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一、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概况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思想和文化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

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

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和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这个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

赋,从汉代的大赋演化为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转变。

1、文学的自觉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是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的。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汉朝人所谓文学指的是学术,特别是儒学。

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

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文体辨析可以追溯到《汉书·燕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

“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铬律尚实”、“诗赋欲丽”。

《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

至于《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既系统,对文体的讨论也很深入。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特点分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特点分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特点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在此期间,我国的文学艺术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代。

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这个背景下,文学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诸多变化。

作为一个开放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受到了外部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印度和西域文化的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的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部文化。

这种互相影响的文化交流,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氛围,促使文学更加多样化和开放化。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主要特点1.注重个性表达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个性表达被赋予了极大的重视。

不同于以往的文学作品要求“不露声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主张个性化的表达,以此彰显作者的独特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追求意境的表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一般比较简洁,词藻不多,但是在意境的表达上却非常深刻。

作品常常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深刻的哲理或情感。

3.注重史诗化的表现手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常常将一些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与想象的历史情节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史诗化的文学氛围。

这种表达方式,使得文学作品能够更深层次地表现出作者的思考和意识深度。

4.特殊的写作技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写作技巧也非常特殊。

它常常采用一种特殊的审美方式,追求体现作者的独具风格的另类表达方式。

比如,在《诗经》中就出现了许多象征、象征手法。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1.《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代表作之一,它是由之乎者也所编写的一部记载魏晋时期文人政治家的话语、行为和风范的笔记。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史诗化的叙述方式,深入表达了那个时期精英们凌云而上、走进历史的神样。

2.《文选》《文选》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典籍之一。

它是由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所整理的一部集汉魏六朝文学作品之大成的书,收录了当时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涵盖文学的各个领域,包括诗、文、赋、颂等等。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魏晋南北朝文学,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下迄隋朝建立(公元589年),前后约近四百年。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

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

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

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

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风采气骨兼备。

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乐府诗乃至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王桀、刘桢等“建安七子”竞逞才藻,各造新诗,都有鲜明的文学个性。

正始时期司马氏专权,政治险恶,作家陷入极度苦闷之中。

阮籍的《咏怀》诗,用比兴的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批判现实,形成了与建安文学不同的风貌。

嵇康则继承了从《诗经》到曹操的四言诗创作经验,用四言诗表现其高蹈独立的情怀,语言率直,能体现“清峻”的风格。

二、两晋诗坛两晋诗坛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状态。

两晋与东晋又各有特点,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艺术性强。

左思的《咏史》诗,主要是写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1)其中有的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及对豪右的蔑视,有的肯定寒士自身的价值,有的慨叹寒士生活的困顿。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风格,具有鲜明的特点。

在这个时期,文学的发展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密切相关。

本文将对魏晋南北朝文学作一概述。

一、政治激荡与文学思想的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剧变不断,不仅出现了三国分裂的局面,而且还涌现了一些领袖人物,如曹操、诸葛亮、司马懿等,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这些政治上的变革,对文学思想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这个时期,不同的政治权力之间的角逐、文人的反战思想等都体现在文学作品中。

二、文学思潮、形式的发展1、“文学三绝”这个时期,文学出现了“文学三绝”,即“骈文、乐府、演义”。

骈文是一种具有特殊韵致的文学形式,采用对偶、叠韵等手法,如《琵琶行》、《长恨歌》等都是骈文。

乐府是民歌的一种形式,常常被作为大众文学的一种形式,如《木兰辞》。

演义则是和历史和官方颇为相似,其主要是描写英雄豪杰的故事,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2、以文化自信为基础的文学思潮在这个时期,中国文人对文化的自信心大大增强,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因此出现了很多具有文化批判意义的文学作品,如王安石的《登幽州台歌》、李商隐的《夜泊牛渚怀古》等。

这些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作品,坚持自我价值,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有着明显的民间色彩和文化情调。

3、唐宋古文运动之前的体裁面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体裁和形式,如城楼诗、宫体诗、新乐府、小令等,都是为达到抒发个人感情和表达政治、社会思想而诞生的。

其中,小令是一种具有民间色彩的短歌,比较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且歌词简单易于记忆,因此大受欢迎。

三、代表作品1、《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南朝梁代的一部文学著作,分上、中、下三卷,共494条。

它是一部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书,记录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很多有趣的故事以及人物的言行,反映了社会变迁和文化风尚。

这部书已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对后来的散文作品十分重要。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这样评价鲍照的诗
歌:“发唱惊挺,操调 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
魂。”
第五节 南北朝文学
(三)永明体 永明是南朝齐武帝萧赜的年号,“永
明体”即这一时期形成的新诗体,特点是 讲究声律、对偶,注重诗歌艺术的形式美, 对近 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永明体诗歌的代表作家有谢朓、沈约、 王融、萧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 合称竟陵八友。
第三节 太康文学
三、左思 今存诗仅14首,大多抒写怀 抱,抨击
权贵,多耿慨不平之音。左思诗作风骨刚 健,情调高亢,辞采壮丽,个性鲜 明,人 称“左思风力”,是对“建安风骨”的继 承和发扬,代表作《咏史》八首。
第四节 东晋文学
一、玄言诗 即以阐述玄学为主要内容的诗歌。这
些诗歌大多抽象枯燥,深微莫测, “理过 其辞,淡乎寡味”,艺术成就不高,代表 作家是孙绰、许询。
第二节 正始文学
正始文学的代表是“竹林七贤”,即阮籍、 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其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阮籍、嵇康 。
第三节 太康文学
太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也是西 晋文学发展最为繁荣兴盛的时期。
太康文人既没有建安志士的激昂慷慨, 也没有正始名士的激愤忧世,他们追求的 是气定神闲、雍容和缓的风度。在文学方 面,他们多崇尚文字的华美绮靡,诗尚雕 琢,文崇骈俪,注重形式技巧的锤炼。代 表作家有陆机、潘岳、左思。
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曹氏父子和建 安七子。
第一节 建安文学
建安风骨
“三曹”“七子” 在诗歌中反映了当 时的社会动荡、民生疾苦;他们哀叹人生 短暂、壮志难酬,也高扬建功立业、统 一 天下的政治理想,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有 的耿慨多气、慷慨悲凉、质朴刚健的风貌, 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 。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一览表)

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一览表)

魏晉南北朝文學建安文學三曹曹操《薤露行》(詩歌)《蒿裏行》(詩歌)《短歌行》(詩歌)《龜雖壽》(詩歌)《觀滄海》(詩歌,通過遼闊雄壯的滄海景色表現了詩人開闊的胸襟,是我國詩史上的一首比較完整的寫景詩)曹丕《燕歌行》(現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詩)《雜詩》(五言詩)《清河作》(五言詩)-《典論》(我國文學批評史較早的專門論文)-《與吳質書》,《又與吳質書》(散文)-《答繁欽書》(散文)曹植《白馬篇》(詩歌前期)- [充滿豪壯的樂觀的精神]《雜詩》(詩歌後期)-[表現了壯志不得施展的憤激不平之情]《贈白馬王彪》(詩歌後期)-[表現了豐富的複雜的感情,客觀上深刻地暴露了統治階級內部萁豆相煎的殘酷]《籲嗟篇》(詩歌後期)-[以轉蓬為喻形象地描寫了他“十一年中而三徙都”的生活處境和痛苦心情]《野田黃雀行》(詩歌後期)-[表現了他對迫害的憤怒和反抗]七子孔融《論盛孝章書》(散文)《薦禰衡表》(散文)《汝潁優劣論》(散文)-[表現精神境界和性格情操]《六言詩》(最早的完整的六言體作品,詩歌)-[熱情讚揚曹操]《臨終詩》(詩歌)-[對自身最後遭遇做總結,有自省,更有責人 ] 《雜詩》(詩歌)-[ 寫悼子之情,哀痛欲絕]陳琳《移豫州檄》(書檄)-[討曹操之文]《為曹洪與魏太子書》(章表書記)《飲馬長城窟行》(詩歌,樂府歌辭)- [揭露了當時繁重的徭役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與災難]《武軍賦》(賦)《神武賦》(賦)王粲《七哀詩》(詩)-[ 是漢末現實的真實寫照]《登樓賦》(賦,抒情小賦)-[ 寫思鄉懷土之情,表現了作者處於亂世壯志不得伸展的沉痛感情]《從軍詩》(詩)-[對曹操的讚頌和自身的功名欲望]《鶯賦》(賦)《出婦賦》(賦)《寡婦賦》(賦)《七釋》(賦)《仿連珠》(賦)徐幹《中論》(論文)- [抨擊儒者之弊]《室思》(情詩)《答劉楨詩》(詩)-[表現誠篤友情]《齊都賦》(賦)《七喻》(賦)阮瑀《文質論》(論文)-[主張文質兩通]《駕出北郭門行》(詩)-[家庭悲劇]應玚《文質論》(論文)-[強調文]《弈勢》(文)-[演弈棋陣勢及變化]劉楨《贈從弟詩》(詩)-[ 寫出有理想有抱負之士守志不阿的節操] 《魯都賦》(賦)《遂志賦》(賦)《諫曹植書》(箋記)《雜詩》(詩)-[說明產生厭煩情緒之原因]《處士國文甫碑》(篇帙)蔡琰《悲憤詩》(五言詩)《悲憤詩》(騷體詩)《胡笳十八拍》(騷體詩)正始文學嵇康《酒會詩》(詩)《答二郭》(詩)《幽憤詩》(四言詩)《贈秀才入軍》(四言詩)《秋胡行》(四言詩)《雜詩》(四言詩)《贈秀才詩》(五言詩)《述志詩》(五言詩)《思念詩》(六言詩)《與山巨源絕交書》(散文)《與呂長悌絕交書》(散文)《養生論》(論文)《答向子期難養生論》(論文)《聲無哀樂論》(論文)《蔔疑》(文章)《家誡》(文章)《太師箴》(文章)《聖賢高士傳》(傳)阮籍《詠懷詩》(詩)- [表現了詩人一生的複雜的思想感情] 《大人先生傳》(散文)《達莊論》(玄學論文)《通易論》(玄學論文)《通老論》(玄學論文)《樂論》(玄學論文)《大人先生傳》(傳)《元父賦》(賦)《首陽山賦》(賦)《獼猴賦》(賦)《鳩賦》(賦)西晉文學傅玄《傅子》(書)《豫章行》(漢樂府) 《秋胡行》(漢樂府) 《秦女休行》(漢樂府) 《苦相篇》《昔思君》(詩)《正都賦》(大賦) 《七謨》(序文)《連珠》(序文)張華《鷦鷯賦》(賦)《壯士篇》《遊獵篇》《輕薄篇》《博陵王宮俠曲》(詩) 《情詩》《答何劭詩》《勵志詩》(四言詩)《女史箴》《晉武帝哀策文》《甲乙問》(短小雜記) 《博物志》(小說)陸機《長歌行》(詩)《門有車馬客行》(詩) 《長安有狹斜行》(詩) 《悲哉行》(詩)《壯哉行》(詩)《擬古詩》(詩)《赴洛道中作詩》(詩) 《歎逝賦》(賦)《感時賦》(賦)《述思賦》(賦)《行思賦》(賦)《感丘賦》(賦)《懷土賦》(賦)《思歸賦》(賦)《吊魏武帝文》(文章) 《演連珠》(文章)《文賦》(論文)-[代表作] 《辨亡論》(論文)《五等論》(論文)《吊魏武帝文》(哀吊) 潘嶽《金穀集作詩》(貴遊之詩)《關中詩》(應詔詩)《於賈謐坐講漢書詩》(贈答酬唱詩) 《魯公詩》(贈答酬唱詩)《為賈謐作贈陸機詩》(贈答酬唱詩) 《北芒送別王世胄詩》(贈答酬唱詩) 《金穀會詩》(貴遊之詩)《河陽縣作詩》(述志詩)《懷縣作詩》(述志詩)《東郊詩》(述志詩)《悼亡詩》(親情之詩)《懷舊賦》(抒情小賦)《寡婦賦》(抒情小賦)《悼亡賦》(抒情小賦)《西征賦》(大賦)《秋興賦》(大賦)《籍田賦》(大賦)《閒居賦》(大賦)《笙賦》(大賦)《哀永逝文》(文章)《陽城劉氏妹哀辭》(誄文)《馬汧督誄》(誄文)左思《齊都賦》(賦)《蜀都賦》(賦)《五都賦》(賦)《魏都賦》(賦)《白髮賦》(賦)《七諷》(賦)《詠史詩》(詩)《雜詩》(詩)《嬌女詩》(詩)張協《雜詩》(五言詩)《七命》《詠史詩》(詩)劉琨《扶風歌》(詩)《重贈盧諶》(詩)《答盧諶詩》(詩)《為並州刺史到壺關上表》《勸進表》《與石勒書》東晉文學郭璞《答賈九州愁詩》(詩) 《遊仙詩》(詩)《江賦》(大賦)《流寓賦》(賦)《鹽池賦》(賦)《因天變上書》 (書) 《諫留任穀宮中疏》(疏) 《客傲》(文)葛洪《抱樸子。

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介绍

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介绍

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学作品介绍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学发展史上⼀个充满活⼒的创新期,诗、赋、⼩说等体裁,在这⼀时期都出现了新的时代特点,并奠定了它们在此后的发展⽅向。

魏晋南北朝的作品⽂学思想与佛教在中⼟的传播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下⾯由店铺为⼤家提供关于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学作品介绍,希望对⼤家有帮助! 魏晋南北朝⽂学作品介绍⼀、建安风⾻ 1、建安诗坛的时间断限。

建安诗坛,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魏明帝太和六年(233),即汉末魏初时期⽂学。

(这⼀时期是中国⽂学史上五⾔诗兴盛、七⾔诗奠基的阶段。

在中国诗歌史上第⼀次掀起了⽂⼈诗歌的创作⾼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的时代风格。

) 2、建安风⾻形成的原因。

建安时代,汉末的动乱现实⼀⽅⾯给建功⽴业提供了可能,激发起⼠⼈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是⼈命危浅朝不虑⼣,给⼠⼈带来岁⽉不居⼈⽣⽆常的深沉叹息。

因此形成慷慨任⽓,以悲凉为美的风尚。

这⼀时期的代表诗⼈是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孔融、陈琳、王粲、徐⼲、阮瑀、应瑒、刘桢)和⼥诗⼈蔡琰。

第⼀节曹操与曹丕 1、曹操⽣平及思想、性格。

曹操,字孟德,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家。

曹操是⼀个注重实际的⼈,知道乱世⽤儒学不能及时奏效,所以⽤刑名法术之学。

精通⾳乐、书法、围棋,为⼈简易。

动乱板荡的时局,戎马倥偬的经历,统⼀天下的雄⼼,交织在他的诗歌中,形成了他古直悲凉、慷慨沉雄的艺术风格。

2、曹操诗歌创作成就。

①开创了⽂⼈“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

②曹操的诗有⼀种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

3、曹丕⽣平及感情特点。

曹丕,字⼦桓,三⼗⼀岁⽴为魏太⼦,三⼗四岁代汉⾃⽴。

曹丕博学多识,感情敏锐⽽细腻,对⼈⽣苦短有特别强烈的凄怆感受,诗作中更倾向于对个体感情的体会与抒发。

4、曹丕对七⾔计的贡献。

曹丕对七⾔诗的发展有重⼤的贡献。

他的《燕歌⾏》⼆⾸,不仅为乐府产⽣⼀新体制,且为中国诗学开⼀新纪元。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品与特点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品与特点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品与特点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品1.建安七子:曹操《短歌行》、曹植《七步诗》、曹丕《典论·论文》、王粲《七哀诗》、徐干《中论》、阮璃《咏怀诗》、应玚《公宴诗》。

2.正始文学:何晏《景福殿赋》、夏侯玄《离合诗》、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向秀《思旧赋》。

3.两晋诗坛:陶渊明《归园田居》、谢灵运《山居赋》、鲍照《芜城赋》、庚信《哀江南赋》。

4.南北朝诗歌:北朝民歌《木兰辞》、庾信《哀江南赋》、南朝山水诗谢灵运、鲍照、谢朓、颜之推《颜氏家训》。

5.骈文:萧统《陶渊明集序》、萧纲《与朱异书》、江淹《恨赋》《别赋》、庾信《哀江南赋》。

6.小说:干宝《搜神记》、刘义庆《世说新语》、萧统《陶渊明集序》、萧纲《与朱异书》、江淹《恨赋》《别赋》、庾信《哀江南赋》。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1.文学创作风格的多样化:既有建安七子的豪放,又有正始文学的玄妙,还有两晋诗坛的婉约,以及南北朝诗歌的南北交融。

2.文学题材的广泛:涉及政治、历史、山水、田园、爱情、友情等多种题材。

3.文学形式的创新:骈文的兴起,标志着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4.文学理论的成熟:曹操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等,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5.文学教育的普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成为士人必备的素养,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6.文学交流的促进: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交流,使南北文学相互借鉴,丰富了文学创作。

7.民间文学的兴起:北朝民歌《木兰辞》等,展现了民间文学的魅力。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具有丰富的代表作品和独特的特点,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为后世文学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问建安七子中,哪位作家的作品以豪放见长?解题方法:回顾建安七子的代表作品,分析作品风格,找出以豪放见长的作家。

答案:曹操。

2.习题:请问正始文学中,哪位作家的作品以玄妙见长?解题方法:回顾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品,分析作品风格,找出以玄妙见长的作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文学
文学简介:
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系统,即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是文言小说。

这时的小说可以统称之为笔记体小说,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

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

作品的数量也已相当可观。

但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还只是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而缺少艺术的虚构。

它们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

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唐传奇,白话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宋元话本。

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

综观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

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代前期臻于鼎盛。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

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这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
之上。

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

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文学自觉的标志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的编辑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新的文学思潮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相对于文学创作异常地繁荣,(魏)曹丕《典论·论文》、(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钟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历代过程:
魏晋南北朝一是全国长期分裂。

从汉末大乱到三国鼎立,而后由西晋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但为时不过二、三十年,接着又是连年混战和南北大分裂,直到隋重新统一。

在中国历史上,这是分裂时间最长的时代。

二是政权更迭频繁。

整个魏晋南北朝,除了东晋和北魏存在的时间超过一百年外,其余的王朝寿命都不长。

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代,最长的宋立国约六十年,最短的齐才二十多年。

三是社会动乱。

在这一时期,由于国家分裂,政权不稳定,各种力量为了夺取统治权或扩大统治范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同时并立的政权之间总不免互相征伐,新旧王朝的更代大多也是通过战争实现的。

即使没战争,统治集团中的权力之争同样充满着杀气。

在不断发生的社会动乱中,不但普通民众蒙受了巨大的灾难,许多上层人士也难免杀身之祸。

四是民族矛盾尖锐。

自汉魏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开始大量向内地迁移。

他们受到汉族统治力量的深重压迫。

到了西晋后期,发生宗室争夺皇权的"八王之乱",这些少数民族的首领纷纷趁机而起,并把汉族政权赶到了南方。

在他们统治的北方地区,反过来又对汉族民众进行了残酷压迫。

而南方汉族政权的北伐、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南征,也时起伏。

汉代末年在察举制度下,士族中已经流行着乡党评议的风气,如许劭与从兄许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此外,郭太也以关于鉴人而名闻天下。

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以后,人物品评的风气更加兴盛。

(魏)刘卲(或作"劭"、"邵")的《人物志》总结了鉴察人物的理论和方法,特别重视人的材质,形成才性之学。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的《识鉴》、《赏誉》、《品藻》、《容止》等门,记载了许多品评人物的生动事例。

文学特点: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论著中,可以看到一种新的文学思潮,这就是努力将文学从学术中区分出来,进而探寻文学的特点、文学本身的分类、文学创作的规律,以及文学的价值。

在汉代,儒家诗都占统治地位,强调诗歌与政治教化的关系,诗歌被视为"经为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大序》)的工具。

至于诗歌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魏晋以后,诗学摆脱了经学的束缚,整个文学思潮的方向也是脱离儒家所强调的政治
教化的需要,寻找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

这时提出了一些崭新的概念和理论,如风骨、风韵、形象,以及言意关系、形神关系等,并且形成了重意象、重风骨、重气韵的审美思想。

诗歌求言外之意,音乐求弦外之音,绘画求象外之趣,各类文艺形式之间互相沟通的这种自觉的美学追求,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就是在这种新的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展开的,同时它也为这种文艺思潮提供了赖以产生的实践依据。

这个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

赋,从汉代的大赋演化
为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便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转变。

五言古诗在汉末蓬勃兴起,文人的个人抒情之作《古诗十九首》被后人奉为圭臬。

此后曹植、王粲、刘桢、阮籍、陆机、左思、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朓、庾信,虽然选取的题材不同、风格不同,但走的都是个人抒情的道路,他们的创作也都是个人行为。

其中有些政治抒情诗,抒写政治生活中的愤懑不平,也并不带有政治教化的目的。

至于梁陈宫体诗,虽然出自宫廷文人之手,也只是供宫廷娱乐之用而已。

诗人们努力的方向在于诗歌的形式美,即声律、对偶、用事等语言的技巧,以及格律的完善。

正是在这种趋势下,中国的古诗得以完善,新体诗得以形成,并为近体诗的出现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

唐诗就是在此基础上达到了高峰。

文学命运: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作家们既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代,一人前后属于两个朝代甚至三个朝代的情况很多见。

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后者往往表现为及时行乐或沉迷声色。

这种悲剧性的基调又因文人的政治处境而带上了政治的色彩。

许多文人莫名其妙地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如孔融、杨修、祢衡、丁仪、丁廙、嵇康、陆机、陆云、张华、潘岳、石崇、欧阳建、孙拯、嵇绍、牵秀、郭璞、谢混、谢灵运、范晔、袁淑、鲍照、吴迈远、袁粲、王融、谢朓等。

还有一些死于西晋末年的战乱之中,如杜育、挚虞、枣嵩、王浚、刘琨、卢谌等。

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一些共同的主题,这就是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

这些主题往往以药和酒为酵母引发开来,药和酒遂与这个时期的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关于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

在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中已有不少感叹生死的诗歌,《薤露》、《蒿里》之作,以及"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等诗句,可以说是这类主题的直接源头。

魏晋以后生死主题越发普遍了,曹丕的《又与吴质书》很真切地表现了当时带有普遍性的想法:"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

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何可言!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