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院内感染因素的预防及护理
医院新生儿院感制度

医院新生儿院感制度引言概述:新生儿院感是指新生儿在医院感染了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症状。
医院新生儿院感制度是为了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新生儿院感而建立的一套规范和程序。
本文将从医院新生儿院感制度的必要性、制度内容、实施方法、监测评估和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必要性1.1 提高新生儿医疗质量医院新生儿院感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院感,提高新生儿医疗质量,减少院感对新生儿的危害。
1.2 保障医疗安全院感严重影响医疗安全,建立院感制度可以减少院感发生,保障新生儿的医疗安全。
1.3 降低医疗成本院感会导致医疗费用增加,建立院感制度可以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效益。
二、制度内容2.1 院感防控流程明确院感防控的流程,包括院感监测、院感报告、院感调查、院感管理等环节。
2.2 院感预防措施建立院感预防措施,包括手卫生、消毒灭菌、环境清洁等方面的规范要求。
2.3 院感管理制度建立院感管理制度,包括院感责任制、院感培训、院感督导等方面的规范要求。
三、实施方法3.1 培训教育对医护人员进行院感防控培训,提高他们的院感防控意识和技能。
3.2 定期检查定期对医院的院感防控工作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3.3 强化监督建立院感防控的监督机制,加强对院感防控工作的监督和检查。
四、监测评估4.1 院感监测建立院感监测系统,定期对新生儿院感情况进行监测和统计。
4.2 院感评估对院感防控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4.3 院感报告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院感情况,确保信息畅通和及时反馈。
五、改进措施5.1 完善制度根据监测评估结果和实际情况,及时完善和调整院感制度,提高院感防控的效果。
5.2 强化培训加强医护人员的院感防控培训,提高他们的院感防控水平。
5.3 建立激励机制建立院感防控的激励机制,鼓励医护人员积极参与院感防控工作,提高院感防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语:医院新生儿院感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于提高新生儿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降低医疗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中,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由医源性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各种感染。
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对于新生儿病房来说,医院感染的危害更加明显,因此需要特别重视和加强管理。
二、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内容1.人员管理制度为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新生儿病房应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增强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培训内容包括感染防控知识的学习,手卫生、穿戴防护用品等操作规范的讲解。
同时,还应建立相关的考核机制,对医护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和评价。
2.感染监测和上报制度新生儿病房应设立感染监测和上报系统,及时掌握新生儿病房的感染状况。
每天定时检查病房环境和患儿体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同时,还应定期对患儿进行感染相关指标的检测,如血常规、尿常规等,及时发现感染迹象。
3.医疗设备使用和维护制度新生儿病房的医疗设备使用和维护非常重要,对于预防医院感染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医院应建立医疗设备的清洁和消毒规范,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清洁卫生。
同时,还要加强设备的维护和定期的检修,及时更换老化的设备。
4.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新生儿病房的环境卫生管理要做到精细化。
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和清洁,保持病房空气的流通和清新。
注意病房内的垃圾处理,定时清理和更换垃圾桶,并进行正确的垃圾分类处理。
另外,要加强对病房隔离区的管理,对于有传染性疾病的患儿进行隔离观察,防止感染的扩散。
5.父母亲和访客的管理制度新生儿病房应制定相关的父母亲和访客的管理制度,确保他们的行为不会给患儿带来感染风险。
在病房内应设置洗手设施,并要求父母亲和访客在进入病房之前进行手卫生,并佩戴口罩等防护用品。
严禁患儿接触有传染性疾病的人员,并对父母亲和访客的行为进行监控和指导。
三、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执行和评价实施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需要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
新生儿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

新生儿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生儿死亡率得到了较大的降低,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危险因素会加重新生儿的病情,其中院内感染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新生儿因为免疫系统尚未完善,又经过了妈妈生产和导致免疫力下降的各种因素,特别容易被外界的致病菌侵袭,引发院内感染。
因此,在新生儿的护理过程中,防止院内感染是至关重要的。
一、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1. 医院环境因素医院处于高强度的医疗工作状态,由于人员的大量进出和医疗用品的频繁更换等原因,会存在一定的病原微生物扩散风险。
在新生儿科,在患儿的病情特别危重的时候,孩子就会被放置在婴儿保温箱、呼吸机等医疗设备里进行治疗,因此设备不干净、缺乏日常清洁和消毒的环境会使致病微生物聚集,增加新生儿受到感染的机会。
2. 父母及其他亲友因素在就医过程中,新生儿往往需要和妈妈、爸爸、阿姨等人打交道。
这些人中只要有一人患病或病情不明朗,就有可能带进来病原微生物,通过接触或空气传播,使新生儿感染。
因此,家属或者照顾者要认真执行洗手和消毒等措施,保持医院内室内与外界隔离,避免带入任何外来感染。
3. 新生儿自身因素由于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而且由于早产或出生体重较低、疾病等因素,导致免疫力差,因此新生儿本身就更容易受感染。
特别是在配合喂奶时,如果没有正确地进行洗手和喂奶前的表面消毒,很容易将致病微生物传给新生儿。
二、预防院内感染的措施1. 做好护理员的消毒防护消毒是预防院内感染最重要的措施。
护理人员要在每次接触患儿前及时消毒双手,并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口罩、防护衣等防护措施,避免致病微生物传播。
2. 加强医院环境消毒在新生儿科,所有的设备、器械和用品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清洗和高温消毒。
医院的医疗设备和室内环境必须定期彻底清洁和消毒,保持室内的洁净和干燥。
3. 降低院外人员进入新生儿科的频次为降低院外人员进入新生儿科的频次,医院可以设定探视时间,限制患儿的探视人数,并对进入新生儿科的人员进行身份查验,以确保进入科室的人员为合法和已消毒过的人员。
NICU院感因素及预防

加强基础护理
皮肤护理: 口腔护理: 眼部护理: 脐部护理: 喂 养:
皮肤护理
每日认真进行沐浴或油浴,保持皮肤的清洁 特别注意观察颈周、耳后、腋下、腹股沟等
皮肤皱折处有无破损、脓点、红疹等 每次排便后及时做臀部护理,擦拭由前到后,以
免肛周污物污染尿道口,并更换尿布,涂护臀霜 ,预防臀红
皮肤护理
环境
预预
操作中感染控制
防防 措措
用品感染控制
施施
加强基础护理
合理使用抗生素
环境
严格划分新生儿感染与非感染病室,合 理分布治疗室、配奶室、沐浴室及污物 室,并有明显的标识
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定时开窗通风 控制人员进出 洗手水龙头应为感应龙头,并配备烘手
机或擦手纸
环境
定人、定点、定时做好消毒卫生工作 每月监测空气、物体表面细菌 紫外线每日消毒1次,每次照射1小时,
多,pH 值较高,利于病原菌的生长
自身因素(体重)
在重症监护病房的新生儿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早 产儿、低体重儿
新生儿体重从侧面反应新生儿各系统的成熟度及 生长发育情况,体重低生长发育差,各系统发育 不成熟,血浆中IgG水平低,相应的免疫力亦低, 更易于感染
自身因素(体重)
据文献报道,极低体重儿医院感染发生率为 0.5% ,国内报道病死率为63%~74%。体重<2 kg 的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是体重≥4 kg 者 的2.5倍
每3h 更换体位,防止骨突出部受压过久,引起 皮肤压伤。
每次测量血压后及时摘下血压袖带 每2h更换氧饱和度探头部位
口腔护理
每天用制霉菌素护理口腔1~2次,观察口腔 粘膜有无溃疡及鹅口疮
护理时动作应轻柔、细心,避免擦伤口腔粘 膜引起感染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标题: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引言概述:新生儿病房是医院中最重要的部门之一,对于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他们更容易受到感染的威胁。
因此,建立健全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对于新生儿病房至关重要。
一、建立完善的感染控制团队1.1 确定感染控制团队的成员:感染控制团队应包括感染控制专家、医生、护士和卫生管理人员。
1.2 制定感染控制团队的工作职责:明确感染控制团队的工作职责,包括感染监测、感染预防、感染控制和感染事件的报告和处理。
1.3 定期组织感染控制培训:定期组织感染控制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感染管理的认识和能力。
二、建立健全的感染监测系统2.1 确定感染监测指标:明确新生儿病房感染的监测指标,包括院内感染率、细菌培养阳性率等。
2.2 制定感染监测流程:建立感染监测流程,包括感染监测的时间、方法和频率。
2.3 定期进行感染监测分析:定期对感染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现感染的趋势和问题。
三、建立有效的感染预防措施3.1 加强手卫生管理:建立健全的手卫生管理制度,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意识和操作规范。
3.2 加强环境清洁消毒:加强新生儿病房的环境清洁消毒管理,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灭菌。
3.3 加强医疗器械管理:建立医疗器械的使用和管理制度,确保医疗器械的清洁和消毒。
四、建立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4.1 制定感染控制标准操作规范:建立感染控制的标准操作规范,包括隔离措施、防护措施等。
4.2 加强感染控制监督检查:定期进行感染控制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3 加强感染事件的报告和处理:建立感染事件的报告和处理机制,及时报告和处理感染事件。
五、建立健全的感染管理制度评估机制5.1 制定感染管理制度评估指标:明确感染管理制度评估的指标和标准。
5.2 定期进行感染管理制度评估:定期对新生儿病房的感染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5.3 不断完善感染管理制度:根据评估结果不断完善感染管理制度,提高感染管理水平。
新生儿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感染管理制度引言新生儿感染是指新生儿在出生后28天内因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新生儿因其免疫系统不健全,抵抗力弱,容易受到感染的侵害,成为了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
本文旨在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新生儿感染管理制度,通过规范化管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新生儿感染的发生,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一、管理目的1. 提高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重视程度,加强对新生儿感染防控工作的管理。
2. 规范新生儿感染防控的各个环节,确保新生儿得到良好的医疗保健。
3. 降低新生儿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二、管理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新生儿科、产科、妇科以及相关职能部门。
三、管理内容1. 新生儿感染的分类根据感染部位及病原体的不同,可将新生儿感染分为皮肤软组织感染、呼吸道感染、脑膜炎性疾病、败血症等。
各种感染根据其传播途径、治疗方法等不同,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 新生儿感染监测建立新生儿感染监测系统,对每一名新生儿的感染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并记录。
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及时发现感染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3. 新生儿护理操作规范加强新生儿护理人员的培训,规范新生儿护理操作流程,包括清洁、消毒、接触防护等方面,防止交叉感染。
4. 防范医院内感染医院内感染是新生儿感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医院应加强对医院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保持医院空气清新,营造洁净的医疗环境。
5. 母婴防感染产前加强对孕妇的健康教育,提高孕妇的个人卫生和营养水平。
产后对产妇和新生儿进行定期的随访监护,及时发现母婴感染的情况,做好防控工作。
6. 临床用药管理规范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鼓励使用预防性抗生素,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用抗生素种类。
7. 新生儿食品安全保证新生儿配方奶粉的质量,规范配方奶粉的制作和保存,保障新生儿食品的安全卫生。
8. 新生儿家属教育对新生儿的家属进行感染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家属对新生儿感染的认识,增强家庭环境的感染防控意识。
医院新生儿院感制度

医院新生儿院感制度
标题:医院新生儿院感制度
引言概述:医院新生儿院感制度是指针对新生儿在医院感染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的规定和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的院感制度对于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下面将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医院新生儿院感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院感制度的建立
1.1 制定院感制度的必要性
1.2 设立院感管理机构和责任部门
1.3 制定院感制度的依据和指导原则
二、院感风险评估和监测
2.1 对新生儿院感风险的评估方法
2.2 定期对院感风险进行监测和评估
2.3 针对不同风险等级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三、院感预防控制措施
3.1 新生儿院感的传播途径及防控措施
3.2 新生儿院感的感染源及防控措施
3.3 新生儿院感的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
四、院感事件报告和应急处置
4.1 设立院感事件报告机制
4.2 制定院感事件的应急处置程序
4.3 对院感事件进行调查和分析,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扩散
五、院感制度的评估和改进
5.1 定期对院感制度进行评估和检查
5.2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完善院感制度
5.3 建立院感制度的长效监督机制,持续改进和提高院感管理水平
结语:医院新生儿院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各医院应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加强院感管理,共同维护新生儿的健康和幸福。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引言概述:
新生儿病房是一个特殊的医疗环境,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容易受到感染的威胁。
因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在新生儿病房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建立、实施、监测、培训和持续改进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建立
1.1 制定感染管理政策和程序
1.2 设立感染管理委员会
1.3 制定感染控制手册
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实施
2.1 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2.2 定期消毒和清洁工作
2.3 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
三、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监测
3.1 定期进行感染监测和报告
3.2 对感染病例进行调查和分析
3.3 建立感染监测数据库
四、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培训
4.1 对医护人员进行感染管理培训
4.2 培训医护人员正确使用防护装备
4.3 定期举办感染管理知识普及讲座
五、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持续改进
5.1 定期评估感染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5.2 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和调整
5.3 与其他医疗机构进行经验交流和合作
结语: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对于新生儿病房的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建立完善的感染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各项措施,不断监测和培训,持续改进管理制度,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发生,保障新生儿的健康。
希望各医疗机构能够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共同为新生儿的健康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院内感染因素的预防及护理
作者:陈敏香
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3年第22期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院内感染因素的预防及护理干预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13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院内感染新生儿的资料,对80例院内感染的新生儿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护理人员知识技能培训、院内病室管理及环境卫生、空气消毒、护理用品严格消毒护理干预措施。
结果:通过加强新生儿护理、护理人员的管理以及对物品的严格消毒等干预措施后,消化道感染26例、皮肤组织感染13例、脐部感染5例、其他(如尿布疹、结膜炎)感染3例及呼吸道感染32例的病情得到了控制有所好转,1例患儿由于呼吸道感染严重致其呼吸衰竭而死亡。
结论:医院护理人员通过加强对新生儿护理干预措施,控制新生儿院内感染,可以有效控制新生儿的病患情况,帮助患儿恢复健康,在临床应用上值得推广。
【关键词】新生儿;院内感染;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 R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2-0100-02
随着我国新生儿院内感染数目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人都注重此问题。
所谓新生儿院内感染是孕妇在分娩时或分娩后新生儿在医院内所产生的感染。
影响新生儿健康的重要病症便是院内感染,院内感染中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是新生儿主要感染的病症,由于新生儿生理功能发育不成熟,患病后不易好转,新生儿容易发生死亡。
因此医院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控制新生儿病情降低患儿死亡率[1]。
为了进一步研究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效果,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院内感染的新生儿,对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护理干预措施对患儿的病情恢复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2013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院内感染的新生儿,其中男43例,女37例。
呼吸道感染33例,占41.25%;消化道感染26例,占32.50%;皮肤组织感染13例,占16.25%;脐部感染5例,占6.25%;其他(如尿布疹、结膜炎)感染3例,占感染率3.75%。
1.2 方法
1.2.1 基础护理新生儿由于身体各个部位以及内脏功能比较脆弱,容易发生感染,因此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的基础护理需要更加注意。
护理人员对新生儿容易感染部位的护理措施,(1)皮肤:由于新生儿皮肤比较稚嫩,而且身体很多褶皱的地方有胎脂和血渍,容易有细菌生成,因此护理人员为了使新生儿的皮肤得到清洁需要用无菌棉球蘸石蜡油进行擦拭[2]。
患儿每天都需要进行沐浴,使皮肤保持清洁,同时观察新生儿身体褶皱位置是否有破损、红疹等情况。
新生儿臀部护理也尤为重要,排便后应及时清洗并更换尿布。
(2)口腔:护理人员需每天对患儿的口腔进行检查,如患儿口腔内出现溃疡或者破损甚至出现感染等症状,需每天用生理盐水清洗患儿的口腔,再患处涂有霉菌素的维生素AD油,以防患儿得鹅口疮。
(3)眼部:新生儿出生时因为沙眼衣原体在胎儿眼膜部定植,需使用泰利必妥进行滴眼,防治结膜炎的发生。
如患者出现眼屎过多的问题,用生理盐水擦拭干净后,再用红霉素眼药膏进行涂抹,药膏需每人一个,不能多人共用。
(4)脐部:新生儿的脐部是非常容易感染的部位,以免新生儿脐部受到感染需保持脐部的干燥,患儿脐部感染护理人员应使用络合碘擦拭,并使用75% 乙醇对脐根部进行消毒,观察患儿脐部周围是否有红肿出现,如出现红肿需使用莫匹罗星软膏。
(5)消化道:患儿消化道感染时,尽量采用母乳喂养增强患儿抗体含量,对进行鼻饲的患儿需将设备做到每天更换。
采用人工喂养的患儿对所喂食的工具需要每次清洁,并且经常更换奶嘴。
(6)呼吸道:新生儿的身体各个功能都很脆弱,尤其是肺部,在新生儿院内感染中肺部感染是比较常见的感染,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是患儿呼吸道出现感染。
预防患儿呼吸道问题,首先对吸氧的患儿应对吸氧装置每天都进行消毒灭菌,以及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儿同样需要护理人员对呼吸机的各部分做好消毒清洁,以免肺部感染。
其次护理人员需使用正确的姿势使患儿的呼吸道保持顺畅。
呼吸道有分泌物的患儿,护理人员需使用一次性吸痰管为患儿吸痰,以免肺部受到感染[3]。
1.2.2 护理干预措施
1.2.2.1 加强护理人员的要求医院护理新生儿病房的护理人员需要掌握院内感染知识及相应的护理基本技能,在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措施方面护理人员应加强工作。
对于受感染的患儿病室,护理人员应注意以下方面:进入病房前应穿戴消毒服饰和专用鞋,并将身上佩戴的饰品(手表、戒指等)需摘下便于洗手,同时也需要对手部进行彻底消毒,预防细菌的传播[4]。
1.2.2.2 加强院内病室管理及环境卫生新生儿由于体质等方面相对较弱,对于新生儿的病房管理及环境卫生应着重处理。
对于患儿病房的管理,护理人员对感染性患儿和非感染性患儿分开住院,避免细菌传播,护理人员对不同病种的患儿也应采取分开住院,避免患儿之间的交叉感染,对于新生儿的病房区域应布置的明确一些,床与床之间有一定距离,保持空气流通。
新生儿病房内的温度及湿度要保持在婴儿适宜的范围,每天定时消毒,同时对每个新生儿病房设有流动水吸收并且配备消毒、烘干手等设备,避免细菌的滋生引起新生儿的感染[5]。
1.2.2.3 加强空气消毒预防新生儿感染的主要措施之一是防治空气污染,新生儿的病房需要有新鲜的空气流通,且温度及湿度要保持一定数值能够防治微生物的繁殖。
细菌或者微生物
会依附在空气中的尘埃以及人与人交谈的吐沫中,对新生儿的身体有一定危害。
因此每个新生儿病房都应设有净化空气的设备,并且每天对空气都进行消毒杀菌处理[6]。
1.2.2.4 护理用品严格消毒医院要对新生儿专有的设备进行严格消毒,如暖箱、推车等,每日护理人员都应使用500 mg/L进行消毒。
对于新生儿的衣物、毛巾、包被等物品都应天天清洗更换,清洗后同样进行消毒处理,对于新生儿使用的奶瓶、奶嘴等物品,每次使用后都进行清洁消毒,避免患儿呼吸道感染。
每天护理人员都会对新生儿测量体温,所使用的体温计应采用75%乙醇浸泡消毒后再使用,感染病患儿与非感染病患儿之间所使用的设备需分开[7]。
2 结果
通过加强新生儿护理、护理人员的管理以及对物品的严格消毒等干预措施后,消化道感染26例、皮肤组织感染13例、脐部感染5例、其他(如尿布疹、结膜炎)感染3例及呼吸道感染32例的病情得到了控制有所好转,1例患儿由于呼吸道感染严重致其呼吸衰竭而死亡。
3 讨论
所谓院内感染是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由于新生儿免疫力低下,对外界传播的病菌病毒能够引起新生儿的感染。
一般新生儿院内感染主要为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皮肤组织感染、脐部感染等[8]。
护理人员应采用有效的管理措施控制新生儿病房内的环境感染,同时护理人员应该提高自身的护理专业技能,加强对患儿感染病的预防及护理,减少新生儿的患病率以及死亡率,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蔡万红.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护理干预[J].临床护理,2011,8(32):432-433.
[2]司尚华.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护理干预[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8):2380-2435.
[3]叶爱彬,罗淑媚,范杏娇.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2):153-154.
[4]曾冬枚.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4):489-490.
[5]陈琼.影响新生儿院内感染的护理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7):89-90.
[6]伍崇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感染的防治及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7):56.
[7]徐立群.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护理管理[J].吉林医学,2012,33(15):78.
[8]胡凤鸣,陈小桃.如何控制新生儿院内感染[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7):12.
(编辑:程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