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固族服饰
介绍甘肃裕固族服饰的作文500字

介绍甘肃裕固族服饰的作文500字
裕固族是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裕固族服饰是裕固族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的生动写照。
裕固族世代以畜牧业为主,形成了具有牧业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同时保存了部分古代先民的服饰特色,吸收了其他民族的部分服饰特点。
至今保留纯手工制作,样式独特,其中裕固族女性佩戴的红缨帽、头面是裕固族服饰中最为出彩之处。
“衣领高、帽有缨”,这是裕固族服饰最大的特点。
红缨飘扬的帽子是裕固族女性的帽子,也是裕固族民族特征最为鲜明的代表。
白色毛毡或芨芨草制成的帽坯,上面缀满一圈鲜红的缨穗,风吹或者转动头部,舞动的红缨穗便成了草原上最为靓丽的一抹风情。
如今的裕固族同胞,按居住地域笼统分为东西两部,因部落不同,有大圆顶或小尖顶等不同造型。
一般来说,东部地区女性的帽子呈大圆顶,西部地区呈小尖顶。
另一原因是东部地区地势相对较低,水源丰沛的草场,气候条件较好,服饰随着环境形成,圆顶的帽子更适合这种气候环境。
头面,现在多为胸前两片后背一片。
用银子打造或用布料制成,上面缀满了珊瑚、珍珠、玛瑙、松石、贝壳等各色珠宝。
在以前,头面就是头饰,是和裕固族女性的长发一起,盘在头顶,起到盘住头发、装饰和身份象征的作用。
盘在头顶,便于劳作;每当有重大的节日,便从发间取下,挂于前胸后背,既是装饰也代表身份。
裕固族服饰 裕固族女子服饰什么样

裕固族服饰裕固族女子服饰什么样
>裕固族妇女一般身穿高领偏襟长袍,按季节分为夹棉和皮衣。
衣领高齐耳根,衣领外面边沿用各色丝线上劲合股,模仿天上的彩虹,用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色,精心绣成波浪形、三角形、菱形、长方形等几何图案。
袍子一般用绿色或蓝色布料制作,下摆两边开衩,大襟上部、下摆、衣衩边缘都镶有云字花边。
腰扎桃红色或绿色腰带,腰带右下方挂红、绿或天蓝色的正方形绸帕;腰带上还佩挂3寸小腰刀,刀鞘上饰有精美的刺绣图案和红缨穗。
大襟衣扣上挂有刺绣的荷包、针扎。
妇女的长袍上面一般要罩一件高领偏襟坎肩。
裕固族女子喜欢戴耳环、手镯、戒指。
其中已婚妇女头戴喇叭形高顶红缨白毡帽,帽沿缝有黑色花边,耳垂大银环,服饰称“凯拜什”。
胸前佩戴两条红、黑布料作底并镶有五色丝线、珊瑚、珍珠、玛瑙、孔雀石、海贝、银牌的长方形罕和用铜环连接成3小节小正方形带穗子的“鲍斯玛”.后背垂有长约1.2米,用红、黑布作料,镶五色丝线,上缀24块大小不一的白色海螺圆块,下连红、绿线穗的“董地斯”饰物,脖颈戴有珍珠项连。
这样的装饰是为了纪念裕固族女英雄萨尔玛珂。
裕固族服饰文化

根据客人的身份、社会地位及与主人家的关系,将肉分成头等、 二等,宰一只羊共分十二等。量人送礼,可由客人带走。 先敬茶后敬酒,饮酒时一敬二杯。 穿红衣、骑红马的人不准进帐篷
婚俗:一夫一妻制,同姓同族间严禁通婚。举办婚礼,头一天要
由女方家做奶茶和手抓肉招待贵客,第二、三天是婚宴的高潮,要 由男方家宰牛、羊置办酒席,大宴宾客。
丧葬:火葬、土葬、天葬。 食俗:奶和茶在裕固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民
间有一日三茶一饭或两茶一饭的习惯。主食是米、面和杂粮,副食 是奶、肉。喜饮烧酒,抽旱烟。禁吃大雁、鱼,忌食尖嘴圆蹄的动 物,如马、驴、骡、狗和鸡等。 典型食品:肉肠和支果干。
二、裕固族的服饰
(一)男子服饰
裕固族无论东西部,男子服饰大致相同。
裕固族妇女的帽子,是姑娘和已婚妇女的区别标 志,姑娘到了成婚年龄,举行出嫁戴头面仪式时 才能戴帽子,表示已婚。
(二)女子服饰
高领偏襟,按季节分为夹棉和皮衣。衣领高齐耳 根,衣领外面边沿用各色丝线上劲合股,摹仿天上 的彩虹,用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七色或 九色、十三色,精心攀绣成波浪形、三角形、菱形 、长方形等几何图案。 下摆两边开衩,大襟上部、下摆、衣衩边缘都镶 有云字花边。下穿皮裤或棉布裤。 腰扎桃红色或绿色腰带,腰带下方挂红、绿、天 蓝色正方形绸帕,2~4块,腰带上还挂三寸小腰刀。 大衣襟扣挂刺绣荷包、针扎。 未婚少女长袍以绿色、紫色、桃红色为主,已婚 妇女以绿色、蓝色为主色,袍外还喜欢罩大红、桃 红、翠绿等色缎子做成的高领坎肩。
分布状况:分布于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 人数:14378人(2010年)。 宗教信仰:信奉喇嘛教。 民族语言:突厥语族的尧乎尔语、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的
恩格尔语和汉语。无文字,通汉字。
裕固族服饰:穿在身上的民族历史文化

裕固族服饰:穿在身上的民族历史文化作者:浅忆来源:《小演奏家》2019年第07期裕固族源出唐代游牧在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
九世纪中叶,回鹘中的一支迁至河西走廊一带,史称“河西回鹘”,后来经历了河西走廊一系列的政权更迭,明朝为了便于统治,将关外诸卫迁入关内安置,裕固族也于这时东迁入关,在肃州附近及甘州南山地区定居下来。
“走过了千佛洞,穿过了万佛峡,酒泉城下扎营帐。
沿着山梁走上那高高的祁连山,望见了八字墩辽阔的牧场。
草绿花香的八字墩草原,变成了裕固族可爱的家乡”。
这首当地民歌反映的就是裕固族东迁的路线和经过。
正是因为这一次东迁,成就了如今的裕固族。
在漫长而艰辛的东迁途中,裕固族儿女不斷汲取优秀的文化与自身悠久的历史相结合,造就了如今二十九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最为闪亮的就是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裕固族服饰。
也因其一路迁徙的过程中,居住地多有汉、回、蒙、藏等各族人民杂居,这些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使得裕固族服饰在保留部分古代先民服饰特点的基础上,呈现出多民族融合的特点。
此外,裕固族人民自古以来曾先后信仰萨满教、摩尼教、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因此在服饰上也反映出多种宗教文化并存的特点。
裕固族男女通常穿着高领、大襟有衽的长袍。
男子束红、蓝腰带,佩带腰刀、火镰、小佛等;妇女则着高领长袍下摆开衩,衣领、袖口、襟边皆绣花边。
冬季,裕固族男女皆戴狐皮风雪帽,穿高筒靴;夏秋,裕固族男子换上圆筒平顶镶边的白毡帽或礼帽,女子则头戴喇叭形红缨帽或用芨芨草编织的帽子。
裕固族男女都喜欢佩戴翡翠或玉石手镯和银戒指等,据说戴上可保胳臂不痛,戒指一般是银制的大戒指,有银制珐琅的,也有正中镶珠子的,老年男子还喜欢配戴水晶茶色眼镜。
裕固族未婚女子一般身着高领偏襟袍子,束腰带,胸前佩戴舜尕尔,背后戴曲外代尕,这是两块用红布做成的长方形硬布牌,中间用鱼骨和各色珊瑚、玛瑙串成的珠链连在一起,戴在脖子上挂于胸前和背后。
在裕固族当地的风俗中,裕固族女孩在三岁剃头时,只留下后脑勺的一小撮头发,待头发长长后编成一条辫子,两鬓的头发则随着年岁的增长,一岁编一条小辫,直到十五岁时佩戴上萨达尔格——一块用红布做成、装饰有贝壳和各色珊瑚的方形布牌,即象征着已长大成人,可以婚配了。
裕固族的特点和风俗作文

裕固族的特点和风俗作文在咱们中国这个大家庭里,有许多少数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风情。
今天,我想跟您唠唠裕固族,这个充满神秘和魅力的民族。
裕固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他们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和丰富多彩的风俗。
先来说说裕固族的服饰吧,那可真是漂亮得让人移不开眼!裕固族的服装大多是用牛、羊毛和自织的布制成的。
男子一般穿高领的左大襟长袍,系红、蓝色腰带,戴圆筒平顶锦缎镶边的白毡帽。
您要是见着了,准会觉得他们特别精神帅气!女子就更讲究啦,她们头戴喇叭形红缨帽或用芨芨草编织的帽子,身穿高领长袍,外套坎肩,长袍一般是绿色或蓝色的,上面绣着各种精美的图案,像花朵啦、蝴蝶啦,简直就是一件件艺术品。
而且,她们的腰上还系着彩色的腰带,佩戴着各种银饰,走起路来叮当作响,别提多迷人了。
再瞧瞧他们的饮食,那也是别具风味。
裕固族以畜牧业为主,所以饮食中肉类和奶制品占了很大的比重。
手抓羊肉那可是他们的最爱,煮得鲜嫩多汁的羊肉,用手抓着吃,那叫一个过瘾!还有酥油、曲拉、奶皮子这些奶制品,营养丰富又美味。
他们还喜欢喝奶茶,那奶茶可不是咱们平常在奶茶店里买的那种,而是用砖茶和牛奶煮出来的,喝上一口,满嘴都是浓浓的奶香和茶香,让人回味无穷。
裕固族的住所也很有特色。
他们住的是帐篷,一般是用牛毛或羊毛织成的。
帐篷里布置得很温馨,地上铺着厚厚的地毯,墙上挂着漂亮的挂毯。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
接下来,我得跟您讲讲裕固族的婚礼,那场面,热闹非凡!婚礼前,男方要送彩礼给女方,包括马匹、牛羊等。
婚礼当天,新娘会穿上华丽的嫁衣,由舅舅抱上马背,然后在送亲队伍的陪伴下前往男方家。
一路上,人们载歌载舞,欢声笑语不断。
到了男方家,还有一系列的仪式,比如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等等。
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美食,唱着歌,跳着舞,一直到深夜。
裕固族的节日也特别有意思。
其中最隆重的要数春节了,他们会在春节前打扫房屋,准备各种美食。
裕固族传统民族服饰装饰特点及文化涵义

裕固族 传统民族服装不论男女都是高领偏襟 黑布制成长条形布块,上面缀有排 列有序的白色 蓝色、黑色等偏冷色调,老年妇女的长袍颜色较 以白色、 蓝色、 青色为主, 镶边也比较素暗。 长袍,束腰带。在长袍的领口、袖口、下摆边沿、 圆形海贝块,约二十三四块,裕固语称之为 “ 董” , 为素净, 两侧开衩口都镶有刺绣花边。裕固族称裤子 摩 “ 董得斯格”意为 “ 缝缀有 ‘ 董’的物 品” 。也有 对蓝色、 绿色的偏好, 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 登” , 一般没有装饰。裕固族保留着穿靴子的习惯, 用红色珊瑚珠缀作底色 ,白色 “ 董”块镶在中间。 反映了 他们对草木和水的崇拜。 冬季穿高黝翘头皮靴,夏季 穿软勒布靴,在翘起 “ 董”块的大小排列从上到下,由大渐小,最下端
象征 , 游 牧 民族 因常 常迁徙 , 就 把 家当 都穿 在身上 ,
裕 固族 是 北 方 的古 老 民族 , 自称 “ 尧熬 尔” , 所 以裕 固族 头 面也 是 家庭 财 富的 象征。 裕 固族 服 饰 的装 饰 图案 还与 他 们 多种宗 教 信
裕 固族 妇女 佩饰 中最受 重 视 、 最具 价值 、制 教和原始图腾崇拜相关的纹样 ,如称为佛家八宝 合中原名绣和周边少数 民族如藏族、蒙古族及古
1 5 2
代 回鹘等各利 民F , J N绣,逐渐形成具有 自己民族 信仰 的 多样 性 。 特色和审美趣味的刺绣品。虽然没何 “四大名绣”
线、芨芨草编制成型,帽里用红布、帽面用白布 有着丰富的装饰 图案,这些 图案纹样可归纳为 四
缝 制 , 顶部 覆 盖 绣花 红 布 。西 部 裕 固族 戴尖 顶 红 类。一是动植物纹样,如鹿、骆驼、羊角、蝴蝶 部位,还有帽子、靴子、鞋垫 、腰带和香包、烟
缨帽,形状如削去尖端的圆锥体 ,帽顶缀有红缨 和各种花草植物,也包括传说中的龙凤和十二生 袋、手绢、针线包、刀鞘套等物品上。裕固族重 穗, 一般由白色羊毛擀制而成, 帽面帽里不覆加布, 保持羊毛本色。 肖; 二是自然界的各种景象, 如云彩、 太阳、 山川等; 视刺绣,裕固族男子帽子 上有刺绣图案,认为是 三是工整对称 的几何纹,如三角形等 ;四是与宗 对别人的尊敬。裕固族刺绣在漫长的发展中,融
裕固族服饰

裕固族服饰裕固族妇女的头饰颇富有民族特色。
当姑娘到了15岁时,要戴“萨达尔格”,意味着姑娘长大成人,可以婚配了。
“萨达尔格”是在用红布做成的一块方形布牌上,缀以贝壳和各色珊瑚而成。
裕固族妇女有戴帽子习惯。
这种帽子是用白色羊毛压制的毡子制成,前缘镶有两道黑边,帽沿不宽,后沿微翘,前沿平伸,帽顶缀有红线穗子垂在帽顶周围。
有的还饰有各色花纹,戴在头上像一只倒扣的喇叭,很是别致。
未婚少女和已婚妇女的帽子略有不同:未婚少女的前额戴“格尧则依捏”,即在一条长红布带上边缀以珊瑚珠,下边缘是用红、黄、白、绿、蓝五色的珊瑚和玉石小珠串成的许多穗,它象珠帘一样齐眉垂在前额。
梳五条或七条发辫,辫梢内有彩色的丝绒线,系在背后的腰带里。
盛装的妇女,戴宽沿圆筒平顶帽,帽顶上垂下大红彩络。
已婚妇女戴长形的头面,即先将头发梳成三条辫子,一条垂在背后,左右辫由耳后垂在胸前。
头面是三条,系在三条发辫上,每条又分三段,是用金属环子连接起来的,上面镶有银牌、珊瑚、玛瑙、彩珠、贝壳等饰品,构成美丽的图案。
戴的头面要求上齐耳环,下至长袍底边,头面长短以身材高矮而定。
在阳光的衬映下,裕固族妇女的帽子显得格外华丽庄重,富有民族情调,走起路来,珠贝、银牌等头饰互相撞击,发出清脆和谐、富有节奏感的叮当声,十分悦耳动听。
壮族服饰男子一般着黑色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
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
穿宽大裤,短及膝下。
有的缠绑腿,扎头巾。
劳动时穿草鞋,节日穿宽口布鞋。
女戴黑头巾,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
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
下穿宽肥黑裤(也有的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围裙。
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
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
瑶族服饰瑶族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裕固族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裕固族裕固族,源于古代回鹘。
宋代称黄头回纥,元代称撒里畏乌,明代称萨里畏兀儿,清代称锡喇伟古尔、西喇玉固尔、西喇玉古尔黄番、黄番和七族黄番。
他们自称尧乎尔和西拉固尔。
直到民国,裕固族又分为两部分,一称黄黄番,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一称黑黄番,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
尧乎尔与汉语中的裕固音近,有富裕、巩固之意。
1953年,定为裕固族。
裕固族创世神话《日母月父》中说,天地刚分开时,世上只有月亮和太阳。
它们是一对情人,也是我们的父母。
他们有无数的牛羊,那就是我们能看见的星星。
天上的太阳创造了陆地后,日母月父赶着牛羊来到草原上生活。
不知何日发了大洪水,日母月父又赶着牛羊重新回到天上。
我们看见的天上的彩虹,正是日母月父的牧鞭。
公元840年,回鹘政权崩溃后,部落四散,其中十五部在庞勒勤的率领下,一支投奔葛逻禄,一支投奔吐蕃,一支投向安西。
其中迁到河西走廊的回鹘人,据说有二三十万之众,分布在沙洲(今敦煌)、瓜州(今安西)、肃州(今酒泉)、甘州(今张掖)、凉州(今武威)一带,统称为河西回鹘。
河西回鹘中以居住在甘州的最为强大,10世纪初建立了政权,打败了唐朝节度使张义朝后人建立的西汉金山国,统领河西回鹘各部,存在时间长达一个半世纪。
因此,河西回鹘又称甘州回鹘。
11世纪上半叶,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日益强盛,打败了甘州回鹘。
甘州回鹘四处逃散。
一部数万人奔唐宁(西宁)投奔吐蕃,融合于吐蕃之中。
一部分逃到北宋境内,居住于秦陇之间。
大部分受西夏统治,与当地各族融合。
而原先游牧于瓜州、沙洲等地的一部分甘州回鹘人退到沙洲以南,继续保持着相对独立性,仍然过着游牧生活。
这部分甘州回鹘在宋代被称为黄头回纥,是今天裕固族的直接祖先。
元初称为撒里畏吾,被蒙古大将速不台攻下,受元朝统治。
明初,撒里畏吾儿人仍过着游牧生活,明朝将其归于纳马之族,每年向朝廷交纳马匹,朝廷分给他们生活必须的茶。
14世纪中叶以后,说古突厥语的撒里畏吾儿人和说蒙古语的蒙古人相互融合,形成了自称尧乎尔的裕固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逐遗失的美好---裕固族民族服饰传承现状及策略探究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李倩摘要:裕固族有着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但由于人口较少,其民族文化发展本身具有脆弱性。
近年来,随着民族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开放,各民族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相互问融合渗透加剧,裕固族文化特别是裕固族非物质文化又出现濒危性。
文章以裕固族民族服饰为切入点,探析如何去重新找回这些美好的回忆。
关键词:裕固族服饰现状传承裕固族是甘肃独有也是我国特有的一个少数民族,世世代代居住在甘肃省祁连山北麓的肃南草原上,以游牧和半游牧为生。
在长期的繁衍发展和历史变迁中,裕固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习俗和文化传统,积淀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民族文化的发展,针对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出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对裕固族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成为一个颇具分量的命题。
一、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1.裕固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间文学、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也包括定期举行的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如歌圩、庙会、传统节日庆典等。
裕固族尽管是一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但裕固族文化却很有特色,影响较大.裕固族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的历史都要依靠各个历史时期的民间歌手来传承,因此它的民间文学如口头传唱、民间故事等十分发达,特别是其中的民歌,保留了古代丁零、突厥、回鹘等民族民歌的特点。
裕固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裕固族舞蹈有集体舞、双人舞、男女独舞、马上舞等多种形式,主要表现欢庆丰收、喜庆节日、婚礼、狩猎、宗教活动等。
这种文化艺术形式在建国后得到很大的发展。
裕固族音乐朴素优美、自然流畅,有民歌音乐、宗教音乐等.裕固族的民族乐器种类也很多,其中大部分是寺院乐器,如法锣、手铃、巴郎鼓、大镲、喇叭等,也有少数民族传统乐器,如天鹅琴和牛角鼓等,但现已失传。
裕固族传统文化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包含有明显的蒙古和藏文化的许多成分,这主要体现在裕固族传统服饰和传统饮食文化中,尤其是裕固族服饰具有较鲜明的民族文化特性.裕固族具有民族特色的礼仪主要有幼儿的剃发和年轻人的婚礼仪式,要选时日隆重举行: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化活动主要是民间传统体育中的捧跤、赛马、射箭、拔棍等。
裕固族传统文化既丰富多彩,又独具特色,成为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裕固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是不脱离本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由于它主要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因而具有这样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有悠久的历史和相对稳定的文化传统;二是在生存的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定脆弱性;三是在传承和发展中易受其他文化的影响。
正因为如此,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2.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迫切性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推进。
裕固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民族地区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使得少数民族群众同外界的接触与联系越来越多,尤其是广播、电视和网络等现代传播媒体技术的普及,使得民族地区与现代的、多元的和外来的文化的交流日益便捷和频繁,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裕固族后代正在逐步地走出草原和大山,更多地接受现代的文化熏陶和时尚的生活方式,原有的生产、生活习俗正在悄然蜕变,民间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正日益衰落,本民族文化的特殊性逐渐消失。
裕固族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冲击。
据调查,会讲裕固语言的裕固人不到50%,有个别乡的裕固人已经没有人会讲裕固语,居住在城镇的裕固族少年儿童基本不会讲本民族语言;一些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传统礼仪和习俗被逐渐废弃,了解本民族传统习俗活动的不足30%,而参与活动的更是少之又少;而仅有的人数不多的本民族历史、民歌、故事等民间文学的传承人由于年逾古稀,正在渐渐故去。
优秀的裕固族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受到空前的威胁。
显然,当人们的意识因受外界的影响而日益走向开放,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削弱了群体意识,增强了个体意识时,那种集体性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生命力将会因其所依附的传统民俗活动的逐渐减少乃至消失而逐渐减弱甚至终结。
一个民族一旦没有了自己的文化,那么,这个民族也就名存实亡了。
所以,如何对裕固族文化,特别是裕固族非物质文化进行保护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二、裕固族民族服饰传承现状民族服饰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历史之悠久,源远流长;其积淀之深厚,蔚为大观。
民族服饰是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中产生的,是文化生态环境的产物。
郭沫若说“由服饰可以考见民族文化发展的轨迹和兄弟民族间的相互影响,历代生产方式、阶级关系、风俗习惯、文物制度等......”。
裕固族服饰也不例外,正是该民族生活环境、生产方式、经济发展状况的生动写照,不仅反映了裕固族的历史文化,又反映了裕固族的传统习俗。
裕固族服饰是甘肃省2004年确定的首批十个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之一,更在2008年出现在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中,具有珍贵、独特、濒危等特点。
裕固族服饰中体现的民族工艺和审美情趣隐喻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客观上符合生存环境,主观上满足了裕固族人追求美的心理需求,这种综合的审美观在裕固族服饰制作的工艺水平上得以充分的表现,是裕固族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裕固族服饰就其色彩、式样、装饰而言千差万别、千姿百态,既符合风俗习惯、审美心态,也是生活情趣的再现,又便于日常生产生活,是裕固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裕固族服饰有许多与生活习俗、宗教信仰、英雄崇拜等相关的禁忌和规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社会规则,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1、裕固族民族服饰特点裕固族历史上是个“逐水草而居”的民族,他们的祖先很早以前就生息在我国西北地区,与那里的各民族互相往来。
在这一过程中,裕固族服饰既与游牧文化息息相关,也受到相邻各民族潜移默化的影响。
另外,裕固族的族源和民族形成的历史,也造成了裕固族服饰文化的多元成分。
裕固族的服装样式与藏、蒙服装有类似之处,都属于袍服,但由于裕固族有自己特定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审美观,因此也就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风格。
裕固族穿自纺自织的褐子衫或毡片长袄,冬季有钱人穿挂面的皮袄皮袍,穷人穿光板皮袄。
妇女佩戴长形头面等饰物,她们擅长刺绣,在衣领、衣袖、布靴上常绣有各种花草和各类动物图案,特别是各种牲畜的图形,形象活泼生动,独具特色。
裕固族服饰绚丽多彩,内涵丰富。
裕固人虽然有两种语言并存,并且处在高山、沙漠、草原的生态环境中,经营畜牧业,与其他藏、蒙古、汉等民族长期和睦相处在一起,又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但还是保存着浓郁的古代北方草原马背民族的服饰文化特色。
裕固族男、女均穿戴镶边白毡帽,身穿高领偏襟长袍,束腰带,衣袍袖口、下摆口、两侧衩口镶有多色图案花边,足穿高腰子翘头皮靴或花边布鞋,按季节、地区分为坎肩、夹、绵、毡、布、皮衣,视经济条件由绸、缎、布、褐、皮作料。
“衣领高、帽有缨”,是裕固族服饰的一大特点,生活和文化传统形成了服饰上的审美标准,服饰的样式、花色、刺绣图案、花纹都按其民族习惯形成并代代相传。
民间流传着“水的头是泉源,衣服的头是领子”,“帽无缨子不好看,衣无领子不能穿”的民歌。
裕固族的服饰喜欢用红、蓝、黑、白等对比强烈的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如头面的编织图案,虽然极为简单,仅以方、圆几何形状的组成,但因以红色为底,以蓝、白、黄、黑构图,故十分显目,而不使人觉得单调;尤其是银牌缀在红色的头面上,更见效果,立体感极强。
又如白毡帽上镶以红、黑色的边沿饰纹,也因色彩的对比分明,而使边沿饰纹非常清晰,令人产生玲珑、轻快的美感。
这种以对比色彩强烈来造成图案醒目、生动的手法,在绿色的大草原中,显得很得体,与裕固族粗犷、豪放的性格相协调。
2、裕固族民族服饰传承困境分析资料显示,目前裕固族中平时着民族服装的不到10%。
而且大多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在一些少数民族村落中原本的民族服饰已完全汉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裕固族服饰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很难看到。
如今,传统民族服装已经成为裕固族群众欢度重大节庆活动时的礼服。
随着社会的发展,制作服饰等手工艺无人传承,大部分已濒临失传,一些服装的配饰刺绣品从传统工艺到原始图案都无法完整保存和传承,有些已失传多年。
有些流传在民间的原始物品大部分被不法商贩收购或倒卖,使部分可保留的原始的实物流失。
服饰文化随着其他民族服饰文化的冲击,正趋简便化,失去了传统民族服饰的风格。
民族服饰的传承和保护需要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而裕固族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意味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与开展仍然非常缓慢,民众对裕固服饰保护的意识也未从某种程度上提升。
第一,残缺不全的服饰文化保护体系。
目前对裕固族服饰文化的收集和整理只是一些比较零散的工作,没有形成系统。
由于地域的分散性以及历史的迁移,再加上政府重视程度的薄弱以及资金的缺乏,使裕固族服饰文化没有形成完整的保护体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此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欲望日益旺盛,在精神方面却日益贫瘠。
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对于本民族服饰的关注度却日益降低,加上新潮方便服饰的冲击,使裕固族服饰的传承面临危机。
现今对于裕固族服饰的保护最重要的是没有形成完整的的保护体系,对于服饰的保护要有完善的资料记载整个服饰的历史、变迁、流程以及各个年代的发展状况。
第二,裕固族传统服装制作人的严重缺失。
目前,裕固族服饰制作艺人知名度最高的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柯璀玲(又名斯尔吉)。
她已从事民族文化工作三十多年,后来因病退休,自2006年起,从事民族民间文化及民族工艺品研究、开发、加工工作,已开发生产出民族布艺堆绣、民族手工挂毯、民族皮艺挂件、刺绣、民族小饰品、民族服装服饰、民族手工织褐及产品,正在研发的产品有裕固族牛皮画、树脂工艺、民俗人物景观工艺、石艺产品等,为肃南县裕固族民族产业文化填补了空白。
裕固族服饰传承艺人较少,民族服饰大多为家中年长者制作,或由服饰店直接购买,专门从事裕固族服饰制作的艺人少之又少。
如今大多数裕固族人已习惯购买服饰,自家制作传统服饰的比例;大多裕固族老人也忘记了传统服饰的制作方法,年轻人也不愿意学习这种“繁琐而不实用”的制作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