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脉络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5)文学评论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 学批评专论,。
陆机的《文赋》是一篇用骈体文写成的文 论著作,阐述了相当完整的创作论,它第 一次把创作动机、过程、方法、形式、技 巧等问题归入文学批评范畴。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体大思精的文 学理论巨著,是对前代文学理论的总结和 发展。
陈,历史上把这四个朝代称为南朝
一.政治状况
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 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
的称呼是庶族、寒门,他们之间的根本区 别不是基于官职的高下或财产的多寡,而 是基于宗族的血统。 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的局面
二 社会思想及文人心态
相对而言,这一时期的社会思想 显得自由活跃,各种学说同时并兴, 某些异端思想也得以流行,是继战国 “百家争鸣”以后,我国历史上又一 个思想解放的时代。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也是这一时期思想领域中重要 现象。
三 文学概况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点
1.文学的觉醒与独立
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 的一个门类。
文史分开,把文章区分为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
第二,对文学的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
曹丕把文章体裁分为四科八类,并且剖析了各自特点 和要求:“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二 社会思想及文人心态
建安时期,受经学思想影响,文人重新审视自我, 抒写人的感情、欲望和个性。
魏晋之际,环境险恶。士人为逃避祸端,开始从 老庄那里寻求精神寄托,他们喜好清谈,发言玄 远,正始玄学便是这一产物。他们推崇《老子》、 《庄子》和《周易》,并称之为“三玄”。他们 用玄学理论和清谈方式来讨论“名教”与“自然” 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曹操诗一、曹操生平文武并施、求贤若渴、力求建立功业的大气之才。

武:御军三十余年,伐黄巾、讨董卓、战二袁(袁绍与袁术)文:夜则思经传,昼则讲武策,读书于行军间,登高赋歌诗,形成了具有霸王之气的慷慨悲凉的独特诗风。

诗歌:《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散文:《让县自明本志令》1、英雄志意(1)英雄的志意与志向包括对人民疾苦的感动与关怀。

(2)英雄的志意与志向还有对时事的感动与关怀。

(3)英雄的志意与志向同样会有人生短暂、功业未就的苦闷与彷徨。

(4)英雄的志意与志向更有一种不甘老去、积极奋发的人生精神。

2、霸王野心3、诗人才情魏晋乐府有以下几种体裁:有楚歌体的,是继承楚辞的;有四言体的,是继承《诗经》的,有杂言体的,是继承民歌的;有五言体的,是新兴的体式。

曹操的乐府诗更多保留了杂言体和四言体的朴素诗风,其中四言体为其主要的诗歌体式。

曹操的乐府诗常常是以旧调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

《短歌行》1、主题:抒写了时光易逝、功业未就的苦闷和要求招纳贤才,帮助建功立业的意志。

2、讲析:(1)表达了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忧思。

(2)表达了渴望招纳贤才的忧思情绪。

(3)表示自己要待贤以礼的真诚心态。

(4)表达自己待贤以礼的决心。

3、艺术特点:(1)本诗修辞手法的层累使用:反问、意象、设问、化用诗句、比兴、比喻、典故、对仗等等。

(2)叙事、写景、说理、抒情相融合。

情因景生,理以事明,几种表达方式相得益彰。

(3)音韵铿锵有力,韵脚或八句一换,或四句一转,节奏错落有致。

(4)语言质朴、自然,素朴中见苍凉,体现了曹操诗清峻、通脱、慷慨悲凉的风格。

钟嵘在《诗品》中评价其“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曹植一、曹植生平(192—232年)1、曹彰、曹丕与曹植曹彰:少善射御,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

曹操评价他:“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曹彰:“丈夫以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狄戎,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2.曹植:戏剧化的人生:公元220年为分界:(1)早年生活优游王侯的身份地位:临淄侯。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史

庾信
• 王夫之《古诗评选》卷一:六代有心有血者,惟 子山而已。 • 全祖望在《鮚埼亭外编》卷三十三《题哀江南赋 后》:甚矣,庾信之无耻也。 • 陈沆《诗比兴笺》:令狐德棻撰《周书》,称子 山文浮放轻险,词赋罪人。第指其少年宫体,齐 名孝穆(徐陵)者耳。使其终处清朝,致身通显, 不过黼黻雍容,赓和绮艳,遇合虽极恩荣,文章 安能命世。而乃荆吴倾覆,关塞流离,国家俱亡, 身世如梦。冰蘖之阅既深,艳冶之情顿尽。
南北文风的交融 1.政治对峙与文化多元 2.南北文风交融的途径 • 书籍的流通(政府求书、政府献书、个人访书、战争掠 书等); • 使者往来(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除了战争时期外, 双方都有使节的往来,即使战争时期,有时也因为政治 的需要而互派使节。使节的往来,有时有具体的外交任 务,有时它只是一个例行的聘使而已。但不管使者的往 来存在着什么样的目的,使节总是承担着一定的文化使 者的角色作用。) • 僧道的播迁 • 人员的降附 • 户口的流动 • 边境互市与南北馈遗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小说”的出现
《庄子·外物》: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 蹲乎会稽,投竿东海,„„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 自制河以东,苍梧以北,莫不厌若鱼者。已而后世辁才 讽说之徒,皆惊而相告也。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 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成玄英疏:干,求也;县,高也。 夫修饰小行,矜持言说,以求高名令问者,必不能大通 于至道。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小说之名,昔者见于庄周之云 “饰小说以干县令”,然案其实际,乃谓琐屑之言,非 道术所在,与后来所谓小说者固不同。 • “小说”——琐言碎语 庄子“小说”与后世小说文体的价值论
北朝文学的发展
• 从《洛阳伽蓝记》卷二城东景宁寺所记中原士族 杨元慎和梁朝名将陈庆之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到 孝文帝的汉化实践,在文化方面的结果。 • 杨元慎:我魏膺箓受图,定鼎嵩洛,……移风易 俗之典,与五帝而并迹,礼乐宪章之盛,凌百王 而独高,岂卿(陈庆之)鱼鳖之徒慕义来朝,饮 我池水,啄我稻粱,…… • 陈庆之:自晋宋之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 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 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 能传。……北人安可不重?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魏晋南北朝文学,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下迄隋朝建立(公元589年),前后约近四百年。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

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

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

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

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风采气骨兼备。

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乐府诗乃至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王桀、刘桢等“建安七子”竞逞才藻,各造新诗,都有鲜明的文学个性。

正始时期司马氏专权,政治险恶,作家陷入极度苦闷之中。

阮籍的《咏怀》诗,用比兴的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批判现实,形成了与建安文学不同的风貌。

嵇康则继承了从《诗经》到曹操的四言诗创作经验,用四言诗表现其高蹈独立的情怀,语言率直,能体现“清峻”的风格。

二、两晋诗坛两晋诗坛上承建安、正始,下启南朝,呈现出一种过渡的状态。

两晋与东晋又各有特点,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艺术性强。

左思的《咏史》诗,主要是写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1)其中有的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及对豪右的蔑视,有的肯定寒士自身的价值,有的慨叹寒士生活的困顿。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基本轨迹(以诗 歌为轴心)
汉末及曹魏时期:(1)建安文学; (2)正始文学 西晋时期:(1)太康文学;(2)永嘉文学 东晋时期:(1)志怪小说;(2)玄言诗; (3)陶渊明田园文学 南朝时期:(1)宋之元嘉体(山水诗); (2)齐之永明体(新体诗); (3)梁陈之宫体(徐庾体); (4)文学理论总结期; (5)志人小说;(6)南朝民歌 北朝时期:(1)北方本土文学; (2)南北融合的文学;(3)北朝民歌
(2)魏晋至两宋时期文学(又分魏晋南北朝 文学、隋唐文学、五代两宋文学三个阶段),此 为中国古代文学的自觉期和鼎盛期。此一时期文 人有着较高的地位和一定的独立发展的空间,文 学的地位也大大提高,诗、词的兴盛并发展到臻 于极致的美的境界标志着文人主体精神的充分张 扬,审美上论结构的恢张、气势的博大虽已无法 与先秦两汉文学相提并论,但词采之美、体式之 纯、性情之真、韵味之厚却是它独具的魅力。概 言之其主流可称之为‚文人雅士的美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的总体趋势是从庙堂到雅士再 到民间,从贴近政治教化到贴近文人个性精神 再到贴近世俗人生;其特点是调越唱越低,路 越走越广。 从中国古代文学三个时期九个阶段的总体 框架来看,魏晋南北朝文学处于一个十分重要 的位臵。它是第一时期与第二时期的转折点, 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它是第二时期中的 第一阶段,即唐代文学的前奏。也就是说,没 有它开创的方向及其在创作和理论上的探索、 积淀,就没有唐代文学特别是唐诗的鼎盛和辉 煌。
小结:汉末至南北朝这近四百年的历史,总的 特点及其对文学产生的影响表现在:(1)政局 动荡,长期分裂,呈现出‚你方唱罢我登场‛ 的混乱局面,这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时代,与 诸侯纷争的战国时期亦不相同,这种动荡不安 的时代不仅直接危及不少文人的生命,而且深 刻地影响到他们的心态和价值观;(2)中心南 移,政分南北,文化发展的南北差异显得异常 突出,文风亦出现南北之分;(3)民族冲突与 民族融合并存,而且长期分裂的政治格局为外 来文化(佛教)的接收、渗透提供了契机,文 化发展由此出现多元化趋势,这一时期文学天 空的丰富多彩是多元文化滋养的结果。

汉魏六朝文学概述

汉魏六朝文学概述

汉魏六朝文学概述自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完成南北统一,其间约800年,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由强大统一的中央集权到分裂对抗、地方割据的变化,文学也逐步摆脱了哲学、史学附庸的地位,开始独立地发展。

这一时期的前400年,特别是西汉时期,社会政治稳定、经济迅速发展,国力空前强大。

于是,规模宏大,铺陈扬厉,“润色鸿业”的辞赋创作,成为一时的风气。

同时,各种文体的散文和文人五言诗也渐次发展起来。

后400年中,陆续出现群雄逐鹿、王室内乱、异族入侵、南北对峙、争战不息的混乱局面。

社会的动荡、政治的黑暗、民生的艰难,对封建统治以及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人们开始摆脱经学的束缚,对宇宙和人生进行哲学的思考,对生命本质、个人感受、审美趣味更为关怀,于是文学的形式和技巧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文学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代。

为了具体了解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脉络,我们分两部分来进行介绍。

一、两汉文学在两汉文学中,汉赋是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

它由楚辞演化而来,经过了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等几个发展阶段。

早期汉赋的内容多以批判现实、抒发个人愤懑感情为主,形式上带有楚辞的句法特点,代表作有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等。

西汉中期,从枚乘的《七发》开始,赋的内容向“体物”的方向转变,主要描写京都、宫室、苑囿、畋猎等事物,形成辞藻华丽、想象丰富、专事铺陈、讲究排偶的宏篇巨制。

至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描述楚王云梦和天子上林游猎的盛况,使汉大赋的铺彩摛文达到了顶峰。

此后,跟进者络绎不绝。

如扬雄的《甘泉赋》、《羽猎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等,都洋洋洒洒,蔚为壮观。

赋的作者可能意在讽喻,但实际上只能起到“劝百讽一”的效果。

东汉中期以后,虽然汉大赋创作仍然不衰,但开始出现了抒情小赋,张衡《思玄赋》、王粲《登楼赋》等就是优秀的代表。

西汉前期的散文,总体上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实用性质,内容或是总结秦王朝覆灭的教训,或是为新王朝提供统治的良策。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发展历程从曹操到李后主,时间跨度近800年:汉献帝刘协初平元年( 190,袁绍率关东义师讨董,曹操为诸侯之一)—宋太宗赵匡胤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国除,南唐后主李煜被毒死)。

一、寒士之不平与士族之优游1.门阀士族的产生为了压制贵族,造成绝对王权,先秦时期君主们都提拔了不少自由平民和低级贵族参加到官僚政府机构。

春秋、战国之际,“竹帛下庶人”(章太炎《检论订孔》上),列国诸侯更是大力提拔“士”作为官僚机构的骨干,世卿自此而坠。

两汉的所谓布衣卿相,也是这种情况下的产物。

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致身通显。

他们不但授徒讲学,门生弟子千万,形成一种利益集团和社会力量;而且子孙往往绍继家学,也必然造成累世公卿的情况。

大家族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等在东汉时就已经逐渐出现了。

过去‚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古代仕宦人家自序功状而树立在门外的柱子。

《玉篇·門部》:“在左曰阀,在右曰阅。

”后来又叫棂星门。

与明清时期贵宦人家的功德牌坊功能相似。

)(《后汉书·章帝纪》建初元年(76)诏),自东汉后期开始‚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仲长统《昌言》),‚贡荐则必阀阅为前‛(王符《潜夫论·交际篇》),‚以族举德,以位为贤‛(《潜夫论·论荣篇》)了。

曹魏初期,实行九品官人法,州郡大小中正皆由当地著姓士族担任,九品的定评,自然操纵在他们的手中,于是官品的升降,大都凭借“世资”,久而久之,更造成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晋书·文苑王沈传》),‚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卿,无仕进之路‛(《二十二史札记》)的情况。

所以,曹魏以后,世族势力更加发展。

如颍川荀氏、颍川陈氏、东海王氏、河东裴氏均在魏晋南北朝为世“冠冕”。

后来琅邪王氏、陈郡谢氏,俱为江左“盛门”。

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自北朝至隋唐,也是“衣冠”连绵不绝,累世富贵。

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脉络

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脉络
建安文学强调个性解放和情感自由, 反对虚伪的礼教束缚,对后世文学产 生了深远影响。
正始文学
01
正始文学以嵇康、阮籍为代表, 其作品以玄言诗为主,风格高远 、清丽脱俗,表达了对自然和宇 宙的感悟。
02
正始文学强调个体内在的精神世 界,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越,对 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太康文学
太康文学以陆机、潘岳为代表,其作品以辞藻华丽、意境深远著称,内容多描写 宫廷生活和士人情感。
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脉络
• 魏晋文学的起源与背景 • 魏晋文学的主要流派 • 南北朝文学的交流与融合 •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与贡献 •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代表人物与作品 •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

01
魏晋文学的起源与背景
魏晋时期的社会环境
社会动荡不安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 频繁,政权更迭,人们生活困苦, 这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和背景。
其他代表人物与作品
鲍照
鲍照是南朝时期的杰出文学家,他的 作品以乐府诗为主,风格豪放豁达, 表达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江淹
江淹是南朝时期的杰出文学家,他的 作品以抒情诗为主,语言优美,情感 真挚,表达了对人生和自然的热爱与 感慨。
06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趋势
03
文学风格独特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们的文学风格各具特色,如曹操的豪放、曹植的
婉约、王羲之的清新等,这些风格的形成标志着文学创作逐渐走向成熟。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未来展望
深入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
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未来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研究将更加细致和深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特点和价 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一、南北朝民歌——杏花烟雨江南 塞马秋风冀北
(一)南朝民歌 南朝乐府民歌产生的背景:经济背景;时代风尚; 统治者的有意采集与提倡。 《吴歌》:艳丽柔弱,多表现挚热缠绵的情态 《西曲》:多写水边旅人思归的别情,表现船户、贾客生活的尤其多。风格比吴歌 真率、开阔。 《神弦曲》:江南(建业附近)民间弦歌以娱神的祭歌。 《杂曲歌辞》:长篇抒情诗《西州曲》是南朝民歌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篇,与北朝民歌 的《木兰辞》相辉映。 南朝民歌的特点:内容上,南朝民歌大都是情歌,且多作女子口吻,基调是哀怨、缠绵的. 形式上,一是体制短小,多是五言四句,它的出现为绝句奠定了基础; 二是语言的清新自然。三是双关语的广泛运用。 (二)北朝民歌 内容:反映战争生活,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映人民疾苦;反映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反 映爱情生活。 北朝民歌在艺术形式上的特点:语言质朴无华,表情爽直坦率,风格豪放刚健,是名副其实的 悲壮激越的军乐战歌。 北朝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要数《木兰诗》,它和《孔雀东南飞》同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 璧”。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



曹丕的《典论· 论文》 陆机的《文赋》全书用骈体写成,共五十篇,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总论(第一至五篇);第二部分:文体论(第六 至二十五篇) ;第三部分:创作论(第二十六至四十四 篇) ;第四部分:批评论(第四十五至四十九篇) 。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 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 诗论篇》的文学理 论专著。 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诗专著。

六、山水诗——庄老告退 山水方滋
(一)山水诗产生的文化背景:江南经济的发展 ;玄言诗本身的铺垫; 山水绘画及理论的产生; 五言诗的成熟以及江南民歌中描写自然景 物的艺术经验。 (二)谢灵运及其山水诗: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山水诗的 特点是:注重景物的形象描绘,把自然山水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加以表 现;谢灵运山水诗的结构多为:叙事——写景——抒情说理的模式,写 景多按游览顺序,采用移步换形法将沿途所见景物收入诗中;谢灵运山 水诗工于锤炼字句,铺排对偶,一些佳句显示了他工于摹画的高超本领 和在艺术技巧方面的创造。 (三)陶、谢诗风比较:从写意到摹象;.语言从质朴到新巧。
七、鲍照的创新 ——俊逸畅朗的七言歌行

元嘉三大家:鲍照、谢灵运、颜延之。 鲍照的山水诗以五言古诗为主,在风格上以深秀幽奇、严整厚重为主要 特点。 鲍照的最大成就是对七言歌行的创新。 首先,从诗歌的思想内容与情调来看,鲍照以寒士的身份抒发了贫寒之 士的强烈呼声,表现为昂扬激越之情、慷慨不平之气和难以抑制的怨愤。 其次,从诗歌的艺术形式、表现技巧以及风格特征等方面来看,鲍照模 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 自创格调,而且还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诗风俊 逸畅朗、气势淋漓。他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并且变逐句 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还可以自由换韵,从而为七言体诗的发展开拓了 宽广的道路。
九、宫体诗——秾丽淫靡伤轻艳
(一)宫体诗的形成:萧纲为太子时,常与文人墨客在东宫相互唱和,其 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求词藻 靡丽,时称“宫体”。 (二)宫体诗的特点:声韵、格律在永明体的基础上踵事增华,要求更为 精致; 风格由永明体的轻绮而变本加厉为秾丽,下者则流 入淫靡; 内容较之永明体时期更加狭窄,以艳情、咏物为 多,也有不少吟风月、狎池苑的作品。
十、集大成者庾信——暮年诗赋动江关
(一)、南北文风的交融:南方清绮,北方质朴、刚健。 南北交流的途径有:南北书籍的流通; 双方人才的流徙与迁转; 南北方使者的互聘。 (二)、庾信的诗歌成就: 前期创作的七言诗中的一些作品如《乌夜啼》、《秋夜望单飞雁》、《代人 伤往二首》等,从句法、章法、对仗等看,也可看作是唐人七律、七绝的先驱。 后期作品中最突出的内容是乡关之思,而在艺术风貌上,他将南朝讲究声色、 长于骈偶用典的技巧用来描写雄壮肃杀的战பைடு நூலகம்气氛,萧疏开阔的北方景色,浑朴质 实的边地生活,从而将南北文风融合起来,形成了刚健豪放、苍凉悲壮的风格。 庾信是一位集南北朝诗歌之大成、对南北文风的融合作出贡献的诗人,同时也 是一个对唐代诗歌产生了直接影响的诗人。杜甫说:“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 动 江关。”又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庾肩吾、庾信父子与徐摛、徐陵父子的诗文风格上都以绮艳著称,因而号称为 “徐庾体”。
三、太康诗风——儿女情多 风云气少
代表人物:三张”指张载、张协、张亢; “二陆”指陆机、陆 云; “两潘”指潘岳、潘尼;“一左”指左思。 太康诗风: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太康诗人的努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拟古,二是追求形式的 工巧和文辞华丽,表现出繁缛的诗风 :语言趋向华丽藻饰;描 写趋向繁复;句式趋向骈偶。 总体繁缛的太康诗风中,左思的咏史诗却是一个特例。他的诗 表现了寒士的不平与抗争,在借古讽今中,体现了左思风力。
二、正始之音——嵇志清峻 阮旨遥深
竹林七贤:阮籍、稽康、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七人。 正始文学特点: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 嵇康:诗歌以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 生观为主要内容。 阮籍:代表作是82首《咏怀诗》。这些诗非一时一地所作,阮 籍在《咏怀诗》中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开创了中 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
八、永明体——古体诗向格律诗的演变


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齐梁时出现的讲究声律与对偶,不同于古体诗 的一种诗体。将“四声八病”运用于诗歌创作,务求作到“一简之内, 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声律与对偶的融合,就形成了具有 格律的新体诗。由于这种新体诗产生于齐的永明年间(483—493),故 称永明体。这是古体诗向格律诗演变的一次关键性的转折,为律诗的成 熟奠定了基础。 二谢:谢灵运为“大谢”,谢朓为“小谢” 阴铿、何逊
四、玄言诗——理过其辞 淡乎寡味
(一)玄言诗产生的背景:偏暗的生活环境;士人的清谈之风; 佛教的流行和玄释合流;诗酒人生的生活追求。 (二)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孙绰和许询。 (三)东晋玄言诗的特点和影响:玄言诗或直叙老庄哲理,或以佛理入 诗,语言枯燥,内容玄虚,淡乎寡味, 缺乏形象。对后世的影响相当深远,如 谢灵运的山水诗,白居易诸人的说理 诗,宋明理学家之诗,都或多或少受其 熏染。 (四)玄言诗的变体——游仙诗:郭璞《游仙诗》 (五)玄谈风下的兰亭雅集 :《兰亭集》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的诗歌 魏晋南北朝小说 南北朝时期骈文、辞赋与散文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的诗歌
一、建安风骨——悯时忧乱 慷慨悲凉
建安风骨 :汉末建安时期及此后魏初的10余年间,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 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炀、刘桢)和蔡琰等,继承 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 形成了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创作高潮,后人习惯上称这个时期的诗歌风格为“建 安风骨”。 建安文学在思想内容上体现了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 建安诗歌的艺术特征:现实性与抒情性;悲剧性;、通俗性;五言为主且五言成就 最高,为五言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建安时期代表诗人及作品:曹操《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曹丕《燕歌行》;曹植《白马篇》、《七哀诗》、《远游篇》; 王粲——七子之冠冕:《七哀诗》:杜少陵《无家别》《垂老别》 诸篇之祖。
五、田园诗——豪华落尽见真淳
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他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上第一个田 园诗人。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 为两大类:一类是田园诗,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 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如《归园田居》其一,有的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 如《归园田居》其三。一类是咏怀诗,围绕着出仕与归隐这个中心,表现自己不 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如《饮酒》、《拟古》、《杂诗》。 陶诗的艺术特色:清新自然的笔法;细腻会心的描写; 简净质朴的语言;情、景、理交融的艺术境界。 元代诗人元好问在《论诗绝句》里评价陶诗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 淳。”苏轼在《与苏辙书》中更进一步将陶诗的特点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 腴”。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小说
一、小说的诞生与发展——街谈巷语 道听途说 小说是指一种文体,它是用散文的形式来表现叙事性的内容,以人物塑造 为中心,通过虚构的故事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魏晋南北朝小说的特点:(1)从小说创作观念来看,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 还是出于直录,不论是志怪还是志人,作者只是故事的记录者,因而主观 上还没有虚构的观念。(2)篇幅比较短小,情节比较简单,只是粗陈梗概。 二、《搜神记》等志怪小说——张皇鬼神 称道灵异 干宝《搜神记》 三、《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玄远冷隽 事简瑰奇 刘义庆 《世说新语》
第三节、南北朝时期骈文、辞赋与散文
一、骈文——四字密而不促 六字格而非缓 骈文的特点:讲究对偶,并且在句式上多用四六句式,所以又称为“四六文”,骈四俪六是骈 文 在句式上最基本的特点; 语言上,骈文讲究平仄,注重声调的谐美; 讲究用典和词藻的华丽,因此,可以说骈文实际上是一种诗化的散文。 二、辞赋——体小情微辞向骈 (1)与两汉的辞赋创作相比,这一时期赋的题材范围有了很大的扩展,抒情、说理、叙 事、登临、伤别等内容,无一不可入赋; (2)赋的抒情性大大加强,而在体制上则趋于短小,长篇巨制的大赋的数量逐渐减少, 因此,抒情小开的创作成为这一时期辞赋创作的一大特征; (3)由于受到骈文的影响,这一时期的辞赋在句式上逐渐骈化,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赋 体,即骈赋。 三、散文——科技文学两奇葩 北魏人郦道元的《水经注》 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