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文化

合集下载

一首驼铃的感慨说说

一首驼铃的感慨说说

一首驼铃的感慨说说
1.驼铃声在沙漠中回荡,让人感受到了孤独和无助。

2.驼铃声仿佛是时间的见证者,记录着历史的变迁和人类的奋斗。

3.驼铃声让我想起了那些勇敢的商人和旅行家,他们穿越荒漠,开拓新天地。

4.驼铃声传递着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人感到无比敬佩和钦佩。

5.驼铃声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代表着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

6.驼铃声让我想起了那些默默无闻的劳动者,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不懈地工作。

7.驼铃声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它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秘和壮美。

8.驼铃声让我想起了那些追求自由和梦想的人,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9.驼铃声也是一种信仰的象征,它代表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

10.驼铃声让我想起了那些曾经走过丝绸之路的人们,他们的足迹已经融入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文化。

关于骆字的研究报告

关于骆字的研究报告

关于骆字的研究报告摘要:“骆”字是一个常见的汉字,起源于古代,前后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变、迁移、区别和整合,现代汉字书写体系中已经固定了其形式和发音。

从语义和语用的角度来看,“骆”字表现出了许多特点和特征,包括形象、具体、抽象、象征性等方面,不仅在汉字的构成和词汇的使用中具有重要作用,还在文化、历史、社会、心理等多个领域发挥了重要功能。

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骆”字也在不断地发展,未来还有更多的可能和潜力。

引言: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神秘和独特的构成和特点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文化研究者。

其中,“骆”字是一个特别有意义和价值的汉字,在整个汉字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本文将对“骆”字的语义和语用特征、文化、历史、演变、语法、用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以期对这个汉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更深刻的了解。

一、“骆”字的语义特征“骆”字是一个具有图形、象征、象声等多重特征的汉字。

从语义角度来看,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征:(一)形象“骆”字的构成十分形象,上面是一个马字旁,下面是两个左右对称的贝字旁。

整个字形与“驴”和“马”非常相似,给人一种与动物相关、与草原、沙漠等生态环境有关的感觉。

这种形象化的特征在其他汉字中也存在,如“狮”、“猫”、“狗”等都蕴含着类似的动物特征,并与古代人类的生存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二)具体“骆”字是一个具体的汉字,它代表的是一种动物,即驼。

这与一些抽象概念性质的汉字如“爱”、“信”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具体性质在汉字书写和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使人们更直观地理解和感受字义。

(三)抽象尽管“骆”字具备形象和具体的特征,但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视觉感知,而是在人类脑内形成了一种抽象的符号或概念。

这种抽象性质是汉字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汉字书写和汉语交流的基础。

(四)象征性“骆”字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它可以代表着荒漠、贸易、旅途、财富等多种含义。

在古代,驼队是进行沙漠贸易和旅程中必不可少的载体,因此“骆”字也被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涵义。

从宝鸡出土的胡人牵驼图砖雕说起

从宝鸡出土的胡人牵驼图砖雕说起

从宝鸡出土的胡人牵驼图砖雕说起1. 引言1.1 胡人牵驼图砖雕的发现胡人牵驼图砖雕的发现可以追溯到宝鸡市境内的一处古墓群。

这组古墓是在当地进行建设工程时意外发现的,吸引了众多考古学家的注意。

在这组古墓中,最引人注目的发现就是大量保存完好的胡人牵驼图砖雕。

这些砖雕的出土,为研究胡人文化和古代交通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胡人牵驼图砖雕的发现,让人们对古代胡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这些砖雕的图案精美细致,描绘了胡人骑驼行走的场景,反映了古代丝绸之路上胡人商旅的生活状态。

通过这些砖雕,我们可以窥探古代胡人的服饰、交通工具和社会结构,为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

胡人牵驼图砖雕的发现,不仅让人们对古代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也展现了古代艺术工匠的高超技艺。

这些砖雕精湛的雕刻技术和生动的表现手法,让人们感受到了古代匠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胡人牵驼图砖雕的发现,是对古代艺术成就的一次重要发现,也为后人传承和弘扬古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1.2 胡人牵驼图砖雕的历史价值胡人牵驼图砖雕作为古代宝鸡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价值。

这些独特的砖雕作品不仅反映了古代胡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更揭示了胡人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胡人牵驼图砖雕的历史价值体现在其对古代社会、经济、宗教等方面的重要见证和记录。

通过砖雕中的图案和题材,我们可以窥见古代胡人社会的生活方式、信仰观念和艺术审美,为研究古代中原地区与西域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这些砖雕作品还承载着古代宝鸡地区的城市建设、宗教信仰、商贸活动等方面的历史信息,对于揭示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保存和研究胡人牵驼图砖雕,不仅可以弘扬传统文化,更有利于加深对古代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2. 正文2.1 胡人牵驼图砖雕的特点胡人牵驼图砖雕作为古代文物中的一种,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精细细致:胡人牵驼图砖雕的制作非常精细,工匠们对人物和动物的形态、表情都做到了极致,每一个细节都被雕刻出来,呈现出立体感和逼真的效果。

羊驼

羊驼
引种和饲养方法
饲养管理 选择农场
繁殖
日常管理
常用工具
注意事项
羊驼文化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羊驼(Alpaca),属偶蹄目骆驼科,外形有点像绵羊,一般在高原生活, 羊驼(驼兽)
世界现有约300万只左右,约90%以上生活在南美洲的秘鲁及智利的高原上,其余分布于澳洲的维多利亚州以及新南威尔士州。 羊驼栖息于海拔4000米的高原。每群十余只或数十只,由1只健壮的雄驼率领。以高山棘刺植物为食。发情季节争夺配偶十分激烈,每群中仅容1只成年雄驼存在。妊娠期8个月,每胎1仔。春夏两季皆能繁殖。羊驼的毛比羊毛长,光亮而富有弹性,可制成高级的毛织物,也能驮运。 羊驼毛比驼羊粗糙,一般较长且顺直(也有弯曲的)。主要用作驼兽,有点类似驴子的作用。体型较大,大概是驼羊的两倍。羊驼尾部特征明显(尾巴比驼羊长),驼羊尾部基本看不到尾巴。编辑本段生物学特征 羊驼原产于南美洲的海拔3000-4800米的安第斯山。属骆驼科,无驼峰,有弹性很好的肉趾,耳稍尖长、直立,貌似羊,故称为羊驼。其寿命长达20-25岁。公羊驼体高1米,体重达70公斤(母羊驼略小)。母羊驼无发性周期,通过交配而诱发排卵,妊娠期为11.5个月,一年只产1胎,单羔。 羊驼性情温驯,伶俐而通人性,适于圈养。采食量不大,耐粗饲,以草为主。羊驼适应性较强。编辑本段保护状况 一只没有被剪过毛的羊驼在吃草
准备的,而羊驼则是为皇室或高级官员专用。普通老百姓则只能用大羊驼毛皮做衣服,然而大羊驼毛本身也有跟羊驼毛一样细柔,但是羌毛的大量存在使得它不能够大规模的生产。大羊驼最初用来作运输工具,皮毛、肉、皮革均可用来制成衣物。在南美羊驼也可食用,但不能做运输工具,今天在印加人看来,饲养羊驼更在意的是羊驼毛纤维的密度,而缩小它的直径,并且进可能的保证羊驼毛的牢度。西班牙殖民者不仅征服了一切,而且破坏了数年来印加人辛勤换来的高质量的羊驼。早在西班牙侵略之前,羊驼和大羊驼的数量达到数百万计。短短的100年里,西班牙将数量减少了90%,取而代之的是羊、牛和马匹。饲养计划一直持续了后来的数百年,但都没能达到印加人那时的数量,印加人将羊驼列入他们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 1969年的秘鲁军事政变也使羊驼养殖计划受到重创,有钱的庄园主所拥有一律被新政府充公,而新的政府对如何运作这项业务一无所知。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羊驼的数量已经跌到2500,000。如今政治环境已经改善,秘鲁的饲养主又可以背起包袱闯天下了,但是大多数的牧场不能够有效控制羊驼的饲养,而且很少有关于血统的记录。编辑本段常见种类苏利羊驼

蒙古族的骆驼民俗

蒙古族的骆驼民俗

Vo l.32No .3Mar.2011第32卷第3期2011年3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urnal of C hifeng University (S o c.S ci )一骆驼与马、牛、绵羊、山羊一道被蒙古人称之为“五畜”。

“五畜”当中骆驼以耐寒、耐渴、耐饥、耐劳著称。

它可以承载人类及人类的所需物品横穿无边无际的大沙漠,也因此得“沙漠之舟”的美称。

元人刘秉忠的《驼车行》中以“驼顶丁当响巨铃,万车轧轧一齐鸣。

当年不离沙陀地,辗断金原鼓笛声。

”来描绘骆驼对蒙古人生产生活的贡献。

蒙古人在畜牧生产中利用骆驼解决物资运输、肉食皮毛、乳汁等生产生活必需品以外,在长期的与骆驼打交道的过程中也创造了“驼文化”。

这种文化不仅是我国也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对此,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角度关注过“驼文化”及骆驼产业。

例如从畜牧生产角度的有《养驼学》、《骆驼的饲养与疾病治疗》[1]、《阿拉善双峰驼》、《骆驼的饲养管理》[2];从民俗文化角度有《天籁生灵———骆驼》[3],还有百科全书《蒙古族民俗百科全书》中有关骆驼的词条记录。

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们认为骆驼起源于北美软蹄类动物,逐渐形成今天的亚洲“双峰驼”、非洲和中东的“单峰驼”、南美洲的“羊驼”等品种。

骆驼的驯化比其它家畜稍晚,大约在公元前3000—4000年前[4]。

双峰驼曾经分布广泛,但是现在只剩余约200多万,主要为家畜。

目前世界各地仅有1000多只野生双峰驼升息在戈壁滩,还有少量生活在伊朗、阿富汗、哈萨克斯坦等国境内。

阴山岩画中就有很多表现饲养骆驼场景的。

目前新疆、青海、内蒙古阿拉善等地以及蒙古国阿尔泰山一带仍有数量不多的野生骆驼。

这些足以等证明蒙古高原是野生双峰驼驯服饲养成家畜的发源地。

双峰驼分为阿拉善、苏尼特、新疆、阿斯特汗4个品种。

二蒙古人为不同年龄阶段的骆驼起了固定不变的名称,一岁为bootoh ;二岁为toroom ;三岁雄驼为goonantailaah ,三岁雌驼为gonjinn tailaah ;四岁公驼为tuunen tailaah ,四岁母驼为nunjin yinge ;五岁公驼为aada ,五岁母驼为yinge ;种驼为boora 。

乌拉特后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乌拉特后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乌拉特后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乌拉特后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涵盖了多个方面。

其中比较知名的有乌拉特民歌、乌拉特服饰、驼球、泥塑和蒙医蒙药等项目。

1. 乌拉特民歌:这是蒙古族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古典长调歌曲为主。

唱腔多用宫调、商调、徵调、羽调四个调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2. 乌拉特服饰:这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传统服装,反映了乌拉特后旗的文化和历史。

3. 驼球:这是一种在草原上流行的运动,类似于马球,但用的是骆驼。

4. 泥塑:这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主要用于制作各种小型雕像和装饰品。

5. 蒙医蒙药:这是蒙古族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包括草药疗法、按摩和针灸等。

近年来,乌拉特后旗不仅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推出了一系列文化旅游品牌和线路,如“印象塞北秘境乌拉特”,以更好地推广当地的文化和旅游资源。

此外,还有赏石艺术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及与驼奶相关的文化产业。

浅议蒙古族生活中骆驼的作用和骆驼民俗

浅议蒙古族生活中骆驼的作用和骆驼民俗

2021年第08期367经济文化浅议蒙古族生活中骆驼的作用和骆驼民俗阿拉腾楚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潮洛濛》杂志编辑部,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蒙古族在驯服饲养骆驼,利用骆驼运输肉食皮毛、乳汁等生产生活必需品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骆驼民俗,创造了“驼文化”。

这种文化是中国,乃至人类的共同财富。

对蒙古族的骆驼民宿进行分析,在加强与骆驼有关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蒙古族的命名骆驼的方式在“五畜”之中,骆驼的寿命最长,一头公驼的平均年龄在25--30岁之间,母驼的平均年龄在20--25岁之间。

以骆驼的年龄阶段为标准,蒙古族为骆驼起了相对固定的名称。

例如,一岁的骆驼被命名为bootoh;二岁的骆驼被命名为toroom;三岁的雄骆驼被命名为goonan tailaah,而雌骆驼则被命名为gonjinn tailaah;四岁的公驼被命名为tuunen tailaah,而母驼则被命名为nunjin yinge;五岁的公驼背命名为aada,母驼则被命名为yinge。

一般情况下,3--5岁的骆驼被视为年轻骆驼;6--16岁的骆驼被视为成年骆驼,16岁以上的骆驼则被视为老骆驼[1]。

二、蒙古族生活中骆驼的作用骆驼对于蒙古族的日常生产生活来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对于蒙古族的牧民来说,他们充分意识到不同的骆驼有着不同的性格脾气,有温顺的骆驼,也有野蛮的骆驼;有安静的骆驼,也有懒惰的骆驼;有坏脾气的骆驼,也有情绪化的骆驼。

一般情况下,性格比较好的骆驼,主要是用来驮运物资,供牧民役使;而体力优势比较突出的骆驼,则被牧民用来乘骑。

所以,在蒙古人的日常生产中,骆驼发挥着乘骑、驮运的作用,同时骆驼的绒毛、奶、肉和皮等也可以改善以牧民为生的蒙古人的生活条件。

其次,随着节气的变化,蒙古族还需要进行剪驼毛,春节到惊蛰期间剪驼鬃,3月份开始剪腿、颈、头顶毛。

再次,骆驼每3年生产一次驼羔,每次可以挤14--16个月的奶。

丝路驼铃话三彩——唐三彩骆驼文化鉴赏

丝路驼铃话三彩——唐三彩骆驼文化鉴赏

AppreciatION 鉴赏丝路驼铃话三彩——唐三彩骆驼文化鉴赏李国强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跨亚洲大陆的交通道路,以中国内地西安、洛阳为起点,经中亚、西亚直到地中海东岸,再转达北非、欧洲各地。

自公元前2世纪开通形成后,中国大量的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西运。

东西方的其他商品贸易及经济、文化交流亦多经此路进行。

1877年,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先提出“丝绸之路”,沿用至今。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丝绸之路对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我国境内,丝绸之路跨越河南、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区)。

洛阳曾经长期被定为国都,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对该路的形成和经济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东汉以洛阳为都城长达196年,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是丝绸之路西行的出发点,也是西方客商沿丝绸之路东来的终点。

公元64年,汉明帝派遣使者经丝绸之路赴西域拜佛取法,在洛阳创建“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公元73年,班超奉命由洛阳出使西域;公元97年,班超的属员甘英沿丝绸之路一直到达波斯湾边; 班超之子班勇,曾任西域长史,并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了《西域记》。

与此同时,当时西域各国、各地的使者、僧人、商人来华,也都是以国都洛阳为目的地,中国是最早生产丝绸的国家。

据研究得知,自先秦迄宋、元的几千年间,河洛地区的桑蚕与丝织业一直十分发达繁荣,远远超过关中泾渭流域,而洛阳正是关东地区最大的丝绸集散地。

唐代贯通中西的丝绸之路喧哗繁忙,千里荒漠上奔走着体力大、耐力足的骆驼,“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件件出土的大量神态各异的唐三彩骆驼为我们复述了当年的历史盛况。

高大又迟缓笨拙的骆驼,在唐朝制陶工匠的妙手中,塑造得健美强壮。

各式各样的造型,动感十足,或仰首嘶鸣,或曲颈敛声,柔厚的驼毛,骨肉匀称,饱满的肌肉,极度的精工制作,绚丽多姿,形象地刻画出骆驼的雄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