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第16课白发的期盼节选永不消逝的歌声课时跟踪检测苏教版

合集下载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14白发的期盼(节选)教案苏教版必修4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14白发的期盼(节选)教案苏教版必修4
5.写作技巧指导:分析诗歌中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
1.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对诗歌美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2.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文化内涵,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力。
-使用图标、图片等元素,增加板书的趣味性。
8.板书结构:
-教学内容标题:《白发的期盼》(节选)。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板书艺术性和趣味性。
-板书结构。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白发的期盼》这首诗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
a.诗句内涵丰富,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b.诗歌中的古代文化背景知识,如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需要适度讲解。
c.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具体诗句分析,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理解《白发的期盼》的诗意、诗句解析、诗人生平背景。
-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3.教学重点:
-诗歌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白发的期盼》的诗意、诗句解析、诗人生平背景。
-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4.教学难点:
-《白发的期盼》的诗意、诗句解析、诗人生平背景。
-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5.教学过程:
-在线工具:教师可以利用在线工具,如、谷歌等搜索引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方便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第16课白发的期盼节选永不消逝的歌声教学案苏教版必修4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第16课白发的期盼节选永不消逝的歌声教学案苏教版必修4

第16课白发的期盼(节选)永不消逝的歌声作者简介(一)背景链接《白发的期盼(节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化之一是传统大家庭模式的改变。

到外地求学、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父母在,不远游”已经变成了千里万里之外通过电话嘘寒问暖。

老年人需要亲情的慰藉,做儿女的却于奔忙之中鲜有顾及。

如何解决传统的传承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是不是一定要以牺牲老年人对亲情的需求为代价?年轻人在精神的独立和现实的忙碌之外还能为白发爹娘做些什么?这就是《白发的期盼》的创作动机。

《永不消逝的歌声》有“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于1996年3月14日在军区总医院因病逝世。

享年83岁。

作者以前访问过他,并于4月24日播出,以此来纪念这位伟大的音乐家。

(二)常识整理1.人物专访“人物专访”是以交谈和问答的方式同采访对象进行交流的专门访问,是一种深层次的专题性的新闻报道方式。

采访对象可以是社会名流、权威人士,也可以是新闻人物。

采访内容有的侧重观点采访,有的侧重信息采访,有的侧重个性采访。

采访问话应注意四个方面:(1)提问前要了解对方;(2)必须有明确的意图和目的;(3)问题要准确具体;(4)问题要简洁口语化。

2.广播稿广播稿是为广播需要而准备的文稿。

广播新闻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听觉优先和简短的特点,决定了广播稿应该具备以下特点:一是通俗口语化,明白易懂。

二是结构简洁明了。

受时间的限制,广播稿要注意干脆利索。

三是生动活泼。

写法、语言要富于变化,避免单调乏味;要侧重具体事例,少用抽象议论。

四是主题单一集中。

五是音调和谐,讲究抑扬顿挫,悦耳动听。

(一)读准字音Ⅰ.单音字(1)赡.养(shàn)(2)拎.着(līn)(3)空巢.(cháo) (4)惶.恐(huánɡ)(5)融洽.(qià) (6)脍.炙人口(kuài)(7)恪.守(kè) (8)镌.刻(juān)(9)病榻.(tà)Ⅱ.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累⎩⎪⎨⎪⎧ 拖累.(lěi )累.赘(léi )劳累.(lèi ) (2)圈⎩⎪⎨⎪⎧花圈.(quān )圈.养(juàn ) (3)着⎩⎪⎨⎪⎧ 执着.(zhuó)着.急(zháo )着.数(zhāo ) (4)埋⎩⎪⎨⎪⎧埋.没(mái )埋.怨(mán ) 2.语境辨析法 (1)他对待工作绝不马虎,谈起线路管内设备的质量、病害频发处.(chù)所及处.(chǔ)理最佳方法,他如数家珍。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第16课 白发的期盼(节选)永不消逝的歌声课时跟踪检测 苏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第16课 白发的期盼(节选)永不消逝的歌声课时跟踪检测 苏教版必修4

白发的期盼(节选)永不消逝的歌声一、语言表达专练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一根细细的电话线隔山跨海,能________得了父母的期盼和儿女的责任吗?②为让更多消费者可以________分辨饮用水水质,国际健康饮用水产业发展会、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等单位每年联合发布“中国优水地图”。

③近日沈阳万家一家三代人________老保姆的故事感人至深,广被传送,他们之间的真情互动,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阵拂面的清风。

A.承载简洁赡养B.负载简洁抚养C.承载简捷赡养D.负载简捷抚养解析:选C ①句意是电话线对亲情和责任的承受装载,该用“承载”。

②句意是分辨方法简便快捷,该用“简捷”。

③句意是后辈在物质上和精神上供给老保姆生活所需,该用“赡养”。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清明,多愁善感又意趣缠绵,因而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

B.在荷兰足球历史上,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范”姓球员或教练,如教练范加尔,球员范­巴斯滕、范德萨、范尼斯特鲁伊等。

C.日前,石狮某漂染厂老板侯某到石狮公安局报案,称漂染厂仓库内1万余米成品布不胫而...走.。

D.连绵起伏的香蕉林映衬着70多栋整齐划一的别墅,绿树环绕的乡村美景,让人情不自禁....地称赞。

解析:选C C项,“不胫而走”意为没有腿也能跑,形容传布迅速。

此处句意是成品布丢失,该用“不翼而飞”。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要想通过取得更高的成就来获得幸福往往难以如愿,因为人们总是和自己身份相当的人进行比较来决定自己是否幸福。

B.“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欲避世遁俗,又因不忘国运民生终未归隐山林,正是这两句诗的真实写照。

C.多年实践中证明:选票上候选人名单按姓氏笔画为序,既简便易行,又可以避免人为造成候选人获选机会不平等的情况。

D.专家们认为,在世界经济依然存在不确定性的严峻形势下,中国经济尽管增长有所放缓,并面临下行压力,但依然对全球经济的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1-2022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教版课件:4.3 倾 听 白发的期盼(节选)(共39张PPT)

2021-2022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教版课件:4.3 倾  听 白发的期盼(节选)(共39张PPT)

“精神赡养”的重要性
青年 家庭观念淡薄,没形成 进一步强调“精神赡养”的
人 认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重要性
续表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每课一法
【目标二】品味语言,分析文章的技巧 1.本文括号中有很多相当于戏剧中的“舞台说明”性质的文字, 它们在文中有何作用? 提示展示生活环境,描绘孤独画面,突出精神赡养的必要性,增强 感召力,又贴近生活,使谈话更轻松、自然。 2.插入《常回家看看》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提示前文谈老年人孤独,后文谈年轻人大都不“常回家看看”。 插入歌词起转折、过渡作用。唱出老人心声,衬托孤独;引出关注 话题,深化主旨。
倾听
白发的期 盼(节选)
满江红 思家
郑燮 我梦扬州,便想到扬州梦我。 第一是隋堤绿柳,不堪烟锁。 潮打三更瓜步月,雨荒十里红 桥火。更红鲜冷淡不成圆,樱 桃颗。 何日向,江村躲;何 日上,江楼卧。有诗人某某,酒 人个个。花径不无新点缀,沙 鸥颇有闲功课。将白头供作
折腰人,将毋左。
[赏析]此词抒写了对扬州的怀念,也透露 了对仕宦生活的厌倦。上片着意描写扬州的 风景名胜,令人神往。下片抒写对重返扬州的 生活展望。全词平易浅近而内涵丰富,感情真 挚,颇具特色。 口语化而又典雅的文字的塑造,往往需要一定 的雅醉。这样,在醒醉之中方能一吐快绪。性 情自然而生,笔下文字在情感的催促下静静流 露。
2.写汉字
词语 易错字 词语 易错字
严 jùn 峻 jùn 工 竣 shàn 养 赡
zhān 仰 瞻
空巢 cháo kē 臼 窠 遗憾 hàn 震撼 hàn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3.解词语 (1)天伦之乐:家庭中亲人团聚的快乐。
(2)父母在,不远游:出自《论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意思是:“父母在世,做子女的不应该抛下父母远行。”

精选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第16课白发的期盼节选永不消逝的歌声教学案苏教版必修4

精选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第16课白发的期盼节选永不消逝的歌声教学案苏教版必修4

第16课白发的期盼(节选)永不消逝的歌声作者简介(一)背景链接《白发的期盼(节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化之一是传统大家庭模式的改变。

到外地求学、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父母在,不远游”已经变成了千里万里之外通过电话嘘寒问暖。

老年人需要亲情的慰藉,做儿女的却于奔忙之中鲜有顾及。

如何解决传统的传承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是不是一定要以牺牲老年人对亲情的需求为代价?年轻人在精神的独立和现实的忙碌之外还能为白发爹娘做些什么?这就是《白发的期盼》的创作动机。

《永不消逝的歌声》有“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于1996年3月14日在军区总医院因病逝世。

享年83岁。

作者以前访问过他,并于4月24日播出,以此来纪念这位伟大的音乐家。

(二)常识整理1.人物专访“人物专访”是以交谈和问答的方式同采访对象进行交流的专门访问,是一种深层次的专题性的新闻报道方式。

采访对象可以是社会名流、权威人士,也可以是新闻人物。

采访内容有的侧重观点采访,有的侧重信息采访,有的侧重个性采访。

采访问话应注意四个方面:(1)提问前要了解对方;(2)必须有明确的意图和目的;(3)问题要准确具体;(4)问题要简洁口语化。

2.广播稿广播稿是为广播需要而准备的文稿。

广播新闻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听觉优先和简短的特点,决定了广播稿应该具备以下特点:一是通俗口语化,明白易懂。

二是结构简洁明了。

受时间的限制,广播稿要注意干脆利索。

三是生动活泼。

写法、语言要富于变化,避免单调乏味;要侧重具体事例,少用抽象议论。

四是主题单一集中。

五是音调和谐,讲究抑扬顿挫,悦耳动听。

(一)读准字音Ⅰ.单音字(1)赡.养(shàn)(2)拎.着(līn)(3)空巢.(cháo) (4)惶.恐(huánɡ)(5)融洽.(qià) (6)脍.炙人口(kuài)(7)恪.守(kè) (8)镌.刻(juān)(9)病榻.(tà)Ⅱ.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累⎩⎪⎨⎪⎧拖累.(lěi )累.赘(léi )劳累.(lèi )(2)圈⎩⎪⎨⎪⎧花圈.(quān )圈.养(juàn )(3)着⎩⎪⎨⎪⎧执着.(zhuó)着.急(zháo )着.数(zhāo )(4)埋⎩⎪⎨⎪⎧埋.没(mái )埋.怨(mán )2.语境辨析法(1)他对待工作绝不马虎,谈起线路管内设备的质量、病害频发处.(chù)所及处.(chǔ)理最佳方法,他如数家珍。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学设计(浙江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学设计(浙江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白发的期盼(节选)》教学设计(浙江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白发的期盼(节选)》,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白发的期盼(节选)》是一篇描写母亲对儿子深深思念的散文。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母亲的白发和期盼,展现了亲情的伟大和无私。

2.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主题和结构,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3 教学难点:感受母亲的期盼和对儿子的深深思念,理解亲情的伟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家人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题和结构,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3 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3.4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白发的期盼(节选)》5.2 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3 教学参考资料:相关文章、论文、教案等,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参考。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师准备:提前熟悉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主题和结构,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6.2 学生准备: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朗读法:让学生多次朗读课文,通过声音的传递,感受母亲的期盼和对儿子的深深思念。

7.2 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苏教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必修4课下能力提升十六 白发的期盼(节选) 永不消逝的歌声

苏教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必修4课下能力提升十六 白发的期盼(节选) 永不消逝的歌声

课下能力提升(十六)白发的期盼(节选)永不消逝的歌声(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执着.(zhuó)舀.水(yǎo)嘈.杂(cáo) 风靡.世界(mǐ)B.恪.守(kè) 打鼾.(hān)瞬.间(shùn) 唧.唧喳喳(jī)C.怀揣.(chuāi) 摄.像(shè) 关键.(jiàn) 厚积薄.发(bó)D.泥泞.(nìnɡ) 难熬.(áo) 怠.慢(dài) 脍.炙人口(huì)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严峻轮番针砭时弊天伦之乐B.憧憬趋势相题并论耳熟能祥C.聚合依赖沧海桑田无影无踪D.遗憾惶恐迎刃而解融会贯通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张藜生前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包括《我和我的祖国》《亚洲雄风》《山不转水转》《篱笆墙的影子》等。

②刘诗诗在熟悉的镜头面前,优雅从容,一颦一笑都恰如其分....。

③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即将进入实施阶段,各种各样的“小道消息”也不胫而走....。

④连日来,一对夫妻被邻居杀害的案件在十里八村被传得纷纷扬扬....。

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组织网络名人走进国家博物馆,通过耳熟能详....、感同身受,进而向社会传递出更加理性的声音。

⑥未来韩国现代和北京现代将会厚积薄发....继续努力,成长一定还会遇到很多波折,这就是市场竞争。

A.②④⑤B.①②⑤C.②④⑥D.①③⑥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曹文轩在获安徒生奖后,有人撰文指出他将女性塑造成“纯洁、温柔、善良”,是服务于男性欲望,是典型的“男性中心视角”。

B.魏则西走了,但医疗骗子并不会主动淡出江湖。

如何不让下一个“魏则西”重蹈覆辙,是政府部门面临的重大课题。

C.TCL集团此前陷入并购低谷后,布局上游面板业务,其旗下华星光电已是全球第五大液晶电视面板厂商,最终在逆境中实现了千亿跨越。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4单元-白发的期盼(节选)、永不消逝的歌声课件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4单元-白发的期盼(节选)、永不消逝的歌声课件
1.赡养·抚养 两者都有“在生活方面提供物质、生活费用等”的含义。 从意义上:“赡养”指供给生活所需,特指子女对父母在物质上和生活上 进行帮助。“抚养”指爱护并教养。 从侧重点上:“赡养”侧重“供养”,“抚养”侧重“教养”。 从使用对象上:“赡养”只用于晚辈对长辈,“抚养”一般用于长对幼。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新颁布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子女应定期看望或问候父母,其立 法的理论基础是“精神________(赡养/抚养)”。有些无儿女的家庭就想办法 ________(赡养/抚养)孤儿,为防老作准备。陈战的父母遇难后,他们兄弟俩就由 一对六十多岁的夫妇来抚养。
家庭观念淡薄,对“精神赡 人认识上的误区,进一步强调
养”根本没形成认识 呼吁“精神赡养”的重要性
三、阅读课文《永不消逝的歌声》开头至“和中国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回答下面的问题。
4.文章开头第一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作者用优美的文字和音乐共同构筑了一个情景:在一支熟悉的 乐曲声中,目送一位令人尊敬的民间音乐家渐渐远去,一下子使听众陷入一种 既悲伤而又肃然起敬的情感之中。利用情景设置悬念,并为倾听下文做了情感 铺垫。
“精神赡养”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是说,承担赡养责任的下一代应该充分 关注并用很好的方式去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另一层是说,能否尽到“精神赡 养”责任的关键是要看老人是否具有持续的完好的精神状态。
2.插入《常回家看看》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答案】 前边的交谈说明了很多老年人很孤独,下文则谈年轻人大都不 “常回家看看”,在交谈过程中是一个转折和过渡;歌词唱出了老年人的心声, 衬出老年人的孤独;引出了下面的话题,说明现实生活中连“常回家看看”这 并不高的要求都满足不了,深化了文章主旨。
(2)毕业前夕,我们五个要好的同学相约漂流大峡谷,共享天.伦.之.乐.。( ) 理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年高中语文第四专题第16课白发的期盼节选永不消逝的歌声课时跟踪检测苏教版一、语言表达专练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一根细细的电话线隔山跨海,能________得了父母的期盼和儿女的责任吗?②为让更多消费者可以________分辨饮用水水质,国际健康饮用水产业发展会、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等单位每年联合发布“中国优水地图”。

③近日沈阳万家一家三代人________老保姆的故事感人至深,广被传送,他们之间的真情互动,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阵拂面的清风。

A.承载简洁赡养B.负载简洁抚养C.承载简捷赡养D.负载简捷抚养解析:选C ①句意是电话线对亲情和责任的承受装载,该用“承载”。

②句意是分辨方法简便快捷,该用“简捷”。

③句意是后辈在物质上和精神上供给老保姆生活所需,该用“赡养”。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清明,多愁善感又意趣缠绵,因而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

B.在荷兰足球历史上,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范”姓球员或教练,如教练范加尔,球员范­巴斯滕、范德萨、范尼斯特鲁伊等。

C.日前,石狮某漂染厂老板侯某到石狮公安局报案,称漂染厂仓库内1万余米成品布不胫而走....。

D.连绵起伏的香蕉林映衬着70多栋整齐划一的别墅,绿树环绕的乡村美景,让人情不自禁....地称赞。

解析:选C C项,“不胫而走”意为没有腿也能跑,形容传布迅速。

此处句意是成品布丢失,该用“不翼而飞”。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要想通过取得更高的成就来获得幸福往往难以如愿,因为人们总是和自己身份相当的人进行比较来决定自己是否幸福。

B.“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欲避世遁俗,又因不忘国运民生终未归隐山林,正是这两句诗的真实写照。

C.多年实践中证明:选票上候选人名单按姓氏笔画为序,既简便易行,又可以避免人为造成候选人获选机会不平等的情况。

D.专家们认为,在世界经济依然存在不确定性的严峻形势下,中国经济尽管增长有所放缓,并面临下行压力,但依然对全球经济的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解析:选D A项,成分残缺,在“和”后面应该加个“与”。

B项,主客颠倒,应是“这两句诗”是“苏东坡……终未归隐山林”的“写照”。

C项,句式杂糅,“按姓氏笔画为序”应为“按姓氏笔画顺序”或“以姓氏笔画为序”。

4.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1.5亿,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正因如此,老年人跌倒控制干预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①愿不愿意向跌倒的老人伸出援手,是道德问题②按通常30%的发生率估算,每年有4 000多万老人至少发生1次跌倒③为了保障老人的生命和健康,二者都需要肯定的回答④知不知道怎样向跌倒的老人正确施救,则是技术问题⑤见危不救,可能导致老人伤残或死亡⑥救助不当,也可能帮了倒忙,甚至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A.②⑥①③④⑤B.②⑤⑥①④③C.⑤②⑥③①④D.⑤⑥②④③①解析:选B 先按照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将⑤⑥、①④排在一起,再根据②句与首句中数字的直接关系,可知应将②排在首位,再根据③句所述的“二者都需要肯定的回答”确定“二者”指的是“伸出援手”和“正确施救”。

5.下面是某毕业学生在教师节前夕给老师发来的短信,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恩师无恙,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

曾经我是您的高足,现在学生也没让恩师失望!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以后还请恩师继续斧正我的不足,如有事需要学生效劳,我当鼎力相助!(1)将改为;(2)将改为;(3)将改为;(4)将改为。

参考答案:(1)“垂念”(改为)“常念”或“思念”。

垂念:称别人对自己的关心挂念。

(2)“高足”(改为)“得意门生”或“优秀学生”。

高足:敬辞,尊称别人的学生。

(3)“斧正”(改为)“指出”。

斧正:敬辞,请人修改自己的文章。

(4)“鼎力”(改为)“大力”或“全力”。

鼎力:感谢别人帮助之大,敬辞。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网络文学时常因跟风、雷同、抄袭、低级趣味、过度商业化等问题遭到诟病。

目前,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网络文学批评范式,__①__。

在追逐网络文学繁荣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同时也需要__②__,来承担文化传播使命。

近年来,中国作家协会等机构已经在网络文学产业发展、作家队伍培养、从业人员培训等方面做了一定探索。

网络文学的发展给网络作家带来了巨大的收益,__③__,也令许多网络作家感到头疼。

对于通过网盘传播侵权作品、实施侵权盗版等行为,国家相关部门也正出台法律法规加以管制和惩处。

答:①②③参考答案:①以推动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②有担当的网络文学从业者③但随之而来的侵权盗版问题二、阅读理解专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

①记者肖英:在八十二年的人生历程中,您曾有过多次选择,我想知道,您是怎么寻找生活方向的?王洛宾:我是在北京长大的。

因为从小爱唱歌,中学毕业后,我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

大学毕业后,我想去法国留学,然后回来报效祖国。

然而,在那个年代,这种想法太抽象,是很难实现的。

冥冥之中,一个声音召唤着我。

几经辗转,我终于来到了大西北,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步。

走过青海的高原,新疆的戈壁,我终于发现,那里的民歌很美,我非常喜欢。

渐渐地,这种喜欢不再是简单的爱好,而成为一种嗜好。

在忘情地享受这种美的同时,我极力地想把这种美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

这时,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②记者:在漫长的创作积累过程中,您想过拥有辉煌吗?王洛宾:少林寺有一个故事,一个小和尚想学武艺,可师傅让他先学用脑袋开门、关门。

几年后,小和尚对师傅说:“我该学武艺了吧?”师傅说:“你已经学成了。

”小和尚不信,于是与师兄弟们比武,用脑袋一撞,把他们撞出去几丈远……所以,不要妄想一下子做很大的事情。

辉煌很抽象,一个人如果想二十年堆起一座喜马拉雅山,那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也就会很痛苦。

③记者:从事艺术的人,大都喜爱用浪漫的情怀表现生活,但是,大西北的现实并不浪漫,是什么信念支持您走过这几十年的岁月?王洛宾:到大西北的时候,我已是中年。

一天,走在新疆戈壁滩上,一块五六丈高的大石头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石头上刻着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岩石也是由一粒粒细沙结成的。

”这是一句哈萨克谚语,这句谚语极大地鼓舞了我。

即使我一天只写一个音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下来我还能完成三百六十五个音符。

我就是一粒细沙,只要不倒下去,慢慢积攒总会变成岩石。

④记者:音乐能给人带来很多的快乐,然而对于您,音乐带来更多的是坎坷与磨难,为什么您始终没有放弃音乐创作?王洛宾:我一生坎坷是因为音乐造成的,曾经,我想到过死。

然而,也是音乐在最痛苦时救了我。

所以,我并不抱怨。

人,如果只会从一个角度看问题,那就很容易钻牛角尖。

历经磨难,我学会了多方面看问题。

这就好比下一场大雨,如果别人身上都是干的,只有我全身湿透,那我可能就活不下去了。

恰恰相反,那时候,所有人身上都是湿的,我也许湿得厉害些。

况且,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

⑤记者:作为一个“民歌大王”,您是怎样看待近年来我国通俗音乐的流行的?王洛宾:无论任何音乐,都应该是对自己民族语言的美化。

对于一个人来说,民族语言是最具体、最生动,也是最庄严的。

前些天,达坂城雕塑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塑成之后请我去剪彩、题字。

我是这样写的:“世界上的朋友都会唱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到新疆来看才知道,达坂城的姑娘不仅辫子长而且心地最善良。

”剪彩仪式上,达坂城“封”我为“荣誉市民”。

7.在第①节访谈中,王洛宾说“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那么“生活的方向”指什么?答:参考答案:把大西北的民歌美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这种美。

8.王洛宾引用小和尚的故事的用意是什么?答:参考答案:说明辉煌存在于持续不断地努力中。

9.第③④两节访谈中,记者的发问方式有什么特点?这样发问的目的是什么?答:参考答案:其特点是将王洛宾与一般人(常人)做比较,目的是试图了解被访者不同于常人之处。

10.“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蕴含了什么道理?答:参考答案:运用比喻,意思是在困境中也能够看到好的一面,借此表达了应“多方面看问题”的道理。

11.从全文看,王洛宾将一生奉献给民歌创作的原因有哪些?答:参考答案:①青年时代喜爱音乐艺术并接受了专业训练。

②西北民歌的强烈吸引与创作冲动。

③挫折中感受到音乐是心灵的抚慰。

④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它是民族语言的美化。

⑤中年时代受到哈萨克谚语的启示。

28165 6E05 清W20659 50B3 傳^D27718 6C46 汆25486 638E 掎20744 5108 儈32268 7E0C 縌}24762 60BA 悺 39497 9A49 驉29589 7395 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