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沈德潜《古诗源》:“子桓诗有文士气,一 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 情。”
王夫之《姜斋诗话》:“曹子建之于子桓, 有凡之隔,而人称子建,不知有子桓,俗论 大抵如此。
(一)诗歌 《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摇踵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4)注重文学与哲学的结合。
第一章 建安与正始文学
一、建安文学繁荣的社会原因
建安文学的时间段限,上起汉献帝元年(公 元196)下到魏明帝太和六年(公元233)指 汉末魏初的文学,共27年。 其主要作家大 都生活在汉献帝建安时期。
(一)儒学失去统治地位,思想意识的解 放。
谢灵运:“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奇才敏捷,安 有继之?”(李瀚《蒙求集注》)
明代张戎《岁寒堂诗话》“韩退之之文,曹子建 杜子美之诗,后世所以莫能及也。”
二、创作 曹植的诗歌创作,可以曹丕称帝为界,划 分前后两期。
前期诗歌,主要是抒写自己政治上的雄心 壮志和对建功立业的向往。代表作他的 《白马篇》。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 ——文学的自觉
“文学的自觉”是本时期文学的最主要 的特征。贯串整个魏晋南北朝,大约 经过三百年才实现。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 第一,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
➢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 区分,更重要的是有了对各种体裁的文体 辨析的意识。
魏晋南北朝文学

幻灯片1魏晋南北朝文学幻灯片2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起讫及分期:东魏→北齐汉魏北方十六国→北魏末蜀西晋西魏→北周建吴隋安南方东晋→宋→齐→梁→陈↓↓(196).........(约400年) (589)幻灯片3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196)开始,到隋文帝统一中国(589)结束,约400年的文学史。
建安文学正始文学西晋太康文学东晋文学南朝文学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幻灯片4二、影响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因素(一)乱世(二)门阀制度(三)玄学(四)佛教幻灯片5三、文学的自觉质而言之,就是对文学的本质有所认识,尤其是对文学的审美特质。
这里所说的文学指的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
文学自觉的标志首先是文学的独立。
其次是文体的细致区分。
再次则是强烈的审美追求。
幻灯片6四、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文学上一个新变的时期●2、文体发展幻灯片7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散文魏晋南北朝散文,在形式与题材上都走向了更广阔的境界。
政论、史传、记游、书信、章表、志铭等繁多体式,广泛地叙写着生活中各类题材。
幻灯片8两晋时期骈散兼俱李密《陈情表》情深意切。
陈寿《三国志》简明严整。
陆机、潘岳文尚骈俪,辞采飞扬。
葛洪《抱朴子》立论宏大。
王羲之《兰亭集序》发清幽玄妙之想,稚趣高情令人神往。
陶渊明《桃花源记》以轻笔淡墨,亦真亦幻地描绘一方“乐土”。
幻灯片9南北朝散文:南朝骈体文广泛流行,并辐射到各种体式,追求骈偶、词采、声律等形式美,也使散文艺术登上了纯艺术的殿堂,留下许多令人赏心悦目的佳作。
如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丘迟《与陈伯之书》、吴均《与朱元思书》、孔稚珪《北山移文》、陶弘景《答谢中书》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篇章。
幻灯片10北朝散文:受到骈体文的影响,出现了郦道元《水经注》和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那样的散体名作,亦是状物、写景、抒情的上乘之作,语言骈散兼行,行文流畅,风格清新优美。
幻灯片11●三国时期的散文:●具有形式自由的特征。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语言简练,清俊通脱。
魏晋南北朝文学

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这样评价鲍照的诗
歌:“发唱惊挺,操调 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
魂。”
第五节 南北朝文学
(三)永明体 永明是南朝齐武帝萧赜的年号,“永
明体”即这一时期形成的新诗体,特点是 讲究声律、对偶,注重诗歌艺术的形式美, 对近 体诗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永明体诗歌的代表作家有谢朓、沈约、 王融、萧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 合称竟陵八友。
第三节 太康文学
三、左思 今存诗仅14首,大多抒写怀 抱,抨击
权贵,多耿慨不平之音。左思诗作风骨刚 健,情调高亢,辞采壮丽,个性鲜 明,人 称“左思风力”,是对“建安风骨”的继 承和发扬,代表作《咏史》八首。
第四节 东晋文学
一、玄言诗 即以阐述玄学为主要内容的诗歌。这
些诗歌大多抽象枯燥,深微莫测, “理过 其辞,淡乎寡味”,艺术成就不高,代表 作家是孙绰、许询。
第二节 正始文学
正始文学的代表是“竹林七贤”,即阮籍、 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其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阮籍、嵇康 。
第三节 太康文学
太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也是西 晋文学发展最为繁荣兴盛的时期。
太康文人既没有建安志士的激昂慷慨, 也没有正始名士的激愤忧世,他们追求的 是气定神闲、雍容和缓的风度。在文学方 面,他们多崇尚文字的华美绮靡,诗尚雕 琢,文崇骈俪,注重形式技巧的锤炼。代 表作家有陆机、潘岳、左思。
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曹氏父子和建 安七子。
第一节 建安文学
建安风骨
“三曹”“七子” 在诗歌中反映了当 时的社会动荡、民生疾苦;他们哀叹人生 短暂、壮志难酬,也高扬建功立业、统 一 天下的政治理想,形成了建安诗歌所特有 的耿慨多气、慷慨悲凉、质朴刚健的风貌, 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 。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分类:
纵观魏晋南北朝四百年的历史,与两汉的大一统局面迥然不同。
剧烈的社会动荡,长期的南北对峙,士族制度的确立,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极为复杂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无疑会对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两期:第一期是魏和西晋;第二期是东晋和南北朝。
魏和西晋又可分为三段:建安文学、正始文学、太康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
(1)学术思想的多元化及以老庄为主体的玄学的风行,带来了文人思想观念的解放和个体人格精神的自觉,使文学从经学的附庸地位中挣脱出来,走向了广阔的天地.道家哲学的自然旨向和人格的自由精神,是文学自觉的最基本的思想源泉. (2)文学创作的文学性.在文学的创作心态中,淡化了文学的政治倾向和社会的功利目的性,强化了文学的本体性和文学的审美趋向.文学创作开始趋向于个性化和风格的多样化.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风格、形式,都显示了多姿多彩的特点.
(3)文学自觉最显着的标志是文学理论的自觉.而理论的自觉,又是在人的自觉和创作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就是这种理论自觉的产物.在文学本体论、创作论、体裁论、风格论等诸多方面,都有卓著的建树,又促进了文学创作的自觉和繁荣.。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品与特点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品与特点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作品1.建安七子:曹操《短歌行》、曹植《七步诗》、曹丕《典论·论文》、王粲《七哀诗》、徐干《中论》、阮璃《咏怀诗》、应玚《公宴诗》。
2.正始文学:何晏《景福殿赋》、夏侯玄《离合诗》、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向秀《思旧赋》。
3.两晋诗坛:陶渊明《归园田居》、谢灵运《山居赋》、鲍照《芜城赋》、庚信《哀江南赋》。
4.南北朝诗歌:北朝民歌《木兰辞》、庾信《哀江南赋》、南朝山水诗谢灵运、鲍照、谢朓、颜之推《颜氏家训》。
5.骈文:萧统《陶渊明集序》、萧纲《与朱异书》、江淹《恨赋》《别赋》、庾信《哀江南赋》。
6.小说:干宝《搜神记》、刘义庆《世说新语》、萧统《陶渊明集序》、萧纲《与朱异书》、江淹《恨赋》《别赋》、庾信《哀江南赋》。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1.文学创作风格的多样化:既有建安七子的豪放,又有正始文学的玄妙,还有两晋诗坛的婉约,以及南北朝诗歌的南北交融。
2.文学题材的广泛:涉及政治、历史、山水、田园、爱情、友情等多种题材。
3.文学形式的创新:骈文的兴起,标志着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4.文学理论的成熟:曹操的《典论·论文》、刘勰的《文心雕龙》等,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5.文学教育的普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成为士人必备的素养,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6.文学交流的促进: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交流,使南北文学相互借鉴,丰富了文学创作。
7.民间文学的兴起:北朝民歌《木兰辞》等,展现了民间文学的魅力。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具有丰富的代表作品和独特的特点,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为后世文学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问建安七子中,哪位作家的作品以豪放见长?解题方法:回顾建安七子的代表作品,分析作品风格,找出以豪放见长的作家。
答案:曹操。
2.习题:请问正始文学中,哪位作家的作品以玄妙见长?解题方法:回顾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品,分析作品风格,找出以玄妙见长的作家。
魏晋南北朝文学

建安文学
建安文学(汉献帝建安元年196—魏明帝太和 六年233)实际上包括了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 学,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周围集 中了王粲、刘桢等一批文学家。与两汉的儒生相比, 这是在动乱中成长的一代新人。既有政治理想和政 治抱负又有务实的精神、通脱的态度和应变的能力; 他们不再拘于儒学,表现出鲜明的个性。他们的创 作反映了动乱的时代。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 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 构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建安风骨” 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淫靡柔弱诗风 的一面旗帜。
魏晋南北朝的小说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又一个突出成就,是出现
了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 小说在这时已初具规模,奠定了中国小说的 基础,并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志怪小说和志人 小说。 志怪小说代表作《搜神记》 志人小说代表作《世说新语》
陶翁不知何处去?田园诗意无处觅
几千年农耕文明培养起来的,那种“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式的 自信和存在感,几乎完全被电视里宣传的那个时髦世界击垮 了。那个黑盒子日复一日地通过广告、娱乐明星、肥皂剧暗 示着,那种知足常乐、与世无争、勤俭节约……的生活世界 必须赶紧抛弃,生活在别处。勤劳致富,不能致富的勤劳是 愚昧的。如果既不穷,也没有富,仅仅是热爱劳动,热爱田 野,有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式的世界观,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那么就是朝着穷途末路狂奔了。乡村已经没有信心再肯定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式 的诗意世界。
东晋南北朝文学
西晋灭亡以后,在南方经历了东晋、宋、齐、 梁、陈这五个朝代,在北方经历了十六国和北朝许 多的变动,最后由北周平北齐,隋又取代北周并平 定了南方的陈而统一全国。这中间经历了从公元3 17年到589年,共272年的分裂。东晋南北 朝文学就是在这样一个南北分裂、战乱频仍、朝代 不断更迭的大背景下发展的。其中有的朝代比较长, 如东晋(317~420)历时103年;有的朝 代很短,如齐代(479~502)只有23年。
魏晋南北朝文学

建安文学和建安风骨
•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文学实际上包括公元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 196年到 年到200年的文学,这时期的文坛以曹氏父子 年的文学, 年到 年的文学 为中心,集中了孔融、陈琳等建安七子。 为中心,集中了孔融、陈琳等建安七子。 • 建安诗歌被称誉“建安风骨”。所谓风骨,乃是 建安诗歌被称誉“建安风骨” 所谓风骨, 指作品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 练刚健的特点。简言之,建安文学具有鲜明爽朗、 练刚健的特点。简言之,建安文学具有鲜明爽朗、 刚健有力的文风。 刚健有力的文风。
魏晋: 魏晋:注重容颜风姿的时代
《晋书》记载: 晋书》记载: “潘岳妙有姿容, 潘岳妙有姿容, 潘岳妙有姿容 好神情, 好神情,少时挟弹 出洛阳道, 出洛阳道,妇人遇 者,莫不连手共萦 之。”
《晋书》记载,“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 晋书》记载, 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 乱唾之,萎顿而返。 乱唾之,萎顿而返。” 世说新语》记载,阮籍“放浪佯狂” ““青白眼 青白眼” 《世说新语》记载,阮籍“放浪佯狂”,““青白眼”、“纵 酒”。 世说新语》记载,嵇康“刚肠疾恶,轻肆直言, 《世说新语》记载,嵇康“刚主——曹操 乱世霸主——曹操 ——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 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 也随章命题赋诗。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 也随章命题赋诗。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 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 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 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 有写景的《观沧海》 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 情的《龟虽寿》 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 在邺下,形成一个文学集团。 在邺下,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 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 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 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多元文化融合
这一时期的文学融合了不同地域、 民族的文化元素,为后世文学的 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借鉴。
情感表达与个性追
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注重个性 表达和情感抒发,对后世的诗歌、 散文等文学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承前启后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继承了先秦文学的优秀传统,又开启了唐宋文 学的先河,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
五言诗
总结词
五言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起的诗歌形式,以每句五个字、结构简单、语言质朴为特点。
详细描述
五言诗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摆脱了乐府民歌的影响,走向文人化的创作道路。其代表作 品有曹操的《观沧海》、曹植的《白马篇》等。五言诗在唐代发展达到了巅峰,成为了
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玄言诗
总结词
玄言诗是魏晋时期的一种诗歌形式,以阐释 老庄哲学、追求自然恬淡为特点。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 重要作家与作品 • 文学流派与风格 • 文学批评与理论 • 文学影响与地位
01
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起源与背景
社会背景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 文化变革。这一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并与道家、 法家等思想相互融合,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思想启迪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个体意识、人本思 想等,对东亚各国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产生了启发,推动了 东亚文化的进步。
风格借鉴
东亚各国的文学家在创作过程中,借鉴了两汉魏晋南北朝 文学的艺术手法和风格特点,丰富了本国文学的内涵和表 现力。
THANKS
感谢观看
详细描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文学
概论
从建安、正始、两晋、南北朝几个历史阶段,描述文学的嬗变,探讨其承上启下的特征。
第一章建安和正始文学
第一节建安文学繁荣的原因
从政治变化、思想解放、文学自身的呼唤诸方面探讨。
第二节曹操
一、对现实的反映
二、对乐府诗的贡献
第三节曹丕
一、文学主张
二、偏于阴柔的艺术风貌
三、《燕歌行》对七言诗的贡献
第四节曹植
一、悲剧人生
二、阳刚与阴柔兼备的艺术风格
第五节阮籍
一、“道似无情却有情”的人格特征
二、诗歌的深邃与迷离
三、散文的哲理探讨与批判精神
第六节嵇康
一、文化批判与峻烈的人格
二、诗歌所体现的诗化人生
三、散文的理性与非理性交杂的特征及峻烈的风格
第二章西晋文学
第一节傅玄和张华
一、傅玄的“力薄”
二、张华的“几云气少,儿女情多”
第二节陆机
一、作为“太康之英”所体现的唯美倾向
二、模古的得失
三、对生命的思考
第三节潘岳
主要介绍其有关掉亡的作品。
第四节左思
一、对咏史诗的开拓
二“风力”的特征
第五节刘琨与郭璞
一、刘琨与建安精神的承接关系
二、郭璞游仙诗的内涵
第三章陶渊明
第一节生平与人格
一、家世与生平
二、从济世弘道到诗化的人生
第二节丰富的文学世界
一、农耕生活
二、安贫乐道
三、委运随化
四、自然平淡的艺术风貌
五、独立于时代氛围的美学个性
第三节影响
一、逐渐提升的历史地位
三、艺术的影响
第四章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一节南朝乐府民歌
一、繁荣的原因
二、以男女恋情为主的内容和缠绵悱恻的风调
第二节北朝乐府民歌
一、文化背景
二、丰富的内容与格调
第一节南北朝民歌之比较
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比较
第五章山水诗的兴起
主要探讨兴起的原因,描述基本状况
第二节谢灵运
一、生平与人格
二、对山水诗的开拓
三、复杂的心理世界
四、精丽的艺术面貌
五、影响
第三节鲍照
一、才秀人微的身世
二、对门阀的抨击与抗争
三、对边塞生活的反映
四、崇高与卑琐
五、对七言诗的贡献
第四节谢脁与新体诗
一、新体诗产生的背景
三、谢脁的创作
1.“朝隐”主题
2.“情”与“理”的交融
第五节宫体诗
一、“宫体”的定义
二、“宫体”所体现的悖论
第六节江淹
一、模古的用心
二、对辞赋的贡献
第七节其他
主要介绍沈约、何逊、吴均、徐陵、阴铿等人
第六章北朝文学
第一节北地三才
介绍温子升、邢邵、魏收等人
第二节《水经注》和《洛阳伽蓝记》
一、《水经注》的文化意义和清空的风格
二、《洛阳伽蓝记》的历史内涵和俊丽秀逸的风格
第三节庾信和王褒
一、庚信
1.生平与创作的关系
2.前期的御用色彩和精丽文风
3.后期的思想和艺术境界方面的拓展
二、王褒
主要探讨其诗歌由前期的绮靡到后期的壮丽的转变第六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一节志怪小说
一、繁荣的原因
1.历史的铺垫
2.佛道的影响
3.娱悦意识的作用
二、内容
1.主要著作
2.批判性内涵
3.宗教迷信成份
第二节志人小说
一、繁荣的原因
1.史传文学的影响
2.清淡的作用
二、内容
1.主要著作
2.丰富的人格世界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小说的艺术风貌主要从叙事和人物塑两方面探讨第四节历史影响
参考书:
刘毓庆:《朦胧的文学》
胡国瑞:《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章培恒主编:《中国文学史》
曹道衡等:《南北朝文学史》
中国社科院文研所:《中国文学史》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