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迹犹存“西来意"——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在1940年代中国流传之存证

合集下载

_只争朝夕_中的存在主义哲学主题

_只争朝夕_中的存在主义哲学主题

《只争朝夕》中的存在主义哲学主题丁 刚(惠州大学基础学院 惠州 516015)【摘 要】 本文探讨了《只争朝夕》中的几个存在主义哲学主题,并借此揭示该小说中所呈现出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融合的趋势。

【关键词】 《只争朝夕》 索尔・贝洛 存在主义 《只争朝夕》是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贝洛继《晃来晃去的人》、《牺牲者》、《奥吉・玛奇历险记》后出版的第四部小说。

长篇小说《奥吉・玛奇历险记》的出版,确立了贝洛作为美国现实主义主要发言人的地位。

他的作品被认为“融合了对人的理解和对当代文化的精妙分析”,瑞典皇家学会授奖时特别提到《只争朝夕》,认为是现代典型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决非出于偶然。

索尔・贝洛是一位孜孜不倦地探索新的小说艺术形式的作家,他时刻关心着小说这种古老的叙事艺术的命运,并始终把目光投向未来。

作为一位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的现代作家,贝洛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学观点。

他始终认为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现代文学中的重要事件”,当代文学应当反映喧嚣动乱的都市生活,应当为普通人所理解,而不应当脱离生活,为少数特权阶层服务。

他对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等人景仰不已,并立志成为一位社会历史学家,勇于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向人们揭示一系列重大的社会问题。

他一直反对那种被他称为“荒原人”的虚无主义者,以及那些认为揭露社会阴暗面、使人憎恨现实、厌恶生活就是进步的观点。

同样,他对固执已见的唯美主义也表示怀疑。

他悉心研究上个世纪末以来各种哲学文学流派,并汲取其中的精华来改造旧的小说形式和结构。

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高度融合,既具有传统现实主义文学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又采用现代主义的象征,荒诞和意识流等手法和技巧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他的作品常常同时取得两种艺术效果: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画面和孤独怪僻的人物性格特征。

他笔下的人物是那些现代都市中的反英雄,他们通常身陷困境,但永不放弃在这个支离破碎的世界中寻求自己的立足点,并且坚信生活的价值在于尊严而非成功。

北京市鲁迅中学2024年高三(最后冲刺)语文试卷含解析

北京市鲁迅中学2024年高三(最后冲刺)语文试卷含解析

北京市鲁迅中学2024年高三(最后冲刺)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中国哲学理解、应对世界的最高方法论原则是“以道观之”。

以道观之是一种循道而行、重视存在并致力于形成统一性理解的整体性方法论原则。

以道观之之道,是具有“恒常”性的道。

道的恒常性,即道之“诚”。

所以以道观之对道的重视,隐含着对诚的推崇。

诚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

人们多以真、实、无伪、不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等来解释诚。

但是,无论我们采取其中的哪一种解释,都会发现,这种解释的涵,盖性不太充分一一它或许能够解释作为名词或形容词的诚,却难以解释作为动词的诚;它或许能够解释人道之诚,却难以解释天道之诚。

如果我们寻求诚的最具涵盖性的指谓,诚的诸多意义与运用,似乎可以统一于“一致”一作为名词的诚,指的是一种一致关系;作为形容词的诚,指的是一种一致属性;作为动词的诚,指的是趋向、达成一致的意向及活动。

这种一致,从根本上说,是源于道的恒常。

天道的运行具有一种恒常性、前后一致性,用《中庸》的话说,就是“无息”“不贰”。

人之诚,是诚于天道,是向“天道”的恒常性靠拢。

《中庸》认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孟子》也认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人之思诚,就是要保持与天道的一致,因为天道是恒常的,所以,与天道保持一致的人,也具有一种恒常性,人的恒常性的具体表现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现代人多以诚实、诚信去理解诚,这种理解虽契合于“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却常常剥离了诚的天道之维。

这样一来,中国传统哲学的厚重之诚,就变成了一种单薄之诚。

而过于单薄的诚,容易使我们陷入理论困境一离开天道之诚,我们面对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真小人”时,常常会不知所措;离开天道之诚,我们面对孔子“言必信,行必果,砼砼然小人哉”的论断时,就难以形成准确理解;离开天道之诚,我们在论证诚信之应然时,常常会诉诸浅薄的后果论……以道观之所重之诚,是与天道的恒常相关联的诚。

北大中文系历年大综合考研试题

北大中文系历年大综合考研试题

北大中文系1987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一、填空(每空格1分,共60分)1、有的评论者认为,高行健的话剧《车站》在构思上受到《过客》和《等等戈多》的影响。

《过客》是鲁迅的作品,收入《》中,荒诞派剧作《等待戈多》的作者是萨贝凯物。

2、1936年,我国报告文学创伤出现的两篇重要作品,一是夏衍的《》一是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

3、“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诗歌境界是(人名)在《二十四诗品》中提出的。

项羽在《》中赞誉威唐诗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知穴中之音,楦中之色,水中之月,镜子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4、长篇小说《简•爱》的作者是,《呼啸山庄》的作者是。

5、《召树屯》和《阿诗玛》是我国少数民族著名民间叙事诗。

《召树屯》属族,《阿诗玛》属。

6、誉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的三部长篇小说是,李准的《黄河东流去》、张洁的《》,胡▲▲的《》。

7、《录鬼簿》和《闲情偶记》是我国古代有关戏曲史料和国论的著作。

《承风簿》的作者是元代的;《闲情偶记》作者是清代的。

8、巴金近年完成的共五集的散文创作,总题为《》,刘心武的《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等作品的体裁。

9、艾略特写于1922年和长诗《》,被认为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划时代作品。

美国作家海明威认为,“全部美国文学起源于(作家名)的一本叫做《哈克贝里•费思历险记》的书”。

10、《华威先生》的作者是。

散文集《画梦录》的作者是。

11、唐•璜是中世纪西班牙传说中的人物,莫里哀的喜剧《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长诗《》和英国十九世纪浪漫派诗人的《唐•璜》(长诗)。

均取材于这一传说。

12、时代诗文复古运动,“前七子”以李林职、为最著名,“后七子”以李琛武、为代表。

13、七十一回本《水浒传》的批改事是,一百二十回《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作者一在认为是。

14、汉代刘向、刘散父子编的汉宫图的目录《》,原目已失,但它的基本内容仍有在东汉固编撰的《》中。

15、《诗经》的颂诗由周颂、、三部分作品组成。

最新精选高中选修6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历史第2课 《世界遗产公约》和世界遗产岳麓版复习巩固十九

最新精选高中选修6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历史第2课 《世界遗产公约》和世界遗产岳麓版复习巩固十九

最新精选高中选修6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历史第2课《世界遗产公约》和世界遗产岳麓版复习巩固十九第1题【单选题】截至2004年7月前,世界上拥有最多世界遗产的国家是A、意大利B、中国C、西班牙D、埃及【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对世界遗产应采取的态度是A、只是一种旅游资源B、要大规模开发C、可以增加新的建筑D、反对增加不必要的修复【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从世界文化遗产中,我们能够①探寻历史的踪迹②认识历史文化③与不同民族进行交流④进行学术研究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②③【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造成文化遗产保护形势十分严峻的因素有( )①战争②自然灾难③过度的旅游开发④环境污染⑤工业化和城市化浪潮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长期以来,人们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不仅不断地污染和破坏自然环境,也不断地破坏和毁灭历史遗留的文化成果。

因此《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世界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原则是( )A、要保护自然环境B、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C、要保护世界文化遗产D、要保护世界遗产,联合国责任重大【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据《世界遗产公约》的规定,从审美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动植物景观或自然景观应属于A、文化遗产B、自然遗产C、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D、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图是1972年在法国巴黎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全称《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标志,下列对该标志的解读,正确的是①图左上角的标志说明该公约附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②图右上角的正方形象征着人类的创造③图右上角的圆圈代表大自然④标志下方文字分别是法文、英文、德文三种文字有误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有600多年历史,明末? 清初达到顶盛时期,但到民国初年几乎成为“绝唱”。

鲁迅遗产的认识和继承

鲁迅遗产的认识和继承

鲁迅遗产的认识和继承
鲁迅的遗产不仅包括物质财产,更重要的是他的文学遗产和思想遗产。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人物,鲁迅的作品深远地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他的思想和精神遗产也对中国现代文化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鲁迅的物质遗产方面,他的主要财产是他的版权和文学遗产。

这些遗产在鲁迅去世后由他的继承人管理和继承。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鲁迅的遗产并没有被完全保护和管理,一些珍贵文物和书籍流失了。

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鲁迅的版权和文学遗产也成为了文化产业的关注焦点,一些出版社和影视公司纷纷购买其版权进行再版和改编。

在鲁迅的思想和精神遗产方面,他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和精神财富。

鲁迅的文学创作和思想观念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解决方案。

他的思想和精神遗产不仅对中国现代文化和社会产生了影响,也对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鲁迅遗产的继承,需要采取多种方式。

首先,应该加强对鲁迅作品的整理和出版,让更多的人了解鲁迅的思想和精神遗产。

其次,应该鼓励更多的学者和研究者深入研究鲁迅的文学和思想,发掘其更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鲁迅纪念活动和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鲁迅的文化遗产和思想观念。

总之,鲁迅的遗产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应该得到更好的保
护和继承。

通过多种方式深入研究和宣传鲁迅的文学和思想,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他的思想和精神遗产,为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2024届新高考语文精英模拟卷 【全国卷】

2024届新高考语文精英模拟卷 【全国卷】

2024届新高考语文精英模拟卷【全国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是汉语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与“化”起初是分开的,属于两个彼此独立的概念。

“文”,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花纹,“物相杂,故曰文”“五色成文而不乱”“文,错画也,象交文”中的“文”均指此义。

在此基础上,“文”又产生若干引申义: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

归纳之,“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又引申出教行迁善之义。

“文”与“化”并用,较早见诸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

西汉以后,“文”与“化”开始并提从而形成一个完整词语,如“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

因此,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范畴。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逐渐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成为众多学科探究、阐发、争鸣的对象。

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很大,故文化通常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社会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狭义的文化,通常指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实际上把文化视为与政治、经济相区别的实体范畴,又称为“小文化”。

现代荒原上的西绪福斯--试论海明威小说蕴涵的存在主义主题

现代荒原上的西绪福斯--试论海明威小说蕴涵的存在主义主题

现代荒原上的西绪福斯--试论海明威小说蕴涵的存在主义主题傅守祥
【期刊名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04)004
【摘要】"精通现代叙事艺术"、以"冰山原理"著称于世的美国作家海明威,不但是
一位小说艺术的风格大师,而且是一位密切关注人类生存状况、积极探索人生道德
准则的严肃而深刻的思想家.他的成就,不仅在于他以一个诚实的摄影师的权威将彼
时彼地的事物记录下来,他还使我们窥见了永恒的普遍的真理.海明威对战争、暴力、失败、横死的感悟,加深了人们对人生悲剧性的认识;他所倡导的道德准则和"打不败"精神则赋予了世界一种新的意义,从而以一种形象化的方式表达了存在主义哲学的现代内涵.
【总页数】5页(P107-111)
【作者】傅守祥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浙江,杭州,3100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9.5
【相关文献】
1.走出现代人困境:"只有沟通"--试论福斯特小说创作中的人学蕴涵 [J], 董洪川
2.论海明威小说中的存在主义主题 [J], 赵永琴
3.西绪福斯式的精神内涵——浅议海明威小说的思想意蕴 [J], 杨巧凤
4.西绪福斯式的精神内涵——浅议海明威小说的思想意蕴 [J], 杨巧凤
5.现代荒原上的空虚与死亡:-海明威《在异乡》的主题 [J], 胡天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鲁迅是否为存在主义者

鲁迅是否为存在主义者

鲁迅是否为存在主义者摘要 1981年的《鲁迅与存在主义》开启了鲁迅及其作品与存在主义的研究,学术界也由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争论的焦点主要还是集中在鲁迅是不是一个存在主义者,在鲁迅的作品中展现出的思想与存在主义的关联等等。

本文就鲁迅与存在主义共同点的思想渊源,鲁迅是否为存在主义者等进行简要研究,以捋清鲁迅与存在主义的关联。

关键词鲁迅存在主义存在主义者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一、鲁迅与存在主义共同的思想渊源1927年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存在主义哲学流派的确立标志,鲁迅创作早于此,从时间上看似乎不受其影响,但若从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来看可以看出鲁迅与存在主义间接的联系。

早在1908年前后鲁迅留日期间,丹麦哲人基尔凯郭尔和德国哲学家尼采就是当时日本思想界的两个热点,鲁迅也深受两位存在主义先驱的影响,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就认同和赞赏他们的那种具有本体论意义的个人主义的张扬。

基尔凯郭尔已被公认为存在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他的思想是海德格尔和萨特等的哲学体系形成的主要思想渊源,而尼采是存在主义最重要的思想先驱之一。

此外,被鲁迅赞赏为“在人中间发现人”的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被公认为是存在主义哲学流派的文学先驱,鲁迅很早就读过陀氏的小说,并藏有多种德文、日文版陀氏著作。

鲁迅与卡夫卡有很多相同的思想和情绪,如他们对婚姻的恐惧(卡夫卡因恐惧而反复退婚并终身未婚),对“城堡”的绝望以及他们对绝望与孤独所作的不屈的反抗。

可见,鲁迅与存在主义的文化、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鲁迅是否为存在主义者对于鲁迅是否为存在主义者,学术界有两种声音。

一是认为鲁迅为存在主义者,二是认为鲁迅不是存在主义者。

(一)鲁迅是存在主义者的观点。

1981年,学术界开始用一种新的角度——存在主义的角度研究鲁迅及其作品。

认为鲁迅是一个存在主义者。

1981年《鲁迅与存在主义》一文将鲁迅与存在主义者萨特进行比较,认为存在主义所强调的自我意识也正是鲁迅当时的思想核心,重点分析了鲁迅的《过客》等,把萨特的“行动吧,在行动的过程中就形成了自身,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和鲁迅笔下过客的“走”联系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0 7 — 1 1
9 4
士, 他 在建 国后从 事 德 语研 究 , 倒 可能 是 不 得 已 的
转业 。
关于 张嘉谋 的生平 , 现有 资 料 仍很 匮乏 , 只检 索 到他家 乡人所 写 的一份简 略传记 《 张嘉 谋博 士 》 。
据 此可 知 , 张嘉 谋 1 9 1 2年 出生 于 广 东 省 五 华 县 ,
第 5 2卷 第 6期
Vo1 .5 2 No. 6
华 中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Hu a z h o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Hu ma n i t i e s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今值 长夏 无 事 , 乃撰此小文, 算 是 迟 到 的补 充 吧 。 凡《 生的执 著 》 已有 的 史料 及 议 论 , 此 处 不再 重 复 , 只是 为 了叙 述上 的照应 , 间或也会 回顾 到该 书所述
的相 关情 况 。
小 引
1 9 8 9年 的后 半年 , 笔者 曾 以《 存 在 主 义与 中 国 现 代文 学 》 为 题撰 写 毕 业论 文 , 比较 系统 地 探 讨 了 存 在 主义哲 学和文 学在 现代 中 国译介 、 传播 和转 化
义在 四十 年代 中国 的流传情 况时 , 也 曾提及 : “ 据说 当 时 中山大学 的张 嘉谋 先 生 写 了一 本 介 绍存 在 主
义 的书 , 但 出版 与否 , 不 得而 知 , 而 张嘉谋 先生 是研 究德语 的学者 , 与哲学 界关 系不大 。 ”①由于 当时 怎 么也 找不 到张嘉谋 的这本著 作 , 所 以对 于它究 竟 出 版 与否 , 只能存 疑 , 加 上那时 资料 匮乏 , 只知道 张嘉 谋建 国后 在南京 大学教 德语 , 并有 德语研 究 的专著 行世 , 遂误 以为他 的本 业 乃是 德 语 研究 , 介 绍存 在 主义 或属 “ 客 串” , 于 是 想 当然 地 说他 “ 与 哲 学界 关 系不 大 。 ” 现在看来 , 这个 “ 与 哲学界 关 系不大 ” 的判 断是 不确 的 。其 实 , 张嘉 谋乃 是地 道 的留德哲 学博
注意 到的文 献史料 , 仍顺 手 录存 、 渐积 渐 多 , 有些 文
献 相 当珍贵 , 却一 直无 暇为文 补说 。 这 些新 发 现 的文献 史 料都 集 中在 上 世纪 四十 年 代 。套用 佛学入 华 的先 例 , 存 在 主义在 四十年 代
传 入 中 国尚在认真 的“ 格 义” 和 艰难 的“ 译述 ” 阶段 , 还 未及像 禅 宗那样 拿 “ 祖 师 西来 意 ” 作脑 筋 急 转 弯
1 9 3 2年秋 考入 北 京 大学 学 习德 语 , 读 完 三 年 级 时
中国最大 、 最有 影响力 的出版机 构 , 由它 出版 的《 生
本, 其 实只增 加 了九条 资料和 三则 附录而 已 。此 后
学 界 时或引 用拙作 中 的史 料 而率 多 趋 于哲 学 义 理
之 发挥 , 在译 介 的文献史 料方 面则并无 新发 现 。笔 者 自己对这 个 课 题 虽 不 免 意 兴 阑珊 , 然 而积 习 使 然, 平 素翻 阅 民国 旧书 报 刊时 , 碰 到 一 些 当年 没 有
2 0 1 3年 1 1月
NO V . 2 Ol 3
遗 迹犹 存 “ 西来 意 "
存在 主 义哲 学 和文 学在 1 9 4 0年代 中 国流传 之 存证
解 志 熙
( 清华大学 人文学院 , 北京 1 0 0 0 8 4 )
摘 要 本文根 据新发 现 的文献 史料 , 补 述 了存 在 主 义哲 学 和 文 学在 现 代 中国的 译介 和 传播 情况 。新发现 的 文献 史料 集 中在 上世 纪 四十年 代 , 诸 如 中国的 第一 本存 在 主 义论 著—— 张嘉谋 的《 生存 哲 学》 , 胡 隽吟 、 王锦 第对德 国现代 哲 学尤其 是雅 斯 贝斯 的译介 、 洪耀 勋 对海 德格 尔的研
等 问题 。次 年 1 月论 文答 辩通 过后 , 即分章 发表 在 内地 的一些 刊物上 , 全 书则 由台湾学 者周锦 先生 携
去 在他 主持 的智燕 出版 社 出版 ( 1 9 9 0年 1 0月 ) , 人 民文 学 出 版 社 则 在 1 9 9 9年 7月 复 以 《 生 的 执
究, 戴 望舒 、 陈 占元 对 萨特 小说 和 文 论 的 译 介 , 以及 四 十 年 代 末 政 治 意 识 形 态 角 力 之 下 的 存 在 主
义评价 之分歧 , 顺便 略述 现 象学的传播 情 况 。
关 键词 存在 主 义 ;张嘉谋 ; 王锦 第 ;洪耀 勋 ;戴望舒 ;陈 占元 迹, 仍 不难 感受 当时学 者文人 对这新 的“ 西来 意” 之 热忱 , 而一 任其 埋没 无 闻实有 负 先 驱 者们 的苦 心 。
的参悟 游戏 。从这 些新 发现 的文献史 料来 看 , 当年
中 国对 存在 主义 之译 介 , 其 实并 非 如 拙 著《 生 的 执 著—— 存在 主义 与 中国现代文 学 》 ( 以下简 称《 生 的 执著》 ) 所谓 “ 哲学 界 的冷 漠与 迟钝” 和“ 文 学界 的敏
感 与热 忱 ” 那 么 冷 热 不 调 。现 在 重 检 这 些 文 献 遗
从杞尔格嘉 、 尼 采 到 叶 斯 必 尔 斯 的 哲 学脉 络 : 中 国 第一 本 存 在 主 义 论 著— — 张 嘉谋 的 《 生存哲学》
笔者 当年 的那 本 小 书《 生 的执 著 》 说 及存 在 主
著 ——存 在 主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与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 为 题 出 了 修 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