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丧葬的民俗

合集下载

丧葬民俗文化ppt课件

丧葬民俗文化ppt课件

(七)大殓
旧俗一般都在死后的第三天进行,俗称“三朝”。一方 面因当时没有尸体的冷冻防腐条件,遗体不能在家中久停; 另一方面,丧事早日料理完毕,死者灵魂早日安息,生者早 日安心。现在大殓日一般仍沿旧俗,也有在数天以后进行的。 (吊唁,穿衣,整容理发,入棺)
(八)做七
人死后,每隔七日,请和尚或道士做一次法事,超度亡 魂,并设斋祭奠死者。至七七四十九天为止,故七七又称 “断七”。 头七,因死者新亡,仍有亲友来吊唁和告慰家属,比较 隆重。二七、三七、四七祭奠从简。五七,死者的亲戚一般 都要再来吊唁,因此场面仅次于大殓。俗传死者亡魂于“五 七”前夜回家“省亲”。这天夜里,用馄饨和塌饼供奉死者, 至亲守灵至深夜。六七,由出嫁的女儿出资操办。当天早上, 女儿、女婿携带酒菜到父母家供奉祭祀。七七,丧家要举行 隆重祭祀活动,亲友也来吊唁。规格大致与头七相同。有的 人家在这天祭祀完毕后撤掉灵堂,俗称“起灵台”,也有的 至一百天后才撤掉的。Fra bibliotek (二)礼仪烦琐
中国古代为了强化忠孝观念,在丧俗中形成了一整套烦琐的
礼仪,如丧服一项,就有五个级别和类型,不同辈份不同亲 疏的人穿哪一种丧服,都有严格规定。又如《礼记》记载, 服丧三日之内不能进食,三月不能梳扮,三年不能欢娱, “非丧事不言”。 “五服”规制: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si1)麻。“斩 衰”用极粗的生麻布制成,四缘及袖口均不缝边,使断处外 露,服期三年。“齐衰”用生麻布做成,四缘及袖口均缝边, 服期根据亲疏不同,有三年、一年或数月不等。“大功”用 熟麻布制成,四缘及袖口缝边,布质较齐衰细,较小功粗, 服期九个月。“小功”用较细的熟麻布制成,四缘及袖口辑 边,服期五个月。“缌麻”用最细熟麻布制成,四缘及袖口 均缝边,服期三个月。

中国人死后的规矩

中国人死后的规矩

中国人死后的规矩
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人死后的规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但在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细节。

1.停尸仪式:在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亲属们守护逝者度过
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个过程被称为“停丧”。

2.报丧仪式:通过发送信号告知亲友和村民,以通知他们有人去
世的消息。

3.招魂、送魂仪式:在一些地区,人们认为死者的魂魄可能会迷
失方向,因此需要通过特定的仪式将其引导回家。

4.“做七”仪式:这是一种传统的丧葬仪式,通常持续七七四十
九天,以纪念逝者。

5.吊唁仪式:参与者通常会携带衣物或其他礼物,并附上写有哀
悼话语的纸条。

6.入殓仪式:分为“小殓”和“大殓”,前者指穿上寿衣,后者
则是将尸体放入棺材。

7.丧服仪式:家庭成员穿着特定颜色的服装,以此表达对逝者的
哀悼之情。

8.出丧择日仪式:根据迷信说法,选择合适的日子下葬,以确保
逝者的灵魂得以安宁。

尽七汉族丧葬风俗

尽七汉族丧葬风俗

汉族丧葬风俗是指汉族在死亡、埋葬、祭祀等一系列活动中形成的风俗习惯。

以下是对汉族丧葬风俗的介绍:
1. 停尸仪式:在古代,当有人去世后,丧家在其咽气后的三至五日之内必须停尸。

同时为亡者穿上整齐的衣服,将香烛点燃,食品供奉,并安排好丧事活动的进程。

2. 入殓仪式:接下来,丧家会给亡者洗澡更衣,并让他们穿着寿衣入殓。

一些地区的人们会在棺材下铺上五谷,如小麦、大豆、玉米、稻谷、高粱等,寓意五谷丰登。

3. 祭奠仪式:祭奠仪式是丧葬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追思会、祭祀仪式等。

祭奠仪式的意义在于表达对亡者的缅怀和哀思之情。

4. 墓葬仪式:在完成祭奠仪式后,丧家会为亡者举行墓葬仪式,将棺材埋入墓地。

在墓葬过程中,丧家会进行一些特殊仪式,如烧纸钱、燃放鞭炮等,以示对亡者的尊重和祈求保佑之意。

此外,汉族丧葬风俗中还有一些其他习俗,如烧纸钱、送灯等。

烧纸钱是汉族丧葬习俗中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人们会在墓地或家中烧纸钱,以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

送灯则是将灯笼送到寺庙或家中,为亡者照亮道路,使其平安到达彼岸。

总的来说,汉族丧葬风俗是人们在面对亲人离世时所表现出的悲痛和缅怀之情的一种表达方式。

这些习俗虽然具有传统性和地域性差异,但都是为了寄托哀思、尊重亡者和祈求保佑之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一些传统的丧葬习俗逐渐被简化或改变,但它们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果需要更多信息,可以参考相关书籍或咨询当地人。

中国传统丧葬流程

中国传统丧葬流程

故人丧葬习俗中国传统丧葬流程一、报丧长辈去世后,即“报丧”,也叫“送信”,乡间还有个把“报丧”俗称为“把信报”,家中死了人,孝子将死者内外穿戴整齐,把一个用红纸剪成的三角形或梭形的“讣闻”和“四块亡者留下的顶带花翎或披肩绸子的帽翅”摆在堂中央,以示通知乡邻。

报丧的办法因地区不同而略有差异,一般死者的嫡亲在临近咽气之前或咽气之后,由儿子或女儿亲自去送信;有的地方由儿子去报丧,女儿留在家中接待吊唁的宾客;还有的地方留少数人守候死者,其他的人都去向亲友报丧。

报丧者到了亲友家门,不能径直进入屋内,一般要在屋外喊几声,等有人应声走出来接待,才进屋说出死者是谁和去世的原因,但也有一进门便拱手向人哭丧的。

二、奔丧奔丧是亲友闻讯后前来吊唁。

旧时汉族人相信灵魂不灭和轮回转世,已故的人虽然离开了人间,但其灵魂仍然长存在亲人中间。

“奔丧”者就是向已故亲人表达孝敬之情。

过去人们特别重视丧葬之礼,服丧期间能否守丧尽礼,直接关系到自己及其亲属的荣辱问题。

根据传统的丧期规定,“奔丧”最少为57天,多的长达700余天。

“奔丧”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与死者关系的亲疏。

在封建社会里,不同阶层的人奔丧期限是不一样的。

有的地方还规定奔丧期限以家中有无劳动力为转移。

无劳动力的可以短些,有劳动力的可以长些。

但是无论长与短,都不能超过法定期限。

在统治阶级内部,也有奔丧期限的差别。

三、停灵停灵又称“厝柩”,即暂时把灵柩停放在某处,等到选好正式下葬的“风水宝地”之后,再行安葬。

旧时汉族人的死亡习俗,“停灵”根据居地状况、家庭经济等不同而不同,时间或3、5日,或7、9日不等。

“五七”之日,子孙请和尚诵经;犯单数的(6、1、4),加请尼姑。

“双七”之日;本家的孙子和曾孙等吹着唢呐、打着鼓乐为亡灵祭奠诵经。

也有请道士念经画符,超度亡灵的。

同时还要为死者招魂、招魂幡上写有“我阳间有父母双亡”字样。

四、守灵停灵期间要有人守灵。

守灵人多为死者的晚辈直系亲属,也有请阴阳先生或无香火喜闲的人守灵的。

传统丧葬礼俗

传统丧葬礼俗

传统丧葬礼俗丧葬1、送终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

送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

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

在老人临危之时,家人要将其从卧房移到正庭中临时铺设有板床上,板床在较穷的地方就用临时卸下的门板做成。

因为民俗以为人若在床上死。

灵魂就会被吊在床中,无法超度。

有的地方也把死老是否在板床上死看作是子女是否尽了孝道的标准,老人在床上咽的气,子女往往会受人非议。

夭折的人,家人虽不会将其移入正庭,但也会将其移至床前地上。

如果死者之上还有长辈,死时,也不移入正庭。

在许多地方,人死之后,家人都会烧纸钱,称为"烧倒头纸",有的地方更明白,叫:"烧落气纸"。

此外,还人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

人死之后,家人要围在死者身边恸哭,未死时,则禁止哭泣。

2、报丧死老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对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吊下葬的日期。

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叩首。

3、入殓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以白绸(有的地方也用纸钱)掩面。

民俗以为,不能给死老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兽;为死者穿衣时,不要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

有的地方要求为死老配木梳一把,镜子一面。

在死者死后的二十四小时内,要由专人选择好时刻,正式将尸体移入棺中,入棺时,死者一般是头朝里脚朝外。

4、守铺死老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老铺侧,以示服孝,叫做" 守铺"。

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护、睡卧在棺旁,叫"守灵",也叫"困棺材"。

中国各地丧葬风俗礼仪

中国各地丧葬风俗礼仪

中国各地丧葬风俗礼仪各地根据各自民俗的不同葬礼也存在着差异,如今社会对古老风俗的传承已经越来越弱。

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供大家参考。

风俗圆坟、烧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解析1:自古中国丧葬风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风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

(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做七或犯七)。

今日的人们往往将做七转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如今只烧单数,烧大七)。

按丧事风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

(烧五盆纸花)。

按丧事风俗,烧七(做七)。

还有特别需要一说的是犯七。

何谓犯七?就是从亡故之日以农历推算,若逢七之日与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些日子重合,就叫犯七,比方三七与这些日子相合,就是犯了三七。

有道是:“亡人不犯七,活人没饭吃”,意思是说,犯七有利于活人,但亡人却会因此而受罪遭难,所以,遇此状况,活人需要为亡人消灾救难,也就是需要上坟为亡人淋七。

以山西为例,其具体的做法是:用麻纸剪纸人,其数目是比亡人之寿多三个,扎于谷杆上,还要剪一把伞,一架梯子,一座桥。

把这些纸人围成一圈,扎到坟头,中间放伞、梯和桥,然后用水浇放有核桃和枣的漏瓢以淋纸人,并虔诚地念种.种提示亡人的话语,如躲雨了,过桥了,打雷了等等。

从死者咽气之日算起,每7天为一“七”,“七七”之内,孝子不理发,不修面,称为“囚七”。

每“七”均需上坟为死者烧纸钱,尤以“三七”、“五七”、“七七”最重要。

七个“七”中如有一个以上的“七”与农历日期中的“七”相吻合,称为“犯七”,假如没有“犯七”,孝子则要在“复山”前讨足一百户人家施舍的米,用来在“复山”那天款待前来致祭的亲朋。

广东的丧葬风俗送终病者为长辈,在临终弥留之际,家中全部儿孙要守候病榻前“送终”。

传统丧葬礼俗

传统丧葬礼俗

传统丧葬礼俗丧葬1、送终老人生命垂危之时,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直到亲人去世,这在习俗中称为"送终"。

送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未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

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

在老人临危之时,家人要将其从卧房移到正庭中临时铺设有板床上,板床在较穷的地方就用临时卸下的门板做成。

因为民俗以为人若在床上死。

灵魂就会被吊在床中,无法超度。

有的地方也把死老是否在板床上死看作是子女是否尽了孝道的标准,老人在床上咽的气,子女往往会受人非议。

夭折的人,家人虽不会将其移入正庭,但也会将其移至床前地上。

如果死者之上还有长辈,死时,也不移入正庭。

在许多地方,人死之后,家人都会烧纸钱,称为"烧倒头纸",有的地方更明白,叫:"烧落气纸"。

此外,还人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

人死之后,家人要围在死者身边恸哭,未死时,则禁止哭泣。

2、报丧死老咽气后,家人应尽快向亲友发出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对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开吊下葬的日期。

报丧的孝子要穿孝服,戴孝帽,到了别人家,不能进门,有人来迎接时,无论长幼,都要叩首。

3、入殓死者入棺前,要为之整容,如剃头、刮脸、换擦洗身、穿寿衣等,然后再以白绸(有的地方也用纸钱)掩面。

民俗以为,不能给死老穿皮衣皮裤,否则死者会转世为兽;为死者穿衣时,不要将眼泪滴到死者身上,否则以后做梦就见不到死者。

有的地方要求为死老配木梳一把,镜子一面。

在死者死后的二十四小时内,要由专人选择好时刻,正式将尸体移入棺中,入棺时,死者一般是头朝里脚朝外。

4、守铺死老家人在老人死后到正式放入棺材期间,要昼夜轮流守护在死老铺侧,以示服孝,叫做"守铺"。

死者入棺之后,家人守护、睡卧在棺旁,叫"守灵",也叫"困棺材"。

中国古代丧葬礼程序

中国古代丧葬礼程序

中国古代丧葬礼程序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程序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丧期、告别仪式和后丧期。

1.丧期(丧葬期):
o丧家悬挂孝幡:在亲人过世后,丧家会悬挂孝幡,以示家中有人丧失。

o丧服穿戴:丧家成员会穿戴孝服,孝服的颜色和款式有规定,并且根据亲属关系的亲疏有所不同。

o守灵:去世后,会在家中或者丧志所设守灵。

o停工停业:丧家在亲人丧期内停止工作、停止经营生意。

o禁忌:丧家遵循一些禁忌,如禁止娱乐活动、禁止往来访客等。

2.告别仪式:
o备办灵柩:将亡者遗体安置于棺木中,并准备灵车。

o祭祀仪式:进行祭祀、烧纸扫墓等仪式,以祭奠亡者和祈愿亡者安宁。

o守夜:在告别仪式前,丧家成员会在亡者灵柩前守夜。

3.后丧期:
o安葬:将灵柩运往墓地或者火化,进行安葬或火葬。

o居丧:丧家在亲人告别仪式后继续居丧,时间相对
短暂,期间维持一定的丧制。

o解丧:后丧期结束后,丧家解除丧制,重归正常生活。

这些丧葬礼程序在古代中国常见于封建社会时期,具体的细节和规定会因时代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丧葬的民俗第一节:丧葬民俗概述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法则,死亡与诞生一样是人生中的大事。

丧葬民俗就是人们如何对待死者离去的灵魂和怎样处理他的尸体的方式方法。

远古时代,人们对死尚无认识和理解,因此弃尸而去,置之不理。

至母系氏族公社早期开始有了灵魂的概念从而产生了原始的丧葬民俗,进而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丧葬礼俗。

我国古代《周礼》、《仪礼》、《礼记》等典籍对我国古代的丧葬民俗有着详细的记载,数千年来一直沿袭无大变。

(一)主要的葬法1、土葬:世界各民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葬式,又称埋葬。

汉族自古以来实行土葬。

它与农业社会定居的生产生活方式关系密切。

寓意入土为安。

2、火葬:是以火焚尸,将骨灰储于盒(坛、缸、瓮等)内。

古代盛行于羌族、藏族、女真族等少数民族。

因民族不同,火葬仪式、方式各不相同。

四川、云南大小凉山彝族火葬时,凶死者骨灰予以扬弃,正常死亡者的骨灰用土稍加掩埋。

拉祜族火葬时,将死者及其生前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具一起火化。

普米族则先将尸体放进四方形棺中抬到火葬场,用斧劈开,把尸体置于放有蜂蜜和酥油的“柴房”中火化,后收骨灰送往高山的骨灰洞中。

建国后,由于丧葬制度的改革,在大中城市中,火葬已日益普遍。

与人们崇拜火神,寓意走向光明。

3、水葬:我国康藏地区和沿海地我古有水葬之俗,此葬法污染水源,故行之甚少。

4、天葬:包括鸟葬、树葬、风葬等。

中国藏族普遍采用的一种葬俗,至今仍保留。

(二)葬式:指安置尸体体位、姿势的方式方法。

各民族基于不同的信仰观念,有不同的习俗。

(三)葬制:单身制、夫妻合葬、家族聚葬、公墓聚葬、按等级而葬(是古代礼制的重要内容、事死如事生)。

第二节中国的丧葬民俗一、汉族的丧葬民俗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

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

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

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

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

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

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

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

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

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

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

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

奔丧者均要丧服。

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

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

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

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

送葬又叫出殡。

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

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

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主要是近亲、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

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

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

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

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

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

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

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

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

《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

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

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一)传统的丧葬民俗1、丧俗:停尸、哭丧、报丧、招魂与送魂、做七与吊丧、入殓、出殡2、葬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

下葬有隆重的仪式。

(二)新时代的丧葬民俗1、举行追悼会:从吊丧中发展而来。

(1)布置灵堂:正中挂死者遗像,地中央放死者灵床,化妆后的遗体置其上,周围放置鲜花、松柏树枝,两侧排列花圈。

(2)向遗体告别仪式由殡仪馆专门人员或亲友、有身份者或工作单位相关领导主持。

2、火葬与树葬全国普遍实行火葬。

近年来学者提倡一种新的葬俗-树葬,建立生态园林墓地。

(天人合一思想)二、少数民族的丧葬民俗(一)蒙古族丧葬习俗1、丧俗:(1)指路(“苏讷思穆日扎合”)人死后要请喇嘛念经、指路,让死者到“德娃珍”去。

(“德娃珍”:民间认为那里没有灰尘,是享福的地方。

)(2)丧服有的地方死者穿蓝裤,白布衫。

蒙古民族以白为纯洁,以蓝为民族本色。

布用平纹,不穿绵衣。

儿女不许伸手给死者穿衣。

死者遗留衣服,多赠给为死者穿衣服的人。

(3)入殓入殓时死尸不能从门过,要打开窗户,用秫吉三根拼成门形,尸体从窗户抬出去。

(平日里小孩子不许跳窗户,孩子跳窗户还要跳回来,再从门走。

)(4)出殡出殡时,灵车上不是死者头朝前,而是脚朝前。

(5)杀牲死了人,无论穷富都要死牲祭献,根据穷富不同,大至猪头,小至鸡。

在一定程度上是古代"杀殉"、"血祭"的遗俗。

死者如年岁高,供品被视为福物。

供品要分给亲族人们。

祭献的鸡,多留给送灵下葬的人们出殡回来后食用。

(6)合葬夫妻合葬与他族不同的是男在右,女在左。

(7)烧食物蒙古民族不烧纸,是烧些死者生前喜欢用的食品。

焚烧食用后的畜骨为死者祝福。

(8)服丧古时有守孝习俗。

《北史·室韦传》载:“父母死,男女娶哭三年”。

近代变为祭七(“首七”、“三七”、“五七”、“七七”)、祭百日、周年。

服丧期间,穿素服、禁娱乐。

有的地方的蒙古民族,未婚男女、孤身无子者、月子病(产期患病)患者或恶病(传染病、痨病、恶疮)患者,以及横死(凶杀、车祸等致死)者,均按火化后再土葬的习俗。

火化后,把骨灰碎骨装入布袋,再装入坛罐中埋入地下。

蒙古民族的丧葬仪式,有受其他民族影响的部分,也深受宗教影响。

一般说,蒙古民族的丧葬仪式,比较纯朴,礼仪节俭,多具有宗教色彩。

如今,随着社会发展和思想文化的提高,一些带有宗教色彩的丧葬活动如念经等已经逐渐少了。

土葬正逐步发展为深葬;火葬也不再限于原有那些,逐步习惯于送火葬场火化(多见于城镇)。

在牧区,葬礼完后,为亲友们摆殡席,蒙古人称“宝音阿日哈”。

城市中的一般举行追悼会,以缅怀死者,寄托人们的哀思(二)回族的丧葬民俗回族的丧葬民俗,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是回民聚居区,还是回汉杂居区,总起来看,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实行土葬,忌火葬。

回民实行土葬,传说是根据伊斯兰教关于安拉造化人类始祖阿旦,是由泥土造成,死后仍归于土中而来的,有“入土为安”之说。

回民有句俗语说:“天下的土,埋天下的回回。

”第二,主张速葬。

回族的丧葬根据伊斯兰教“三日必葬”的规定,一般是早上无常,下午埋;晚上无常,次日早上埋,不能超过三天。

也有个别特殊情况在第四天埋的第三,从俭节约。

回族由于受伊斯兰教“葬必从俭”影响,在处理丧事上,主张薄葬,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回族当中有着一句俗语:“死后铺金盖银,不如生前厚养孝顺。

”讲究生前竭尽全力抚养行孝,反对死后大操大办。

所以,现在回族人办丧事,一是不用棺,只用三十六尺白布缠身。

有的阿訇带头从俭办丧事。

二是不设灵位,不搞繁文缛节,禁止送花圈幛联,待葬期间不宴请,出殡仪式简单、安静,一般不动用车辆,不雇用吹鼓手吹吹打打,也不讲究任何排场。

埋葬不用殉葬物,不搞什么纸车纸马、童男童女等纸火。

送葬中禁止摆设任何祭品,不举行任何祭奠。

第四,一律平等。

回族在处理丧事上,无论是地位较高的掌权者,有一定影响和威望的阿訇学者,还是普普通通的一般教民、鳏寡孤独无人照料的人,不管是长寿的百岁老人,还是十几岁的少儿,毫无贫富贵贱、大小之区分,一律平等。

都是在阿訇的引导下,用水冲洗后,白布缠身,举行殡礼,最后将尸体抬往公墓安葬。

第五,有自己的场地。

回族不管是聚居区,还是与汉族杂居区,都有自己圈好的坟地。

决不允许非穆斯林埋葬,也不到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坟地去埋。

在回族聚居区,有的为了就近方便,还根据地域、家族等情况,分几个坟地。

回族人不信风水,也不看风水,只要干燥、平稳的地方就可作坟地。

凡是回族人都可以埋在一起,各占一穴地,反对多占地盘。

第六,其他。

回族丧葬中的有些仪式和活动,是回族对亡人表示怀念或纪念的一种形式,并非伊斯兰教所规定,也不是必须遵守的圣行。

如亡人入土前的焚香、传经、做都阿,念七窍米、写护心都阿,七日、月头、百日、周年等宗教活动,虽然都举行宗教仪式,也都有所托词,但主要表现了亡人亲属代亡人赎过,祈求安拉饶恕亡人生前过失的善良愿望,是回民在长期的纪念亡人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

全世界穆斯林社会对丧葬都遵循以下基本过程:(一)、一个人停止了呼吸,并且获得了死亡的确认,首先帮助他把双眼闭上,用手巾把他的下巴托起合上嘴。

然后帮助他脱去平常的衣服,把身体放平,双腿顺直,用白布把尸体盖上。

(二)、及时通知家属和亲友,说话要注意用词和语气,避免给亲人一次精神震惊。

发通告者,要表示深切同情和哀思,提醒人们这是真主的意欲,不论什么原因死亡,都应当表现平静,耐心地接受无可挽回的事实,祈求真主饶恕他生前的罪过。

(三)、亡人在停尸房安静地躺着,他是在等待尽快安葬,禁止喧哗。

家属和亲友应当为他的后事研究最佳方案,因为尽快速葬是伊斯兰的法规。

(四)、在计划和料理安葬期间,家属们应当为接待客人做些准备,例如这几天的饮食和外地来客的食宿。

需要有一位丧葬经理担任总指挥,一切都有条不紊,分工合作,按部就班,人多而不慌乱。

(五)、根据伊斯兰的法制规定,对死者的安葬有四件大事:用水净身、穿上包裹尸体的白布(克凡)、为亡者举行站礼(哲那者)和入土为安最后埋葬。

(六)、给亡人净身最好是亲近的人,一般男性洗男子,女性洗女子,但是配偶或子女可以不受限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