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自觉时期?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文学自觉鲁迅在他的著名论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文学的自觉”是本时期文学的最主要的特征。
贯串整个魏晋南北朝,大约经过三百年才实现。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第一,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典论〃论文》)他所说的文章,不仅包括政治、伦理等方面的文章,还包括诗、赋等文学作品。
这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将文学提高到“大业”、“盛事”的高度来看待。
这个情况与汉代作比较就可以看出区别。
汉武帝虽然也喜欢文学,他的身边确实也聚集了一批文学家,但只不过是“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而他的喜欢文学,更多的是注重文学作品的娱乐消遣作用。
所以说,汉代文学还未走向自觉,还未取得完全独立和高尚的价值与地位。
对文学的重视还表现在一些学者文人对文学作品的收集、整理、编辑和品评。
如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钟嵘的《诗品》等。
文学观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文学批评理论的繁荣。
一些文学批评家著书立说,专门对文学进行品评、研究。
这方面的主要论著有: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等。
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主要的贡献:(一)论述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规律;(二)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揭示了创作活动的奥妙,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论。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有了对各种体裁的文体辨析的意识;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新的文学思潮,就是将文学从学术中区分出来,进而探求文学的特点、文学本身的分类、文学创作的规律及价值。
《文选》列各种文体为37类,《文心雕龙》把文章分为33类,而且将这些类又归纳为两大类:文与笔。
《文心雕龙》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
魏晋文学自觉之说的疑问

文学自觉之浅谈何谓文学自觉,从古代文学的概念简介上看,“文学自觉”指的是文学及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自觉地对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进行探讨和认识,促进文学按其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
文学的自觉,最重要或者说是最终的还是表现在对文学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
目前关于文学自觉的主流观点上,都认为文学自觉始于魏晋南北朝,从其文学背景上看,确实是有根有据的。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
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内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相对于文学创作异常的繁荣,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等论著,以及萧统《文选》、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兴盛是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一起的。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的。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汉朝人所谓文学指的是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孝武本纪》:“而上向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
”这里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
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列;此外,还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代表了一般的认识。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始于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其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古代文学史2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一、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称魏晋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文学自觉表现在三个方面: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其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和认识;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比如四声的发现并运用,诗歌中讲究用事、对偶等,证明人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
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
“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
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
这是杨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
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
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
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
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指以曹氏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作家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反映了社会动乱,抒发了渴望国家统一的抱负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大抵情辞慷慨悲凉、格调刚健清新,成为后世诗歌创作推崇的榜样,后人把建安诗歌的这种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为“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一称谓包括了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
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
一,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二,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反映社会动乱和抒写报国壮志的充实内容,慷慨悲凉的情辞和苍劲雄浑的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对魏晋南北朝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我国古典诗歌也从此摆脱了四言格局,完善了五言体制,开创了七言新体,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浅谈魏晋南北朝与文学的自觉时期

浅谈魏晋南北朝与文学的自觉时期【摘要】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
文学的自觉便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
【关键词】魏晋时期;文学;自觉在古代文学的概念中,“文学自觉”是指文学及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自觉地对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进行探讨和认识,促进文学按其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曾这样说到:“他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李泽厚《美的历程》也写到:“文学的自觉”是魏晋的产物,而且说“非但指文学而已。
其他艺术,特别是绘画与书法,同样从魏晋起表现着这个自觉”。
因而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文学的自觉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
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兴盛时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一起的。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是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的。
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题材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事对各种题材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有了自觉的追求。
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
包括南朝时四声的发现及其运用,以及声律、比兴、丽辞、夸饰等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大量运用,都是当时文学自觉的标志。
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开始的。
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在曹氏父子周围还集中了王桀、刘祯等一批文学家。
他们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的能力;他们不再拘守于儒学,表现出鲜明的个性。
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

摘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但文学却在这个时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文人开始自发的创作,文学作为一种自觉的文学现象登上历史舞台。
?关键词:人的觉醒;文学的自觉性;自觉的表现和标志;诗人集团?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09-0000-01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的开头,以五言古体诗的兴盛为标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异常繁荣,人的觉醒和文学的自觉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巨大发展,文学创作个性化和集团化。
?1927年,鲁迅在广州市立师范学校的演讲稿《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提到:“董卓之后,曹操专权。
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
他的立法是很严的,因为当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做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
曹操曾经自己说过:‘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这句话他倒并没有说谎。
因此之故,影响到文章方面,成了清峻的风格。
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
”曹操的这一思想对当时整个文坛有着很大的影响,他的这种观点让当时的文人有话可说,做起文章来没有任何限制和顾忌,想些什么就写什么,为当时的文坛的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
深刻地影响了文人的心态与精神风貌,同时也影响到整个文学创作的主题、题材与作品的基调。
因为战争造成的大量的人口死亡,使心灵敏感的文人普遍地感受到了人生命的脆弱、命运多变难卜,人生祸福无常以及生命个体面对多变的时代的无能为力,于是,我们便在魏晋南北朝文学里看到了一些集中的文学主题,如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及隐逸的主题。
在乱世之中,文人的生活方式表现为或慷慨悲歌、或任诞放达、或及时行乐,追求声色,而文学风貌也呈现出或梗概多气、或隐约曲折、或绮丽华靡的特点,这些都和特定的时代背景相关。
这一时期在哲学思想领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各种思潮纷纷兴起。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进入了自觉的时代。文学的自觉有哪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进入了自觉的时代。
文学的自觉有哪三个重要的标志?答:文学的自觉有三个重要的标志:1、五言诗创作的腾涌。
2、开始了以乐府民歌为主向文人诗歌创作为主的转变。
3、建安风骨的形成。
二.简述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特征。
答:魏晋南北朝特定的时代条件,决定了该时期的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绚丽多姿,异彩纷呈。
如果同汉、唐相比,揆其大要,其基本特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1 自觉趋向型文化特征魏晋以降人们文化心态的自觉趋向,既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又反过来给予当时文化以巨大影响。
2 开放融合型文化特征魏晋南北朝开放型文化特征,是由于国内各民族大融合,中西文化交流频繁,以及自觉趋向型的文化心态等时代条件决定的。
3 宗教鬼神崇拜型文化特征魏晋南北朝文化思想的另一个特征,是宗教神学的勃兴。
4 区域型文化特征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战乱,汉族和少数民族人民迁移转徙,各割据政权实施政策的差异性,使得这个时期各地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封建地域性的特征表现得更为突出。
当时经济、政治、学术思想、宗教、民族聚居以及社会风俗等,无不受地域环境的影响。
因此,作为反映上述各方面总和的文化(精神和物质的),不能不带有鲜明的地域型特征。
三.曹丕与曹操在诗歌创作上有何异同?答:相同的地方:1)诗歌的形式都是乐府2)就诗歌创作而言,曹氏父子同为悲慨,曹操与曹丕的悲慨更多的是抒写时代的苦痛不相同的地方:1)曹操是一代枭雄,诗歌苍凉悲壮,霸气淋漓,很有王者之风;曹丕的诗歌婉约细丽,着重抒发个人情感,文辞纤细,与曹操的风格很不相同2)曹操的诗歌大都是缘事而发,描写现实;曹丕的诗歌多文士气,公子气。
3)曹丕诗歌的特点还体现在艺术形式的创新上。
其诗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皆备。
四.简述南朝民歌的内容与艺术。
答:南朝民歌的内容:南朝民歌产生于商业都市,是市民文化的产物。
商人、市民、歌女的生活较少束缚,享乐的成分较多,又加上采集、保存者的思想情趣,所以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单一,大多是表现男女恋情的情歌。
“魏晋文学自觉说”反思

“魏晋文学自觉说”反思一、本文概述“魏晋文学自觉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主张魏晋时期的文学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标志着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
这一理论自提出以来,对于理解魏晋文学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视野的拓宽,我们有必要对“魏晋文学自觉说”进行深入的反思,以更全面、准确地把握魏晋文学的真实面貌。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理论内涵、研究现状等多个方面对“魏晋文学自觉说”进行反思,以期推动对魏晋文学的更深入理解和研究。
二、魏晋文学自觉说的内涵“魏晋文学自觉说”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理论,其内涵丰富且深远。
它主张在魏晋时期,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开始形成独立的自觉意识,这是中国古代文学从混沌走向清晰、从自发走向自觉的重要标志。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魏晋时期的文学家们开始自觉地追求艺术的独立性和审美价值。
他们不再仅仅将文学视为经史之学的附庸,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注重表现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自觉的创作意识使得魏晋文学在题材、风格、技巧等方面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魏晋时期的文论家们开始自觉地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
他们不仅关注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还深入探讨了文学的本质、功能、价值等问题。
这种自觉的批评意识使得魏晋文学批评具有了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思想深度,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来看,魏晋时期的文学家们开始自觉地反思文学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他们不再仅仅将文学视为传达政治理念的工具,而是将其视为反映社会现实、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
这种自觉的社会意识使得魏晋文学具有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和更加深刻的社会内涵。
“魏晋文学自觉说”的内涵包括了文学创作的自觉性、文学批评的自觉性和文学与社会关系的自觉性三个方面。
这种自觉性不仅推动了魏晋文学的发展,也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现象

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现象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现象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现象【1】【摘要】在魏晋南北朝之前,并没有文学这一独立的门类。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了独立的一个门类。
【关键词】文学自觉;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有意义的是文学的自觉,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文学是文学自觉之后的文学。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这种文学自觉有三个标志,下面分别就从这三个标志来浅析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自觉现象。
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先秦文学并不是现代意义的文学,先秦时期的文学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
生动活泼、多姿多彩是文学的萌芽期。
接着到了两汉文学,汉代文学以大为美,铺张扬厉成为风尚。
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相适应。
文学风格格式化,凝重板滞。
汉代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学创作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如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等。
这一时期文学最终成为了独立的门类。
先秦时期散文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这一时期没有纯文学的散文,散文的创作往往和历史和哲学掺杂在一起,但是仍然具备一定的文学性。
先秦诗歌有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政治叙事诗,再演进到言志抒情诗。
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则注重了抒情性。
先秦没有赋这种文体,汉代的赋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仿《楚辞》,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意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相关因素,而形成的新文体。
魏晋南北朝时期词赋显示出抒情化、小品化特色,文学性得到加强。
先秦小说是神话和寓言一类的故事。
汉代没有小说的文学形态,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小说逐渐成为一种正式文体。
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先秦时期各种文体区分不太明显,文史哲不分,诗舞乐结合。
各种文体之间无明确的分界。
到了汉代,文体看似有了一定的分别,但文体掺杂现象仍然存在,但是大部分文体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定的写作要求和基本风格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如何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自觉时期?
作者:马天娇
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5期
最早将“文学自觉”一说引入中国用于评价魏晋文学的中国学者是鲁迅,虽然之前学者铃木
虎雄于1925年出版的《中国诗论史》已提及此说,但直到1927年9月,鲁迅发表《魏晋风度
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用“文学自觉”说对魏晋文学作文学价值的评价,此说才得到了
强烈反响。
对于“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的理解主要有有三方面,一是“摆脱附庸”,如:“所谓
文学的自觉,是文学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而独立发展”。汉朝人所谓文学指的是学术,特别
是儒学,到了南朝,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萧统编辑《文选》,选文
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为标准,将经、子、史排除在外,这样就将文学作品与学术著作
完全区分开来,使文学摆脱经史的附庸地位而独立出来,南朝文人试图通过“文”与“笔”区分来
判断文学与非文学类型,刘勰《文心雕龙》说当时的“常言”即一般意见认为“无韵者笔也,有
韵者文也”。
二是认为此时的文学同时最为集中的表现出来文人化、个性化、抒情化与审美化的特征,
“文学自觉就是对文学的形式化、审美化、个性化特征的自觉”。《尚书·尧典》中有“诗言志”的
说法,已指出了诗歌的抒情作用,汉代人也指出辞赋具有“丽”的特点,这些都对文学的本质有
了初步的认识,但是直至汉末,人们一直未能摆脱把它看作教化工具的观念,文学一直居于经
学的附庸而未能独立发展。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文学观念已经明确。《宋书·谢灵运
传论》说:“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二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质”,说明
从建安开始,人们已经明确文学的特性。曹丕作《典论·论文》,根据各种文体的创作实践加
以分类,指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对诗赋“丽”的特性作了明确的概
括;而且他还运用了“气”的理论,对作家各自不同风格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其后陆机作
《文赋》,进一步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
约而温润,……”中国儒家传统的文学观的束缚,在这篇《文赋》中已经看不到什么痕迹了;
《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涉及情采、声律、比兴、夸饰等等方面,
有意识地追求了文学的艺术美感和生命活力,标志了文学自觉,在克服了玄学思潮对文学过度
的侵蚀之后,南朝文学再度接续了自建安以来文人文学注重华美的传统,并将之推向唯美化的
程度。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越来越明确,文学与政教的关系进一步分离,而美被认为是文
学的基本特质,这一时期文学对艺术形式的追求也格外强烈,最突出的就是诗歌的格律化和骈
文的产生,同时也值得注意的是诗体的多样化和与之相随的艺术表现功能的分化,在五言诗占
主导地位的同时,七言诗也逐渐兴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是将“文学自觉”与“文学独立”相等同,如“文学的独立与自觉是文学观念发展演进的必
然结果”,“专业文人创作的出现和专业文人队伍的形成是文学独立和自觉的重要标志”,“多种
文学体裁的发展和成熟是文学独立和自觉的重要佐证”。《宋书·臧焘传论》说:“自魏氏膺
命,主爱雕虫,家弃章句,人重异术。”概括了建安时代由于曹氏父子的影响,文人的兴趣由
经学转向文学的情形,在这之后,皇帝、宗室等权势人物热衷于文学创作,并由他们的特殊身
份而成为一个时期中文学的中心,尽管参与其中的人身份有高下之分,但仅仅从文学活动的范
围来说,彼此间有一定的平等意识,文人认为自己被“倡优蓄之”的感受几乎不再存在。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过程,从不同文体的演变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个过程,如诗歌:
《诗经》中的诗篇原本是歌曲的歌词,依《墨子·公孟》之说,三百余篇均可咏颂、用乐器演
奏、歌唱、伴舞。到了汉代,《诗经》被奉为儒家的重要经典,被视为儒家道德精神的体现,
对《诗经》的研究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属于经学而不属于文学。楚辞则脱胎于楚地歌谣,秦代没
有诗歌流传下来,到了汉代,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古诗”是建立在歌谣基础上的文人创
作,语言自然朴素,直率真切,汉乐府是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
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最初是配乐演唱的,直至建安时代,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
了乐府民歌向文人乐府诗乃至徒诗的转变。而且建安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完全摆脱了汉代诗
歌那种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功利主义诗歌思想的影响,完全归之于抒一己之情
怀,如《魏书》说曹操“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就是说,作诗是情有所
动,在于抒怀,不在于教化。阮籍的《咏怀诗》揭示了理想的破灭,在抒情表现方面也有重大
的突破,诗歌意境中较自然地融入了哲学的思考,是诗歌内涵更为深邃,所以《文心雕龙》谓
曰“阮旨遥深”,《诗品》称它“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至陶渊明,他开创了诗歌的新的审美领
域和艺术境界,田园风光和劳作生活第一次被当做重要的审美对象,从建安时代文人诗兴起以
来,诗歌语言总体上趋于华美,而陶诗则使用高度凝练的较为朴素的语言,表面浅显而内涵丰
富,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虽然用了以上的文字来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但是很多人对于这个观点
也还是存有疑义的,就像鲁迅先生在当时说这句话的时候,也是加了一句前提的,是“用近代
的文学眼光来看”;还有文学自觉的过程与士人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的失落的过程是怎样的
关系……等等。
作者简介
马天娇,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