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肌肉功能锻炼对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康复的 影响

合集下载

盆底神经肌肉刺激治疗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评价

盆底神经肌肉刺激治疗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评价

盆底神经肌肉刺激治疗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评价摘要目的对产后出现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运用盆底神经肌肉刺激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方法120例产后42 d时出现压力性尿失禁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对照组治愈率为20.00%,总有效率为73.33%,观察组治愈率为70.00%,总有效率为9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产后压力性尿失禁产妇运用刺激盆底神经肌肉的方法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无副作用,治疗方法操作简便,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盆底神经肌肉刺激;产后压力性尿失禁;临床疗效尿失禁(UI)可分为很多种,现今医学界统一的类型有以下5种,分别为急迫性、压力性、充溢性、混合型以及尿道括约肌功能结构异常型[1]。

其中最多见的为压力性尿失禁(SUI),产后约33.3%的产妇出现SUI。

压力性尿失禁主要是指咳嗽、打喷嚏、大笑以及运动过程中突然增加负压引起尿液不自主的流出现象,临床上比较多见[2]。

本院选择2012年8月~2013年8月间诊治的120例产后42 d时出现压力性尿失禁产妇,对刺激盆底神经肌肉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2012年8月~2013年8月本院诊治120例产后42 d时出现压力性尿失禁产妇,所有产妇孕前均未见有尿失禁情况,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25.6±5.1)岁;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

两组患者年龄、文化程度、体质量指数、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娩次数以及流产次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入选标准[3] 本文所选的产妇对本次研究均在知情同意下进行,妊娠前未见有尿失禁情况,均未见有泌尿生殖系统结石、肿瘤以及畸形等器质性病变,产后恶露已经排净,未见有心律失常情况,未见有体内金属移植物等情况。

1. 3 排除标准妊娠前有尿失禁情况,妊娠高血压疾病以及HELLP综合征等严重妊娠期并发症,产后恶露量多,产后抑郁症,急性妇科炎症发作期以及分娩前曾进行过康复治疗者。

盆底肌肉功能锻炼治疗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分析

盆底肌肉功能锻炼治疗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分析

盆底肌肉功能锻炼治疗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盆底肌肉功能锻炼治疗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sui)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中轻度sui女性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产后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盆底肌肉功能锻炼治疗。

结果结束治疗后,观察组的痊愈率为35.3%,治疗总有效率为96.1%;对照组的痊愈率为3.9%,治疗总有效率为70.6%。

两组比较,观察组的痊愈率以及治疗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1.2方法1.2.1对照组本组患者均进行集中健康教育,主要内容为分娩对于盆底功能的影响、分娩后发生sui的原因、预防、病情以及盆底肌锻炼的重要性。

1.2.2观察组本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盆底肌肉功能锻炼治疗,在患者的阴道中插入重量适宜的个人专用的盆底康复器(阴道哑铃),使阴道哑铃有自阴道中滑出的倾向,使患者产生有力的感觉反馈,从而促进患者的绕阴道哑铃体收缩其盆底肌来维持阴道哑铃。

治疗中可逐渐增加阴道哑铃的重量,有利于增强患者静息肌肉的强度,2次/d,10min/次,连续治疗12周。

同时配合kegel功能训练,患者取常规仰卧位,屈曲双下肢进行肛门紧缩以及放松训练,并在吸气时用力收缩肛门,并保持5-10s,在呼气时尽量放松,间隔时间在5-10s左右,然后重复上述动作,快速收缩10次,持续作15-20min,3次/d,连续进行12周。

上述两种方法交替进行。

1.3疗效评价治愈:各项症状及体征均完全改善;显效:患者的病情积分减少了70%以上;有效:患者的病情积分减少了30%以上;无效:患者的病情积分减少了30%以下。

以治愈、显效和有效总比例为治疗总有效率。

3讨论sui多见于成年妇女,经产妇的发病率较高,虽不会危及患者的生命,但大部分患者难以启齿,且症状严重时将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还可导致患者产生孤独、精神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盆底肌训练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及应用价值

盆底肌训练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及应用价值

盆底肌训练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及应用价值发布时间:2021-11-12T07:12:47.755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1年25期作者:谢金娜[导读] 目的:评价盆底肌训练对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分析应用价值。

谢金娜贵港市妇幼保健院广西贵港 537100 摘要:目的:评价盆底肌训练对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分析应用价值。

方法:将本院2019年7月-2021年7月治疗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中遴选80例进行全面评价,应用随机分组法分成对照组、试验组,分别纳入40例。

对照组采取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实验组采取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盆底肌训练,比较各组临床疗效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研究数据比较,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较高,膀胱残余尿量、漏尿次数、漏尿量均显著较低,组间各项指标均有明显差异,P<0.05。

结论:予以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肌训练具有理想效果,可明显改善疾病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盆底肌训练;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疗效;应用价值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发生率较高,主要症状为情绪激动、咳嗽、打喷嚏、咳嗽时腹部压力升高并出现不可自控的尿液渗漏情况,造成这一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妊娠及分娩期间神经、骨盆肌肉、结缔组织等过度伸拉,导致盆底肌受到损伤[1]。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对于患者生活质量存在严重影响,通过实施盆底肌训练疗法,能够增强盆底肌肉收缩,可有效提高控尿能力,减少漏尿情况。

本研究进行对照性分析,以产后保健科治疗的80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为研究对象,平均分组后予以不同干预措施,旨在评价盆底肌训练对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时段为2019年7月-2021年7月,研究对象纳选于本院产后保健科治疗的80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以随机分组法实施分组,组名称为试验组、对照组,分别纳入40例。

统计临床资料:试验组中年龄区间为22-39岁,均龄(30.58±2.67)岁;病程时间为2-7周,平均(4.58±0.72)周。

盆底康复训练对预防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盆底康复训练对预防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i c n i e c o l in f a t e r a e t e n o t n ecud s ic nl d ce s n g i y h
i cde c . ti o d c oc fno —s r i n i n e I sa g o h ie o n ug— c lte a y frwo n wih sr s rn r n— a h r p me t te su i a i o y
盆底肌 肉肌 力较 治疗前有明显提 高, 异 差 有统计 学意义( 0 0 ) 对照 组治 疗前 P< . 1 ,
后 盆 底 肌 肉肌 力 无 明 显 变化 ( P>0 0 ) .5 ;
治 疗后 实验 组 盆 底 肌 肉 肌 力较 对 照 组 明
多种 治疗方法 , 而在产后早期 进行 盆底肌 功能训练是 日前公 认 的防 治产后 压力 性 尿失禁简单 、 行 、 效 的方法 。2 0 易 有 0 9年 1 ~ 00年 1月对 自然 分 娩 的产妇 使 月 21 用盆底肌 肉康 复器 ( 杉山 ) 进行 了产后 盆
底 肌 功 能 训 练 , 预 防 产 后 压 力 性 尿 失 禁 对
显提 高, 差异 有 统计 学意 义 ( P<0 叭 ) . 。
结论 : 底 肌 肉康 复锻 炼作 为 一 种 早 期 预 盆 防 产后 尿 失 禁 治疗 方 法 , 使 产 后 S I的 可 U 发 生 率 明 显 下 降 , 方 法 简 单 , 损 伤 及 且 无 不 良反 应 , 女 性 S I 是 U 非手 术 疗 法 中一 个
t a fr r ame , sg fc n c a g h n beoe te t nt no iniia t h n e i hec n r lg o n t o to r up. ncu in: li o r Co l so Pev c f o l m u ce r ha ltto e r ie s eho s l e biiain xec s s a a m t d

盆底肌综合训练在宫颈癌根治术后压力性尿失禁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盆底肌综合训练在宫颈癌根治术后压力性尿失禁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盆底肌综合训练在宫颈癌根治术后压力性尿失禁康复中的应用效果目的探讨盆底肌综合训练用于宫颈癌根治术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康复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6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肿瘤科收治的宫颈癌根治术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67例的临床资料,按患者能否来院接受康复治疗分为康复治疗组(33例)和常规治疗组(34例),常规治疗组按宫颈癌根治术后肿瘤科常规护理,康复治疗组在我院康复科指导下行盆底肌综合训练。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膀胱颈移动度、1 h尿垫实验和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7评分情况。

结果治疗后1个月时康复治疗组的膀胱颈移动度、尿失禁量和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7评分均低于常规治疗组,但仅尿失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妇科盆底学组关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试行)》的诊断标准[5]:即患者在咳嗽、打喷嚏、大笑、跳跃或提举重物时导致腹压突然增加出现不自主的漏尿,而在正常情况下无漏尿情况,同时患者尿动力学检查或临床体格检查(如棉签试验、膀胱颈抬高试验、压力诱发试验阳性或尿垫试验阳性等)符合压力性尿失禁的诊断;②所有患者均为具有完善的认知和运动功能的成年人,并本研究经论理委员会通过;③此次治疗前患者均未行盆腔体外及腔内放疗史[6];④术前检查无盆底功能障碍;⑤手术方式均为根治性广泛子宫切除术(Ⅲ型子宫切除术);⑥术后病理均证实为宫颈癌(鳞癌、腺癌或腺鳞癌)。

排除标准[6-7]:①合并神经肌肉疾病、Ⅲ~Ⅳ度子宫脱垂、慢性便秘及慢性咳嗽;②除宫颈癌手术本身外有既往盆腔或泌尿系手术史;③合并中重度泌尿系感染或其他泌尿系疾病;④长期雌激素使用史;⑤合并其他严重系统性疾病;⑥认知或运动功能障碍患者。

1.3 干预方法1.3.1 常规护理所有患者均按肿瘤科常规进行宫颈癌根治术后护理和指导。

产后盆底肌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尿失禁的影响

产后盆底肌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尿失禁的影响

产后盆底肌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尿失禁的影响发布时间:2023-07-21T12:19:33.499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3月6期作者:陈文灵[导读]产后盆底肌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尿失禁的影响陈文灵(丹阳市妇幼保健院;江苏丹阳212300)摘要:目的:探究产后盆底肌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尿失禁的影响。

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80例,按照随机方式分组,其中对照组(n=40)产后常规护理,研究组(n=40)产后盆底肌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盆底肌力及盆底肌电值、尿失禁以及生活质量。

结果:研究组护理后盆底肌力、Ⅰ类肌纤维肌电压、Ⅱ类肌纤维肌电压分别为(4.23±0.73)分、(7.11±1.32)uv、(7.73±1.48)uv,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后尿失禁发生率为7.50%,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后PFIQ-7问卷评分为(19.62±2.11)分,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产后盆底肌康复护理的应用,能够显著的改善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的盆底肌力,从而降低其尿失禁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产后盆底肌康复护理;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尿失禁;生活质量女性怀孕分娩会对身体的盆底组织造成一定损伤,造成支撑结构缺陷,进而引起盆底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将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1]。

现阶段,大多数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由于对本病缺乏了解和认识,导致其治疗率低,错过了疾病康复的最佳时机[2]。

有关研究指出[3],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肌肉功能障碍患者的尿失禁、器官脱垂等有着显著的改善意义。

故本次研究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收治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80例,分析了产后盆底肌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尿失禁的改善作用,详情如下。

盆底肌功能锻炼联合盆底治疗仪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效果观察

盆底肌功能锻炼联合盆底治疗仪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效果观察

盆底肌功能锻炼联合盆底治疗仪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效果观察作者:潘亚琴闫玉琴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22年第03期【摘要】目的评定盆底肌功能锻炼联合盆底治疗仪治療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1月苏州市吴中区长桥人民医院妇产科及光福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160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娩方式、学历等基本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盆底肌功能锻炼)和观察组(盆底肌功能锻炼+盆底治疗仪),每组80例。

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盆底肌力改善情况,生活质量及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盆底肌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一般健康状况、生理机能及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盆底肌力改善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底肌功能锻炼联合盆底治疗仪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临床效果更明显,有效地恢复盆底肌力,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盆底肌功能锻炼;压力性尿失禁;盆底治疗仪;生活质量中图分类号 R71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2)05--03压力性尿失禁是指在运动、咳嗽、打喷嚏等情况发生时,腹压突然增高,尿液不受控制自行流出,而产后尿失禁是由于产妇在自然分娩或者剖宫产时对盆底神经和肌肉造成损伤,随之尿道和膀胱的解剖正常位置发生变化,正常尿道压力减小,产妇控制排尿能力降低,对产后盆底肌恢复和生活质量产生一定影响[1]。

如果长期尿液刺激,会导致外阴炎症、湿疹等,严重者还会导致排尿困难,尿潴留、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2]。

产妇分娩后越早进行盆底肌训练越有效改善产后尿失禁的症状,但是大部分患者很难进行长期训练,最终治疗效果不佳[3]。

但是盆底治疗仪是用电刺激的方式对盆底肌力进行加强,再配合盆底肌动能锻炼,提高治疗效果明显。

盆底康复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疗效初步观察与评估

盆底康复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疗效初步观察与评估

盆底康复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疗效初步观察与评估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而在健康问题中,女性独有的问题也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压力性尿失禁。

对于许多患者来说,压力性尿失禁不仅带来了身体上的不便,更给她们的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了巨大困扰。

而盆底康复疗法能够有效缓解这一问题,本文将从疗效观察和评估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初步探讨。

盆底康复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通过一系列的运动和物理疗法来改善盆底肌肉的功能,从而达到强化盆底肌肉、提高尿道和肛门括约肌的控制力的目的。

疗效观察是评价疗法是否有效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们选择了一批50位患有压力性尿失禁的女性进行为期6个月的盆底康复治疗观察。

治疗中,患者每周进行3次康复练习,每次30分钟,分为静力训练和动力训练两个环节。

在治疗前,我们对参与研究的50位患者进行了详细的初步评估,主要包括病史记录以及尿失禁的症状程度和对生活影响的问卷调查。

根据病史和症状,我们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

结果显示,轻度症状占30%,中度症状占40%,重度症状占30%。

此外,对于生活质量的影响,85%的患者表示尿失禁对其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困扰。

这些数据表明,压力性尿失禁已经成为影响女性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

通过6个月的盆底康复治疗后,我们对病人进行了再次评估。

在这期间,我们发现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尿失禁的频率和程度明显减少,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

具体来说,在治疗结束时,轻度症状的比例从30%升至45%,中度症状的比例从40%下降至30%,重度症状的比例从30%下降至25%。

同时,仅有15%的患者表示尿失禁对生活造成了困扰。

这些数据表明,在盆底康复治疗中,几乎所有患者都获得了明显的疗效。

除了定量的数据评估外,我们还对患者进行了定性的观察。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患者的自信心提高,对自己的身体感到更加舒适和自在。

她们的尿失禁症状不再成为她们生活的重要限制因素,而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自信地面对日常活动和社交场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盆底肌肉功能锻炼对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康复的影响
摘要】目的:盆底肌肉锻炼对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康复治疗效果。

资料和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我院妇科门诊64例诊断为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
对照组和研究组,统计分析治疗前后研究组与对照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次数情况
以及膀胱残余尿的情况。

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盆底肌肉锻炼对轻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治疗是有效的。

【关键词】压力性尿失禁;盆底肌肉锻炼;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R6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0-0114-
02
压力性尿失禁是盆底器官功能障碍的一种,治疗方法有手术疗法[1]和非手术
疗法,包括药物治疗、微波物理疗法、电刺激疗法等。

1948年Kegel医生首次描
述以锻炼耻骨尾骨肌为主的盆底肌肉锻炼,又称Kegel exercise,即通过自主的、
反复的盆底肌肉群收缩和舒张,增强支持尿道、膀胱、子宫和直肠的盆底肌张力、增加尿道阻力、恢复松弛的盆底肌,以期达到预防和治疗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
禁的目的。

由于手术治疗存在扭曲或损害了解剖、明显地使阴道缩窄及影响功能、术后阴道的不适和疼痛、易于复发等缺点[1,2],因此,本文就非手术治疗的盆底
肌肉锻炼对轻度压力性尿失禁的康复治疗进行如下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妇科门诊诊断为轻中度压力
性尿失禁的患者64例,年龄28~60(中位数年龄49)岁,均为锦州市市区居民。

将其按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统计分析年龄、产次、
体重指数、文化水平、经济收入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

1.2研究方法:对64例在我院妇科门诊临床及尿动力学诊断为轻度压力性尿失
禁的患者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该研究获得了辽宁医学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并得到患者授权。

研究过程:先给予安慰剂处置,并告知患者该药对治疗轻度压
力性尿失禁是有效的;研究组除给予安慰剂外,还安排患者前往康复科接受盆底
肌肉锻炼专业指导:在做盆底肌肉锻炼之前先嘱患者作深呼吸(腹式呼吸)数次,
全身处于放松状态,盆底肌肉锻炼的姿势有站立、坐位、卧位等,本研究患者均
选择仰卧位姿势。

首先要正确识别所要进行锻炼的盆底肌群,指导患者将食指和
中指放置于阴道内,收缩肛门时,手指周围感觉到有压力包绕,即为正确的肌群收缩。

仰卧位时,头下垫一软枕,两足分开与肩等宽,两膝屈曲稍稍抬起,身体放松,收缩肛门、阴道,保持收缩状态。

(l)首先吸气时收缩肛门,再收缩阴道、尿道,此时有一种盆底肌向上提起的感觉;(2)在肛门、阴道、尿道收缩时,大腿部、腹部等盆底肌以外的肌肉保持放松;(3)保持收缩状态3~5s以后缓慢放松间隔
5~10s。

于确诊当天开始试行,随着天数的增加,逐渐增加锻炼的次数,延长收
缩持续时间达每次8~10s,10~15min/次,2~3次/d,4周为一疗程。

1.3评价方法:所有患者自确诊后每疗程结束后来我院妇科门诊检查一次并做
压力性尿失禁,连续随访12周。

随访治疗4周后、8周后、12周后压力性尿失
禁的治愈率、有效率和无效率以及残余尿量测定等。

疗效评判标准:根据排尿日
记中每4周压力性尿失禁发生次数减少的百分比进行判断。

治愈:压力性尿失禁
发生次数减少100% ;显效:压力性尿失禁发生次数减少 75% ;有效:压力性尿
失禁发生次数减少 50% ;无效:压力性尿失禁发生次数减少少于 50% 。

起效包括治愈、显效和有效。

主要观察指标: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的次数和残余尿量测定。

1.4统计学方法:对所得数据使用Excel建立数据库后,使用SPSS13.0进行秩和检验、Χ2检验,以P<0.05示差异有显著意义。

2结果
2.1治疗4周后随访结果,见表1。

治疗4周后,统计分析研究组与对照组,排尿情况研究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残余尿量测定结果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

2.2治疗8周后随访结果,见表2。

治疗8周后,统计分析研究组与对照组,排尿情况研究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残余尿量测定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3治疗12周后随访结果,见表3。

表1 治疗4周后随访情况
.
3讨论
尿失禁是女性较常见疾病,国际尿控协会明确规定,腹压增加时出现不自主的尿道内尿失禁是压力性尿失禁,系括约肌机能不全所致多见于经产妇及老年妇女。

尿失禁虽然不会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但对患者的日常行为和心理及社会交往都有影响,使患者感到沮丧、无助和焦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患病率报道不一,大约在14%~50%,辽宁地区患病率为16.9%[3]。

诱发原因中主要与阴道分娩尤其是多次分娩和手术助产有关;其次与年龄有关,可能与这一时期雌激素水平降低,膀胱、尿道及其支托组织发生退行性改变有关,长期腹压增加也有一定影响。

压力性尿失禁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很多,包括生活方式干预、盆底肌肉锻炼、生物反馈训练、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功能性体外磁波刺激、膀胱训练和药物治疗等,而对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治愈率报道不一,30%~60%有不同程度改善,也有治愈的报道,治愈率最高为46.7%。

目前,盆底肌肉锻炼多用于预防和治疗产后尿失禁[4,5]。

尿失禁分为真性尿失禁,压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等,对急迫性尿失禁的治疗目前主要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治疗。

基于急迫性尿失禁的治疗方案,随着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了减小心理因素对本研究的偏差,本研究采取研究组与对照组均服用安慰剂,安慰剂的服用方法为抗胆碱能药物服用方法[6]。

由于本研究已经获得辽宁医学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得到患者的授权,因此,本研究的设计并不违反伦理道德。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我们发现盆底肌肉锻炼对改善压力性尿失禁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膀胱残余尿量测定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亦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随访的前4周,可能由于患者对盆底肌肉锻炼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够,患者未能完全正确的识别所要进行锻炼的盆底肌群,因此,影响初期的疗效。

以及未能按规定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进行锻炼,尽管研究组大多数患者知道盆底肌锻炼所要求的频率,但仅有一半的患者是按规定做的,经过我院康复科医师耐心讲解并指导后,患者大多能按规定很好地完成盆底肌肉锻炼,后期并收到不错的疗效。

因此,加强医患交流,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提高盆底肌肉锻炼治疗的疗效。

4结论
盆底肌锻炼对轻、中度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有良好的康复治疗效果,但应该锻炼方法得当,坚持有规律的盆底肌锻炼。

注意克服自身存在的易造成压力性尿失禁的因素,注意调整生活习惯,以利于改善压力性尿失禁症状。

参考文献
[1]郎景和. 妇科泌尿学与盆底重建外科发展.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6. 6(4): 245-247
[2]Gin-Den Chen et al. Suburethral slingplasty using a self-fashioned gynemesh for treating urinary incontinence and anterior vaginal wall prolspse. Taiwan J Obstet Gynecol.March 2009 .Vol 48 .No 1
[3]夏志军等.辽宁地区成年女性尿失禁流行病学研究. 现代妇产科进展,2009.18(7): 527-530
[4]周卫阳等.盆底肌功能训练预防和治疗产后尿失禁.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1768-1769
[5]朱兰.压力性尿失禁盆底肌肉康复治疗及个体化方案.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8.24(8): 575-576
[6]Zhu L,et al. A prospective control study on treatment of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with alpha-adrenoceptor agonists and pelvic floor muscle exercises [J] Zhonghua Fu Chan Ke Za Zhi. 2006 Aug;41(8):537-5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