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裕固族民族民俗文物保护与发展
少数民族裕固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裕固族的雕刻艺术也非常精湛,包 括木雕、石雕等,作品栩栩如生, 体现了裕固族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裕固族的文化传承与教育
家庭传承
裕固族的文化传承主要以家庭为 单位进行,父母亲通过言传身教 ,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传授给子
女。
学校教育
近年来,一些学校也开始开展裕 固族文化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和 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和传承本
合理开发裕固族的民俗文化资源
,发展旅游产业,为当地经济发
03
展注入新的动力。
保护传统技艺
02 加大对传统技艺的保护力度,鼓
励技艺传承人将技艺传授给年轻
人。
加强学术研究
04 鼓励对裕固族民俗文化进行深入
研究,挖掘其独特价值和现代意
义。
对未来进一步研究和推广裕固族民俗文化的建议和展望
建立研究机构
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负责研究、开发和推广裕固族民俗文化。
民族的文化传统。
社区活动
社区也会组织各种活动,如文艺 演出、民俗展示等,让裕固族文
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
裕固族的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
文化保护
为了保护和传承裕固族的文化传统, 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多种措施,如 制定保护政策、资助文化传承人等。
旅游开发
裕固族的文化旅游资源也得到了开发 利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 观游览,进一步促进了裕固族文化的 传承和发展。
射箭是裕固族的传统活动,一般在节 日期间举行,选手们需要在规定距离 内射中目标,展示自己的射箭技能。
摔跤
摔跤是裕固族的传统活动,一般在节 日期间举行,选手们通过力量和技巧 的较量,展示自己的实力和勇气。
裕固族的民间艺术表演
民歌
裕固族的民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韵味,歌曲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劳动歌、情歌、 叙事歌等。
裕固族语言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探究

族研究论文续集》 上 、 ( 下册 ) 。其 中 , 】 陈宗振 的《 西部裕固语研究》 获得 了第十一届 “ 北京大
学王力语言学” 一等奖 。 从语言人 类学的角度 回溯性地观察对两种 裕 固语 的研究 , 以清晰地看 出专家学 者 的兴 可
趣 聚焦在探究两 种裕 固语 的结构 上 , 两种裕 在 固语的使用情况 和未来 发展方 面则 调研 不足、
【 关键词 ] 裕 固族 ; 固语 ; 裕 文化遗产 ; 发展人类学 ; 语言人类学
[ 中图分类号] H 3 2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5 7 (0 0 0 09 0 0 0— 02 2 1 )4— 0 2— 6
逼近世界语言学研究一流水平。 进入 2 世纪 l
数正在增多 , 兼通 西部裕 固语 和东部裕 固语人
数正在减少 , 兼通 东部裕 固语 和藏语 的人数也 正在减少 ; 四 ) ( 新增 人 口中 , 固语 单语 所 占 裕
二、 两种裕 固语 的使 用现状 : 主位视角和土著观点
裕固族 主要聚居在甘肃省 张掖 市肃南裕 固
族 自治县和酒泉市肃州 区黄泥堡 裕 固族 乡 。由
2 1 年第 4 00 期 N .4 2 1 o 00
暨南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Junl f ia nvrt( hlsp yadSca S i cs ora o nnU i sy P i oh n oi c ne) J ei o l e
总第 17期 4
S m . 1 7裕 固族语 言 文化 遗 产保 护 问题 探 究
巴战龙
( 北京师 范大学 社 会发展 与公共 政策学 院 , 北京
[ 摘
107 ) 0 85
裕固族文化发展现状调查

2 0 1 5 年1 0 月下 g3 o 期 总第6 1 2 期
裕固族文化发展现状调查
燕 明 霞
( 西北民族大 学 文 学院,甘 肃 兰州 7 3 0 0 3 0)
【 摘
要】 裕 固族有 着独特 的 民风 习俗 和传统文化 ,积淀 了诸 多领 域丰 富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文章通过 对裕 固族文化发
固族 自治县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3 项 ,省级非 物质 文化 遗产保护名 录 9 项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名录 1 7 项 ,县级 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 名录 2 9 项 ,培养 国家级传 承人 4名 ,省级传承人 2 4 名 ,县级传承人 9 6 名。
二 、裕 固族 文化发 展过程中存在的 问题 ( 一 )理论研究深度不够 ,文化交流传播不畅。虽然现在
( 三) 结合现代技术,加强对裕固族传统文化 的保护。 社会的不断进步 , 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 , 使得传 统文化黯然失色 , 人 们周 围的生活被现代化 的技术 和产品包
围着 ,人们更注 重物质上的追求 ,而无暇顾及 丰富的精神文 化。但是 ,现代技术 对于传 统文化 的发展并 不是一 无是处 。 例如 口头传承 断代 的问题就可 以结合现代 先进技术 来解决 。 可 以利用现代技术 中先进的录像 、录音等设备 给老一辈的裕 固族建 立 “ 口 述 档案 ” ,无论 是 民间丰富 的民俗 表演 ,还是 裕 固族独特 的语 言 ,都可以进行 电子记 录,这不仅有 利于裕 固族传统文化 的保护 ,还有利于后代 的学者 和裕 固族 同胞研 究和学习 。
一
、
的冲击 ,并伴 随着现代文 明的侵入 逐渐淡化于人们 的脑海 与 视野 中。所以 ,现代文 明对 于人类 来说就是一把 “ 双 刃剑 ” , 它带给 人类 社会 的不 仅是 便捷 和享 受 ,还 有对 人类 文化 价 值 和意义的遗忘 ,甚 至对 历史的遗忘 。较为典型 的例 子就是 居住 于牧区的裕 固族越来越少 , 人 们都纷纷去大城市或者 是 条件 更为现代化 的地方 去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 ,近 1 0年来 , 已经有 7 0 0 户左右 的裕 固族从 牧区迁出 ,而这一数字仍 在上 升。所以 ,在与外部世界 和现代文 明的交流与碰撞 中 ,现代 文明逐步在人们 的思 想中根深蒂 固,而 民族精神 意识则 逐渐 淡化 ,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不会得到很好 的发展 。 三 、对裕 固族文化发展的建议 ( 一 )深化理论 研究 ,促 进文化 的交流传播 。经过 长时 间 的发 展 ,裕 固族 文化 已经形成 了一个开 放的格局 和体 系 , 所 以对 于 裕 固族 文 化 的研究 ,在 保 留本 民族 民族特 性 的同 时 ,还应该借鉴其他 民族甚 至其他 国家对于传统文化 的理论 研究 ,在把握基本理论 的基础上 ,应该结合文化人类 学等西 方理论 的应用 ,逐步 深化 对裕 固族文化 的本质 、渊源 、发展 的探索 , 注重跨文化交 际的重要性 , 开拓思路 , 挖掘新现象 , 发现新规律 。 ( 二) 文 化传 承要 加强 持续 性 。裕 固族 虽然人 口不多 , 但是裕 固族历史悠久 、积淀深厚 ,在长久 的发展过程 中 ,已 经形成 了完整的文化传统 。 但是 由于 自 身传承方式 的局 限性 , 所 以文化传承过程 中出现 了 “ 断层 ”现象 ,所 以当务之急就 是加强对裕 固族文化 的传承与发扬 。
试论肃南裕固族民俗旅游开发

裕 固族 在 饮食 的每 一 个环 节 , 就 餐座 位 的安 排 、 如 用
民俗 旅 游 资 源是 指 客 观地 存 在 于 一定 地 域 空 间并 因
其所 具 有 的旅 游 功能 和 旅游 价 值 而 使 旅游 者 为 之 向往 的
敬 酒 , 后 家人 才 能 畅饮 ; 节 日婚 庆 或 众 多人 聚会 的 场 其 在 合, 饮酒 一 般是 先 向德高 望 重 的长 者 敬 献 , 然后 按 顺 时 针
都具 有 药性 功 能 , 人 体 大有 裨 益 。 如青 稞 具有 清 肠 、 对 调
缤纷 , 鲜艳 夺 目 , 有浓 郁 的 民族特 色 。 具
二、 肃南裕 固族 民俗旅游 开发存在 的 问题
( )民俗氛 围 不够 浓厚 一 由于 城市 化 的不 断加 快 。以前 以游 牧 自居 的裕 固 族
民族 民间 物质 的 、 社会 的 、 神 的 习俗 。肃 南 裕 固族 民俗 方 向依 次敬 酒 , 酒 者 一般 应 用双 手捧 酒 杯过 头 顶 , 哈 精 敬 敬 旅 游 资源 在 全 国独 一无 二 ,科 学 合 理 地开 发 裕 固族 民俗 达 给 受酒 者 , 别对 长 者更 是如 此 。而受 酒 者先 双 手接 过 特 旅 游 资源 对 于丰 富 甘肃 省 旅 游 资源 产 品结 构 ,加 快张 掖 酒 杯 。 然后 用左 手 托住 , 用 右 手 的无 名 指 轻轻 地 蘸 上 杯 再
市 旅 游发展 具 有重 要 意义 。
一
中 的酒 , 向空 中弹一 下 , 如此 反 复 三次 , 后 再饮 , 然 弹酒 三 次是 对 天 、 、 的敬 奉 和对 佛法 僧 三宝 的祈 祝 。 地 神
( ) 丧 习俗 三 婚
裕固族皮雕手工艺的保护与开发

二 .工业化与城市化使裕 同族皮雕逐渐远离 日常生活
张 掖 市 肃 南 县 裕 固族 的 皮 雕 手 工艺 与 他 们 的 居 住 地
裕固族皮雕几乎很难找到合格的传承人。
C h i n e s e n a U o n a l E x p o 7
中国民族博览 Ch i n e s e n a t i o n a l E x p o
四 ,皮雕手工艺 进行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 一) 认 定 培 训 皮 雕 技 艺 传 承 人 ,收 集 整 理 现 存 皮 雕 工
【 文献标识码 】 A
作 为生产生 活用具装饰 的皮雕 工艺来源于他 们 的生 活 , 是裕 固族 畜牧生 活的重要反 映和生产生 活习俗 与审美观结合 的产物 。皮雕 的原料 以牲畜皮 和兽皮 为主 ,是河西 走廊 的典 型游牧 民族产 品。 同时 ,作为艺术 品 的皮雕 也与他们 的精神生 活和审美情
E t h n o l o g y a n d c u l t u r a l a n t h r o p o l o g y ・ 民 俗 与 民族 技 艺
裕 固族 皮 雕 手 工 艺 的保 护 与 开发
康 宇萌
(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山东 济南 2 5 0 1 O 0)
向了高楼耸立 的城市 ,逐渐改变 了其 游牧 民族 的经济形态 和
生 产 、生 活方 式 。 在 现 代 生 活 猛 烈 冲 击 传 统 民 族 生 活 时 ,皮 雕 在 保 暖 、放 牧 等 方 面 最 通 俗 的功 能 手 段 已 经 不 再 适 应 现 代
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文化 遗产 是裕 同族人 民适应 当地 独特 的地 理环 境 而创造 的 , 是裕 固族传 统 文化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然 而 ,
随着 全球 化 、 外来 文化 的 冲击 、 民族地 区现 代化 建设 及 人 口的 频繁 流 动 , 裕 固族 非 物 质文 化 遗 产 的保 护
与传 承 面临诸 多 网境 。本文 以 国家级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 ( 简称“ 非遗 ” ) 项 目为主 , 论 述 裕 固族 非 物质 文 化
[ 内容 提要 ]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极其重要的民族文
化 资 源 。 随 着全 球 化 的 不 断 发 展 及 信 息 技 术 的高 度 普 及 , 现 代 多 元 文 化 不 断 地 挤 压 着 少 数 民族 传 统 文 化 的 生 存 空 间 , 少
裕 固族 自治县 卷 》 ( 1 2 4首 ) 、 《 祝福 草原 》 、 《 裕 固家周 》 、 《 飘 香 的草原 》 等 书籍 和光 盘 、 磁带 。 ( 二) 裕 固族 服饰 裕 固族服 饰是 裕 固族 文化 的重 要 组成 部 分 , 其 特征 因各 部 落生 产 生 活 习俗 不 同
数 民族 “ 非遗” 保 护 与 传 承 引 起 了广 泛 重 视 。论 文 以裕 固族 国 家 级 “ 非遗” 项 目为 例 , 论 述 裕 固族 “ 非遗” 保 护 与 传 承 现 状 及 面临的闲境 , 并 提 出加 强“ 非遗” 保 护与传承的对策建议 。
[ 关键 词 ] 裕周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
2 o l O年 第 3期 。
・ t — - — —
48 t ・ - - — —
裕 固族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与传 承 研 究
裕固族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反思

物质文化遗产 之间 的联 系 、文化 遗产 内部各组 成部分之 间的关系 、物质 文化遗 产所体 现 的价
安 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娟
( 甘肃省 张掖市委党校 ,甘肃
摘
张掖
7 3 4 0 0 0 )
要 :基 于裕 固族研 究丰厚的成果 ,裕 固族 文化 遗产保 护研 究也 相应地 建立在 一个较 高的
研 究起 点,但 总体 而言 ,裕 固族文化遗产研 究尚处 于起 步 阶段 。认真地反 思 已有研 究 的状 况将 有
助 于提 高研 究的针 对性和整体性。文章试从 整体 、动态的视 角分析裕 固族文化遗 产保 护研 究现 状 , 反 思普遍存在 的不足 和缺憾 ,以期 对进一 步的深入研 究有所启发。 关键词 :裕 固族 ;文化 遗产 ;学术评论 ;研 究反 思 中图分类 号 i G1 1 2 文献标 识码 i A 文章编 号 i 1 6 7 2— 0 5 2 0 ( 2 0 1 3 ) 0 1 — 0 0 8 9— 0 1
一
、
分类研究成果众多 。 整体研究 尚待深入
产保护研究而言,也相应地积累了丰硕的成果,
主要集 中在语言 、民俗等 非物质 文化遗产 项 目
收稿 日期 :2 0 1 0— 0 9—1 9
文化遗产包括 物质 文化遗 产和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物 质文 化 遗产 是 指 具 有 历 史 、 艺 术 和科
个重要 变化 :一是 ,古今 中外相 关研 究文献资料 的发掘 与梳 理工作和裕 固族及其周边地 区相 关田野调 查工作 同步展开 ,“ 国家民委 民族 问题 五 种丛 书” 的裕 固族 部 分相 继 出版 ,为新 时期裕 固族研 究奠 定 了坚实基础 ; 二是,一批裕 固族本族学者在接受 良好 高等教 育和严格 学术训练后 茁壮成长,逐步成为裕 固族研究的主体力量:
浅谈裕固族文学中的民俗文化

浅谈裕固族文学中的民俗文化作者:金安张璐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32期摘要:在现代教育发展进程中,民俗文化越来越被重视,特别是文学作品中突显的民俗特征备受关注。
民俗文化的融入,给裕固族文学添加了更多文化底蕴,促进了大众民俗思维的发展,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奠基。
本文在前人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对裕固族文学中的民俗文化进行研究,阐述裕固族作家文学创作和民俗文化的基本含义,以及艺术呈现。
认识裕固族文学中民俗文化的重要价值,有助于推动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做好民俗文化的承传工作。
关键词:裕固族文学民俗文化研究一、裕固族文学与民俗文化基本内涵裕固族文学是指裕固族人民创作的文学作品,所谓裕固族,是指生活在河西走廊南部、青海湖以北的祁连山腹地的民族,人口相对较少,“尧熬尔”是他们的自称。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读音的相似取名为“裕固”,即“富裕巩固”之意。
他们的祖先在四百年前因自然灾害和战乱,从中亚草原迁到这里。
据2010年人口普查,裕固族现有一万四千多人,语言上分属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族和突厥语族,历史和文化都在亚欧草原游牧文化之列。
他们的文学创作,包括口头文学和作家文学。
作家文学往往是用书面语言书写在纸张上的文学作品,本文着重从作家文学中举例论证。
所谓民俗文化,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
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质的东西、民俗及民众的日常生活。
本文通过具体的裕固族作家文学作品,说明裕固族特色的民俗文化是如何呈现的。
二、裕固族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的艺术呈现1.贺中文学作品中信仰习俗的体现贺中,裕固族作家中著名的诗人。
他的少年时代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度过,大学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1985年进藏,曾在《诗刊》《民族文学》等发表诗作,现服务于西藏的两家画刊社。
他的诗以《世纪末纪事》闻名,全诗体现出最深挚的特点:精神守望者的孤独歌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裕固族民族民俗文物保护与发展
作者:普秀敏
来源:《丝绸之路》 2016年第8期
普秀敏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甘肃肃南 734400)
[摘要]裕固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员,也是甘肃独有的三个少数民族之一,遗留有
很多的民族民俗文物。
肃南县民族博物馆承担着对裕固族民族民俗文物的保护传承工作,在裕
固族民族民俗文物的保护、研究、宣传、教育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试对裕固族民族
民俗文物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应对措施等加以浅述。
[关键词]裕固族;民族民俗文物;文物保护
甘肃张掖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立于1954年,是全国唯一的裕固族集聚区,地处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中段,全县面积2.4万平方公里。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定环境,形成了游牧文化
和农耕文化的交汇地。
历史上,以裕固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在这里相互交流、融合、发展,创造
了独具特色、底蕴丰厚的民族文化。
裕固族源于古代的回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直到1954年自治县成立之时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正式定名为裕固族,意为富裕、巩固。
由于历史原因,分布在不同地区的
裕固族,他们的语言、服饰、生活习惯等都有所不同。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是现在唯
一的一个以裕固族民族民俗展览为中心的博物馆。
作为裕固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基地,承担起了
保护裕固族民族民俗文物的重任。
一、裕固族民族民俗文物保护基本情况
文物纷繁复杂,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会有不同的内容集合,内容之间又有相互补充,相
互重叠交叉。
关于民族文物的定义,《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给出了如下描述:“它是反映一个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迹和遗物,具有本民族的特色。
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一
个民族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按照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解释,民族文物是我
国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并存留的具有民族历史、艺术、科学、文化价值的遗迹、遗物,是中华民族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肃南博物馆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协助下,通过征集、移交、捐赠、考古发掘、田野采集等多种途径,积极抢救了一大批民族文物、历史
文物和革命文物,现在馆藏文物已达30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33件,二级文物118件,三级
文物84件。
少数民族文物1672件,整个馆藏文物品位较高。
其中民族宗教文物、传统民族服饰、生产、生活用具、手工艺品等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尤其是馆藏的康熙皇帝赐给“裕固族大
头目”的龙袍,是由裕固族末代头人安官布什嘉于1958年交县政府后入藏的;馆藏元重修文殊寺碑,又名元太子碑,是元朝太子喃达失看到文殊寺破败不堪发愿重修文殊寺的记事碑刻。
碑
正面阴刻的古回鹘文字尤为弥足珍贵。
我们知道回鹘文字失传已久,关于回鹘文字的遗留更是
少之又少,至今为止发现的也只有六块回鹘文碑刻,所以这块碑至少说明在元代之前裕固族是
有文字的,更说明回鹘文是宋元时期河西地区的通用文字。
在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中,肃南县文博部门实地勘察各级各类文物点329处,其中国
家级文保单位2处,省级文保单位9处,县级文保单位90处,未定级的200多处。
境内石窟寺、
古建筑、古墓葬、岩画、石刻、近代革命遗址、现代建筑遗址等星罗棋布,文物分布点多、面广、线长,时代久远,形式多样,种类齐全,等级较高。
由于历史原因,裕固族民族类的不可
移动文物遗迹点遗留较少。
现存的有裕固族较早的佛教石窟寺院景耀寺,虽然在“破四旧”时
期破坏较为严重,但是寺内的壁画保存非常完整,对研究裕固族地区佛教发展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还有清代裕固族地区香火最为旺盛的寺院康隆寺,虽然在解放战争中遭到焚毁,但从遗址
中能看出当时寺院规模的宏大及壮观。
二、裕固族民族民俗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肃南县在民族文物保护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重视度的
不断提升,及其对裕固族民族民俗文物挖掘力度的不断加大,这几年裕固族文物收藏数量急剧
上升,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步伐也逐步加快,对裕固族民族民俗文物的挖掘、保护工作也是如
火如荼的进行。
但是,在保存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阻碍着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受社会大文化的影响,民族文物数量急剧减少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裕固族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冲击,
尤其是社会大文化的强大冲击和与外界社会的广泛交流吸纳,使裕固族民族民间文化生存环境
急剧恶化,传统民间文化面对损毁、替代、消亡的现实问题。
肃南虽为畜牧业县,但社会城市
化步奏较快,很多的民族民俗用品都被新型产品取代,原生态的物品做得少、用得少,传承下
来的更少。
加之裕固族人口少、本民族文字失传已久,传统文化和生产、生活、以及服装服饰
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小,境内民族文物大量流失,部分到了濒临消亡的境地。
(二)经费短缺,致使民族文物保护无法科学合理的正常进行
肃南县是传统的畜牧业县,财政困难,可列入民族文物保护方面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出
现民族文物征集困难、文物管理方式单一、文物保护设备简陋等诸多难题。
首先,近年来,随
着“文物热”不断升温,使民族文物征集费用节节高升。
其次,肃南县有野外文物点300多处,地处深山荒郊,四周无人居住,管理十分困难。
由于经费严重不足,致使文物管理保护、安全
检查、文物普查等工作无法深入进行,多数文保单位远离文保员居住地,随时都有被盗的危险。
第三,保管条件较差,防盗、防火、防潮等基础设备单一。
馆藏民族民俗文物大多都属织绣类
文物,保护要求较高,目前只能用樟脑丸等最简单的除虫剂来防范,一些年代久远的民族文物
根本无法抵抗受潮、虫蚀等问题的侵害。
长此以往,众多民族文物将面临毁坏的危险。
(三)严重缺乏文物保护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致使民族民俗文物保护工作滞后,影响了
各项工作的开展
肃南县博物馆共有干部职工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人,而且专业技术人员中无一人属
文博、文物专业出生。
人员结构不合理,文物保护工作队伍业务素质低,懂业务、懂地方史的少,都是“现学现卖”,没有专业的文物保护知识,使民族民俗文物保护工作滞后不前,发展
缓慢。
三、保护裕固族民族民俗文物的对策
针对肃南县裕固族民族民俗文物保护现状和出现的问题,作为地方文物保护部门,肃南县
博物馆将全面、完整、坚定不移的执行《文物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完善文物保护制度,创新文物保护工作理念、机
制和方法,全面提升文物工作水平,推动肃南县文物事业全面发展。
(一)积极争取文物保护资金
肃南县是裕固族文化挖掘、保护、传承的唯一地区,但是县财政困难,投入到这方面的资
金很少,所以应大力争取上级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资金上的扶持。
使濒临消亡的一些民族文物
得到更快的征集保护;文物保护措施多元化,文物得到更全面的保护;防盗、防虫、防腐等病
害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从而使裕固族传统文化、文物走上更科学、更合理的保护发展道路。
(二)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引进力度
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在当前文物保护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不仅要将本馆内的工作人员“送出去”学习,提高专业技能,还要“引进来”具有文物保护工
作经验的专家教授对一线的文物工作人员进行蹲点培训。
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培训,专业技术队
伍将会不断壮大,文物保护工作也将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加大对民族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民族文物保护意识
由于社会大文化的影响,农牧民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意识逐渐淡薄,尤其是本民族年轻人
对本民族文化已经到置之不理的境地。
所以加大对民族文化、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使民族、
民俗文物保护工作深入人心,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进而使本民族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
总之,民族民俗文物的保护是要靠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来支撑。
工作在一线的文物工作者
更是要有敢于担当、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才能使这些民族、民俗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使本
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傅先荣,赵冬菊. 民族民俗文物抢救工作刍议[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3).
[2] 张掖市社科联课题组,田自成,张兴隆,安永香. 裕固族的民俗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状
况考察报告[J]. 社科纵横, 2008,(7).
[3]贺春燕.浅析裕固族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发展对策[J].丝绸之路,2012,(18).
[4]安惠娟.裕固族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反思[J].河西学院学报,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