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丧嫁娶什么意思

合集下载

五服制度

五服制度

五服制度“出五服”什么意思五服制度详解甲、中国封建社会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社会,以父宗为重。

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

在此范围内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为有服亲属,死为服丧。

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礼记·丧服小记》所谓“上杀、下杀、旁杀”即此意。

服制按服丧期限及丧服粗细的不同,分为五种,即所谓五服:一、斩衰丧服名。

衷通“缞”。

“五服”中最重的丧服。

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丧服上衣叫“衰”,因称“斩衰”。

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

古代,诸侯为天子,臣为君,男子及未嫁女为父,承重孙(长房长孙)为祖父,妻妾为夫,均服斩衷。

至明、清,子及未嫁女为母,承重孙为祖母。

子妇为姑(婆),也改齐衰三年为斩衰。

女子服斩衰,并须以生麻束起头发,梳成丧髻。

实际服期约两年余,多为二十五个月除孝。

《礼记.丧服小记》:“斩衰括发以麻。

”《清史稿.礼志十二》:“斩衰三年,子为父、母;为继母、慈母、养母、嫡母、生母;为人后者为所后父、母;子之妻同。

女在室为父、母及已嫁被出而反者同;嫡孙为祖父、母或高、曾祖父、母承重;妻为夫,妾为家长同。

”二、齐衰丧服名。

齐,下衣的边。

衰通“缞”。

是次于“斩衰”的丧服。

用粗麻布制做,断处缉边,因称“齐衰”。

服期分三年、一年、五月、三月。

服齐衰一年,用丧杖,称“杖期”,不用丧杖,称“不杖期”。

周代,父在父母服齐衰杖期,父卒服齐衰三年。

唐代,为母,父在父卒皆齐衰三年;子妇为姑(婆)亦齐衷三年。

至清代,凡夫为妻,男子为庶母、为伯叔父母、为兄弟及在室姊妹,已嫁女为父母,孙男女为祖父母,均服齐衰一年,杖与否,各有规定;重孙男女为曾祖父母,服齐衰五月;玄孙男女为高祖父母,且齐衰三月。

《礼记.檀弓下》:“哀公为之齐衰。

”《清史稿.礼十八》:“曰齐衰杖期,嫡旁及下际缉,麻冠、致、草屦、桐杖......曰齐衰杖期,嫡子、众子为庶母;子之妻同;子为嫁母、出母;夫为妻;嫡孙祖在为祖母承重。

农村婚丧嫁娶礼仪

农村婚丧嫁娶礼仪

农村婚丧嫁娶礼仪篇一:鲁西北农村的婚丧风俗关于鲁西北地区农村婚丧嫁娶的风俗记录窦云德20XX级齐鲁医学班20XX00232025摘要我的家乡在禹城市,位于山东省的西北部、徒骇河中游地区。

虽然是在自己从小长起来的地方,但是我对于这些风俗还是止步于片段化、片面化的认识,在此就把我主观认识下的鲁西北地区的婚丧风俗做一个尽可能客观的呈现。

1.嫁娶结婚是一个家庭以及个人生命中的头等大事,主要包括媒人说媒、见小面、见大面、送聘礼、迎娶、回门等过程。

小时候结婚的大多是媒人拉线,现在很少见,除非是大龄青年、改嫁等特殊情况,媒人已经褪去了过去的职业化。

双方见了照片感觉还不错的,便要见小面,即男女双方选个地方见面,做更进一步的了解。

见大面就显得正式得多,男方一般要带礼品到男方去见过女方家长,并作深入的了解。

双方都满意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定日子结婚。

送聘礼以前主要是送烟酒礼品,现在主要是钱,数额也因双方的家庭情况有很大不同。

结婚的前几天会有庄乡邻居来帮忙打理准备,有一个管事的总管负责调度。

结婚之前新郎还要行“谢礼”,要到与自己关系较近的同村长辈或亲戚那里去行礼,希望对即将组成的新家庭多些照顾,以前是要磕头的,现在就是见面说说话而已,已经大大简化了。

结婚那天,新郎要去“迎婚”,迎婚要准备给早晨给新娘化妆准备的人红包,返程的路上会有撒钱的,有同喜之意。

不待车接近新郎家的门口,鞭炮、礼炮响作一团。

接着便是新郎与新娘走进家门,我没见过所谓的踏火盆,一般是新郎把新娘抱进去。

接着就是拜堂等程序,最后送入洞房。

就在前几个月表哥结婚,我算是比较完整的经历了一次婚礼的过程,发现与小时候的已经大不一样,小时候主要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现在很大程度上结合了西方教堂婚礼的模式,其间还有与观众的互动等,大大增加了趣味性。

中午的宴席上,新郎新娘要敬酒,以示对长辈的尊重。

我认为最具有地方特色的便是“听房”了,以前男女双方在新婚当晚之前不会有太多的交流,到了晚上会发生在旁人看来很有意思的事。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的提纲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的提纲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的提纲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的提纲篇1在春节,我的家乡有许多风俗,如:贴春联、舞狮、包饺子……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包饺子。

除夕,妈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馅儿和饺皮,准备包饺子。

我在一旁看见妈妈和婆婆包的一个个胖乎乎的饺子,觉得挺好玩,不由得也拿起一张皮儿,准备包一个。

我用左手托着饺皮,右手夹上满满一筷子馅儿,放在皮儿中央,把饺子皮的两端往中间一合,使劲一捏,不料,馅儿不听使唤地从饺皮侧面钻了出去。

我一看,赶紧把馅儿堵住,可皮儿仍然“张着大嘴”。

弄了半天,就是合不拢“嘴”,我也变成了“大花猫”脸上全是面粉,整得大伙儿看了都乐呵呵的。

我像泄了气的皮球,一屁股坐在沙发上。

妈妈看到我灰心丧气的样子,好像摸透了我的心思,走过来说:“是不是要放弃了?”我点了点头。

“来,我教你。

”说完,妈妈便给我做了示范,看过,我就明白多了。

重新拿起一张饺皮,学着妈妈那样,把皮儿托在手中,轻轻地夹起一小筷子馅儿,把皮两端往外一揪,再往上一合,用虎口使劲一捏,一个小巧玲珑的饺子就包好了!我按照这个方法连包了好几个。

“煮饺子啦!”说完,妈妈就把包好的饺子放进锅里。

过了一会,热腾腾的饺子就出锅了,我连忙拿起筷子尝了一个,太好吃了!我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己亲手包的饺子,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高兴。

屋外,爆竹声还在彻夜回响。

家乡的风俗还有好多好多嘞,下次我和你们再一一述说。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的提纲篇2亲爱的小朋友,谢谢你的问题。

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作文听起来太有意思了!让我先为你列出一个提纲,你可以根据这个提纲来写作。

一、开头部分(100字左右)1.简单介绍一下你的家乡在哪里,以及家乡最出名的风俗是什么。

2.写一两句吸引人的开头语,让读者对接下来的内容产生兴趣。

二、家乡风俗起源(300字左右)1.这个风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传的?2.风俗的来历和典故,有趣的传说故事。

3.风俗与你家乡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的关系。

中国的风俗礼仪

中国的风俗礼仪

中国的风俗礼仪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风俗礼仪。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风俗礼仪:1.问候礼仪:中国人在见面时通常会互相问候,常用的问候语包括“你好”、“早上好”、“晚上好”等。

在正式场合,通常使用姓氏加先生/女士来称呼对方。

2.尊重长辈:中国文化强调尊重和孝道,年轻人对年长者要表达尊敬和敬意。

常见的表达方式是行鞠躬礼、请安和称呼年长者的尊称。

3.客套话:在中国的交流中,客套话是常见的礼貌用语。

例如,吃饭时常说“请吃”;对邀请表示感谢时说“不好意思,打扰了”;对赞美表示谦虚时说“哪里哪里”。

4.传统节日: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在这些节日中,有特定的习俗和礼仪,如贴春联、扫墓、包粽子、赏月等。

5.餐桌礼仪:在中国餐桌上,有一些特定的礼仪要求,如宴请客人时要先让客人入座、尊重年长者的饮食先后等。

另外,使用筷子时要注意细节,如不要竖放在饭碗里、不要用筷子直接指人等。

6.礼物赠送:在中国,送礼物是常见的社交礼仪之一。

选择合适的礼物非常重要,一般喜庆的红色包装袋和红色丝带是常见的送礼包装。

同时,接受礼物时要表示谦虚和感谢。

7.婚丧嫁娶礼仪:中国有着丰富的婚丧嫁娶礼仪,这些礼仪在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会有所差异。

在结婚和丧礼上,通常有一系列的仪式和习俗,包括婚礼游戏、敬献礼金、丧礼悼念等。

这些是中国风俗礼仪的一些常见例子,实际上,中国的风俗礼仪非常丰富多样,因地区、民族和个人身份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这些礼仪反映了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尊重传统和家庭价值观的文化特点。

五 服

五  服

五服五服为旧时丧服制度,指上五代,下五代,以亲疏为等差,有斩榱(cui)、齐榱、大功、小功、缌(si)麻五种孝服。

上五代,即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下五代,即自身、儿子、孙子、曾孙、玄孙。

有“五服之内为亲”的说法。

凡是血缘关系在这五代之内的都是亲戚,也就是说,出自同一个高祖的人都是亲戚,即五服之内。

出了五服了就没有了亲缘关系,可以通婚。

一般情况下,家里有婚丧嫁娶之事,都是五服之内的人参加。

五种孝服:斩衰是用很粗的生麻布做成,不缝边,像斧斩一样,故名斩衰。

齐衰则是缝边的生麻布做成。

大功和小功则是用熟麻布作成,大功做工粗,小功做工细。

缌麻是细的熟麻布做成。

服丧时间依次减少。

九族:从自己开始,上到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下到子、孙、曾孙、玄孙的后裔及其配偶,同时还有上述亲属的旁亲,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都是有服亲,叫内亲,死为服丧,亲者服重,疏者服轻,依次递减。

母亲一系叫外亲,服制只有一世,仅包括外祖父母、舅父、姨母、舅表和姨表兄弟,其他人则是无服亲。

同时,期亲指父系亲属,大功亲指祖父系亲属,小功亲指曾祖父系亲属,缌麻亲指高祖父系亲属,母系亲属均列入缌麻亲中。

围绕着纵横向的九族,形成了九族与五服的家族结构图。

五服之外,古代还有一种更轻的服.丧方式,叫"袒免"。

在史籍中记载:朋友之间,如果亲自前去奔丧,在灵堂或殡.葬时也要披麻;如果在他乡,那就"袒免"就可以了。

袒,是袒露左肩;免,指不戴冠,用布带缚髻。

五服规定,是晚辈对长辈的丧服规定,夫妻属平辈不穿孝服,戴黑袖标即可。

民间有骂人祖宗八辈的,那意思就是把整个家族都骂了。

藏族民族风俗有什么

藏族民族风俗有什么

藏族民族风俗有什么藏族民族风俗有什么藏族的风俗习惯是指中国藏族人民的一系列风俗习惯,包括婚丧、饮食等习惯。

那么,藏族民族风俗有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藏族的礼仪习俗1、磕头与鞠躬——磕头:朝觐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谒长者时的一种礼仪。

磕长头,要两手合掌高举过头,自顶、自额、至胸拱揖三次,然后匍伏在地,伸直双手划地,如此反复进行。

在寺庙中磕短头,可合掌连拱三次,然后拱腰到佛像脚下,用头轻轻一顶,表示诚心忏悔。

拜谒活佛、长者,磕短头表示尊敬祝福。

——鞠躬:藏民在日常中见到长者、平辈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礼方式。

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于地面。

见到平辈,头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这时的鞠躬只表示一种礼貌。

在有些地区,合掌与鞠躬同时并用。

合掌要过头,表示尊敬。

这种致礼方式多用于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

2、献哈达哈达是藏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一种生丝织品,是社会交往活动中的必备品。

婚丧嫁娶、迎来送往、求请致谢、致敬祝贺、朝佛膜拜等都离不开哈达。

哈达长短不一,长者一、两丈,短者三、五尺。

献哈达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是藏民生活中普遍而又尊贵的礼节。

敬献哈达作为藏民社交中的礼仪,有一定的方式和讲究。

敬献动作因客人身份而异: 对尊者,长辈,要双手将哈达举过头顶; 对平辈,只要双手捧献于对方手上; 对晚辈则系在他们颈上。

接收哈达时,须将身体微微前倾,双手接过哈过后,从头绕过,挂于脖颈,以表示最深切的谢意。

3、喝茶藏民族重礼节、讲友谊。

藏族在认为“有茶喝就”的同时,形成了许多有关茶的礼仪。

到藏家作客,主人会斟上香浓的酥油茶敬客。

客人接茶后,可慢慢饮啜,细细品尝。

客人每次饮茶后,主人会很快将置于桌上的茶碗添满,使茶碗保持盈满状态。

客人至,一般需饮茶3碗,只喝一碗就不吉利,藏谚道:“一碗成仇!”喝茶时不能必出“唏、唏”的声音,更不能将碗里的茶全部喝光,否则会被视为没有教养。

婚丧嫁娶的意思

婚丧嫁娶的意思

婚丧嫁娶的意思篇一:婚丧嫁娶常识婚丧嫁娶书写常用指南一、婚寿宴请帖1、说明:长辈称“侍生”,平辈称“弟”,小辈称“晚”。

2、定亲帖)(下同3、过礼帖4、娶嫁帖6、邀请全家帖5、请帖格式1予予7、予阻帖(即不欢迎之人之帖)8、请帖格式2予9、请岳父(母)帖10、请老师帖篇二:中国婚丧嫁娶习俗中国婚丧嫁娶一般人家婚礼第二步定婚家里人互相了解没意见后,由介绍人同两家商定地点男家或女家;或城镇市上饭馆举行定婚礼仪,男家购置定婚衣物,礼品,并负责办宴席,女家通知至亲届时到场。

定婚这天,气氛既严肃又热烈,双方儿女参加接待。

席间给双方父母及介绍人敬礼,双方父母及至亲,给儿女赠物或赠钱。

第三步:迎亲结婚日,女家准备的陪嫁被褥、衣物,由男方派人一早抬回。

新郎骑自行车或乘汽车、拖拉机、迎亲同伴8至12人内必须有迎姑2人,车上披红戴花,贴双喜字,一路鞭炮齐鸣,或播放录音,浩浩荡荡来到女家。

女家设小宴招待。

宴毕,新郎向女家长辈行鞠躬礼,到内室向新娘行鞠躬礼,请新娘登喜车起程。

新娘怀抱梳妆镜,胸前披戴红花。

由送姑工人扶持,迎姑伴随,伺新郎登车上路。

女家六亲陪送,一路过村放炮。

第四步:结婚典礼到男家后,播放乐曲迎新娘下车。

迎姑搀扶新娘;同其他相迎的中年妇女,簇拥新娘进入新房,上床,朝喜字而坐。

新郎请宾客人席,招待女家及其他宾客。

同时,举行结婚典礼,司仪人“唱礼”。

新郎新娘向男方长辈、至亲行礼时,长辈赠红包封钱。

新人人洞房后,举行晚宴,酒菜八道,饭菜八道。

宴间,新郎向各席宾客行鞠躬礼“谢席”。

娘家六亲饭毕,婆母陪同到新房内稍坐,就定回归日子;然后辞别返回,是夜,新郎向同辈人再开宴席在洞房里划拳行令,嬉笑闹房。

次日,娘家来亲人接新娘回门。

第三日送回。

一场结婚礼,男方开支少则千元,多至万元。

少数民族的婚礼水族婚俗礼仪水族婚俗保留较浓的传统色彩,讲究明媒正娶。

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节日及赶集时的对歌活动交游相恋。

即使自由恋爱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则不合礼俗,要受歧视。

传统婚丧习俗

传统婚丧习俗

传统婚丧习俗篇一:中国传统习俗今天我就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的家乡——宜昌,跟大家说说宜昌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经济和旅游业状况。

自然环境宜昌市位于···历史文化宜昌,这个名字始于东晋,在此之前,宜昌古称“夷陵”,这个名字出自一句话“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意思是说“山到了这里就变成了小的丘陵了,而水到了这里就化险为夷了”。

这句话也描述了当年夷陵这块风水宝地的奇异景象。

现在夷陵是宜昌市的五区之一,这个区的人口最多,面积最大。

宜昌市的很多地方都有找到“夷陵”这两个字。

在宜昌市的市中心有“夷陵广场”、我的高中叫“夷陵中学”、值得一提的是这所高中的一本升学率高达80%,还有“夷陵长江大桥”,它是长江上唯一一座倒三塔Y型斜拉桥,它的跨度在同类桥梁中为世界之最。

说起宜昌,还不得不提的两个字就是“三峡”。

宜昌人总爱说“宜昌三峡”,宜昌和三峡经常同时出现。

三峡西起重庆市,东至宜昌市。

有没有人知道三峡是哪三峡呢?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但是由于三峡大坝的兴建,自三峡大坝以上的西陵峡西段、整个巫峡和瞿塘峡都被淹没了。

西陵峡,全长120千米,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峡谷,也是自然风光最为优美的峡段。

西陵峡以其航道曲折、怪石林立、江水湍急、行舟惊险而闻名。

大家可以看看西陵峡的照片。

如果大家去宜昌游玩可以坐船游览西陵峡。

西陵峡,可谓大峡套小峡,峡中还有峡。

峡北的秭归为屈原的故乡。

宜昌也很多东西也都和“三峡”有关。

比如“三峡苕酥”。

它用红苕、鲜糯米、鸡蛋为主要原料,它采用土家民间传统工艺精制而成,保留了鲜红苕熟化后的特有香气和风味,口感酥脆,现在很多超市都可以买到。

三峡苕酥还有一个典故:宜昌还是巴楚文化的发祥地。

宜昌是巴人和楚人交错并交融的地段。

在这里两族人都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巴文化和楚文化,不过两种文化相互交融,有很多相似之处。

巴楚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历史文化,它主要分布于渝、陕、鄂、湘、黔五省市交界区域,以长江三峡为其活动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婚丧嫁娶什么意思
篇一:婚丧嫁娶常识
婚丧嫁娶书写常用指南
一、婚寿宴请帖
1、
说明:长辈称“侍生”,平辈称“弟”,小辈称“晚”。

2、定亲帖
)
(下同
3、过礼帖
4、娶嫁帖
6、邀请全家帖
5、请帖格式1


7、予阻帖(即不欢迎之人之帖)
8、请帖格式2

9、请岳父(母)帖
10、请老师帖
篇二:中国婚丧嫁娶习俗
中国婚丧嫁娶一般人家婚礼第二步定婚家里人互相了解没意见后,由介绍人同两家商定地点男家或女家;或城镇市上饭馆举行定婚礼仪,男家购置定婚衣物,礼品,并负责办宴席,女家通知至亲届时到场。

定婚这天,气氛既严肃又热烈,双方儿女参加接待。

席间给双方父母及介绍人敬礼,双方父母及至亲,给儿女赠物或赠钱。

第三步:迎亲结婚日,女家准备的陪嫁被褥、衣物,由男方派人一早抬回。

新郎骑自行车或乘汽车、拖拉机、迎亲同伴8至12人内必须有迎姑2人,车上披红戴花,贴双喜字,一路鞭炮齐鸣,或播放录音,浩浩荡荡来到女家。

女家设小宴招待。

宴毕,新郎向女家长辈行鞠躬礼,到内室向新娘行鞠躬礼,请新娘登喜车起程。

新娘怀抱梳妆镜,胸前披戴红花。

由送姑工人扶持,迎姑伴随,伺新郎登车上路。

女家六亲陪送,一路过村放炮。

第四步:结婚典礼到男家后,播放乐曲迎新娘下车。

迎姑搀扶新娘;同其他相迎的中年妇女,簇拥新娘进入新房,上床,朝喜字而坐。

新郎请宾客人席,招待女家及其他宾客。

同时,举行结婚典礼,司仪人“唱礼”。

新郎新娘向男方长辈、至亲行礼时,长辈赠红包封钱。

新人人洞房后,举行晚宴,酒菜八道,饭菜八道。

宴间,新郎向各席宾客行鞠躬礼“谢席”。

娘家六亲饭毕,婆母陪同到新房内稍坐,就定回归日子;然后辞别返回,是夜,新郎向同辈人再开宴席在洞房里划拳行令,嬉笑闹房。

次日,娘家来亲人接新娘回门。

第三日送回。

一场结婚礼,男方开支少则千元,多至万元。

少数民族的婚礼水族婚俗礼仪水族婚俗保留较浓的传统色彩,讲究明媒正娶。

婚前,
男女青年可以利用节日及赶集时的对歌活动交游相恋。

即使自由恋爱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则不合礼俗,要受歧视。

青年男女相爱之后,先托人告诉双方家长。

若家长表示愿意,男方才请媒人去女家送礼定亲,并择定吉日,派人抬着猪仔去女家”吃小酒”。

正式迎亲时,再抬大猪到女家”吃大酒”。

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就得干一杯酒,以喝醉来表现主人的盛情。

接亲与送亲男女双方的家人不参加,除少数地方由新娘的兄弟背新娘送至夫家外,多数是盛装的新娘打一把故意撕开一条缝的红纸伞步行在前,接送的伴郎、伴娘及抬着嫁妆的长队紧随其后。

一般是新娘于中午出娘家门,傍晚六七点钟进夫家门,吉时不到,不得进门。

新郎家的亲人在新娘进门要外出回避,新娘进屋后才能回家。

新婚之夜,伴娘与新娘同宿,第二天新娘即回门去娘家住。

婚期之后,新郎再去请新娘回来,
()开始夫妻生活。

有些新娘第一次回门就长达一两个月时间,谓之”坐家”,实际上是”不落夫家”婚俗的残存余音。

新娘出嫁的路上,最忌讳打雷变天,因此婚期多在秋冬举行。

贵州少数民族婚俗藏族的婚礼习俗回族的婚礼习俗满族的婚礼习俗满族青年男女相爱后,婚前有一个“相看”的程序,即男方母亲到女方家观看姑娘的容貌,寻问年龄,并考察姑娘家的有关情况等。

如果各方面满意,男方母亲就送一份礼物给女方家,婚事就算确定了。

结婚前几天,男方家要给女方家送彩礼(俗称过礼)。

彩礼一般比较丰厚,有衣服、首饰、器皿和现金等。

结婚前一天,新娘由陪娘陪伴,坐轿车或坐车到男方家附近预先借好的住处下榻,俗称“打下墅”,第二天由男方在下榻处迎娶新娘。

这种
风俗源于历史上清朝军队多年征战,长年不归,满族姑娘赴军营完婚,需先在军营附近借房暂住,久而久之,便成一俗。

现此俗已变,改为在女方家迎娶。

畲族婚俗礼仪在畲族民间,除通常的嫁女之外,还有男嫁女方的婚俗。

男嫁女方有两种:入赘到未婚女子家的叫“做女婿”;入赘给寡妇的叫“上门”。

无儿子的家庭多行招赘,但不少有儿子的家庭也让儿子去入赘,而让女儿中留“招儿子”(即招女婿)。

一般入赘者的子女要随母姓,也有两个儿子分别随父母姓的。

若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就得“做两头家”,即新婚头几年两边的家都要照顾,居无定处。

几年之后,才能确定在夫妻娘家中经济条件较好的一方落户畲族婚俗中国的丧葬方式一土葬土葬,葬式之一,又称埋葬,处理死人遗体的一种方法,流行于世界各地,一般是把尸体先装在棺材里,然后再把棺材埋在地里(区别于‘火葬、水葬’等)。

二火葬火葬是一种处理尸体的方式,具体而言是以火把尸体烧成骨灰,然后安置在骨灰瓮中、埋于土中、撒于水中或空中,甚至以火箭射上太空。

印度教、佛教盛行火葬,儒家、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则盛行土葬。

自从二十世纪开始,火葬在世界各地被提倡,以节约稀少的耕地。

现时中国大陆的火葬比例为53%,美国为26%,英国为70%,日本则超过90%。

三水葬水葬是世界上比较古老的葬法,即将死者遗体投于江河湖海的葬法这种葬式在中国古代和现在的西藏地区比较常见,一般是经济条件较差,亡雇不起喇嘛念经超度的人家,对死者多采用此法,另外,对死亡的孤寡人、幼童也用此葬法水葬三种方式一漂尸式二投河式三撒灰式四悬棺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