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判断题

合集下载

2019届高考政治考点整合:生活与哲学判断题精选5

2019届高考政治考点整合:生活与哲学判断题精选5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2、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注意:概括和总结)4、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注意:颠倒了二者的关系)5、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注意:不一定是科学的关系)6、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注意:哲学)7、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注意: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8、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9、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中的具体形态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唯心主义也有局部可以借鉴之处。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应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1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注意:不是辩证关系)12、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注意:是唯物主义)1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注意:应该是两个根本对立的观点)14、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应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片面。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15、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16、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

(“客观存在”应为“客观实在”。

)2、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3、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

(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4、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生活与哲学》判断题老师用

《生活与哲学》判断题老师用

《生活与哲学》判断题1.哲学就是世界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错)2.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错)3.世界观与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体现。

(错)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错)5.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错)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错)7.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人生。

(错)8.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错)9.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错)10.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群众路线。

(错)1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对)12.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的问题,就是哲学基本问题。

(错)13.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就是唯心主义。

(错)14.旧哲学是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

(错)15.唯物主义是世界观,辩证法是方法论。

(错)16.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错)17.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对)18.“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气者,理之依也”,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错)1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错)20.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对)2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错)22.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错)23.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错)24.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错误的思想意识的区别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作出了反映。

(错)25.有的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错)26.意识是主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错)27.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错)28.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错)29.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错)30.运动是相对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无条件的。

(错)31.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它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

(对)32.规律是客观的,是永恒不变的。

哲学生活基础判断题(无答案)

哲学生活基础判断题(无答案)

《生活与哲学》判断题汇总1.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3.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人人都有世界观,人人都有方法论。

5.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和观点,就是世界观。

6.世界观一般是人们自发形成的,不成体系的。

7.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8.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9.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是科学之科学。

10.哲学能为具体科学提供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11.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

1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哲学两大阵营的标准。

13.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的问题。

14.思维是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15.天地之变,阴阳之化是一种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派生的。

16.“气者,理之依也”和“未有此气,已有此理”分属于哲学的两大阵营。

17.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面,但却在历史观上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

18.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这个观点正确把握了人主观精神的作用。

1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强大的思想武器。

20.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2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2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是指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总和。

23.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和意识可以相互依赖。

24.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25.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6.生产关系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基础过关训练《生活与哲学》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基础过关训练《生活与哲学》

高中政治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基础过关训练《生活与哲学》【判断】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B)A.正确B.错误【判断】世界观每个人都有,且每个人的世界观都是哲学。

(B)A.正确B.错误哲学是怎样的世界观。

(A)A.系统化、理论化B.不自觉的C.零散的、理论化的【判断】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B)A.正确B.错误【判断】哲学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总和。

(B)A.正确B.错误【判断】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A.正确B.错误【判断】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B)A.正确B.错误关于哲学与具体科学表述正确的是(C)A.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C.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判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A.正确B.错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B)A.物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有(C)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B.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C.以上都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B)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C.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B)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C.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判断】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B)A.正确B.错误哲学的基本派别有(A)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二元论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A)A.物质是世界的本原B.意识是世界的本原C.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B)A.物质是世界的本原B.意识是世界的本原C.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有(C)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有(A)A.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C.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判断】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2015《生活与哲学》练习

2015《生活与哲学》练习

漫画二:风动幡动漫画一:高考在即 《生活与哲学》综合练习2014-8-3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的是A .“气者,理之依也”与“理生万物”B .“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与“物是观念的集合”C .“事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D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与“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2.对上述两幅漫画所反映的现象,认识正确的是①两幅漫画都警示人们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②两幅漫画都说明人们要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漫画一反映的是客观唯心主义,漫画二是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④漫画一认为客观精神决定一切,漫画二认为主观精神是世界本原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3.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A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B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C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D .万物在运动,但在概念中运动4.为了编制出一个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十二五”规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决定自2010年11月3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建言献策活动,同时安排部分专家、官员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收集大量素材。

这样做的哲学依据是A .物质与意识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决定B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C .事物运动的规律受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D .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就不能尊重客观规律5.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我国北方农民总结出“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的农谚。

这说明A .人可以认识规律B .人可以创造规律C .规律具有条件性D .规律具有主观性6.我国于2010年11月1日正式启动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通过普查能掌握准确的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等情况,从而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奠定基础。

定期开展人口普查体现的哲学道理有①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造客观规律②运动是绝对的,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7.《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没有写到枪炮;《封神榜》写尽商纣宫廷的奢华,却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

哲学易混点易错点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哲学易混点易错点2021-2022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哲学8、9课易混点(典型判断题)整理(要求:正确划“√”;错误的划“×”+“圈出”错误点+用红笔修改)1.发展观(1)质变是发展。

(2)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3)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事物发展的道路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事物总是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

(5)质变是一种渐进和平衡的变化。

(6)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7)事物的发展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8)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没有的新形式。

(9)社会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10)新事物与旧事物保持绝不相容的对立。

(11)社会的发展是新事物和旧事物价值融合的过程。

(12)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3)事物发展的途径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14)新出现的事物都具有远大的前途。

(15)任何事物的量变引起的质变都是前进上升的运动。

(16)发展的实质是“扬弃”(17)量变引起质变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8)看到道路的曲折性,要“勇往直前”。

2.矛盾观(1)任何事物都有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

(2)对立统一是矛盾的双方。

(3)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矛盾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5)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6)矛盾的斗争性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7)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体现了矛盾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受同一性的制约。

(8)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

(9)矛盾的斗争性是相对的。

(10)承认矛盾的特殊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11)承认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矛盾的关键。

(12)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13)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1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15)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16)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

(16)牵牛要牵牛鼻子体现评价和认识事物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判断题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判断题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判断题唯物论部分1、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解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

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2、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正确说法: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

3、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正确说法:意识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5、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只有正确意识才能反映事物本质;(错误)P386、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只有正确意识才对事物有反作用;(错误)P387、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P40(错误)(正确的意识才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8、意识能够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错误)P409、意识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错误)P4010、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正确说法: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一定是正确);1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正确说法: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

12、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注意:颠倒了二者的特点。

13、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正确说法: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14、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注意:规律不能等同于规律的表现形式15、“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坚持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正确)P4116、规律是客观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是成功的前提,违背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正确)17、实事求是是按规律办事的前提;(错误)18、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使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正确)19、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错误)20、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错误)21、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范围是不可改变的;(错误)22、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23、因为规律是正确的(错误),所以我们必须把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正确)24、规律是客观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是成功的前提,违背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2021年浙江省学考单元复习卷: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2021年浙江省学考单元复习卷: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2021年学考政治单元复习卷:《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一、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孔子曰:“下学而上达”,这说明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2.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3.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都会推动唯物主义的发展。

4.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科学的世界观。

5.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6.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观点属于不彻底的可知论。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对子”。

8.“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的观点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9.唯心主义虽然是“一朵无实花”,但对人们认识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0.“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是唯物主义观点。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11.有人认为,物理学、化学、经济学之类的具体科学是真正存在的科学,哲学是一种思维抽象的产物,事实上并不存在。

这种观点①把共性等同于主观的产物②把个别的存在当作唯一的存在③认为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④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12.“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这一论断说明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指导C.哲学就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升华D.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13.爱因斯坦说过,物理学所面临的困难将迫使物理学家比其前辈更加深入地去探讨和掌握一些哲学问题,与其说我是物理学家,不如说我是哲学家。

由此可见①具体科学与哲学有密切联系②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③哲学是具体科学研究的基础④具体科学研究离不开哲学的指导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14.达尔文的进化论不仅是生物学上的革命,也带来了哲学上的革命。

它沉重打击了神创论,摧毁了唯心主义的目的论和物种论,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科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2、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正确的哲学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有正确的哲学也有错误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

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科学的科学”、“科学之母”等)5、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6、不可知论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8、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中的具体形态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唯心主义也有局部可以借鉴之处。

)9、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0、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

(马哲对上述两者不是简单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唯物论部分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

(“客观存在”应为“客观是在”。

)2、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3、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

(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4、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

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

类似的错误提法还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制约”)5、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

(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6、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

(“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7、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8、意识的反映就是“想”,意识的反作用就是“做”。

(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但不同于实践过程本身。

)9、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10、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11、自然界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

)12、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就不能按规律办事;是否尊重客观规律才是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或关键)13、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具体地把握规律。

)14、正确的规律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规律起消极作用。

(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正误之别,其本身也没有好坏之分)15、只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做事情就一定能够成功。

(实事求是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否取得成功还要看各种主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16、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改造(创造、改变、消灭)规律)17、规律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规律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关键是看人们如何利用规律)18、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界的规律。

(这不是规律,这是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19、绝大多数国家的汽车靠右行,极少数国家的汽车靠左行,说明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这里讲的是规则,规则不同于规律)20、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

(应为“使主观符合客观”)辩证法部分1、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前对后错。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而人们无法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人们可以改变事物之间联系存在的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两种联系都是客观的)4、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改变条件是无条件的。

(改变条件也是有条件的)5、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无条件的。

(该说法正确)6、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注意“一定意义上”才是)7、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只有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8、发展是运动变化,运动变化就是发展。

(只有前进行上升性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9、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0、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思想。

(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静止观)11、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质变就是发展。

(前对后错。

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但只有前进性的量变引起质变才是发展)12、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前两句对后一句错。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14、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而不是全盘否定)15、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这意味着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方向是前进的。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在前进中有曲折。

)16、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7、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具体事物之间的矛盾是有条件的,必须处于统一体中。

)18、哲学上的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整体和部分关系。

(二者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9、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的发展。

(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人为制造的矛盾只会阻碍事物的发展)20、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能理解为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1、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说反了,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22、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

(前对后错)23、一分为二就是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不好的一面。

(矛盾的双方是具体的、多样的,不能简单理解为好与不好两个方面)2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都是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者没有区别。

(前对后错。

后者是有区别的:世界观依据有别,具体内涵有别)26、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7、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解决主要矛盾只是取得成功的关键)28、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没有影响。

(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影响,而且矛盾的主次双方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29、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这是知识的混淆)30、坚持重点论,就是抓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就是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缩小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内涵)认识论部分1、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都源于实践)2、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认识的根本任务)3、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4、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5、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6、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真理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7、物质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物质是意识的来源8、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

(正确的认识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认识起消极作用)9、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颠倒因果关系)10、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

(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1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12、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的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注意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区别。

)13、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主观世界。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说明社会意识有时取决于社会存在,有时不取决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归根结底都取决于社会存在)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适应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3、价值观是对社会存在的正确反映,是科学的社会意识。

(价值观也有正确与错误之分)4、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所有的价值观都起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才起促进作用)5、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利益立场上是衡量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否的两个标准。

(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结合,共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