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诠释
少数民族裕固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裕固族的雕刻艺术也非常精湛,包 括木雕、石雕等,作品栩栩如生, 体现了裕固族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裕固族的文化传承与教育
家庭传承
裕固族的文化传承主要以家庭为 单位进行,父母亲通过言传身教 ,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传授给子
女。
学校教育
近年来,一些学校也开始开展裕 固族文化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和 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和传承本
合理开发裕固族的民俗文化资源
,发展旅游产业,为当地经济发
03
展注入新的动力。
保护传统技艺
02 加大对传统技艺的保护力度,鼓
励技艺传承人将技艺传授给年轻
人。
加强学术研究
04 鼓励对裕固族民俗文化进行深入
研究,挖掘其独特价值和现代意
义。
对未来进一步研究和推广裕固族民俗文化的建议和展望
建立研究机构
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负责研究、开发和推广裕固族民俗文化。
民族的文化传统。
社区活动
社区也会组织各种活动,如文艺 演出、民俗展示等,让裕固族文
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
裕固族的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
文化保护
为了保护和传承裕固族的文化传统, 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多种措施,如 制定保护政策、资助文化传承人等。
旅游开发
裕固族的文化旅游资源也得到了开发 利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 观游览,进一步促进了裕固族文化的 传承和发展。
射箭是裕固族的传统活动,一般在节 日期间举行,选手们需要在规定距离 内射中目标,展示自己的射箭技能。
摔跤
摔跤是裕固族的传统活动,一般在节 日期间举行,选手们通过力量和技巧 的较量,展示自己的实力和勇气。
裕固族的民间艺术表演
民歌
裕固族的民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歌曲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劳动歌、情歌、 叙事歌等。
裕固族与丝绸之路

裕固族与丝绸之路裕固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甘肃、宁夏和青海等地。
自古以来,裕固族就生活在丝绸之路上,与中原文化和西部民族文化交流融合。
本文将从裕固族的历史、语言、文化等方面介绍裕固族与丝绸之路的关系。
裕固族与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汉代。
当时,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有着频繁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裕固族作为丝绸之路上的原住民族之一,早已与汉族、回族、满族等民族交往、交流。
例如在丝绸之路贸易的过程中,裕固族人可以通过牧羊、养马等经济活动交换所需的生活用品,同时他们也可以从中获得物质财富,这也为丝绸之路的繁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裕固族是一个具有自己独特语言和文字的民族。
裕固语属于蒙古语系,与蒙古族、回族有着一定的语言相似性。
裕固族人日常生活中会使用裕固语进行交流,尤其是在家庭和社交场合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推进,裕固族人开始学习和使用汉语,这也是他们与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体现。
裕固族的文化传统与丝绸之路上的其他民族有着很大的相似性。
裕固族人信仰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这与丝绸之路上流行的宗教信仰相符。
裕固族还有自己的民间传统文化,如歌舞、民俗、手工艺等,这些文化传统也在丝绸之路上传播和流传。
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使者经过裕固族的居住地,将各地的文化、艺术品和技术带到裕固族人的生活中,使得他们的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裕固族也为丝绸之路的繁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裕固族是优秀的牧民,他们擅长饲养马匹、牛羊等家畜,并以此为基础发展了裕固绣、裕固毡等手工艺品。
这些工艺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丝绸之路沿线。
裕固族还为丝绸之路上的商人提供了马匹、仆役等服务,使商人可以更顺利地进行贸易活动,推动了丝绸之路的繁荣。
裕固族与丝绸之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丝绸之路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为裕固族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裕固族人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造力为丝绸之路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今天,丝绸之路已成为中华民族和世界各国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裕固族将继续传承和发扬自己的文化,为丝绸之路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裕固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裕固族文化和民俗风情裕固族文化和民俗风情裕固族为甘肃省三个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集中聚居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共有1。
3万人,主要居住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裕固族是一个有着悲壮历史的古老民族。
在历史上,裕固族曾有过各种称呼。
元朝称为“撒里畏吾尔”,明朝称为“撒里维吾尔”,清朝称为“锡喇伟古尔”或“西喇古儿黄番”,建国初期称为“撒里畏吾尔”。
裕固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其独特的民族风俗和民族传统在中华文明史上魅力无穷。
裕固族姑娘裕固族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一年四季逐水草而居,常年居住在帐篷里。
随着季节的变化和畜场的转移,帐篷经常移动。
他们的帐篷由六根或九根杆子支撑。
有些是用牛、羊毛织成子搭盖而成,有些是用白帆布做成,并且上面缀有传统图案。
一般依照地形,选择避风向阳的地方搭盖。
帐篷内部正上方为佛龛,进门右边为女客的座位,左边是男客人的座位。
裕固族牧民的饮食以酥油,粑(用酥油、奶子、青稞炒面调制而成)乳制品为主。
一般每日一饭三茶,即每天喝三顿酥油炒面茶,吃一顿面片或米粥,有时也烙饼吃花卷等。
裕固族热情好客,每当家里来客人,先用奶茶招待,在碗内放酥油、炒面、曲拉、奶皮,然后沏上煮好的奶茶。
茶后以手抓羊肉、青稞酒款待。
招待尊贵客人时,不仅献羊背子,还要献全羊,以示对客人的尊敬。
裕固族习俗裕固族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戴头是裕固族妇女婚前必经的仪式。
所谓戴头是将一副用银牌、玉石、珊瑚、玛瑙、海贝等饰物编制的头面,系在准备出嫁的姑娘的.发辫上。
戴头面之后,姑娘就到另立的一顶帐篷里,由舅舅、客人和代表姑娘唱歌的人,对唱歌曲。
送亲、迎亲仪式复杂,婚礼十分隆重,富裕人家结婚宴客常要连续数日,一般牧民也要宴客两、三天。
女方送亲的客人要由男方招待一天,临走时需送客人肉份子。
特别要给重要的客人、女方家长送一份上等礼品:羊背子、羊胸叉。
新娘和送亲的客人骑着马,一路上边走边唱歌。
男方在途中铺一毡毯,备一只羊的肉(也有简化为一只羊胸叉肉的),喝一些酒,表示迎亲,称为“打尖”。
裕固族的历史渊源

裕固族的历史渊源裕固族作为甘肃省独有的少数民族,同时是中国少数民族、甘肃省特有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乡,共有1. 5万多(2005年)。
裕固族自称“尧呼尔”、“两拉玉固尔”。
据史籍记载,宋代裕固族先民被称为“黄头回纥”,元称“撒里畏吾”,明称“撒里畏兀儿”,清称“锡喇伟古尔”。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裕固族。
元、明时称“撒里畏兀”、“撤里畏兀儿”,现代称“锡喇伟古尔”、“西喇古儿黄番”。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曾称“撒里维吾尔”。
1953年经本族代表协商,确定以同“尧呼尔”音相近的“裕固”(也取汉文富裕巩固之意)为族称。
裕固族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
公元9世纪中叶,回纥的一支迁徙到今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张掖、武威一带,史称“河西回鹘”。
他们与邻近各族往来相处,逐渐形成为单一民族。
裕固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丁零、4世纪的铁勒和居住在色椤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
回纥是东部铁勒(亦称狄历、敕勒、高车)的六大部之一。
后来东部铁勒在反抗东突厥汗国的斗争中,形成了以回纥为核心的部落联盟,被称为“九姓铁勒”或简称“九姓”。
8世纪中叶,回纥击败突厥在乌德勒山(今杭爱山支系)、温昆河(今鄂尔浑河)建立回纥汗国。
9世纪中叶,回纥汗国为黠戛斯所破,回纥各部四处迁徙,其中一支投奔河西走廊,与早先迁来的部分回纥汇合,在这里生息繁衍,成为当今之裕固族。
宋朝时,裕固族自称“尧乎尔”,一般认为这一名称与历史上的“黄头回纥”和“撒里畏兀”有密切关系。
“黄头回纥”是宋朝初期出现于塔里木盆地东南部的回纥分支。
元初,在黄头回纥居住的地区,又出现“撒里畏兀”的族名。
现在公认,元朝的撒里畏兀就是宋朝的黄头回纥。
元朝时,蒙古人征服撒里畏兀后,在其地设立官府,进行统治。
元朝崩溃,河西走廊又归明朝管辖。
明初,陆续迁至祁连山一带,逐渐形成了裕固族。
明朝十分重视边境的稳定,仍然任用元朝的降将镇守边疆。
裕固族历史及风俗习惯

裕固族历史及风俗习惯裕固族文化基本上属于北方游牧文化的范畴。
除汉文化之外,裕固族文化中包含有明显的蒙古和藏文化的许多成分。
裕固族传统服饰独具特色。
男子一般穿高领左襟长袍,戴圆顶卷檐白毡帽或大檐礼帽,在冬季则多戴狐皮帽。
妇女所戴的尖顶红缨毡帽和佩带的“头面”则更具有民族特性,二者都是裕固族已婚妇女的特殊服饰。
未婚女性有她们特殊的服饰,即戴在头上额前的“沙达尔格”、佩带在胸前的一块“顺格尔”和背后的“格玉孜克”。
奶和茶在裕固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民间有一日三茶一饭或两茶一饭的习惯。
此外,裕固族牧民能采集的野菜种类较多。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裕固人依然禁食驴、马、骡肉和狗肉。
作为一个游牧民族,裕固族在历史上曾主要以毡帐为家,随水草迁徙。
直到本世纪50年代,除居住在河西走廊的少部分裕固族外,其余大部分裕固族牧民都仍然以帐篷为主要居住场所。
如今,裕固族牧民逐步实现了定居和半定居放牧,传统的裕固人并不特别在意生男还是生女,基本上没有明显的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
故在裕固族社会中,基本没有明显的有男性传宗接代的宗法观念。
裕固族妇女的家庭地位一直较高。
裕固人具有民族特色的礼仪主要有幼儿的剃发仪式和婚礼仪式。
按照传统,裕固人家的小孩出生后长到3岁时才第一次剃发,届时要举行较隆重的仪式。
首先是舅舅剪第一剪子,他送的礼物也是最为贵重的,其次才是父母和其他的长辈。
裕固族的婚礼仪式独具特色。
一般要举行三天,第一天在女方家。
后两天在男方家。
婚礼开始时,在新娘家给新娘戴上象征女子已婚的头面和尖顶红缨毡帽;在送亲仪式上要祭祀各种神灵,女方客人还要故意刁难男方代表;女方送亲队伍要分批骑马冲击设在男家门前的小帐房,并力图把小帐房踏倒。
小帐房是供新娘休息的,而男方家则事先早已派人躲在小帐房内大声喊叫,防止小帐房被女家踏倒。
此仪式以男家集体出动,抓住对方马缰为结束。
婚礼内容还包括新娘过火堆仪式和新郎箭射新娘仪式等等,场面非常欢快热闹。
中华裕固风情走廊人文资源

中华裕固风情走廊人文资源中华裕固风情走廊位于中国甘肃省,是裕固族文化的代表。
裕固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情而闻名。
中华裕固风情走廊以其独特的人文资源而吸引着众多游客。
本文将介绍中华裕固风情走廊的人文资源。
一、裕固族的历史与文化裕固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甘肃省。
他们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裕固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6年,他们在历史上曾是农耕民族、游牧民族和城市居民。
裕固族的文化丰富多样,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服饰等方面的传统艺术形式。
二、裕固族的音乐和舞蹈裕固族的音乐和舞蹈是他们丰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裕固族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而闻名,常常伴随着传统乐器的演奏。
他们还以舞蹈表达情感和传承文化。
裕固族的舞蹈形式多样,有祭祀舞、婚礼舞、欢庆舞等,每一种舞蹈都有其特定的动作和表演风格。
三、裕固族的戏剧裕固族的戏剧表演通常以传统故事和历史事件为题材。
他们使用面具、服装和道具来展现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
裕固族的戏剧以其生动的表演和精彩的舞台效果而受到广泛喜爱。
观赏裕固族戏剧不仅能够欣赏到精彩的表演,还可以了解到裕固族的历史和传统价值观。
四、裕固族的服饰裕固族的服饰具有独特的特色。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宽松的裤子和靴子,女性则穿着彩色的长衫和裙子。
他们喜欢使用丰富多彩的刺绣、织物和珠宝来装饰服饰,展示出裕固族的独特风格和艺术品味。
五、裕固族的建筑裕固族的建筑风格也独具特色。
他们的房屋通常采用土坯墙和平顶,适应甘肃干旱的气候条件。
裕固族的建筑不仅注重实用性,还注重艺术与文化的融合。
他们的房屋常常装饰有各种图案和壁画,展示出裕固族丰富的艺术才华。
六、裕固族的传统节日裕固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白玉观音会。
这是一个以宗教仪式为主的节日,裕固族的人们会聚集在寺庙中参加祈福仪式和庆祝活动。
白玉观音会是裕固族人民重要的精神寄托,也是他们勉励自己追求幸福与进步的时刻。
七、裕固族的手工艺品裕固族的手工艺品以其精致和独特而闻名。
少数民族文化--裕固族

裕固族,现有⼈⼝10569⼈,主要分布在⽢肃省肃南裕固族⾃治县和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乡。
裕固族,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
9世纪中叶,其中⼀⽀迁徙到今⽢肃河西⾛廊的敦煌、张掖、武威⼀带,史称河西回纥。
他们与邻近各族交往相处,逐渐形成为⼀个单⼀民族。
裕固族⾃称“尧乎尔”。
据史籍记载,宋代裕固族先民被称为“黄头回纥”,元称“撒⾥畏吾,明称“撒⾥畏兀⼉”,清称“锡喇伟古尔”。
新中国成⽴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裕固族。
裕固族居住区地处河西⾛廊中部祁连⼭北麓的狭长地带,草原辽阔,草质优良,是裕固族从事畜牧业的天然牧场。
蔽天盖⽇的原始森林,⽣息着许多珍贵的野⽣植物。
在祁连⼭中还蕴藏着丰富的矿藏,其中,裕固族⽣产的⽟⽯最为。
裕固族现使⽤三种语⾔,⼀种是西部裕固族(⼀称尧乎尔语),主要分布在肃南裕固族⾃治县西部,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种是东部裕固语(⼀称恩格尔语),主要分布在肃南裕固族⾃治县东部,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再⼀种是汉语,主要分布在酒泉黄泥堡和肃南双海地区。
裕固族没有本民族的⽂字,汉语、汉⽂是裕固族共同交际的⼯具。
裕固族主要从事畜牧业,信奉喇嘛教。
在风俗习惯上近似藏族。
妇⼥头饰 裕固族妇⼥的头饰颇富有民族特⾊。
当姑娘到了15岁时,要戴“萨达尔格”,意味着姑娘长⼤成⼈,可以婚配了。
“萨达尔格”是在⽤红布做成的⼀块⽅形布牌上,缀以贝壳和各⾊珊瑚⽽成。
裕固族妇⼥有戴帽⼦习惯。
这种帽⼦是⽤⽩⾊⽺⽑压制的毡⼦制成,前缘镶有两道⿊边,帽沿不宽,后沿微翘,前沿平伸,帽顶缀有红线穗⼦垂在帽顶周围。
有的还饰有各⾊花纹,戴在头上像⼀只倒扣的喇叭,很是别致。
未婚少⼥和已婚妇⼥的帽⼦略有不同:未婚少⼥的前额戴“格尧则依捏”,即在⼀条长红布带上边缀以珊瑚珠,下边缘是⽤红、黄、⽩、绿、蓝五⾊的珊瑚和⽟⽯⼩珠串成的许多穗,它象珠帘⼀样齐眉垂在前额。
梳五条或七条发辫,辫梢内有彩⾊的丝绒线,系在背后的腰带⾥。
裕固族信仰的演变与道德生活变迁

裕固族信仰的演变与道德生活变迁裕固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信仰着佛教、道教和萨满教等多种宗教。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裕固族的信仰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与此他们的道德生活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迁。
裕固族最早信仰的是萨满教。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教,主要崇拜自然和祖先,通过祭祀和巫术来与神灵进行交流。
在裕固族的封建社会中,萨满教对他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人们认为神灵可以给予他们保佑和帮助,因此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神祭活动,以祈求丰收和平安。
萨满教的巫师也承担着一些社会职能,比如医疗和宴会娱乐等。
这些巫师被视为社会的精神领袖,他们的话语和指导被认为具有权威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裕固族的信仰开始发生改变。
尤其是在14世纪明朝统治时期,裕固族陆续接触到佛教和道教的影响,这些教派的教义逐渐渗透到他们的信仰体系中。
佛教和道教的主要内容是教人们修身养性,追求智慧和慈悲,强调个体的修行和责任。
相比之下,萨满教的神祭活动显得繁杂和迷信,逐渐受到了一些人的质疑。
于是,一部分裕固族人开始接受佛教和道教的教义,逐渐放弃了原始的萨满教。
与宗教信仰的演变相对应的是裕固族的道德生活的变迁。
在萨满教统治时期,裕固族人主要以部落为单位生活,社会关系以血缘为纽带,道德规范主要由萨满教的巫师来制定和管理。
随着佛教和道教思想的传入,裕固族逐渐开始接受了一些新的道德观念。
佛教和道教强调慈悲与善良,教导人们要有同情心和为他人着想。
这种道德观念的引入使得裕固族人的道德生活发生了一些改变。
人们开始注重互助和合作,更加关心他人的困苦和苦难。
他们也开始追求个人的精神境界和人类的普遍福祉。
为了追求智慧和慈悲,一些人选择出家修行,成为僧侣或道士,以传播佛教或道教的教义。
佛教和道教也对裕固族人的道德规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佛教教导人们要追求道德的高致,六度的修行。
裕固族的信仰和道德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一些变化。
从最早的萨满教信仰到后来的佛教和道教影响,裕固族人逐渐摒弃了一些迷信和陋习,开始重视自身的精神与道德修行,注重互助和合作,追求人类智慧和普遍福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裕固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诠释
[摘要]本文主要从回鹘汗国的兴亡和裕固族东迁两个方面阐述了裕固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
目前的史学家一般都将甘州回鹘做为裕固族正源来看待,笔者对已有历史资料的研究和判断,认为过去甘州回鹘大约就是今天西部裕固族的前身。
东迁是促使今天裕固族形成以及其民俗文化形成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
[关键词]裕固族传统文化历史渊源
一、回鹘汗国的兴亡
根据新旧《唐书》的记载,回鹘早就在河西有所活动。
唐太宗贞观六年(公元632)就有回鹘别部契苾部六千余家在契苾何力的率领下来到沙州,被唐朝安置在甘、凉二州。
唐高宗初,回鹘首领婆闰曾助唐平定突厥叛乱,立有战功,唐由此而于总章元年(公元668)迁其有功部落于甘州。
武则天时,东突厥复国,进攻漠北回鹘的根据地乌德鞬山,一大批回鹘人遂在其酋长的带领下南奔甘、凉之间,唐取其精骑充赤水军。
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攫有河西,当地回鹘遂成吐蕃部属。
公元840年以后,更有大批的回鹘人自漠北迁往这里。
由今张掖(甘州)北出额济纳河(今黑河)、居延海抵蒙古国翁金河流域一线,自古以来就是河西地区与漠北交通的要道。
回鹘人沿该道从漠北南来自是情理中事。
在河西地区,甘州是回鹘人较为集中的聚居区,此外尚有散布在河西和陇右的诸多部落,见于记载的有贺兰山回鹘、秦州回鹘、凉州回鹘、合罗川回鹘、肃州回鹘和瓜、沙州回鹘等。
甘州回鹘何时立国,学界则见仁见智,说法不一。
有的认为立国时间应在公元884年以前,也有人认为是在公元872年,此外还有将立国时间定在公元884~887年之间、890年、894年、895~900之间及10世纪初等多种意见。
概言之,至10世纪初期,甘州回鹘国已经建立,并经过不断的东征西讨,基本上控制了河西地区。
甘州回鹘政权是一个由多个民族、部落组成的松散联合政权,各部族承认甘州回鹘可汗(姓药逻葛氏)的宗主地位,但内部事务大多还是自主的。
统辖的范围包括整个河西走廊,以及北侧的荒原和半沙漠地带,即今内蒙古的阿拉善旗和额济纳旗等地。
甘州回鹘立国之际正是河西地区强势迭起,民族变迁频繁,战乱纷争的时代。
吐蕃之强盛、西夏的崛起、沙州归义军政权的存在,都对甘州
回鹘的生存构成极大的威胁。
于是,甘州回鹘便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积极发展与中原地区的关系,与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及辽、宋等都建立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往来关系,特别是同中原地区的五代政府和北宋王朝,以甥舅相称,贡使往来十分频繁。
公元1001年,甘州回鹘遣使曹万通入宋朝贡,与之建立了反西夏联盟。
此后,甘州回鹘屡屡向西夏发难,给西夏以沉重打击,并从其手中夺取了河西重镇凉州,基本上将西夏势力逐出了河西。
公元1028年西夏发动突然袭击,攻克甘州,甘州回鹘灭亡。
各部落四散,有的依附吐蕃,有的投奔北宋,其中有一支退居沙州(今甘肃敦煌)以南,称作沙州回鹘。
据《金史》记载,沙州回鹘曾於公元1127年向金朝朝贡,以後便从史书上消失了。
11世纪末,在《宋史》出现了黄头回纥的记载,不少史学家认为黄头回纥就是先前的沙州回鹘。
目前的史学家一般都将甘州回鹘做为裕固族正源来看待,由于回鹘汗国的灭亡,使大量的回鹘部族外迁到今天甘、青、新交界处的甘州回鹘,在与蒙古族及其它少数民族的交流、融合中形成了今天真正意义上的裕固族,笔者对已有历史资料的研究和判断,过去了甘州回鹘大约就是今天西部裕固族的前身。
回鹘在河西走廊生存的100多年时间里,在通过与中原的交流中,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形式、文化思想对它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包含了审美趣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也会以中原文化为载体,悄悄浸润着西部的每一个少数民族,而甘州回鹘的民俗文化也以贡品的形式输送到中原地区。
宋代王延德的《西州使臣记》中记载:回鹘人“善冶金、银、铜、铁为器及攻玉”。
其它历史记载中还对回鹘人的兵甲制作工艺和水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些零碎的记录可以看出,甘州回鹘的手工艺水平还是相当发达的。
对甘州回鹘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史书上均鲜有记载,所以现在还很难从学术的角度将甘州回鹘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与今天的裕固族之间做一个必然的联系,除了西部裕固族的语言,仅从今天裕固族的文化现象上也很难与过去的回鹘做一个科学的推导。
因为,一个民族的形成过程太过于漫长和复杂,其文化习俗的养成也会受到地理、气候、政治以及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
即使如此,在众多学者专家的辛勤努力下,还是从裕固族现有的许多民族特
征和民俗文化上寻找到了大量线索,来证明今天的裕固族与过去的回鹘、突厥乃至匈奴的关系。
比如,匈牙利民间故事的情节竟与我国北方少数游牧民族的民间故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尤其和裕固族的民间故事相比较,其共性特征更加突出。
在多个关于恶魔莽古斯类型的神话故事中,主要的故事情节和故事中的人物形态都非常类似,而其中的“莽古斯”则是对萨满教精灵神祗的高度概括。
匈牙利学者在整理研究民间故事时发现,匈牙利民间故事带有东方的特征。
一些学者认为,匈牙利民间故事中最古老的成分可以追溯到与东方萨满教有关的一些传说中。
另外,在语言、民歌方面,双方还有许多的共性。
匈牙利音乐家巴托克很早就意识到了其民间音乐与中国西北方古老民间音乐的之间的关系。
音乐家柯达依在他的著作《论匈牙利民间音乐》一书中指出:“时间虽然可以模糊匈牙利人在容貌上所具有的东方特征,但是,在音乐产生的深处——心灵深处,却永远存在着一份古老的东方因素,这使匈牙利民族和东方民族之间有所联系。
”今天对古突厥语的研究也在很大程度上证实了尤其是西部裕固族与突厥和匈奴的关系。
二、东迁
东迁是促使今天裕固族形成以及其民俗文化形成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
裕固族民歌唱到:
说着唱着才知道了
我们从西至哈至来的人
西至哈至迷失了方向来的
千佛洞万佛峡来的
青头山底下住下了
祁连山可爱的山
我们是从远处迎着太阳光来的
甘州回鹘的一支西迁后,主要居住在今天的甘青新交界处,与当地的蒙古族不断融合,形成了今天裕固族的前身——撒里畏吾尔。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王朝陆续在撒里畏兀儿地区设立了安定卫、阿端卫和曲先卫,在撒里畏兀儿人与蒙古族杂居的地区设立了罕东卫、赤斤蒙古卫、沙洲卫和罕东左卫,史称“关西七卫”。
16世纪初,东部蒙古永谢布酋长入居青海并袭扰撒里畏兀儿诸部,加上吐鲁番伊斯兰教势力的不断东扩以及蒙古瓦剌部的南下袭扰,使得安定
卫、曲先卫、阿端卫、罕东卫部众不得不大规模东迁入居嘉峪关以内。
裕固族先民陆续东迁后,明王朝就将他们安置到了肃州(今酒泉)南山和甘州(今张掖)南山地区,这大体上也是今日裕固族居住的地区。
在甘州回鹘灭亡至撒里畏兀儿诸部东迁入嘉峪关的300多年的时间里,这些裕固族的先民反复受到外族的袭扰,一直动荡不安,势力上远没有甘州回鹘那样强盛,有关情况在历史上也只有只言片语的记录。
今天的专家学者只能借助历史的“微光”去做一些理性的推断。
然而,历史始终是一个完整的链条。
没有这一次次重要的事件,也就不会有今天裕固族的存在。
如果说在关外的融合容易受到很多外部因素干扰的话,那么在整个“尧乎尔”东迁的过程中,以及东迁后,这种融合应达到了最大化。
很多研究者在裕固族是在东迁以前形成的,还是在东迁以后形成的问题上争议颇多。
就现在裕固族的民俗文化来讲,除了语言和个别极具特色的标志外,其它方面已经没有太多不同。
目前所存的裕固族大多数民俗文化形成基本上应该都是东迁以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