,以示对逝者的怀念和祈福。
彝族人民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如彝族刺绣、彝族舞蹈、彝族音乐等,
这些艺术形式都是他们丰富的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拜。
彝族的生活和风俗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探寻。
我们
应该珍惜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彝族的生活和风俗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直击农村葬礼,竟然这么奢侈,可见农村人对逝者的重视

直击农村葬礼,竟然这么奢侈,可见农村人对逝者的重视
不同地方体现出区域文化差异,彝族农村的一场葬礼,当地一位老者过世,主人家牵着自家的牛,准备拿来宴请村民,其隆重程度可见一般。
牛被宰好了,切成一小块一下快的牛肉,准备待用。
彝族人的烹饪很豪放,牛肉直接用水煮,稍稍加点盐就可以了,很天然。
牛肉煮熟后直接放在摊好的塑料纸上,需要多少村名们自己盛就可以了。
由于附近几个村的村名都来参加葬礼,人非常的多,主人家也没有准备那么多的桌椅板凳,村名们都直接坐在地上吃饭。
彝族葬礼没有棺材,他们讲究火葬。
出葬当天,车辆相随,队伍拉的很长。
附近几个村子的人都来了,参加逝者最后的离别会。
安葬完毕后村名离去,主人家点上火,火烧的越大,代表着好的兆头。
一股青烟,老人与青山共存。
实拍凉山彝族葬礼现场,众人在田野里分食坨坨肉一幕

实拍凉山彝族葬礼现场,众人在田野里分食坨坨肉一幕
在凉山,再也没有比葬礼更隆重的了。
按彝族规矩,家里死了人,家属必须通知应该通知的所有亲朋好友。
来参加葬礼的亲戚朋友们,也会根据与死者(或死者家人)的关系带上相应的礼品,或一只羊、或一头牛、当然少不了酒。
凉山彝族传统的丧葬习俗是火葬,出殡前要派丧葬队到山上砍柴,在火葬场垒成火化架。
一般火化的地方是在自家的地里,用木头搭出九层的火化平台,让逝者回归自然。
这种葬礼折射出的是大凉山彝族同胞对生死的大喜和大悲。
活着就要快乐,要展示自由奔放的生命激情;死了就随着一缕缕青烟飘散,魂归自然。
葬礼完毕后,按彝族传统习俗,主人家将把亲友们送来的牛宰掉做坨坨肉,再买酒,款待参加悼念的人。
图为彝族葬礼上,村民在凹凸不平地里烹饪坨坨肉。
过去,凉山有的地方,丧葬以杀牛多者为荣,普通家庭杀几头牛很正常,多的几十头都有可能。
按照一头牛四千元计算,十头牛就需要好几万。
再加上酒类其他开支,所以网传有个别彝族人办葬礼,花费上百万的个例。
图为参加葬礼的亲友们在田野里分食坨坨肉。
彝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彝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彝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彝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明。
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文化的独特习俗,彝族也不例外。
那你知道彝族有哪些风俗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彝族特有的民族风俗,希望大家喜欢!彝族独特的婚俗定亲及娶亲过去,黑彝以牛马金帛为聘;白彝以酒、布、银钱为聘;乾彝以酒、麻布、炒面为聘。
解放后,聘礼从简。
一般是青年男女定亲后,男方请人去和女方父母说亲,只需带一瓶酒去,只要女方父母接酒喝,就表示同意。
然后男方就到女方家正式定亲,一般是带二三丈布,二三十元钱,布和钱都是给女方的。
过了三个月,男方还要买三支青布或蓝布、一块肉、一瓶酒去女方家,这些东西都是给女方父母的,称为“递小礼”。
男方请毕摩择日子,择出的日子要和女方父母商量。
这次去,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给女方买点结婚用品,称为“压八字”。
女方的父母为孩子准备嫁妆,一般是做一个橱柜、两个装面柜、两只箱子、小桌子三张,大桌子必配齐八个凳子,二号饭桌、小号饭桌只配备四个凳子;还要配制二套被褥、洗脸盆、口缸、毛巾等。
男方在讨亲时,要做好女方穿的一套衣服,包括包头、鞋子、针线等,由作陪郎的娶亲人背到女方家。
这些东西要到晚上女方的父母请个歌师来喝“娶亲歌”时,唱到一样才拿出一样。
如果歌师唱错,娶亲人便将唱错的东西拿出来在歌师眼前绕三转,笑眯眯地装进自己的包包,不给新娘,也不还新郎,娶亲人自己得。
如果歌师要的东西唱准确了。
娶亲人拿不出来,歌师就用一个簸箕在娶亲人头上打三下,引得客人们哄堂大笑。
娶亲人和女歌师对唱下去,女歌师要把娶亲人唱败,娶亲人才乖乖地把背箩放在堂屋中间。
然后,女歌师唱着裤子就拿出裤子,唱着衣褂就拿出农褂。
泼水迎亲彝族姑娘出嫁时,姑娘的姊妹兄弟和同辈的青年男女可以用水浇波迎亲者。
比较大的彝族寨子,在姑娘出嫁的前十天,寨子里的青年男女。
就砍些木桩钉在路两旁,然后用野藤控成绊索。
等迎亲者到来时,就用路边早就准备好的几十桶水。
彝族丧葬仪式及象征特性——以蘑菇村为例

行解 决 。 由于篇 幅 所 限 ,笔 者 只选 取 此 村 由于 长期 的生 活 实践 、历史 、地理 等 多种 综 合 因素 形成 的 丧 葬 习俗 作 为研 究 点来 分析 其象 征特 性 。
21 0 1年 第 5期 第2 9卷
毕
节 学 院 学
报
( 总第 1 0期 ) 3
J OURNALOFBII NI R T JE U VE SIY
NO. 2 1 5, 01 Vo.9 1 2 Ge e a . 3 n r lNo 1 0
彝族丧 葬仪 式及象征特性
族文化 。
・
2 ・ 1
前 人 对彝 族 丧 葬 仪式 的研究 ,主 要偏 向凉 山 彝 区丧 葬 仪式 研 究 ,并且 侧 重 于仪 式 过 程 的介 绍 ; 对 仪式 的研 究 则 主要 关 注它 们 的功 能性 研究 ,如 教育 、 自然保 护 等 。笔者 发 现 ,彝族 地 区 丧葬 仪式 各 地有 着 自身不 同的 特点 ,应该 加大 范 围 ,并 且 不能 仅仅 就 内容 而谈 内容 ,如 仪式 背后 特性 的揭示 、 人 们 的观 念 、人们 社 会关 系建构 等 方 面 。它 作 为 一个 象 征 体 系 ,具 有 感觉 极 的一 面 ,也 有 理念 极 的
一
面 ,即从 表 面分 析 深层 的意义 ,这才 是研 究 丧 葬仪 式 的 意义 所在 。由于 居住 在 不 同地 区 的彝 族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以蘑 菇 村 为例
余 舒 z ,
( . 南 民族 大 学博 士研 究生 ,四 川 成都 6 0 0 ;2毕 节学 院彝 学研 究院 ,贵 州 毕节 5 10 ) 1西 100 . 5 7 0
永平龙街镇大小波罗彝族丧葬习俗

。
民 彝 族 风 俗
对 口 的 接气
,
接 气 很讲 究
,
,
照 看 病 人 的 家 属 要 观察 其 脸 色 和 眼 神 的变
,
化
接 气 必 须 在病 人 吸 气 时 吹
。
,
通 常 情 况 一 至 二 口 气 即可
,
、
,
其余只作 口
、 、
头 交代
病人 停 止呼 吸 后 立 即 将 脚 手 拉 直 将 包 有 银 茶 米 豆 的 口 合放 在 其 口 中 将 遗体 平 放 床上 并 盖好 ; 帮 忙 人 立 即 给 堂 中 祖 先 灵 位
、
。
配合 阿
,
闭送 丧 的还有 鼓吹
哭调 子
、
打歌
、 ,
,
其 内 容深 刻
,
,
喻义 含 蓄
、
,
让 人 听后
伤 心感 动
比如 鼓 吹 有 天 亮 调
,
隔娘 调
、
哭 调 子 有 报恩 调
。
,
接亡调 等
打 歌 也 很 讲究 调 子
其 内 容 丰富
,
有根 有 据
该地 区 的 彝人对求医 无效
直 系 亲 属 昼 夜 轮换 照 料
。
,
现这 个 家庭 不 收 容 您
强 迫 该 灵魂 必 须 离 开
、
这个家
报 丧 分 为赶人 和磕头
二
赶 人 由 孝 子 委 托 帮 忙 人 拿着 香
纸
、
茶
、
酒
永平 龙 街 镇大 小波 罗 彝族丧 葬 习 俗
侯 国永
永 平 县 龙 街 镇 大小 波 罗 彝 族 属
云南陆良丧葬流程

云南陆良丧葬流程
云南陆良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中彝族人口占据了很大比例。
对于彝族人来说,丧葬仪式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云南陆良彝族丧葬流程的主要内容。
1. 家人通知亲友
当有人去世时,家人会立即通知亲友和邻居。
他们会在家门口张贴悬挂白色布条,表示家中有人去世。
2. 停止一切娱乐活动
在丧期内,家庭成员必须停止一切娱乐活动,并保持沉默和忍耐。
他们不允许穿鲜艳的衣服或化妆。
3. 准备祭品
在彝族文化中,祭品是非常重要的。
在准备祭品时,家庭成员必须按照传统做法准备猪肉、鸡肉、米饭、面条、香烛等物品。
4. 请师傅主持仪式
彝族人相信死后有灵魂存在,并需要进行超度仪式。
因此,在丧期内,家庭必须请师傅主持超度仪式,以帮助死者的灵魂安息。
5. 进行祭祀仪式
在超度仪式结束后,家庭成员会进行祭祀仪式。
他们会在家中摆放祭品,然后点燃香烛,并向死者的灵魂祈福。
6. 安葬遗体
在彝族文化中,安葬遗体是非常重要的。
家庭成员必须按照传统做法
准备好棺材和寿衣,并将遗体安放在棺材里。
7. 送行仪式
送行仪式是丧葬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
家庭成员会把棺材抬到墓地,
然后进行送行仪式。
他们会向死者的灵魂告别,并为其祈福。
以上就是云南陆良彝族丧葬流程的主要内容。
虽然各地彝族人的丧葬
习俗可能略有不同,但总体来说,都非常注重传统和文化价值观的维护。
彝族传统人生礼俗探析

彝族传统人生礼俗探析彝族是中国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份。
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其中人生礼俗是彝族重要的一部分。
下面将对彝族传统人生礼俗进行探析。
彝族人生礼俗是指彝族人们在出生、成年、结婚、丧葬等关键时刻所进行的一系列仪式和礼仪活动。
这些礼俗反映了彝族人们对人生重要时刻的重视和敬畏,也体现了他们对祖先、生命和社会的认识和尊敬。
首先是出生仪式。
彝族人们对新生婴儿的重视程度超乎想象。
婴儿出生时,家人会通知亲朋好友,并举行正式的祭祀仪式。
这个仪式称为“烧包”。
彝族人们会烧一个特殊的包,包里面装有糌粑、酒和钱币等物品,寓意着婴儿健康、平安、富贵。
烧包之后,家人会为新生婴儿选取一个名字,这个名字通常与彝族的传统文化和信仰有关。
其次是成年仪式。
彝族人们视成年为重要的转折点,一直到成年,他们才被认为具备了为社会做贡献和承担责任的能力。
对于男孩来说,他们需要经过一个特殊的仪式,即“成年礼”。
在成年礼之前,男孩通常要接受家族长辈和教长的教导,学习彝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技能。
成年礼通常在夏季或秋季举行,全村的成年男子穿着盛装,参加庄重而隆重的仪式,向社会宣告他们已经成年。
第三是婚姻仪式。
彝族人们非常重视婚姻,认为婚姻是两个家族之间的紧密联结,也是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婚仪式通常要经过多个步骤,包括姻亲酒礼、聘礼、婚车队等。
在婚礼当天,彝族人们会穿上传统的彝族服饰,进行盛大而庄重的仪式。
婚后,夫妻双方要举行家族团圆仪式,以示尊重和感恩。
最后是丧葬仪式。
彝族人们对于死者的敬重和祭奠非常重视。
当有人去世时,亲人们会迅速组织丧事,举行相应的仪式和祭祀。
彝族人们通常会在丧葬仪式中举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以向死者告别并表达自己的哀思和敬意。
彝族人们还有一种特殊的习俗,就是将亲人的遗体安置在高山上,以示对死者的敬仰和追忆。
彝族传统人生礼俗是彝族文化的精髓之一,通过这些仪式和礼仪,彝族人们表达了对生命、祖先、社会的尊重和敬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西彝族丧葬习俗
蒋志聪
任何一种丧葬不仅仅表现为丧葬本身,而且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情趣爱好与生活史。
彝族的战争生活与游牧生活史决定了其丧葬的形式和必定仪式程序。
越西彝族传统的丧葬习俗是火葬,特殊情况下才土葬、崖葬。
丧礼根据亡者的年龄、生前级别地位、家庭贫富状况等决定其规模,一般情况而言,有子嗣的老年人的死亡最为隆重。
一、丧葬形式
1、火葬礼仪
彝族实行火葬历史久远。
彝族有“彝人生离不开火,死也离不开火”之说,据《越西厅志·夷人志》载彝人“焚于野,掷散其骸骨”,正如《周易·系辞》中所说:“古之葬者厚衣之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
”死亡后,由亲友在野外找一火化地,架柴禾烧尽后垒几块石头为坟。
其中,寿终正寝的老年人,其火葬地一般为家族坟山上。
对于一些非正常死亡的,如枪杀、服毒、跳崖、车祸、难产而死等,不论是长者或是年轻人都进不了家族坟山,一般只能葬于路下方的沟边,不垒石为坟,以示永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火葬时,先挖一小坑,用四根新砍伐的柴作立柱,以东南西北呈“井”字形状,坑上义叉架放柴薪,其中男九层,女七层,将遗体头朝东脚朝西而放,由烧尸人员取下白布分给死者子女,然后在头脚两端同时点火烧之。
2、土葬仪式
土葬通常用于两种死亡,一为麻疯病患或长期患慢性病而死亡
的,二为未长牙的婴儿夭折。
过去在彝族民间由于缺医少药视麻疯病为恐怖之病,要断绝此病症,必须挖深坑埋葬,使其灵魂被镇埋于地下,不得出来危害人类。
埋葬前先挖好坑,将病亡者倒头装于特制的牛皮口袋或木柜或木桶内再用荞面将缝隙密封,放入坑内,上罩一口大铁锅,盖土于其上。
未长牙的婴儿夭折,因尸体太小而不便火葬而给其穿戴齐整后,由邻里大人抱至野地人畜不至的地方,寻一野果树挖坑而葬之,也有装入小木箱而葬的。
二、丧葬程序
彝族认为死亡是人类生命的终结,是人们告别此生走向另一个冥冥世界的分界线,越过此便是另一世界的开始。
丧葬的礼仪大体分为遗体整理、停尸、丧集、守灵、出殡、聚食等六个过程。
1、遗体整理
不论是正常死亡或非正常死亡,彝族都要进行遗体整理。
老年人临终前,家人用碎银放入其口,牵一公绵羊立于病榻前,待病人断气立即将羊捏死,以示献祭,然后给死者整容,合眼、合嘴等,再用白酒或热水给其净身,一般在死前已给其穿好了寿衣,如果突然病故,则要给其给死者穿上黑白蓝配套的寿衣,合,唇瞑,蜷腿,两手交叉于胸前,手指扣拢成拳。
男人死了,反时针给他缠戴青帕,缠扎“英雄结”,称“兹天玛咪”。
“英雄结”必须对准鼻子、朝天,意为上天路无阻挡。
穿戴完后,在堂屋里搭一个灵床,将遗体侧放在灵床上,盖上披毡。
男的左侧卧,意为右手拿剑防身;女的右侧卧,意为左手
便于抓羊毛捻线。
正常死亡的人遗体放在家里悼念,非正常死亡的人遗体只能在门外搭上竹笆棚放在院子里。
2、发丧与奔丧
除麻风病人不发丧外,一般在死亡当天或次日,治丧主家派人分别给亲友报丧,亲友则杀猪宰羊待之,以示慰问。
彝族是一个相当讲求语言表达的民族,大凡很多难于启齿的事都有一系列隐晦用语,如,报丧人不能直截了当说某某已死,要求他人前来参加。
特别是对死者的子女等近亲属,只能说最近某某病重,前来请你们回家看看。
一般在主人的再三追问下,方说出实情,告诉葬期,并劝慰亲友别悲伤难过等等。
亲友得知后,按照规矩备牛羊、卖酒等盛装后前往吊唁,邻居也成群结队跟随前往。
吊唁队伍临近死者家不远处,则要放鞭炮(以前是打枪),死者亲属嚎啕大哭,丧家闻声后也立即放鞭炮(以前是打枪)回应,并派出盛装的迎亲队伍持剑舞刀前往迎接,吊唁队伍入屋开始嚎哭,近亲等情深谊厚者则坐于尸体边,边哭泣边唱述死者的生平事迹,往往唱得听者也禁不住潸然泪下。
主人与酒烟招待前来吊唁的其它亲友,人们边饮酒边谈论死者生前的美好品德与事迹,以此表示对死者的怀念与对生者的安慰。
入夜,各路奔丧的人都回到停放遗体处,举行各种悼念活动。
3、出丧
彝族丧葬礼仪特别复杂,一般长者死后,根据时日测算吉日出丧上山火化,多则七天,少则一至三天。
出丧时辰也需请毕摩或占算师
择吉日吉时。
一般出丧选择在清晨,届时,祭唱师组织多人排成队,以领唱的形式为死者指路送魂,称“阿古荷”。
出殡这一天拂晓前焚尸师做简易担架,称“央如”,用两根长二米五左右的木条子中间用二尺长的木板做横档,男九块,女七块,用白布和麻线捆好后,将尸体侧身放卧在担架上。
祭师毕摩念《送魂(指路)经》,从死者的起居处为起点,以日行距离为一段,一程一程地把死者的魂灵送到祖先居住地“兹兹浦乌”,又把活着的人魂灵返送回家,称“依苦”。
以免子女因思亲太甚灵魂跟着亡者走。
行毕,众人齐声嚎哭,由家族中的男人们将尸体抬至火葬地,众人跟随送到目的的,送葬队又一次嚎哭后,留下负责火化人员与部分亲友陪守,其余人员缓步离开返回死者家,开始给前来参加吊唁的人员按宾客为上的规矩分酒、分肉食,给奖金。
彝族抬尸体有两种,正常死亡的要抬至肩膀,非正常死亡者不得停在屋内,只能停在屋外,抬时只能至膝盖。
越西彝族葬地有一村一个的,也有家族有自己专用的火化地,都选在离住房不远的山坡上,有的就在房前屋后火化后还耕。
行葬人员用两把火炬引路,由4至8人轮流抬起灵担架跟其后,所有的送葬者都拥挤在灵担架后边号丧边朝前走动。
把灵担架抬到柴堆上,安放就绪,待送葬的众亲属离开,焚尸师傅迅速将死者交叉在胸前的一只手扳向背后,让死者仆卧于柴堆,称“撮莫先”。
尸体火化完后,焚尸师傅请死者家属查看是否烧干净。
如果家属满意了,火坑就盖上泥土,周围男人垒九个石头,女的垒七个石头做标记,不修造坟墓。
尸体要焚化完时,亡者近亲则相约前往,看尸体烧得是否干净。
然后,请毕摩在室外对参加火化的人员和工具进行除秽仪式后将其迎入家,杀猪羊款待。
对于寿终正寝的老年人的死亡,彝族谚语有“老者该去则去,儿孙该乐则乐”的说法,故都按喜事办理,其间,要举行摔跤、赛马比赛,获胜者能得到相当的奖赏。
对于丧葬,彝族有一套特别的禁忌与规定,这些规定约束着人们在丧葬中的行为规范,诸多禁忌事项不可越雷池。
如,夫死妻不能当面哭,妻死夫不得哭,若哭则为人不齿与笑话。
推磨必须与平时的相反,平时为逆时针方向,在丧葬仪式上推磨必须顺时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