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一、本文概述1、简要介绍萨特及其背景萨特,全名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是二十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也是一位享有国际盛誉的文学家、戏剧家、社会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出生于1905年的巴黎,成长在一个充满自由思考和人文主义精神的中产阶级家庭。
萨特早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接受教育,后赴德国柏林和海德堡大学深造,接触并深受德国现象学的影响。
萨特所处的时代正值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及二战后的法国,这是一个充满社会动荡、政治变革和思想解放的时期。
他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存在主义哲学,与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不仅是对传统哲学观念的挑战,也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萨特的哲学思想深受尼采、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影响,但他将存在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强调个人的自由、责任和选择,认为人是在不断追求自我实现和超越的过程中获得意义的。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不仅对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文学、戏剧和社会评论等领域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萨特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是对传统哲学的挑战和超越,也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他的思想和作品不仅为哲学界所重视,也在文学、戏剧和社会评论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与特点存在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流派,其核心在于对个体存在及其意义的深入探讨。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正是这一流派的杰出代表。
萨特强调,存在先于本质,即个体的存在是首要的、原初的,而人的本质并非先天决定,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通过自由选择和行为塑造的。
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和“责任”。
存在先于本质意味着个体的存在是不受任何先验规定或固定本质束缚的,人的本质是在不断的自我塑造中形成的。
自由选择则是指个体在面对各种可能性和情境时,具有自主决策的能力,可以通过自由选择来塑造自己的人生。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观及其体现方法

第7期肖举梅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观及其体现方法293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观及其体现方法肖举梅(四川康定师专英语系,四川康定 626001) 摘要:让-保罗・萨特(1905—1980)始终处在存在主义的浪尖上,关切地阐述着人类的存在和自由之迷,从而成为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性人物。
萨特在近半个世纪的思想历程中所形成的哲学体系始终贯穿着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特别地将人的存在、人的自由作为中心论题加以展开,进而探索人生的孤独、烦恼等各种论题。
本文重点阐述了萨特的哲学观极其在文学作品、个人实践等方面的体现。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人本主义思想中图分类号:B56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5)07—0293—03收稿日期:2005-06-08作者简介:肖举梅(1969-),女,四川丹巴人,四川康定师专讲师,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进修学者,研究方向:文学翻译与英语教学法。
20世纪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密切关注人的存在,并以此形成众多理论派别,存在主义就是其中之一。
让-保罗・萨特(1905—1980)终处在存在主义的浪尖上,关切地阐述着人类的存在和自由之迷,从而成为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性人物。
作为哲学家,他继承了克尔凯郭尔、胡赛尔和海德格尔等人的学说,创造性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存在主义”理论体系,并把这种哲学思想相应的以文学创作和社会实践的方式体现出来。
作为文学家,他把深刻的存在主义带进了小说和戏剧,从而以生动细腻的文学形象阐述着自己的哲学理论。
不仅如此,萨特在生活中还一贯遵照自己的学说,勇于捍卫人类的公平和正义,成为一位国际知名的社会活动家。
一、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早在柏林求学期间,萨特就从克尔凯郭尔、胡赛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主义学说中,找到了从人的内部世界,即从人的意识出发去研究人的存在、研究世界的方法。
从30年代起至40年代,他先后创作了《影像论》(1936)、《自我的超越性》(1937)、《意向性胡赛尔现象学的心理学》(1939)、《关于想象的想象的心理学》(1940)等著作,反映了他试图用现象学的方法,寻找一条从事情本身出发的对意识与存在、意识与自我关系的新的解释。
萨特的存在主义

浅论萨特的存在主义内容摘要:萨特是法国存在主义的哲学大师,也是上世纪西方哲学家中最具有个人魅力的大师之一。
萨特也曾经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思维,被人们誉为“2O世纪人类的良心”。
萨特把存在主义发挥到了及至,他赞同马克思主义,并一直以社会主义者自居,一生都在探索社会主义的出路。
他以独特的眼光分析世界,留给人们的是永远闪光的思想。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社会主义引言无论是在当代中国的现代西方哲学研究领域中,还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研究领域,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都是曾经引起轩然大波,并且受到广泛评论的现代外国哲学思潮之一。
萨特二十世纪伟大的哲学大师之一,特的辩证法看问题分析世界,程碑。
1945东西先于其本质就已经存在;“匮乏”基础上形成的人与物的对立。
而人是由事物中介的,同样,事物也是由人来中介的。
正由于物的“匮乏”,才有人与人之间否定性关系的出现。
这里表现的就是,一个物体要表现出来,必须有另一个物体的存在。
而在“匮乏”基础上人与物的这种辩证关系,正是萨特历史辩证法的内在矛盾与演进动力。
面对物的匮乏,人并不是无所作为的。
人类“实践”活动,正是对物的“匮乏”的否定。
一方面匮乏是不会停止的,这是双方根本性的关系;另一个方面也正是在对匮乏的否定与超越的过程中,借助实践摧毁匮乏的方式,使得群体或者个体有资格与“物的匮乏”作斗争。
萨特的存在主义以“实践--惰性”来指称作为实践之异化对象的“定型物质”,而在这种惰性的定型物中凝聚着实践对匮乏的否定性活动:就其积极意义来说,作为已定型物的“实践--惰性”记录并保持了早先实践留下的印记形式,起到了某种“普遍记忆”的作用,并使得实践的不断丰富成为可能;但就其消极意义来而言,它显现为某种有着“魔力”的惰性否定,夺走了人的实质(人的实践活动)。
在“实践--惰性”理论的基础上,萨特区分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系列”形式:指出“系列”是介于“实践--惰性”的离散性与群体的有组织性之问的相互性关系。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理论摘要: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曾经在欧美国家风靡一时,并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理论、“自由观”和“责任说”,使存在主义哲学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对反对法西斯统治、争取做人的自主权利和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整个社会充满了消极、颓废和失望的情绪,知识分子形成了一种由于苦闷、孤独、被遗弃和找不到出路而玩世不恭、放荡不羁的风尚,于是标榜个人的生活存在、自由的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受到极大的欢迎,被当时社会和知识分子当作最时尚的哲学,从而在20世纪50—60年代成为全欧洲最流行的哲学思潮。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存在先于本质”论、自由选择观和责任说。
一、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理论1.“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
一是自在的存在。
萨特认为,意识不具有实体性,作为意识显现的现象不依赖意识,它是一种“超现象”的存在,它本身是自在的,即“自在的存在”。
“自在的存在”指外部物质世界,但不等于客观世界中的具体物质。
他讲的“自在的存在”并不是我们所谓的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
自在的存在实质上是对万物存在共性的抽象的结果。
这种存在就处于绝对孤立的存在状态,和人的意识无关。
“存在是它自身”,它不包含变化的原则,是僵死的、不变的,既不被动也不主动,不与他物发生关系,也不是自身与自身的关系;是一种偶然的存在,不包含肯定也不包含否定。
二是自为的存在。
自为的存在在萨特那里“是其所不是,且不是其所是”。
他认为,只有意识才是自为的存在,它像滑梯,滑向自在并揭示自己。
自为存在永远处于创造之中,具有虚无化的能力,是世界上唯一能对外部世界和自我进行否定的存在。
2.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先于本质”是以上帝不存在为前提的,“如果上帝不存在,那么至少有一种东西它的存在是先于它的本质的,它是在可能被任何概念所界定以前就已经存在了的,这样的东西就是人”。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大致有三点:(1)“存在先于本质”。
在萨特看来,人像一粒种子偶然地飘落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本质可言,只有存在着,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
人不是别的东西,而仅仅是他自己行动的结果。
(2)“自由选择”。
上帝死了,人在这个世界上是自由的,人的行动选择是自由的。
这是因为人的选择既没有任何先天模式,没有上帝的指导,也不能凭借别人的判断,人是自己行动的惟一指令者,但是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3)“世界是荒诞的”。
人偶然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面对着瞬息万变、没有锂性、没有秩序、纯粹偶然的、混乱的、不合理的客观外界,人感到处处受到限制、阻碍。
在这茫茫的世界里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人只有感到恶心、呕吐。
1、“自在”与“自为”萨特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并将存在区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两种。
想要理解萨特的存在主义,必须首先弄清这两个概念的涵义。
所谓“自在的存在”,是指超出意识之外的东西,相当于一般所说的事物和人的未知之根源与本质,这种本质是“超现象的”,掩蔽在深处的东西。
它永远、绝对地存在,但却是偶然的,没有必然性,无法真正认识。
因此它是一个异己的、荒诞的、令人厌恶的世界。
所谓“自为的存在”就是指人的主观意识。
它是真正的存在,同时却又是一种虚无。
因为它是自由的,不确定的。
它永远不是什么东西,它总要成为什么东西。
因此它使“现在”永远成为对自我的否定和不满足,就此成为虚无。
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在性质上是相对立的,但二者又是统一的。
一方面自为的存在不能离开自在独立地存在,没有自在的自为将流于抽象,就像没有音高和音色的声音一样不能存在。
另一方面,自在的在仅仅是,至于是什么,这是自为或意识所赋予的。
如果没有自为的出现,自在就只是一种毫无意义、毫无价值、本身不含有任何区别的浑然一体的东西。
自在只有依赖人的意识才能得以说明,才能成为有意义的真实性的存在。
2、存在先于本质萨特即是把纯粹的主观性,即自为,当作人的基本存在;把它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并由此推导出外部客观世界的存在。
存在主义(萨特)的观点及其内在矛盾

存在主义(萨特)的观点及其内在矛盾战后影响最大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之一是法国的萨特。
萨特的人的发展观是以“存在先于本质”为前提的“绝对自由”的发展观,其理论本身存在内在矛盾,通过六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说明萨特的观点是无视社会对个人的决定性作用的自我中心理论。
存在主义非理性自由价值个人存在主义作为现代西方最大的人本主义流派之一,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是资本主义世界社会危机、信仰危机、科学危机的产物,它盛行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进入90年代以来,存在主义作为一种思潮虽然已成强弩之末,然而其思想已积淀下来,仍旧对中国当代青年的人生发展观发生着影响。
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者是19世纪的基尔凯戈尔。
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和胡塞尔的现象学是存在主义的重要来源,它的创始人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
战后影响最大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之一是法国的萨特,由于他企图把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人们又称他的存在主义为“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一、让·保尔·萨特关于人的发展观的论述让·保尔·萨特(jean paul sartre,1905~1980),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在人的发展观上做过诸多论述。
第一,萨特在人的发展观上,“存在先予本质”被其称为存在主义第一原理,指出先有人的存在,经过世人的自由选择,然后才可能有具体的人的本质。
这里,存在是作为个体存在的自我意识和主观性,本质是指个体身上所具有的那些特殊质的规定性。
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在于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并按照这个自我设想去自我行动。
第二,在人的根本特征问题上,萨特指出“人就是自由”。
萨特从“存在先于本质”出发来论证自由,得出“自由是人的本质”的结论。
“我们被判了自由这样一种徒刑。
”从个人的主观性出发,任何选择都是合理的。
第三,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萨特主张“他人就是地狱”,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相冲突,个人与社会根本对立,这也是由个人的绝对自由观引出的必然结论。
萨特的思想对当代社会有何启示?

萨特的思想对当代社会有何启示?一、反抗权威和传统萨特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责任。
他反对权威的垄断和传统的束缚,提倡个人追求真实自我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1. 反抗权威萨特认为,权威的存在是对个体自由的压迫与限制。
当权威的力量过大时,个人的思想与行为会受到束缚,无法真正追寻自己的内心真实。
在当代社会,个人应该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质疑和挑战权威,不盲从不听从,从而实现个体的自由与独立。
2. 解放传统萨特强调传统的束缚对个体发展的阻碍。
传统往往是一种僵化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堆砌,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个体的多样性。
在当代社会中,个人应该打破传统的束缚,不再局限于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舒适区域。
只有摒弃传统的束缚,个体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自由选择与责任萨特认为,个体在自由选择的过程中,承担着责任。
他提出“存在即被责难”的观点,即每个人的选择与行为都会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影响。
在当代社会,个体应该深刻认识到自由选择与责任的关系,将个人自由与他人利益的平衡相结合。
1. 自由选择的重要性每个个体都有权利进行自由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在当代社会,人们应该珍视自由选择的机会,不应该停留在被动接受的状态,而是积极地主动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和追求。
只有通过自由选择,个体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成长。
2. 责任的担当自由并不意味着放任自己,个体应该在自由的基础上承担责任。
当个体做出选择时,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选择对他人的影响,并努力使自己的选择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个体应该确保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标准,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后果。
三、拒绝虚无与绝望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关注存在的意义和人类的存在状态。
他认为,面对虚无和生活的无意义,个体应该积极寻求意义和目标,抵制绝望情绪。
1. 寻找意义在当代社会中,个体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惑。
为了克服虚无感和绝望情绪,个体应该积极寻找生活的意义和目标。
海德格尔与萨特对存在主义的解读近现代哲学中的存在与自由

海德格尔与萨特对存在主义的解读近现代哲学中的存在与自由海德格尔与萨特对存在主义的解读:海德格尔和萨特都是近现代哲学中存在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对存在和自由的解读各有侧重,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的存在与自由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海德格尔是德国哲学家,提出了他独特的存在主义观点。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与世界相互关联的,存在与时间、空间、历史等因素紧密相连。
他关注人的存在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强调人的存在是一种承受和把握的过程。
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主义是要求人类面对自己的存在状态,回归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
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著名的著作《存在与时间》中。
萨特是法国哲学家和作家,他对存在主义的解读主要聚焦于人的自由与选择。
他认为人类是自由的存在,每个个体都由自己的选择来决定自己的命运。
他强调人的自由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在萨特看来,人类的存在是通过无数次的选择来展现自己的自由和独立。
他的观点主要表达在他的著作《存在与虚无》中。
海德格尔和萨特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海德格尔更加注重人类存在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他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把握和承受的过程,人要通过对自身存在的认知和把握来实现自由。
而萨特则更加注重人的自由与选择,他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自由的存在,通过自己的选择来决定自己的命运。
这种自由是一种责任和担当,需要个体充分认识和承担。
尽管存在一些差异,海德格尔和萨特在存在主义的核心观点上也存在共鸣。
他们都认为人类的存在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并试图通过对存在与自由的思考来探索人类生活的意义。
他们强调人的自由与责任,并认为个体的选择和行动对于塑造人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
在近现代哲学中,海德格尔和萨特对存在主义的解读都起到了推动和影响的作用。
他们的思想为后人提供了关于人类存在与自由的重要参考,也为哲学界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他们的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的存在与自由的含义,进一步探索人类的价值与命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吕丽娟 0820220079
摘要:存在主义是西方人本思潮中影响最大哲学思想,而其中又以萨特的存在主义最为完备,最具代表性,它力图以超越主客二分的存在论取代传统的思维方式,从揭示人的真正存在出发强调人的超越性和创造性以及人的自由和责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萨特的存在主义也可以称之为人道主义。
关键字:“自在”与“自为”;存在与本质;自由与责任;人道主义
存在主义首先产生于德国,然后传到法国,并以法国为中心向外扩散,而其中又以萨特的存在主义影响最为巨大,最为深远,正如某位思想家所说的“法国在萨特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位真正的思想家”。
萨特生活于20世纪,生活于马克思之后,因而其思想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有着一定的联系性,萨特的思想也有着一定的共产主义倾向,但又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不尽相同。
一、“自在”与“自为”
萨特的存在论内容非常丰富,他首先界定了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所谓“自在的存在”,是指超出意识之外的东西,相当于一般所说的事物和人的未知之根源与本质,这种本质是“超现象的”,掩蔽在深处的东西。
它永远、绝对地存在,但却是偶然的,没有必然性,无法真正认识。
因此它是一个异己的、荒诞的、令人厌恶的世界。
所谓“自为的存在”就是指人的主观意识。
它是真正的存在,同时却又是一种虚无。
因为它是自由的,不确定的。
它永远不是什么东西,它总要成为什么东西。
因此它使“现在”永远成为对自我的否定和不满足,就此成为自在的存在,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外部世界。
“存在存在,存在是自在的,存在是其所是”,这与马克思的物质概念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即都是指客观外部世界,只不过马克思的物质特指客观实在,而萨特的自在的存在则是客观存在,范围较物质概念更广。
自为的存在是能动的,不断变化的,“是其所非是”,这与马克思的意识又具有一定的共性,即都没有固定的本身,都是不断变化的,都不断地否定自身,超越自身,只是萨特的意识更加具体,是对外部世界的虚无化,强调意识的超越性、否定性。
二、存在先于本质
在界定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的基础上,萨特又进一步指出了二者的关系,即自在的存在具有本体论上的优势,自在的存在不需要自为的存在来决定,但是它的意义则要靠自为的存在来赋予。
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的关系是虚无,自为的存在通过自在
的存在赋予意义,而使其他方面虚无,自为的存在通过对自在的存在的破坏而使其虚无。
萨特界定的这种关于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的关系其实只是马克思主义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个方面,即它只承认意识对物质反作用中的改造作用,而忽视了其反映作用。
他承认物质的本体地位,而忽视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萨特关于存在先于本质的论述则是其存在论的核心,萨特认为物是自在的存在,而人是自为的存在,人具有意识,所以人具有存在先于本质的特点,人之初只是存在,没有本质,没有任何规定性。
但是在不断地自我设计,自我筹划,自我超越,经过自身选择,最后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这与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论述又有极大的相似性。
人之初具有的只是与其他动物毫无区别的自然属性,没有本质规定性。
随着人不断融入社会集体,其社会化不断增强,社会属性不断发展,最终成了具有本质规定性的人,只不过马克思强调这一过程是通过人的社会化实现的,而萨特则认为这一过程是通过人的不断选择实现的。
三、人的选择性自由观
正是基于萨特的选择性观点,他继而提出了人的选择性自由观。
萨特认为人的存在是自由的,人是被判定为自由的,即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逃避不了的宿命,但他又认为自由的核心是选择的自由,即自由有选择的可能性。
他根据自己参加二战时做选择的经历,推出自由的结果,即自由意识的增强同时伴随着孤独的增强。
这种推论是带有片面性的,因为他当时的境况并不是他完全自由的选择,参军或不参军的选择都受着道德和理性的制约,既然推论的前提不正确,其结果必定不合理。
四、行动哲学
在自由观的基础上,萨特又进一步提出了行动哲学的观点,萨特指出伴随着自由和责任的是人的“烦恼”。
因为并非人选择了绝对自由,而是自由选择了人,人是生来被判为自由的,人不得不自由。
因此人自由得无所依傍,面对许多不确定的选择左右为难,不安恐惧,忧虑而烦恼。
但是萨特却认为人只有在烦恼、孤寂、绝望等低沉的情绪下才能体验到自己的真正存在。
当我们沉湎于日常的世俗生活中,往往不能真正与内在的自我相接触,因而通常并不意识到自我。
只有在低沉的情绪下才感到自己是能动的人,自由的人。
萨特说,烦恼决不会使人“放下行动”,反之,这正是他们行动的条件。
萨特号召人们在这个“荒谬”的充满矛盾的世界上有所行动,有所作为,努力进取,敢于负责,去创造生活。
即自由的真正意义就在于行动,不断地创造实践才能实现人的本质,这也是其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理由,从而也可以看出萨特的哲学并不是纯粹的思辨的书斋哲学,而是一种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行动哲学,行动必然导致一定的后果,萨特认为既然自由是自己选择的,那么,自己就应该承担起自由的责任,人选择的后果得由自己承担,这其实是一种积极的人生哲学,即人要勇于面对自己的责任,承担起自己行动的后果,而不应埋怨别人,推卸责任。
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萨特认为人的自由必然产生冲
突,因为人与人之间不可理解,人是一种孤独的存在,人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必然与他人的自由产生矛盾,因而他得出“他人就是地狱”的结论,即人与人之间是互相猜疑,互相折磨,互相嫉妒的。
萨特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论其实是建立在其自由论上的,即他只看到了自由的选择性,而忽视了自由选择背后的限制性,而其实这种限制性也就限制了人与人之间冲突的发生。
五、责任与人道主义
萨特分析了人之所以被判定为自由的原因:第一,上帝不存在,没有天赐的戒律可以依据。
个人无依无靠,必须自己去探索和选择;第二,没有先验的、普遍的人性,因而也就没有一种普遍的伦理学指示你该如何做,你的意志是绝对自主的,可以在各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第三,世界是荒诞的,无所谓必然性,没有客观的必然性能束缚自我的自由选择。
人的一切行为准则,一切是非善恶的区分都是由个人自己确定、自由选择的,没有什么客观的伦理道德规范和准则。
但是萨特认为,人既然是绝对自由的,那么,不管发生什么情况,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行动和价值承担全部责任。
此外,在现实世界中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纯粹的,而总是处于某种境况之中。
通过某个人的选择,他牵连到全人类。
这就是说,我们不仅对自己负责,而且要对一切人负责,这就是人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里,萨特把存在主义变成了一种人道主义。
六、人学辩证法
在历史观上,萨特提出了人学辩证法,他首先肯定了马克思的辩证主义历史观,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超越的哲学”,但他同时又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学的空场”。
他主张用人学辩证法来补充马克思主义,他重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理解,主张从个人出发去理解历史。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首次将唯物主义运用于社会领域,否定了唯心史观,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创新,但他并没有完全忽视对人的研究,马克思对人也有过很多的论述,他的所有哲学理论和共产主义实践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终回归到人彻底解放。
而萨特的哲学则更强调人对历史的影响作用,强调人的主体性,强调人的自由选择性。
总的说来,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内容极为丰富,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很多的相似性,但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它是整个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存在主义的发展和传播有着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法)萨特.萨特精选集(上下)(M).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年04月
[2](法)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年04月
[3] 黄忠晶.百年萨特:一个自由精灵的历程(M).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年0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