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存在主义感悟人的存在与人生
存在主义与人生意义

存在主义与人生意义存在主义是20世纪哲学的一种重要学派,也是一种对人生意义的审视。
它认为人的存在是最基本的,人应该面对自身存在的困境和无意义,并通过自己的选择来创造意义。
正是因为存在主义的兴起,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本文将从存在主义的核心观点出发,探讨存在主义与人生意义的关系。
一、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责任,它主张人是自由的、独立的存在,而非被动的客观存在。
人的存在既是有限的,又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需要在这个世界上自主地选择和决定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存在主义追求真实的自我,强调个体的主观经验和独立性。
存在主义认为,人面对生命的困境和存在的无意义。
生命的无意义使人面对自己的存在感到迷茫和焦虑,人的存在常常处于困扰、挣扎和痛苦之中。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曾说过:“人的自由是可怕的,因为我们不得不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在面对无意义的存在和自由的选择时,个体需要承担起责任,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
二、存在主义与人生意义的关系存在主义提出了“存在优先于本质”的观点,认为人生的意义不是预先给定的,而是通过个人的选择和行动而创造的。
人的自由使人生没有固定的意义,每个个体都需要自己去发现和创造意义。
根据存在主义的观点,人生的意义是个体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去选择和追求的。
没有任何权威可以为人生的意义下定义,它是个体内心的追求和选择。
每个人都应该通过意识的自觉和选择来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以此创造出个体独特的人生意义。
同时,存在主义还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共同体验。
在人际关系中,个体可以通过他人的存在来发现自己的存在和意义。
个体的自由与责任不是与社会隔离的,而是在社会环境中得以实现。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个体可以理解和验证自己的存在,同时也能够为他人的存在提供支持和帮助。
三、存在主义对人生意义的启示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对于我们思考人生意义具有重要启示。
首先,它提醒我们我们的自由与责任。
存在主义哲学对人生的启示

存在主义哲学对人生的启示人生,是一段注定充满矛盾与困惑的旅程。
在这个复杂而多变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种种选择、困境和挑战。
如何才能找到生活的真谛,寻觅到内心的安宁与灵魂的宁静?存在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启示。
存在主义哲学是一种探求人类存在本质的思想体系,它试图回答关于人生意义和自由意志的问题。
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人的自由和责任,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自主选择自己的行为,并为其负责。
从某种程度上说,存在主义哲学是一种鼓励人们积极面对生活的观念,它告诉我们,我们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创造属于自己的意义。
首先,存在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并非外在于我们,而是内在于我们。
传统的道德观念通常将人的责任归因于上帝或其他外部力量,但存在主义哲学认为,我们的责任应该源于自己内心的选择和决定。
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而不是将责任归咎于外部环境或他人。
只有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选择与行为对生活的影响时,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存在的意义。
其次,存在主义哲学告诉我们,面对不确定和无意义的世界,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困境和挑战。
生活中常常伴随着各种矛盾和痛苦,我们往往感到迷茫和失落。
然而,存在主义哲学提醒我们,正是面对这些困境和挑战,我们才有机会展现自己的勇气和智慧。
通过接受困境和挑战的存在,我们能够逐渐发展出应对和应对困难的能力,同时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此外,存在主义哲学还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在这个多样而复杂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使命。
存在主义哲学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内心的声音和价值观来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而不是被别人的期望和社会的标准所左右。
只有当我们真正地了解和接受自己的独特性,我们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和意义。
综上所述,存在主义哲学给予了我们在人生旅程中前行的指引和启示。
它提醒我们,生活中的苦痛和困境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通过自主选择和勇敢面对来寻找到意义和满足。
存在主义视野下的人生哲学

存在主义视野下的人生哲学存在主义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的一种主要思潮,它以人的存在作为探讨的中心,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和责任。
在存在主义的视野下,人生哲学重新审视了人类的存在和生命的真谛,探究着人们在自由选择和责任之间所面临的困境。
无论是对于个体还是整个社会,存在主义都提供了一种深度思考和探索人生的角度。
在以下的文章中,我们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存在主义视野下的人生哲学。
首先,存在主义提倡个体的自由选择。
人们通常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按照传统和规则来生活。
然而,存在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能力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自由选择带来了巨大的责任,个体负有对自己和他人的选择负责。
人们应该用自己的自由去创造意义和价值,而不是盲从于社会的期望。
其次,存在主义视野下的人生哲学探讨了人类面临的孤独和无意义的问题。
人类是孤独的存在,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无法完全理解和感受他人的内心。
这种孤独感常常伴随着无意义的挣扎,人们常常感到生活缺乏目标和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主义主张人们应该直面孤独和无意义,并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来创造生活的意义。
另外,存在主义还关注人类的痛苦和死亡。
生命中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困境和痛苦。
存在主义认为人类需要勇敢地面对痛苦,并通过反思和行动来超越它。
同时,存在主义也强调死亡的存在,认为人们应该意识到生命是有限的,从而更加珍惜和充分利用每一天。
存在主义还关注人类的自我实现和个体认同。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和价值观,存在主义提倡人们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激情和兴趣,追求自我实现。
同时,个体在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中也建立了自己的个体认同。
存在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并实现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
最后,存在主义视野下的人生哲学提供了希望和乐观的观点。
尽管人们面临困境和痛苦,但存在主义认为人类有能力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来改变自己和世界。
每个人都有自由的权利,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勇气来创造一个更加美好、有意义的人生。
存在主义视野下的人性解读

存在主义视野下的人性解读存在主义是20世纪伟大的哲学流派之一,由西方哲学家萨特、海德格尔等提出并发展起来。
存在主义思想强调人的存在与自由意志的重要性,认为人性是多重、复杂、矛盾的。
本文将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出发,对人性进行一番解读。
首先,存在主义认为人是自由的存在。
人作为一个自由的存在,有着对自己、对世界的选择权。
人不受外部因素的支配,而是基于自身的自由意志进行决策和行动。
这种自由意志的体现使得人的选择具有了重要的意义。
人自由在于选择如何生活,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如何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然而,自由意志也使得人陷入了一种焦虑状态。
人常常面临着选择、担忧和难以逃避的决断。
比如面对人生的意义,人们往往会感到困惑。
存在主义认为人生没有固定的目的和意义,意义来源于个体的选择和价值观。
这也意味着人必须自己为自己的生活找到意义和价值,而这种责任感常常使人感到沉重。
在人性解读上,存在主义认为人是存在者和自我,同时也是具有绝对自由的主体。
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性,人产生了对自身存在的执念和自我责任。
这种对自身存在的关注带来了人对他人存在的关注,进而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对待他人的关注和尊重也是人性中的某种表现。
存在主义倡导人与人之间的真挚交往,拒绝虚假和伪装,追求真实和纯粹的关系。
除此之外,存在主义还强调人的孤独感。
人往往在面对无尽的孤独中感受到无垠的无力感。
无论是在人际关系中还是在面对宇宙的无边无际时,人都处于一种无穷无尽的孤独之中。
但存在主义并不将孤独视为消极的,而是将其视为人性的一部分。
正是孤独感使得人对自身的思索和发现达到了更深层次的体验。
存在主义的人性解读还涉及到对死亡的思考。
人面对死亡,会产生恐惧、无法逃脱的无力感和对自身存在的思考。
在存在主义中,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消极和绝望。
相反,存在主义认为正是对死亡的意识,使人更加珍惜生命,更加注重活在当下。
综上所述,存在主义的人性解读可以看作是对自由意志、孤独感和死亡等方面的思考和认识。
哲学研究中的存在主义人生意义的探索

哲学研究中的存在主义人生意义的探索存在主义是20世纪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它对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
人生意义一直是哲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之一,在存在主义的视野中,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变得更加深刻和细腻。
本文将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对人生意义进行探索,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和思考。
一、人生存在与存在主义“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的核心观念之一。
这意味着人不是具有固定本质的存在,而是通过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来定义自己。
在存在主义看来,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人都应该自己来决定自己的人生意义。
二、人的自由与责任存在主义中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责任。
个体在面对人生选择时,自由地做出决定,同时也要承担选择所带来的后果。
人的自由意味着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创造和改变自己的人生,而责任则是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三、存在的焦虑与绝望在存在主义的研究中,存在的焦虑和绝望是不可避免的主题。
个体在面对存在的无常和不确定时会感到焦虑和绝望。
然而,正是通过面对这种焦虑和绝望,个体才有可能超越自己,找到真正的人生意义。
四、存在主义的人生意义存在主义认为人生的意义并非是事先确定的,而是通过具体的行动和体验来打造的。
人之所以能够找到人生意义,是因为他们选择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境,并通过这种面对来体现自己的自由和独立。
五、探索人生意义的路径在存在主义的视角下,探索人生意义是一个主观而个体化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径和方式来追寻人生的意义。
有些人可能通过追求知识和智慧来找到意义,而有些人可能通过关爱他人和奉献社会来发现意义。
六、存在主义的成就与限制存在主义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它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责任,鼓励人们积极面对困境,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人生的价值。
然而,存在主义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比如它是否过分强调了个体的自由,以及是否忽视了社会和历史的影响等问题。
七、结语哲学研究中的存在主义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提供了一种深入和细腻的思考方式。
活着的意义存在主义与人生哲学的探索

活着的意义存在主义与人生哲学的探索活着的意义:存在主义与人生哲学的探索1.引言活着的意义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思考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现代哲学中,存在主义和人生哲学被广泛应用于探索活着的真正含义。
本文将就活着的意义从存在主义和人生哲学的角度展开讨论,分析其思想内涵以及对人生的启示。
2.存在主义与活着的意义存在主义认为,活着本身并没有固定的意义,而是个体通过自我选择和行动赋予意义。
人类生活在一个庞大的宇宙中,个体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和存在的困境,需要自主决定及承担选择带来的后果。
通过主观意识的建构,个体对生活赋予意义并面对人生的挑战。
3.存在主义思想的核心观点a) 自由意志:存在主义强调人拥有自由意志,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这种自由意志使得个体能够通过决定行动来赋予生活意义。
b) 孤独与无助:存在主义指出,人类在宇宙中的存在是孤独且无助的。
面对生活的绝对自由,个体需要承受孤独和无助的重压,同时也需要承担由自由选择带来的责任和后果。
c) 绝对自负和无神论:存在主义否定了上帝或超越性的存在,提倡人的自我承担和自我负责,认为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决定人生的意义,而非从某种外在的超然存在获得。
4.人生哲学对活着的意义的思考a) 心灵的平静与内心的满足:人生哲学关注个体内心的成长和心灵的平静。
通过修炼和寻求内心的满足,个体可以找到活着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b) 创造与追求:人生哲学鼓励个体通过创造和追求目标来赋予生活更大的意义。
通过个人努力和奋斗,个体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并对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5.结论在存在主义和人生哲学的视角下,活着的意义并非是一个固定的定义,而是个体通过自主选择和行动赋予的。
个体需要面对自由意志带来的责任与孤独,并通过自身的行为和选择来赋予生活更深层次的意义。
同时,修炼内心、追求目标和贡献社会也是发现活着意义的重要途径。
对于每个人而言,思考和探索活着的意义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而存在主义和人生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框架和启示,帮助我们在追求意义的旅程中不断前行。
哲学思想中的存在主义与人生意义探讨

哲学思想中的存在主义与人生意义探讨存在主义与人生意义探讨存在主义是20世纪哲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关注人在世界中的存在以及人生的意义。
探讨存在主义思想,并理解人生的意义对于我们认识自己和塑造自己的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存在主义的核心观点出发,探讨其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并且分析存在主义对我们的启示。
一、存在主义的核心观点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优先于其本质。
人不仅仅是被定义和界定的事物,而是一个自由的、有意识的存在。
这一观点反对对人的本质进行简化和归纳的做法,主张人的存在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过程。
二、人生的意义存在主义强调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人生赋予意义。
人生的意义不是通过外部的权威或目标给予的,而是通过个人对自己的选择和行动的塑造而得到的。
人的自由意志使得人们具有了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的能力。
1. 存在的焦虑与自由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是充满焦虑的。
由于人是自由的存在,他需要承担自己的选择和行动带来的后果。
这种自由给予了人担当责任和自我实现的机会,但也使人面对无尽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2. 死亡的存在与人生的意义死亡是存在主义中不可忽视的一个主题。
对于存在主义者来说,死亡的存在提醒人们珍惜生命、追求真实和有意义的存在。
正因为有一天我们都将面对死亡,我们才更加需要思考人生的意义,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3. 生命的矛盾与选择的担当存在主义认为,生命中存在着矛盾和选择。
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和选择,对于存在主义者来说,关键在于如何能够面对这些矛盾,并且从中选择出一条真实、自由和有意义的道路。
三、存在主义给我们的启示存在主义思想对于我们认识自己和塑造人生观具有深远的影响。
1. 珍惜并把握当下存在主义者强调个人对自己生命的意义的塑造。
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珍惜眼前的生活,把握当下,不要被过去或未来的幻想所困扰。
正确认识并面对当下的现实,才能更好地追求人生的真实和有意义。
2. 追求真实与自由存在主义鼓励人们勇敢地面对真实,对待自己的内心,以及与他人的关系。
存在主义与人生意义的解析

存在主义与人生意义的解析一、导论人们对于人生意义的探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主题之一。
从古至今,哲学家、思想家们不断地思考人类的存在方式与生活的意义,形成了众多的哲学派别与学说。
其中,存在主义是一种对人生本质进行深入思考的哲学流派,本文将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探讨人生的意义与存在,以探索人类自身的真正价值。
二、存在主义的背景与基本理念存在主义产生于20世纪,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的阴霾之下,它对人的本质、自由、选择以及对人生意义的关注,使其成为当代哲学中最重要且最受关注的流派之一。
存在主义的核心观点在于人是自由的存在,意义并非预先给定,而是由个体主动创造与探索的。
这意味着,人是注定孤独的,必须承担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所造成的后果。
从而,存在主义主张每个个体要承担起对自身生命的责任,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自己的人生意义。
三、人生意义的多元解读1. 自主选择与责任感存在主义强调人的自主性与自由选择的重要性。
人应该根据自身的真实需求、价值观和目标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职业以及与他人的互动方式。
通过自主选择,个体根据自身价值体系来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同时,随之而来的是个体对于自己选择和行为后果的承担责任,这是人生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与他人的联系与关怀除了自主选择与责任感,存在主义也强调了与他人的联系与关怀在人生意义中的重要性。
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渴望与他人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通过关怀他人、与他人分享、合作与支持,个体可以体验到更多的情感与交流,从而增加人生的丰富性与价值感。
在人际关系的互动中,个体可以找到生命的意义,并且为他人的幸福与成长作出积极贡献。
3. 自我实现与创造价值存在主义认为每个个体都应该通过追求自我实现来创造和获得人生的价值。
自我实现包括追求个人才能与潜能的发展、追求自身的目标与意义的建构,以及不断超越自己的极限。
通过不断地克服挑战,个体可以实现自己的内在需求,并把其才能与潜能应用于社会。
个体的创造和贡献将给人生带来深远的情感满足与价值感,同时也推动了个体对人生意义的不断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存在主义感悟生存和人生
知足,出自《老子》第四十六章“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
人们常说“知足常乐”,意指对自我的生活、事业、学习等方面现实状况的满足,表明了一种人生态度。
一般来说,这种想法对于缓解消除人们处在社会环境遇到的各种紧张、焦虑、怨尤等情绪很有益处。
老子提出“知足”,中国正处在春秋战国时代变革的历史时期。
当时周室衰微,分封制开始崩溃,天下诸侯纷纷扩张争霸,战乱不止,民不聊生。
具有社会批判意识、忧患意识的一部分士阶层——隐士群体,认为“天下无道”,无力改变“天下大乱”的现实,也不愿同流合污,于是倡导人们控制贪欲和欲望,顺应自然,知足无为。
当今人们重提知足,也有其社会原因。
在现代社会,尤其在市场经济里,每个人作为社会生产大机器上的一个零件,工作分工越加细化,个人所在组织、行业的内外部竞争持续存在,传统生活的稳定性、和谐性被打破,易产生很深的孤独感、漂泊感、虚无感乃至荒谬感,急需寻找到精神家园,知足就是人们对现实种种困境的自我顺应和融入,这是一种人们面对现实的内心情感、情绪的自我安慰和暗示,属于非理性思维,具有一定的消极性。
根据认识运动的过程辩证来看,对世界认识的发展不是单纯的按理性思维如感性直观、逻辑判断等方式循序渐进的过程,也不是单纯的按非理性思维如情感、意志、信念等因素的跳跃、飞跃,而是理性思维的循序渐进过程和非理性的跳跃上升过程的有机统一。
为寻求精神慰藉,非理性思维对人们认识世界、
适应世界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知足而乐就是非理性思维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作用的典型示例。
但是,知足并不能够真正符合人内在的本性。
人存在于世,有着物质、精神两方面的需求。
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概括为有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五个不断发展的需要层次,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
从这理论可以借鉴,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中自我实现是核心,自我实现可定义为“不断实现潜能、智能和天资”、“完成天职或称之为天数、命运或禀性”,“在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
也就是说,个体之所以存在,就是能够展现、发挥个体的独一无二和禀性,能自由选择人生道路。
可是现代工业生产单调重复的标准化流程、作业,与自我在物质、精神这两个方面的自由选择存在现实冲突,无法自由实现物质、精神的需要,人在现实世界中表现在没有满足感、成功感,这就导致人们感觉不到自我存在,于是“知足而乐”的生活习惯、态度这一非理性就成为应对精神危机的锦囊妙计,其实人们遇到的这一问题就是人的生存哲学问题。
存在问题和生存哲学,人们一直就在讨论这一哲学基本问题。
赫拉克利特的“存在又不存在”,巴门尼德的存在与非存在,柏拉图的理念存在论、亚里士多德“存在之为存在”的问题,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物自体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论等,传统存在论是以“主体”和“客体”的截然二分为前提的,20世纪存在主义流派的海德格尔提出存在和存在者的区别。
认为传统形而上学试图追问的是
存在的问题,但追问的方式却使对存在问题的追问变成了对存在根据问题的追问,正是由于传统形而上学追问的是存在的根据,对存在者的研究取代对存在本身的研究,从而遗忘了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存在者的存在,这一方面意味着存在与存在者不可分割地共属于同一;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存在与存在者有差别,存在不是存在者。
用现象学的语言说,存在是对存在者的还原,存在就是括去了存在者的那个剩余者。
我们首先来看看不同类型的存在者。
有些存在者不能发展与自身的关系,比如木头、石子等非人的存在者莫不如此。
但是,人不仅存在,而且能够发展与自身的关系、与他人及其他非人的存在者的关系。
所以人不是单纯的存在者,而是有待实现的东西,按海德格尔的说法,就是人能忘却和遮蔽自身并肩负着存在的使命,将人称之为“此在”,称“此在”的存在即人的生存的最基本结构和意义为“在世”,这是此在最根本的状态。
人在世的本质就是“烦”,与物打交道叫烦物, 与人打交道叫烦神,在烦中不断地筹划着、领会着自身。
人在日常生活中展开三种基本生成结构: 现身、领会、言谈, 通过“现身”获知自己, 通过“领会”理解世界,通过“言谈”了解他人。
海德格尔认为,从实现本己存在的可能性方面去领会谋划自己的“存在”,称本真状态。
反之则“自我分解”为非本真状态,被抛在世, 从自己的本真状态脱落, 混迹在共在之中, 沉沦、异化为“常人”, 受公众意见统治, 一切依公共舆论为准则。
人在世既然筹划着自身,就必须作出选择,成为本真的自我,保持独立、自由,或者非本真地存在下去,成为无个性的“常人”中的一员,“常人”怎样,我就怎
样。
存在主义集大成者萨特认为,应该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人可以在存在的基础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笔者,人的存在不是现成的而是生成的,它总是向未来、向新的可能开放,而不会最终完成于某一确定的状态。
现代西方生存哲学认为,生存的根据或支点不仅在人的生存之中,而且取决于人在生存中的自我理解和自我发展。
现代生存哲学自觉地关注人的生存、生活的内在要素,发挥其反思功能,批判感性的内在的人性。
现代西方生存哲学的确是我们进行生存哲学感悟的重要思想资源,它从人的生命感受、内在信念方面来理解看待现实世界的思想,是现代哲学共有的思维倾向,和马克思哲学有相通之处。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哲学的角度研究人的存在。
马克思在批判与宗教神学互相补充、互相支持的黑格尔的泛逻辑主义,并扬弃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过程中,以批判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力量和对感性具体的、活的人及其生活的统治和扼杀的立场,有力地扭转了人们对抽象的形而上学的看法,把现实理解为由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实践所创设,并为人直接地感受着,从而深刻地把握住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阐述个体性生存,未把人的存在、生存归结为个人内在的生存感受,强调的是人的社会存在,包括人们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和个体生存的社会性这两个方面。
马克思认为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即实践是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方式,而包括人的生命感觉在内的生存现实,都是在人的对象性活动中形成和变化的。
因而,马克思哲学就不可能只是停留于唤醒人们的生命体验和个体意识,而
必定通过强调人的对象性活动的展开而使内心体验变成人这个实践者的感觉,实现人的本质和自然本质相适应。
马克思认为,人们处身于这种“异化”的私有制社会,使人们痛苦,肉体受到损伤、精神遭到摧残,更应当通过实践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通过改造世界即创造人化世界使人的全部丰富性得以形成和展现。
马克思强调实践概念,正是为了揭示人的存在的自我生成着的本质属性,正是为了找到达到每个人自由生存的现实途径。
因此,可以把马克思的实践观点表达为实践生存论,凸显马克思重视实践的本意。
谈到生存哲学,就不能不谈到死亡观。
从医学上讲,死亡就是一次事件。
存在主义死亡观认为,死是完整生命的一部分。
海德格尔则认为“死是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而不确定的、超不过的可能性”。
人在死这一事件前,存在着可以实现他存在的各种可能性,死是最大的可能性,无法被消灭。
死的可能性无时无处不在,其他可能性又绝对无法代替,死始终是“悬欠”着的,不可逾越的。
人是生存着,同时也是“向死而生”。
对人来说,死是不知道何时遭遇的,死就会对人生命体验中构成一种威胁感,人意识到时间的有限性,这种心态就是“畏”。
我们畏死不知何时降临,正是对死的畏、对死的必然性的领会,会使人从“常人”的沉沦和异化状态中醒悟过来,对未来的可能性的领悟之中来感悟生存的有限时间性。
既不执著于过去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又不懦弱地逃避死亡,而是毫无牵挂地、自由地去开展自己的最本己的独特存在的各种可能性,在有生之年按照自己
的意志去获得最好的自我实现,在本己的能在的方向去自由地对自己加以筹划和选择。
因此,畏把人从非本真存在唤回到本真存在,人只有先行到死, 深刻领会到死亡的真谛,才能解脱常人的幻想, 在内心产生一种良心的呼声,积极筹划,回归本真,实现此在的本真的存在,才能活出自由,活出自己。
死亡是绝对而必然的,它与生是一体两面,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生命旅程,且是我们旅程的终点。
有人可能认为死亡与我们自身并不相干,理由是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有来,而当死亡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很显然这是浅层次的死亡观。
日本小说家武者小路实笃说,“是因为该做的事没做,活得虚虚浮浮。
人之所以对死产生恐惧,是因为还没有死的资格”。
我们从存在主义哲学中,可以汲取丰富的精神资源,学到不过分执着于过去的成败得失,要着眼现在,活在当下,同时积极对待死亡,把“死”视为一种存在,一种生命的绵延,积极地进行自我筹划和设计,不虚此生,做一个有“死的资格”的人。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自觉地生存。
或许,正是这种对死赋予的紧张力,人才能更加呵护健康、珍惜生命,进而创造更为有意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