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存在主义哲学-

合集下载

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存在主义哲学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流派,主要强调个人自由、选择和责任,以及人类存在的独特性和不可避免的孤独。

以下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人物及其主要观点:1. 萨特(Jean-Paul Sartre)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主张人类是自由的,但同时也承担着自己的责任。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基于选择和意志,并强调人类要承担自己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

同时,他也将人类孤独作为一种本质的存在状态,强调人类需要与孤独和死亡进行斗争。

2. 卡缪(Albert Camus)卡缪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认为人类生命的意义在于自行创造意义,而不是去寻找外部的意义。

他也强调人类的自由和个性,并认为人类应该追求真正的自由和独立,即使这意味着要面对不可避免的痛苦和困境。

3.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创立者之一。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基于存在本身,而不是基于理性或思维。

他也强调人类的自由和选择,但认为这种自由和选择的真正本质在于对存在的理解和承认。

同时,他也强调人类存在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知性,认为这是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

4. 玛丽安(Gabriel Marcel)玛丽安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通过与他人的关系和交往来实现的。

他也强调人类的自由和选择,但将人类存在的真正意义和价值看作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

同时,他批判了现代社会中的孤独和无意义,强调人类需要寻找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存在主义哲学以自由和选择为核心,强调人类的独特性和存在的不确定性和不可知性。

它对现代社会中的孤独和无意义提出了批判,并鼓励人类在面对痛苦和困境时勇敢追求真正的自由和独立。

存在主义哲学读书单

存在主义哲学读书单

12、萨特《存在与虚无》
这本书的价值不用说了。
13、萨特《纯粹理性批判》
萨特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14、萨特《恶心》
出众的小说,形象化诠释了存在主义。
15、萨特《墙》及萨特的剧本
看过这些,你就会理解他为什么独享盛名不衰,而且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16、皮亚杰《结构主义》
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4、黑格尔《逻辑学》
没有哲学方法就没有办法学习哲学,所以黑格尔的这本书不能不读。
5、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
超人理论是划时代的哲学灵感,由此现代哲学开始关注“人”。
6、胡塞尔《精神现象学》
海德格尔的老师,最早提出存在主义的先哲。
7、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
本书单纯粹因个人阅读爱好开列,书目并不一定全面,本人对存在主义哲学也抱着学习的目的,不敢妄称领路之谓,希望借此小文和大家交流。
1、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此书乃西方哲学的奠基之作,学习现代西方哲学而不学此书者,不能也。
2、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
这本书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我就不多说了。
存在主义哲学脱胎于苏格拉底、帕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古希腊哲学体系,尤其基于亚里士多德的名著《形而上学》,进行现代意义上的重新解构和阐述,目的是还原因中世纪神学和黑格尔方法论而陷入形式主义的哲学思潮,重建对“人”的存在的研究。
这门哲学大兴于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重新解构,海德格尔用字源学的观念对希腊哲学著作进行现代“还原”,并加以阐述,属于哲学的本体论,理解它是一项相当艰深的工作。
存在主义的延续与发挥,不可不看。
17、其他:奥古斯丁、莱布尼兹、康德、谢林、克尔凯郭尔、雅思贝斯、格林等哲学家也有部分作品涉及存在主义的起源和论述,但这些书本人都没有看过,在这里不做推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来看看。

认识西方文学中的存在主义哲学

认识西方文学中的存在主义哲学

认识西方文学中的存在主义哲学西方文学中的存在主义哲学是一种深邃而又引人思考的思想流派,它涉及到人类存在的本质、自由意志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通过阅读西方文学中的存在主义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西方文学中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性。

首先,西方文学中的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个体的存在和自由意志。

在《局外人》这部著名的法国小说中,作者加缪通过主人公梅尔索展现了一个典型的存在主义人物形象。

梅尔索对生活的冷漠和对社会规范的抗拒,使他成为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局外人。

他的存在是自由而独立的,他选择自己的行为和信仰,而不受他人的期望和社会的束缚。

通过这个形象,加缪揭示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孤立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

其次,西方文学中的存在主义哲学探讨了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利突然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昆虫。

这个荒诞的情节象征着人类存在的无常和无意义。

通过这个故事,卡夫卡揭示了人类生活中的绝望和困境,引发了人们对存在的思考。

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类存在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人们需要通过自我选择和行动来赋予生活以意义。

此外,西方文学中的存在主义哲学还关注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在萨特的剧作《莎莎的麻烦》中,主人公莎莎是一个受到社会压力和期望束缚的女性。

她不断地努力迎合他人的期待,却始终无法获得真正的满足和幸福。

通过这个故事,萨特揭示了社会对个体的压迫和限制,呼吁人们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真实的自我。

最后,西方文学中的存在主义哲学通过揭示人类的存在困境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生活和人类存在的方式。

通过阅读存在主义作品,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生活和选择,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在当今快节奏和功利主义的社会中,存在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想资源,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类存在的本质。

总之,西方文学中的存在主义哲学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它通过揭示个体的存在和自由意志、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关注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深刻的思考方式。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一、本文概述1、简要介绍萨特及其背景萨特,全名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是二十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也是一位享有国际盛誉的文学家、戏剧家、社会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出生于1905年的巴黎,成长在一个充满自由思考和人文主义精神的中产阶级家庭。

萨特早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接受教育,后赴德国柏林和海德堡大学深造,接触并深受德国现象学的影响。

萨特所处的时代正值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及二战后的法国,这是一个充满社会动荡、政治变革和思想解放的时期。

他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存在主义哲学,与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不仅是对传统哲学观念的挑战,也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萨特的哲学思想深受尼采、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影响,但他将存在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强调个人的自由、责任和选择,认为人是在不断追求自我实现和超越的过程中获得意义的。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不仅对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文学、戏剧和社会评论等领域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萨特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是对传统哲学的挑战和超越,也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他的思想和作品不仅为哲学界所重视,也在文学、戏剧和社会评论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与特点存在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流派,其核心在于对个体存在及其意义的深入探讨。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正是这一流派的杰出代表。

萨特强调,存在先于本质,即个体的存在是首要的、原初的,而人的本质并非先天决定,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通过自由选择和行为塑造的。

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和“责任”。

存在先于本质意味着个体的存在是不受任何先验规定或固定本质束缚的,人的本质是在不断的自我塑造中形成的。

自由选择则是指个体在面对各种可能性和情境时,具有自主决策的能力,可以通过自由选择来塑造自己的人生。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
1.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以存在作为自己哲学研究的出发 点。他认为,过去的哲学研究专注于“存在者”, 而忽略了“存在”,而存在乃是任何一个存在者 在 具有任何内容的时候都必然已经具有的性质,没 有存在,就不可能有存在者。 然而,要解决存在的问题,必须要追溯到一 种存在者,这种存在者必须在具有任何内容之前 就已经明确他的存在。在海德格尔看来,只有个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不久,法国就迅速地被德国法 西斯的军队占领,这使法国的知识分子深感失望、痛苦, 心情沮丧,这为存在主义在法国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 壤。法国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萨特、马塞尔、卡 缪、梅洛-庞蒂等人。其中萨特的影响最大。 萨特早年曾赴德国学习,并师从海德格尔学习存在 主义哲学。他于1943年出版的《存在与虚无》系统反映 了他的哲学思想,是存在主义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萨特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 的本质是人自己选择的结果。

第三节 存在主义的基本教育主张 一、教育目的 存在主义认为,人是被无缘无故地抛到 这个世界上来的,所有的存在都是偶然的, 所以教育纯粹是个人的事情。教育的目的就 是使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形成 一套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因此, 教育要维护个人的自由,帮助个人进行自我 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五、人生是一场悲剧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 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 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 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 他面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 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知道人生的真 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 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人要在荒诞的世界中使自己的生活不荒诞, 使自己的生活有意义,那就要珍惜自己短暂 存在的价值,坚决地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东 西,努力作一个自由的人。

存在主义主要观点介绍

存在主义主要观点介绍

存在主义存在主义作为一支哲学思潮,有其广泛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流派。

一般来说,其历史渊源追溯至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后来的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和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被认为是最有影响力的两个存在主义哲学大事。

此外,本部分还将关注女性主义者西蒙·波伏娃。

但是,并没有把法给存在主义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这是由于在当代看来,存在主义流派有着太多的学者,但是,他们的观点并不是完全统一的,或者说,他们之间是有很不一样的冲突的,同时,很多学者也并不承认其是存在主义的一份子。

简单来说,存在主义哲学家们利用现象学的方法把人的真正存在还原为主客分立的人的纯粹意识,再由意识的意向性活动去澄清和展现世界的存在。

存在主义哲学中的相当一部分其实就是对人的存在的认识,而对人的存在结构的揭示就是对一系列人的存在方式的描绘。

存在主义者们并没有把生命抽象化、概念化,而是通过种种情绪化的体验将生命的各种状态充分展现出来,对生命和现实的高度关怀使得他们的哲学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

其主要特征是反对黑格尔式的本质主义,关注具体的存在问题。

他们都反对黑格尔式的对世界和人所做的观念演绎的解释和规定,关注具体的人当下的存在问题。

十九世纪末以前,西方主要思想传统是本质主义,将世界划分为本质与现象。

而人类理性的目标和任务就是通过对客体的观察和主体的改造,最终通过现象达到本质,完成人类的使命。

华尔说:“对于萨特而言,存在先于本质是理解存在哲学的基本命题。

这一命题是思考的出发点。

”根据这一命题,人的任何身份、地位和对自我的认识,都不能成为限定人本身的理由或几口,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自由就是绝对的。

这样的自由不是政治意义上的自由,而是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

它意味着沉重的责任,而不是随心所欲的享乐。

一、存在主义产生的社会背景背景是德国资产阶级在列强争霸中遭遇到严重挫折的时期。

战时民不聊生,战后情况更为悲惨。

战争末期的各种起义遍及全国,罢工和革命的浪潮高涨,各种社会派别在夺权过程中残酷斗争,许多人在这种社会派别斗争中而惨遭杀害。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

主要著作
《恶心》(Nausea,1938年,中篇小说) 《墙》(The Wall,1939年,短篇小说) 《存在与虚无》(Being and Nothingness, 1943年,哲学) 《反犹分子》(Anti-Semite and Jew,1943年)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Existentialism and Humanism1946年,哲学) 《自由之路》(The Roads to Freedom,长篇 小说)等
存在主义先驱:祁克果
祁克果(Soren Kierkegaard,1813-1855), 又译作克尔凯戈尔、基尔凯郭尔、齐克果。
丹麦哥本哈根人,1836年遭遇过一次想要自杀的 体验,又经历了与未婚妻订婚与解除婚约,遂改变 了神学和道德观念。(亚伯拉罕将以撒献给上帝燔祭)
《或此或彼(either/or) 》(1843)、《恐惧与 颤抖》、《焦虑的观念》、《哲学片断》 (1844)、《生活道路诸阶段》(1845)、《非 科学的最后附言》(1846)、《观点》(1848)、 《致死之痼疾》(1849)
“昨天在加拿大有一架飞机,因为某些事故在空 中绕了七天之后降落。”
地平线法(界域) 来到世界的临界处
总结:现象学方法的基本原则是放弃一切 偏见、成见、习惯看法,“回到事物本 身”。
存在主义
祁克果、萨特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是20世纪最有特色的思潮之一,它是 人类面对苦难的反思哲学,以自由为尚,强调 “自我选择,重在行动”。 兴起于第一次大战后的德国(雅斯贝尔斯和海 德格尔),二战后移向法国(萨特、马塞尔、 加缪、梅洛-庞蒂、德.波伏瓦 ) 60年代青年造反运动、嬉皮士运动,80年代初, 在我国的知识界和青年学生中得到了广泛传播 先驱:祁克果 大师:萨特、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

存在主义理论

存在主义理论

存在主义理论概念: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又称生存主义,一战后形成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以超越主客、心物二分的存在论取代西方传统哲学思维方式,它从揭示人的真正存在出发,强调人的超越和创造活动、以及人的自由和责任,是 20世纪西方各国影响最广的哲学流派之一。

存在主义反对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近代思辨理性主义,强调哲学应该研究具体个体的生活、经验以及历史境遇,关注个体内部非理性的主观情绪体验(恶心、荒谬、焦虑、恐惧、死亡的体验),阐发了有关个体行为、自由、选择及其责任的哲学学说。

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以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

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

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来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终结的开端.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它的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此时,虽然他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他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为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他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在他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代表人物:让·保罗·萨特巴黎人,可能是20世纪最负盛誉的哲学家,经常与其终身伴侣西蒙•德•波伏娃一起周游世界。

他的名字成了存在主义运动的同义词。

他撰写了大量剧本、小说和哲学著作,最著名的是《存在与虚无》(1943)。

曾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但他拒绝这个荣誉。

她公共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深深地介入到政治左派中。

在他去世时,有几千人自发地涌上街头加入出殡队伍。

诚如报刊标题所言:“法兰西失去了她的良心。

”索伦·克尔凯郭尔有神论存在主义的先驱,生于哥本哈根,并在此度过了他的一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在主义哲学》许崇温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9-30
P.19 萨特:人首先是一种把自己推向将来的存在物,并且意识到自己把自己想象成未来的存在。

P.19 萨特:人是一种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规定自己、自己造成自己的存在物,“懦夫是自己造成懦弱,英雄是自己造成英雄”。

P.20 反之,一切唯物主义的结果,却都是把人看成是东西。

P.41 雅斯贝尔斯声称:“克尔凯郭尔和尼采是一等星。


P.44 他(克尔凯郭尔)认为,恰恰是教会把上帝和信徒隔开了。

他一再强调要在思想上成为真正的基督徒,摆脱一切世俗事务的干扰,生于尘世而超脱于尘世,专心致志于至善。

P.48 克尔凯郭尔认为,“孤独个体”才是真实的“存在”,是真理,而公众乃是非真理,是虚无混沌。

P.49 时代的弊病就在于集团至上,个人丧失了个性,一切都陷于世俗之中。

人不是为了达到那最高的人生目标而努力,只是为着某些世俗的目的而集合在一起。

这样的时代是没有热情的。

它充满了抽象、机巧和深重的伪善,是最可怜的时代。

P.51 在他看来,真正的哲学,其目的不在于把握真理,而在于指导人生;其研究对象也不是自然界或抽象的思维,而是人和人的存在。

P.52 他甚至提出这样的要求:“假使我战死之后而愿有一块墓碑的话,我只要刻上‘那个孤独者’几个字就行了。


P.57 当欢乐过去,一切都将烟消云散,人将面临更大的苦闷和无名的孤独。

P.84 尼采对于这种远离人生根本问题而做着琐碎学问的“学者”极其鄙视。

P.85 尼采认为,哲学家要实现哲学应负的使命,首要的条件是真诚,敢于正视人生,然后才能把握人生的真谛。

P.85 在尼采看来,哲学根本不能是一种借以养家糊口的行当,用哲学来赚钱必定会损害哲学的尊严,把哲学弄成一种可笑的东西。

P.85 哲学家必定是孤独的。

P.86 与叔本华相比,尼采是真诚的。

P.89 科学不能为人生提供目标和意义。

总而言之,科学不关心人,人倘若以这般冷漠无情的科学为最高目的,就是丧失了自身……
P.89 科学的巨大范围如今把每一个人都置于严格的奴隶状况,这正是更丰富、更富足、更具深沉本性的教育和教育家不再产生的主要原因。

这倒是真的,尼采一生都没有放松过对学院式教育及其培养出来的“学者”
类型的攻击。

P.90 所有高等教育的工作是什么?把一个人造成机器。

P.96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愈是崇尚个人,真诚独特的行为也就愈能得到理解。

P.96 传统伦理就是叫人循规蹈矩,不自视为独立的个人。

P.96 尼采认为,伦理无非是服从流俗,维护通常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把创新视为恶,把守旧视为善,扼杀创造精神,对一切新兴事物横加恶意的批评,把一切有创造精神的人判为罪人恶人,牺牲了太多的优秀力量,从而葬送了人类的未来。

P.97 我们那样盲目地工作,就是因为我们觉得更需要一种浑浑噩噩的“不思”
的状态。

P.97 在《快乐的知识》中,他又抨击美国人令人窒息的急剧的工作节奏传染到了欧洲,使欧洲野蛮化了:……
P.97 尼采认为,对于人性的异化,近代科学要负重要责任。

P.98 ……病于分工的经济学谬见……
使尼采感到痛心疾首的是,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下,人人都为某种外在的事物而忙碌和生存,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生活,人生的意义便没有了着落。

P.98 那些“毕生未曾为他们的‘自我’工作过”的人,在尼采看来是白活了一生。

P.98 ……但是却没有人!
P.102 因此,我们要做自身的真正舵手,决不容许我们的存在类似一个盲目的偶然。

P.102一般人把得过且过、平平稳稳、不负责任地过日子称为“自由”,尼采对之嗤之以鼻。

在他看来,“什么是自由呢?就是一个人有自我责任的意志,护卫着把我
们彼此区别开来的距离。


也就是说,一个人对自己负责任,给自己创造出独一无二的个性,“成为
你之为你者”,这才是自由的真义所在。

P.102 对于尼采来说,人之所以是自由的并且负有责任,正是因为人是价值的创造者。

P.102 人只是将评价分配于事物中以维护自己,他最先给事物以意义,一种人类的意义!因此他自称为“人”,即评价者。

评价就是创造……评价最初给
与价值,没有评价,生存不过是空胡桃壳。

P.103 “这能创造、能意愿、能评价的自我,是一切事物的标准和价值源泉”,它给了大地以意义。

P.103 尼采最痛恨无所作为的人生态度,提出要变“已经如此”为“我愿如此”,从过去的堕性中救赎出人类的未来。

P.103 “一切价值的重估,这就是我关于人类最高自我认识行为的公式。


P.105 “人类应该不断地辛劳地产生特立独行的伟大人物,除此以外,就无别的工作可言了。


P.105 目的是超人,超人是大地的意义。

P.106 “末人”(现代人之一种)的特征:第一,“末人”没有创造的愿望和能力;
第二,“末人”谨小慎微,浑浑噩噩地度日,……;第三,“末人”的个性已经泯灭,千人一面,而把尚未丧失个性的人视为疯子。

“末人”的反面,就是“超人”。

P.123 胡塞尔认为,欧洲的一切危机,首先是人的危机。

它的根源在于理性精神的丧失。

欧洲的理性精神源于希腊。

哲学的观念从来都是欧洲文化的神经中枢,没有哲学的观念就没有欧洲。

P.123 实证主义主张取消哲学,主张自然科学的方法是唯一科学的方法。

这种观点只断定事实性的东西,却排除了事实性之中所包含的目的和意义,排除了关于人的价值及其文化成果的判断,这样,人的价值和意义就被忘记了,甚至把人也变成了单纯的科学事实。

这样,人被对象化了,人不再被当作认识和实践的主体,而变成了没有目的、没有理想的人。

P.138 理性是人的本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