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之北朝讲义文学概述(略)与乐府诗
魏晋南北朝文学讲义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线索魏晋南北朝文学指从东汉末年建安元年(196年)——隋朝统一(589年)共393年的历史。
朝代包括:宋——齐——梁——陈东汉建安——三国(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此段文学之所以从建安开始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政权实际已在曹操手中,汉王朝名存实亡,实际是魏前期的统治时期,有人称之为“魏建安”。
二是建安开始的文学与两汉相比发生了重要的变革,文学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因素。
现代一般把之作为中古期文学的开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魏晋南北朝文学风格的前期表现。
故一般都把它划入此期。
古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成就评价不高,如唐《古风》称“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而现在随着文学研究的日渐深入,人们逐渐拨开迷雾,看到了其真面目,其文学成就愈来愈受到重视,大有超越其它的气势。
一、建安文学实际包括建安年间和魏前期的文学。
这时以曹氏文学为中心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文学集团。
主要代表人物有三曹(操、丕、植)、建安七子(王粲、陈琳、应瑒、孔融、刘桢、阮瑀、徐干)。
此时的文学风格是:1、文风慷慨任气《文心•时序》“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
”2、通脱(随便)3、清峻这些特点构成了独特的“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
其共同的内容表现出了对死亡的恐惧、对人生的忧患,这种感伤思潮一直影响到整个魏晋南北朝。
如曹操《龟虽寿》:“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二、正始文学正始是魏惠帝曹芳的年号。
文学史习惯用正始文学泛指魏后期的文学。
这一时期文学更为复杂,司马氏掌权,排斥屠杀异己,致使人人相危,因而文风大变,玄学思想开始抬头。
《文心•明诗》:“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唯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
文学风格主要分为两大派:①何晏、王弼正始名士吃药派②嵇康、阮籍竹林名士饮酒派这时的士人大多以独特的方式表现出不同流俗的特点:1)清谈由东汉的清议发展到正始的清谈,反映了社会的变革给士人心理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魏晋南北朝文学,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隋朝建立(489),前后约400年。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时期,战争频仍,军阀割据,朝代更迭,同时也是一个思想异常活跃、文化环境较为宽松、文学艺术极为活跃的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大转变,且极富创造性时期。
一.政治状况1、.战乱不断、国家分裂,朝代更迭:曹操迎汉献帝,定都许昌,改年号为建安(196—220年)建安25年(220)曹丕称帝,随后孙权、刘备相继称号建国,形成了魏、吴、蜀三国鼎立的局面。
265年,司马炎灭魏自立,建立西晋王朝317年,司马睿在江南建立东晋王朝南北朝长期分裂:北朝:“五胡十六国”(304—429)南朝:刘裕代晋自立宋(420),后来是齐、梁、陈,历史上把这四个朝代称为南朝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他们之间的根本区别不是基于官职的高下或财产的多寡,而是基于宗族的血统。
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二社会思想及文人心态相对而言,这一时期的社会思想显得自由活跃,各种学说同时并兴,某些异端思想也得以流行,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
建安时期,受经学思想影响,文人重新审视自我,抒写人的感情、欲望和个性。
魏晋之际,环境险恶。
士人为逃避祸端,开始从老庄那里寻求精神寄托,他们喜好清谈,发言玄远,正始玄学便是这一产物。
他们推崇《老子》、《庄子》和《周易》,并称之为“三玄”。
他们用玄学理论和清谈方式来讨论“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也是这一时期思想领域中重要现象。
三文学概况(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点1、.文学的觉醒与独立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文史分开,把文章区分为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第二,对文学的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
曹丕把文章体裁分为四科八类,并且剖析了各自特点和要求:“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第七讲 魏晋南北朝文学简介及诗歌

@永明体 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 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 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 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 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 “永明体”。 (《南齐书· 陆厥传》)
五言诗两句为一基本单位,一句之内,平仄 交错;两句之间,平仄对立。并要避免平头上尾 等八种声病。
15
三、陶渊明&《读<山海经>》
(一)陶渊明其人16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后更名潜,浔 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血统之中有江南少数 民族——溪族的余脉。曾祖陶侃本为渔户,后因 军功发迹(然常被讥为@“溪狗” )。荫庇所及, 渊明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但至渊明,时运不 济,幼年丧父,饱尝艰辛。年未而立,便出任江 州祭酒,不久辞官归隐,后断续在江州刺史桓玄、 镇军将军刘裕等人门下做过参军一类小官;后因 生计所迫、亲友劝说而担任彭泽令,但在任仅八 十余天,就不堪忍受,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 折腰(@陶渊明传),弃职返乡(P145《归去来 兮辞并序》),从此归隐,躬耕终老。
24
2、《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三山&金陵 #其山积石森郁,濒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徊 连,故号‘三山’。(《舆地志》) #南宋《景定建康志》:“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 前333年),楚子熊商败越,尽取故吴地。以此地 有王气,因埋金以镇之,号曰金陵。”&“父老言 秦(始皇)厌东南王气,铸金人埋于此。”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 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 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 愁。 (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 视频:《短歌行》
14
@曹植文学成就
魏晋南北朝文学

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这样评价鲍照的诗
歌:“发唱惊挺,操调 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
魂。”
第五节 南北朝文学
(三)永明体 永明是南朝齐武帝萧赜的年号,“永
明体”即这一时期形成的新诗体,特点是 讲究声律、对偶,注重诗歌艺术的形式美, 对近 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永明体诗歌的代表作家有谢朓、沈约、 王融、萧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 合称竟陵八友。
第三节 太康文学
三、左思 今存诗仅14首,大多抒写怀 抱,抨击
权贵,多耿慨不平之音。左思诗作风骨刚 健,情调高亢,辞采壮丽,个性鲜 明,人 称“左思风力”,是对“建安风骨”的继 承和发扬,代表作《咏史》八首。
第四节 东晋文学
一、玄言诗 即以阐述玄学为主要内容的诗歌。这
些诗歌大多抽象枯燥,深微莫测, “理过 其辞,淡乎寡味”,艺术成就不高,代表 作家是孙绰、许询。
第二节 正始文学
正始文学的代表是“竹林七贤”,即阮籍、 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其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阮籍、嵇康 。
第三节 太康文学
太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也是西 晋文学发展最为繁荣兴盛的时期。
太康文人既没有建安志士的激昂慷慨, 也没有正始名士的激愤忧世,他们追求的 是气定神闲、雍容和缓的风度。在文学方 面,他们多崇尚文字的华美绮靡,诗尚雕 琢,文崇骈俪,注重形式技巧的锤炼。代 表作家有陆机、潘岳、左思。
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曹氏父子和建 安七子。
第一节 建安文学
建安风骨
“三曹”“七子” 在诗歌中反映了当 时的社会动荡、民生疾苦;他们哀叹人生 短暂、壮志难酬,也高扬建功立业、统 一 天下的政治理想,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有 的耿慨多气、慷慨悲凉、质朴刚健的风貌, 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 。
中国文学之魏晋南北朝文学讲义+笔记)

中国文学之魏晋南北朝文学(讲义)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宋代文学学元明清文1.诗歌①建安诗歌建安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之杰)1.诗歌②陶渊明与田园诗《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闲情赋》《归去来兮辞》“白璧微瑕,唯在《闲情》一赋”——萧统“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欧阳修1.诗歌③谢灵运与山水诗大小谢:(1)谢灵运、谢朓[tiǎo];(2)谢灵运、谢惠连“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2.辞赋①曹植——《洛神赋》②王粲——《登楼赋》③左思——《三都赋》3.小说①《搜神记》——古代志怪小说的最高成就(干宝搜集)《干将莫邪(gān jiāng mòyé)》、《董永》《吴王小女》、《李寄斩蛇》②《世说新语》——我国最早的文言志人小说集(刘义庆编撰)望梅止渴、七步成诗、咏絮之才、东床坦腹巩固练习1.写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千古名句,被鲁迅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的是()。
A.曹丕B.曹操C.曹植D.王粲2.山水诗派的开创者是()。
A.谢灵运B.陶渊明C.王维D.李白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作品是()。
A.《岳阳楼记》B.《桃花源记》C.《归去来兮辞》D.《归园田居》知识梳理中国文学之魏晋南北朝文学(笔记)【说在课前】这次是文学常识的第三节课。
幼儿翻到251页,小学在233页,中学在242页。
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宋代文学元明清文学【解析】本节课讲解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三部分内容,比较少。
【解析】魏晋南北朝文学包括诗歌、辞赋、小说,诗歌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发展为三个流派,首先讲解诗歌中的第一个流派建安诗歌。
1.诗歌①建安诗歌建安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空陈王,需软硬留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之杰)【解析】建安诗歌:建安是一个年号,是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的年号,他只是个傀儡,大权掌握在曹操的手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天子”就是汉献帝,这一时期诗歌特点慷慨、悲凉、刚健有力、渴望建功立业。
魏晋南北朝文学大纲

魏晋南北朝文学大纲魏晋南北朝文学可分为五大块1、建安、正始文学(动乱中文学的自觉)2、两晋文学(名士风流在文学上的反映)3、南北朝文学(艳丽新变在文学上的追求)4、南北朝乐府(吴楚风情与北方民族风习)5、志怪志人小说(搜奇记异与逸闻轶事)第一块:建安、正始文学这一部分主要掌握四个问题1、建安风骨的内涵和时代背景2、三曹、建安七子及蔡琰的主要作品与特色3、正始名士与竹林名士的基本特征和时代背景4、阮籍、嵇康的主要作品与特色一、建安风骨的内涵和时代背景1、建安风骨的内涵:建安风骨的内涵,实际上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特征。
风骨本指人的精神面貌、风采、骨相,这里用于文学。
《文心雕龙·风骨》云:“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虽然后人的理解有所不同,(见文学史第42页、49页22个注)但都是指建安文人政治热情的普遍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使其文学具有悲凉慷慨的情调、爽朗刚健的风格。
2、时代背景:东汉末年的动乱,使建安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但在这时代与个人的交汇点上,也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的共同追求。
政治的较为开放,写作比较自由,有时产生直抒胸臆,无所顾忌的作品。
二、三曹、建安七子及蔡琰的主要作品与特色1、三曹的主要作品与特色:A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
他的诗从内容到写作方法都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一脉相承。
有的反映汉末战乱和人民的苦难。
如《蒿里行》。
有的写其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如《度关山》、《短歌行》。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先存的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他既反映现实,又有很深的感慨,语言古朴率真,于悲凉之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
其文章多为章表诏令,不拘旧格。
如《让县自明本志令》。
B曹丕的诗主要分宴游诗、抒情言志之作、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三类。
最后一类体现了他的水平,最著名的是《燕歌行》,为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在七言诗发展史上有影响。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魏晋南北朝文学,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下迄隋朝建立(公元589年),前后约近四百年。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
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
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
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
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风采气骨兼备。
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乐府诗乃至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王桀、刘桢等“建安七子”竞逞才藻,各造新诗,都有鲜明的文学个性。
正始时期司马氏专权,政治险恶,作家陷入极度苦闷之中。
阮籍的《咏怀》诗,用比兴的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批判现实,形成了与建安文学不同的风貌。
嵇康则继承了从《诗经》到曹操的四言诗创作经验,用四言诗表现其高蹈独立的情怀,语言率直,能体现“清峻”的风格。
二、两晋诗坛两晋诗坛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状态。
两晋与东晋又各有特点,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艺术性强。
左思的《咏史》诗,主要是写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1)其中有的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及对豪右的蔑视,有的肯定寒士自身的价值,有的慨叹寒士生活的困顿。
《大学语文》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概况 五、南北朝诗歌
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 (今河南省太康县)人,是永明体诗的代表诗人, 也是齐梁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与谢灵运并称为 “二谢”,后代称他为“小谢”。谢朓最突出的 贡献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诗体的探索。在山 水诗方面,他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细致、清新的 特点,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 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在新诗体的探索方面,他 将永明声律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其诗音调和谐, 体现出圆美流转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概况 二、建安风骨与“三曹”
建安诗歌是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史上最为光辉夺目的一章。汉末的社会动乱 和思想的活跃,促使建安诗坛大放异彩。以曹操、曹丕、曹植和孔融、王粲、刘桢、 陈琳、阮瑀、徐干、应玚等“建安七子”为代表,诗人们描写社会动乱的现实,抒 发建功立业的抱负,形成了“慷慨任气”的时代风格。这就是后世称道的“建安风 骨”。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概况 五、南北朝诗歌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原籍上党 (今属山西),后迁居东海(南朝宋时治襄贲, 在今山东省苍山县南)。出身寒微,曾从事农耕。 后人将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 家”。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 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它以丰富的内容 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并且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 韵,同时可以自由换韵,为七言体诗的发展开拓 了宽广的道路。
乱世与乱世文学
二、乱世中的文学自觉
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是经过 三百多年才实现的。所谓的文学自觉有三个明显的标志: 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门类。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 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