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三15历史讲评新

合集下载

2015高考广东卷历史试题评价与解析

2015高考广东卷历史试题评价与解析

16.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 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 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作为例 证,可用于说明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革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的起源
19. 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 世界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 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 远了”。由此可知( ) A 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 B 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 C 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现美洲新大陆后在 此进行了疯狂地掠夺,给殖民地带来深重的灾难 ,也加剧了美洲殖民地和欧洲的差距,故“黄金 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 远了”。故本题选A项。
12.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 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 书。”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 A.小篆 B.隶书 C.行书 D.草书 【答案】B
13. 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 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 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 【答案】C 【解析】材料中该朝臣认为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 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是乱政,由此可知他是 希望用中书省来牵制皇帝的,故该朝臣主张加强 相权。
22.发生在1920年苏俄的现象有 A.私营企业纷纷涌现 B. 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 C.政府禁止买卖粮食 D.农民积极参加农业集体化运动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1920年苏俄正在实行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商品贸易,故 本题选C。

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案12岳麓版必修2

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案12岳麓版必修2
教学主题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讲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本课作为经济政策调整的背景,在本单元中起到起下的作用。在本册书中它与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第八单元世界经济全球化中的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都有密切联系。所以学生学好此课既是加强对前面知识的理解,也为后面所学知识打好基础。
二、学生分析
授课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作为莱钢高中的学生,有其基本特点,历史素质相对差点,虽然在初中已经全面学习了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及影响,但最多处在感性的认识上,对经济原因的深入理解及影响的逻辑分析上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运用史料、图片、视频等加深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前的繁荣及危机的表现,初步认识经济危机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灾难。②知道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和特点,培养学生通过材料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③掌握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培养读图说史、语言表达能力。
教材知识的补充拓展。经济政策的调整,包括资本主义本身的调整,从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到国家干预,其内容、背景的补充,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联系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联系中国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改革开放,知道不同的社会制度对经济政策都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可以相互借鉴、学习;而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的整理、补充对于学习第八单元经济全球化中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有密切联系。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2015年高考历史

2015年高考历史

2015年高考历史(新课标Ⅱ卷)分析报告高一历史备课组对基本知识的考查加强,坚持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2015年高考历史(新课标Ⅱ卷)的命题,围绕教材,紧扣考纲,稳中求新,既考查了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考查了考生运用学科思维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今年历史试卷命题结构稳定,注重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

从试卷结构看与2014年没有变化,依旧为客观题12道,主观题2+1的模式;从试卷内容看,知识覆盖全面,重点突出;从难度上看,并未出现“偏”、“怪”题型。

如儒家思想、中央集权、小农经济、抗日战争、世界格局、近现代世界经济等频发考点均有考查,因此,考生在备考时对于学科主干知识一定要有系统的复习,并形成知识体系。

历史试卷重视史料的应用和对历史思维的考查。

绝大部分试题均采用了材料命题法,如第40题从《孟子》和《苏格拉底的审判》等文中截取部分内容,考查“孟子与苏格拉底法制观念”。

这就要求考生要具有较高的阅读、分析、比较、概括等能力,并用历史的思维去认识历史。

因此,在平时学习中,学生要重视对史料的积累和解读,对于知识不能局限于单纯的机械式记忆,要重视历史思维的培养和形成。

此外,历史命题体现历史学科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

如第41题,以“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多视角、多层次地认识历史发展,并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巧妙地结合,有助于考生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具有典型的人文学科特点。

虽然试卷结构及题型无明显变化,但力求创新,与现实接轨。

如第45题(选做题一)考查清代养廉银制度。

廉政制度既是历史知识的一部分,又切合目前我国廉政建设的总体环境,既考查了历史又关注了社会问题。

试题与往年相比及符合《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试题与往年相比题型、难易程度、试卷组卷的顺序基本相同,符合《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

注重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突出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凸显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2015界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 精品

2015界高中历史试卷讲评课 精品

29、32
29、33 29、34 29、35 28、8、16、19 28、8、16、19 28、8、16、19 28、8、16、19 9、12、18.21.24 9、12、18.21.24
以本为本,不丢基础
以本为本,不丢基础 以本为本,不丢基础 以本为本,不丢基础 加强审题,深入分析 加强审题,深入分析 加强审题,深入分析 加强审题,深入分析 以本为本,巧用排除 以本为本,巧用排除
15
14 2 13
7
29 13 12
C
D D D
13
14 39 14
逆向排除
逆向排除 史学素养 题不二错
1、17、7、29
1、17、7、29 13、23、25 12、10、21、22
9、12、18.21.24
9、12、18.21.24 13、23、25 12、10、21、22
以本为本,巧用排除
以本为本,巧用排除 提升素养,不变应万变 精制错题本
26. 下列古代中国艺术形 式,能以“传神写 照”、“随类赋彩”、 “外师造化,中得心 源”为理论指导的是 A.书法艺术 ( 4 ) B.唐宋诗词 ( 3 ) C.文人画 ( 35 ) D.京剧 ( 15 )
《传习录》
划线处 宋明理学 强基础, 弱排除
5.《传习录》记载:“古人所以 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 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 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维) 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 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 材料表述的是( ) A.格物致知 ( 10 ) B.致良知 ( 7 ) C.发明本心 ( 2 ) D.知行合一 ( 39 )
28.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 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 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 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 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 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 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女性地位低下 ( 11 ) B.婚姻讲究门第 ( 32 ) C.择婿方式独特 ( 12 ) D.大臣拉帮结派 ( 3 )

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案42岳麓版必修2

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案42岳麓版必修2
二、学生分析
学生有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经过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基本熟悉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有强烈的独立思考意识,思维活跃,参与积极性高。关注社会,关注国家。但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们现今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正确认识资本主义不排斥国家行政力量,同样社会主义也并不排斥市场经济。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展示:罗斯福宣誓就任总统】
到处是失业、破产、倒闭,到处可见美国的痛苦、恐惧和绝望。罗斯福却表现出一种压倒一切的自信。1933年3月4日那个阴冷的下午,宣誓就职时发表了富有激情的演说,请大家找出那句现很著名的话。“我们惟一害怕的就是恐惧本身。”(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这只是表明信念,哪句话体现了他准备怎么做?他的改革被称为“新政”
正如胡佛所说:“我们对国家的未来毫不忧虑,它光辉灿烂,充满希望”。果真如此吗?那为什么不到十年,世界最繁华的地方却成了经济危机中的重灾区?当时的美国存在什么问题?已经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展示材料】
1、1920年到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为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
【播放视频资料】从刚才的资料中,大家捕捉到相关信息了吗?这场经济大危机从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交易所股市崩溃开始。最先爆发危机的领域——金融领域。之后,危机迅速蔓延,如同决堤洪水蔓延至各个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面临垮台危险。
2、原因:为什么会爆发经济危机?
我们回到十年前的华尔街去看看。
这是美国一条繁华的街道:透过交易所前拥挤的人群,我们看到了当时世界金融中心——纽约。一战后,美国凭借着战争横财成为世界经济霸主。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此时的美国经济发展,市场繁荣,被誉为“柯立芝繁荣”。身为美国人,当然是无比荣耀和自豪了,骄傲的美国人发明了鸡尾酒,也发扬了爵士乐,人们出入各种会所舞厅,女子的裙子也露出了膝盖……几乎每个人都在尽情享受这个令人“疯狂的二十年代”。

2015高考历史解析

2015高考历史解析
图6
双眼蒙布表明法官应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故C项正确 法官审案应依据法律,故A项错误;B项不能体现证据和公 平,故排除;D项过于绝对,故错误
2015-6-12 解析上栗中学hsb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
文综历史试题
33.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 “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 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 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 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A.光荣革命成果受到挑战 B.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从题干信息可知国王拥有媾和与开战的权力,并有权拒绝 议会参加,只是没有冒险实行罢了,据此可知A项正确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
文综历史试题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 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 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 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 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 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或“开通元 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 “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 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 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 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 等。 ——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贷币史》等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 9

2015高考福建卷文综历史试题评价与解析

2015高考福建卷文综历史试题评价与解析
2015高考福建卷 文综历史解析与点 评
提纲

第一部分 : 试卷分析
第二部分:试题解析 第三部分:备考建议


第一部分 试卷特点分析
1、注重主干知识,凸显历史发 展主线。
第14(陶瓷产品展示古代手工业高超)、21 (中国经济受荷兰殖民扩张的冲击)、24 (通过中国对外贸易出入超的变化,反映 这一时期西方列强强化了对中国的侵略) 主要考查经济史内容并勾勒出中国经济发 展史的典型脉络。第18题以我国工农业总 产值的变化展示了建国后中国经济发展的

20.图9、10、11是有关美国邦联政府、 议会与州关系的一组漫画。该组漫画反 映了
A.邦联政府拥有征税权与财政权 B.邦联议会须扩大法定权力

21.17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 进行殖民活动,引发了亚洲海上贸易格局 的变化。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荷兰通过设立据点控制东亚海上商路 B.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 C.欧洲殖民扩张迫使中国放弃海禁政策 D.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岸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荷兰、英国的殖民扩 张,能力方面主要考查的是调动和运用知 识的能力。

17.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 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 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 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 武强调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试题分析】本题依托材料考查明清 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的思想,

14.《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 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 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 《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 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 料反映了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试题分析】本题依托新材料、新情 景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陶 瓷业,能力方面主要考查的是获取和

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案25岳麓版必修2

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案25岳麓版必修2
影响:所有……所有……
PPT图片和文字资料、表格
应对危机(罗斯福新政)
(教学互动
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一:假如在座的同学们是罗斯福的“智囊团”成员,请你们为罗斯福总统出谋划策,帮助罗斯福总统解决如何渡过危机。
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小组讨论下面四个问题:
假如你是智囊团金融委员会成员,你将采取什么措施恢复银行的信誉,促进金融业的正常运行?
教学主题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较抽象,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教学中要明确重点,突破难点。罗斯福新政对美国经济的恢复起到了重大作用,同时新政的措施也有现实意义,对于现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借鉴作用。
二、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已初步具有历史思维能力,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一些基础的知识可以通过预习解决,突出重点和难点的分析。可以用学生所掌握的中国历史知识进行扩展延伸,进行探究学习但历史教学不能过度强调逻辑分析,还要注重历史学习的生动性,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探究问题二:罗斯福总统为克服经济危机开出了很多“秘方”,与以前的政策相比,这些“秘方”的独到之处是什么?
探究问题三:罗斯福,一位出身高贵的总统,一位身残志坚的总统,一位空前绝后的总统,一位成就了伟业的总统,他的成功得益于他的优秀品质。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及其你对罗斯福个人的了解,你认为他身上有哪些可贵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结合答案,自查自纠 • 2.整理错题,巩固所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级部最高分:陈浩然264-89; 选择题:44; 主观题:45;
第一部分 客观题
客观题解题方法三部曲
1、“抓”:抓关键词,明确设问的方向和要求。 2、“排”:排除错误选项,与题干无必然联系的选 项。 3、“选”:选出最佳选项。
(一)自查自纠;合作交流
题号 答案 误选项
14 A D
17 C D
23 A C
(1)特点:海陆并举、由陆路为主逐渐转为海路为主; 政治、经济、文化等全面交流; 中西贸易互通有无,品种多样。(6分)
变式训练
材料解析题:【概括特点类】
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和中国的启蒙运动都是重大的 思想解放运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 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 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 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4分
主观题答题存在的问题
1.答题不规范:38 第【3】 2.知识迁移能力欠缺 3 概括能力欠缺:39第【1】
38.
失误:1.格式不正确:应该分别论证 2.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差 3.论证理由时: 只说现象,无史实 材料三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做了如上表格,并根据所学知识得出了一些结论。 结论1:美国经济出现了持续衰退的迹象 结论2: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总值呈提升趋势 结论3:1960年后的二十年间日本和中国经济增长显著 ( 3)材料三的结论是否正确?请说明你的理由。( 6分) 结论 1不对。理由:在20世界60-70年代随着三次科技革命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美国 经济是迅速发展,70-80年代只是增长停滞而不是衰退。 2’ 结论2正确。这20年间发展中国家反对美苏霸权,努力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逐渐崛起。 2’ 结论3不对。1960后包括文革,受计划经济以及左倾错误影响,中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中国 经济增长较慢。日本制定合乎国情的战略,重视教育贸易立国等经济快速增长。 2’
2015-04-20
四 班
选择题 = 44分的同学: 徐杰、王浩亦、高慧慧、夏睿、庄剑冰、刘洋、 刘雨涵、徐继佳、李扬、薛傲冬 主观题较好的同学 徐杰40、王浩亦34、高慧慧32、杨依霏32、武姝 含32、马淑媛31、宋娜31、李婕婷31、夏睿30、 鹿霞30 总分≥70的同学 徐杰84、王浩亦78、高慧慧76、夏睿74、庄剑冰 73、杨依霏72、刘洋72、马淑媛71、刘雨涵71、 徐继佳70
(1)特点:具有多样性和 具有地域差异性。(4分)
变式训练
材料解析题:【概括特点类】
材料二 文艺复兴主要是一场文化运动。强调对希腊罗马经典的研究以及对个人成就的赞 扬。它最早出现在14世纪的意大利。随后遍及欧洲大地,成为l4世纪摧毁中世纪旧结构的 “灾难”。……她将欧洲从中世纪引向了近代世界。 ——丹尼斯?谢尔曼 《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据材料二,概括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4分) (2)特点:既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又是一场文化运动; 倡导人文主义,强调个人的地位和价值; 促进了社会转型。(4分,答出2点即可)
概括归纳特点类
通过将历史知识的点与点之间建立起联系,归纳出概括性强、包 容广泛的一般性结论,以达到对历史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
39.(26分)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是连接中国和 西方世界的第一座桥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唐宋以后逐渐 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经由丝绸之路,中外政府使者、商人络绎不绝。元 朝时,马可· 波罗沿丝绸之路来到大都,明代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 海岸和红海沿岸。中国输出的大多是丝绸、瓷器、茶叶等,输入的多是胡 椒、香料、珠宝等。四大发明随之传入西方,世界三大宗教也陆续传到中 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丝绸之路的特点和历史影响。(10分)
考点:武汉会战
17.“武汉作战应置主力于外围,首先要利用幕旱山脉和大别山脉的有利 地形与敌作战,寻机予敌以沉重打击,当敌军接近武汉核心时,我长江南北 的部队应适时自行撤退,凭借武汉周边的崇山峻岭之屏障,继续与敌人周旋 。如此,武汉作战则可以持久。”上述材料描绘的战事可能指 A.太平天国之西征 B.国民大革命之北伐 C.抗日战争之武汉保卫战 D.解放战争之挺进中原
第十五次文综 (历史)试卷讲评
考点回顾:【课前巩固】
1、中国封建社会【秦-清】专制主义皇权不断加强的表现 2、武汉会战 3、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怎么的变动 4、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 5、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时期特征
2015年4月
第15次文综测试光荣榜
三 班 选择题 = 44分的同学: 姜金璋、刘鹤龄、魏雯慧 主观题较好的同学 崔琪英36、姜金璋35、鹿晓娜34、 孟宪杰34、周帅33、刘鹤龄31 总分≥70的同学 姜金璋79、刘鹤龄75、鹿晓娜74、 孟宪杰74、崔琪英7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单选变式限时训练
5.右图所示为蒋介石的一封信件, 来源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 局档案。对此信件的分析,错误的是 A.它写于1943年4月29日 B.它反映出国共两党既合作又相互 斗争 C.它说明国共两党正处于敌对时期 D.对陕甘宁边区的态度说明了蒋介 石的阶级属性
第二部分 主观题
材料三 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 个性自由为主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的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 运动。……中国启蒙运动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郑大华主编《民国思想史论》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启蒙运动的特点,(2分)
(3)特点:救亡图存、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2分)
归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要的战役
国民大革命时期: 北伐:从广州出发,北上反对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结果基本推翻北 洋军阀的统治 抗日战争:1937 淞沪会战: 粉碎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1937 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是中共八路军抗战以来的第一个大胜利 1938.1 徐州会战: 台儿庄大捷 国民党正面战场取得最重大的胜利 1938.6-10 武汉会战: 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940 百团大战: 彭德怀领导,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解放战争: 防御阶段 1946夏 国民党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 1947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中共粉碎了重点进攻 反攻阶段: 1947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挺进中原 1948、9—1949、1发动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消灭
考点:宋代城市的特点及其原因
14.唐代长安城格局井然、尊卑地位呈现鲜明。宋代开封、临安 却没有分隔整齐的坊、市,而是一种街市状态,官府、民户、商 家相互混杂。这表明宋代 A.商业发展水平高于唐代 B.小农经济遭遇冲击 C.重农抑商观念不断强化 D.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考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与认识 23.基辛格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一书中说:自1980年以来,(经济)危 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80年代在拉丁美洲,1994年在墨西哥,1997年在 东南亚,1998年在俄罗斯,1999年在巴西。到目前为止,每次危机都在其 高峰时,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被迅速制服,虽然每一次都距离灾难的边缘又 近了一点。这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A.国际经济体系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B.经济危机是可以避免和被遏制的 C.经济危机具有向外蔓延的危险性 D.跨国公司是遏制危机的主要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