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灵童国学教材介绍
育灵童国学 第九册 第一课道

道可道,( ) ;名可名,
( )。无,(
);有,
(
)。故常无,( );常有,
(
)。此两者,( ),同谓之
玄。玄之又玄,(
)。
谢 谢 聆 听
道 第
一 课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中国古 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 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 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 君”。
第一单元
道与自然 治理国家 执掌国政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根据一问、注释初步理解课文。 3、知道“道”的基本特性以及其在《老子》一书中的重 要地位。
第一课 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 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 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道”,就不 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用概念来表 达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指天地产生的初始;“有”, 指万物形成的根源。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 观其徼。
因此,可以通过“常无”来洞悉造化的微 妙;可以通过“常有”来体察自然的极限。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 玄,众妙之门。
“常无”和“常有”出于道,其名称却 不相同,同样叫做微妙。微妙呀,微妙呀,就 是认识自然奥妙的门径。
育灵童教育研究院《古诗文300首》

育灵童教育研究院《古诗文300首》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古诗文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承载着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化,育灵童教育研究院近日特别推出了《古诗文300首》系列教材。
本教材的编撰旨在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理解能力,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这个令人期待的教材吧。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育灵童教育研究院。
作为一家专注于教育研究的机构,育灵童一直致力于研究并开发优秀的教育资源。
《古诗文300首》是他们最新推出的一款教材,旨在帮助学生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了解历史文化、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古诗文300首》教材的特点。
首先,这本教材包含了300首精选的古代诗歌和散文,涵盖了唐宋两代的经典作品。
从《诗经》到《红楼梦》,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到苏轼的《水调歌头》,这本教材涵盖了古代文学的方方面面。
其次,这本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每篇古诗文都配有详细的注释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同时,教材还提供了丰富的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此外,这本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选取古诗文的过程中,编者充分考虑到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通过阅读这些经典之作,学生可以欣赏到古代文学的魅力,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育灵童教育研究院还根据教学需求,推出了不同版本的《古诗文300首》。
从小学到高中,每个年级都有相应的教材,内容和难度都经过精心设计,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最后,育灵童教育研究院希望通过《古诗文300首》教材的推出,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系统学习古代文学的平台,激发他们对文化遗产的兴趣,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总结起来,《古诗文300首》教材的面世不仅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文化的大门,更为教育界提供了一份宝贵的教学资源。
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的孩子在古诗文的海洋中找到快乐和智慧。
育灵童幼小衔接课程整体介绍

幼小衔接不同阶段课程介绍1)幼儿快速识字班课程介绍:课程秉承“快速识字、提早阅读”的先进理念,让孩子在趣味故事、国学经典、著名诗篇中学识字,学完三级可累计识1500左右常用汉字,诵读30余篇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经典诗词及《三字经》/《千字文》经典片段。
课程通过故事表演、经典诵读、文字探源、文化熏陶等多种形式,激发孩子识字兴趣,培养阅读习惯,促进语言能力发展,塑造优质情商。
课程共分为四个级别。
适用学员:没有识字基础或识字量较少的4-6岁幼儿教学目标:培养幼儿识字兴趣,使孩子具备一定的自主认字能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认读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诵读10余篇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经典诗词及《三字经》经典片段。
授课内容:第一次课听读识字《不学写字有坏处》、《肚子好饿的小猪》第二次课主题单元+读读背背《水果家族》、《蜗牛上学》第三次课听读识字+主题单元《高老鼠和矮老鼠》、《蔬菜宝宝》第四次课听读识字+读读背背《尾巴的故事》、《梳子》第五次课听读识字+复习《龟兔赛跑》+复习第六次课听读识字+读读背背《甜甜的桃子》、《小花猫上学校》第七次课主题单元《好大一个家》、《家用电器》第八次课听读识字+复习《小猪穿尿裤》+复习第九次课听读识字《三个马大哈》第十次课听读识字+复习《两只小麻雀》+复习课程特色:情景式体验教学,在游戏中学习常见汉字;以字为主,由字到词,由词到句,便于学习;字词反复应用,加强记忆。
开班规律:一年四季滚动设班幼小衔接秋季全年班语文1.拼音:了解拼音的意义、声调的意义,学习23个声母、24个韵母、16个整体认读音节的认读和书写,能拼读拼写由声母和韵母组成的拼读音节。
能借助拼音查字典、写词语和短句等。
2.识字:掌握1000个左右的生字认读。
通过部首识字法、主题识字法,借助字理和构字规律等识字方法,帮助学生快速、科学的识字,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3.绘本表达:通过丰富的绘本故事,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掌握词汇、和句型的应用,为小学生的写作储备词语量。
育灵童第七册国学备课教案

(一)导入
古人认为,一个人做好了,就能使一个家和睦,使一个国安宁,这是什么意思?那么,这个人怎么做,才是“做好”呢?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二)新授
1、你们自由试读课文,注意读懂字音
可以左右同桌读,并帮帮同学真的读懂了吗?
2、同桌读得好吗?谁愿意读一读(师评价)。指多名学生读一读。
3、谁能把握好停顿和语气来?读后师指导停顿。
四年级上册国学教案
第1课 本末终始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反复诵读加强对“大学之道、知止而后有定”的理解,读出课文的节奏感,尤其是文中的排比句。
2、能通过老师讲解和课文注释,知道《大学》的思想,知道“三纲”是什么、用来干什么。
3、能够理解课文所表现的做事要分清本末终始的道理,举出自己生活中与此道理相关的例子。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注意文言文的节奏。
2、结合老师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意思,尤其注意难度较大的字词。
3、对“诚意”有初步认识,知道其在修身过程中的重要性。并能把它和学校、家庭生活进行联系。
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三、教学难点:
对“诚意”有初步认识,知道其在修身过程中的重要性。并能把它和学校、家庭生活进行联系。
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注意读出文言文。
三、教学难点:
对“正心”有初步认识,能够联系日常生活来理解“正心”的表现。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学生预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第二课中我们学习的“八条目”是什么?(指名回答),今天我们要学习”八条目”中的第二条:正心
让国学走进小学课堂

让国学经典走进小学课堂上传: laihuimei 更新时间:2011-11-9 阅读:514——赴深圳培训学习心得赣县特殊教育学校王芳培训内容:2011第三届全国“小学国学经典课程规划暨教学观摩”培训会议培训时间:2011年9月22日至9月24日培训地点:深圳大学、深圳市南山区卓雅小学具体安排如下:9月22日上午到深圳大学报到,然后举行开幕式。
下午育灵童研究院院长李灵玲进行专题培训、听武洪钧特级教师的名师讲座;9月23日上午至深圳市南山区卓雅小学,由肖胜博研究员进行有关蒙学学段(低年级段)的经典解读与内容选择、课程构建与教学目标及方法的课程规划培训,接着倾听卓雅小学陈斌校长的经验分享,然后进行由卓雅小学吴萍霞老师以蒙学学段《三字经》为内容的名师观摩课,最后听朱洪甫特级教师与郭家齐教授的名师讲座。
下午由沈广斌副院长进行有关子史集学段(高年级段)的经典解读与内容选择、课程构建与教学目标及方法的课程规划培训,然后听武宏钧(特级教师)以子史集学段《老子》为内容的名师观摩课,最后听由朱红甫(特级教师)以四书学段《论语》为内容的名师观摩课;9月24日在深圳大学由林志明(研究员)进行有关四书学段(中年级段)的经典解读与内容选择、课程构建与教学目标及方法的课程规划培训,接着听陈建先(特级教师)的名师报告,最后听李银军校长的经验分享,最后听取李灵玲院长的专题讲座。
此次培训由北京育童教育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以及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总课题组为主办单位,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与青少年素质研究”课题组为协办单位举办的一次针对全国小学国学经典教育课程的培训。
在培训的过程中,我将学到的知识与大家分享,有如下知识点:一、什么是国学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小学国学经典教材解读》第一册13《凡取与》

11【教材解读】《育灵童国学》第一册(13)《凡取与》课文: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大意:取得或给予财物,贵在分明;给予宜多,取得宜少;想要求别人做的事情,先问自己愿不愿意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应立刻停止要求,不要强求别人去做;受了别人的恩惠,要记得报答,对别人的怨恨要忘记,别放在心上;怨恨不平的事不要停留太久,过去就算了,别人对我们的恩德,要常记不忘,常思报答。
对待婢女和仆人,自己要品行端正、以身作则;虽然品行端正很重要,但是仁慈宽厚更可贵;仗势逼迫别人服从,对方难免口服心不服;以理服人,别人才会心悦诚服。
解读:这是《弟子规•泛爱众》中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仍旧讲的是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处理与自己地位相等的人的关系,二是处理与仆婢和权势不如自己的人的关系。
在第一个问题上,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取与、要求、恩怨几方面的关系。
首先,不管是获取还是施与,都要清楚明白,不糊糊涂涂,做明白事;给与尽量多,索取尽量少,也就是力所能及地帮助人,却不给别人随便添麻烦,做一个自律的人。
其次,在要求人方面,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是想提出的要求,都要先扪心自问,如果是自己会不会愿意,如果不愿意,2就不要苛求于人。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去要求别人,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要求别人之前应该怎么做。
最后,谈及对待恩怨的问题,一个人生活在世上,难免有跟人磕磕碰碰的时候,摩擦大了,可能结成仇怨,对待仇怨,我们要宽大为怀,慈悲心肠,学会忘记,这样我们就可以生活的自在些。
而对于别人给与的恩情,则要谨记于心,想方设法去报答别人,也就是礼尚往来。
能够做到这些,我们的路途会更平坦,前程会更光明,心中会更安宁。
古代大户人家都会有奴婢和仆人,那么,作为富贵者,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下人”呢?首先自己要品行端正,以身作则,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对待仆人还要慈悲和宽容,因为他们的出身和知识有限,所以不能太苛责,对他们来说,主人的宽容和理解就如同阳光雨露一样,温润舒适。
《小学国学经典教材解读》第一册9《凡出言》

11【教材解读】《育灵童国学》第一册(9)《凡出言》课文: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大意:凡是说出的话,都要诚实不虚、讲求信用,说谎骗人、胡言乱语,这怎么可以呢?多说不如少说,说的话要符合实际,千万不要花言巧语。
说话不要刻薄、肮脏,也一定要不要沾染市井粗鄙的习气。
看到的事情没有弄清楚,不要随便乱说;听说的事情没有根据,不要随便传话。
对于自己认为不妥当的事情,不要轻易答应别人,一旦轻易许诺,就会进退两难。
说话的时候,吐字要清楚、缓慢,不能讲得太快,也不能含糊不清。
东家说长,西家说短,别人的是非很难弄清楚,所以和自己没关系的事,不要多问多管。
解读:这一课属于“次谨信”的内容,特别强调的是言语方面的谨慎与诚信。
我们在生活中大概都遇见过“出口伤人”的人,也常常会感到“言多必失”的沮丧,这都说明了说话得当的重要。
这一课主要就是把“应该如何说话”的要点教给孩子。
言语和行动一样,需要抓住两个核心原则——谨、信。
课文也根据不2同的场合与情况,为孩子提供了不同的语言规范要求。
首先,说话要实实在在,不要说谎,也不要说一些荒唐无稽的话。
当然,这里的荒唐话,指的不是一些童言无忌、充满想象的天真话语,而是歪理、谬论。
其次,说话要掌握适度原则,不要说得太多,以防言多有失,特别是不要说一些花言巧语、阿谀奉承之辞。
第三,脏话、粗话和容易伤人的刻薄话是不能说的。
孩子的语言模仿能力很强,他们很容易在生活环境中学会不好的说话方式,所以告诉他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非常重要。
第四,传闻是不能信、不能传的,所谓“谣言止于智者”。
第五,与人交往时,不要轻易许诺,而一定要确定是合于道义的、自己可以做到的事,再慎重许诺。
否则,做了会违背道义,不做又会失信于人。
第六,在平时说话的时候,不要毛毛躁躁、吞吞吐吐,而要从从容容、清清楚楚。
育灵童国学课程小结

育灵童国学课程小结摘要:一、引言二、课程概述1.课程内容2.课程目标3.课程形式三、课程亮点1.国学经典诵读2.传统文化体验3.实践活动四、学生收获1.知识技能2.思维方式3.情感态度五、教师评价1.教学方法2.教学效果3.学生反馈六、课程改进与建议1.教学内容调整2.教学方式优化3.课程评价完善七、结语正文:【引言】随着现代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国学教育。
育灵童国学课程作为一项特色课程,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本文将对该课程进行简要总结,以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和改进的方向。
【课程概述】一、课程内容育灵童国学课程涵盖了我国古代经典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多个领域。
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经典诵读,以及书法、国画、茶艺等传统文化体验。
二、课程目标课程旨在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宽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三、课程形式课程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既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又有丰富的实践体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国学的魅力。
【课程亮点】一、国学经典诵读课程中,学生将通过诵读经典文学作品,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怀。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文化体验课程设置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体验环节,如书法、国画、茶艺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亲自动手实践,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实践活动课程组织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访谈、讲座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学生收获】一、知识技能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了国学基本知识,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思维方式课程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国学》教材介绍
一、教材介绍
小学《国学》教材是育灵童教育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的国学研究专家、心理学专家、课程与教学研究专家和众多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的精神编写的。
教材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为参照,旨在让少年儿童通过对国学经典的系统学习和深切体味,认识国学的价值,激发学习国学的兴趣,增进国学的素养,从而奠定一个中国人必需的国学修养和人文底蕴。
本套教材已入选国家“985”工程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是目前我国第一套规范化、系统性的小学国学经典教材,堪称我国新时期国学经典教育史上的里程碑。
小学《国学》教材共12册,供小学6个年级12个学期使用。
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按照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全套教材分为三个学段,涵盖了国学经典的基本内容。
一、二年级主要学习传统蒙学的内容,包括《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选);三、四年级系统学习《论语》(选)、《大学中庸》(选)、《孟子》(选);五、六年级重点学习《老子》(选)、《庄子》(选)、《史记》(选)、《资治通鉴》(选)、《历代美文选》。
这些经典是经过众多的专家学者反复论证,从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中选取的在历史上最具代表性、至今仍具有旺盛生命力,同时又最适合少年儿童学习的内容。
每册以一种经典为核心,全套教材构成了一个严整的、系统的国学经典学习体系,有助于少年儿童在六年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把握中国传统经典的精华所在,系统地了解国学经典中的核心内容。
小学《国学》教材的编写,遵循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在注重科学性、系统性的前提下,着力在趣味性、可读性上下功夫,力图通过讲说故事,贴近学生的生活,营造想象的空间,使学生真正爱学、乐学,从而将他们引领进入到教育的过程之中。
每册教材采用单元模块的结构。
每篇课文根据学习内容,设置多个模块,如汉字解析、文化知识、历史故事、诗歌欣赏、格言警句等。
这种编排形式,将国学经典与传统文化知识有机结合,使之彼此印证,融会贯通,不仅可以增进
少年儿童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升教与学的效果。
国学经典是一个民族的人文标志和文化灵魂,让国学经典教育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尤其紧迫和必要。
只有接受国学经典教育,才能使广大学生掌握优雅、精致的祖国语言,成为一个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现代中国人;只有接受国学经典教育,才能使广大学生亲近、认同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并有能力参与到这个家园的建设过程之中;只有接受国学经典教育,才能让广大学生将自己生命的根须,扎植于传统文化丰厚的土壤,把自己从一个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中国人,变成一个自觉的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我们衷心希望,这套教材能够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执着相信,这套教材能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起到应有的作用;我们殷切企盼,能有更多的学校和老师,参与到国学经典教育这项利国利民的千秋伟业中来,让我们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代代相传,绵延不绝。
二、教材编委
小学《国学》教材编辑委员会
学术指导:李学勤(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汤一介(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傅璇琮(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编:徐梓(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副主编:李灵玲(育灵童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莫真宝(育灵童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文学博士)
赵武倩(育灵童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编委:
陈来(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庆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彭林(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海明(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葛荣晋(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家洲(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朴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诸葛忆兵(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郭齐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韩兆琦(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国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沈广斌(育灵童教育研究院小学国学教育研究所博士)
方向明(育灵童教育研究院小学国学教育研究所博士)
王颖超(育灵童教育研究院小学国学教育研究所博士)
王贺(育灵童教育研究院小学国学教育研究所博士)
三、教材构成
小学《国学》教材共12册,供小学6个年级12个学期使用。
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按照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全套教材分为三个学段,涵盖了国学经典的基本内容。
四、教材特色
小学《国学》教材具有以下四大特色:科学性、系统性、趣味性和开放性。
1、科学性。
本套教材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内容的科学、合理的组织安排方面。
本套教材的内容分为三个学段,涵盖了国学经典的基本内容。
低年级学段的一、二年级主要学习传统蒙学的内容,包括《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选)四部经典蒙书;
中年级学段的三、四年级主要学习《论语》(选)、《大学中庸》(选)、《孟子》(选)等《四书》;
高年级学段的五、六年级重点学习《老子》(选)、《庄子》(选)、《史记》(选)、《资治通鉴》(选)、《历代美文选》。
这样一种内容的安排遵循了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符合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
而这些经典是经过众多的专家学者反复论证,从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中选取的在历史上最具代表性、至今仍具有旺盛生命力,同时又最适合少年儿童学习的内容。
每册以一种经典为核心,全套教材构成了一个严整的、系统的国学经典学习体系,有助于少年儿童在六年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把握中国传统经典的精华所在,系统地了解国学经典中的核心内容。
另外,教材的科学性也体现在版本、注释、历史故事、传统文化知识的准确无误方面。
在版本方面,本套教材的经典原文文字主要根据《十三经注疏》、《四部从刊》、《全唐诗》等权威版本精校而成,同时吸收了学术界已有定论的部分校勘成果。
注释方面,这套教材的所有注释全部由国学专家精心校对核实。
教材当中所讲到的历史故事、人物故事、传统文化知识,都有明确的历史文献出处。
2、系统性
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系统性是它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
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学生传授系统化的知识。
本套教材采用单元模块的结构,每个年级的教材都包括经典原文和与之相关的汉字、诗歌和传统文化知识、问题思考两大部分。
在每一课当中,根据内容均设置多个模块,如神奇汉字、日积月累、历史故事、诗歌欣赏、格言警句等等。
这种内容的安排,有助于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国学经典与传统文化知识有机结合,
彼此印证,融会贯通,给学生以深刻印象。
另外,同一个模块在每个年级中的延伸同样依据了系统性的原则。
以经典原文模块为例,一二年级以“蒙学”经典为主,三四年级以“四书”为主,五六年级则侧重于史、子、集三部的经典文章。
3、趣味性
本套教材在尊重科学性、系统性的前提下,在趣味性上狠下功夫。
在内容的选择上,着重选择一些可读性强的文本,尤其是在经、史、子、集四部的内容选择上,以学生的当下生活为基准,以认知特征为依据,按主题选择与其密切相关的内容,如《论语》,按孝悌、理想、学习、交友等多个主题进行系统选编,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论语》内容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又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在今天依然是我们为人做事的基本原则。
趣味性还体现在教材的表述方面。
本套教材从一开始,就决意在编写上追求精致,避免面面俱到的平铺直叙,避免“辞条式”的全面罗列,强化故事情节,突出趣味性;尽力避免套话和空话,充分利用有限篇幅,力图把静的写成动的,把笼统的、含混的写成具体的、明晰的。
通过精到的选择和精确的表述,营造一个个生动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把学生引进到真正的学习过程之中,让他们乐学、好学!
4、开放性
这套教材除具有科学性、系统性、趣味性的特色外,还具有开放性。
小学《国学》教材不是一套封闭的教材,而是一套开放的教材。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课内外各种学习资源,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组织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感悟、体验中接受国学经典教育,以及对我们现今社会生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