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各部落姓氏

合集下载

姓氏贺氏图腾是怎么样子的

姓氏贺氏图腾是怎么样子的

姓氏贺氏图腾是怎么样子的据1998年统计,贺姓是第97大姓。

《通志氏族略》上提供了十分详尽的答案:“贺氏,即庆氏也,姜姓,齐恒公之支庶也;汉时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介绍姓氏贺氏图腾吧,仅供大家参考。

姓氏贺氏的图腾姓氏贺氏的姓氏源流源流一源于姜姓,出自东汉汝阴令庆仪曾孙庆纯之后,属于因避帝王之讳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纂》记载:“庆姓,齐公族庆公之后。

”又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姓氏考略》等文献记载:齐桓公的支庶后代庆封的后代中,皆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庆氏。

春秋时期,齐桓公姜小白有个支孙名叫公孙庆克,其子庆封以父名命氏,称为庆氏,史称庆父。

庆封在齐灵公姜环执政时期(公元前581——前554年)出任大夫,到了齐庄公姜购执政时期(公元前553——前548年)为上卿,执掌国政,后在齐景公姜杵臼继位之后逃往吴国。

到了东汉时期,庆氏后裔传至汝阴郡令(今安徽合肥、涡阳一带)、会稽人庆仪时,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在刘祜成为汉安帝之后,为避汉安帝之父清河王刘庆之名讳(追封的汉庆宗、汉孝德皇帝),改姓名为贺纯,其后代便相传为贺氏,史称贺氏正宗,是为江苏贺氏。

贺姓贺氏族人大多尊奉贺纯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慕容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官氏志》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将鲜卑拓拔部中的贺兰氏、贺赖氏、贺楼氏、贺敦氏等部落,均改成汉字单姓为贺,称贺氏。

当时,鲜卑族慕容部中的贺若氏未予汉化,但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也逐渐汉化为汉字单姓贺氏。

源流三源于土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吐谷浑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土族,这一民族称谓源于大部分族人自称为“土人”,汉、回等兄弟民族也称他们为“土人、土民、土护家”等;但另一部分族人却因为长期与蒙古民族生活,一直自称为“蒙古尔、蒙古尔昆、察汉蒙古尔”等;藏族同胞则称其为“霍尔”。

“土人”在汉语中具有“土著”的意思,其祖先为慕容鲜卑的分支吐谷浑部,在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政策时,将鲜卑吐谷浑部中的贺尔加氏、贺尔基氏、苏贺氏、贺郳氏等部落,也多改成汉字单姓为贺,称贺氏。

裕固族建国后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裕固族建国后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裕固族建国后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出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新中国建立后,裕固族结束了长期的宗法封建制度,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20世纪50年代前,裕固族残留部落组织形式,清代史料称裕固族为“黄番七族”,即七个部落。

七个部落又分“东五族”和“西二族”。

“东五族”为:大头目家、八个家、五个家、罗儿家、杨哥家。

“家”即部落,七个“家”即七个部落。

后来,大头目家分出曼台家,八个家分为东八个家和西八个家两个部落,杨哥家分出四个马家。

这样,裕固族有10个部落。

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调查,裕固族10个部落是:亚拉格家、贺郎格家、四个马家、五个爱、西八个家、东八个家、大头目家、杨哥家、罗尔家、曼台家。

在10个部落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亚拉格家,“亚拉格”当是五代和宋代史籍中记述的甘州回鹘可汗“夜落隔”的同音异译,同时也是唐代回鹘汗国时期回鹘可汗的姓“药罗葛”的不同译名,均为裕固语“Y AGLAK”的汉语音译。

而亚拉格家是操西部裕固语的,这充分说明裕固族与古代回鹘人的渊源关系。

部落内有一套完整的统治制度。

部落上层拥有各种特权,有裁判诉讼、施刑和处理部落一切事务的权力。

部落中发生偷盗、打架、草场纠纷和家庭诉讼等,都由头目、总圈头、辅帮和“老者”审讯处理。

根据部落习惯法,凡部落派公务劳动,不去者受罚,轻者处以加倍劳动,重者罚款或用柳条鞭打;对欠债不还者,经向总圈头告发,处以加倍利息或罚款;对偷盗者,除偿还原物外,处以柳条鞭打、砸脚踝骨等弄刑罚。

户族裕固人称氏族为“户族”,裕固语称“底尔勒”。

每一个“底尔勒”都出自同一个祖先,同一个“底尔勒”的人不能通婚,这说明它具有氏族的基本特征。

据20世纪50年代调查,裕固族的户族约28个。

其最大特点是这些户族既有本民族的户族名称,又有汉姓。

这主要是由于汉民族的影响而形成的。

其汉姓或取户族名称的首音或尾音,如“杜曼”户族便以“杜”为姓,“安帐”户族则以“安”为姓。

另有一些则是以汉语意义相同的词为姓,如“西喇”意为“黄”,故西喇户族以“黄”为姓。

贾姓的来源和历史

贾姓的来源和历史

贾姓的来源和历史内容来源于:hao86起源贾姓主要源自:姬姓。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贾氏出自姬姓。

唐叔虞少子公明,康王封之于贾,为贾伯,河东临汾有贾乡,即其地也,为晋所灭,以国为氏。

晋公族狐偃之子射姑为晋太师,食邑于贾,亦号贾季。

”贾姓形成的两支源头都源自于古代的“贾”地,即现在的山西襄汾县一带,因此有“山西贾氏”一称。

一支出于西周姬姓。

周康王把晋国开国君主唐叔虞的小儿子公明封于贾地,建立贾国,号贾伯。

因唐叔虞为周武王之子,所以贾国为姬姓国。

前678年,晋曲沃武公夺取了晋地,唐改称为晋,贾国的领土被吞并。

贾亡国后,其后裔子孙按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即是贾氏。

贾姓从此出现。

另一支是春秋时期,晋襄公把原贾国之地封给他父亲晋文公重耳时候的忠臣狐偃的儿子射姑,人称贾季。

其后代以封邑名为姓氏,亦为贾氏。

在先秦时期,贾的家族除了在今天的山西省发展之外,还迁徙到了河南和山东。

后来河南贾氏兴盛,诞生了很多部落。

汉朝的贾姓已经迁到了陕西和甘肃。

到了唐宋时期,贾的居民已经迁到了江南的许多地方。

清代前后,贾移民海外。

从明朝以来600年中贾姓人口由25万激增到370万,增长了14倍多,贾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

宋朝至此1000年,贾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V形的态势。

在全国的分布当前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山西三省,大约占贾姓总人口的45%,其次分布于山东、甘肃、黑龙江、四川、陕西,这五省的贾姓又集中了25%。

河北居住了贾姓总人口的18%,为贾姓第一大省。

全国形成了北部豫冀晋、南部四川两块高比率贾姓区域。

在600年期间,贾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人群流动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强劲回迁,向西部加速流动。

贾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冀豫晋、京津、内蒙古中部、山东大部、江苏西北角、安徽北部、湖北北部、陕西大部、甘肃中西部和南部、宁夏北部、辽宁西部、黑龙江北部,贾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57%以上,有的达到2%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3.2%,居住了大约62%的贾姓人群。

百家姓之顾姓

百家姓之顾姓

百家姓之顾姓顾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主要发源于浙江省境的会稽地区(今浙江绍兴),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89 位,属于大姓系列,在台湾省则未列入前一百大姓,现今人口约283 万余,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7% 左右。

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百家姓之顾姓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百家姓之顾姓《通志·氏族略》所云:“顾氏,己姓,伯爵,夏、商之诸侯,今濮州范县东南二十八里有故顾城,是其地也,子孙以封地为姓氏。

又,顾氏谱云:越王勾践十三世孙闽君摇,汉封东瓯,摇别封其子为顾余侯,汉初居会稽(今苏州吴县),亦为顾氏。

”这段话就是“北顾”、“南顾”之说由来。

由此可见顾姓历史悠久,且在繁衍的发展中,顾氏宗族中名人辈出。

另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顾姓也是吴郡四姓之一,代表人物有顾雍、顾荣等,对两晋时期的政治、军事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顾姓起源源流一出自己姓,为夏王朝时昆吾氏之后,属于以国名为姓氏。

在典籍《诗·商颂》中记载:“韦顾旣伐,昆吾夏桀。

”在史籍《传》中记载:“有韦国者,有顾国者。

顾、昆吾,皆己姓。

”据史籍《元和姓纂》和《唐书·宰相世系表》等的记载,帝颛顼有曾孙子叫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黎之弟,也为祝融。

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女嬇为妻,生有六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今河南许昌),后代便是昆吾氏。

夏王朝时昆吾氏有子孙被封于顾国(今河南范县),世称顾伯,是夏的重要同盟国之一。

在唐朝史籍《元和郡县志》、宋朝史籍《太平寰宇记》和某些早期顾氏家谱中,都记载有古顾国,地望在今天河南范县东十五公里的顾城,在著名的东周历史文献《左传·哀公二十一年》中,记载有鲁哀公在周元王姬仁三年(公元前 473 年)与齐侯、邾子在顾国会盟。

源流二出自姒姓,越王勾践后裔。

汉朝初年,越王勾践的裔孙摇,因佐诸侯灭秦有功,被封于东颐(今浙江永嘉),后来摇又封自己的儿子于会稽,人称顾余侯。

裕固族的历史渊源

裕固族的历史渊源

裕固族的历史渊源裕固族作为甘肃省独有的少数民族,同时是中国少数民族、甘肃省特有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市黄泥堡裕固族乡,共有1. 5万多(2005年)。

裕固族自称“尧呼尔”、“两拉玉固尔”。

据史籍记载,宋代裕固族先民被称为“黄头回纥”,元称“撒里畏吾”,明称“撒里畏兀儿”,清称“锡喇伟古尔”。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裕固族。

元、明时称“撒里畏兀”、“撤里畏兀儿”,现代称“锡喇伟古尔”、“西喇古儿黄番”。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曾称“撒里维吾尔”。

1953年经本族代表协商,确定以同“尧呼尔”音相近的“裕固”(也取汉文富裕巩固之意)为族称。

裕固族源于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

公元9世纪中叶,回纥的一支迁徙到今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张掖、武威一带,史称“河西回鹘”。

他们与邻近各族往来相处,逐渐形成为单一民族。

裕固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丁零、4世纪的铁勒和居住在色椤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的回纥。

回纥是东部铁勒(亦称狄历、敕勒、高车)的六大部之一。

后来东部铁勒在反抗东突厥汗国的斗争中,形成了以回纥为核心的部落联盟,被称为“九姓铁勒”或简称“九姓”。

8世纪中叶,回纥击败突厥在乌德勒山(今杭爱山支系)、温昆河(今鄂尔浑河)建立回纥汗国。

9世纪中叶,回纥汗国为黠戛斯所破,回纥各部四处迁徙,其中一支投奔河西走廊,与早先迁来的部分回纥汇合,在这里生息繁衍,成为当今之裕固族。

宋朝时,裕固族自称“尧乎尔”,一般认为这一名称与历史上的“黄头回纥”和“撒里畏兀”有密切关系。

“黄头回纥”是宋朝初期出现于塔里木盆地东南部的回纥分支。

元初,在黄头回纥居住的地区,又出现“撒里畏兀”的族名。

现在公认,元朝的撒里畏兀就是宋朝的黄头回纥。

元朝时,蒙古人征服撒里畏兀后,在其地设立官府,进行统治。

元朝崩溃,河西走廊又归明朝管辖。

明初,陆续迁至祁连山一带,逐渐形成了裕固族。

明朝十分重视边境的稳定,仍然任用元朝的降将镇守边疆。

百家姓部分姓氏堂号及出典之卅三杜

百家姓部分姓氏堂号及出典之卅三杜

百家姓部分姓氏堂号及出典之卅三杜第一、堂号及部分堂号的出处京兆堂、汉阳堂、南阳堂、少陵堂、少圣堂、诗圣堂、永言堂、宝田堂、怀德堂、振德堂、杜德堂、义德堂、敦义堂、敦本堂、报本堂、双桂堂、九霞堂、仰天堂、卜筑堂、金填堂、忠谏堂、尚古堂、敬思堂、思成堂、瑞庆堂、馀庆堂、武库堂、同心堂、凝心堂、世贤堂、家兴堂、安宁堂、万宗堂、泽裕堂、清介堂、浣花堂、花溪草堂等堂号。

其中京兆堂、汉阳堂、南阳堂乃以郡望为堂号。

唐代诗人杜甫,自称“少陵野老”,后人推为“诗圣”,子孙因以“少陵”、“少圣”、“诗圣”为堂号。

第二、来源及名人杜姓为中国第43大姓。

2010年统计,人口约有619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47%。

约38.5%分布于河南、山东、四川、湖北4省(其中河南省最多,约占11.3%),22。

1%分布于湖北、陕西、江苏、山西、安徽5省(《中国四百大姓》,2013)。

望出京兆郡、汉阳郡、南阳郡、襄阳郡、濮阳郡、河南郡。

杜姓的来源相对地说比较简单:杜氏,祁姓。

相传帝尧居于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为陶唐氏。

娶散宜氏之女女皇,生监明。

监明之子式封于刘(今河北唐县、望都一带),后为刘氏。

裔孙刘累,事夏帝孔甲,为御龙氏。

商武丁时子孙徙封豕韦(今河南滑县万古乡妹村一带),又为豕韦氏。

商末徙封于唐(今山西翼城县西唐城村),为唐氏。

周成王八年(前1035)灭唐,迁封于杜(今陕西西安雁塔区杜城)。

裔孙杜伯为周宣王大夫,无罪被杀,子孙分适诸侯各国,居杜城者为杜氏。

有人说早在黄帝的时候就有一位管理膳食的官,名叫杜康。

据说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姓杜的人。

他发明了造酒,因此有人将杜姓称之为“始于酿酒鼻祖的姓”。

有人说,他是黄帝手下的一位大臣,负责生产粮食。

但根据《说文解字》的说法,杜康就是第6代夏王少康。

据说黄帝居于“轩辕丘”,也就是今河南新郑地方;而夏代的都城也在今天河南西部。

因此河南人说,不管杜康是黄帝时的人,还是夏代的人,杜姓最早都是起源于今天的河南(据说汝阳蔡店乡有个杜康村,清丰县武强镇有个杜康墓。

谈裕固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

谈裕固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

谈裕固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摘要] 本文主要从回鹘汗国的兴亡和裕固族东迁两个方面阐述了裕固族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

目前的史学家一般都将甘州回鹘做为裕固族正源来看待,笔者对已有历史资料的研究和判断,认为过去甘州回鹘大约就是今天西部裕固族的前身。

东迁是促使今天裕固族形成以及其民俗文化形成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

[关键词] 裕固族传统文化历史渊源一、回鹘汗国的兴亡根据新旧《唐书》的记载,回鹘早就在河西有所活动。

唐太宗贞观六年(公元632)就有回鹘别部契苾部六千余家在契苾何力的率领下来到沙州,被唐朝安置在甘、凉二州。

唐高宗初,回鹘首领婆闰曾助唐平定突厥叛乱,立有战功,唐由此而于总章元年(公元668)迁其有功部落于甘州。

武则天时,东突厥复国,进攻漠北回鹘的根据地乌德鞬山,一大批回鹘人遂在其酋长的带领下南奔甘、凉之间,唐取其精骑充赤水军。

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攫有河西,当地回鹘遂成吐蕃部属。

公元840年以后,更有大批的回鹘人自漠北迁往这里。

由今张掖(甘州)北出额济纳河(今黑河)、居延海抵蒙古国翁金河流域一线,自古以来就是河西地区与漠北交通的要道。

回鹘人沿该道从漠北南来自是情理中事。

在河西地区,甘州是回鹘人较为集中的聚居区,此外尚有散布在河西和陇右的诸多部落,见于记载的有贺兰山回鹘、秦州回鹘、凉州回鹘、合罗川回鹘、肃州回鹘和瓜、沙州回鹘等。

甘州回鹘何时立国,学界则见仁见智,说法不一。

有的认为立国时间应在公元884年以前,也有人认为是在公元872年,此外还有将立国时间定在公元884~887年之间、890年、894年、895~900之间及10世纪初等多种意见。

概言之,至10世纪初期,甘州回鹘国已经建立,并经过不断的东征西讨,基本上控制了河西地区。

甘州回鹘政权是一个由多个民族、部落组成的松散联合政权,各部族承认甘州回鹘可汗(姓药逻葛氏)的宗主地位,但内部事务大多还是自主的。

统辖的范围包括整个河西走廊,以及北侧的荒原和半沙漠地带,即今内蒙古的阿拉善旗和额济纳旗等地。

常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常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常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常姓,是中国姓氏,常姓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约占常姓总人口的32.1%,山东、山西、安徽、陕西、辽宁五省集中了常姓总人口的33.4%。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常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欢!常姓姓氏源流中华-- 常(Cháng)姓源出有五: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康叔之后,以封邑名为氏。

据《元和姓纂》所载,为西州时卫康叔支庶子孙。

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周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

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的始祖。

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说:“常氏出自姬姓。

卫康叔支孙食采常邑,因以为氏。

”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

卫国于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为秦所灭。

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

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邑在常(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

卫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邑为氏姓常的,史称常姓正宗。

同时,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

是为山东常姓。

2、出自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之后,相传祖姓常氏。

《姓氏考略》载:“黄帝大臣常仪和大司空常先,常姓当此出。

”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相当多。

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

《帝王纪》说她是帝喾之次妃,生帝挚。

因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占月附会而成。

《史记·五帝本纪》有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的记载,常先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这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常姓。

清人张满《姓氏寻源》说:“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姓宜出于此。

”黄帝所居之轩辕丘,在今河南省新郑市西北,帝喾的都城在今河南省偃师市,故中国最早的常姓出于河南。

因此,常姓应该说五千年前就有了,是为河南常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裕固族各部落姓氏
裕固族各部落都有若干氏族,西部地区叫“兀鲁斯”,东部地区叫“牙孙”。

这些兀鲁斯或牙孙组成部落“鄂托克”,再由鄂托克组成大兀鲁斯。

分布在操突厥语族语言的尧熬尔中的姓氏
本族姓氏汉姓
安江anzhang 安
妥鄂什tovhoshi 妥
索格勒soghal 索
亚拉格javhlakhər 杨
斯那sina 白
阿克塔塔尔akhətatar 白
巴苏basoud或bukhis 巴
呼郎格hhorangghəd 贺
霍尔勒hharaləgh 贺、郎
钟鄂勒zhungal 钟
帕勒坦paldavh或paldan 潘
增斯恩(增柯斯)zhəngghəs 郑
巩鄂拉提ghongərad 郭
柯勒克尔khalkha 柯、哈
克孜勒ghəzəlləvh 洪、黄
阿郎(阿兰)vhlang或əghlan 郎
杜曼duman 杜
分布在操蒙古语族语言的尧熬尔中的姓氏
本族姓氏汉姓
安江anzhang 安
巩鄂拉提ghongərad 郭
巴岳特bayad 白、吴
克烈kered 贺
阿郎(阿兰)vhlang或əghlan 郎
鄂盖尔(或“戈尔恰合”)vhəker或khəqakh 高、李
喀勒喀hhalkha 葛
苏勒杜斯sultus 苏
顾林那合首kulingnakhshou或kuling 顾
常曼changman 常
兰恰合lanqakh 兰
柯尔克孜khərvhəz 耿
蒙古勒mongghol (也说“恩郭热angkura”) 孟
冲萨chongsa 孔
浑hhun 黄、安
贾鲁格jalugə贾
绰罗斯qaoros 左
卫拉特ørt 艾、安
齐鲁chilu 石
帖木儿钦[t’emurtʃ’in] 铁
克丹[kədən] 朵
杜曼[toman] 杜
吐尔古斯[turgush]?
语言不同的两部尧熬尔均有分布的姓氏
本族姓氏汉姓
安江anzhang或anjang 安
(为尧熬尔人第一大姓)巩鄂拉提ghongərad 郭
柯勒克尔khalkha 柯、哈
克孜勒khəzlikh 洪、黄
阿郎vhlang或əghlan 郎
杜曼duman 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