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涧县公郎镇彝族丧葬习俗探析

合集下载

彝族传统人生礼俗探析

彝族传统人生礼俗探析

彝族传统人生礼俗探析彝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其传统人生礼俗体现了彝族人民的深厚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深受彝族人民和社会的喜爱。

本文将围绕彝族传统人生礼俗进行探析,从婚俗、丧礼和其它生活礼仪方面展开。

一、婚俗彝族的婚俗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婚礼在彝族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大事”。

在彝族的传统观念中,婚姻是一种家族的承载和延续,是家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彝族的婚礼十分隆重。

在彝族的传统观念中,男女必须结婚才算成年,这也说明了彝族人民对于婚姻的重视程度。

在彝族的婚礼中,首先进行的是“拉头”的仪式。

拉头是一种寓意交往的方式,在婚礼前一段时间,男方的家人会前往女方家进行“拉头”仪式,送上布匹、酒席等礼物,象征着男方的诚意和家族的尊重。

女方家则会准备好酒席,并邀请亲朋好友前来祝福。

在婚礼当日,男女双方会在村寨中心的十字街上进行交换杯酒,表示男女双方已经成为一家人。

接着,彝族人民会进行跳花灯、跳摆步等传统民族舞蹈来庆祝。

在婚礼中,酒席是不可缺少的,彝族人民会摆上丰盛的酒席,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共同参与,共同品尝美食,展现出彝族人民的热情和豪爽。

在彝族的传统观念中,婚姻也象征着家族的延续,所以在婚礼中,还会进行祭祀和祈福的仪式,以保佑新人能够幸福美满,家庭幸福。

二、丧礼在彝族的传统观念中,丧礼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仪式,彝族人民格外重视。

在彝族社会,丧礼被称为“大事”,因为它不仅仅是为了纪念逝者,更是为了表达对逝者的深深哀思和尊敬。

在彝族的传统观念中,死者是不能安息的,所以要举行一系列的丧礼仪式来为他们送行,希望他们在阴间能够得到安宁。

彝族的丧礼通常经历三个阶段:报丧、请魂和送葬。

在报丧阶段,家人会开始哀悼死者,挂起白纱,宣布丧事,邻居亲友前来祭祀,丧家还会备办岁时酒席,邀请亲友前来慰问。

在请魂阶段,家人会聘请牧师和巫师,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以请魂回归,使死者能够在阴间得到安宁。

彝族丧葬文献研究综述

彝族丧葬文献研究综述

彝族丧葬文献研究综述【摘要】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客观规律,由于人类文化的介入,死亡已经不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成为了人类表达自己文化的一种特有方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应对死亡的方式,有自己民族关于死亡的一整套信仰支持其行动。

彝族丧礼凝聚着彝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文化的印记。

通过对目前这一阶段前人彝族丧葬研究成果的总结,可以明晰目前学术界对彝族丧葬文化研究的动态。

【关键词】彝族;仪式;丧葬一、国外丧葬仪式理论研究概述在人类的文化史中,对死亡问题的探索就从未止步过。

对有关仪式、丧葬问题的研究,国外各个学派持有不同的观点。

本文的国外文献综述部分就仅只做一个概述。

西方的人类学家如进化人类学派的著名学者弗雷泽很早就注意到人类死亡意识存在着从最初的拒绝接受死亡到最后接受死亡这样一个演变的过程。

他对原始民族死亡观念和相关仪式的研究刚好符合他的“巫术——宗教——科学”的进化公式。

①古典进化论的另一代表人物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论述万物有灵论时指出所有生物的灵魂在“肉体死亡或消失之后能够继续存在”。

灵魂有三种形式存在:在大地上游荡;转生;灵魂在另外一个世界有特殊位置。

法国著名人类学家范热内普将死亡归为为“个人生命转折仪式”的一个阶段,他指出丧葬更多强调的是分离仪式,他把对丧礼的研究放入到人生仪礼的完整过程中来看,试图去挖掘其内在的结构模式。

特纳延展了范热内普“阈性”阶段的理论,他认为阈限阶段处于“结构”的交界处,是一种在两个相对稳定“状态”之间的“反结构”状态。

二、国内学者对丧葬的研究(一)对丧葬通论性的研究我国学者对丧葬通论性的研究主要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展开的:一是史学的角度,二是民俗学的角度。

席克定的《灵魂安息的地方》和罗开玉的《丧葬与中国文化》,徐吉军《中国丧葬史》等主要是从丧葬文化历史方面进行研究。

从民俗学的角度对丧葬文化进行通论研究的,如徐吉军、贺云翱的《中国丧葬礼俗》,周苏平的《中国古代丧葬习俗》等。

(二)对少数民族丧葬文化的研究如夏之乾《中国少数民族的丧葬》主要是介绍中国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

少数民族丧葬礼俗

少数民族丧葬礼俗

少数民族丧葬礼俗彝族的丧葬习俗彝族由于支分繁多,分布甚广,所处地理环境各异。

因此,丧葬习俗乃至仪礼在各地彝区,各个支系都不尽相同。

从丧葬形式到丧礼程序都明显地表现出地方差异和支系特色。

仅以丧葬形式看,彝族历史上曾有火葬,约在明代中叶后滇、黔、桂彝族改为棺木土葬。

此外,彝族还有过树葬、陶器葬、岩葬、水葬、天葬等。

1.火葬。

以火焚尸的丧葬方式。

在彝区传袭已久,嘉靖《贵州通志》载是当地彝人“焚于野,掷散其骸骨”;《越雟厅志·夷俗志》亦载:“丧葬不用棺椁,以火焚化,用土石掩盖也。

”《西昌县志·夷族志》也有记载,彝族火化尸体以后,“收骨殖于瓮,命忠实年老娃子数人,负瓮荷锄入深山崖洞密埋之,不令人知,防冤家盗掘也。

”现云南省的彝区火葬时,尸须蜷曲,男仰卧,女侧卧,架起柴楼放火烧之。

而后掘坑将余灰用坛装起并包以茅草,放在坑中埋葬。

有的在垒坟后,堆子周围砌一转石头。

宣威县有的彝人家的祖坟场就是火葬墓群。

也有的在火化之后,将骨烬放入罐中送到岩洞里。

这两种葬法皆属复合式的二次葬,即火葬后再土葬,或火葬后再岩葬。

传统的火葬方式被保留和沿袭得较为完整的和原始的是大小凉山。

2.土葬。

滇、黔、桂彝族明清以后逐渐以棺木土葬代替了传统的火葬,土葬习俗与当地汉族类似。

云南撒尼彝族人死后一般停放两天,由巫师颂经送魂,村里人及女方亲属来“耍狮子”、“闹猴子”、“跑锣鼓”等。

出殡当天,全村男女要去送葬,男人在棺前,女人在棺后,列队送往墓地,每人自带酒菜,丧家准备饭食。

女的死后必须请娘家亲属来送终,出殡时母舅要交酒还人,表示断绝以往的婚姻关系,如没有娘家的人来送葬是不能出殡的。

阿细彝族人死后需停尸三天才出殡,全村人自备口粮,齐集在公房里吃喝三天,表示祭祀。

3.水葬、天葬、岩葬。

为古代凉山彝族的特殊葬式。

水葬,即将尸体投入河中冲走。

天葬,即将尸体背到附近山头,任飞禽走兽撕食。

岩葬,即将尸体从悬岩上抛下。

这些特殊葬法都是经毕摩根据死者的属肖、命宫、死日查经掐算后决定执行的,现已废止。

彝族丧葬文献研究综述

彝族丧葬文献研究综述

彝族丧葬文献研究综述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

其中,丧葬文化是彝族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彝族对丧葬仪式非常重视,丧葬文献记录了彝族的丧葬仪式、丧葬习俗等方面的内容,是研究彝族丧葬文化的重要资源。

本文将对彝族丧葬文献研究进行综述。

一、彝族丧葬文献的作用彝族丧葬文献是彝族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丧葬仪式、葬俗、丧葬礼仪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文献可以反映彝族的丧葬文化、历史、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社会学价值。

彝族丧葬文献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彝族文化的历史沿革和当代发展状况,还可以为保护和传承彝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文明等方面提供支持。

二、彝族丧葬文献的类别彝族丧葬文献主要包括口头传统、文献记载、墓志铭、神像等方面的内容。

1. 口头传统口头传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彝族丧葬文化的基本来源之一。

口头传统主要包含了彝族丧葬仪式、葬俗、丧葬礼仪、丧葬习俗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口头传统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彝族的历史、信仰、民间传说、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2. 文献记载文献记载是彝族丧葬文化的另一重要来源。

彝族丧葬文献保存形式是多样的,有书面记录、石碑记载、木雕、壁画等。

其中比较重要的文献记载有彝族著名历史典籍《彝族苍山历史》,该书记载了彝族的历史、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彝族丧葬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3. 墓志铭墓志铭是墓碑上的铭文,用来记录逝者的生平事迹、成就和家族情况等。

彝族的墓志铭内容非常丰富,既有墓主人的生平事迹,也有彝族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记载。

墓志铭是研究彝族丧葬文化的重要资源,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彝族丧葬文化的详细信息。

4. 神像彝族丧葬文化中,神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彝族认为神像是追念祖先的一种方式,可以代表逝者,祈求祖先保佑。

彝族神像的形态有很多种,包括人形、兽形、鸟形等。

神像通常会根据逝者的性别、职业、身份等不同情况进行区分,不同类型的神像有不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彝族风俗 凉山彝族的丧葬文化有什么特别

彝族风俗 凉山彝族的丧葬文化有什么特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彝族风俗凉山彝族的丧葬文化有什么特别导语:凉山是彝族聚集最多的地方,现在还保留着自己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在彝族文化中是特别重要的仪式,而且在丧葬时他们会聚集在一起饮食,彝族称凉山是彝族聚集最多的地方,现在还保留着自己丧葬文化。

丧葬文化在彝族文化中是特别重要的仪式,而且在丧葬时他们会聚集在一起饮食,彝族称之为“古止古舍切”。

凉山彝族传统的丧葬习俗是火葬,火葬在凉山彝族地区传袭甚久。

葬礼的规模视死者的年龄而定。

规格无统一的标准,视家庭条件以及亲族网络关系的强弱来定。

丧葬的礼仪是基本相同的,大体可以分为收殓、丧集、守灵、出殡、聚食等程序。

在凉山彝族地区,不管是男是女,不论名望高低尊卑,辞世后家人和邻居都给他穿上黑白蓝配套的丧服。

合唇瞑目蜷腿,两手交叉于胸前,手指轻轻扣拢成拳。

盖上披衫,将遗体侧身放在木制的尸架上。

男的左侧在下,这是因为男的右手需要拿剑防身,女的需要左手在上,便于抓羊毛捻线。

遗体可以放在家里,也可以搭上布棚放在院子里,近邻听到哭声,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不沾亲的都纷纷哭着赶来合力料理丧事。

寨人到齐,长辈们择吉定下出殡日期,出殡日期是根据辞世者属肖、命宫、死日查经掐算而定。

而辞世者的命宫是根据辞世者出生之日的“弹布”所在方位而定。

出殡日期确定以后分头给居住在远处的亲友报丧。

出殡前夕彝族称之为“撮热”,意为集中人。

这天是丧期中最热闹的一天。

凡是来参加丧葬的人都定在这天到齐,祭品也是这天送来。

奔丧者多以一个家支或村寨为单位,客人中有提酒的,牵牛羊的,还有悬举着祭帐的。

临近了人人都得大哭一场。

之生活常识分享。

彝族丧葬仪式的象征意义分析

彝族丧葬仪式的象征意义分析

2011年第2期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 o.2 (总第126期)Journal of G ui zh ou Univ 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 ophy and Soci al Science) A pr.2011彝族丧葬仪式的象征意义分本斤口余舒(毕节学院彝学研究院,贵州毕节551700)摘要:威宁蘑菇村以多个民族聚居,如彝族、汉族、苗族,这种居住格局致使他们之间的丧葬仪式难免有文化互融的成分,当然也保持着自身的文化特质。

彝族丧葬仪式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这是由其象征特性所决定的。

关键词:彝族;蘑菇村;丧葬仪式;象征特性中图分类号:C9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644(2011)02—0081-05象征是由象征符号和象征意义两种要素组合公里路,交通十分不便,2009年10月才修通一般而成的复合体。

象征符号是象征意义的表现形拖拉机之类的小型车辆能够通行的小路。

当下雨式,以外显或可感知的具体事物显现出来,是人们的时候,由于路不平坦,比较滑,人们只能踏着泥储存意义的媒介或载体,承担着传递信息的任务,泞道路步行。

本村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养子、土豆属于象征体系中的表层结构。

而象征意义则是象等,是其主要粮食。

虽然每家粮食产量相对其他征符号所反映的内容,即隐藏在象征符号之中而地方来说还比较高,但由于交通不便,需要靠人力被人们传递出来的文化信息和密码,代表了人们将粮食背到市场上去卖才能转换成钱。

因此,人对特定事物的看法和寄予的期望,属于象征体系们只有选择用粮食喂养牲畜转换成钱。

有经济头中的深层结构。

n5仪式作为人类文化具体行为脑的人家每年要喂三头五百多斤重的猪,其中两表现形式之一,是一种能够传递信息和表达观念头赶到市场上去卖。

但大多数人家只知道用大量的象征体系,对其进行阐释象征符号所包含的多的粮食来喂肥猪过年,养牛来犁地,养马来驮东重象征意义,这是象征人类学研究人类文化方面西。

彝族丧葬文化的几点见解

彝族丧葬文化的几点见解

彝族丧葬文化的几点见解提要:中国彝族有数千年悠久的社会历史与传统文化。

丧葬文化极其丰富,在彝族传统文化中具有底蕴深厚、源远流长而变异缓慢的特质。

就纵向而言,突出了体现彝族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从横向上看,包容着恢宏深厚的彝族文化基因。

关键词:彝族丧葬文化见解彝族丧葬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有民族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研究意义,更具有现实彝区生态建设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应用价值。

彝族丧葬文化的继承与运用,要体现其原有的礼仪形式,利用其原有的宗教观,融入现时代的科学内容,构建民族形式与时代内容的有机统一。

一、起灵在确定王姓老人即将离开人世,其儿女就要开始准备其葬礼的一些事项,以保证送老人的最后一程。

(一)入殓。

入殓是丧葬仪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包括给死者穿衣、入棺等一系列活动,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老人的一种大版、装饰。

王姓老人病重之时是在医院,所以儿女回家把老人的装老衣服拿来并给老人穿好。

寿衣包括:帽子、袜子、鞋子、衬衣、衬裤、棉袄、棉裤,这些衣服都是老人生前自己按照个人喜好挑选的,但是不可以备置齐全,必须少一到两样,比如:帽子、鞋。

在王姓老人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儿女必须把她身体擦干净,抢在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把寿衣都穿好。

因为如果没有在咽气之前把衣服穿好,则被视为对死者的不敬,一般认为如果是在死后穿好的衣服死者,死者在“冥界”会光着身子,或者穿得很破烂。

穿好衣服后,在老人的口中放入一枚铜钱,用红线栓上,这么做据说是为了防止老人在“阴间”被孟婆所迷惑,可以安全的进入在“阴间的家”。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用灵车将老人拉到殡仪馆,在殡仪馆设灵堂,供亲朋好友前来吊唁。

选择去殡仪馆不是回家,是因为现代社会楼房越来越多,家里无法再向从前在自己家中设灵堂。

而由于现在提倡火化,就不用在准备棺材。

(二)守灵王姓老人的灵堂设在了殡仪馆,用的是殡仪馆提供的可以冷冻遗体的棺材,在底部铺上银色褥子,身上铺上金色的被子。

在棺材上面铺着一块红布,在送葬之前会被亲朋好友拿走,因为这红布人们普遍认为可以辟邪。

彝丧葬全过程:彝族文化

彝丧葬全过程:彝族文化

彝丧葬全过程:彝族文化
以火焚尸的丧葬方式,在彝区传盔已久,四川凉山彝族的葬时,用两根长棒棒,九根短棒棒编成单架
出宾
把尸体放在里面,用四个人一起抬走,烧尸的柴火,男人要九人背,其中干柴两人背,湿柴七人背,女人只有七人背柴火。

葬的方式不一样,有的笫一天把骨灰哉到深山老林里去,有的烧尸们的就地围几个石头。

毕摩给主人家求儿女们平安
彝族非常重视生命终结时的仪礼,视之为重要而庄严的事情,因此丧礼中有相应的一系列繁杂汤严格的仪式程序。

彝族传统的丧礼程序以大小凉山彝族的火葬为代表的。

迎接奔丧来的亲人
火葬葬礼的规模视死者的年龄而定,以对老人的葬礼最为隆重,青壮年者的葬礼次于之。

按传统葬俗,火葬
主要包括备丧、议葬、祭典、指路、招魂、起灵,化形、聚食等仪式。

送葬必须从主任家中点起来两把火
彝族的谚语说"父欠子债是给儿子聚媳妇,修建房屋,购买田地。

子欠父债是为父母亲办好养老送终安葬作祭之事"。

因此,绝大多数的子女都不但生前的饮食起居,而且非常注重父每病故后举行隆重的丧葬仪式这一问题。

通常情况下,父母病故后,儿子和媳妇是举办丧葬仪式的核心人物,例如解决处理金费开支,宰杀牲畜,筹集粮食,通
知亲友来吊丧,请毕摩来给死者念经开路等重大事项。

女子和女婿在接到父母去世的时候后,邀请本家族的人跟着他们一起牵牛羊,背着白酒,火炮,日夜兼程前来吊唁。

在一般情况下,子女为父母举办隆重的丧葬仪式,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向众人展示他们的财力物力;二是向众人表白他们是孝敬父母的孝子孝女。

火葬
正在火葬
文章转自: 转载请标注出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涧县公郎镇彝族丧葬习俗探析发表时间:2016-08-12T17:14:48.867Z 来源:《文化研究》2015年11月作者:李素青[导读] 南涧县公郎镇的彝族丧葬习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丧葬文化。

大理大学文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摘要】葬礼是一场生者与死者的告别仪式,不同的地域、民族有不同的丧葬习俗,以此来体现他们对死亡的不同诠释。

南涧县公郎镇的彝族丧葬习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丧葬文化。

笔者拟从南涧县公郎镇彝族的居住环境、生活观念、历史传统三个方面切入,解读公郎镇彝族的丧葬习俗,探讨和分析公郎彝族丧葬习俗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关键字】南涧公郎;彝族;丧葬;习俗21世纪,人们越来越注重“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情感。

“人文关怀”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中,丧葬活动就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情感的集中体现。

葬礼是一场生者与死者的告别仪式,不同的地域、民族有不同的丧葬习俗,以此来体现他们对死亡的不同诠释。

比如西藏地区的藏族天葬习俗、汉族普遍的火葬等,南涧县公郎镇彝族的丧葬习俗有其独特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其特色表现在宗亲关系、丧葬仪式、丧具等方面。

反映了他们对生死观念,信仰崇拜,禁忌等的认知与诉求。

本文拟对大理州南涧县公郎镇彝族的丧葬习俗做一较为全面的分析,以便世人更好了解这一风俗习惯。

1、南涧公郎彝族的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1.1公郎镇的地域特色公郎镇位于南涧县境内的西南部,与临沧地区的云县、凤庆两县相毗邻。

‘最高海拔2810米,最低海拔916米,属典型的亚热带立体季风气候。

除了政府所在地是一个山谷的小坝子,其他村落都分布在四周的山上,多为彝族村落。

全镇共有彝族人口约17132人,大部分居住在无量山和哀牢山的山区和半山区。

极少数居住在坝区及河谷地区。

居住的特点是小聚居分散,遍布全镇各村委会。

‘这里的彝族称谓较多,有黒彝、白彝、倮倮、白倮倮、黑倮倮、土族、香堂、腊罗拔、迷撒拨、密岔、额尼拔等分别属于“额尼拨”和“腊罗拨”两个支系。

’[1]南涧县公郎镇彝族的丧葬习俗深受当地的地理特征和民族文化的影响。

在民族丧葬意识和丧葬源流上表现较为明显。

灵魂是一种不同于肉体的精神存在,人死亡之后,灵魂就会与肉体分离。

肉体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会腐烂,但是灵魂会一直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

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灵魂不死。

南涧县公郎镇的彝族先民们,在此观念的影响下,就特别的重视葬礼的操办,厚葬既是他们对死者的重视和怀念,也是为了让死者的灵魂得到善终。

比如,死者在生前会犯一些或大或小的错误,假如没有家人为其请道师先生帮忙念“救苦经”,他们其中的一魂就不能到达天堂,与自己的祖先团聚。

道师先生为亡者超度,以救赎他生前所犯的过错。

而且超度也能去除家里面的污秽之气。

假如污秽之气留在家里,会祸害家里的人和牲畜。

所以利用丢煞刀、做法事念经等引导死者的灵魂前去投胎转世。

上面说到,死者的灵魂与祖先团聚,其实与南涧公郎彝族人们的祖先崇拜观念是离不开的。

祖先崇拜认为人有三魂,人死后灵魂不死,一魂到祖先发祥地后升天转世,一魂守坟保佑子孙发达,一魂在家接受供奉祭献保佑家人顺利吉祥。

[2] 南涧公郎的彝族人们面对“生离死别”伤痛,态度很乐观。

因为他们认为死者死去的只是肉体,他的灵魂能够与其他的祖先团聚,升入天堂,同样能够享受幸福的生活。

于是他们在死者的告别仪式上就会打歌、唱调子、吹喜乐等。

这与荀子的“立中制节”思想很相似。

2、南涧公郎彝族的丧葬习俗特色丧俗,是指安葬、哀悼死者的一系列相关礼仪活动。

丧葬习俗因在当地的人文、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下,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

宗亲关系体现了一个家族的力量。

当一个人死了,前来悼念的人们根据血缘关系来区别主丧、副丧和亲戚。

在南涧县彝族地区,对于主副丧的区别是很严谨的。

主丧、副丧的主次不能乱。

都是主丧为主,副丧为辅,不能随便乱了规矩。

宗亲关系中严肃的区分主副丧的地位,因为在丧葬礼仪上,各自所尽的职责不同。

“口含”,就是往死者的嘴里放东西,一般用银器。

也可用茶、米、盐代替,取吉祥如意的好说法。

丢煞刀,即人死后家里都会准备一把“煞刀”,然后丢煞刀。

这一把“刀子”被蕴含了不同的意义,在死者身前,它只是一把普通的刀子,而一旦把它视为煞刀之后,它就变成汇聚污秽之气的刀子。

它的功能从坎削的物品变成了沟通亡者和鬼魂的媒介。

在出殡的同时,丢掉煞刀,意味着就赶走了家里所有的污秽。

给死者准备的食物叫做“倒头饭”,它跟我们吃的米饭不一样,倒头饭里的饭是夹生的米饭,用两个碗合成的盒饭,上面加一块巴掌大小的肥肉,插上一双筷子,放在供台上。

披麻戴孝是孝子们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在葬礼过程中的特殊穿着。

披麻戴孝的过程也称“奉白”。

由道师主持给所有前来的亲戚加冠奉白。

主丧(副丧)戴孝布。

亲儿子、女儿、媳妇才戴这种孝布,女儿必须披孝。

如果男性死了,则孝布左短右长;反之,如果是女性死了,则孝布左长右短,腰带是用麻披或是稻草搓成的绳子。

‘男人头戴笋叶帽,圆圆地结一圈,中间高起来,两边矮。

麻披用蜂蜜或是棉花粘,每个孝子一顶笋叶帽、一根杵棍(麻秆),亡者为男性则杵棍长9寸3,手柄2寸3(3取丧之谐音);如果死者为女性,则杵棍长7寸3,彝族人们认为养儿女母亲更辛苦,腰更弯,儿子必须更恭敬。

’[3]戴孝布的颜色有这样的说法:“一代白(儿子女儿这一代)、二代红(孙子一代)、三代青(重孙一代)。

孝队,即为参加葬礼的队伍。

假如死者的年龄在八十岁以下穿戴颜色以白色为主。

假如死者年龄在八十岁以上,整个孝对的穿着颜色为淡红色。

假如死者的年龄超过九十岁以上,则为喜丧。

整个孝队的穿着颜色以大红色为主。

整个葬礼过程中,最为隆重的有“招灵”、“开坛请神”、“照亡搭桥”、“签点神主”。

常用的三本经书是《开路科》、《定土科》、《救苦科》。

辅助的工具是木鱼、罄、摄魂铃、铜锣等,道师先生是整个葬礼的统帅者。

无论是丧事还是喜事,奏乐师是必不可少的。

奏乐师负责营造整场葬礼的氛围,或悲或喜。

奏乐师用到的乐器分大乐、中乐、细乐。

大乐包括了海螺、大铜、长号。

大乐主要在道师做法事的时候演奏。

中乐主要是小喇叭,是最常用的一种乐器。

细乐包括了三弦、笛子、二胡、小锣、小钹。

主要在进香、献饭的时候,配合节拍,渲染氛围。

音乐的情调则是由喜转悲、由悲转喜。

当乐师刚到主人家门口的时候演奏的喜乐,进入家里之后,开始转为悲调,一直到出殡结束回家的时候才转为喜调。

此外,在打歌的时候,乐师也会为打歌的人们吹伴奏。

为了能让死者灵魂顺利进行投胎转世。

家人们会为他做不同的法事,送不同的礼品。

除烧钱进香外,还会烧纸马、纸鹿、轿子等,转喻真马真轿作为死者的交通工具。

丧葬礼仪是指人死以后,对尸体的整饰、哀悼、埋葬、祭奠等一系列活动。

笔者所要介绍的丧葬仪式,每一个部分都有各种繁琐的礼仪习俗和禁忌。

各个环节都必须认真、仔细。

杀猪领牲。

也叫作“升棺猪”。

“如果亡者是男性,要从猪的左耳拴上麻秆(麻线)经过所有依次排列的小子而连接棺材前系起,道师念经,叙述亡者生前的好事,传达孝子们的孝心。

”[4]“招灵”是针对那些因意外死在外面的亡者。

人们认为亡者的灵魂假如没有道师和亲人到他死的地方“叫魂”,他的灵魂就不能找到家的方向,或是被其他邪恶的灵魂拦在路上无法回家。

只有亲人点着香,叫着他的名字,他的灵魂才能跟着家人回到家里。

开坛请神、照亡搭桥、开路。

亡灵是一个不停游荡的孤魂,需要他人的引领。

于是家人会请道师做法请神灵帮忙引路,带领亡者灵魂通向天堂的方向。

而“招亡搭桥”则模仿我们平时过江河湖海的桥,目的是为了帮助死者安全通过江河湖海。

只有道师先生念着经,摇着摄魂铃,死者的灵魂才能安全通过桥。

否则灵魂就会迷失方向,找不到回家的路。

出殡礼仪是较为繁琐的仪式。

首先吃“孝堂饭”,所谓孝堂饭就是摆在孝堂前地上吃的饭。

在丧事活动过程中,孝子不能上桌吃饭,所以摆在地上吃。

吃饭的人主要是孝子和主丧、副丧。

这是亲人与亡者一起最后吃的一顿饭。

吃饭的时候,帮忙的人把吃剩的猪骨头全都摆出来。

蕴含孝子们吃亡者的“骨尸”,而另一种说法则是孝子将要继承亡者生前留下来的土地和财产。

其次,签点神主。

神主是亡者的灵牌。

神主是忧事中的喜事。

孝子把头上的笋叶帽换成平时戴的帽子。

跪在供桌前,进行刺血。

刺血时,孝子左手经右腋下伸到后背,扎针刺血,陪点官用毛笔蘸血以后交签点官,然后把灵牌上事先留好的缺笔补上。

父亲扎左手的中指,母亲扎右手中指。

第三,上眼钉,献回头饭(由主人家献),孝子向着外面磕头。

同时,在院子里摆“抬重饭”。

所谓抬重饭,就是为了酬谢帮忙抬棺的人们而摆的酒宴席。

最后,出棺,丢出煞刀、捆棺、孝子招灵回家,就是把本应该待在家的魂魄叫回家。

在出殡的路上,会进行三次“孝子搭桥”,前两次,孝子都是向着外面磕头,然后,棺材从孝子的头上抬过,最后一次则是向着回来的方向磕头,意味着把死者送到了山上,而孝子则回家。

扫圹,用活鸡把圹里面的秽气去除。

用鸡扫圹的同时,嘴里念着吉利、祝福的语言。

点棺、下葬。

用鸡冠上的血点在棺材上。

定好山向撒禄米。

孝子背向接禄米后,左手撒三把土象征性的盖棺。

然后不能回头往家里赶。

墓地的礼仪主要是在出殡后一天进行,即垒坟。

垒坟之前,祭迷祀。

杀鸡。

之后,装过桥石。

垒坟。

垒好后,道师做法事,奠阴土,目的是为了安慰五方土神。

彝族的葬礼仪式是繁琐、复杂的。

包含了太多内涵与寓意。

男左女右、阴阳八卦、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观念等。

说明了,在彝家的葬礼活动中,包含了佛教、道教的内容。

并结合地方的风俗融入打歌等环节。

整体的呈现出一场隆重的葬礼。

也把“仁、义、礼、孝”的儒家观点融入其中。

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营造出一个具有特色的彝家葬礼。

3、南涧公郎彝族丧葬文化中的禁忌彝族人在丧葬习俗中需要遵循许多的禁忌,提出这些禁忌既是为了死者能够很好的投胎转世,也是为了生者能够安宁。

对于守孝的孝子而言,需要遵循的禁忌行为包括了:在守丧的前七天内,不能到他人家家里。

不能睡高床、坐凳子、上桌吃饭等。

睡觉只能在家里的堂屋里搭地铺。

在守孝期间,不能让猫等动物接近棺材。

在死者死后不满百天之前,不能参加做斋、庙会等。

也不能出远门。

亡者死后一年内可以办喜事,也称忧转喜。

否则,要办喜事只能在三年守孝满了以后才能办。

而对于其他的参加葬礼的客人,假如出殡当日,是自己的属相日,则要避开。

越是隆重的丧事活动,他所包含的禁忌活动也就越多。

彝族人们很小心的遵循着这些禁忌,这既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为了自身的心理能够得到很好的安慰。

从祭祀活动方面看,可以说三年之后才算真正的结束一场丧事活动。

当葬礼结束九十八天左右,有一个百天的祭祀活动。

这个祭祀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换绿对子,浆孝。

念救苦经。

烧白鹤包,烧阴魂旙,换孝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