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中国传统丧葬习俗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葬礼文化

中国葬礼文化

中国葬礼文化中国葬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

中国葬礼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仪式。

本文将从葬礼仪式、葬礼习俗和葬礼演变等方面介绍中国葬礼文化。

葬礼仪式是中国葬礼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逝者始终怀有敬意和缅怀之情。

葬礼仪式通常包括告别仪式、送葬仪式和安葬仪式。

告别仪式是家人、亲友和社会各界对逝者的最后告别,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惋惜之情。

送葬仪式是将逝者的遗体送至安葬地点的仪式,通常会有亲友和社会各界的人士参与。

安葬仪式是将逝者的遗体埋葬或火化的仪式,家人和亲友会在这一过程中表示哀悼和祈福。

葬礼习俗是中国葬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对待逝者的方式和习俗因地域、民族和宗教信仰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北方地区,人们通常会选择土葬,而南方地区则多数选择火葬。

此外,中国人还会根据逝者的身份地位和家庭条件,选择不同的葬礼形式和规模。

在传统的中国葬礼中,人们会设有丧事、守灵、告别、入殓等环节,以示对逝者的尊敬和哀悼。

同时,中国人还会举办祭祀活动,以祈福祭奠逝者的灵魂。

中国葬礼文化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中国葬礼文化也随之改变。

传统的家族式葬礼逐渐演变为现代化的个性化葬礼。

现代化的葬礼形式更加注重个人意愿和尊重逝者的个性。

同时,由于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葬礼场所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家庭墓地逐渐被公墓、陵园和骨灰堂取代,人们更加注重环境卫生和公共秩序。

中国葬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

葬礼仪式、葬礼习俗和葬礼演变是中国葬礼文化的核心内容,它们在不同的地域和时代有着一定的差异。

通过对中国葬礼文化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人对逝者的思念和追思之情,也能更好地继承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古至今,中国人对于丧葬仪式和习俗一直非常重视。

古代的丧葬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敬祖思宗:中国古代人对祖先的崇敬和思念是丧葬文化的核心。

他们相信祖先有神灵的存在,因此在丧葬仪式中,人们会举行祭祀仪式,祭祀祖先的灵魂,表达对他们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2. 丧葬仪式:古代的丧葬仪式非常庄重和隆重。

在丧家,人们会摆放神主牌位,供奉先人的灵牌,举行告别仪式,亲友们会穿上素服,戴孝,进行哭丧、祭祀等仪式。

同时,还会有一系列的礼仪和习俗,如丧礼、出殡、吊唁等,以示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悼。

3. 墓葬建设:古代中国人对于墓葬的建设非常重视。

他们认为墓葬是逝者灵魂的归宿,也是后人对逝者的纪念和尊重。

墓葬的规模和形式因人而异,有的人会修建豪华的陵墓,有的人则会选择简单的坟墓。

此外,墓葬还会有丰富的陪葬品,如瓷器、铜器、玉器等,用以示逝者的尊贵地位和丰厚的财富。

4. 丧葬禁忌:古代中国人对于丧葬期间的禁忌非常重视。

他们相信在丧葬期间,逝者的灵魂会在家中逗留,因此要避免打破沉寂和平静的状态。

禁忌包括不进行娱乐活动、不举行婚嫁、不忌辟邪咒骂等。

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禁忌,如不许提及逝者的名字、不许在
丧葬期间修房子等。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充满了敬祖思亲、庄重隆重的特点,反映了中国人对逝者的尊敬和对生死的思考。

这些传统的丧葬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尤其在农村地区仍然保留着一些古老的习俗和传统。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浅论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浅论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浅论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是一种传统的文化表现,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代,丧葬礼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其过程和形式都非常复杂,需要遵循一定的规矩和礼节,以显示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悼之情。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通常包括三个过程:送葬、安葬和丧期。

其中,送葬是最重要和最隆重的仪式之一,通常由亲友和官员组成的队伍陪同逝者的灵柩前往墓地。

在送葬过程中,还需要进行烧纸、扫墓等一系列仪式,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缅怀之情。

安葬是丧葬礼仪的另一个重要环节,通常需要在墓地进行,一般需要选取合适的墓地和墓穴,然后进行开挖和布置。

安葬过程中,需要进行许多仪式,如焚香、祭拜、烧纸等,以表示对逝者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在丧期中,亲友需要守灵、祭祀和烧香等一系列仪式,以表示对逝者的哀思和思念之情。

同时,还需要遵守丧期的规定,如穿孝服、禁止娱乐等,以显示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悼之情。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其内容和形式都非常丰富和复杂。

通过这些仪式,人们可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思,同时也可以体现出中国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风尚。

虽然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这种传统的文化价值仍然可以对我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 1 -。

7 中国传统丧礼

7 中国传统丧礼

中国传统丧礼中国传统丧礼丧礼是与殡殓死者、举办丧事、居丧祭奠有关的种种仪式礼节,在古代为凶礼之一。

《周礼•大宗伯》:“以丧礼哀死亡。

”古人把办理亲人,特别是父母的丧事看作是极为重要的大事,很早就形成了一套严格的丧礼制度,儒家礼经所记丧礼制度,主要是为士以上的统治集团成员制定的,但其影响则远远超出这一范围,而且大体上被后世所沿袭,两千多年来一直对历代的传统丧礼起着指导作用。

如唐代的《开元礼》、宋代的《政和礼》、《明会典》以及对士大夫阶层影响较大的司马光《书仪》、朱熹《家礼》所记载丧礼制度,无不以儒家礼经所记载的丧礼制度为范本而略加变通。

以《仪礼》的记载为主要依据的中国古代丧礼制度,等级分明。

同样是死,说法就尊卑有别,“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丧礼也有不同的等级。

总的说来,程序都很复杂,名目有五、六十种之多,真称得上是繁文缛节。

初终(送终):老人生命垂危之时,一定要居于適寝,也就是正寝、正室。

子女等直系亲属守护在其身边,听取遗言,并“属纩以俟绝气”,纩是丝棉新絮,质地很轻,把它放在临终者的口鼻上察验是否还有呼吸,叫属纩。

直到亲人去世,诸子及兄弟、亲戚、侍者放声痛哭。

这在习俗中称为“初终”。

初终是一件大事,能为老人送终是表明子女尽了最后的孝心,没能为老人送终常常成为人们一生中的一大憾事。

有没有子女送终,是不是所有子女都来送了终又是老人是否有福的一个判别标准。

在老人临危之时,家人要在正庭中临时铺设板床,板床在较穷的地方就用临时卸下的门板做成。

因为民俗以为人如果在床上死去,灵魂就会被吊在床中,无法超度。

在许多地方,人死之后,家人都会烧纸钱,称为“烧倒头纸”,此外,还要鸣放鞭炮,一是表示死者归西,二是向邻居报丧。

人死之后,家人要围在死者身边恸哭,未死时,则禁止哭泣。

报丧:老人在咽气以后,家人命赴派人向死者的上级、亲属和朋友报丧贴,或登门通报死讯,后来赴写作讣,以丧主的名义用书面形式发出,称为讣告、讣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葬礼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葬礼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葬礼中国传统文化深厚而丰富,传统葬礼作为中国人哀悼亡者的方式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传统葬礼体现了人们对逝者的敬意和对亲情的感恩,同时也承载着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

本文将从传统葬礼的起源、仪式流程以及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探讨。

传统葬礼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中国的先民时期。

在古代,人们认为死者灵魂仍会存在并会影响生者,因此对于葬礼仪式十分重视。

而传统葬礼的形式和内容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与发展,成为一种严肃而庄重的传统文化仪式。

传统葬礼通常包含以下几个主要环节:准备、守灵、出殡、丧事和扫墓。

首先,在葬礼仪式之前,家属需要准备相关的物品和材料。

这些物品包括祭品、纸钱、烛台等,用于祭祀和缅怀逝者。

其次,在守灵阶段,亲友会到灵堂或殡仪馆为逝者守灵,表示对逝者的哀悼之情。

守灵期间,人们会焚香祭拜、上香致祭,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思念。

接下来是出殡环节,也是整个葬礼的重要环节之一。

家属和亲友会陪同逝者的灵柩或骨灰进行最后的告别仪式,然后将其送到坟地或火化场所。

丧事阶段是葬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为了供奉和缅怀逝者。

家属会安排丧葬酒席,亲友们会前来慰问并带去慰问金、祭品等,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和悲痛。

最后是扫墓环节,通常在逝者的祭日或特定时刻进行。

家属和亲友们会前往坟地或祖先墓地祭拜,清理墓地周围的杂草,瞻仰墓碑,烧纸钱等。

传统葬礼的形式和仪式流程严肃而庄重,反映了中国人对逝者的敬仰与哀思。

这种传统的体现还可以在各地区的差异中看到。

例如,北方地区传统葬礼注重烧纸、拜坟以及祭祀祖先的仪式;南方地区传统葬礼则更加注重守灵、丧事办理和安葬等环节。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统葬礼的形式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葬礼形式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可以有传统葬礼,也可以有火化、海葬等方式。

一些家庭为了追求简洁、节俭以及生态友好,选择进行火化,并将骨灰安放在骨灰盒中。

这样的做法是现代社会对传统葬礼形式的创新和变革。

中国文化之丧葬礼仪

中国文化之丧葬礼仪

中国文化之丧葬礼仪中国文化中的丧葬礼仪受到了长久的传统和道德观念的影响,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仪式,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对生命的敬畏。

下面将对中国的丧葬礼仪进行探讨。

中国的丧葬礼仪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先民时期,几千年来经过了演变和发展,并形成了丰富的传统。

根据不同的地区和文化背景,中国的丧葬礼仪存在一定的差异。

然而,无论在哪个地方,人们普遍会采取一系列标准的程序来进行丧葬仪式。

首先,中国的丧葬礼仪通常始于逝者的告别仪式。

在这个环节中,亲友们会聚集在一起,为逝者送行并表达对其的追思之情。

逝者的家属会在逝者的灵柩前摆放献花和燃香,并进行一段庄严的追思仪式。

整个过程中,人们会静默或低声陈述对逝者的回忆及怀念之词,以示最后的敬意。

接下来,中国的丧葬礼仪进入与葬礼仪式。

一般来说,有两种常见的葬礼方式:土葬和火葬。

在传统的土葬仪式中,逝者的灵柩会被运送到坟地,家人与亲友们会早早地等候在那里。

根据中国信仰,土葬能将逝者的魂灵归还于大地,使其得到永久的安宁。

在火葬中,逝者的遗体会被带到火化场进行火化,将灰烬保存在骨灰盒或骨灰塔中。

无论是土葬还是火葬,中国的丧葬礼仪过程中都会有一些共同的仪式。

亲友们会穿上素服,表示对逝者的悲痛。

在葬礼现场,会有牧师或宗教人士主持仪式,进行祷告和默哀。

而后,会有亲友们前去献花、燃香、摆放祭品,并祭拜逝者的灵位,以示对逝者的敬意和缅怀。

此外,中国的丧葬礼仪还有其他一些传统习俗。

例如,逝者的家属会在丧期内戴上白色或黑色的服饰,表示对亲人的悼念。

同时,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人们认为死亡是一种神圣而庄重的事情,因此,逝者的家人会在丧期内进行一段时间的禁忌期,避免参加喜庆和繁杂的活动。

总结来说,中国文化中的丧葬礼仪是一个沉重而庄重的仪式,表达了人们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思。

它是一个悼念和缅怀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的仪式和习俗,人们可以安抚自己内心的痛苦,同时表达对逝者的追思之情。

丧葬礼仪不仅体现了中国古老文化的庄严,也展现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敬重。

最新整理第七讲殡葬文化.ppt

最新整理第七讲殡葬文化.ppt
何谓孝:概括来说,孝是一个人处理与父母关系时的行为 准则,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爱。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 谓孝矣。”——《论语·学而》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 语·为政》)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 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一、殡葬之由来(续)
(四)慎终追远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 语·学而》
古人对慎终追远的理解 南怀瑾先生的解释
二、殡葬文化
对文化的理解: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 的定义:
“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论,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 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 获得的其它能力及习惯。”
一、殡葬之由来(续)
人类学家弗雷泽的灵魂解释
正如未开化的人在解释无生命的自然过程时认为 是活人在自然现象之中或背后操作一样,他们也 这样理解生命现象本身。在他看来,一个动物活 着并且行动,也是因为人体里面有一个小人或小 动物使得他行动,这个动物体内的小动物,人体 内的小人,就是灵魂。
一、殡葬之由来(续)
问题与讨论:
中国人为什么极度重视丧葬问题?比如 置地造坟、大办丧事葬之由来
(一)词源学解释与文献记载
“葬”的会意解释 “古之葬者厚衣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
期无数。……” ——《周易·系辞传》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 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纳蛄嘬之。” — —《孟子·滕文公上》
二、殡葬文化(续)
(一)我国古代殡葬文化
1、事死如事生。
儒家以孝治天下: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 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 之本与!” ——《论语·学而》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是一个深厚而复杂的体系,受到儒家、道家、佛家等多元文化的影响,表现出丰富的仪式、信仰和礼仪。

以下是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主要特点:
1.尊重祖先:古代中国人特别强调对祖先的尊敬和纪念。

丧葬仪
式是表达对逝者尊敬和怀念的方式,认为通过良好的丧葬能够保佑祖先在来世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

2.阴阳思想:古代中国人深信生死有命,阴阳轮回。

因此,丧葬
仪式中常包含与阴阳有关的仪式,如祭祀、超度等,以确保逝者在来生得到善终。

3.宗族礼仪:丧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看作是宗族的一项重要礼
仪。

宗族成员通常会共同参与丧葬仪式,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对家族的凝聚力。

4.居丧礼仪:家庭在丧期内有一定的居丧礼仪,包括停止娱乐活
动、避免结婚嫁娶等。

居丧礼仪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活的敬畏。

5.坟墓建筑:古代中国的坟墓建筑讲究地理风水,选择坟地和坟
形都有一定的讲究。

墓地通常选择在山水宜人的地方,而坟墓的形状也有大小之分,富贵人家的坟墓通常更为宏伟。

6.吊祭仪式:在丧期结束后,家庭会进行吊祭仪式,以表达对逝
者的追思。

这个仪式通常包括祭拜神灵、奠酒、祭拜祖先等环节。

7.丧服制度:家庭成员在丧期内会穿戴特殊的丧服,表示对逝者
的哀悼。

丧服的颜色和款式有严格的规定,也因社会地位和亲缘关系而有所不同。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反映了对生死的认知、家族观念和宗教信仰的深刻理解,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入唐以后,官僚贵族多施绘壁画于墓室. • 在各类墓葬中,帝王的坟墓规模最为宏大,占 地之广,封土之高如同山陵,所以称之为"陵" 或"山陵". • 据测,汉高祖长陵(在今陕西咸阳市窑店)底部 东西162米,南北132.3米,高31.94米;武帝茂 陵(在今陕西兴平县南)底部边长231—234 米,高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6.5米.
• 古代墓地建筑主要有寝,祠堂,墓碑和神道. • 寝是用来供墓主灵魂起居,继续享受生前生 活的建筑. • 早期的寝一般座落于墓室之上,秦汉以后往 往设于墓侧. • 祠堂是用来祭祀死者的,祠堂中除了祭祀的 场所外,还有供上墓族人休息和祭后宴饮的 地方,往往建成有几进房屋的大院落.
• 南宋以后,祠堂多不建在墓地.墓碑最初是下葬时用 来悬棺的,有木质,石质之分. • 西汉中期以后,有人把石制的碑立在墓前,既不埋于 墓中,也不在下葬后撤除,而是在石碑上刻下墓主的 官爵姓名,从而成了墓碑. • 帝王及贵族的墓碑有碑首(又叫碑额),碑身,碑座(又 叫趺座)组成,碑文以介绍墓主家世生平事迹及颂扬 墓主功德的长篇文字为主. • 庶人之墓碑一般只有碑身,只刻有"亡故显考(妣)某 某府君之墓"类字样. • 神道是帝王贵族墓前竖向的甬道,神道两侧排列有 石雕人像,动物像和传说中的神兽像等.
• 盛放死者遗体的器具称作“棺”.《说文》:"棺,关也,所以 掩尸.“ • 最早的棺是新石器时代瓦制的瓮棺,商代以后才用木棺,周 时形成棺椁制度. • 《荀子· 礼论篇》:"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 重"的说法.由《礼记· 檀弓上》考知,天子为五棺二椁,诸侯 为四棺一椁或三棺二椁,大夫为二棺一椁,士为一棺一椁. • 棺是一层一层套在一起的,中间没有空隙,棺或套棺之外隔 较大的空隙再加一层,就叫做椁,棺椁之间的空隙用来放置 放随葬品. • 大型墓葬中的木椁一般是用长方木卯榫(sun3)相扣,直接安 放在墓室内,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同墓室一样,故称椁室. • 由于用料太多,汉代以后椁室制度不再行世.
• 古代埋葬死者,还要随埋大量的随葬品. • 最初的随葬物品都是死者生前使用过的武器,工具以及少量陶制生活用 品和简陋的装饰品. • 商周时期厚葬习俗逐渐形成,帝王显贵纷纷用一些能显示其身份地位的 专用品及大量的生活资料和珍奇玩好之物随葬,大到车马小到金玉珠玑, 货币,玺印,简册,丝绸,衣物无不尽有. • 安阳殷墟的妇好墓随葬的各种青铜器210多件,玉器750多件;成都发掘 的战国船棺墓中,随葬品有数以百计的陶器,漆器,竹木器,青铜器,其中 包括相当数量的艺术珍品;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墓主是一个封邑仅 700户的列侯夫人,随葬品也数以千计. • 至于古代帝王陵墓,更是一座座地下宝库.秦始皇陵"宫观百官,奇器珍怪, 徙藏满之.令匠作机驽矢,上具天文,下具地利.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 久之.“ • 汉代规定,新君即位一年,即以天下贡赋三分之一"充山陵". • 厚葬之俗,由此可见一斑.
• 古代的封土以方形为贵,下大上小,整个坟丘 象是一个被截去顶部的方锥体,又象一个倒 着置放的斗,考古学者称之为"覆斗". • 高大的方丘坟经雨淋风蚀易损毁,所以自五 代起,帝王的坟丘逐渐改为圆形或半圆形. • 从明代开始,帝陵的封土正式变方为圆形,称 之为"宝顶",又称"独龙阜",其上满栽树木,以 求郁郁葱葱,佳气笼罩的神秘感.
• 墓葬制度 古时坟和墓是有区别的. • 墓又叫茔,指埋棺之处;坟又叫冢,指埋棺之处地面 上堆积而成的土丘. • 据文献记载,中原地区的土丘坟出现于春秋时期,孔 子的葬地就是土丘坟. • 土丘坟一经出现,便很快流行起来,而且坟头的高低 大小,种树的多少成为死者生前身分的一种标志. • 战国时期,起坟植树成为普遍现象. • 秦汉以后,坟墓等级越加分明. • 唐宋元明清的典章对不同品官和庶人的墓地大小, 高度都作了具体规定.
• 三国时乌程人吴逵家中父母兄嫂等13口人 在灾荒之年饿病而死,他和妻子九死一生侥 幸存活,而家徒四壁,已成赤贫. • 吴逵夫妻白天给人当雇工,晚上伐木烧砖,经 过一年的辛苦,终于修筑了多座砖室墓,埋葬 了全部亲属. • 这说明即使是贫家小户,也尽力以砖室墓埋 葬亲人. • 当时还有一种雕刻着画像的石室墓,后世到 称为"画像石墓".
• 母系氏族初期,人们一般把自己居住的山洞深处作 为公共墓室,以土覆盖尸体,在尸体上撒上赤铁矿粉 屑,并以工具及简单装饰品作为随葬品. • 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到了新石器时代,掘地土葬逐 渐成为普遍的葬法,有单人葬,同性多人葬,母子合 葬及专门埋葬儿童的瓮棺葬. • 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一男一女合葬,一男二女合葬, 男子仰身直肢,女子侧身屈肢. •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丧葬习俗逐渐礼仪化. • 西周时期,传统丧葬仪制已经定型.
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 一、埋葬习俗 • 二、丧礼习俗 • 三、丧葬形式
• “丧”指哀悼死者的礼仪,“葬”指处置死者遗 体的方式. • 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包括埋葬制度,丧礼制 度,丧服制度,等级分明,形式极其复杂,其中 许多内容有国家法典规定,还有许多内容在 民间相沿成俗.
• 一、埋葬习俗 原始社会初期,人们并没有丧葬意识,那时,死者 的尸体被弃之于原野和山谷,而“他日过之,狐狸食 之,蝇蜹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 • 进入氏族社会以后,血亲关系相对明确,人们经常梦 见死去的亲人仍在生产和生活,于是人们相信人死 后灵魂不会死,会到另一个世界去生活,而且具有生 人不具备的神秘力量. • 于是人们逐渐形成对死人的崇拜,开始有意识的埋 葬亲人并对尸体加以保护.丧葬习俗由此产生.
• 坟墓的地下部分是墓穴,称为“圹(kuang4)”,有竖 穴,横穴之分. • 竖穴是从地面一直往下挖掘而成的土坑,横穴是先 掘到地下一定深度,再横向掏挖而成. • 秦汉以前一般为竖穴土坑墓和墓椁(guo3)室,平民 墓没有椁室,只有一个土坑竖穴. • 大约从战国晚期起,出现了用大块空心砖砌筑的墓 室.由于这种用空心砖筑成的洞室墓,颇适应于一夫 一妻制下的夫妻合葬,所以很快流行开来,西汉时期 尤为盛行. • 汉魏之际,中原和关中地区出现了一种用小型砖建 筑的墓,称为“砖室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