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相关简介
少数民族裕固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裕固族的雕刻艺术也非常精湛,包 括木雕、石雕等,作品栩栩如生, 体现了裕固族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裕固族的文化传承与教育
家庭传承
裕固族的文化传承主要以家庭为 单位进行,父母亲通过言传身教 ,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传授给子
女。
学校教育
近年来,一些学校也开始开展裕 固族文化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和 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和传承本
合理开发裕固族的民俗文化资源
,发展旅游产业,为当地经济发
03
展注入新的动力。
保护传统技艺
02 加大对传统技艺的保护力度,鼓
励技艺传承人将技艺传授给年轻
人。
加强学术研究
04 鼓励对裕固族民俗文化进行深入
研究,挖掘其独特价值和现代意
义。
对未来进一步研究和推广裕固族民俗文化的建议和展望
建立研究机构
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负责研究、开发和推广裕固族民俗文化。
民族的文化传统。
社区活动
社区也会组织各种活动,如文艺 演出、民俗展示等,让裕固族文
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
裕固族的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
文化保护
为了保护和传承裕固族的文化传统, 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多种措施,如 制定保护政策、资助文化传承人等。
旅游开发
裕固族的文化旅游资源也得到了开发 利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 观游览,进一步促进了裕固族文化的 传承和发展。
射箭是裕固族的传统活动,一般在节 日期间举行,选手们需要在规定距离 内射中目标,展示自己的射箭技能。
摔跤
摔跤是裕固族的传统活动,一般在节 日期间举行,选手们通过力量和技巧 的较量,展示自己的实力和勇气。
裕固族的民间艺术表演
民歌
裕固族的民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歌曲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劳动歌、情歌、 叙事歌等。
裕固族服饰文化

根据客人的身份、社会地位及与主人家的关系,将肉分成头等、 二等,宰一只羊共分十二等。量人送礼,可由客人带走。 先敬茶后敬酒,饮酒时一敬二杯。 穿红衣、骑红马的人不准进帐篷
婚俗:一夫一妻制,同姓同族间严禁通婚。举办婚礼,头一天要
由女方家做奶茶和手抓肉招待贵客,第二、三天是婚宴的高潮,要 由男方家宰牛、羊置办酒席,大宴宾客。
丧葬:火葬、土葬、天葬。 食俗:奶和茶在裕固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民
间有一日三茶一饭或两茶一饭的习惯。主食是米、面和杂粮,副食 是奶、肉。喜饮烧酒,抽旱烟。禁吃大雁、鱼,忌食尖嘴圆蹄的动 物,如马、驴、骡、狗和鸡等。 典型食品:肉肠和支果干。
二、裕固族的服饰
(一)男子服饰
裕固族无论东西部,男子服饰大致相同。
裕固族妇女的帽子,是姑娘和已婚妇女的区别标 志,姑娘到了成婚年龄,举行出嫁戴头面仪式时 才能戴帽子,表示已婚。
(二)女子服饰
高领偏襟,按季节分为夹棉和皮衣。衣领高齐耳 根,衣领外面边沿用各色丝线上劲合股,摹仿天上 的彩虹,用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七色或 九色、十三色,精心攀绣成波浪形、三角形、菱形 、长方形等几何图案。 下摆两边开衩,大襟上部、下摆、衣衩边缘都镶 有云字花边。下穿皮裤或棉布裤。 腰扎桃红色或绿色腰带,腰带下方挂红、绿、天 蓝色正方形绸帕,2~4块,腰带上还挂三寸小腰刀。 大衣襟扣挂刺绣荷包、针扎。 未婚少女长袍以绿色、紫色、桃红色为主,已婚 妇女以绿色、蓝色为主色,袍外还喜欢罩大红、桃 红、翠绿等色缎子做成的高领坎肩。
分布状况:分布于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 人数:14378人(2010年)。 宗教信仰:信奉喇嘛教。 民族语言:突厥语族的尧乎尔语、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
恩格尔语和汉语。无文字,通汉字。
裕固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裕固族文化和民俗风情裕固族文化和民俗风情裕固族为甘肃省三个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集中聚居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共有1。
3万人,主要居住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裕固族是一个有着悲壮历史的古老民族。
在历史上,裕固族曾有过各种称呼。
元朝称为“撒里畏吾尔”,明朝称为“撒里维吾尔”,清朝称为“锡喇伟古尔”或“西喇古儿黄番”,建国初期称为“撒里畏吾尔”。
裕固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其独特的民族风俗和民族传统在中华文明史上魅力无穷。
裕固族姑娘裕固族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一年四季逐水草而居,常年居住在帐篷里。
随着季节的变化和畜场的转移,帐篷经常移动。
他们的帐篷由六根或九根杆子支撑。
有些是用牛、羊毛织成子搭盖而成,有些是用白帆布做成,并且上面缀有传统图案。
一般依照地形,选择避风向阳的地方搭盖。
帐篷内部正上方为佛龛,进门右边为女客的座位,左边是男客人的座位。
裕固族牧民的饮食以酥油,粑(用酥油、奶子、青稞炒面调制而成)乳制品为主。
一般每日一饭三茶,即每天喝三顿酥油炒面茶,吃一顿面片或米粥,有时也烙饼吃花卷等。
裕固族热情好客,每当家里来客人,先用奶茶招待,在碗内放酥油、炒面、曲拉、奶皮,然后沏上煮好的奶茶。
茶后以手抓羊肉、青稞酒款待。
招待尊贵客人时,不仅献羊背子,还要献全羊,以示对客人的尊敬。
裕固族习俗裕固族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戴头是裕固族妇女婚前必经的仪式。
所谓戴头是将一副用银牌、玉石、珊瑚、玛瑙、海贝等饰物编制的头面,系在准备出嫁的姑娘的.发辫上。
戴头面之后,姑娘就到另立的一顶帐篷里,由舅舅、客人和代表姑娘唱歌的人,对唱歌曲。
送亲、迎亲仪式复杂,婚礼十分隆重,富裕人家结婚宴客常要连续数日,一般牧民也要宴客两、三天。
女方送亲的客人要由男方招待一天,临走时需送客人肉份子。
特别要给重要的客人、女方家长送一份上等礼品:羊背子、羊胸叉。
新娘和送亲的客人骑着马,一路上边走边唱歌。
男方在途中铺一毡毯,备一只羊的肉(也有简化为一只羊胸叉肉的),喝一些酒,表示迎亲,称为“打尖”。
裕固族的历史渊源

裕固族的历史渊源裕固族作为甘肃省独有的少数民族,同时是中国少数民族、甘肃省特有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乡,共有1. 5万多(2005年)。
裕固族自称“尧呼尔”、“两拉玉固尔”。
据史籍记载,宋代裕固族先民被称为“黄头回纥”,元称“撒里畏吾”,明称“撒里畏兀儿”,清称“锡喇伟古尔”。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裕固族。
元、明时称“撒里畏兀”、“撤里畏兀儿”,现代称“锡喇伟古尔”、“西喇古儿黄番”。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曾称“撒里维吾尔”。
1953年经本族代表协商,确定以同“尧呼尔”音相近的“裕固”(也取汉文富裕巩固之意)为族称。
裕固族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
公元9世纪中叶,回纥的一支迁徙到今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张掖、武威一带,史称“河西回鹘”。
他们与邻近各族往来相处,逐渐形成为单一民族。
裕固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丁零、4世纪的铁勒和居住在色椤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
回纥是东部铁勒(亦称狄历、敕勒、高车)的六大部之一。
后来东部铁勒在反抗东突厥汗国的斗争中,形成了以回纥为核心的部落联盟,被称为“九姓铁勒”或简称“九姓”。
8世纪中叶,回纥击败突厥在乌德勒山(今杭爱山支系)、温昆河(今鄂尔浑河)建立回纥汗国。
9世纪中叶,回纥汗国为黠戛斯所破,回纥各部四处迁徙,其中一支投奔河西走廊,与早先迁来的部分回纥汇合,在这里生息繁衍,成为当今之裕固族。
宋朝时,裕固族自称“尧乎尔”,一般认为这一名称与历史上的“黄头回纥”和“撒里畏兀”有密切关系。
“黄头回纥”是宋朝初期出现于塔里木盆地东南部的回纥分支。
元初,在黄头回纥居住的地区,又出现“撒里畏兀”的族名。
现在公认,元朝的撒里畏兀就是宋朝的黄头回纥。
元朝时,蒙古人征服撒里畏兀后,在其地设立官府,进行统治。
元朝崩溃,河西走廊又归明朝管辖。
明初,陆续迁至祁连山一带,逐渐形成了裕固族。
明朝十分重视边境的稳定,仍然任用元朝的降将镇守边疆。
极具民族特色的裕固族文学文化(特别关注②丨裕固族虽然没有文字)

极具民族特色的裕固族文学文化(特别关注②丨裕固族虽然没有文字)裕固族民间故事是由裕固族人民集体创作,世世代代口头传承至今的一种民间文学,用西部裕固语和东部裕固语两种语言讲述。
裕固族是甘肃省特有民族之一,聚居在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裕固族民间故事主要分布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大河乡、康乐镇、皇城镇和红湾寺镇裕固族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其中使用东部裕固语的传承人群主要分布在康乐镇、皇城镇和红湾寺镇部分地区,使用西部裕固语的传承人群主要分布在明花乡、大河乡、皇城镇和红湾寺镇部分地区。
裕固族民间故事的形成可追溯到裕固族历史上的回鹘汗国时期,那时裕固族先民使用的是回鹘语和回鹘文。
后来,受战争的影响,回鹘各部落分散流离,多数部落融入其他民族,其文字慢慢失传。
文字失传后,裕固族人民就用语言来记录、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民间习俗,从而出现了大量独具特色的裕固族口述文学,其中民间故事数量最多、故事最精彩、历史价值最高。
由于裕固族没有文字,直到1984年,裕固族学者先后出版了汉语版的《神奇的皮袋》和《裕固族民间文学作品选》,裕固族民间故事才正式进入学界。
20世纪90年代以后,受大众媒体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再围着老人听古老的故事,加上老人们的陆续辞世,会讲裕固族民间故事的人越来越少。
裕固族民间故事是裕固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童话、寓言、笑话等。
由于裕固族人民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民间故事在历代一直发挥着记忆和再现民族历史的作用,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历史、政治、宗教、军事、山川河流、风景名胜、动植物、民俗节庆等多个方面,由长辈在族人婚礼、葬礼、民族节庆活动中讲给下一辈,发挥着民族教科书和村规民约的作用,有很强的历史、文学、社会、教育和研究价值,有助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当代学者研究裕固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也是发展文化产业不可忽视的资源宝库。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肃南县文化部门多次举办裕固族民间故事的传承和宣传活动,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农牧民的保护传承意识,目前两个传承区约有20%的人会讲裕固族民间故事,能讲30首以上的老人有10多人,能明确梳理出传承谱系的有明花乡钟家三代、大河乡杜家三代、康乐镇安家三代、红湾寺镇郭家两代。
裕固族历史及风俗习惯

裕固族历史及风俗习惯裕固族文化基本上属于北方游牧文化的范畴。
除汉文化之外,裕固族文化中包含有明显的蒙古和藏文化的许多成分。
裕固族传统服饰独具特色。
男子一般穿高领左襟长袍,戴圆顶卷檐白毡帽或大檐礼帽,在冬季则多戴狐皮帽。
妇女所戴的尖顶红缨毡帽和佩带的“头面”则更具有民族特性,二者都是裕固族已婚妇女的特殊服饰。
未婚女性有她们特殊的服饰,即戴在头上额前的“沙达尔格”、佩带在胸前的一块“顺格尔”和背后的“格玉孜克”。
奶和茶在裕固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民间有一日三茶一饭或两茶一饭的习惯。
此外,裕固族牧民能采集的野菜种类较多。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裕固人依然禁食驴、马、骡肉和狗肉。
作为一个游牧民族,裕固族在历史上曾主要以毡帐为家,随水草迁徙。
直到本世纪50年代,除居住在河西走廊的少部分裕固族外,其余大部分裕固族牧民都仍然以帐篷为主要居住场所。
如今,裕固族牧民逐步实现了定居和半定居放牧,传统的裕固人并不特别在意生男还是生女,基本上没有明显的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
故在裕固族社会中,基本没有明显的有男性传宗接代的宗法观念。
裕固族妇女的家庭地位一直较高。
裕固人具有民族特色的礼仪主要有幼儿的剃发仪式和婚礼仪式。
按照传统,裕固人家的小孩出生后长到3岁时才第一次剃发,届时要举行较隆重的仪式。
首先是舅舅剪第一剪子,他送的礼物也是最为贵重的,其次才是父母和其他的长辈。
裕固族的婚礼仪式独具特色。
一般要举行三天,第一天在女方家。
后两天在男方家。
婚礼开始时,在新娘家给新娘戴上象征女子已婚的头面和尖顶红缨毡帽;在送亲仪式上要祭祀各种神灵,女方客人还要故意刁难男方代表;女方送亲队伍要分批骑马冲击设在男家门前的小帐房,并力图把小帐房踏倒。
小帐房是供新娘休息的,而男方家则事先早已派人躲在小帐房内大声喊叫,防止小帐房被女家踏倒。
此仪式以男家集体出动,抓住对方马缰为结束。
婚礼内容还包括新娘过火堆仪式和新郎箭射新娘仪式等等,场面非常欢快热闹。
裕固族风情

刺绣和剪纸
裕固族的剪纸和 刺绣很漂亮,特 别是各种动物, 形象活泼,栩栩 如生,这和他们 经常放牧牛羊有 关系。
返回目录
马 蹄 寺
裕固族视频
这个习俗来源一个古老的传说: 从前,裕固人 没有火,后来有一个英雄取来火种,裕固 人才 过上好日子。当时,有一对新婚夫妇,丈夫外出 狩 猎,妻子在家不慎将火弄灭。她为向一个三 头妖求火而 必须把血献给它喝。几天后,丈夫 回来后,而妻子却因 妖精天天来喝血而变得骨 瘦如柴。丈夫知情后,用三箭 射落妖精三个头, 而自己也因受重伤死去了。从此,裕 固族人民 为了防止妖精再来,也为了纪念那位驱逐妖魔 的英雄,举行婚礼时便兴起这个仪式。象征新娘 有勇敢 善射的丈夫保护,妖魔鬼怪不敢兴风作 浪。蕴含着裕固 人战胜邪恶、追求幸福生活的 决心和愿望。
民族语言
返回目录
裕固族现在使用三种语言:一种是西部裕 固语;一种是东部裕固语;再一种就是汉 语。裕固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汉语、汉 文是裕固族共同交流的工具。
美 丽 的 肃 南 裕 固 族 自 治 县 风 光
宗教信仰
裕固族主要从事畜牧业,信奉喇嘛教。在 风俗习惯上近似藏族。 裕 固 族 的 小 朋 友
宗教信仰
裕固族信仰喇嘛教,是属于剌嘛教格鲁派(黄教)的。 但是,裕固族的祖先在历史上曾信过别的宗教。在公元8 世纪中以前,回纥人就曾信仰萨满教。他们崇拜精灵,崇 拜祖先,害怕雷霆。还应时而产生了能预卜吉凶、呼风唤 雨的男女巫师。后来,裕固族的祖先又先后信仰过摩尼教 和佛教。明末清初,喇嘛教中的黄教势力,逐渐传入撒里 畏兀儿地区,并在撒里畏兀儿地区建立了最早的黄教寺院, 名为黄藏寺(又称古佛寺)。此后,喇嘛教逐渐便成了裕 固人的主要信仰。 正月大会是裕固人一年中最大的聚会,过会时,寺院 炸子、做馍馍、宰羊,喇嘛还把红枣撒在过会的人群中, 表示吉利。这一天男女老幼都要穿新衣服到寺院去烧香、 点灯;僧人为大家跳 “护法”(佛教称拥护佛法的人为 护法;护持自己所得之法,亦名护法)时,由二十多个僧 人戴上假面具跳神,群众在四周跪拜。寺院还举办酥油花 (即用酥油与几种不同的色彩合面捏成)灯会,展出各种 各样的花卉、人物、脸谱,鸟兽,形象活泼,栩栩如生。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裕固族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裕固族裕固族,源于古代回鹘。
宋代称黄头回纥,元代称撒里畏乌,明代称萨里畏兀儿,清代称锡喇伟古尔、西喇玉固尔、西喇玉古尔黄番、黄番和七族黄番。
他们自称尧乎尔和西拉固尔。
直到民国,裕固族又分为两部分,一称黄黄番,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一称黑黄番,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
尧乎尔与汉语中的裕固音近,有富裕、巩固之意。
1953年,定为裕固族。
裕固族创世神话《日母月父》中说,天地刚分开时,世上只有月亮和太阳。
它们是一对情人,也是我们的父母。
他们有无数的牛羊,那就是我们能看见的星星。
天上的太阳创造了陆地后,日母月父赶着牛羊来到草原上生活。
不知何日发了大洪水,日母月父又赶着牛羊重新回到天上。
我们看见的天上的彩虹,正是日母月父的牧鞭。
公元840年,回鹘政权崩溃后,部落四散,其中十五部在庞勒勤的率领下,一支投奔葛逻禄,一支投奔吐蕃,一支投向安西。
其中迁到河西走廊的回鹘人,据说有二三十万之众,分布在沙洲(今敦煌)、瓜州(今安西)、肃州(今酒泉)、甘州(今张掖)、凉州(今武威)一带,统称为河西回鹘。
河西回鹘中以居住在甘州的最为强大,10世纪初建立了政权,打败了唐朝节度使张义朝后人建立的西汉金山国,统领河西回鹘各部,存在时间长达一个半世纪。
因此,河西回鹘又称甘州回鹘。
11世纪上半叶,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日益强盛,打败了甘州回鹘。
甘州回鹘四处逃散。
一部数万人奔唐宁(西宁)投奔吐蕃,融合于吐蕃之中。
一部分逃到北宋境内,居住于秦陇之间。
大部分受西夏统治,与当地各族融合。
而原先游牧于瓜州、沙洲等地的一部分甘州回鹘人退到沙洲以南,继续保持着相对独立性,仍然过着游牧生活。
这部分甘州回鹘在宋代被称为黄头回纥,是今天裕固族的直接祖先。
元初称为撒里畏吾,被蒙古大将速不台攻下,受元朝统治。
明初,撒里畏吾儿人仍过着游牧生活,明朝将其归于纳马之族,每年向朝廷交纳马匹,朝廷分给他们生活必须的茶。
14世纪中叶以后,说古突厥语的撒里畏吾儿人和说蒙古语的蒙古人相互融合,形成了自称尧乎尔的裕固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裕固族相关简介
裕固族是分布于甘肃省的少数民族,为回鹘人的后裔,分为东部裕固和西部裕固,无文字,有语言,通汉语文,信藏传佛教,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崇尚骑马和射箭,属于张掖市独有的少数民族族,现主要定居于张掖市肃南县裕固族自治县的康乐、大河、明花、皇城区及马蹄区。
裕固族的众多文化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裕固族民歌、婚俗、服饰等;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裕固族人生礼仪、裕固族口头文学和语言、裕固族祭鄂博、裕固族剪马鬃、裕固族皮雕技艺、裕固族刺绣、裕固族织褐子等。
裕固族文化中以服饰为例,做一详细介绍:未婚少女的前额戴“格尧则依捏”,即在一条长红布带上边缀以珊瑚珠,下边缘是用红、黄、白、绿、蓝五色的珊瑚和玉石小珠串成的许多穗,它象珠帘一样齐眉垂在前额。
梳五条或七条发辫,辫梢内有彩色的丝绒线,系在背后的腰带里。
已婚妇女头戴尖顶红樱毡帽,戴长形的头面,即先将头发梳成三条辫子,两条垂前胸,一条垂在背后,左右辫由耳后垂在胸前。
头面是三条,系在三条发辫上,每条又分三段,是用金属环子连接起来的,上面镶有银牌、珊瑚、玛瑙、彩珠、贝壳等饰品,构成美丽的图案。
戴的头面要求上齐耳环,下至长袍底边,头面长短以身材高矮而定。
男子头戴金边
1
白毡帽,帽沿镶黑边后边卷起,帽顶正中彩缎上有金线织成的圆形或八角形图案。
身穿大领偏襟长袍,多用白羊毛捻毛线织成的褐子或布、绸缎缝制,扎彩色腰带,腰带上佩腰刀、火镰、鼻烟壶。
衣襟用水獭皮等镶边,下摆左右开衩并镶边。
腰间挂有香牛皮缝制的烟荷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