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拳礼
五步拳的抱拳礼的理解

五步拳的抱拳礼的理解
抱拳礼,与其类似的礼节称“拱”、“揖礼”,汉族传统礼仪(多见于习武之人)中一种相见礼,源于周代以前,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是汉族特有的传统礼仪,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高。
用左手抱右手,这称作“吉拜”,相反则是不尊重对方的“凶拜”。
另外武术界中的抱拳礼是由“作揖礼”和少林拳的抱拳礼(四指礼),加以提炼、规范、统一得来的,并赋予了新的涵义,这是在国内外一直被采用的具有代表性的礼法。
要领是一手握拳,另一手抱着拳头,合拢在胸前,右手在内,左手在外。
古代练武之人切磋时抱拳礼有两种。
一个是右掌左拳,一个是左掌右拳。
一般人常用的是右手(右撇子),所以主要看右手。
又因为拳比掌打人狠,右拳比左掌打人厉害。
要是左掌右拳的话含有决生死之意,但是左拳右掌只是切磋而已。
左手为掌,表示德、智、体、美齐备,屈拇指表示不自大,右手为拳,表示勇猛习武者;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止戈为武",以此来约束勇武;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五湖四海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左掌为文,右拳为武,文武兼学,渴望求知,恭请师友前辈指教。
武术抱拳礼的基本动作规格与基本含义

武术抱拳礼的基本动作规格与基本含义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武术大师,也有很多武功类型,但在练武时,人们都有抱拳的习惯,但你知道抱拳的要求是什么吗?“抱拳礼”的内在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抱拳礼”起初是一种武术实践活动中的礼节现象,随着武术实践和理论体系的完善,“抱拳礼”逐渐上升到了文化伦理道德的高度,同时它又是一种理想武术人格的模式,为习武人的精神追求提供了目标和典范。
抱拳礼要求:并步站立,左手四指伸直并拢向后伸张、大拇指内扣为掌;右手五指卷紧,拇指压于食指、中指第二指关节上为拳。
左掌右拳在胸前相抱,两臂撑圆,拳、掌与胸间距离为20~30厘米。
抱拳礼既表现为外在的行为,是礼貌和礼节,又表现为内在的精神: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掌大拇指内扣,表示谦虚,虚心向对方请教,永不自大;左手掩拳,寓意崇德,以武会友;左掌四指并拢,寓意四海武林团结奋进;两臂屈圆,寓意天下武林和谐统一于一家。
武术“抱拳礼” 儒学中“和”的思想。
武术“抱拳礼”所强调的左掌大拇指内扣,是表示谦虚和永不自大以及虚心向对方请教的意思,这很明显是一种与对方和谐交往的方式;“抱拳礼”中两臂屈圆,寓意天下武林和谐统一于一家。
武术“抱拳礼”的主要作用:就是用这种“以德统武”、“德武合―”的礼节来制约人的行为,要求与人相处时要真心诚意,彬彬有礼,严于责己,宽以待人,尽量避免武林之中的矛盾激化,使武林整体保持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
“和”是万物生成的条件,任何一种事物的成功,都是多种因素和谐综合的结果。
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认为和谐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原则。
从一般来看,社会生活都离不开秩序,有序是人类生存的方式、发展的契机。
武林之中同样离不开有序和谐的环境,对和谐的追求就是对武术理想境界的追求。
因此,在中华武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武术不仅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独特的理论、技术、功法,也形成了一套与武术密切相关的道德体系。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武德。
尽管武术门派众多,每个门派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但是武术各家各派都非常注重武德的修炼,注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处理人际关系时都强调宽厚、容忍,还制定了各自的一套严格的尊师重道、扬善惩恶的戒律规范。
中华武术之抱拳礼

中华武术之抱拳礼
拱手也就是抱拳为礼,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礼节,这种礼仪其实是非常好的,可以防止人另外空间的身体上一些不好物质的相互沾染。
古时男子一般是双手在胸前拱手,再稍稍弯腰为礼,也就是平常人所说的“作揖”;女子一般是双手在腰部抱拳,膝盖微弯为礼。
武术作为中华文化之一部分也一样是以抱拳为礼。
平常人的抱拳礼并没有太大讲究,可古代的习武者则有一些讲究。
古时武林同道相见时抱拳礼行礼,表示敬让恭谦,同时不必近身不必握手,可以避免相互猜疑和图谋不轨。
一些武术门派还约定了特定的拳礼,如少林的“合拳礼”,内家拳的“扎衣势”,这样,可以不必开口就能辨识同门了。
我这里就向大家介绍一下现在武术界最普遍,也不分门派的一种抱拳礼。
习武者左右手至胸前,左手大拇指回曲其余四指并拢为掌,右手握拳(或持械),左掌掩右拳相抱,两臂圆撑,目示受礼者。
中华文化是一种讲内涵的文化,这一抱拳礼也有其蘊意。
前手为掌,表示德、文、理、礼、防等,后手为拳(或械),表示武、法、兵、戈、攻等,双手相抱喻“德、武兼修”、“文、武双全”、“法、礼并重”等。
掌在前拳在后喻“拳由理来”、“武以德先”、“先礼后兵”、“非困不发”。
前手大拇指屈回,喻习武者不可以“老大”自居。
两臂屈圆表示天下武林是一家,以武会友。
若将抱拳礼当作拳式,还有“叶底藏花”或“肘底看捶”的技术功能。
若在武术训练的开始和结束部分,师生相互行拳礼,则可体现“尊师爱生”的传统美德。
另外武术界除了抱拳礼,还有持械礼、递械礼、接械礼等礼仪。
中国武术抱拳礼

中国武术抱拳礼
中国武术讲究“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术第一课并非学习武术,而
是要学习抱拳礼。
中国武术抱拳礼的含义:
左掌四指并拢伸直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
左手大拇指屈曲内扣表示不自大,不骄傲。
右手握拳表示勇猛习武。
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
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五湖四海,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
左掌为文,右拳为武,表示文武兼学,恭候师友、前辈指教。
中国武术抱拳礼的行礼方法:公务员之家:
并步站立。
左掌四指并拢伸直,大拇指屈曲内扣于虎口处。
右手五指握拳,大拇指压
于中指、食指之上。
左掌右拳在胸前相抱(左手四指根线与右拳四指第二指关节相对),
两臂撑圆,拳、掌与胸间距离为20-30厘米。
感谢您的阅读。
祝语:你陪伴着我,从冬天走来,踏着厚厚的冰雪,迎来寒梅傲雪的那刻,朋友,感谢你,人的一生,有朋友的陪伴,如黑夜中的一点星火,让你不畏惧孤独。
武术抱拳礼,不可不懂!

武术抱拳礼,不可不懂!
抱拳礼,是武术界最常用的礼节之一,是习武之人拜师、会友、团拜、讲话、比赛聚会等场合的重要标志性礼节。
“抱拳礼”最早源于中国汉民族一种古老的礼节,就是“作揖”或曰“拱手”。
应该说“抱拳礼”这一古老的礼仪形式,在当今社会活动之中,只有武术界中尚有延续。
当然也有老者相见施以此礼,但那大多是古稀老者或是耄耋老人。
正式场合的人们多以握手、拥抱,作为正式的礼仪形式。
我们应该为抱拳礼能在武术界延续至今,使这一古老的礼仪形式还能显现于世感到庆幸。
我们也应为传承这一古老的礼仪,从自己做起,修尚武之德,行尚武之礼。
至于为什么要左手握拳右手为掌,坊间有数种说法。
古人认为右手多使用兵器,故右手具有杀气,所以应当内收而握,左手为上、为善,要压住具有杀气的右手;另一种说法为,右手握拳表示尚武,以武会友,以左掌掩左拳喻拳由理来,左手拇指内扣,喻不可自大,应该谦和,左手四指喻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武林为一家,同道应以和为贵,共同发扬中国的武术文化。
简述抱拳礼的规格及含义 (3)

简述抱拳礼的规格及含义抱拳礼是一种古老而庄重的礼仪形式,被广泛应用于许多文化和社交场合。
它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手势,更是一种表达尊重、友好和谦卑的方式。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抱拳礼的规格及含义。
引言概述:抱拳礼是一种古老的礼仪形式,起源于中国,现已成为许多亚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通过特定的手势和动作传递出尊重、友好和谦卑的信息。
以下将详细阐述抱拳礼的规格及含义。
正文内容:1. 抱拳礼的手势和动作1.1 手势:抱拳礼的手势是将双手合十,掌心相对,手指稍微弯曲。
这个手势传达出一种平和、谦卑的态度。
1.2 动作:在进行抱拳礼时,通常会配以轻微的鞠躬动作,表达出对对方的尊重和敬意。
2. 抱拳礼的社交场合2.1 宗教仪式:在许多宗教仪式中,抱拳礼被用作对神明的尊敬和敬意的表达。
2.2 社交场合:在正式的社交场合,如婚礼、庆典或重要会议上,抱拳礼被用作对来宾或重要人物的问候和致意。
2.3 武术表演:在武术表演中,抱拳礼被视为对观众的谢意和尊重。
3. 抱拳礼的文化含义3.1 尊重:抱拳礼是一种尊重他人的方式,它表达了对对方地位和贡献的认可。
3.2 友好:抱拳礼也传达出友好和善意,它表明你愿意与对方建立友好的关系。
3.3 谦卑:抱拳礼还传递出一种谦卑的态度,表明你愿意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指导。
4. 抱拳礼的国际应用4.1 中国:在中国,抱拳礼是一种常见的礼仪,被广泛应用于各个社交场合。
4.2 日本:在日本,抱拳礼被称为“合掌”,是一种常见的问候和致意方式。
4.3 泰国:在泰国,抱拳礼被称为“威艾”,是一种表达尊敬和祝福的方式。
5. 抱拳礼的意义和影响5.1 传承文化:抱拳礼作为一种古老的礼仪形式,传承了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和尊重他人的传统。
5.2 促进友好关系:抱拳礼的友好和谦卑的含义,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和相互理解。
5.3 反映个人修养:通过学习和实践抱拳礼,个人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礼仪素养。
总结:抱拳礼作为一种古老而庄重的礼仪形式,通过特定的手势和动作传递出尊重、友好和谦卑的信息。
武术抱拳礼的名词解释

武术抱拳礼的名词解释武术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运动形式之一,抱拳礼是其重要的礼仪形式之一。
抱拳礼是指在武术交流、比赛或表演等场合中,选手或表演者在开始前和结束后以及互动之间,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表达尊敬和感谢的仪式动作。
它体现了武术道德和文化传统,并传递了友好、和平、互敬的信息。
抱拳礼的动作流程和姿势相对固定,具有独特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通常,双手合十,双手掌心相对,掌心稍微上抬,手指自然收拢,两手交叉放于胸前,手臂略微弯曲,同时身体稍微前倾。
此举象征着对对手、教练、裁判、观众以及整个武术界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抱拳礼的起源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武术流派和宗门。
在古代,武术流派之间常有交手和切磋,而抱拳礼则是开始和结束这些交流的重要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抱拳礼逐渐发展成为武术界通行的礼节,被视为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抱拳礼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敬礼,更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首先,它代表着武术人士对武术的敬重和热爱,表达了对武术的认同和珍视。
其次,它传递了武术人士对对手的敬重和对战的和平态度。
通过抱拳礼,选手或表演者向对手传达出一种友善、互敬的信息,即使在比赛或表演中,尽管争锋相对,但对手之间并无敌意。
此外,抱拳礼还寄托了师徒情深的情感,学生向老师施以抱拳礼,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和师恩难忘之情。
由于抱拳礼强调了仪式感和文化传统,因此它在武术界的各个方面被广泛应用。
在武术比赛中,选手在进场前与裁判交换抱拳礼,以示尊重和礼貌。
比赛结束后,双方再次交换抱拳礼,表达对对手的敬意和对战的感谢。
在表演和示范中,武术演员在展示招式或完成动作后,也会抱拳向观众致以谢意。
此外,在武术课堂上,学生会向教练或老师施以抱拳礼,表示对教育和指导的感激。
总结而言,抱拳礼在武术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敬意的姿势,更是传递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一种形式。
抱拳礼代表着武术人士对武术的热爱和认同,它承载着友好、和平、互敬的价值观念,是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术抱拳礼名词解释

武术抱拳礼名词解释
武术中的抱拳礼是一种重要的仪式动作,用于表达尊重、敬意和感谢。
它在中国武术中被广泛使用,并且在不同的流派和门派中可能有一些细微的差异。
抱拳礼通常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 抱拳:"抱"在这里表示抱持、怀抱,"拳"指的是拳头。
抱拳是指将两只手握拳,放在胸前或腹部的位置。
这个动作象征着武者的决心和自律。
2. 行礼:在抱拳的基础上,武者会用一种庄重的方式向对方行礼,通常是微微鞠躬。
这个动作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敬意。
3. 问候语:在行礼的同时,武者通常会说一句问候语,以表达自己的敬意和友好。
这些问候语可以因武术流派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抱拳礼在武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展示武者对武术的尊重和热爱,以及对传统的尊重。
其次,抱拳礼也是武者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可以加强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友谊。
最后,抱拳礼也是武术练习中的一部分,有助于提高武者的专注力和意志力。
总而言之,抱拳礼是武术中的一种仪式动作,通过抱拳、行礼和问候语等动作表达尊重、敬意和感谢。
它在武术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展示了武者的决心和自律,还加强了武者之间的关系和友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抱拳礼
齐日昆
摘要:在现代社会,礼仪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是世间最美的沟通桥梁.是一个人内在德行的具体表现。
所以,礼仪不但不可废,而且应该大力提倡有了礼节.人与人交往就会和气.社会就会和谐。
抱拳礼作为传统礼节.在当今社会仍然值得提倡“抱拳礼”刚柔并济.简单易行.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礼仪修养。
关键词:中华武术;抱拳礼“尚左”、“尚右”、具体涵义
前言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博大精深。
它伴随着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历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已经在世界体育文化之林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与当今世界众多体育项目相比,武术是更富有礼仪内容的运动。
“未曾习武先习礼,未曾习武先修德。
”武术之礼、武术之德随着中华武术的不断演变,已在众多习武爱武的受众之中扎下了根基。
而其中“抱拳礼”可认为是武术礼仪的典范,集中体现了练武之人的综合素养,因而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企业价值评估的发展历程及有关定义
(一)、抱拳礼详细介绍
抱拳礼,又称“拱”、“揖礼”,汉族传统礼仪中一种相见礼,源于周代以前,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
《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据《周礼》记载,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当时作揖就已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
抱拳礼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礼仪,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高。
抱拳不能乱抱,男子尚左,也就是男子用左手握右手,这称作“吉拜”,相反则是不尊重对方的“凶拜”,多用于吊丧,见面作揖抱拳可不要弄错了方向,那是相当不礼貌的。
(二)、“抱拳礼”的标志性动作及具体涵义
随着历史的变迁,“抱拳礼”已经规范为武术实践活动中必须遵守的礼节。
它的具体做法是:并步站立,左手为掌,右手为拳,胸前合抱,两臂撑圆,拳、掌与胸间距离为20~30厘米。
“抱拳礼”是武德礼仪中标志性动作,它动作虽然简单,但内涵深刻,从形式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礼仪风格,从内容上体现了习武之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
具体涵义是:(1)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
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
右拳表示勇猛习武。
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也可表示先礼后兵的意思。
(2)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五湖四海(泛指五洲四洋)皆兄弟,天下武林是一家。
(3)左掌为文,右拳为武表示文武兼学,虚心、渴望求知,恭候师友、前辈的指教。
在当今时代,“抱拳礼”不只是一种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武术礼仪礼节,而且已经上升到了伦理道德的高度。
它也被看作是习武人的理想人格模式,为习武人的精神追求提
供目标和典范。
(三)“尚左”、“尚右”与抱拳礼
大家都知道“左迁”是降职。
颜师古解释说:“是时尊右而卑左,故谓贬秩位为左迁。
”即:“是时”,有“古人尚右”的说法。
什么时候“尚右”呢?司马贞说:“右,亦上也。
言遭遇乱时,则上武也”——“右武”。
上亦作尚,尚武是也。
原来古时候,只有用兵时才“尚右”。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位在廉颇之右”,言蔺官比廉颇大。
在中国古代,为夺取政权,少不了用兵打仗,此时“尚右”;而取得政权之后,更长的统治时期是“尚左”。
对于这个问题,先哲《老子》讲得最清楚:“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古代以左为尊时,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叫“虚左”——“虚左以待”。
如:《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
公子执辔愈恭。
”
世界上的许多民族都崇拜太阳(神),我们的祖先也不例外。
他们以太阳升起的东方为左——上,以太阳落山的西方为右——下。
民俗礼仪也讲究“男左女右”——这又与古代的阴阳学说不谋而合。
阴阳学具有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封建王朝文官居左,武将居右,体现出“文治武功”的统治思想。
直到今天,世界上的军人政权,也是不受欢迎的政权。
抱拳礼(作揖、打拱)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礼节,无高低贵贱、大夫庶民之分,是一种如同现代人握手一样的常礼。
两手合抱齐眉或过顶,则是谦让的高礼。
《后汉书·刘祐传》:“延陵高揖,华夏仰风”便是。
这里的“两手合抱”,虽说没指明左手抱右手,还是右手抱左手。
然而古人尊从《老子》“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的教诲,还是以左手抱右手,把吉祥如意的祝福致达受礼人,而不可以相反。
在现实生活和一些影视作品中,有些人行抱拳礼很随便,吃不透其中的文化内涵,这与中华传统文化,是背道而驰的。
(四)、现代社会中“抱拳礼”
众所周知,武术是一项具有健身、防身、修身的传统体育项目,它既能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又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还能通过研练武术了解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
另外武术还具有一种特殊的价值功能,对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保护人民利益,调节人际关系具有特殊的作用。
而武术“抱拳礼”的制定,就是要告诫习武之人要具有武德意识,树立起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武会友,先礼后兵”,就是体现着对对方的尊重,“天下武术是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体现着社会的和谐,“未曾习武先习礼,未曾习武先修德”,体现着对习武人最基本的要求。
结语
在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受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影响,传统的武德教育思想内容,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因此我们要摒弃那些体现封建等级和宗法观念的糟粕,继承、发展传统武德中的精华,把习武同弘扬祖国文化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武德思想;培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以诚相待,相敬如宾,和谐相处的新型社会主义道德观;培养遵纪守法的法律意识,对危害祖国、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要敢说敢管,见义勇为,维护社会治安,乐于助人的社会美德;培养尊老爱幼、尊师重道、虚心好学,刻苦用功,做文武双全、品学兼优的新一代武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抱拳礼百度百科/view/1002268.htm
[2] 李伟民《生活中的抱拳礼》《少林与太极》-2008年8期
[3] 唐韶军; 王黎明《解读武术“抱拳礼”的哲学渊源》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4] 《诠释武术“抱拳礼”的精神内涵》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第7期
[5] 武勇成,《对中华武术“抱拳礼”的文化阐释》,中国知网, 2005年第22卷第1期
[6]《陔余丛考·尚左尚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