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文化差异的调查与比较 中国各地区丧葬习俗介绍讲解
解密中国农村九大丧葬习俗

解密中国农村九大丧葬习俗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
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
虽然丧葬品准备及丧葬程序不断减化,但是主要内容并没有太大变化,并且流传至今,家家躲不开,离不了。
丧葬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文明史中的一部分,它涵盖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
那么,中国农村有哪些丧葬习俗呢?一、为何穿孝服孝服亦称丧服,已流行两千多年。
古代行“五服制”,由最粗生麻布到最细熟布分五个等级差别,相继标志直系血缘关系与旁系血缘关系的尊、卑、亲、疏的差异,现在人们常讲“出了五服”或“还没出五服”就是这个意思。
现行的“穿白戴孝”就是由“五服制”演化而来的丧葬礼仪。
冀中地区孝服过去以白粗(土)布为之,也有用白纱布做孝帽的。
今以白平纹布为主,四缘及袖口均不缝,毛口翻出。
腰间系一束麻。
孝衣的繁简大小,以辈份亲疏为据。
头扎“T”字形白布,谓之“孝帽”,帽前挂小棉絮球数个,棉絮球个数多辈份长,少则辈份小,鞋面蒙一白布,尺寸亦以辈份为据,缝之马虎,据曰:破的快,富的早。
吊唁者至,必给以白(黑)布一块,约六、七尺不等。
“五服制”与“披麻戴孝”是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丧葬礼仪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城市通常已采用佩戴黑纱、白花或小绒球等做为哀悼标志,已改变了孝衣的形式和意义,不过在农村穿白戴孝仍很普遍。
还有些村做公用孝衣,供村民租凭,穿后交回,只做为标志,已失去了原始的迷信意义。
黑纱具有简单、文明、社会化乃至国际化的特点。
据传佩戴黑纱的哀悼形式起源于英国,古代英国的贵族死后,他的仆役都要为他穿丧服到哀。
有一位贵族死后,他的仆役购不起丧服,就用一块黑纱致哀(因为那里的丧服是黑色的)。
后来这种简易丧礼传播到世界各地,也传到了冀中。
它本身就是丧葬习俗由繁向简的一个例证。
二、扎纸活的演变扎纸活起源于明清,用纸扎的人形在墓前焚烧,取代了陶本俑殉,当时是一大进步。
这些丧俗传入了冀中,之后又用纸牛、马、车、金银箱、宅院等各种纸扎活,眼下还出现了纸电视、冰箱、轿车等。
各种文化差异的调查与比较中国各地区丧葬习俗介绍概要课件

02 中国各地区丧葬习俗概述
华北地区丧葬习俗
河北丧葬习俗
河北地区的丧葬习俗受历史文化和地 域影响,有着独特的传统仪式和习俗 。在葬礼上,通常会进行守灵、出殡 、下葬等仪式,祭祀活动也较为丰富 。
山西丧葬习俗
山西地区的丧葬习俗注重祭祀和悼念 ,有着一套完整的治丧程序。在葬礼 上,会有各种悼念活动,如烧纸、上 香等,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如 搭灵棚等。
各种文化差异的调查 与比较-中国各地区 丧葬习俗介绍概要
目录
• 引言 • 中国各地区丧葬习俗概述 • 中国各地区丧葬习俗比较 • 中国各地区丧葬习俗的文化影响 • 结论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了解中国各地区丧葬习俗的差异,探 究其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因素。
背景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 的国家,不同地区和民族在丧葬习俗 上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些习俗也在不断地演变和融合。
西南地区丧葬习俗
四川丧葬习俗
四川地区的丧葬习俗注重情感表达和悼 念。在葬礼上,通常会有各种悼念活动 ,如烧纸、上香等,同时还会进行一些 特殊的仪式,如招魂仪式等。
VS
云南丧葬习俗
云南地区的丧葬习俗受多元文化和民族影 响,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在葬礼上,通 常会有一些特殊的仪式和习俗,如做七等 。
西北地区丧葬习俗
陕西丧葬习俗
陕西地区的丧葬习俗注重传统和礼仪。在葬 礼上,通常会进行守灵、出殡、下葬等仪式 ,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如搭灵棚等。
新疆丧葬习俗
新疆地区的丧葬习俗受多元文化和民族影响 ,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在葬礼上,通常会 有一些特殊的仪式和习俗,如做七等。
东北地区丧葬习俗
辽宁丧葬习俗
中国各地丧葬风俗礼仪

中国各地丧葬风俗礼仪各地根据各自民俗的不同葬礼也存在着差异,如今社会对古老风俗的传承已经越来越弱。
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供大家参考。
风俗圆坟、烧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解析1:自古中国丧葬风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风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
(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做七或犯七)。
今日的人们往往将做七转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如今只烧单数,烧大七)。
按丧事风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
(烧五盆纸花)。
按丧事风俗,烧七(做七)。
还有特别需要一说的是犯七。
何谓犯七?就是从亡故之日以农历推算,若逢七之日与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些日子重合,就叫犯七,比方三七与这些日子相合,就是犯了三七。
有道是:“亡人不犯七,活人没饭吃”,意思是说,犯七有利于活人,但亡人却会因此而受罪遭难,所以,遇此状况,活人需要为亡人消灾救难,也就是需要上坟为亡人淋七。
以山西为例,其具体的做法是:用麻纸剪纸人,其数目是比亡人之寿多三个,扎于谷杆上,还要剪一把伞,一架梯子,一座桥。
把这些纸人围成一圈,扎到坟头,中间放伞、梯和桥,然后用水浇放有核桃和枣的漏瓢以淋纸人,并虔诚地念种.种提示亡人的话语,如躲雨了,过桥了,打雷了等等。
从死者咽气之日算起,每7天为一“七”,“七七”之内,孝子不理发,不修面,称为“囚七”。
每“七”均需上坟为死者烧纸钱,尤以“三七”、“五七”、“七七”最重要。
七个“七”中如有一个以上的“七”与农历日期中的“七”相吻合,称为“犯七”,假如没有“犯七”,孝子则要在“复山”前讨足一百户人家施舍的米,用来在“复山”那天款待前来致祭的亲朋。
广东的丧葬风俗送终病者为长辈,在临终弥留之际,家中全部儿孙要守候病榻前“送终”。
各种文化差异的调查与比较中国各地区丧葬习俗介绍

各种文化差异的调查与比较中国各地区丧葬习俗介绍中国各地区的丧葬习俗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而存在很大的差异。
下面将对中国主要地区的丧葬习俗进行介绍和比较。
北方地区:在北方地区,丧葬习俗通常比较庄重和保守。
在丧家,需要悬挂白布,放置烛台和神位,烧香拜祭。
家属要穿戴素朴的服饰,不戴饰物或者佩带鲜花。
丧事期间,家属要素面朝北,不许笑语或长时间外出。
丧葬当天,亲友要戴黑纱,举行循礼,为逝者送行。
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丧葬习俗和北方地区相似,但有一些略微不同之处。
东北地区的丧事一般会摆设神位和安放灵台。
丧期往往比较长,有时达到三年,丧期过后还会祭奠祖先。
另外,东北地区的葬礼通常会制作面人,即用木板雕刻成逝者的面部形象,用以纪念和追思。
华南地区:华南地区的丧葬习俗相对热烈活泼。
丧家一般会隆重张罗,邀请亲友前来吊唁。
葬礼多以家族合葬为主,有时还会修建堂宇。
南方的丧葬中也有舞狮和放炮等形式,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
丧期一般为百日或三年,期间还会举行法会、道场等活动。
西南地区:西南地区的丧葬习俗多样而庄重。
在一些地方,人们会选择高山地带或岩洞进行葬礼,一方面因为土地资源相对匮乏,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缅怀逝者。
丧家会悬挂白布,施行祭拜,但与北方地区相比较不太注重神位的设置。
西南地区的葬礼还常常有跳节令舞和唱曲子的表演。
台湾地区:台湾地区的丧葬习俗独具一格。
一般来说,台湾人会在逝者离世后,先举行告别仪式,并选择进行“送灵”活动,随后再进行火化或土葬等葬礼仪式。
丧期为49天,期间会举行法事和第七天、第四十九天的祭拜仪式。
台湾地区的葬礼还常常有送灵马和开道车队等特色,使丧葬过程更加热烈。
综上所述,中国各地区的丧葬习俗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北方地区丧葬习俗庄重保守,东北地区丧期较长,华南地区丧葬热烈活泼,西南地区丧葬多样而庄重,台湾地区丧葬独具一格。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国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丧葬文化差异

5.吊唁(yan)仪式
在“做七”的同时要进行吊唁仪式。唁是 指亲友 接到讣告后来吊丧,并慰问死者家 属,死者家属 要哭尸于室,对前来吊唁的 人跪拜答谢并迎送如 礼。一般吊唁者都携 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 面用别针挂上 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 条。
6.入敛仪式 吊唁举行完毕之后,就要对死者进行入 殓式。 7.丧服仪式 在所有的这些丧葬习俗中,丧家必须穿 戴丧服
• 第九:党国旗覆灵柩 邓丽君之丧礼除震憾万千歌迷心弦外, 也是台湾有史以来最多党、政、军各方 高层要员出席的艺人丧礼。 在丧礼中,总统府资政郝柏村、行政院 长连战、国防部长蒋仲苓、台湾省长宋 楚瑜、台北市长陈水扁等高层要员均有 亲身出席丧礼。 邓丽邓之灵柩更获覆盖党旗及国旗,仪 式由国民党秘书长许水德和总统府秘书 长吴伯雄亲自主持,这是台湾艺人少有 的殊荣
• 第三:首名艺人丧礼作直播 台湾华视除了一力承担了邓丽君丧礼的 筹备过程外,亦都现场直播整个丧礼过程。 据台湾资深记者表示,台湾除了军政要人的 丧礼曾经试过直播外,艺人从未有过这般受 重视。电视直播丧礼,以慰丽君歌迷的思念, 亦都是台湾一个纪录。
• 第四:接近三周才出殡 香港处理红星的丧礼,通常都是采取尽快入 土为安的做法,所以七至十天便会举行丧礼。 而邓丽君由逝世至出殡,前后等了十九天, 应该算是最长的红星丧礼。 丧礼由早上七时开始仪式,采访的媒体 记者,三时许便要起床前去第一殡仪馆,而 凭吊的歌迷也要半夜三、四点便到门外排队 轮候,才能向邓丽君作最后致敬。
宗教伦理、崇尚个人与自我、 权利平等、崇尚亲爱
灵魂升华,解脱生前 痛苦
社会各阶层:重孝
1.讨论死亡时心态 不同
中:恐惧,否定、蒙蔽的负面 态度 西:生死相同,无明显心理 冲突 生:尽责 责任 死:为责任而死 皇权 忠效 信念 忘我的死 精神的升华
汉族丧葬仪式研究综述

汉族丧葬仪式研究综述汉族丧葬仪式起源于古代礼仪制度,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仪式。
根据史书记载,汉族丧葬仪式包括三个主要环节:辞丧、设灵和下葬。
辞丧是即将举行丧葬仪式前家属的悲痛表达,通过哭丧来纪念去世者,并且向亲友告知丧事。
设灵是丧家设立守灵堂,供奉去世者的遗像或灵牌,供亲友前来吊唁。
下葬是将去世者的遗体安葬于地下,包括入殓、送轩车、引灵、安葬四个程序。
这些环节在汉族丧葬仪式中持续存在至今,成为了传统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汉族丧葬仪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科技的发展使得殡葬服务更加规范化和现代化,很多家庭选择了火化代替传统的土葬。
同时,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与都市化也影响了丧葬仪式的举行。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简化丧葬仪式的程序和规模,以减轻经济和精神负担。
此外,多元文化的交融也对汉族丧葬仪式产生了影响。
随着人们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一些异域的丧葬习俗也逐渐被融入到汉族丧葬仪式中。
例如,有些家庭会在丧葬仪式中举行喪事會、宴请亲友等活动,这些做法旨在悼念去世者的同时,也传承了其他文化的一些习俗。
此外,个性化的丧葬仪式也逐渐兴起。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有更多的选择和意识,对于丧葬仪式的要求多样化。
有些人倾向于举办隆重的仪式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而有些人则更注重私人的追思和祭奠。
这些趋势使得丧葬仪式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
总结而言,汉族丧葬仪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历史沿革、变迁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多元文化的交流,丧葬仪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无论是传统形式的丧葬仪式还是现代个性化的丧葬仪式,都彰显了人们对逝者的哀悼和追思之情,使得汉族丧葬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探析中国传统葬礼中的哭泣现象——兼谈中西传统葬礼中的哭泣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探析中国传统葬礼中的哭泣现象——兼谈中西传统葬礼中的哭泣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探析中国传统葬礼中的哭泣现象——兼谈中西传统葬礼中的哭泣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在人类社会中,葬礼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仪式,是人们向逝去的亲人或朋友表达敬意和缅怀的方式之一。
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葬礼中人们对逝者的哭泣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探究中国传统葬礼中的哭泣现象,并与中西传统葬礼中的哭泣进行比较,从而揭示其中蕴含的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葬礼中,哭泣是一种被广泛接受和鼓励的行为。
无论是死者的亲人、朋友还是在场的其他人,都会表达出浓厚的悲痛之情,放声痛哭。
这种哭泣行为往往伴随着言语的吟诵、呼喊,甚至有人跪地痛哭,以此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悲伤之情。
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哭泣可以宣泄内心的情感,同时也是对逝者的一种表达敬意的方式。
与此不同,西方传统葬礼中的哭泣表现相对温和。
在西方国家,人们更倾向于以内心的悲伤和沉默表达哀思,而不是放声痛哭。
西方文化中对于表达情感的方式更多的是通过面部表情、目光交流和悼词等来表达哀思。
西方文化强调保持克制,不让情感过度流露,以此体现一种庄重的仪式感。
这中西方传统葬礼中的差异部分源自两种文化对待死亡的态度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视死亡为生命的终点,同时也是一个人去世后的转折点。
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死者并没有彻底离开,而是寄托在人们的记忆中,通过祭祀等仪式来与生者保持联系。
因此,在中国传统葬礼中,对逝者的哭泣可以理解为对生者与死者之间情感联系的维系。
而在西方文化中,死亡被视为生命的终结,人们更加注重对逝者的敬意和尊重。
在葬礼仪式中,静默不语的哀思符合西方文化中的庄重和尊敬的原则。
西方人更倾向于以内心的默哀和回忆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而不是通过哭泣来宣泄情感。
这种对待死亡的差异渗透到了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中。
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家族观念和集体认同,葬礼被视为一种家族传承和认同的重要仪式。
因此,中国人更加倾向于公开地表达情感,以展示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
农村丧葬习俗调查报告

农村丧葬习俗调查报告农村丧葬习俗调查报告在某些事情不明真相时,我们就需要好好地展开调查,并根据掌握到的材料,形成调查报告。
快来参考调查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农村丧葬习俗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村丧葬习俗是几千年来一代代流传的民间习俗。
如果哪家老人病故,故者晚辈一是要用硬币含入老人口中,叫含口钱。
老人含了含口钱,以示到了阴间,有吃有穿。
二是要烧落气钱,落气钱的数量是3.6斤、6.6斤,老人一落气,孝男、孝女要跪着烧,一边烧一边喊(爹)(妈),我们烧钱给你了,你要好好管理。
烧完后用草纸包成三份,两分到入棺时放于故人头两边,让他以后用,一包放在他手边,以便于他到阴间过关时,用于开支关卡费。
殡葬程序大致有以下几项:一、入棺入棺前孝家先要把老人洗净,穿好衣服,然后停于正堂屋中,下垫白布,上盖红布,然后派人去瞧日子,还要派男孝去请族宗自亲长辈到场(男老人先请叔叔、大伯,女老人要先请舅舅等长老),自亲长老到场后,在他们的监督下,开始入棺,入棺时,将棺材用条凳放于正堂屋中,选好吉时,请个经验丰富之人,扫材,扫材时打开棺盖,用一只雄鸡,提鸡面向大门、念:“此鸡不是非房鸡,玉母娘娘刺下扫棺鸡,从里往外挥动,一扫孝堂生魂出,二扫孝家人等生魂出,三扫六牧牲口生魂出,四扫五谷杂粮生魂出,五扫亡人死魂入、生魂出、死魂入”,将鸡从里向往丢出。
扫完棺材后,在棺内垫纸,用草纸叠成三角形,铺在棺底,铺纸要算亡人有几岁,就铺几份,另加三份。
左右和底数量一样,纸铺好后,开始入棺,入棺时,亡人头顶要放瓦,脚边要放砖(叫头顶铜瓦脚采金砖)。
老人入棺材前要把身上的铁器、扣子全部剪掉,老人的腰带要用棉线,一岁数一根,另加三根合拼系在老人腰上。
二、领地领地要根据老人的属相、来配山向,按照阴阳先生的指点,葬在哪方亡命八字合葬哪方,还有哪方山向利葬哪方。
山向以亡命是两回事,山向不利,今年不利,明年利,可不开向,到利年开向,如果亡命人八字不合,就永远不合不能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的葬俗方式
1、土葬
土葬:葬式之一,又称埋葬,处 理死人遗体的一种方法,流行 于世界各地,一般是把尸体先装在棺材里,然后再 把棺材埋在地里 。 土葬是我国产生最早、流传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 广、涉及民族最多、最为普遍的一种丧葬民俗。 当代我国政策允许实施土葬的十个少数民族:维吾 尔族、回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 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
中国各地区丧葬习 俗的调查与比较
——中国各地区葬俗及方法 介绍(以京、贵、藏为例)
概念解析
丧葬:指办理丧事和埋葬死者丧葬事宜。 丧葬习俗是以丧葬为基础,在民间长期相 沿、积淀而成的丧葬风尚和习俗。随着社 会的发展,文明与进步,国家殡葬制度的 改革,长期形成的丧葬习俗也在不断注入 新的内容。也就是说,没有丧葬制度,也 就不可能产生丧葬习俗。
二次葬:是在采取埋葬、火葬、风葬等等方式后,对尸
体作二次或以上的处理。我国南方地区台湾、福建、广
东和广西的汉族和壮藏,自古以来比较流行二次葬。人 死后即棺殓土埋葬。待三五年后尸体腐烂后再择吉日, 发开棺,检取骨殖,将骨头擦洗干净、晾干。再按照次 序分头、颈、胸腰、下肢装入特制的陶瓮。俗称“金
塔”。这种二次葬又称二次洗骨葬或二次捡骨葬,至今
4、树葬
树葬: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葬法,它的主要形式 是把死者置于深山或野外的大树上,任其风化; 后来,有的稍作改进的方式是将死者陈放于专 门制做的棚架上。由于置放尸体后任其风化, 故树葬也称“风葬”、“天葬”、“挂葬”、 “木葬”、“空葬”或“悬空葬”。树葬是树 居的反映, 因此,树葬也是原始生活在葬俗上 的遗存。
悬棺葬俗的演变形态:
(1)洞穴式(初始形态) (2)凿穴式(发展形态) (3)桩木式(定型形态)
悬棺葬俗产生原因: 高山悬崖:特殊的生活地理环境 对高山悬崖的崇拜(山崇拜)信仰产生了崖葬
(1)灵魂观念与特殊的地理环境相结合产生悬棺葬
(2)特殊的葬孝观念产生悬棺葬俗
生者的利益和死者的愿望通过奇特葬俗方式得到和谐统 一
土葬的基本原则:入土为安 土葬产生原因: (1)人类生存意识引起的原始生态环境保护行为产 生土葬; 人类丧葬民俗起源于对动物行为的模仿; 动物行为属于自然本能; 人对动物的模仿属于文化行为 (2)人性的发展,人伦情感关系进化产生土葬 (3)灵魂信仰与农业社会“以土为本”的观念 (4)儒家孝道伦理维系着土葬习俗的长期盛行 朱熹《朱子大全》卷92:“葬之言藏也……使 其形体全而灵魂得安,则其子孙盛而祭祀不绝,此 自然之理也。”
中国各地区丧葬方式
丧葬习俗流传至今,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世界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丧葬习俗。丧葬文化流 传至今,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文明史中的 一部分,它涵盖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 派的思想理念。 中国丧葬方式种类有:土葬、火葬、悬棺葬、 天葬、树葬、水葬、石葬、塔葬、洞葬、二 次葬、现代葬等。
火葬产生原因: (1)受佛教焚尸葬俗影响而火葬 (2)贫困之家无力承担土葬费用而实施火葬 (3)受少数民族葬俗影响而火葬
3、悬棺葬
悬棺葬:是我国古代流行于南方地区的一种将棺木放置于 悬崖峭壁之上的一种古老葬俗方式。其葬法是利用天然岩 缝或人工木桩把棺木悬置在嘴壁之上,或者将棺木放在天 然或人工凿成的岩洞之中,悬棺葬的葬地都是选在面临江 河的绝壁高岩上,其葬具多为船棺,长2-3米,宽约半米多, 形体似一只船,分为头、尾和仑三部分,头尾翘起,仓为 棺枢,安放尸体。 又称:崖洞葬、石葬、崖葬、岩葬、仙人葬、箱子岩、挂 岩子 起源时间:商代后期(福建武夷山“船悬棺”距今3400年) 分布区域:南方山区(西南云、贵、川及长江以南的省区)
在福建、广东、广西的女村地区还保留此种葬俗 。
8、现代葬俗
解放以后,国家为了节约土地,杜绝疾病蔓延,规定除部分少数 民族外,其余一律采用火葬。人死后,被送往殡仪馆停放,尸体赤裸 冰冻存放。为了延长保存时间,殡葬人员会在死者脚板底扎一个洞使 死者的血全部放走。 尸体送到殡仪馆后,一般三天内举殡,举殡分遗体告别仪式和追 悼会两部分。遗体告别仪式时设置“灵堂”,灵堂四周排满花圈,花 圈上挂满亲朋戚友的挽联。告别仪式开始先播放一段哀乐,悼念者默 哀三分钟,之后向死者三鞠躬,最后绕遗体一周,瞻仰死者遗容。长 子手捧死者遗照领悼念者去小礼堂开追悼会。追悼会主要是表彰死者 生前功迹,因过于形式及劳民伤财,现已基本取消。遗照一般不用彩 色,且用“炭烧瓷相”,以示永久存。 举殡后“灵车”--现称“专用车”把遗体送到火葬场--俗称 “大烟囱”,经大火焚烧后尸体化为灰。亲人可根据情况把骨灰放入 骨灰盒保留,也可把骨灰撒入大海、植树等。
5、天葬
天葬:是蒙古、藏族等少数民族
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人死后把尸体拿到指定的地点
让鹰(或者其他的鸟类、兽类等)吞食,认为可以带 到天堂。跟土葬,水葬,火葬一样,是一种信仰,一 种表达对死者的一种方式,其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 现象,从其起源、形式、内容以及仪式的实施,都要 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业方式以及外来文化等因素的 影响。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不同的民族乃至不同的社会阶层都会形成不同的天葬
仪式。
6、水葬
水葬:在我国不普遍,康藏地区有此葬法。 人死后,由喇嘛诵经,然后投入江河中, 也有的盛于木匣中,到江河急流处打碎木 匣,沉尸于江河中。沿海地区有将棺木置 于海滩,利用潮涨冲入大海而水葬的。 水葬也用于处理特殊死亡,如四川大渡河 沿岸的汉族,过去对得传染病而死的人实 行水葬。
7、二次葬
2、火葬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火葬是一种处理尸体的方式,具体而言是以火把尸体烧 成骨灰,然后安置在骨灰瓮中、埋于土中、撒于水中或 空中,甚至以火箭射上太空。 现时中国大陆的火葬比例为53% ,美国为26%,英国 为70%,日本则超过90%。 产生时间: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 流行区域:西北地区 我国传统丧葬涉及火葬的民族:羌族、彝族、怒族、拉 祜族、普米族、哈尼族、纳西族、瑶族等等。(现代葬 法多以土葬为主) 汉族视火葬为异端,火葬焚尸被认为是有悖孝道伦理的 恶俗。所以汉民族地区火葬现象彻底根绝,一些过去实 施火葬的少数民族如羌族,也开始转向土葬,土葬成为 各民族普遍推行的丧葬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