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丧葬习俗的文化内涵_肖雪
彝族丧葬文献研究综述

彝族丧葬文献研究综述【摘要】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客观规律,由于人类文化的介入,死亡已经不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成为了人类表达自己文化的一种特有方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应对死亡的方式,有自己民族关于死亡的一整套信仰支持其行动。
彝族丧礼凝聚着彝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文化的印记。
通过对目前这一阶段前人彝族丧葬研究成果的总结,可以明晰目前学术界对彝族丧葬文化研究的动态。
【关键词】彝族;仪式;丧葬一、国外丧葬仪式理论研究概述在人类的文化史中,对死亡问题的探索就从未止步过。
对有关仪式、丧葬问题的研究,国外各个学派持有不同的观点。
本文的国外文献综述部分就仅只做一个概述。
西方的人类学家如进化人类学派的著名学者弗雷泽很早就注意到人类死亡意识存在着从最初的拒绝接受死亡到最后接受死亡这样一个演变的过程。
他对原始民族死亡观念和相关仪式的研究刚好符合他的“巫术——宗教——科学”的进化公式。
①古典进化论的另一代表人物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论述万物有灵论时指出所有生物的灵魂在“肉体死亡或消失之后能够继续存在”。
灵魂有三种形式存在:在大地上游荡;转生;灵魂在另外一个世界有特殊位置。
法国著名人类学家范热内普将死亡归为为“个人生命转折仪式”的一个阶段,他指出丧葬更多强调的是分离仪式,他把对丧礼的研究放入到人生仪礼的完整过程中来看,试图去挖掘其内在的结构模式。
特纳延展了范热内普“阈性”阶段的理论,他认为阈限阶段处于“结构”的交界处,是一种在两个相对稳定“状态”之间的“反结构”状态。
二、国内学者对丧葬的研究(一)对丧葬通论性的研究我国学者对丧葬通论性的研究主要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展开的:一是史学的角度,二是民俗学的角度。
席克定的《灵魂安息的地方》和罗开玉的《丧葬与中国文化》,徐吉军《中国丧葬史》等主要是从丧葬文化历史方面进行研究。
从民俗学的角度对丧葬文化进行通论研究的,如徐吉军、贺云翱的《中国丧葬礼俗》,周苏平的《中国古代丧葬习俗》等。
(二)对少数民族丧葬文化的研究如夏之乾《中国少数民族的丧葬》主要是介绍中国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
彝族老人去逝迎接远方说词彝语

彝族老人去逝迎接远方说词彝语
(最新版)
目录
1.彝族老人的葬礼习俗
2.彝族葬礼中的远方说词
3.彝族葬礼的象征意义
正文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彝族的葬礼习俗独具特色。
彝族认为,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灵魂的转移。
因此,他们对葬礼有着特殊的重视,希望通过葬礼让逝者的灵魂得到安息和转世。
在彝族的葬礼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远方说词。
这是彝族人民对逝者的一种祝福,希望他们能够在另一个世界里安息。
远方说词使用的是彝语,这是一种只有彝族人才能理解的语言。
在葬礼上,彝族人会用彝语唱诵远方说词,以此来送别逝者。
彝族葬礼中的远方说词,是他们对逝者的一种特殊的告别方式。
这种方式充满了彝族人民对逝者的怀念和祝福,也体现了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和理解。
在彝族的葬礼中,远方说词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象征。
它象征着彝族人民对生命的看法,对死亡的理解,以及对逝者的敬意。
通过远方说词,彝族人民希望逝者的灵魂能够得到安息,希望他们能够在另一个世界里得到幸福。
总的来说,彝族的葬礼习俗是一种深深的文化体现,其中远方说词更是充满了彝族人民对逝者的怀念和祝福。
第1页共1页。
实拍凉山彝族葬礼现场,众人在田野里分食坨坨肉一幕

实拍凉山彝族葬礼现场,众人在田野里分食坨坨肉一幕
在凉山,再也没有比葬礼更隆重的了。
按彝族规矩,家里死了人,家属必须通知应该通知的所有亲朋好友。
来参加葬礼的亲戚朋友们,也会根据与死者(或死者家人)的关系带上相应的礼品,或一只羊、或一头牛、当然少不了酒。
凉山彝族传统的丧葬习俗是火葬,出殡前要派丧葬队到山上砍柴,在火葬场垒成火化架。
一般火化的地方是在自家的地里,用木头搭出九层的火化平台,让逝者回归自然。
这种葬礼折射出的是大凉山彝族同胞对生死的大喜和大悲。
活着就要快乐,要展示自由奔放的生命激情;死了就随着一缕缕青烟飘散,魂归自然。
葬礼完毕后,按彝族传统习俗,主人家将把亲友们送来的牛宰掉做坨坨肉,再买酒,款待参加悼念的人。
图为彝族葬礼上,村民在凹凸不平地里烹饪坨坨肉。
过去,凉山有的地方,丧葬以杀牛多者为荣,普通家庭杀几头牛很正常,多的几十头都有可能。
按照一头牛四千元计算,十头牛就需要好几万。
再加上酒类其他开支,所以网传有个别彝族人办葬礼,花费上百万的个例。
图为参加葬礼的亲友们在田野里分食坨坨肉。
彝族丧葬风俗文化

彝族丧葬风俗文化在彝族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生老病死都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色彩,尤其是丧葬风俗,更是彝族文化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天,咱们就聊聊彝族人的丧葬风俗,用咱老百姓能听懂的话,说说那些让人动容的传统和讲究。
彝族人对生命有着独特的敬畏之情,他们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得有个好的归宿。
所以,丧葬这事儿,彝族人是格外上心的。
先说说火葬吧,这是彝族最传统的丧葬方式之一,尤其是在大小凉山这些地方,火葬的习俗被保留得最完整。
人一走,家里人先得忙着准备,用白酒给逝者净身,再穿戴整齐,穿戴的都是彝族特色的服饰,黑白蓝相间,庄严肃穆。
遗体被侧身放在灵床上,盖上披毡,安放在堂屋上方,等着亲友们来吊唁。
这时候,全村上下,不管男女老少,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计,赶来帮忙。
在彝族,一家有事全村帮,这是老规矩了。
吊唁的时候,那场面可热闹了。
亲友们带着鞭炮、白酒、牲畜,一路哭着来,一进屋,先是大哭一场,表达对逝者的哀思。
这时候,主人会捧上酒来,敬给吊唁的亲友,大家一边喝酒,一边回忆逝者生前的点点滴滴,说着说着,眼泪就下来了。
这不仅仅是对逝者的怀念,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传递。
吊唁过后,就是火葬了。
选个好日子,大伙儿一块儿把遗体抬到选好的地方,堆起木柴,点上火。
火光冲天,象征着逝者的灵魂升天,去往另一个世界。
火葬这天,全村人都会聚在一起,有的帮忙抬遗体,有的帮忙烧火,还有的在一旁默默祈祷。
火光映照着每个人的脸庞,那画面既庄重又温馨。
火葬之后,还有招魂和送魂的仪式。
招魂就是请毕摩(彝族的祭司)扎个灵牌,念招魂经,把逝者的灵魂招回家里,免得在外头成了孤魂野鬼。
送魂则是在招魂之后的几年里,再由毕摩做法事,把灵牌送到祖先居住的地方,让逝者的灵魂得以安息。
除了火葬,彝族还有土葬、树葬、陶器葬等多种丧葬方式。
不过,不管哪种方式,都离不开彝族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逝者的怀念。
在彝族人的观念里,死亡不是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
他们通过一系列的仪式和习俗,让逝者的灵魂得到安息,也让生者得到慰藉。
彝族丧葬文化的变迁与涵化

彝族丧葬文化的变迁与涵化作者:王俊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4年第05期【摘要】变迁与涵化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现象。
文章阐释了黔西北彝族采用的彝族、汉族和基督教三种丧葬模式,认为三种丧葬模式分别植根于汉、彝、基督教等三种不同的文化系统,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通过比较发现,彝、汉丧葬模式具有相似之处,是彝汉文化涵化的体现,彝族丧葬仪式有指路环节,汉族和基督教的则没有,三种文化对逝者灵魂的归宿所指也完全不同,不同文化的丧葬仪式具有完全不同的文化内涵。
采取不同的丧葬仪式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文化或民族认同。
【关键词】彝族;丧葬文化;变迁;涵化;黔西北“文化变迁,是指一种文化由于内部的发展和外部的接触所引起的功能与结构,形式与内容的改变。
” “涵化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它是指两个独立的文化传统由于持续的接触而引起一个或两个文化产生广泛的变迁。
”[1]从定义可以看出变迁包括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文化内部的发展,而外因则是文化之间的接触,涵化属于文化变迁的外因。
黔西北地区是彝族历史上文化演绎最为连贯的地区,这种连贯性首先体现于可以从彝汉文献得到相互印证,时间方面表现为自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至今,包括君长国时期(蜀汉建兴三年至宋)、土司制度时期(元朝-1664年)和改土归流之后三个阶段;空间方面表现为黔西北范围内彝族文化的保留和延续,国家范围内彝汉文化的互动与交流,以及世界范围内基督教文化的传播与演绎。
君长国时期,黔西北彝族有自己独立的一元文化系统,彝族文化是黔西北地区的主导文化,建立在“血源论”基础上的族权理论是君长国时期的政治理论;土司制度时期,黔西北地区由彝族一元文化系统主导转变为彝汉二元文化系统制衡共存,族权理论和封建正统理论是土司制度时期黔西北地区的政治理论;改土归流之后,彝族政权被摧毁,彝族文化系统完全崩溃,黔西北地区由彝汉二元文化系统制衡共存转变为以汉文化系统为主导。
文化变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变迁是必然的,而稳定却是相对的。
浅谈凉山彝族丧葬习俗

彝族丧葬习俗

文/ 思泽 黄
彝 族丧 葬 习俗 ,各 支系大 同小 异 。 老 人死 亡后 , 鸣枪 放 炮 以示悲 哀 , 通知村 内亲朋 家有丧 事 , 实封 闭 。入殓 前 棺底 按 照死者 年龄 一 岁一碗 放 草木灰 ,灰 上 铺棉 纸数 层 .上置 被盖 八殓 .入 殓 时死者 后 家人必 须到 场 .瞻 村 内亲 朋知 道后 .及 时到 场帮 助料 理后 事 。派人 向死 者后 家报 仰后 确认 正 常 死亡 方 可入 殓 .入 殓 后棺 材 大头 要 朝屋 内停 放 ,
大米 ,供 插 香使 用 ,放 一方 桌 .桌 边 上钉 两个 带 有权 的木桩 和 女 在 灵前 举行 跪 拜仪 式 ,拜 毕敲 锣打 鼓 鸣 唢呐 ,沿 死者 将 要安
一
根 横杠 。横 杠 上 串有猪 ( )头 、脚 、尾 、心 肺 ,象 征一 头 牛 整猪 ( )交付 给死 者 。 牛
两 指 在 牵 牲 口的线 和 绳 上 各 刷 三 次 . 以示 把该 牲 I 交付 给 死 Z l
者 。 尔后 在毕摩 带 领下 ,将牲 口牵上绕 青棚 三 圈 .再 由毕摩 交
代 亡者 。
出殡 后子 女要 昼 夜守候 在 灵旁 。第 二天 中午 ,在丧 棚周 围 挂 出三树 花钱 .桌 上供 有 酒饭莱 .毕 摩头 戴小 篾帽 ,帽 顶挂一
丧 ,同 时扭 死母 鸡 一只 f 称 落 气鸡 ) 俗 ,以祭 奠 死 者亡 灵 其 棺 材缝 隙 要用棉 纸 封好 。在 棺材 下面 点一 盏长 明灯 。
子 女在 死者 未落气 前要 抱住 死者 ,听死者 最后 给后 人 留下 的遗 嘱 ( 俗称 接气 ) ,并用红 纸包 好银 子放 入其 口内 , ( 称含 口银 俗 子) .同时 子女 跪 拜在 死 者 前面 烧钱 纸 3斤 6两 。然后 子 女用
彝族死后葬礼流程

彝族死后葬礼流程
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葬礼流程通常包括一系列传统仪式和习俗。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彝族死后葬礼的流程概述:
1. 临终和临终仪式:在一个家庭成员临终时,家人通常会集合在一起,进行临终仪式,祈祷和安抚过世者的灵魂。
2. 停灵:过世后,遗体会被安放在家中或者专门的场所,等待葬礼仪式。
3. 守灵:家人和亲友会轮流守灵,为逝者守夜、守灵,进行祭奠和悼念。
4. 安葬仪式:在一定的时间后,会举行安葬仪式,通常会有祭司主持仪式,家人和亲友参加。
仪式中可能包括诵读经文、祈祷、献花、燃香等活动。
5. 土葬:彝族传统的葬礼方式是土葬,将逝者安葬在家族或村庄的坟地中。
葬礼后,家人和亲友可能会举行宴席,以示悼念和纪念逝者。
6. 祭祀:逝者安葬后,家人会定期举行祭祀仪式,祭祀过世者的灵魂,以示对逝者的思念和尊重。
彝族的葬礼仪式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重视祭祀和对逝者的尊重。
不同地区和家族可能会有一些细微差异,但总体上遵循这样的一般程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路送灵 , 主要以念诵《指路经》 文的形式向亡灵或祖
灵指明通往祖界的具体路径, 并且教导祖灵如何克服途中
重重关阻顺利到达祖界 。 指路的主体一为毕摩, 二为参加
仪式的主祭者和参祭者 。 在一般情况下, 认为毕摩口出的
语言最具魔力和灵性, 能与亡者或祖灵达成沟通, 亡者或祖
灵会按毕摩的有声指引一站一站地回归祖界 。
[ 中图分类号] C912.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3 -8179(2007)Z J01 -0039 -03
一 、凉山彝族的丧葬习俗
后代在门外或院子等到尸体抬出门后 , 把家里所有的垃圾
山彝族的丧葬习俗主要源于对祖先的崇拜。 其产
凉 生的原因是人们试图依赖祖先的灵魂保佑自身生 命的需要, 对祖先亡灵的崇拜是其主要核心内容 。
夜的活动, 通常组织许多人排成对以领唱的形式为死者指
仪式“ 尼黑尼果” 。第一步是叫醒祖灵并通告之 , 第二步是
凉
路送魂, 有的也请毕摩念《指路经》 , 主要叙述一个人从生病 治病到寿终及亲人得到噩耗时的情景, 然后谈及世间无人
招灵附竹, 第三步是堵塞火葬地污祟。 祖灵附竹后, 毕摩用 黑、花、白三根神枝分别扫除灵竹以除邪祟, 随后制作灵桩
人
◆肖 雪
类
[ 摘 要] 凉山彝族的丧葬习俗历史悠久 、仪式复杂 , 较完整的保留了原 始风貌 ,反 映出浓厚的原始
学
宗教文化色 彩 , 同时也 透射出凉山彝族的 鬼神观 、生活禁忌 、性别意识 , 以及通过祭祀圈反 映出社区内部
的交往情况 ,是研究彝族民俗文化和宗教生活的活素材 。
[ 关键词] 凉山彝族 ;丧葬习俗 ;宗教生活 ;文化内涵
烧尽后, 送葬人返回指定地点, 依次坐下, 等待分食荞粑和
灵魂的关照 , 包括对死者亡灵举行的“ 安灵” 和“ 送灵” 仪式。 砣砣肉。 到场者分到肉和荞粑后, 各自回家。 焚尸者火化
据笔者了解, 凉山彝族主要实行火葬 。 程序大致如下: 完后回到主人家, 被邀请坐上座, 主人当即拿酒给他们喝 、
1.安葬 仪式 首先清洗死者尸身 , 给死者穿上衣服, 男性死者通常穿
3 9
GXMDXB
言 和各种行 动来指令 、 引导 和帮 助 祖灵 回归 祖 界的 仪式 行
人
为 。 通过这种仪式行为 , 一方面表达了后辈对先祖的孝心 ,
竭尽了子孙对祖先的义务 , 使祖灵不致沦落为孤魂野鬼无
所依托而被人驱赶, 同时也让祖灵能够在祖界与远逝祖先
类
团聚一堂, 且永远享受子孙后代的供奉;另一方面也表达了
火化第二天下午, 死者家人带上酒去毕摩家, 请其根据 死者的年龄属相算出死者死后变成什么。 如果经书上说变 成大雁或猛虎, 则有益于后代。 如果变成猪或狗, 将不利于 后代 , 因此主人家要马上采取紧急措施, 请毕摩把死者的灵 魂召唤回来, 不要流荡在阴间, 以免被人欺负。
另外, 凉山彝族认为麻风病为不治之症 , 如果火葬, 死 者灵魂会随火焰进入阴间 , 而将疾病传染给其他人, 因此麻 疯病人只能“ 土葬” 。 埋葬时用荞面块把尸体七窍糊住, 用 牛皮口袋封好 , 将尸体放入深坑 , 再罩上一口大铁锅后用土 掩埋 , 意在防止传染和不让死者鬼魂到祖先那里去。 还有 一种情况是小孩生下来不足一个月而夭折, 用新布或简易 毡子裹好后装殓在木匣或撮箕里, 带到野外人畜不至的偏 僻处 , 挖坑埋于一棵野果树下, 把撮箕压在表面, 以示树下 埋有婴儿尸体 。 对婴儿禁止火葬是因为彝族认为婴儿入世 不久 , 还不识人间烟火, 死后阴间也没有他们的位置。
在后, 后是驮灵马 、报时鸡和开路猪 , 而后为主人宗族成员 ,
有的手执长矛, 有的挥舞刀剑, 有的舞棍弄棒 , 有的大声吼
叫“ 让开 , 让开” , 有的模仿着劈砍刺杀的动作 , 甚至有的还
放鞭炮以助声威, 最后是手摇神扇肩挎神笠口诵祭词的毕
摩 , 大家围着青棚绕转三圈, 利用群体的力量来威慑归祖路
GXMDXB
骨留在坟场;一个则被招附在“ 玛都”(灵牌)上供子孙供 奉。[ 2] 在生时 , 如果魂不附体 , 则很快就会死亡, 所以工作或 生活不顺利 、身体不好 , 都要请毕摩作仪式驱鬼招魂。 相 反, 如果人死后灵魂还在人间游荡, 会对子孙不利 , 因此要 请毕摩进行送灵仪式。 围绕这种鬼神观念, 便产生了上述 一整 套的丧葬 仪式 。
全扫出来, 以示扫走一切病魔妖怪 。 行葬人员用两把熊熊 燃烧的火炬引路, 送葬者跟在灵床后, 儿女子孙、亲朋好友 嚎啕大哭。 死者安放在火化架上, 呈卧型, 给死者盖上披
丧葬礼仪包括两个很重要的内容:一是对死者尸体的处置 ,
毡, 头朝向东方, 脚朝向西方。 接着引燃柴火, 等尸骨完全
即指从死者断气到火化这一过程的各种仪式 ;二是对死者
上阻挡前途的妖魔邪怪的战斗 。 在这个仪式中, 不仅给祖
灵献上用于自卫和开路的盔甲和刀剑枪矛之类的武器, 而
肖
且 还要献上 作交通工具 和引路 、开路的牺 牲 。
仪式完后, 亲属请可靠的人将木筒送到祖洞中。 需要
雪
提及的是, 无子嗣的人的竹牌不能与祖妣之灵筒同归祖灵
崖洞, 而是在祖洞附近另选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崖洞藏之 。
山 彝 族
不死之理。 再从死者的起居处为起点, 以日行距离为一段 ,
“ 做俄” 。 灵桩“ 玛都” 做成后 , 要用煮好的鸡肉祭献, 然后插
丧
一程一程地把魂引送到祖先的居住地。[ 1]
除秽神座进行作除秽“ 苦斯” 仪礼给新制的灵牌除秽。 毕摩
葬
出殡前派丧葬队到山上砍柴, 在火化场垒成火化架 。 念诵《献药经》 经文, 唤请祖灵前来享用药祭。 这种仪礼据
单数在彝族宗教生活中意味着吉祥 、顺利。 因此, 在整 个丧葬仪式中出现的数字必须是单数, 包括主人家招待亲 友邻居的餐数 。“ 九” 是阳之极数, 是单数中最大的数, 在彝 语中发音为“ 古” , 有“ 牢固 、稳定” 之意。 而“ 七” 在彝语中发 音为“史” , 有“ 繁荣、发展” 之意 。 从这两个数字的运用, 我 们 可以看出 凉山彝族的 祖先崇拜体 现出了 浓厚的 父系 血缘 色彩, 再如在祭祀祖先 , 上祭品时也是按照先长辈后晚辈 、 先 兄后弟 、先宗亲 后姻亲 、先姐后妹 的顺序 。
后代祈求安康的愿望, 祖灵在祖界找到归宿后 , 不再滞留人
间作祟于后代, 使子孙们都能够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平平安
学
安 的生活环 境 。
祖界美好且令人神往 , 然而通往祖界的道路却十分遥
远且凶险万分, 一路上处处鬼怪密布, 障碍重重, 祖灵回归
祖界需要诸多帮助, 于是有了导灵、助灵回归祖界的诸多活
动和仪式, 如指路送灵、舞乐送灵、转场送灵、牺牲送灵等。
拿烟给他们抽 , 以示感谢。 2.“ 安灵” 仪式
长衫和裤子 , 女性死者穿传统的彝裙。 家人请毕摩根据死
彝族认为死者去世后有三个灵魂, 其中之一附在子孙
者的生辰推算出火化吉日, 然后通知亲属, 四邻或村民只要
立的灵牌上, 彝族称为“玛都” 。 视仪式场地与有竹山之远
听到哭声, 不管是否相熟都要到死者家里帮忙料理丧事。
近, 在仪式前或咒鬼仪式完成后第二天鸡鸣时分, 由祖灵至
出殡前一天彝族称之为“ 撮热” , 意为“ 集中所有的人” ,
亲之 人携带白 酒 、鸡 蛋 、炒 面和烙荞饼 等往高 山深 处去选 灵
是丧期中最热闹的一天 。 凡是来参加丧葬的人都在这天到
竹, 一般选用茂密竹林中长势挺拔、枝叶繁茂的二岁山竹 。
凉 山
下 山后主人 向送灵的人 赠送肉食以 示感谢 。
彝
族
二 、凉山彝族丧葬习俗的文化内涵
丧
从以上 对凉山彝族 丧葬习俗的 描述可 以看出 整个 过程
葬
渗透着浓厚的宗教文化气息, 具有很深厚的民俗底蕴, 体现
习 俗
如下:
的
1.反映出凉山彝族的鬼神观念, 并由此产生的禁忌
文
凉山彝族信仰毕摩宗教(原始宗教), 相信灵魂不死 。
归祖路上不仅路途艰辛, 而且有毒虫猛兽和各种妖魔
邪怪的阻挠 , 所以仅仅凭借亡灵自身的力量还不能顺利地
到达祖地, 于是又有以生者集体的力量来护送祖灵开路前
进的送祖送妣“ 普史妣闪” 仪礼 。 当仪式完成献牲后, 主人
家宗族男性人丁集中起来, 着铠披甲, 全副武装, 助祭带着
祖灵桩和其他一应用物走在前面 , 另一人扛着接种树跟随
化
所谓鬼魂, 可能是最初对自己的“ 影子” 无法解释中想象出
内
来的。 在彝语中,“ 魂” 也叫“ 影” , 彝族认为影子和生命紧密
涵
相关, 如果践踏影子会导致人虚弱或死亡, 所以民间有忌踏
4 0
影子的禁忌 。 凉山彝族认为人有三魂, 人死后其中一个灵 魂由毕摩念《指路经》 进入“ 石姆姆哈”(阴间);一个与其遗
齐 , 祭品(牺牲或同等价值的钱)也在这天送来。 奔丧者多
当随意选中某一细竹作为灵竹后, 向其说明将被选为先祖
以一个家支或村寨为单位。 主方就地用酒给他们洗尘, 并
或先妣某某之灵 , 并祭以白酒、鸡蛋、炒面和烙荞饼等, 然后
简 要介绍死 因及生平事 迹 。 彝族认为有儿有女 、子孙多的老人辞世是自然现象, 不
在丧葬过程中, 放置死者时 , 男性左手在下, 右手在上 ; 女性右手在下 , 左手在上。 正是因为凉山彝族认为人死后 到了阴间还要继续生活、生产, 男性右手在上, 方便拔刀;女 性左手在上, 方便纺织羊毛。
如果死者家境贫寒, 没有披毡, 尸身下也不能放置山羊 皮, 以免死者变成恶鬼 , 对子孙后代不利。 这是因为在毕摩 经书中写到, 妖精“ 孜孜” 变成山羊后掉进河里, 吃了山羊肉 的人都成了恶鬼。[ 3] 此外, 守灵时一旦发现有猫或狗跳过死 者身上, 就当场将其砍死, 以免死者变成恶鬼作恶于亲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