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概况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文学PPT课件

魏晋南北朝文学PPT课件

1)开创了田园诗的新的艺术境界。在陶 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第一次 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 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
2)平淡自然,语言朴素而含蕴丰美。
3)融理于景、融理于情。如“此中有真 意,欲辩已忘言。”就涉及到玄学中言 意之辩的命题。
.
24
南朝文学
南朝始自宋武帝刘裕取代东晋,包括宋、 齐、梁、陈四小朝。
.
30
3 鲍照
字明远,出身寒微,曾任临海王刘子顼 参军,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 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
鲍照的一生是不断向门阀制度抗争而最 终失败的一生。他的人生欲望极其强烈, 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行乐、 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认为自 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
.
31
鲍照的诗用词警醒,色泽浓郁,节奏奔 放,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感情 冲动、激荡和紧张,造成一种前所未有 的、富于刺激性的总观。如其乐府诗 《拟行路难》:
字叔达,与齐帝室同宗,后起兵篡夺帝 位,建国号梁,为梁武帝。爱好民歌, 所作大多为乐府诗。其《江南弄》被追 溯为词的起源。
游戏五湖采莲归,发花田叶芳袭衣,为 君艳歌世所希。世所希,有如玉,江南 弄,采莲曲。
.
42
2 萧统
字德施,梁武帝长子。30岁去世,谥号 “昭明”。主持编撰《文选》,是我国 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
在思想方面,南渡后,士人们为了在心 理上逃避惨痛的现实,普遍将热情灌注 于哲学领域,玄学开始盛行。文学成了 玄学的牺牲,变得枯燥无味。在诗坛上 出现了用抽象语言来谈论哲理的玄言诗。
.
20
1陶渊明的生平简介
2 陶渊明诗文的思想内涵
陶渊明在其作品中表达了对“自然”社 会的向往,这种“自然”社会是他把儒 家虚构的纯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宣 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成一体的产 物。这些在他的《桃花源记》、《归去 来兮辞》和大量田园诗中都有显著的表 现。

魏晋南北朝文学.ppt

魏晋南北朝文学.ppt
门阀制度是两汉到隋唐最显著的选拔官员 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 被少数姓氏家族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其仕 途的影响要远大于本身的才能。直到唐代,门 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 科举制度所取代。
三、思想文化特点
1、玄学兴起 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 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 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外部环境
一、时代特点:分裂与战乱
魏指三国曹魏。由于曹魏受汉室禅让,在三 国及后世被肯定为中原王朝,而蜀、吴为该时代 的附属割据王国,所以魏为正统,可称魏朝。而 晋主要指三国亡后,由司马氏所建的西晋与后来 割据南方的东晋(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 代),南北朝指晋朝正式灭亡后,南北对峙形成 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北方则 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直到统一中 国南北方后,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才算结束。
3、道教兴盛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中国的传统宗教,是一 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 要宗旨是追求得道成仙、济世救人。
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 但直到汉朝之后才有教团产生,其个别派系为 奉老子为道德天尊,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 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
现在学术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 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 道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 以“道”作为最高信仰。
(3)文学赏析
A、隐约跌宕的情感表达方式
忧(人生短暂;功业未就;贤才不得) 乐(得贤;安天下;) B、引用《诗经》成句,古朴庄重 C、运用比兴,形象生动,含蓄蕴藉
美国心理学家家 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 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 所提出“需求层次理论”

魏晋南北朝文学PowerPoint 演示文稿

魏晋南北朝文学PowerPoint 演示文稿
23
《蒿里行》的特点
万民之主的忧生叹世之心 舍我其谁的胸襟气魄 开阔的视野和深沉的情感 以叙事为主的表现方式
24
曹操《存恤令》
自顷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 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 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 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 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
25
《苦寒行》(237)
• 越名教而任自然
11
文学的独立:文笔之分
《文心雕龙》:“无韵者笔也,有韵者 文也。”——形式 《典论·论文》:“诗赋欲丽”——风格 《文赋》:“诗缘情而绮靡”——功能 萧纲《诫当阳公大心书》:“立身之道 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 荡。”——审美
12
文学的自觉:文学批评的成熟
曹丕《典论·论文》 陆机《文赋》 钟嵘《诗品》 刘勰《文心雕龙》
6
人情的张扬
对人生的善感 —— “仆本恨人”
忧生叹世:对社会 叹逝哀残:对生命 恨别怀远:对人生
真情而率性 清醒的理性态度
7
人生之善感
曹操《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 朝露,去日苦多。” 曹植《箜篌引》:“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 流。……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 陶渊明《饮酒》 :“一生能复几?倏如流电 惊。”“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 鬓边早已白。” 张华《七哀诗》:“哀人易感伤,触物增悲心。” 江淹《恨赋》:“仆本恨人,心惊不已。”
记叙汉末史实和个人经历。如《蒿里行》 (选234)《苦寒行》(237) 抒写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如《步出夏门 行》第一章《观沧海》(238);《短歌行》 (235) 游仙诗。清醒理性的积极态度
22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课件

第三节 其他建安诗人 P155
单选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第三节 其他建安诗人 P156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简答
第三节 其他建安诗人 P156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悲愤诗 蔡琰
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 乖隔,不忍与之辞。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 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 回疑。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 观者皆嘘唏,行路亦呜咽。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第二节 刚健诗人左思与刘琨
二、刘琨 P168
单选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课后练习
1、史称“少负壮志,有纵横之才,善交胜己,而颇浮夸”的诗人是( )
A.左思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2、名词解释: “左思风力”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答案
1、B 2、C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第三节 其他建安诗人 P153
单选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第三节 其他建安诗人 P153
燕歌行二首·其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魏晋南北朝文学课件(定稿)

魏晋南北朝文学课件(定稿)



二、太康诗风“繁缛”的特征
(1)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 (2)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 (3)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第二节 左思与刘琨


一、左思《咏史》诗
1、左思《咏史》诗的渊源与特征 2、左思《咏史》诗的内容 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 3、左思《咏史》诗的评价和影响 锺嵘《诗品》卷一:‚晋记室左思诗, 其源出于公干,文典以怨,
第一节 时代特征、哲学思想与文艺思潮
一、时代特征 (一)社会特征:乱世
文人心态
普遍感受到生命脆弱,命 运多舛,祸福无常
文学主题
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 逸主题
文学风貌
或梗概多气,或隐约曲折, 或绮丽华靡
(二)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又称士族(世族)门阀制度。 士族或世族,指高门大族 陈寅恪先生《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所谓士族者,其初并不专用其先代高 官厚禄为其唯一之表徵,而实以家学及 礼法等标异于其他诸姓。‛‚夫士族之 特点既在其门风之优美,不同于凡庶, 而优美之门风实基于学业之因袭。‛ 文学现象:以世家大族为中心的 文学家族或文学集团 文人心理:强调宗族观念和伦理关系 文学主题:寒士不平,炫耀门第、 追叙祖德
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故粗明大意,略其幽旨也。‛
严羽《沧浪诗话》:‚黄初之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 古,有建安风骨。‛
第二章



两晋诗坛
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一、太康诗风
指以陆、潘为代表的两晋诗风。他们以才华 自负、驰骋文思,在诗歌方面,重视拟古, 追求形式技巧,形成了与汉魏古诗不同的艺 术风貌——繁缛。
第三,四言、五言皆擅长
二、曹丕

魏晋南北朝文学课件

魏晋南北朝文学课件

3、鲍照: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 籍上党,后迁于东海。
“元嘉三大家” “家世贫贱”,“负锸下农”(《谢秣陵令
表》)
刘义庆 鲍参军 《鲍参军集》。
鲍照的诗歌分成五言古体和乐府体二大类。
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发唱惊挺, 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魄。亦犹五色 之有红、紫,八音之有郑、卫。斯鲍照之遗 烈也。”
2、曹丕:
(187—226)字子桓 诗歌:游子思乡、思妇怀远之情 语言通俗流畅,感情委婉细致,清丽浅显 形式多样,四、五、六、七、杂言都有 《燕歌行》: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
散文:《与吴质书》 《典论·论文》: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 篇专门性的论著
3、曹植: (1)生平: 曹植(192—232)字子建 “建安之杰” “绣虎”
散文:《大人先生传》 铺排 辞采 对偶 单行散句交错其间
2、嵇康: 嵇康(223—262)字叔夜,谯郡铚人
。嵇中散 《嵇中散集》
“龙章凤姿”
《三国志》注引《魏氏春秋》:“康所著文论 六七万言,皆为世所玩咏。”
《声无哀乐论》、《管蔡论》、《难自然好 学论》
《与山巨源绝交书》
影响:
南朝:隐士 唐:陶诗影响所及,范围不是很大 宋:陶渊明开始受到普遍一致的推崇 苏轼:“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
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与苏辙书》)
第五章 南朝诗文与民歌
一、刘宋诗文
《文心雕龙·明诗》: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
,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 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 力以追新。
《美女篇》《吁嗟篇》《赠白马王彪》

魏晋南北朝文学课件

魏晋南北朝文学课件

曹植《与杨得祖书》
世人之著述,不能无病,仆尝好讥弹其
文,有不善者,应时改定。昔丁敬礼尝 作文,使仆润饰之。仆自以才不能过 昔人,辞不为也…盖有南威之容,乃可 以论于淑媛,有龙渊之利,乃可以议于 断割,刘季绪才不逮于作者,而好诋诃 文章,倚摭利病。
王粲《神女赋》
婉约绮媚,举动多宜。 谢灵运江妃赋姿非定容,服无常度,两宜欢 嚬,俱适华素。 梁简文帝鸳鸯赋亦有佳丽自女神 , 宜羞宜 笑复宜嚬。 苏轼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 , 淡状浓抹总相 宜。 周邦彦玉楼春浅颦轻笑百般宜。 《西厢记》我见他宜嗔宜喜春风面。
佛教的传入对汉文化的贡献
促进了哲学的思辨 促成书籍的印行 促进了地理学的发展 促进了古体诗向律体诗的转变以
及唐代古文运动的兴起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特征
汉代以前:寓巧于拙,寓美于朴 汉末建安西晋
称 自东晋起 :新奇纤巧 ,绮靡软媚
:情文并茂,文质相
建安诗歌的特点
情文并茂,文质相称 《宋书》谢灵运传论:至于建安,曹氏基命, 二祖陈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纬文,以文被 质。钟嵘《诗品》体被文质。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观其诗文,雅好慷慨, 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 梗概而多气也。 黄侃《诗品讲疏》文采缤纷而不离闾里歌 谣之质。
曹操给文学史带来的最大变化
勇敢地冲破了当时文人不写作民 歌的惯例,将无名氏写作的乐府民 歌这种市民的诗歌形式采纳为知 识分子的诗歌形式。
曹操诗歌内容
1具有市民特点的感情:却东门行戎马不解 鞍,铠甲不离旁。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苦寒行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 取薪,斧冰持作糜。代市民歌咏理想社会: 对酒时吏不呼门…三年耕有九年储…斑 白不负戴…路无拾遗之私,耄耋皆得以寿 终。 2充满具有文人特点的新构想:步出厦门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魏晋南北朝文学》课件

《魏晋南北朝文学》课件

嵇康
竹林七贤之一,他的作 品以文笔犀利、思想敏 锐著称,代表作有《与 山巨源绝交书》等。
向秀
竹林七贤之一,他的作 品以文笔优美、思想深 邃著称,代表作有《思 旧赋》等。
谢灵运、陶渊明等南朝文学家
谢灵运
南朝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 作品以辞藻华丽、意境深远著称 ,代表作有《登池上楼》等。
陶渊明
南朝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的 作品以思想深邃、文笔朴素著称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等。
04
魏晋南北朝的著名文学家及其作品
三曹
曹操
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文学家,他的诗文风格质朴, 感情真挚,内容多反映社会矛盾 和民生疾苦。
曹丕
曹操之子,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 家,他的作品以辞藻华丽、情感 细腻著称,代表作有《燕歌行》 等。
曹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曹操之侄,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 家,他的作品以思想深邃、文笔 优美著称,代表作有《洛神赋》 等。
06
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 影响
对唐诗的影响
01
魏晋南北朝文学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提供了 丰富的艺术手法和题材。
02
魏晋南北朝诗人如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山水诗, 为唐诗中的山水诗派提供了灵感。
03
魏晋南北朝的五言诗和乐府民歌对唐诗的形式和风 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宋词的影响
01
02
魏晋文学
建安文学
总结词
慷慨悲凉,气韵沉雄
详细描述
建安文学以曹操、曹丕、曹植为核心,作品多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 难,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风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
代表人物
曹操、曹丕、曹植
代表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
• (1)文学风尚与主题 鲁迅先生《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 系》、《汉文学史纲要》以及计划撰写的中国 文学史的有关章目,对中古文学风尚作了深入 的阐释和准确的概括。他用“药、酒、女、佛” 四个字来概括魏晋六朝文学现象。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从而形成 了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 补偿的放达。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 地形成了一些共同的主题,这就是:生死主题、 游仙主题和隐逸主题。
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概况
魏晋南北朝年代表
三 国 晋 南 朝
魏 蜀汉 吴 西晋 东晋 宋 齐 梁 陈 北魏 220-265年 221-263年 222-280年 265-316 317-420 420-479 479-502 502-557 557-589 386-534 534-550 洛阳 成都 建业 洛阳 建康 建康 建康 建康 建康 平城 邺 河南洛阳 四川成都 江苏南京 河南洛阳 江苏南京 江苏南京 江苏南京 江苏南京 江苏南京 山西大同 河北临漳 魏文帝曹丕 汉昭烈帝刘备 吴大帝孙权 晋武帝司马炎 晋元帝司马睿 宋武帝刘裕 齐高帝萧道成 梁武帝萧衍 陈武帝陈霸先 魏道武帝拓跋珪 魏孝静帝元善见
《文选》——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选录先秦到梁代共130人的作品,另 有古乐府三首和《古诗十九首》。编 排方法是先按文体分为赋、诗、骚、 七、诏、册、令、教等37大类,然后 在一些大类下按题材分若干小类。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点
• 1.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 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 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 的区分,尤其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 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有了自觉的追 求。

• • • •

(2)文学题材的新变 玄言诗 山水田园文学 山水田园文学继玄言诗而兴起,标志 着中国古典诗歌从题材到风格都有了重大 的突破,是中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大事。 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 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 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 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文学发展历程
建安、正始文学: 三曹 建安七子——建安风骨 嵇康、阮籍——竹林七贤——正始之音 两晋文学:西晋: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太康诗风 东晋:玄言诗 陶渊明 南北朝文学:宋:谢灵运 鲍照与七言乐府 齐梁:沈约、谢朓、王融——“永明体” 萧氏——“宫体诗” 庾信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起讫及分期:
4、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
• • (1)诗歌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 起来。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 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 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 础。 (2)文 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3)赋 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
2、文学理论建立完整体系
《文心雕龙》——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 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贡献:①论述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规律。 外部原因——“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将文学的变化与社会的风俗、政治的兴衰联系起 来。内部规律——“通”和“变”:继承和创新 两方面交互作用。 ②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形成 了创作论。——“神思”、“体性”、“风骨”、 “定势”、“情采”、“隐秀”等,涉及形象思 维、艺术想象、艺术风格、艺术构思等许多问题。
• 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 • 从社会思想来说,魏晋南北朝是中 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相对而 言,这一时期的社会思想显得自由活跃, 各种学说同时并兴,某些异端思想也得 以流行,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我 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
二、文学发展特征 1、文学自觉 ①作家有了明确的创作意识,文学的抒 情性更加突出。 ②文学体裁有了细致的区分,对体制、 风格有明确的认识。 ③发现新的审美对象,开掘新的文学题 材。 ④语言美与新的文学体式 。 ⑤作家独特风格的形成。
东魏→北齐 汉 魏 北方十六国→北魏 末 蜀 西晋 西魏→北周 建 吴 隋 安 南方东晋 →宋→齐→梁→陈 ↓ ↓ (196)„„„(约400年)„„„„„„„„(589)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196)开始, 到隋文帝统一中国(589)结束,约400年的文学 史。
• (3)文学的宫廷化
• 晋宋以后,文学的士族化,更兼有了宫 廷化的特色。文人从广阔的社会生活退缩回贵 族的、宫廷的狭小圈子,放纵感观于世俗的享 乐,又陶醉于家族门第的光环,迷恋于个人情 感的玩味,沉溺于贵族文化的雕琢。当时作家 的吟咏性情,侧重于月露风云、闺房衽rèn席, “宫体”之号,由斯而起。
3、文学的士族化、家族化和宫廷化
• • • • • (1)文学的士族化 士族因之拥有世袭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因而, 自然造成了士族对文化的特权。魏晋南北朝的大多数作 家都出生于世家大族。 西晋的左思和此后东晋的郭璞pú、刘宋时的鲍bào 照,是魏晋南北朝庶族文学的卓越代表。 (2)文学的家族化 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yǔ与阮藉、嵇康 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 (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 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 瞻、谢晦、谢曜yào、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 纲、萧绎yì。
北 朝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535-556
550-577 557-581
长安
邺 长安
陕西西安
河北临漳 陕西西安
魏文帝元宝炬
齐文宣帝高洋 周孝闵帝宇文觉
一、文学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 1、乱世文学与文人命运 2、门阀制度
3、玄学与文学
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 • 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 的称呼是庶族、寒门,他们之间的根本区 别不是基于官职的高下或财产的多寡,而 是基于宗族的血统。 • 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的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